海溝型地震深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海溝型地震深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科學少年編輯部寫的 科學少年學習誌:科學閱讀素養地科篇3 和哈莉.菲爾特的 聽見海底的形狀:奠定大陸漂移說的女科學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博士班 杜敏誠、施邦築所指導 王志鵬的 臺灣國際商港海嘯風險管理對策之研究 (2021),提出海溝型地震深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海嘯、港埠、儲油槽、大量燒傷傷患。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齊士崢所指導 游玉璇的 左營舊城附近區域的古環境變遷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左營舊城、古環境變遷、加藤港暴漲、X光螢光分析法、岩象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溝型地震深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溝型地震深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科學少年學習誌:科學閱讀素養地科篇3

為了解決海溝型地震深度的問題,作者科學少年編輯部 這樣論述:

★自己的科學素養自己救★ ★金鼎獎雜誌《科學少年》選文+108課綱學習教材★ ★完勝會考  學校課程延伸評量★   本書精選《科學少年》雜誌的重點篇章為閱讀素材, 並由全臺線上國中自然科老師撰寫學習單, 希望透過閱讀的過程,幫助孩子理解並運用知識。 本書特色   #跨科學習:幫助同學強化科學與閱讀素養,培養知識及學習能力與態度。   #因應會考:長文試題內容漸為趨勢,此為最好的課外科學閱讀練習選擇。   #融入課綱:匯整第一線自然科教師相關教學經驗,精選《科學少年》文章並搭配108課綱。   #延伸評量:每篇文章均附有「補充學習單」,更能有效的學習思考,培養紮實的科學力。 全國自然

領域教師熱血推薦!       江家豪 老師 新北市中正國中生物教師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成為一項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能力,《科學少年》的科普文章深入淺出的介紹各種科學現象且主題多元橫跨各個領域,讓孩子能在閱讀中發掘自己的興趣,又因興趣而樂於閱讀,進而厚植科學素養,培養理性思考的能力。       何莉芳 老師 台中市福科國中理化教師、台中市自然科輔導團輔導員     閱讀雜誌文章與科學教學之間是否能連結呢?這本書有如一座橋樑,將雜誌好文引入教學現場。透過老師們細心的導讀文章,加入教材連結設計並製作成學習單,有科學實驗補充、有測驗,也有延伸思考,提供有心再深入探究學習的師生一個指引。使

閱讀科學文章,不僅是靜態的吸收知識,還可以發現隱藏在其中值得探討的現象與問題,並產生更多觸發!     林宣安 老師 教育部自然科中央團教師、台中市自然科輔導團輔導員、臺中市立長億高中理化教師、長億高中自然解說團隊創隊老師     「閱讀」是自學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有趣又有知識內涵的讀本,更是吸引學生從小就喜歡閱讀的重要條件。由科學少年出版的《科學閱讀素養》內容包含了科學史、生活常識、趣味實驗、科技新知等豐富的內容,搭配簡單扼要的導讀與提問,更讓學生在無形當中培養了閱讀與自學的習慣,值得推薦。       李頤鋒 老師 高雄市立德國中理化教師     科學少年出版的《科學閱讀素養》,文章篇篇精彩

有趣並附有學習單可供使用,老師們在授課時可配合課本相關單元使用,可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提升科普閱讀能力,老師們甚至可以依照書中的篇章,設計出富有自己創意的且適合孩子們的學習單。   若因授課時間限制,無法使用學習單,亦可用口頭評量的方式,讓孩子分享文章閱讀後的心得。書中的篇章當作假期中的指定作業也是不錯的選擇喔!另外,寒、暑假的科學營隊使用書中的篇章來進行活動,定能使孩子獲益良多。       侯依伶 老師 高雄市陽明國中教師、高師大科學教育博士、高雄市自然科輔導團兼任輔導員     許多的研究都已證實,融入科學閱讀的教學有助於學生延伸課堂所學,讓學生能將課本內容所傳遞的科學概念與科學文章進行

連結,使科學的學習產生意義。《科學少年》出版的《科學閱讀素養》不僅精選相關學科經典文章,更延請科學教師編寫相關的學習單,使其能直接運用在教學過程,提供教師進行科學閱讀教學時,方便且實用的教學資源。       梁忠三 校長 桃園市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召集人、大崙國民中學校長     提昇科學素養是當前各國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科學教育是在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興趣、態度,以及人文價值觀,並能從多元化的非制式教育途徑學習科學新知,科學少年出版的《科學閱讀素養》是提升國中生科學素養的優質延伸教材。       梁楹佳 老師 高雄市興仁國中自然領域教師     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是各級學校推動的重要教育

工作之一。閱讀能力的養成,也是學生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但以筆者在教育現場觀察,閱讀活動的推行內容,科普文章及書籍常在建議學生閱讀的書單中缺席。今欣見遠流出版公司,為科學教育的普及挺身而出,在《科學人》之後,發行了更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科學少年》雜誌,內容精采圖文並茂,增加學生閱讀樂趣,《科學閱讀素養》並提供了文章導讀指引及學習單,帶給中小學師生,在教學、學習及閱讀上有更佳的選擇。       黃怡靜 老師 台南市學甲國中 自然領域教師     閱讀推廣是目前許多學校致力發展的目標,但是對於教師來說,尋找適合閱讀的素材並改編成適合學生的內容並不是簡單的事。《科學少年》的《科學閱讀素養》貼心的準備

了適合國中學生閱讀的素材,從閱讀、內容分析及挑戰題目一次備足,即使是不同領域專業的教師想要帶領學生進行科學閱讀都能立刻上手。而且每章內容分量剛好一次晨讀時間教師可以帶領班級學生進行共讀及討論,若學生有興趣也很適合學生自行閱讀學習,推薦給國中教師及不同階段的學生閱讀使用。       趙思天 老師 磐石高中化學科暨國中部七年級閱讀課教師     科學少年《科學閱讀素養》每一篇的份量都不多,並搭配相當內容的學習單,內容補足了課本的不足,也準備了適量的測驗題讓同學小試牛刀,是一本非常好的輔助書籍,重點是它補足了課本在『閱讀』上的不足,讓同學可以感受到學習其實可以不用侷限在課本中,當然在現今資訊爆炸的

時代,課本已不再是學習唯一的工具,影片、網站、雜誌都可以伴隨學習,也期待有更多的老師能利用這本來幫助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科學內涵。     鄭皓文 老師 台中市東峰國中教師     海綿寶寶無厘頭症候群+手機滑手症+長篇閱讀不耐症+…….天啊!這些 ”疾病” 正一步一步侵蝕著現在青少年閱讀思考的能力。別怕!最近坊間出現了一帖良方:就是科學少年推出的《科學閱讀素養》。精選的本土文章、淺白易懂的文句,讓您的孩子不再害怕閱讀,又能汲取科學的新知;配上第一線優良教師精心製作的學習單,更能啟發孩子邏輯思考推理的能力,讓您的孩子真正遠離 ”少年癡呆症” 的威脅。救世良藥,真心推薦!       謝隆欽 老

師 中山大學附中教師、第一屆高雄市環境教育優等獎得主     幾年前,到警察廣播電台受訪,等待時,我拿出一本科普雜誌閱讀;主持人接我進錄音室時,隨口問我:「你在看什麼?」我將雜誌遞給她,沒想到她一見到封面上「質子半徑的量子問題」幾個字,竟然就倒退了兩步!而當下她驚恐的神情,讓我至今難忘。     科學,是多少人的痛。 欣見《科學閱讀素養》問世,匯整了生動有趣的科學素材與延伸思考的學習單,相信在師長適當的運用及引領下,可望能消弭學子對科學的驚恐,進而培育出更具科學素養的理性社會。       鍾昌宏 老師 臺中市光榮國中生物教師、國民教育輔導團自然科輔導員     不論知識的累積、交流或傳播,閱

讀都是最方便有效的途徑,《科學閱讀素養》除了精挑細選的科普文章,更由專家教師進行主題導覽、相關教材連結、挑戰閱讀王與延伸思考,讓這本特輯不僅適合科學知識的自主學習,更適合培養學生擷取訊息能力、解釋文本能力、省思並評鑑文本能力,成為教師推動科學閱讀與培養閱讀素養的好幫手。       簡志祥 老師 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教師     「你長大想做什麼?」「我長大要當科學家!」在我還是小孩的時候,我曾經有過這樣的夢想。記得當初為了更了解科學是什麼,我走進書店去找科學雜誌來看,可是翻開那些科學雜誌,卻看得一個頭兩個大,因為都不是寫給小孩看的。而現在不一樣喔,這本書出現了,不僅是以少年為對象,更以主題集結

了過去在雜誌上的文章,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帶你更貼近科學,而且文章之後還附上延伸資料和思考問題,你可以藉此更了解這個議題,而且老師也能夠拿來做相關應用呢。       蕭虹 老師 高雄市立德國中退休教師、高雄市自然科輔導團榮譽輔導員     「邏輯會把你從A帶到B,但想像力會帶你到任何角落。」~~~愛因斯坦   在科技時代中速度與創新主導了變革,學習不再是教室內的活動、講台上的解說者。翻轉教室的轉化同時也帶動教育形態的改造,教師跳脫傳統的依賴教科書的的束縛,啟動了教育新能量的動力,老師的角色重新調適和重建,對自己原有的能力解套出來,學習與閱讀成為我們必須養成的生活習慣。適時調整自我的因應之道,與

時俱進的的克盡「傳道、授業、解惑」的師道,共構「教師社群」善導學生和教學相長的心智。而科學少年的《科學閱讀素養》即能延伸教科書的學習,編輯教師隨手可使用之課外參考教材,更將學習的想像力無限放大。       蘇敬菱 老師 宜蘭縣市復興國中生物教師、教育部中央輔導團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員   螢火蟲的神密冷光及隔空點火到底是如何辦到? 科學總是充滿了未知及驚喜!本書除了收錄了數篇《科學少年》精彩的文章外,又有多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整理出具加深加廣系統思考的有趣提問,引導在文本中脈絡地學習及概念連結整合。在進行中常讓人恍然大悟時常忍不住科科笑了起來,「哦~原來是這樣子哦~科科..」,令人想不停地

悅讀趣。               

臺灣國際商港海嘯風險管理對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海溝型地震深度的問題,作者王志鵬 這樣論述:

國際商港是國家對外的海運門戶,臺灣面對環太平洋地震帶發生海嘯機率高,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起大海嘯災難,衝擊防坡堤、建築物、大型裝卸機具等港灣設施毀損,甚而引發儲油槽火災,本次海嘯大規模的襲擊,已超出日本政府預期設計的規模,所以造成當地沿海民眾不幸溺斃導致大量傷亡,更是臺灣第一次啟動海嘯應變機制,且1867年歷史紀錄基隆港確曾遭受海嘯侵襲。因此,為能將海嘯災害衝擊減至最低,港埠應從歷史災難中學習,強化海嘯耐災韌性因子強度,並避免儲油槽洩漏或火災產生的高輻射熱量造成二次危害,及更有效率並兼顧救護質量執行大量燒傷傷患作業,是本研究重要課題。 本研究綜合文獻參考,以馬尼拉海溝海嘯源地震矩規

模9之最大波高及第一波抵達時間的最壞情境設計,採現況調查及深度訪談,進行基隆港、蘇澳港及臺北港海嘯耐災韌性總體檢。以半結構式訪談有海嘯應變經驗之資深管理幹部,由這些受訪者依其專業經驗及歷練提出具體操作性對策。另以ALOHA軟體模擬儲油槽洩漏或火災危害範圍,以要徑法運用在大量燒傷傷患流程,透過可視化網狀圖顯示大量燒傷傷患現場各項活動之相互關係。 研究結果列出21個海嘯耐災韌性因子及其操作對策,並將相近因子歸納在一個類別,分成四大構面,包括強化重要基礎設施、加強預警避難及資訊傳遞、提升救災救護效能及推動持續營運計畫,進而找出海嘯對港埠衝擊潛在問題,最後建立以推動持續營運計畫為核心之黃金三角模

型。同時提出21大評估指標系統,列出應變階段前的事前評估要項,將海嘯風險搭配責任歸屬的內部控管架構。另我們發現隨著風速增加,儲油槽火災產生的熱輻射將上升到最大值,最嚴重的紅色區域危險範圍擴大,影響人體健康。同時藉由大量燒傷傷患案例,研究發現案發後1小時內為調整資源投入之關鍵時間點,因調整資源之投入,則預估可有效縮短大量燒傷傷患救援時程。 本研究海嘯各項因子操作對策,儲油槽及大量燒傷傷患緊急應變之建議,可提供基隆港務公司規劃災害防救政策參考。

聽見海底的形狀:奠定大陸漂移說的女科學家

為了解決海溝型地震深度的問題,作者哈莉.菲爾特 這樣論述:

  自古以來人類仰望星空,卻對深海與地球內部一無所知。  直到她的一張地圖,掀起了革命。◆板塊看不見,但位在中洋脊的大發現,卻證實它千真萬確你可聽過一條總長八萬公里,從北極海延伸至南冰洋的宏偉山脈?綿延不盡的山脈,正中央卻陷落出一道大裂縫,從中有活火山不斷噴發熔岩。這幅連安地斯山、喜馬拉雅山脈也難以媲美的景色卻不為人知,亦沒機會被人看見。只因它完全被覆蓋地球七成表面的浩瀚大洋所淹沒,它就是中洋脊。這個星球上獨一無二的壯闊地形構造。人類一直苦無方法窺看海洋底部。直到二戰後,聲納技術才足以用來「聽見」海底。探測深海是哥倫比亞大學「拉蒙地球觀測所」一群研究者浪漫而偏執的夢想。年輕的布魯斯‧希森便克服

萬難,在經費與設備極克難之下,仍一次次駕船出海探測大西洋的深度。◆「大陸漂移說」翻身的契機,始於瑪莉‧薩普筆下的第一幅海底地圖布魯斯大膽的探險記錄,需要細心整理才能看出頭緒。擁有地質學、數學、與繪圖學等專業訓練的女主角瑪莉.薩普,在拉蒙起初卻作為「人工計算機」與包辦雜務的總管,盡做些大材小用的工作。只有到瑪莉開始整理布魯斯的探測資料,她才有機會施展所長──將龐雜的聲納曲線繪製成一目瞭然的地圖。1957年,在瑪莉謹慎大膽的筆下,深海隱藏的面貌終於揭諸於世。一幅全球海底地形圖,向世人揭露了深海掩蓋的祕密──中洋脊的中央存在著一道大裂縫!因它「看起來實在太像大陸漂移」,掀起了學術界的軒然大波。◆她徹

底顛覆人類對地球的想像,卻只因身為女性而不被讚頌全球海底地形圖問世後,地球有了新的形狀──地形絲毫未變,但人類的認知卻被徹底顛覆。韋格納的「大陸漂移說」當年是地球科學界的異端邪說,今天卻是公認的常識。瑪莉‧薩普的性格始終勇敢、擇善固執,以及不同流俗。她不只看出中洋裂谷的重要意涵,更從此深深著迷於深海的奧秘,為繪製大洋地圖這項志業奉獻了一生時光。縱使她身處的時代,女性地位總是受到打壓,做出的貢獻也幾乎不被聽見。瑪莉從在布魯斯手下工作,逐漸變成布魯斯仰賴的重要夥伴。兩人雖時有爭執,最後仍因長年並肩作戰,發產出一段深有默契的生涯夥伴暨愛侶的關係。地質觀測這項共同的終生職志讓他們走到了一起。◆盡其在我

,低調內斂的「關鍵少數」縱使瑪莉.薩普做出如此不凡的科學貢獻,堪與歷史眾女傑相輝映,這段故事卻險些湮沒。直到本書作者哈莉.菲爾特湊巧在報上讀到了紀念瑪莉.薩普過世的訃聞。而「發現」了她的故事,從一絲單純好奇,到為瑪莉的人格所深深吸引,更從此為這段故事著迷不可自拔。中洋脊在深海的默默擴張,是地球表面上火山、地震、大陸、大洋、高山與深谷的根本成因。瑪莉的科學生涯,大半在男性握有絕對權力的學術機構中度過,作為能力超凡卻甚少受到賞識重視的「關鍵少數」,默默從堆積如山的探測資料中,梳理出不凡的結論。這讓重視知性的科學發現愈加發人省思,還添上些許浪漫與個人丰采。瑪莉繪製的地圖,讓我們彷彿伸手就能觸碰到遙遠

而廣闊的大洋底部。而本傳作者哈莉,經過鉅細靡遺的考證,抒寫出瑪莉的科學生平──既是傳記,也是一封忘年的情書。使我們展開書頁彷彿就能走進上個世紀的時空氛圍,目睹在世紀大發現背後,那位自信自立、任性古怪、敢愛敢恨,又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主角。名字值得被傳誦的瑪莉.薩普。◎各界感動好評作者以不凡之筆,鉅細靡遺地自龐雜史料、各樣私人札記與書信中拼織出薩普卓然剛毅的一生。閱讀此書不僅能認識地球科學的進展軌跡,更感受到科學家探索真相過程中複雜的人事傾軋、認知衝突,知與未知之間的擺盪與游移,人物間交纏的生命軌跡,更猶如地球板塊運動的人類版。堪稱精彩的科學人物傳記文學傑作。──井迎兆教授、王慰慈教授,台灣國際女

性影展《數學女鬥士:徐道寧》紀錄片導演作者以動人的筆觸闡述薩普在當時男性主宰科學領域中受到的排擠與歧視,但這都無法改變她在地球科學領域中卓越不凡的貢獻。薩普的研究深深地影響到之後「板塊運動學說」的發展,改變了人類對海底世界的了解。──台灣大學地質系,陳文山教授女性以其思維的細膩度及與環境互動的敏感度,在不同層次的思考中,常能突破大部分由男性主導的科學領域,帶出驚喜。此書主角瑪莉.薩普以她的地質專業及深厚的文學藝術涵養,獨排男性挑撥般的議論,堅定自己的思維,因而建構了六○年代地球科學界重要的大陸漂移論證。這是一本值得推薦了解科學演進,同時認識女科學家的堅持努力的傳記歷史書。女性以其思維的細膩度及

與環境互動的敏感度,在不同層次的思考中,常能突破大部分由男性主導的科學領域,帶出驚喜。此書主角瑪莉.薩普以她的地質專業及深厚的文學藝術涵養,獨排男性挑撥般的議論,堅定自己的思維,因而建構了六○年代地球科學界重要的大陸漂移論證。這是一本值得推薦了解科學演進,同時認識女科學家的堅持努力的傳記歷史書。──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馬國鳳教授作者對薩普懷抱的熱情直透紙背,徹底展現這位於二〇〇六年逝世的堅毅女性,凡事自有準則、對抗時代限制的不凡人生。──《華盛頓郵報》本書呈現上世紀四〇至六〇年代那段海洋學界競相發現、難忘又振奮的時代記事,歌頌薩普身為女性科學家非凡驚奇的人生。──《自然》期刊薩普畫出海底地圖,

永遠改變了科學界對地球的認知。在職場遭忽視與邊緣化多年之後,薩普終於掙得屬於自己的歷史定位。──《科學新聞》雜誌作者嫻熟應付一山又一山的文獻資料,重現當年薩普處理聲納紀錄的神奇魔法,釀出一則犀利又發人深省、呈現人生多種面向與輪廓的傳記故事。──《自然史》雜誌閒遊於科學與詩意之間,一路追尋薩普的人生軌跡。──《明尼亞波里斯明星論壇報》作者力搏繁複的科學研究程序與概念,交出精彩作品。本書倚仗科學家探索海底深度的同一套方法,成功探得薩普的人生深度。薩普的人生與菲爾特的作品,兩者同樣成就非凡。──《克里夫蘭誠懇家日報》作者和看不見深海真貌的主角一樣窮盡想像力,絮絮填補主角不為人知的生命歷程,變出一段不

可能親眼目睹卻縈繞心頭的動人篇章。薩普是海洋探險傳奇的迷人主角,與這本廣受讚賞的傳記相得益彰。──《半身像》女性雙月刊引人入勝。本書寫作技巧高超,主角是一名個性瀟灑、任性固執的二十世紀不凡女子,置身於充滿男性且偶爾對女性不友善的學術環境中。在卓越作家筆下形成同樣出類拔萃的人物傳記。──《書目雜誌》重點書評喜歡傳記類、熱愛搜刮重要歷史人物故事的讀者,都該速速找來本書大啖一番。作者的任務並非渲染或潤飾薩普的人生本質,而是挖掘真相,最後她也成功描繪這位異常執著、無人能阻止其改變世界的女性的人生畫像。──《書架意識網》經由作者之筆,薩普一生的貢獻躍然紙上。對傳記有興趣的讀者肯定會對薩普卓越的科學成就留

下深刻印象。強烈推薦。──《圖書館學刊》 作者簡介哈莉.菲爾特HALI FELT目前定居賓州匹茲堡,於匹茲堡大學教授寫作。愛荷華大學藝術創作碩士,曾獲聘美國麥道爾藝術村(The MacDowell Colony)與席卡生態藝術中心(Sitka Center for Art and Ecology)駐村藝術家,參與波特蘭駐校寫作計畫(Portland Writers in the Schools),亦曾與《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 Review)、《匹茲堡論壇報》(Pittsburgh Tribune-Review)合作報導。譯者簡介黎湛平兼職譯者。動物醫學相關科

系畢業。譯有《表觀遺傳大革命:現代生物學如何改寫我們認知的基因、遺傳與疾病》、《手術劇場:470幀重現19世紀外科革命及器械的醫療繪畫》、《大契機:21世紀綠能新經濟力》等。譯文請賜教:[email protected] 第一部  第一章    現在是通往過去的鑰匙  第二章    爛醉的地殼蹣跚亂步  第三章    家是故事開始的地方  第四章    那個猶如白紙的領域  第五章    海洋有多深?  第六章    向地說話,地必教你  第七章    「遠征深海吧,少年」第二部  第八章    送上門的機會  第九章    拉蒙地球觀測所  第十章    看起來

太像大陸漂移了  第十一章    震央與裂谷  第十二章    你撼動了地質學的基礎  第十三章    可是它真的在那裡第三部  第十四章    板塊構造學說  第十五章    革命的開端  第十六章    撕裂、癒合、新生  第十七章    環球發表之旅  第十八章    讓世界看見海底的模樣  第十九章    關係破裂與獨立  第二十章    《隆起、海溝、大斷層與地殼塊體》  第二十一章    繼續我們的研究  第二十二章    不再年輕  第二十三章    往事守口如瓶  第二十四章    全球只有一座海洋第四部  第二十五章    短短四秒鐘  第二十六章    漏掉的那一拍  第二

十七章    追悼第五部  第二十八章    形單影隻  第二十九章    過去成了現在  第三十章     我倒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第三十一章    最偉大製圖家  第三十二章    成為「薩普幫」  第三十三章    看地球的全新角度各章資料來源中英對照表暨索引 【譯者序】  開始本書的翻譯作業之前,恰恰去了趟冰島。  初上冰河,駕車跨越美洲與歐亞板塊;凝視Þingvellir芒草不生的貧瘠荒原,輕撫黑沙灘拔地擎天的玄武岩柱——每一幕每一景恰恰與瑪麗乘小飛機眺望冰島大地的經驗重疊,讓我得以在文字呈現的既視想像中,細細回味,甚至還能在翻譯過程中,以更貼切的字句傳達身歷其境的

感受。  人生際遇就是這麼巧妙。  作者將瑪麗進入拉蒙地球觀測所之前的人生故事交代妥當後,曾提問道:「究竟是她的背景影響她日後感興趣的方向,抑或是她的背景引導她循序漸進,讓她更有能力駕馭她早已傾心、深感興趣的方向?」我想,除了學術研究,這個問題也能用來檢視我們的人生際遇;或許永遠得不到正確答案,卻能在反覆思索問題的過程中,探究自己一路以來的選擇,不僅能藉此了解自己何以成為今天的模樣,或許還能形塑自己未來想要擁有的模樣。綜觀瑪麗一生,她雖執抝古怪,但即使處在性別待遇嚴重不平等的時代,仍不曾搖旗吶喊、大力反抗;她只是堅定堅持,運用智慧、智識與能力化阻力為助力,繼續走在自己的路上。  在閱讀瑪麗的過

程中,我不斷想起褚威格的一段話。他說:「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因為唯有這樣的人才知道,在這個充滿烏合之眾的瘋狂年代裡,要始終忠於最內在的自我,需要多少誠實、堅毅和勇氣。」我不知道瑪麗是否有過這些念頭,但我認為這段話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可作為她一生的寫照;是以讀到高齡七十七的她在「國會圖書館國家寶藏特展」開幕之夜,一見她數十年前繪製的海底地圖便哭出來的那一段,我亦心頭眼角一熱,而瑪麗坐在輪椅上仰望偌大地圖的佝僂背影,更成為我對本書最深刻的印象。  曾有位至親好友說,我的人生只做了三件事,但三件事都做得不錯;其中之一便是翻譯。而瑪麗一輩子似乎只做了一

件事(和一大堆「附加」瑣事),但光這一件就做得刻骨銘心、淋漓盡致。  或許你我的人生都在埋首度日、貫注當下的不知覺中過去,然而或說虛度,卻也踏實。真實的力量來自內心,真正的智慧亦然;心踏實了,路就寬了。= 譯者 黎湛平 2017.5.21 @Perch = 第十五章 革命的開端一九六一年秋天,美國地質學會出版瑪莉與布魯斯的第二幅海底地文圖。這幅主題是南大西洋,包括加勒比海、斯科舍海(Scotia sea),另外還納入南太平洋東緣。瑪莉從完成北大西洋後,自一九五七年起展開這項全球創舉,費時四年描繪這幾座海洋;此外,她根據過去詳細記載的資料,只花十個月就搞定圍繞海洋的陸塊。在準備圖表資料時,

瑪莉依循之前處理北大西洋的方法,先畫出剖面圖,再檢視鄰近地形趨勢及區域特徵,依剖面圖畫出地形高低起伏,最後利用外推內插法填補空白區域。一九六一年七月,當華盛頓特區「威廉海因茲地圖公司」(Williams & Heintz Map Corporation)正進行南大西洋海底地文圖的印刷作業時,瑪莉寫了三封信給布魯斯;這些信顯示她在繪圖完成後,有多關心與投入地圖後續工作。隨後,瑪莉前往華盛頓與印刷商會面,結束後再轉往俄亥俄州;她哥哥在兩人的父親過世後,接手經營貝爾方丹的家族農場。「親愛的布魯斯,」她在七月三日寫道,「我想,我應該寫信告訴你我的華盛頓歷險記,替你省一筆電話費。」當時布魯斯剛從「俄羅斯

科學院」(Academy of Science, Russia)客座回來,瑪莉表示,她一直等到確認他「平安歸來」才動筆寫信。「我在六月十九日傍晚五點半左右,自皮爾蒙啟程,約莫於隔天下午一點抵達威廉海因茲。」她寫道,「那晚我住在費城與巴爾的摩之間的一家美孚旅店。我運氣不錯,海因茲父子都在,小海因茲先生還帶我參觀整間印刷廠,實在是很棒的行程安排。」參訪期間,瑪莉得以親見印刷機和「跟房間一樣大」的製圖照相機;不過她的地圖用不到這兩項設備,因為——她一再向布魯斯陳述——「機器太大了。我沒看到用來印我們地圖的實際設備,不過另外還有一只外型像派的大缸;他們往缸裡倒有色墨水,持續攪拌,確認呈色正確。」

左營舊城附近區域的古環境變遷研究

為了解決海溝型地震深度的問題,作者游玉璇 這樣論述: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在2019年的「高雄市左營區鳳山縣舊城(城內空間)考古調查發掘暨展示研究計畫」中,於小龜山西南側探坑裡發現土角磚與上覆的人為擾動層間,有一厚度約半公尺的塊狀砂層。由於此砂層無明顯層理並夾有許多貝殼、碳屑和陶片碎塊,疑似為洪水事件所造成。從左營地區的歷史推測此砂層可能堆積的時間在土城的荒廢期,而這段時間也與南部地區盛傳的「加藤港」古海嘯事件接近,然而加藤港事件疑點多,為了探討此災害事件,透過地質鑽探取得的六支8公尺長岩芯,進行沉積特徵判釋、粒徑分析、放射性碳十四定年、微區螢光光譜分析(micro XRF)和岩象分析等工作,探討土角磚上覆的砂層來源、成因,以及討論

是否和《臺灣采訪冊》記載「加藤港暴漲」事件有關。進一步,重建左營舊城區域陸化後的古環境變遷過程,以及是否有曾發生過災害。    從沉積特徵與粒徑分析辦認出8種沉積相,配合X光螢光分析指標log(Ti/Ca)、Ca/Fe與岩象分析,將環境分為潟湖、潮坪、河口沙洲、氾濫平原、高能量洪水沉積層,並利用定年資料將環境變化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距今5500年前的海陸交界期,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氾濫平原、河口沙洲,接著進入距今5500年前到西元1662年的第二個時期,此階段全為氾濫平原的環境,屬於陸化時期,且有化育土壤的現象,最後進入歷史時期,推測高能量洪水沉積層為西元1809年所堆積,由於沉積物比較接近

陸地環境的特徵,且海洋沉積物的特徵主要集中在海拔較低的孔位,推測為強烈風暴所造成的河水暴漲與海水倒灌所造成,因此與《臺灣采訪冊》的「加藤港暴漲」事件關聯性低。    本研究於左營舊城地區5500年來的陸化期,僅有洪水氾濫,沒有看到海水大規模進入陸地的紀錄,因此沒有發現明顯的海嘯地質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