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學創辦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泛科學創辦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ZiyaTong寫的 超維度思考:擺脫盲點,以科學拉高維度,精準透視世界 和Re-lab團隊的 臺灣數據百閱(雙面書封設計):100個重要議題,從圖表開啟對話、培養公民思辨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午餐資訊 - 臺南市港尾國小也說明:新聞新知 · 遠見 · 天下 · 科學人 · 科技 · 泛科學 · Tech · Engadget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方言文化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吳思華所指導 廖婉如的 台灣心理諮商平台建置模式初探 (2021),提出泛科學創辦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心理諮詢/療癒、平台、人文創新理論、LinkedIn、未來人才。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性別研究所 羅燦煐所指導 郭宇欣的 神聖的背叛:基督教會性暴力事件處理之建制民族誌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父權體制、性暴力、家族主義、教權主義、基督教會、機構背叛的重點而找出了 泛科學創辦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大邀請PanSci泛科學網路社群鄭國威總編輯分享「從 ... - 蕃新聞則補充:南大邀請PanSci泛科學網路社群鄭國威總編輯分享「從斜槓霍金談科學 ... 因此,鄭總編輯創辦泛科學網路社群的目的,即是提供一個吸收科學知識的平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泛科學創辦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超維度思考:擺脫盲點,以科學拉高維度,精準透視世界

為了解決泛科學創辦人的問題,作者ZiyaTong 這樣論述:

誰在暗中操控你的人生?答案就在這本書! 達克效應:你懂愈多,愈容易受騙上當 好讀網Goodreads突破96%按讚率! TEDxYouth科學與環境議題主講人          你一定認為:   ■ 為了疫情的控制與安全,監控是必要之惡?   真相是► 當世界愈危險,你愈願意將隱私交給政府   ■ 票投哪一黨?只要假裝反串,就能隱藏政治傾向?   真相是► 社群軟體透過免費app,就能推斷你的投票傾向   ■ 現在的努力都是為了未來成功的人生?   真相是► 公司利用你對成功的渴望,讓你甘願每天超時工作   ■ 指紋辨識、靜脈辨識等生物識別系統比密碼更難破解?   真相是► 警察不

用透過生物識別系統就能解鎖你的手機   為什麼人們對現實的認知竟和真相如此不同?是誰、正在用什麼方式操控你的人生?一切謎團的答案就在本書中。   ★ 政府和企業巨頭希望人們無知?錯!他們希望你愈「懂」愈好   作者湯毅虹專攻心理學與社會學,擁有近二十年科學節目製作經驗,是加拿大旗艦科學節目《每日星球》(Daily Planet)的主持人,訪問過無數重量級科學家。她發現自從迎來科技時代,人們能透過網路踏入專業領域後,卻出現「達克效應」(DK effect)的認知偏誤。   「達克效應」是指能力愈差反而自信心愈強,人們在剛接觸新知識時,自信心會急速膨脹,陷入盲點。政府與企業正是抓住這點,用網

路散布粗淺的資訊掩蓋真相,讓人們只能用片面訊息感受現實世界,導致你懂得愈多,就愈容易受騙上當。   ★ 你準備吞下《駭客任務》的紅色藥丸了嗎?   法國歷史學家保羅.韋納曾說:「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看不見什麼時,甚至不會知道自己的盲目。」人們每天透過社群媒體的「推薦清單」看待世界,但最終眼前的一切已逃不出演算法的掌控,你自願交出隱私還幫它們分享、背書。   人們總是會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相信的東西,所以科學成為《駭客任務》中的紅色藥丸,助你看透真實世界。湯毅虹以豐富的科學資料、流暢的筆調,從生物演化、人類社會與文明演變三大方向,剖析偏誤與盲點從何而來?人類是天生聰穎還是愚蠢?是誰運用了哪些手段扭曲

了你對現實世界的觀感?並提出在美麗的現實牢籠中人們該如何自處,是一本在動盪時代下的必讀之書。   ★「真實事件」的盲點怎麼產生?為什麼科學檢視如此重要?   【獨立思考的偏誤:刀槍殺人不夠看,網路殺人才誅心】   2009年,韓國人氣女團T-ara出道,以《Bo Peep Bo Peep》、《Roly-Poly》等經典曲紅遍亞洲,卻在出道三年時被指控隊內霸凌成員柳花英,網上傳出一系列霸凌影片,比如強行將年糕塞入花英嘴裡、故意用手指戳花英眼睛等。這些證據讓T-ara瞬間成了韓國的全民公敵,韓國人開始示威逼迫T-ara退出演藝圈,一夕間T-ara的代言、戲劇全被取消,成員們長時間不敢出門。  

 「花英霸凌事件」五年後,經紀人、造型師揭發了花英傲慢又愛偷懶的真相,隊內霸凌子虛烏有,韓國著名媒體Dispatch更找到花英當初的造型師證實說法後,韓國人才發現所謂的霸凌影片全是經過惡意剪輯散播,許多網民當初無視澄清影片,執意寫下惡評公審其他成員,造成她們身心受創,再也回不到過去的榮景。   ∎ 當每個人看到聽到的都一樣,還有所謂的獨立思考嗎?   【金融市場的偏誤:狗會付利息】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前幾年,如果你住美國,想貸款買房子超容易。當時美國不少銀行不顧借款人的信用風險,持續把錢借給許多無力還款的人(有人甚至用狗的名字成功申請貸款),並將這些有極高違約風險的房貸包裝成衍伸性

金融商品,出售給投資人。儘管在2007-2008年初,已經有不少房屋因房貸違約遭法拍,但評級機構為了爭取生意,偽造評鑑,仍將這些金融商品評價為AAA級。最終,房貸大量違約,這些金融商品一夕間變成垃圾,曾買入這些金融商品的人蒙受巨大損失,人類迎來21世紀第一個經濟大蕭條。   ∎ 當人們集體對風險視而不見時,你有能力保持清醒嗎?   【現代知識的偏誤:殺死專業,以google為師】   2020年11月,擁有百萬粉絲的知名YouTuber 愛莉莎莎發布了一支有關「肝膽排石法」的影片,遭知名醫師YouTuber 「蒼藍鴿」駁斥毫無醫學根據。但愛莉莎莎強調她在研究時做了不少功課,蒐集了許多相關資

料,並質疑「蒼藍鴿」佐證用的期刊只是「讀者投書」,引發兩派粉絲的衝突。   ∎ 當你從未受過專業教育,該如何確認訊息真偽? 名人一致推薦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翰佐(《科學月刊》總編輯/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創辦人)   「閱讀這本書,開始用新的眼光來看我們如何轉變人類與這個非凡星球之間的關係。」──珍・古德博士(Jane Goodall),靈長類動物學家及保育家   「在這個全球危機愈演愈烈的時代,本書收錄的奇聞新知成了我們生存的必要條件。」──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暢銷書《不能光說NO》(No Is

Not Enough)作者   「閱讀這本書所帶來的震撼,幾乎就像《駭客任務》裡的尼歐吞下紅色藥丸一樣,準備好揭穿真相吧。」──羅雲・霍伯(Rowan Hooper),《新科學人》專題報導長   「人類對現實的觀感是扭曲的,湯毅虹戳破了這種集體迷思。從科學史及最新研究中擷取實例,來揭露種種令人不安的真相。」──黃凱特(Kate Wong),《科學人》資深編輯   「這本書令我大開眼界。我們很難解釋人類如何感知世界,只因我們無法判斷每個人是否都以同樣的方式感知世界。這正是湯毅虹厲害的地方:她指出,個人建構的現實,其實比我們意識到的現實更為虛假。」──德瑞克・邁德(Derek Mead),《

Vice》全球執行總編

泛科學創辦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介紹

訪問作者: 陳雪如

內容簡介:
第一線校園心理師,寫給青少年陪伴者的溝通指南
3大關鍵思維×4項家長覺察×6種頭痛情境
全面解讀青少年的求救訊號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是針對青少年的攻勢,擴大守備範圍。
  一壘手解決「親子溝通」難題,二壘手掌握「親子教養」原則,
  三壘手看守「數位成癮」問題,捕手看管「情感教育」議題,
  游擊手應對「人際困擾」的強襲球,外野手則是接穩「情緒管理」的高飛球。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孩子都進化成青少年了,家長當然也要跟著升級!
  出生於21世紀的小孩,他們所處的環境、即將面臨的難題,早就不同以往。
  至於他們的照顧者,在教養下一代時也比過去更加艱辛。
  在這個過度評價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好好長成完整的自己?

  本書透過網路世代家長應了解的關鍵思維、應具備的覺察,
  溫和而堅定的解決現代小孩在青春期最容易發生的問題,
  正確掌握青少年的矛盾心理,為不擅長與孩子相處的家長,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你知道嗎?青少年的暴走,其實跟嬰兒的哭鬧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一個看起來很嚇人,一個看起來無害,但他們背後在傳達同樣無助的訊息:「我很不舒服,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請幫幫我。」

  青少年照顧者在青春期孩子大暴走時,要教給孩子的,不是「脾氣好一點」或是「放尊重一點」,而是教導孩子如何控制情緒,並發展談判技巧,學習協商與溝通。

  關係是傷也是藥,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幫助孩子長成更好的自己。每一個大人都當過青少年,或許你曾經想過用同理心來應對他們,以為這是最好的教養方式。但在你試圖用經驗來指導孩子之前,請先想想現在的狀況是否與過去相同。

  本書所謂的青春期,泛指12-22歲這個階段。不要懷疑,即使是已經成年的孩子,也仍存有青春期的煩惱,延遲長大。離不開手機、人際關係失衡、家長過於忙碌疏於溝通、選擇太多看不到未來……網路世代的孩子在步入青春期時,面臨著比過往世代更加艱鉅的成長挑戰。

作者簡介:陳雪如 Ashley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畢業,現為Ashley心理科學苑創辦人、企業課程講師、大專院校輔導老師。擅長領域包含協商談判、人際溝通、親密關係、親子教養、情緒調適等。

  深耕於青少年輔導十餘年,深信家庭是一個系統,家人彼此間會互相影響,提倡以正向教養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期待他們能發展出足夠的心理素養,以面對未來變動快速的世界。

  專業證照:諮商心理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講師、NLP專業執行師、國際催眠執行師

作者粉絲頁: 陳雪如Ashley心理師

出版社粉絲頁: 親子天下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台灣心理諮商平台建置模式初探

為了解決泛科學創辦人的問題,作者廖婉如 這樣論述:

後疫情時代,除了全球化、科技進步帶來的過量資訊與快速的步調外,人們還更要面對不確定與難以恢復常軌的生活。在這樣複雜多變的現代社會,擁有能調控自己思想、情緒及行為的社會/情緒智能(SEI)是面對這一切的基礎。另一方面,環境的轉變也迫使企業必須加速數位轉型,使得同理心與自創思維的能力變得愈發重要。然而這兩者能力的培養,非單純上課就能獲得,而需要自我覺察的基礎。為了瞭解如何在台灣搭建心理諮詢平台,本研究先後針對台灣、美國、日本、中國等海內外的心理諮商平台做研究,並且,為了更加了解成功搭建一個專業者的社交平台,對LinkedIn平台進行研究,期望藉由了解台灣的發展現況、參考海外的做法,試圖建構出屬於

台灣的心理諮商平台藍圖。最終,本文受LinkedIn個案啟發,以職場工作者為服務對象,懷著「每個工作者都需要一個放心秘境」的軸心主張,企望透過團體諮商的技術,化被動為主動,希望透過即時陪伴與支持,讓工作者隨時可以上網發起議題,找一群陌生人與諮詢師/療癒師做固定線上匿名的語音討論,或是透過文字版與網友、諮詢師/療癒師交流、抒發心事,這樣的安心空間,將主動的替企業培育轉型人才的關係,取代過去被動的醫病關係。同時,透過替企業實踐ESG與培育人才的方式,讓企業負擔主要的費用,解決一般人不用付費使用的問題。

臺灣數據百閱(雙面書封設計):100個重要議題,從圖表開啟對話、培養公民思辨力

為了解決泛科學創辦人的問題,作者Re-lab團隊 這樣論述:

★★ 公部門數據大改造!讓你一眼看懂臺灣社會的變化 ★★ ★★知名資訊圖表設計公司Re-lab全新著作 ★★   由年輕人發起的實驗性計畫   歷時一年蒐集彙整公部門與國際組織報告   用數據力與設計力,讓臺灣變得更好   ▍在圖表中,尋找改變的力量! ▍   數據不只是數字,   折線的背後,是我們生活的高低起伏   『這二十年來,你過得好嗎?』   『臺灣,你好嗎?』      ──────寫給罵過、怨過、失望過卻依然愛著臺灣的你 ──────   這些事,也許令你擔心……   ‧兒虐案件逐年減少,但因為兒虐死亡的孩子卻不減反增   ‧各縣市皆宣示要拆違建,但歷年累積的違

建卻愈來愈多   ‧農耕土地面積減少了,但平均農藥使用量卻反而增加   ‧禁供塑膠袋、吸管…….限塑推動十六年,塑膠袋產量卻沒有減少   ‧民主選舉超過二十年,但每到地方選舉年賄選案件卻仍居高不下   但這些事,也反映臺灣正在進步……   ‧犯罪率逐年降低,過去十年竊盜案件更大減70%   ‧勞動法規逐年完善,超時工作者的比例逐年減少   ‧不只失業率降至二十年的低點,失業者中長期失業超過一年以上的比例也創十年新低   ‧實質薪資停滯二十年後,近五年再次出現成長趨勢   ‧工業及養豬廢水漸受管制,2002年以後河川嚴重污染比例大幅下降   這是最好的臺灣,也是最壞的臺灣   採【雙面書封

設計】   你可以從頭從尾開始翻閱   自始至終不要放棄愛這座島嶼的心   ◎瞭解臺灣必讀的懶人包 ────── 三分鐘看懂一個數據、明白一個議題   2020年我們即將選擇的,不只是總統和立委,更是對臺灣未來的想像,如果我們對過去與現況不夠了解,就容易造成偏見或誤解。因此,一群由22歲到32歲、從小生長在臺灣的年輕人組成資訊圖表設計團隊,翻遍公部門和國際組織報告,將100個重要議題自2000年以來的發展,彙整成一目瞭然的圖表及深入淺出的文字,幫助我們跳脫個人意識或經驗,看見更完整的全貌。      讓改變,從瞭解開始。   ◎關心臺灣不是說說而已 ────── 一個議題延伸一道思考題,如

何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b團隊從健康疾病、社會照顧、自然環境、文化休閒、教育研究、經濟發展、居住條件、公共安全、國際關係9大主題,引導讀者看見數據背後錯綜複雜的成因,並提出問題讓我們進一步思索解決方案。書中不會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把探索的過程整理成100條線索。   讓改變,從思考開始。   ◎找到一起守護臺灣的夥伴 ────── 從線下到線上企劃,開啟不一樣的對話   《臺灣數據百閱》只是小小的起點。掃描書中QRcode,會帶我們找到更深更廣的國內外評論與成功案例分析,以及藉由聊天機器人,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持續關注有趣的臺灣數據和現況。除此之外,只要回答線上問題,就有機會跟

各領域的專家或意見領袖共桌吃飯,用一餐飯的時間討論你感興趣的議題,開啟不同世代、不同觀點的交流。   讓改變,從對話開始。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吳琬瑜 │天下雜誌總編輯   李怡志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各界人士好評推薦   Hauer  │臺灣吧執行長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李取中 │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總編輯   朱家安 │哲學雞蛋糕腦闆   巫彥徳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邵璦婷 │文化銀行共同創辦人   林以涵 │社企流共同創辦人   林冠廷 │台客劇場導演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胡川安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

助理教授   胡采蘋(Emmy Hu)│財經媒體人   施光訓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   柯伯麟 │玖樓共同創辦人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楊斯棓 │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楊貴智 │法律白話文創辦人   蔡淇華 │作家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創辦人   顏澤雅 │作家/出版人   蘇仰志 │雜學校校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神聖的背叛:基督教會性暴力事件處理之建制民族誌研究

為了解決泛科學創辦人的問題,作者郭宇欣 這樣論述:

廣義的基督宗教(天主教與基督新教)性暴力問題經各國媒體陸續揭露後漸漸浮上檯面,動輒百千的加害者與受害者數字揭示此現象亟待關注。相關研究報告顯示教會通常缺乏處理法規與問責機制,使受害者在內部求助時遭遇二度傷害,事件也大半被隱匿或不了了之。重視仁愛與道德操守是教會的特色,且性暴力防治在大部分社會中已為共識,除了缺乏防治機制之外,有哪些既有的結構成為受害者求助的重重阻礙?本研究採用基進女性主義視角,援引教權主義(clericalism)、家族主義和機構背叛理論,針對台灣某教會資深牧師猥褻事件之處理過程進行建制民族誌研究,研究材料包括教會網站公布之事件說明文件,以及針對部分事件處理者、教會同工、受害

者與陪伴者等共19人之深入訪談。本研究發現:受害者與教會及行為人有信仰層面的牧養與信任關係,受害者向教會求助過程中經歷無法被保護、機構不當回應等機構背叛歷程。而性別主義、教權主義以及家族主義與父權交織共構成影響性暴力事件處理的統治文本,是造成機構背叛的系統性原因。性別主義影響教會漠視性騷擾,並存在寬容男性行為人的性騷擾論述;教權主義體制使神職人員難以究責,教會也有維護神聖形象的生存壓力;在家族文本中,家庭化制度和家父治理權力架構使教會傾向照顧特權家人並將性暴力事件視為家事處理。統治文本解釋教會在處理性暴力事件時如何傾向「個人化」、「體制外」處理,並呈現「偏袒行為人」、「弱化受害者」的現象,而受

害者只能透過「自我現身」、「聯盟施壓」或「向外求援」的方式抵抗支配,但要付出極大代價。此外,教會對世俗法律的消極態度、自身不明確的決策機制,以及另類家人關係和背叛創傷均是影響事件處理且不利受害者求助的因素。本研究揭露基督教會多重父權壓迫體制,建議教會性暴力防治策略需正視此壓迫結構並因應組織封閉性、人治與特權等權力架構,並從外部建制對受害者友善的申訴處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