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特考202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河海特考2021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方信雄寫的 海事案例解析 和陳秋雄的 大學是社會公器或私人產業?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普考【交通技術】考試資訊:考試科目、時間 - 志光也說明:高普考【交通技術】考試資訊:考試科目、時間、考古題完整介紹│最適合交管系畢業 ... 交通工程與管理、交通運輸工程、交通管理、交通管理科學、車輛工程技術、河海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秋雨文化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施正權所指導 曾明斌的 臺灣海事軟實力之建構與運用---以海巡署為例的分析 (2021),提出河海特考202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軟實力、海洋治理、海洋政策、海巡外交。

而第二篇論文明新科技大學 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白東岳所指導 林劭彥的 組織縮減與教師兼任行政意願探討:以新竹縣EC國小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組織縮減、組織管理、兼任行政、行政管理、學校事務的重點而找出了 河海特考2021的解答。

最後網站引水人- 考試名稱 - 千華數位文化則補充:領有特種考試航海人員考試一等或二等船長考試及格證書或交通部核發之一等或二等船長適任證書後,曾任三千總噸以上船舶船長三年以上者。 領有特種考試河海航行人員考試甲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河海特考202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海事案例解析

為了解決河海特考2021的問題,作者方信雄 這樣論述:

  近半世紀來,拜造船科技的日益精進,使得船舶的性能與噸位不斷創新突破,而COVID-19疫情造成的供應鏈斷鏈,更讓海運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榮景。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多年來皆估計全球貿易量的80%,以及貿易總價值的70%是經由海上運輸完成的。因此維持海運業的運作順暢與安全發展一直都是全球各大強權與沿海國的基本共識。然遺憾的是,科技的發展並未讓海上事故發生率相對減少。   回顧自1960年代貨櫃船問世以來就一直穩定成長,而當前最盛行的趨勢,就是全世界各大航商唯恐落人後的競相訂造超大型貨櫃船投入市場營運。也因為海運業者忠實奉行貨櫃船「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愈大愈好的論點,連帶的造成港口、物流鏈、交通管理,以及人才培育配套不足,甚至跟不上發展趨勢的潛在性風險與衝擊。   因此,除了海上交通密度變高外,新一代船舶不僅船型變大變寬、船速變快,前者會嚴重阻礙駕駛員視野;後者會限縮駕駛員因應緊急事故的時間。因而操船者必須調整船舶操縱方式與思維,並備妥完善的備套設施,否則將有處理不完的海事。   筆者特蒐集多起在關鍵水域(Critical area)發生的海事案例,進而依據事故後調查的相關資訊探討解析事故肇因,於各案例解析中提供心得分享,期我海上同仁引以為鑑,並提升我航海同行的職場警戒,期以達致防範事故於未然之效。

臺灣海事軟實力之建構與運用---以海巡署為例的分析

為了解決河海特考2021的問題,作者曾明斌 這樣論述:

總統蔡英文女士於2019年3月21日至26日率領內閣成員至南太平洋邦交國進行國是訪問,並將此行取名為「海洋民主之旅」,以海洋與民主為主軸,拜訪大洋洲的友邦帛琉、諾魯及馬紹爾等國,以實際行動穩固邦交,並與前揭國家簽訂《海巡合作協定》(Coast Guard Agreement)。海巡署近年展現的海上執法與救難成果似乎正幫國家開啟另一扇大門,吸引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海巡外交(Coast Guard Diplomacy)也成為臺灣新的對外交流模式。海巡署對外所展現的吸引力,似乎與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 Jr.)在80年代提出的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相契合,強調國家除

了能運用軍事與經濟等硬實力外,仍有其他能力足以影響其他國家決策,不論是議程的設定或國際建制的建立,藉由彼此均認同的價值與系統,達到權力運用的效果與影響力。在奈伊的研究中,認為軟實力主要源於文化、政治價值與外交政策,惟本研究認為除了前揭三種來源以外,隨著非傳統安全與全球治理的議題逐漸被國際社會重視,國家在海洋事務各種層面的卓越表現,將成為新的軟實力來源,本研究將其稱之為「海事軟實力」。本研究將以奈伊所建立的「軟實力」理論為基礎,輔以海洋意識與行動等要素,結合權力分析的概念,進行理論推導與修正,建立「海事軟實力」概念架構,並分析「海事軟實力」可能的權力資源與行動,建立相關的評估指標與方法,並以海巡

署為例進行實際操作。

大學是社會公器或私人產業?

為了解決河海特考2021的問題,作者陳秋雄 這樣論述:

  本書第一篇「高等教育篇」:基於「私立大學為社會公器」之理念,闡述私立大學學校法人、董事會、董事、創辦人、校長的法律地位及權責分際;呼籲將私立大學公共化的程度列為教育部大學評鑑的重點項目。   本書第二篇「逢甲篇」:闡述丘逢甲的教育貢獻;介紹逢甲三位創辦人蕭一山、楊亮功、丘念台的歷史評價;還原逢甲倡辦者兼籌備主任陳會瑞的創校過程的艱辛及波折;揭露高信入主逢甲的取巧手段及由父傳子盤據逢甲將近60年的僭越行為;表彰廖英鳴對逢甲精神的實踐。   本書最後的總結篇,提出12點結語,包括呼籲修改《私立學校法》,對連選連任的董事人數及連任的次數酌加規範,避免董事會世襲化的現象;建

立私立學校公共化的評鑑指標,將董事會成員是否世襲化,是否家族化等列為指標,逐步輔導私立學校朝向「社會公器」的理想邁進。   本書附錄:作者陳力為逢甲倡辦人兼籌備主任陳會瑞之子,提出18項證據,分析高信等對陳會瑞「騙校」、「冤獄」、「毀家」的迫害手段。

組織縮減與教師兼任行政意願探討:以新竹縣EC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河海特考2021的問題,作者林劭彥 這樣論述:

隨著教育政策及教育現場環境的改變,以及因少子化的社會現況造成學校組織的縮減,兼任行政教師的處境及業務範圍、業務量等也隨之改變。有鑑於此,研究者身為教育現場的第一線人員,且兼任行政工作長達十四年,因此希望能藉著前人研究、教育文獻與理論,以比較分析、深度訪談與觀察等方法,結合組織管理理論、事務管理理論以及教師兼任行政理論作為研究的依據,探討學校組織縮減採取的策略與目的、學校行政組織工作的規劃與分配、學校行政工作的專業性與差異性、學校組織工作壓力與組織認同感以及學校教師兼任行政意願與工作效率。期許從學校組織縮減及兼任行政職務的理論與調查中分析出更適合的分配方式以及更好的因應措施,為學校教師的教學與

行政工作帶來更大的助益。研究發現為,組織縮減應兼顧學生受教權及學校發展、學校行政工作分配應以專業為主要考量、落實職務交接及完整職前訓練課程規劃。研究結論為組織管理理論應用於學校組織之重要性、學校事務管理與工作分配需考量專業性以及兼任行政意願取決於工作壓力及業務熟悉度。藉由本研究,期許能給予教育單位、學校單位以及兼任行政教師更為具體之建議,成為教育制度改革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