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民國初年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Tracy韓寫的 天堂在哪裡?:穿越民國諜報時代,女兒對父親的時空對話 和汪兆騫的 走出晚清:大師們的涅槃時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辛灝年: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上)【透視中國】也說明:把真實還給 歷史, 把真相還給人民。 【旁白】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西方列強以槍炮和鴉片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滿清王朝危機四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香港中和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歷史學系 傅可暢所指導 李至平的 西北軍的餘韻—劉汝明的部隊 (2010),提出民國初年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西北軍、二十九軍、劉汝明、抗戰生活、國共內戰、一九四九年、台灣歲月、老兵返鄉。

最後網站券幣歷史介紹則補充:民國初年 軍閥割據,為我國貨幣史上最混亂之時期。一方面是傳統貨幣(銀兩、制錢及私票)與新式貨幣(銀元、銅元及銀行兌換券)混用,幣制混亂;另一方面,各地軍閥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民國初年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天堂在哪裡?:穿越民國諜報時代,女兒對父親的時空對話

為了解決民國初年歷史的問題,作者Tracy韓 這樣論述:

  民國38年,風雲變色——   ◤信,串起了故事。   早逝的父親、跨越臺灣海峽的家族、   生命旅途的不期而遇、書寫的源頭。   曾經迂迴的言語,隨著歲月沉澱,   這一年,以平輩的眼睛和心,重新認識父母。   民國初年的動盪、情報員的朝不保夕、家族的風雨飄搖,   徬徨的靈魂,終於在「這裡」安放。   翻閱泛黃相片、撫平皺褶文件,追憶之初,是想同逝者敘舊,   最後,卻更像是一場自我療癒的旅程。   遺憾化為淡淡的嘆息,輕輕的筆觸,   還握在手中的,都開成一朵朵鮮活的牽絆。   ◤透過作者的生命經驗、細節描繪,與塵封的老照片,   共同進入那一個似遠若近的時空。   作者簡

介 Tracy韓   本名天華,雖花甲已過,仍始終對新事物好奇,在有限範圍內追求多變人生。一直持續書寫文字,曾先後參加各大報刊徵文比賽及臨終關懷基金會徵稿、民生報徵文活動獲選。另著有《拌我人生》。   作者自序 •首章 大年代 - 給爸爸的信,人生如夢 - 他的故事 - 她的故事 - 我們的故事 - 他們的故事 - 夜半哭聲 - 轉折 •第二章 太平歲月 -寶鳥的春天 童年舊事 半個世紀以前的台北 - 春花美人 ⁃ 國語日報,我人生的開箱文 - 校刊上的徵文 國語實小校刊—我的母親 - 翁士比亞的祝福 古亭女中同學慧沁給我的畢業留言 - 西瓜皮時代—中山女高校刊《中

山青年》 寫貓 曾經 感逝—總統蔣公紀念專刊 - 唸大學了—開始展現自我 舞是生命的歌,生命是舞 的曲 梅花之旅—記1978年青年友好訪問團訪美東行 老兵養雞場 - 叛逆年代—作女兒永遠的遺憾 •第三章 美麗的青春 ⁃ 驛馬星紅,四處為家 ⁃ 貴人之旅 - 一千零一夜 - 薩爾茲堡,心底那小小的一塊 - 倫敦蒙難記 - 親愛的徐媽媽,妳還好吧? •第四章 二個人的日子 - 兩個人的日子 - 婚姻是什麼? - 報紙上的徴文 哭泣的白老鼠 謝謝你曾經愛我 咪子 - 空山靈雨 - 原來,是香格里拉 - 又一個大轉折 ⁃ 告別 ⁃ 民歌40,姊姊的60 - 圍巾 - 天堂在這裡—找到人生另外一扇門

•末章 父親生平—舅舅親筆書寫 •親友迴響 一個真實血淚的中華民國情報家族悲歡離合的故事 人間,原來處處有天堂 回憶是人生最寶貴的資產 我手心裡的寶 •附錄 民國初年歷史文件—父母情報員公文   序   我自小喜歡文學藝術,對書寫畫畫、歌唱舞蹈戲劇,均有天生的熱愛,雙魚座的天性追求浪漫,卻一直保持理智,半自願非自願的走入傳統正常人生。歷經年少求學和成年後職場生涯,從單身到成家,為人打工到自行創業,始終沒有忘記初心,多年來,在諸多愛好中,寫作是沒有放棄的習慣。   60 歲後,我開始有餘力思索人生,面對自己。追憶和記錄家族的故事,是為了試圖和當年60 多歲早逝的父親對話;而整理

他不在的這四十年過往,是我想跟他分享他錯過的我。   其實,這整個書寫計畫,是自我療癒、是跟現實妥協、更可以是續往前行的內在力量。   這樣的一個想望,如今有了成果,誕生了一本書,我很歡喜,也不免惆悵。人生真的轉瞬即逝,什麼也帶不走,而我們尚且庸碌度日,匆匆即過掉一大半。能有一本小冊交代一下自己,好過總是心想事不成。   寫完這本書,我對天上的家人,比較可以放下了。   Tracy 2 他的故事 1918 年,他出生在山東省濰縣,祖父功復公是清朝的進士並任朝廷文官,而他的另一位祖上是宮廷御用的工藝技師,據說頤和園的石雕有部分就出自於這個老爺爺之手。五歲的時候,家鄉鬧土匪,全家就

隨著闖關東的時代潮流移居東北哈爾濱。他在堂兄弟的輩分中排行老四,所以取了伯仲叔紀的紀,另外加上他們這一輩的共同名字「信」,叫做「紀信」。他從小聰明好動,翻牆爬樹,調皮過人,把家裡唯一的收音機三下兩下拆成一攤,為此挨了好一頓揍!他哭著求饒:不打不打,我立馬把它裝回來!結果真的沒多久,就把一臺收音機完全復原。大人們開始注意到他的天分,鼓勵他把家裡的物件拆拆修修,他這個天分後來讓他去了當地最好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以電機通訊專長畢業。 當時的東北地區,外國勢力囂張,蘇聯及日本是擺明了意圖殖民和占地為王,四周的鄰居華洋雜處,他自然的就學會了俄文和日語,加上開放豪爽的個性,他被選入當時赫赫當紅的南滿鐵路工作

,和同學張勃生擔任工程師。 隨著日本在東北的勢力擴張和日益猖狂,兩個年輕人看不慣他們的作為,時常鬧衝突,有一天張勃生和日本人一言不合,一巴掌打了過去,他去相助,兩個人同時被炒了魷魚。 他仗著一身好手藝,自己開了一家電器行,作起年輕老闆,因為裝修發報機的專長,被國民黨的情報單位吸收,和張勃生一起投入當時的軍統局,直接隸屬於戴笠旗下軍統局東北地區情報工作網。張勃生擔任這個工作單位的主任,他則利用電器行老闆商人的身分為掩飾,組裝和設計適合情報工作的發報機,和不斷修改電碼及暗號,之後交其他同志傳送到不同情報人員的手中,後來參與漸多,被指定派往重慶接受地下工作訓練,索性變成全職的情報員,並在敵後拓展祕密

電臺、培訓工作人員及策反敵情,出過大小無數驚險任務。

民國初年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二集
你們篳路藍縷 我們顛沛流離
~高金素梅2021.08.30

大家好,我是高金素梅 吉娃斯.阿麗,今天開始有五天行程,探訪宜蘭、花蓮ㄧ系列的殖民遺跡。

首先,來到宜蘭烏石港,226年前,漢人吳沙率ㄧ千多人在這裡登陸,開始了無盡的開發……。

四百年前,遠在漢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來台灣之前,台灣島就聚居著原住民族。那時的台北是霧氣蒸騰的沼澤盆地,凱達格蘭人的家鄉;台南則是陽光燦爛、野牛山鹿遊走之地,只有一些漢人由福建來此打魚,與原住民族交易農具;當時的蘭陽平原,噶瑪蘭族早已是人口ㄧ萬人、部落數量六、七十個的安和樂利社會。

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荷蘭人來了以後,開始大量採集鹿皮,壓縮了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西班牙、荷蘭對台灣的殖民代表原住民族長期流離的開始,但這段歷史竟被有些人說成「台灣的誕生」,流露出殖民者的傲慢。

接著漢人移民大批湧入,開始墾殖歷程。對後代漢人而言,雖充滿詩意與禮讚,但對原住民族的生存卻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連有良知的漢人都看不過去,清代文人吳性誠在《入山歌》中就寫道:

「牧牛打鹿釣溪魚,不識不知太古初,別有天地非人世,萬頃膏搜可荷鋤。偽呼庚癸乏軍糧,欲向山中乞鹿場,矯稱官長張紅盤,襲取其社不可當。壯者僅免幼者死,老婦飲刃屠稚子,開廈運粟萬斛斗,其餘一炬同屋燬 … 。」

開發的背後,也出現了無情的搜括與殘害。

民國65年,民歌運動創始者李雙澤創作了「美麗島」這首歌,其中有段歌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當時,林雙澤的好友排灣族盲詩人莫那能說:「你的篳路藍縷,我的顛沛流離」。

不同的位置看歷史,結果自然不ㄧ樣。外來入侵者歌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顛沛流離的原住民族卻只能低聲吟唱「可憐的落魄人」。

《尋訪遺址 認識歷史》第ㄧ集
日本神社在台灣
https://reurl.cc/GmW44W

西北軍的餘韻—劉汝明的部隊

為了解決民國初年歷史的問題,作者李至平 這樣論述:

摘要 西北軍在民國初年歷史上是一支耀眼的部隊,由馮玉祥訓練與建立,對民國初年整個政局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馮所帶領出來的將領,有傳統的忠君愛國思想,也有謀利求私的軍閥習氣。西北軍戰士多為冀、魯、豫、皖四省農村子弟,布衣粗食、精實幹練、軍紀優良,是一支有向心力而戰鬥力強的部隊。中原大戰(1930年)後,西北軍瓦解,馮部被編為國軍第二十九軍,宋哲元為軍長,劉汝明為副軍長。劉汝明自抗日戰爭始,任一四三師師長,率部自張家口南撤,轉戰冀魯、淮北到湖北。抗戰中期升為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所部始終在河南省境內作戰。勝利後任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國共內戰時國軍失利,劉奉令離開華北走向江南,這批北方

健兒,不期此行將遠離家鄉,終老異地。徐蚌會戰(淮海戰役)後,劉部改編為第八兵團,轄五十五、六十八兩個軍,負責長江防守的任務。江防失敗,劉部及其眷屬一路潰退至福建,最後受湯恩伯指揮據守廈門島。1949年10月,第八兵團在廈門島全軍覆沒,僅五千多人逃至台灣。等到他們能再回故鄉,已是四十年後的事了。劉汝明原為馮玉祥的西北軍重要將領,西北軍被改編後,劉選擇效忠蔣介石。國共內戰導致兩岸分治,骨肉離散,但這一群老兵並無怨恨,只有濃濃的思鄉愁緒。他們經歷過太多苦難與顛沛,看到太多不幸與動亂,在台灣的四十年過著安定與幸福的日子。他們相信領袖的「英明」,能帶領他們重歸故里,然而時間改變了一切,故鄉已似他鄉,臺灣

則成終老之地。

走出晚清:大師們的涅槃時代

為了解決民國初年歷史的問題,作者汪兆騫 這樣論述:

  編年剪裁民國歷史 書寫雲詭波譎的事件與人 澄清善惡 援史明志 為士人清流招魂   民國肇造,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動,湧現一批由戊戌變法時期的士大夫轉化而來的維新志士,他們以「開民智,新民德,鼓民力」為己任,自覺地自我啟蒙,宣傳民權,傳播「新學」,鼓吹文化的革命,以救亡圖存。   民國元年至民國六年(1912—1917年),中國出現了新思潮洶湧澎湃的壯麗景觀。一代舊士大夫轉變而來的文化人,寫就了當時和後來的「人與文化」的深刻內容。本書依據翔實史料,客觀描寫大師們的崇高與卑微,飛揚與落寞,讓今天回溯那段歷史的讀者,依然感受到 「涅槃時代」中的拳拳之心與磅礡力量。   推廣重點   1,民國

初年歷史,以文化史視覺呈現。   2,文學史包含在近代史中,一本讀下來,民初文學史也了然於胸。 作者簡介 汪兆騫   生於194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原《當代》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中國作協會員。著有《往事流光》《香盈碧蓮花》《春明門內客》《記憶飄逝》《紫塞煙雲》《張騫》等,新近出版有《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民國清流3:大師們的中興時代》《民國清流4:大師們的抗戰時代》《文壇亦江湖:大師們的相重與相輕》。 第一章  民國元年(1912年) 1.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政界、文化界空前活躍,周樹人隨蔡元培入京 2. 流亡日本的康

有為、梁啟超苦澀咀嚼往事 3. 「佞西學太甚」的譚嗣同喋血菜市口 4. 康、梁與孫中山及梁啟超豐富的感情世界 5. 章太炎、蔡元培的《求劉申叔通信》及與康、梁的分歧 6. 周樹人作小說《懷舊》,梁啟超辦《新小說》 7. 傳奇人物蘇曼殊 第二章  民國二年(1913年) 1. 轟動全國的宋教仁案,一臉錯愕的梁啟超、熊希齡 2. 「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之周樹人 3. 從異鄉夢裡走出的周作人 4. 已過氣的康有為扶老母之柩回鄉,情何以堪 5. 南社詩人唱起大風歌,給詩壇吹來一股浩然之氣 6. 大名鼎鼎的「布衣」林紓「帶領我進了一個新天地」(錢鍾書語) 第三章  民國三年(1914年) 1. 將

西學引入中國的先驅者嚴復 2. 李大釗在《調和之法則》一文中,支持章士釗的「調和論」 3. 和晚清小說相比,民初的《斷鴻零雁記》《玉梨魂》等政治意識明顯衰退 4. 與「新小說」雙雄並峙的翻譯文學作品也大行其道 第四章  民國四年至民國五年(1915—1916年) 1. 新文學革命與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 2. 胡適在《新青年》發表翻譯小說《決鬥》 3. 「民國大佬」吳稚暉與《新青年》 4. 新聞和文學聯手演繹袁世凱稱帝黃粱美夢 5. 已聞新文化運動雷聲,孫中山讚書生梁啟超等反帝制,表現了民族之正氣 民國元年(1912 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周樹人隨蔡元培入京;梁啟超結束流亡生涯;蘇曼

殊以小說奉獻文壇 1912 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佈中華民國成立。其在任職典禮上宣讀誓詞曰: 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中華民國初建,可謂流年不利,經濟凋敝,民生艱難,社會矛盾重重,與列強關係複雜,改良革命黨派較量紛爭,新舊思想文化衝突,各種亂象迭出。怎一個亂字了得! 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北京清廷猶在,南京革命黨人在北京暗殺清廷大員。 1 月16 日,袁世凱乘車途經祥宜坊酒店時,從店內飛出炸彈,炸死其侍衛八人,而袁毫髮

未傷逃離現場,當日即派軍警捕殺張光培等革命黨人。26 日,皇室親貴宗社黨黨首良弼,被刺殺身亡,王公貴族聞訊紛紛逃離北京。 是年2 月12 日,清宣統皇帝溥儀宣佈退位,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之大清王朝壽終正寢。次日,孫中山謹守承諾,推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新總統必須親到南京受任,遵守《臨時約法》三個條件。29 日,袁世凱指使曹錕發動政變,以此為藉口,拒絕隨蔡元培、宋教仁等迎袁專使南下南京履職。袁世凱於3 月10 日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5 月,上海公共租界華洋巡捕來到民權報社,拘捕《民權報》主筆戴季陶。因他曾在該報發表短文《殺》,寫下此語:“熊希齡賣國,殺!唐紹儀愚民,殺!袁世凱專橫,殺!章

炳麟阿權,殺!”輿論界強烈譴責租界當局干涉言論自由,戴被罰洋三十元,獲釋。  6 月,沙俄在新疆策動和闐(今和田)策勒縣血案,藉此派兵入侵喀什噶爾,要求賠款,袁世凱政府以付給“賠償款”和懲處中國有關官民的條件,屈辱了結此案。  7月,西藏發生叛亂,邊陲危殆,舉國譁然。遂有川軍入藏,滇軍征西。正值川滇兩軍順利收復川邊藏族區,乘勝深入西藏腹地之際,英國駐華公使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議,聲稱中國不得干涉“西藏內政”,並以不承認中華民國,助西藏獨立為要挾。迫於壓力,袁世凱下令入藏軍隊停止前進,川滇軍入藏平叛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