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有聲書推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魏多麗陳怡光寫的 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X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 和勝間和代的 新.知識生產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童書推薦|華碩文化有聲書,透過聲音及互動遊戲培養幼兒認知也說明:近半年來入手很多華碩文化有聲書無論是認知學習、音樂啟蒙、人際互動,甚至是生活習慣自理都有剛開始還不確定蕊蕊對哪種比較有興趣所以是單本單本慢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商周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程明修所指導 鄭光倫的 調和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衝突之憲法秩序 (2021),提出有聲書推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正義、經濟發展、衝突調和、勞資共決、活化社會、工作福利、國家理論、社會民主、產業民主、社會夥伴關係、社會對話、法與社會、法律與資本主義、全球化。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 褚麗絹所指導 陳盈穎的 靜心冥想繪畫與心流經驗對創思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靜心冥想、繪畫創作、心流經驗、創思表現、創造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有聲書推薦的解答。

最後網站【英文繪本推薦】廖彩杏老師英文有聲書單part 1 - 綿羊淞則補充:廖彩杏老師英文有聲書單part 1♥ (此篇為2015年12月"媽咪愛團購網"邀約試用開箱文) 有一次在雜誌上看到廖彩杏老師的專訪,她的二個孩子讀的是公立幼.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有聲書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X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

為了解決有聲書推薦的問題,作者魏多麗陳怡光 這樣論述:

21世紀,沒有國際觀就沒有競爭力! 一定要出國留學才能教出地球村小孩? 錯,用對方法,不用出國留學,不用花錢上補習班, 在地一樣可以教出人人稱讚的國際小孩。   魏多麗(Dorata Chen-Wernik)是波蘭籍漢學碩士,意外和台灣籍的陳怡光結婚後,兩人決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不僅嫻熟父親的語言文化,也要了解媽媽的語言文化,同時也要熟悉最常為國際人使用的英語。他們不僅了解台灣和波蘭,也熟知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和風俗。波蘭媽媽和台灣爸爸是如何讓孩子在異國仍舊講中文和波蘭語,更嫻熟英語呢?他們夫妻對於國際化教養的想法是什麼呢?   本書中,這對國際聯姻夫妻要以他們家的教養經驗和讀者分享,

他們如何教出國際化的兒女,但又不需要出國留學! 本書特色   ◎波蘭媽媽和台灣爸爸的堅持,所以兩個小孩的台中波英四語流利,而且還精通各項才藝。   ◎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美、英、波、台四地教養經驗   ◎培養小孩國際觀的方法和教材大分享   作者簡介 魏多麗 Dorota Chen-Wernik   Dorota從小就喜歡教書,中學開始在波蘭華沙擔任英語家教,讀大學時在中壢教英語補習班,住在英國時任教於蒙特梭利幼稚園。Dorota 是華沙大學第一位研究台灣鄉土文學的漢學碩士,也是1994年教育部和外交部頒發第一屆中歐獎學金得主。她喜歡讀書給女兒和兒子聽。 陳怡光

  自學圈內人稱陳爸的陳怡光從小就有教育選擇意識,對按部就班過敏,幼稚園轉了三所,中學從台灣讀到英國,大學又從英國讀回到台灣,去美國讀MBA,卻以企管和國際研究雙碩士畢業。陳爸喜歡邊帶狗散步邊聽「經濟學人」雜誌的有聲書 〈推薦專文〉 1. 自主學習促進會 李雅卿 2.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劉兆漢 3. 政大教授暨另類教育學會理事長 鄭同僚 〈自序〉 自己教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 第一篇 理念就這一個:擁有國際觀的孩子 第1章  住過三大洲的孩子 ◆在美國西雅圖 ◆英國生活大不同 ◆回臺灣之後 第2章 我的故鄉波蘭 ◆波蘭生活 ◆波蘭飲食 ◆波蘭教育改革

第3章  幼稚園生活 ◆英國幼稚園生活 ◆我所了解的臺灣幼稚園 ◆在家蒙特梭利 第二篇 千挑萬選之後 第4章 千挑萬選之後 ◆前車之鑑 ◆深入了解和思考 第5章 是照顧,還是補習? ◆一樣小學兩種學習方式 ◆波蘭課後照顧服務班與臺灣安親班 ◆學才藝是為了發掘真正的興趣 第三篇 走過許多冤枉路之後 第6章  學好語言就這麼簡單 ◆不學ㄅㄆㄇ的中文學習 ◆學好英文並不難 ◆波蘭文也要認真學 ◆學臺語要環境 第7章 Sonlight ◆選擇的理由 ◆不用教科書的課程 第四篇 理想靠實踐 第8章  同胞姊弟,學習不同調 ◆專題做五個月的姊姊vs

.主題只能維持一週的弟弟 ◆ 中波英三語並行的學習 第9章  孩子們這樣學 ◆主題報告 ◆在旅行中學習 第10章 人際網絡與網路學習 ◆孩子的人際關係 ◆網路學習經驗分享 〈跋〉整理之後再出發 〈附錄〉 ◆歡迎加入自學行列 ◆自學相關部落格 ◆網路學習資源 推薦序 我所認識的魏多麗 Dorota 劉兆漢   我第一次看到Dorota,她還是一個被抱在母親手中的小嬰兒。那年(1974年),我剛開始跟她的父親 Andrzej Wernik 在研究工作上合作,應邀去他位在華沙附近Belsk的實驗室訪問。在那裡,我第一次跟她全家見面,和Wernik 家開始了

到如今已近四十年的情誼。1980年左右,他父親應邀來到我當時工作的美國伊利諾大學一起合作研究,她隨父母在學校所在地 Urbana 城住了兩年,進了一所與大學密切合作的實驗小學,也實際經驗了美國小學生生活,奠定了她英語能力的底子。   當時大家工作壓力雖然很大,但實驗室的同事與家人,也會盡量找機會相聚分享各家下一代成長的喜悅。我當時與Andrzej 同一間研究室,除工作項目討論外,也常常漫談時事及歷史,彼此對對方國家的背景及現況,增加了很多的瞭解。也得知他的妻子瑪麗是一位出色的scientific editor(科學編輯),夫妻都是滿有人文素養的科學家。   再看到 Dorota 時,她

已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了。我1990年回到台灣,在中央大學任職。1993年,有一個機會,中大太空科學所請 Andrzej來校擔任客座教授,Dorota 陪他來台。當她告訴我她在華沙大學讀的是漢學Sinology,已是大三學生時,我相當驚訝,一方面感嘆時間的飛逝,一方面是因為她選擇的領域。接著她表示對台灣文學有興趣,想研究白先勇的小說,希望利用在中大半年的時間,蒐集資料,寫碩士論文。我立即察覺到,我印象中的小女孩,已成長為一位有主見,並且做事有規劃的現代女性了。   Dorota在中大聽課,同時也積極參加文學院同學的課外活動,英語系四年級每年推出自導自演的英語舞台劇,是年度大事,我相信當時是

透過共同參與舞台劇的製作,Dorota 與 Tim(怡光)相識、相戀,終成眷屬。這段國際姻緣一直是中大校園中,大家津津樂道的佳話。   1999年左右,某天,Dorota和Tim 突然出現在我中大的辦公室,推著一台娃娃車,可愛的小明秀乖睡在內,原來,她們從西雅圖回台探親,返校訪問,也讓我跟她們的新生女兒見面。當時在興奮感慨之餘,談起在國外她們將如何教育下一代,Dorota 已經有一些想法,提到蒙特梭利的教法,以及她希望能走的路。   本書陳述了Dorota及Tim 夫婦過去將近十年實踐他們想法的心路歷程,他們為了讓自己子女能成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選擇了「自學」這條路。這路在任何國

家本來就不好走,在台灣因為是新嘗試,尤其會碰到更多難題。書中從陳家四位成員的角度,各自表達各人在「自學」過程中嚐到的甜、酸、苦、辣,可讀性很高,對也想走「自學」這條路的家庭,提供許多可以借鏡的實例,也誠實的陳顯出走這條路所需的各種資源。同時,對台灣推動多元入學的實施方案,也說出了他們的一些看法。在閱讀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Dorota 如何堅定自己以「自學」方式教育子女的信念,如何不辭辛勞的充實自己,如何偕同怡光利用最新的網路科技,為子女創造學習資源。這人格特質及軟實力,才是讓他們夫婦能成功地實踐他們理想最重要的因素。而來自多元化背景父母的身教,也將長遠的影響明秀、明哲的一生。 作者簡介 劉

兆漢   中央研究院數理科學組院士,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央大學校長。 推薦序 鋪設一條快樂學習的道路 黃志雄   我認識怡光已有許多時間,一個標準的四口之家,陳怡光是道地的台灣人,妻子Dorota來自波蘭,怡光告訴我,因為不想陷入追逐夢幻學校的陷阱,擁有MAB與國際研究雙碩士學位的他,與擁有華沙大學漢學碩士的波蘭裔太太Dorota商量後,夫妻倆決定一肩扛下教育子女的責任,選擇以在家自學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在家自學這個教育方式在台灣已默默實行許多年,有將近一千個家庭選擇非制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適性

發展擺脫填鴨筆試的束縛。就像怡光他們的小孩從小就處在一個國際環境當中,從生活中自然地學習中文、台語、波蘭語及英語。台灣的學校教育讓孩子花太多時間應付考試,而非學習做完整的人,這會讓孩子變成考試機器;僵化的教育方式,也無法讓孩子有多元學習的機會,對於不同國家的文化也無法有更深層的接觸。因為當前孩子的學習環境中,考試項目才是學習的重心,其他所謂的多元學習、適性發展、國際化等都只是其次。   然而,學習不一定要學校,我從怡光的身上看到這樣的特質,他們一家人以非制式教育的方式,把孩子教養的很好,因此我很樂意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關心教育的家長、朋友們,藉由書本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學習不該侷限於考試、教科書

、補習中,而是從各種多元的環境中,刺激學習的想法與慾望,用對方式才能讓孩子有更快樂的學習環境與更佳的發展空間。 作者簡介 黃志雄   現任立法委員。 推薦序 你想養出怎樣的孩子? 李雅卿   陳明秀,陳明哲,台灣少數最幸運 / 幸福的學生之一。說他們幸運,是因為他們擁有陳怡光和Dorota這樣的父母,說他們幸福,是因為父母決定陪他們走在適性成長的自學之路上。也因此,這個世界就多了兩個精彩的孩子,為自己和他人,創造出更美麗的生活。   在台灣推動自主學習近二十年,學校從小學辦到高中,非學校從培力學園到在家自學,無數的父母問過我:「我的孩子能自主學習嗎?我的孩子可以在家自學嗎

?」我總是誠實地回答:「我沒見過不可能自主的孩子,但是孩子能不能自學?甚致能不能好好學習,要看父母和環境。」   太過自信的父母,會修剪過度,讓孩子長不出自己的樣子;沒有自信的父母,孩子心理無所依憑,反而充滿邊界失去的不安;有些假民主之名的父母,養出狡獪的孩子,有些誤解自由的父母,孩子讓人頭疼……,這些孩子如果送到好的學校,遇到好的老師,或者還有希望導正,勉強在家自學,恐非親子之福。   可是,台灣大部份的學校確實讓人不安,這是為什麼近二十年來,有的人努力辦另類教育學校,有的人致力在強迫入學條例下,打通小學到高中自學的合法之路。這個父母教育選擇權安靜(偶而也需要抗爭一下)而漫長的革命中

,陳怡光先生,近年來扮演著自學法制化的重要推手和正向的領導角色。如果說目前教改界有人不知道教選盟的陳爸,倒是難以想像的事。   很高興怡光把他們家的自學經驗整理出書了。書中Dorota以親切的筆調,清楚說出他們的理念、作法、並分享了教材教法。不但自學的家庭可以參考,對在家自學的好奇者、研究者來說,也是一本很好的介紹書和健康案例。   不過我希望大家不要看到怡光家的故事後,覺得自己無法做到像怡光和Dorota這樣,以致不敢讓孩子在家自學。因為外在的學習資源是可以依自己的條件來創造的,重要的是理念,以及因理念而起的實踐力。   身為父母者,要問的是:「我想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之後再來了

解「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小孩?」然後才是環境的創造和資源的尋求。   請記得:「疑問是學習的開始」,當你不知道怎麼理解孩子,或不知道怎麼寫申請書,或不知道怎麼面對親朋好友,或不知道……時,請到非學校論壇groups.google.com/group/nonschool?pli=1,或自學地圖www.alearn.org.tw/ ,那兒有許多自學的先行者,他們都像怡光一樣,願意提供一切助力。但是,助力終究只是一種助緣,自己的孩子,還是得挽挽袖子,自己來的。 作者簡介 李雅卿   台灣自主學習的倡議者,兩位自學者的母親,很多孩子和父母的朋友。新北市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創辦人,前台北市自主學習

(國.高中六年一貫)實驗計畫主持人,前自主培力學園主辦人,另類教育與非學校教育法制化的鼓吹者, 2010年退休後隱居山中,不問世事。 自序 自己教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   我們家是一個多文明(multicivilizational)的國際自學家庭。多文明國際是因為我們家的成員有臺灣人、波蘭人和美國人,而且我們長住過歐美亞三大洲。自學是因為我們要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勇於挑戰現況和不會人云亦云,積極擁抱未知當一輩子的好奇寶寶,所以我們選擇讓女兒和兒子都不到學校去接受制式的國民教育。   我先生Tim從小就不太能夠乖乖的在學校上學,光是幼稚園就轉了三所才畢業,國中畢業後考上國

立高中,但報到那天去游泳,錯過了截止時間而失去入學資格,又不想補習一年後重考,就一個人跑去英國當小留學生,成為電影哈利波特(Harry Potter)拍攝Hogwarts School魔法學校的國王學院(The King's School, Gloucester)自英皇亨利八世在1541年創校以來第一位臺灣學生。Tim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讀商業及電腦雙主修一年級的三月,台灣發生了野百合學運,熱血青年的他一放暑假就趕回來臺灣參加運動,卻因為是役男不能再出境,Tim就考插大轉入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二年級。   婚後,我們搬到美國西雅圖,Tim進入華盛頓大學商學院讀MBA,那年是克林頓總統競選

連任,我們倆冒著大雨去派克市場(Pike Place Market)參加他的造勢活動之後,Tim決定去修國際研究的雙碩士。基本上,他的求學過程如此的坎坷都屬於自作孽,誰教他不願意乖乖地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把「學程內」的書讀完。   我則剛好相反,從小學到高中每年都當選模範生,除了10歲時因父親去美國依利諾大學工作,全家在美國住了2年,和大三那年陪父親來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半年,及隔年得到第一屆臺灣教育部和外交部中歐獎學金留學一年之外,一路上讀的都是波蘭的第一志願高中、大學和研究所。   這樣的結合,為什麼要選擇不讓孩子去上學,而要在家裡自己教呢?雖然我和Tim的學習經驗差距如此

之大,但是同樣在學習進路上都有過不只一次的跨國和跨領域「換跑道」經驗。   我在去美國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英文,那時的波蘭教育還在共產黨政府的集權管制下,雖然課程內容的難度高但缺乏創意。我在10歲去到美國後直接進入採混齡上課,學風開放的依利諾大學附設的金恩小學(King's School)就讀,不但能以英文學習無礙,一年後還修習了俄語和法語。   Tim在台灣讀的是中文課本,去英國不到一年就能在全英國普通中學會考 (GCE Ordinary Level)中的數學科拿A。六年沒碰過中文課本的他只花了三個月時間準備考插大,就可以進入國立大學,從原本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主修商業和電腦轉到英文系。

  乍看之下,現在Tim 在倡議自學和我在家教小孩都是用非所學,但我們每天都在用曾經學習過的研究方式和溝通方法。我們深信孩子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因為錯誤的學習態度影響的不只是一個科目學不好,而是一輩子沒有能力面對新的挑戰。在這個國際化的世界裡,知識是唾手可得的大宗物資,孩子需要的長期競爭力不是在短時間內能答對幾題選擇題,而是在面對沒人提過的問題時能自己設法找出答案來。   過往的學習經驗讓我們在日後選擇自己在家裡教多文明的小孩是很重要的定心丸。從我們自己的求學經驗中,我們體會到教育制度的存在是要成就學習而非領導學習,誠如馬克吐溫所言:「別讓學校影響到你的學習」。家長們應該停止焦慮孩

子們的評量成績,因為選擇題測不出他們的潛能;老師們應該停止依賴紙筆測驗做為學習評量,因為考試並無法看出每個孩子的特質;大學應該停止用考試成績做為唯一的選才方式,讓上學和自學的孩子都有機會入學。其實不管家長用什麼方式教,孩子學什麼科目,只要認清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而不是為了準備考試,不論是自學或上學都可以教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 主題報告前面章節陸續提過一些孩子們學習的方式,這一章,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深度學習,且能有效提升孩子獨立研究和資料呈現能力的方法。明秀和明哲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做主題報告,首先我會和孩子一起討論報告主題及呈現方式,包括海報、Lapbook、小書或照片集,

而呈現方式多半取決於我們可以取得的素材。比如說我們要做一個旅遊的報告,因為會有許多照片、地圖、車票、景點簡介等,我們可能會選擇用 Lapbook或照片集的方式來呈現。如果要整理孩子用中文、波蘭文和英文學過的人體器官名稱就會選擇海報。由於主題的決定是和孩子的興趣有關,因此明秀和明哲所做的報告就不一樣,像明秀做過 4個與天文學和太空有關的報告,而明哲做過汽車和卡車、食物群組以及火山結構的報告。明哲的專注力較短,所以他的報告會比較精簡在幾天內就可以完成。明秀的報告規模就很大,通常要好幾週才可以完成。明秀在小學階段每完成一個報告,我們就會徵詢她設籍班的導師何時去學校和班上同學分享她的研究報告。老師通常

會建議在段考結束後,老師無需趕課且同學沒有考試的壓力時去,一方面明秀會得到成就感,二方面則可以訓練她的表達能力。上了國中之後,由於班上幾乎沒有一天不考試,所以明秀也就沒去和同學分享,現在明秀不但能自己決定報告主題和可以獨立完成,並且協助明哲完成他的報告。〈Box〉Space Project by 明秀受到我當太空科學家的外公影響,我從小就對太空有興趣。有一天媽媽送我一套和太空有關的資料Eyewitness Space Project Pack,裡面有很多太空人和太空船的照片、以及和他們相關的剪報資料,於是我們就開始腦力激盪要如何用這些材料來做一個和太空有關的報告,最後決定做一個人類探索太空的時

間軸。時間軸呈現從1953年蘇聯發射載著兩隻猴子的火箭進入太空到2004年第一次由私人發射太空船進入太空,比較特別的是我們的時間軸是文圖並茂,而且是圖說部分是我第一次用電腦,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慢慢地打出來,我曾經在2007年公共電視「下課花路米」節目中介紹過這個報告。〈Box〉食物群組報告 by 明哲我從《Usborne網路連結第一人體百科全書》(Usborne Internet-linked First Encyclopedia of Human Body)上學到吃健康的食物。我也從網路上學到關於食物群組和健康食品。我媽媽告訴我,我可以做出不同的食物群組的海報。我用了很多食物照片的貼紙。我還做

了一個和食物群組有關的小冊子,並且完成一些Enchanted Learning 網站上的工作單。

有聲書推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要想獲得快樂
浪漫的詩人會說:「來趟義大利之旅」
或在邁阿密海邊享受大海與陽光
但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可沒辦法說走就走
於是如何在現有生活中獲得更多快樂
就是一個值得去嘗試的冒險了

這本《The Happiness Project》《過得還不錯的一年》
第一次讀它的時候
我還是個學生(想想都有點久呢..)
前陣子我忽然想到
防疫期間的我們
可能是出社會之後第一次這麼長時間待在家裡頭
或許作者的快樂生活提案能更為我所用
於是饒富興致地再翻閱了這本書
書中提到的許多方法都讓我決定去做些改變
好比開發興趣啊(我去報名了音樂課)
組建讀書會
所以這本書有個附帶功能
它可以讓讀者想開啟自己的快樂生活提案!

付費贊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email protected]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調和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衝突之憲法秩序

為了解決有聲書推薦的問題,作者鄭光倫 這樣論述:

從現代國家誕生開始,歷經法國大革命、福利國家興起、戰後、冷戰終結、全球化時代等時期,國家角色在社會經濟變遷過程當中不斷演變,特別是當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發生衝突之時,國家存在的正當性也將遭到強烈質疑。基於民主、法治、正義的考量,憲法本身就必須將平衡作為目的,因此對於衝突的因應方式就是調和,但衝突調和問題不能僅著眼於憲法的維度,毋寧尚需觀察國家。現代國家將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寫入憲法,目的在於保障基本權利。但是僅將國家認知為保障個人權利的工具,一旦不同個人權利之間發生衝突,國家將無力解決權利之間的紛爭。為了保存自身的正當性,國家必須轉變,從個人權利的保障者轉化為生活資源的分配者,建立政治共同體,防止

或節制社會不正義。根據本文的考察,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之間衝突的調和理念與方式,涉及了以下幾條重要軸線:自然法思想、社會契約論、國家存在之正當性、社會民主思想、社會夥伴關係、承認政治。勞工參與企業決定是經濟民主與產業民主的展現,並且由此發展出國家與勞資雙方的社會對話與社會夥伴關係。換言之,國家與人民之關係,從統治走向保護,再從保護走向衝突調和。在活化社會與工作福利改革,本文觀察發現,面對全球化、技術革新、人口結構等壓力,各國經濟成長逐漸衰退,政府施政基調紛紛走向經濟掛帥,推動樽節政策與緊縮措施,諸此思維逐漸擴至社會經濟政策,使得原本是以促進社會正義為制度本旨的社會政策,也必須納入經濟發展的考量,

本文認為,這一種轉變與發展,縱然未違反憲法保障工作權與社會公民權之意旨,但絕對是一種對於工作權與社會公民權的弱化。本文基於社會正義的立場提出建議,認為未來必須在法規範、法制度、法解釋上保持警戒,避免國家繼續偏向獨尊市場、經濟發展掛帥的方向。

新.知識生產術

為了解決有聲書推薦的問題,作者勝間和代 這樣論述:

彼得?杜拉克曾預言「知識工作者」崛起 勝間和代提出把資訊當貨幣的《新.知識生產術》 知識豐富、資訊迅速,也要賺得到錢! 從資訊洪流中掌握正確本質的技術;建立生產力加乘、效果倍增的架構   現今網路發達,利用google搜尋,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得到各種資訊。但是如果知識只是知識,對個人的成長與未來的發展是沒有任何幫助,也不具任何價值。無法化為產出的知識收集再多,既不能使知識流通,也不能運用知識創造出新價值。   勝間和代根據自己在麥肯錫磨練出來的經驗,透過本書告訴讀者,知識如何化為生產力,尤其是在輸入與產出資訊的方式上有長足進步的技巧。 作者簡介 勝間和代 一九六八年生於東京。育有三女。   現為

經濟評論家、註冊會計師、日本內閣府男女共同參與計畫「工作與生活調和相關專門調查委員會」專任委員、日本總務省「ICT成長力懇談會」會員、「監查與分析」金融調查有限公司負責人。   出生於東京,經濟評論家(兼公認會計師)。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商學系。早稻田大學財務金融MBA。目前正就讀早稻田大學商學研究博士後期課程。   十九歲時通過公認會計師複試(當時是史上最年輕)。二十一歲生下長女。在學期間開始服務於監察法人,但由於身兼母親之職造成的工作不便,轉職至外資企業。其後,歷經安德信(會計師)、麥肯錫(策略顧問)、大通銀行與JP摩根證券(交易員、證券分析師)的工作,獨立為經濟評論家。在十六年間將年薪提高

為十倍。尤其長於會計、金融與少子化、工作生活均衡的問題。   獲得許多海外媒體報導,包括《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美國《商業周刊》等媒體在內。2005年獲得《華爾街日報》選為「全球最值得矚目的五十位女性」之一。2006年以史上最年輕的身份獲頒雅芳女性大賞。2008年獲得日本第一屆Best mother(經濟部門)獎。   著有《輕鬆增加十倍年收入學習法》《輕鬆增加十倍年收入時間投資法》、《麥肯鍚組織的進化》、《錢不要存銀行》(商周出版)、《利益方程式》(商周出版預定2009年底出版)等暢銷書。   目前在《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經money》、《日經business associe

》、《日經新聞》等媒體有專欄連載。 前言 公開取得多種資格.獎項的新.知識生產術! 關鍵因素一 我是日本第一批能夠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使用資訊產品的世代(技術關鍵因素) 關鍵因素二 我長年從事於知識生產力的多寡直接與薪資.成果相關的工作(報酬關鍵因素) 關鍵因素三 自二十一歲生下長女以來,養育三個女兒以及做家事都很花時間,因此我陷入了非提高生產力不可的境地(意志關鍵因素) 第一章 自我Google化的方法 資訊才是貨幣的時代 資訊比金錢還重要 以資訊處理的「豐田生產方式」為目標 不聰明的人被聰明人不斷搾乾的危險時代 我們接收到的資訊並沒有到「資訊洪水」所描述的那麼多? 搜尋關鍵字、主題搜尋的

秘訣 資訊呼朋引伴的「Give五次方法則」 勝間流.傳布資訊的秘訣 120%活用Google與資訊產品 組合運用火狐瀏覽器與地圖網站Mapion的秘技 「自己做不出來」──Google的有趣發想 「資訊撲滿」Gmail是私人的輔助腦 改變行動型態的十五個網站.十二種資訊產品 經常轉寄到Gmail去!用法簡單 既可避險又可管理時間,一石二鳥!「雙軌化」的手法 把架構、原理與原則組合成軸 和車子比起來,「沒踩踏板時也能加速的自行車」比較有利 重視原理原則論、細部技巧、嘗試錯誤之均衡 成為資訊管理高手需要兩年時間 把資訊洪水變成寶山 第二章 在資訊的洪水中看清1%本質的技術 勝間流.看清1%本質的六

種技術 技術1養成「架構力」 兩個月內減去五公斤體重、百分之五體脂肪率、七公分腰圍的秘密 二十八歲進入麥肯錫時所沒有的「架構力」 技術2以「深層智慧力」累積經驗值 技術3養成「失敗力」 我把外資銀行交易員的例行公事變成這樣 技術4以共享「最佳實務做法」分頭學習 技術5發揮不了自己價值的部份就乾脆地切除 以「不做清單」磨練捨棄的技術 技術6 不要吝於書錢,要讀好書──在網路全盛時期非讀書本不可的原因 每月花十五萬圓讀一百本書的讀書投資法 利用零碎時間迅速閱讀 翻譯書要讀什麼?──我推薦的六本小說與商業書 輔助使用有聲書的好處 第三章 提升十倍效率的輸入技術──融合了類比手法與資訊產品的方法──

勝間流.提高輸入力的六種技術 技術1 什麼都可以沒有,筆記型電腦除外。盡情當成自己的「輔助腦」使用它 拉開與敵手間差距、我推薦的軟硬體 筆記型電腦要以「定期壞掉」為前提 技術2 準備一個包括影像閱讀法、拇指Shift、心智圖等方法在內、自己獨有的作業系統 成為我寫書契機的影像閱讀法秘密 實現「速度成為一點七倍.按鍵數減少四成」的拇指Shift輸入 合併使用手寫與MindManager的「心智圖記憶法」 技術3 均衡使用類比輸入與數位輸入 為何所有東西都數位化之後,效率反而降低? 數位化的三大好處──集中管理、可搜尋性、重覆使用性 技術4 減少多媒體資訊,將實際體驗、他人體驗與好書當成三大資訊來

源 盡可能別看電視 提高「自我媒體」感度的方法 在麥肯錫學到的資訊的「天空→雨→傘」 把五千名女性工作者凝聚在一起的「麥田」威力 別小看書──好書是便宜的優良資訊來源 勝間流.讀投資法七原則 讀書投資法1 書是與作者間的對話。要以對話的心情去讀 讀書投資法2 即使不打算馬上讀,也要先買。不買的書就不讀 讀書投資法3 五千日圓以內的書要毫不猶豫買下。想成是一次的酒錢就不會覺得可惜──兩千日圓以上的書是沉睡的寶山 讀書投資法4 打開自己的主題天線後,就會自動看到需要的書──我最近關心的五大主題 讀書投資法5 暢銷書固然易讀,內容卻未必紮實。好書要自己找尋 讀書投資法6 應該予以保存的書,占所買的書

十分之一即可。重要的是把內容留在腦中──書要讀過即丟 讀書投資法7 讀書時要用速讀技巧,速度最優先。不做畫線或整理摘要等麻煩事 收費資訊是「優良資訊」──麥肯錫時代很有效的「焦點團體訪談」 「知識的三點測量法」──構築複眼觀點 技術5 多活用眼睛以外的感覺器官,特別是耳朵──一面吃好吃的東西一面開會之所以會有效果的原因 技術6 睡眠是投資!多運動、好好睡 第四章 成果變為十倍的產出技術──麥肯錫直接傳授!金字塔結構與MECE的力量── 勝間流.提高產出力的六種技術 技術1 創造自己獨有的產出、自己試著確認輸入資訊 技術2 試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學習 在麥肯錫鍛鍊出來的、易懂的說話法 唯有使用自己

知道的語言才能產出 技術3 養成經常把自己的學習轉換為數字的習慣 過去「天屋」似乎很流行,為何其他企業不進入? 技術4 從自己的學習中篩選資訊、找到主軸──簡略化、階層化、架構化的方法 金字塔結構與MECE──改變了我的大型武器 只要在講話前意識到四件事,就能改變印象 技術5 試著把自己的學習整合到部落格中表現出來 技術6 把自己的學習出版成書──一旦出書,人生的舞台會改變 寫出暢銷書後大幅改變的事 如何才能出書? 第五章 從根基支持知識生產的生活習慣技術── 投資於零碎時間、體力、睡眠的發想轉換之建議 勝間流.支援知識生產的五種生活習慣技術 技術1 極力遠離吸煙、喝酒等知識生產的六大危險因子

──原本吸煙十四年的我之所以戒煙的理由 技術2 養成有效活用零碎時間的習慣 技術3 好好確保睡眠時間、使其發揮整理資訊與消除壓力的功能—以「快眠記憶墊」做伸展體操 技術4 為養成知識生產的集中力,要培養體力──可能持續下去的幾種小道具 技術5 費心於對頭腦與健康好的飲食生活──盡量少吃白色的、動物性蛋白質 創造不輸給Google的自己 第六章 提升自己十倍實力的人脈創造技術──資訊的Give五次方法則── 為何我會獲得「全球最值得矚目的五十位女性」與「雅芳女性大賞」? 提升自己實力十倍的五種人脈創造技術 技術1 資訊要「Give&Give&Give&Give&Give」──暢銷書的背後有部落

格粉絲 技術2 提升電子郵件的質量、擴大聯繫──勝間流.交換電子郵件的五個心得 技術3 活用社群群組寄件等功能,成為人的聚集基地──自己成為領導者經營看看 技術4 巧妙地併用午餐會議──平日花三天投資於午餐的原因 技術5 尊重自己的溝通風格──以自己擅長的技巧創造終極人脈 最終章 今天的五項新行動可以改變明天! 今天的小行動可以改變明天 成果是以「知識╳執行比例╳留存率」決定的 新行動1 為看清資訊的本質,要在腦中製作收納箱 新行動2 為提升輸入力,要把好資訊當成腦的養分 新行動3 為提升產出力,要在部落格裡全部寫起來 新行動4 為維持知識生產,盡可能改善生活習慣 新行動5 為創造知識人脈,要

實踐Give的五次方 不管再怎麼小,開心的體驗累積起來,就可以改變我們的行動 結語 ◎附錄 〔十六種愛用的資訊產品與軟體〕 〔一百一十六本推薦書籍〕 〔三十三本嚴選英語有聲書〕 推薦序 新時代中知識工作者生存之道許士軍元智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目前這個世界己從工業經濟時代邁知識經濟時代,往昔那種由藍領或白領工作者扮演的主流角色,也將為一種「知識工作者」取代。在這新時代中,如知識經濟大師史都華(Thomas A. Stewart)早在1998年十月一期<財星>專文中所稱:「所謂新經濟,就是一個知識在投入與產出兩方面所占價值都不斷增加的經濟;此時不管人們所購買的或所出售東西中的價

值,主要來自知識」,同樣地,前史隆管理學院院長梭羅(Lester Thurow)也在他的巨作<資本主義的未來>中聲稱:「腦力產業取代自然產業成為主流;創造、運用與組織腦力的能力取代自然資源與資本成為新的競爭關鍵」。而本書作者也說,未來的領導者將是一些「擅於收集、分析和產出資訊」的人。   在這知識經濟時代,整個社會生態的生存之道都改變了。這至少包括了三個層次,一是國家層次,知識代表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源泉,政府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提昇人民的知識水準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一是機構層次,包括企業和種種非營利事業,依靠知識以服務人群並創造本身價值,使得有關知識管理成為所有其他業務或功能管理之支持基礎;再則

是知識工作者的個人層次,他們必須不斷自我學習新的知識才能保持本身的價值與貢獻能力。在前兩個層次,都有無數書籍加以探討,而目前本書所探討的,就是屬於知識工作者這一層次,也就是他們在這個角色上的生存之道。   換句話說,身為新時代寵兒的知識工作者,有關他們如何創造、運用與組織其腦力,將他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上以創造價值,就是這位號稱「女大前研一」的勝間和代女士在本書中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何提升和創造知識生產力。   這一問題之所以值得我們重視,在於過去人們從工業經濟中所學到的一套想法和作法,在這上面是應用不上的。具體地說,在工業經濟中,人們所面對的是勞力、土地、原物料和資本,所追求的是如何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改進品質、準時交貨這些事項,靠的是具體的機器設備、技術和程序。在這些狀況下,工作者只要以認真勤勞的態度,嚴守紀律和SOP,大致就可以達成任務了。它們和如何提高知識生產力--事實上就是創新--完全不是相同的一回事;原因在於,後者背後所講求的要素和邏輯乃來自不同的管理典範。   然而本書所討論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並不是純粹理論性的,在這方面它是一本具有實用價值的書。作者在前言中開宗明義地說,本書所要告訴你的,就是做為一個知識工作者如何提升知識生產力的技巧。這種技巧,代表作者長期從事投資顧問工作中經驗和學習的累積。基本上,作者指出,任何人要成為一位成功的知識工作者,取決於三類關鍵要素:首先

,他必須充份掌握使用資訊工具和方法的能力,其次,他在知識生產力上的貢獻必須獲得相應的報酬,第三他必須處於一種非提高知識生產力不可的情境中。這三個關鍵所涉及的,包括能力、動機和意志力是三方面的因素。   至於人們在這三方面應有怎樣的認識,又應採取那些方法以求實現,書中分別以條列的方式,歸納出具體的技術和行動,有如一本手冊。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所稱的技術,並不是像烹飪術一樣,規定細得分毫不差,這對於知識生產力是不可能的。它所說明的,乃是一種態度或行為,例如要養成「架構力」,指的是選擇與分析資訊應根據一個邏輯模式而非雜亂無章;又如書中說,讀書並非單方面生吞活剝,而要當做是和作者對話。諸如此類,本書仍然

留給讀者極大體會和揣摩的空間。   事實上,要能有效學習和提高知識生產力,並不只限於技術和行動本身,而和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有關。譬如在書中所提出的建議中,包括遠離菸酒,活用零碎時間,保持充份睡眠和體力,注意飲食,都可以說是固本之道。再者,書中也說,要能充份發揮知識生產力,也不是由個人閉門造車,獨善其身所能做到,必須和他人有效溝通和分享,相信這些都是作者從本身長期經驗中所體會到的箇中三味,如今她毫不吝嗇地願意提出來和讀者分享,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和學習。 原來生活也有知識洪明洲亞洲管理經典研究中心中國文化大學產學合作中心主任   我們每天都在上網,很多工作也都上網完成,坊間也很多書教我們如何上網獲取資

訊或知識,但很少書像這本一樣,敢從資訊科技角度,教我們有系統地建構知識,提升個人「數倍」生產力。   勝間和代被譽為女大前研一,這一稱號給予我比較兩人的興趣,從兩人身上所散發的對比,讓我們對「新-舊知識經濟、男性-女性、東方-西方」有更深入的瞭解。   首先,在講究順服、謙讓日本社會,兩人都很特立獨行,屬於標新立異、敢於挑戰傳統的異類。兩人都深受職場工作經驗的影響,特別在麥肯錫或外商的磨鍊。兩人非常敢於表現自己:喜歡將自己的學習心得經驗赤裸裸地發表,毫不保留。兩人也都掌握到新知識經濟時代下工作與生活的秘訣:運用網路或傳播媒體(包括書籍出版),大量製造知識,開創具有個人高知名度的事業。   舊知

識經濟時代人們主要靠工廠生產與街頭商店買賣致富,新知識經濟時代的重心在媒體(網路),必須用全新的思維來經營自己,才能大幅提升個人生產力。但是很多人的習慣還停留在舊經濟時代,不會利用網路平台來「工作」,也欠缺利用資訊科技來創造知識價值的技能,所以,生產力無法倍數提升,這是勝間和代與大前研一兩人大力倡導的「知識」:如何藉助資訊科技來提升生產力,進而累積個人財富,他們兩人也都因此致富。   我個人曾為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寫過一篇「臭屁的大前研一,永遠的顧問師」導讀,那篇導讀很多對大前研一的觀察,也可以適用於勝間和代:兩人都有敏銳洞察力,都深諳麥肯錫模式的思考,能對人云亦云的觀點發出振聾啟瞶的警鐘

,也因此兩人都很「臭屁」,喜歡拿自己的經驗來教導別人。不過,源於「男性-女性」的差異,兩人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勝間和代是傑出女性,育有三女,身兼母職。在男人主宰的職場世界要出人頭地,需要更多的智慧、搏鬥與掙扎。所以,勝間和代的體驗有大前研一缺乏的細膩,她的思想更根植於現實,沒有大前研一的高調與宏觀。這本書充分顯露她從自己的生活細節理出很多創新的事業經營之道,而大前研一的著作多數取自擔任大企業、大機構的顧問經驗,很多題材不是凡夫俗子能夠消化的。   例如在應用麥肯錫傳授的金字塔結構與MECE的思考技術方面,大前研一會以挽救日本經濟的重建計畫為例,提出恢弘建言,並大肆批評日本官僚政府的僵固、迂

腐,他的書充滿男性主義的憤世嫉俗、憂國憂民,也展現男人當家的霸道。相對的,勝間和代的書較為入世,她會舉出日常生活中應用麥肯錫思考技術的經驗,從中理出己利利人的方法。她的經驗很多都是個人讀書、學習英文、說話溝通、減肥等生活小故事,勝間和代將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擴張到理財、創業、網站等知識產業的經營之道,一般人較容易心領神會。   我曾說大前研一是日本的怪胎,他的思考有日本人的細密深沉,也有西方人的系統周延,兩者構成新知識經濟時代的最佳優勢組合,勝間和代似乎也有這樣混合。對於同受東方文化影響的華人而言,我們很需要這種組合,它讓我們不會陷在細密深沉的泥沼中,以更周延的思考來立足於資訊爆炸的社會,不

斷反饋自省,才能提升自我。這本書最可貴的是,它不僅教我觀念,更教我們技能──特別是上網搜尋與整合知識的技能,使我們在茫茫「網海」中找到知識,這是大前研一比較難告訴我們的。 資訊就是貨幣的時代資訊比金錢還重要為提升知識生產力,有一件事我希望各位讀者想看看。那就是,「資訊就是現代的貨幣」。如果我們擁有品質優於他人的資訊,或者我們能高明地在加工資訊過後創造出新資訊,無論其形態為何,都能夠轉換為貨幣(賺錢)。反之,一個人再怎麼有錢,如果未能掌握適切的資訊,可能會隨隨便便就虧錢;或者,一個人再怎麼想賺錢,若缺少適切的資訊,也不可能賺到錢。因此,提升知識生產力,就形同是「如何高明地取得資訊、自己加工、產

出,再連結到賺錢之上」。這是資訊之所以是貨幣的原因。那麼,為何資訊會變成貨幣呢?首先,我要說明一下目前的狀況。世稱「OECD會員國」、包括美國、日本在內的先進各國,在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等三類產業中,第三級資訊.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已經成為多數。這是因為,第一級與第二級產業的生產力已經提升到一個程度,只要少數幾個人,就能充分提供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食品、日用品、家電等需求。這麼一來,食衣住行已然滿足的我們,經濟的中心就會漸漸像「服務化」「資訊化」所描述的那樣,整個朝著以服務與資訊為中心的產業移動。也就是說,最早以前是狩獵與農耕能力出色的人成為領導者,後來是擅長製造業的人成為領導者,現在則是擅於

資訊的收集、考察、產出的人會成為領導者。至於用所投入的錢獲得報酬,也就是用資本獲得報酬的資本主義原理與原則,雖然與先前沒有太大的不同,但由於在擅於處理資訊的人或技術的周邊,會有希望予以活用的人聚集過去,因此金錢會以資訊為中心流通起來。「Google」(http://www.google.co.jp/)就是其象徵。「資訊比金錢還重要」、「資訊的活用方式決定了我們的生產力,也就是附加價值的多寡」。一開始,請各位當成是咒文一樣,先把這些話記在腦海中。以資訊處理的「豐田生產方式」為目標不過,即便大腦知道「資訊具有高於貨幣的價值」,但在現實生活中,對於如何在資訊的洪水中提升生產力,我們還沒有累積足夠的知

識。但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電子郵件與網際網路具體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充其量只是近十年左右的事而已。比如說,在工業製品方面,已經存在著豐田汽車前副社長大野耐一先生所寫的《豐田生產方式:追求超脫規模的經營》(鑽石社出版)那種出色的著作;但是在資訊管理方面,出色的著作所談的,也僅限於以紙為媒介時的資訊活用方式而已,沒有談到資訊科技的部份;此外,即便使用資訊科技,尚無體系成形也是一個問題。因此,講誇張一點,本書是以構築一個使用資訊科技、在資訊處理方面的「豐田生產方式」為目標。

靜心冥想繪畫與心流經驗對創思表現影響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有聲書推薦的問題,作者陳盈穎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欲探討參與者透過靜心冥想繪畫活動,檢視對參與者心流經驗及創思表現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方法模式進入課堂中實施研究教學課程,以未曾受過專業繪畫技巧培訓之成年人為研究對象,接受為期12週,每週一堂課(3~4小時)之靜心冥想繪畫課程。在研究過程中蒐集相關資料,蒐集之面相包含:參與者作品、問卷調查、課堂回饋單、教學省思札記、訪談及作品評分表等相關文件,並針對所回收之資料進行量化及質化分析與處理。  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1.靜心冥想繪畫活動對心流經驗及創思表現皆具有顯著差異。2.靜心冥想繪畫期間參與者之心流經驗與創思表現兩者達到顯著正相關,心流經驗越高,創思表現越佳。3.根據上述在

繪畫中融入靜心冥想的活動,有助於繪畫者身心感到放鬆且更容易專注,並且進入心流狀態,此時繪畫者會感到全神貫注、身心喜悅的感覺。同時這種體驗有助於激發靈感,腦內產生源源不絕的想像力,增益繪畫時之創思表現。4.根據研究結果,靜心冥想引導語對於參與者創思表現具有正向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