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时刻新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鄭重寫的 張春橋:1949及其後(簡體字) 和孫崎享的 日本的國境問題:釣魚臺、獨島、北方四島(簡體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 和香港中文大學所出版 。

實踐大學 管理學院創意產業博士班 李孟晃所指導 何雙男的 社會網絡、職業成功與市場績效——基於電影產業合作網絡的實證研究 (2021),提出时刻新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網絡、網絡嵌入性、電影票房、職業成功、宣發策略、無邊界職業生涯。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歐素華所指導 黃奕霖的 從內容到社群:以時尚媒體的商模變革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社群分類、類型平台、內容體驗、商業模式、時尚媒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时刻新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时刻新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張春橋:1949及其後(簡體字)

為了解決时刻新闻的問題,作者鄭重 這樣論述:

  「要說我有什麼野心的話,我這一生最大的野心,也就是寫一部《毛澤東傳》。 」──張春橋   張春橋(1917–2005)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在文革後與江青、姚文元、王洪文作為「四人幫」被公開審判。長期以來,官方出版物和主流媒體將其定義為「陰謀家」和「野心家」。本書作者試圖脫離歷史審判者的角色,採用平視的態度,通過整理浩繁的史料和採訪眾多相關人士,從共和國錯綜複雜的歷史中尋找真實的張春橋。   本書是迄今為止最詳備的張春橋傳記,以豐富的細節講述1949 年後的張春橋如何從一位小文人、小記者成為深受毛澤東信任的筆桿子,對長期被妖魔化的毛張關係進行了梳理和解讀。作為「四人幫

」中毛最倚重的幹將,張春橋是文革時期的關鍵人物,直面真實的張春橋,正是理性面對及深刻理解文革不可或缺的一步。 名人推薦   張春橋非但在文革中不遺餘力地推行毛的路線,更至死不渝地忠實于自己的信仰。因此,他成了一個真正的悲劇人物。任何一個文革史的研究者,不管是否贊同張春橋的理念和信仰,都應當給他以一個歷史人物的尊重和公正的評價。──宋永毅(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圖書館教授)   江青、張春橋、姚文元三人中,毛澤東最倚重、最看好的,就是能夠 按照他的意圖、指示始終沖在最前面因而成為矛盾的聚焦點、中槍中 箭也最多的張春橋。──蕭木(原上海市委寫作組成員、王洪文讀書輔導員)   作者簡介

鄭重   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在上海《文匯報》擔任記者、編輯工作四十餘年,著有《風雨文 匯,1938–1947》、《毛澤東與文匯報》等。 自序   vii 第一章  重返大上海   1 第二章  执掌《解放日报》   27 第三章  走近毛泽东   59 第四章  特殊历史时期的序幕   107 第五章  批判《海瑞罢官》   143 第六章  毛泽东棋盘上的一粒棋子   183 第七章  安亭事件   225 第八章  市委心脏爆炸:写作班造反   261 第九章  实践毛泽东夺权理论(上):一月革命   297 第十章  实践毛泽东夺权理论(下):短命的上海人民公

社   343 第十一章  夺权之后   383 第十二章  大批判:思想领域的夺权   419 第十三章  “四•一二炮打”和秋后算账   457 第十四章  九大前后   497 第十五章  难识庐山真面目   529 第十六章  对垒周恩来   561 第十七章  管好自家的后院   595 第十八章  最大的野心:写一部《毛泽东传》   645 第十九章  毛泽东战略调整:批评“四人帮”、支持邓小平   673 第二十章  邓小平下课及四五运动   707 第二十一章  一九七六年十月事件   741 第二十二章  现在还不是说话的时候   777 代跋  海燕与太阳──张春桥心路轨

迹试探  萧木   813 自序   2008年完成《毛泽东与文汇报》的写作,感到言犹未尽,还有一些文化大革命的资料未能用上,浪费了可惜,我就想写当年的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写作组的一些人和《文汇报》多少还有些关系。在整理写作组资料时,无论怎样都绕不开张春桥和姚文元,他们是写作组的灵魂人物。要了解张春桥和姚文元,也无法离开写作组。张、姚和《文汇报》的关系更密切、也更深入一些,我对他们也有些感性印象。这样,我就改变了写作的初衷,写起张春桥传来了。   按照过去一边倒的历史,张春桥已经是被钉在历史耻辱架上的人物了。什么“篡党夺权”、“武装动乱”、“叛徒”、“特务”、“阴谋家”、“野心家”,他

简直就成了魔鬼的化身,似乎已经盖棺定论了。但一边倒只能带来历史偏见,历史偏见又必然会把人带入误区。张春桥案距今已有四十年,张春桥和与之利害相关的人物都已去世,随着政治风云的淡化和一些历史真情的显现,人们看待以往事件的视角也在逐渐多元化,开始用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张春桥。凝固的看法打破了,张春桥成了有着颇多争论的历史人物。这些都为走近张春桥创造了条件。   我无法看到和张春桥有关的文献档案,只能穿行在官方已经公布的文献和已出版的书籍、文章中,从字里行间寻找张春桥。但这些文献不完整,而且多是向他问罪的,这些都无助于全面地认识张春桥,也没有打动我想去做深入的探究。直到我了解到在北京元老派的眼里,张春

桥只不过是个“小文人”、“小记者”,或者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个小人物,人家哪里把我放在眼里”,我才觉着触摸到了一些东西。   寻找张春桥,特别是寻找真实的张春桥,可以说我寻找得很苦。张春桥给人的印象,在大会上讲话出口成章,洋洋万言;在小会上,他常常是后发制人,出语尖刻;平时沉默寡言,高深莫测,给人留下“阴谋家”的印象。张春桥本来就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知心朋友也少,使人无法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幸好我做了一些采访,其中有他的孩子、秘书、部下及一些知道真实情况的人。还有当年在工作的地方听到他的一些讲话,看到他的一些批示,都还残留在我的记忆中。尽管如此,我也不敢认为就找到了真实的张春桥。应该说本书的写作

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寻找张春桥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我不是审判者,张春桥也不是受审判的人,他是这本传记的主人,在材料的基础上,我和他进行平等的对话。我是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历史素材,更是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张春桥。   张春桥曾是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十七岁就带着“俺们山东人”的豪情来到上海滩。他受到左联影响,追求进步,奔向延安,进了抗大,听了毛泽东的报告,还没有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就去了晋察冀边区,开始了报人生涯。他从延安带走的是对毛泽东的敬仰之情,写了《毛泽东之歌》。可能是由于革命的火候不到,对毛泽东理解得不深,《毛泽东之歌》受到批评,说他用小资产阶级情调写伟大的革命领袖。从此,他努力锤炼革命精神,

带着这种精神去理解毛泽东。1949年之后,张春桥作为掌管意识形态的地方官员,贯彻毛泽东的指示,跟上毛泽东的步伐,一直在理解毛泽东的精神上下功夫。   张春桥所走的这条道路,是没有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以及一部分从延安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共同的人生经历,有着普遍意义。在毛泽东驾驭的革命列车上,每当列车急转弯时,有许多人被甩了下来,变成不革命的、甚至反革命的知识分子。而张春桥则不同,随着列车的颠簸、变速或急转弯,他调整自己的姿态,始终没有被毛泽东驾驭的革命列车甩出去。随着对毛泽东理解的加深,张春桥和毛泽东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走到毛泽东的身边,取得了毛泽东的欢喜、信任和重用。张春桥所以能做到

这样,靠的并不是对毛泽东的高调歌颂,而是对自己的准确定位:毛泽东思想的诠释者。他目不旁视,坚定地跟着毛泽东,以写一本《毛泽东传》作为一生的最高理想。毛泽东身边的笔杆子一个个被淘汰出局,毛却和张春桥相始终。毛对张有着知遇之恩,视其为知音。   张春桥和毛泽东的关系是本书的主线,这也是我写张春桥传记的出发点。如果说毛泽东伟大,张春桥的影响还存在;如果说毛泽东渺小,张春桥也只好尘飞烟灭。离开毛泽东,张春桥也就从历史上消失了。他只不过是毛泽东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没有这颗棋子,毛泽东晚年的棋就可能是另一种下法。探讨张春桥的错误,也只能从毛泽东那里找根源,我没有能力在这方面作出合理的评论,只能记述张春桥在

毛泽东的棋盘上走了哪几步棋。   张春桥当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后,女儿维维问他:“你的感觉怎么样?”他回答说:“没有怎么样,哪一块革命根据地是我开辟的?哪一支军队是我带出来的?哪一个战役是我打下来的?”这句话极为重要,是张春桥的内心世界。他还当着众人之面说:“要说我有什么野心的话,我这一生最大的野心就是想写一部《毛泽东传》。”张春桥的这个理想和他给自己的定位很吻合。他只能充当一个摇笔杆子的人。从林彪开始,那些功臣宿将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只不过是个“小文人”、“小记者”。毛泽东借古人的话“随陆无武,绛灌无文”,不只是说给许世友听,也是针对张春桥的,他就是当代的随何、陆贾,毛泽东虽然让他穿上军装

,置诸高位,但在军队里没人听他的。要是没有毛泽东的庇护,他根本不是功臣宿将的对手,所以,他以疏远、警惕、批判的态度对待元勋们,把军队系统的人都得罪光了。张春桥有这样的自知之明,还会有什么非分之想吗?当然也就成不了什么“野心家”。他把自己定位为毛泽东的秘书、毛泽东思想的阐释者,想在理论上制胜,或许认为理论比权力的寿命更长。   在调查、写作的过程中,除了那些接受我访谈的人,对我推心置腹,以诚相待,还有书稿评审专家和我的几位朋友,都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编辑们更是付出了心血,特别是责任编辑叶敏磊小姐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和精致的编辑风格,助成此书。画家徐唯辛教授慷慨提供封面图片,影像收藏家周铁

男先生也提供了若干幅珍贵的插图。在这里向那些为本书作出贡献的人一一表示谢忱。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人,“诗赋自惭称作者”,正是我此时的心境。也许有人读后会说我在为张春桥翻案,其实我毕竟是年藉八十的老翁,既没有为张春桥开脱翻案的精力,更没有这个胆量和能量。我不研治历史,只是一个吃新闻饭的人,多年的新闻生涯养成了遇事探真求实、捕捉细节的习惯,对同是报人出身的张春桥的经历,只不过是作了一番整理编辑的工作罢了,读者朋友们能从这里听到我真诚的心声,能对我提供的资料有着鉴证的兴味,此愿足矣。 郑重 2016年7月 第十五章  难识庐山真面目 用张春桥挑战林彪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评价

说是开了一个团结的大会。而实际上不但没有加强团结,反而加大了毛泽东和林彪之间的矛盾,在政治路线上的分歧已经公开化,其结果是周恩来支持林彪提出的发展生产力的路线,陈伯达更是从此完全倒向林彪。而林彪系统的军人想得到周恩来的支持,便企图用叛徒问题把张春桥搞倒。这一愿望没有实现,张春桥还是顺利地成为政治局委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张春桥等起草了政治报告,成为毛泽东继续革命路线的支持者,在毛泽东心中又赢得了一定的地位。 取消了中央文化革命小组,中央的工作班子由中央政治局集体领导,政治局常委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社会秩序和党内有了一段时期的平静。其实毛泽东心里很清楚,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斗争还在继续。平时林彪

对文革派就起着抑制作用,而九大把他作为法定接班人,他定会对文革派特别是对张春桥下手收拾。也可能是毛泽东为避开林彪的锋芒,才把张春桥放回上海,让他为整党建党工作做出一些经验来。 果不然,张春桥回上海之后,林彪就要他的几员干将向毛泽东告状,开始收拾江青了。林彪此时最大的合伙人是汪东兴。九大以后,汪东兴了解到林彪系统有反对江青的情绪,就有意和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李作鹏接近,他们先后在汪东兴家中谈过两次话,在中央军委所在地三座门也谈过话。每次谈话的时间都在五小时以上,谈话内容主要是围绕毛泽东与江青的关系问题。据汪东兴说,毛与江的夫妻生活早在1964年就结束了。汪的谈话使黄、吴、李、邱确信毛泽东早和

江青在生活上并无特殊关系,所以他们抵制江青就无所顾虑了。 由于汪东兴的误导,邱会作等的胆子就大了起来,开始搜集江青在平时讲话中对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评攻击的话,他们要向毛泽东汇报,得到林彪的支持。汪东兴立即安排黄永胜、吴法宪某晚7时到毛泽东处。他们大胆地向毛泽东汇报了江青攻击政治局其他成员的话,但毛泽东对江青仅仅有些小责备,主要还是为江青开脱,他认为江青是随便说的,政治局委员之间谈些问题是可以的,但不能专搞攻击别人的活动。告状未成,邱会作认为上了汪东兴的当。

时刻新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email protected]
#習近平
#習李之爭
#國家安全

社會網絡、職業成功與市場績效——基於電影產業合作網絡的實證研究

為了解決时刻新闻的問題,作者何雙男 這樣論述:

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凸顯了電影票房的異質性核心特徵。社會網絡對解釋產品創新、個人、專案與企業績效提供了多層次的理論視角,但就創意產業合作網路中形成的網絡嵌入性對專案績效(電影票房)和個人績效(職業成功)的影響討論尚不多;研究者對組織如何利用組織内部的網絡嵌入性特徵影響消費市場的過程機制還知之甚少;行動者的性別、出生地、教育背景等社會特徵對形成社會網絡的影響研究尚且不足。基於中國大陸地區2011年至2019年上映的1496部電影微觀數據,運用社會網路分析的方法測量了包括導演、編劇和主要演員共8074位電影人構成的電影創意合作網路,實證檢驗電影產業中網絡嵌入性的兩個重要屬性:網絡關係嵌入(rela

tional embeddedness)和連接嵌入(junctional embeddedness)對於電影市場績效和電影人職業成功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電影票房及電影人的職業成功與合作網絡中形成的關係嵌入性(RE)呈倒U形關係,社會網路過度嵌入與邊緣化均不利於電影人創造票房佳績、贏得職業成功。利用工具變數解決內生性偏誤後的回歸結果表明:電影合作網絡中網絡關係嵌入性(RE)和連接嵌入性(JE)顯著影響電影的市場績效表現和職業表現,該結論在一系列穩定性檢驗下均成立。機制分析討論了網絡嵌入性對電影票房的影響路徑:基於資源依賴理論,電影製作團隊的網絡嵌入性是造成業績差異,形成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通過

有利於院綫排片的差異化選擇、降低合作溝通成本、減小決策風險促進了院綫的合作意願。網絡嵌入性通過影響院綫排片意願,增加物料投放,進而影響電影票房的市場表現。異質性分析證實了關係嵌入性(RE)和連接嵌入性(JE)對於電影人職業成功的邊際效應作用。電影人的無邊界職業生涯程度高,網絡關係嵌入性(RE)和連接嵌入性(JE)對於電影人職業成功的邊際效應作用表現更為充分。無邊界職業生涯有利於電影人建立更爲豐富的社會網絡進而助力職業成功。研究驗證了網絡關係嵌入性(RE)和連接嵌入性(JE)對專案績效和個人績效的影響,發啟處於合作網絡中的行動者:一方面,通過串聯電影產業社會網路核心到網路邊緣的快捷路徑,加速資源

和資訊的流動與迭代,有利於促進創意碰撞、萌發與孵化,提升電影市場績效,助力電影人贏得職場成功,另一方面也警示網路行動者注意規避網路過度嵌入的陷阱。本研究厘清專業網路嵌入性外溢到消費市場的機制過程,為電影產業更有效率地制定宣發策略和院綫合理排片提供實證依據,豐富了對電影票房影響因素的研究,拓展了創意工作者無邊界職業生涯的研究文獻。

日本的國境問題:釣魚臺、獨島、北方四島(簡體書)

為了解決时刻新闻的問題,作者孫崎享 這樣論述:

  釣魚臺、獨島、北方四島被視為東亞最敏感的領土議題,涉及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以及美國,利益關係錯綜複雜。本書作者孫崎享曾親歷中蘇珍寶島衝突、兩伊戰爭等國際領土紛爭,在書中以資深外交官的豐富經驗和縝密推論檢視各國對待這一敏感議題的過去和未來的動向。作者坦誠且富有說服力地規勸日本民眾傾聽中國、韓國等對方國家的邏輯,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尋求解決方案,從而締造東亞真正的和平與發展。本書日文版面世後,在日本引發廣泛討論,至今已重印11次。   與同類題材圖書相比,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   第一、作者有多年的外交經驗,親歷參考伊朗、伊拉克、法、德數國的領土事務,熟知國際法庭等機構對領土衝突處理的

大量先例,他的觀察和論說令人信服。   第二、作者對於和平解決爭端的追求不是簡單的口號,是建立在縝密分析的基礎之上,書中深度分析了中、日、美等國家間的力量對比,對於日本的長遠發展、中國崛起的現狀、美國和日本的盟友關係等都有客觀冷靜的判斷。   第三、在這本書中作者所擔心的事情很多都在一一成為現實,日本政壇的右翼力量越來越活躍,美日同盟制約中國的戰略越來越明顯,而作者在書中提出的解決方案還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中國該何去何從,需要廣泛借鑑國際事務專家的智慧。 作者簡介 孫崎 享(1943– )   日本資深外交官。曾派駐美、英、蘇聯、伊拉克、 加拿大,歷任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國際情報局長、

駐伊朗大使,2009年 退休。從1984年起,孫崎先生陸續出版一系列關於日本外交關係的論著,在日本國內外都激起了極大反響。其中,《來自日本外交現場的證言—僅僅握手微笑說Yes能行嗎?》(1993)獲得日本第二屆山本七平學術著作獎。 譯者簡介 戴東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近代中日關係史研究,著有《晚清駐日使團與甲午戰前的中日關係(1876–1894)》(2012)、《中日甲午戰爭時期中、日、韓三國的相互政略》(韓文合著,2009),發表有關近代中日關係史領域的論文多篇。 写在中文版出版之际   当今的东亚,正处在历史大转折时期。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引导力量,东亚地

区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繁荣与和平有望实现。   那么,本地区是否正在稳步走向繁荣与和平呢?   答案是:并非如此。   中国古代的《围棋十诀》(唐‧王积薪着)如是说:「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我想,其中「舍小就大」的道理尤为重要。   对国家而言,何者为「小」,何者为「大」?周恩来总理在日、中两国恢复邦交时曾表示:「存小异,求大同。」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均有必要清楚判断究竟何者为「小」,何者为「大」。本应判断为「小」者,却错误地判断为「大」。真正的「大」可能反而会失之眉睫的。   我并不

认为「钓鱼台」是中日两国关系的大者。两国对「小」者「钓鱼台」倾注极大关心之时,应该意识到给「大」者带来的深刻的负面影响。   对日本而言,强化与近邻诸国的关系,不断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此为「大」。然而,从第三国的客观立场观察,日本却因为远非攸关国家整体利益的小争执,而未能真正发展与近邻诸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非常遗憾,如今日本社会正在「右倾化」,激化与近邻诸国对立关系的,被视作「正论」,主张谋求合作的,却被视作「软弱」。   回想冷战时期,最重要的战略是核战略。美国、苏联分别拥有可以彻底毁灭对方国家数十次、数百次的核武器。当初,「如何不让对方抢先发动核攻击」曾是头等重要的问题。而随着战略

方向的转移,谋求「如何用战争的手段彻底消灭对手」转变成「如何避免战争」,美、苏两国之间确立了「对等保证摧毁(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战略」,探索出了一条相互避免首先发动核攻击的道路,堪称人类智慧的结晶。目前巳到了与既往那种「凌驾于对方之上」、「击败对方」的传统战略思想道别的时候了。   因「通过博弈理论的分析而加深了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他的《冲突的战略——博弈理论的精华》一书中,曾作如下论述:   「『胜利』这一概念的意义,并不是就与敌对者之间的关系而言,而是就与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观之

间的关系而言。这种『胜利』可以通过谈判、妥协以及互不损害对方利益等行为来实现。」   我期待,日本、中国的读者们通过阅读本书,对于何者为「小」、何者为「大」的问题,能够三思。 孙崎 享 2014年4月 前言(节录)   2010年,围绕领土问题,东亚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首先是中日两国因钓鱼台问题而关系紧张。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命令钓鱼台海域附近一艘中国渔船停止前行,中国渔船未予听从,与日本巡逻船相撞。日本方面以妨害公务为由,逮捕了中国船长。   在日本方面起诉船长的司法方针一经明确之后,中国政府立即下令停止与日本的阁僚级官员往来,缩小赴日中国旅游团规

模,公开停止招收日本大学生担任上海世界博览会义工。同月20日,在中国的四名藤田公司员工因未经许可在军事管制区内拍照而被拘捕。23日,中国事实上已停止向日本输出稀土元素的消息得到确认。中日关系骤然紧张,事件将升级到何等地步难以预料。为了缓和局势,那霸地方检察厅于24日最终以「考虑今后中日关系」、破例照顾外交关系为由,释放被捕人员,匆忙了事。   钓鱼台,日文原书作「尖阁列岛」;独岛,日文原书作「竹岛」;北方四岛,日文原书作「北方领土」。后文不另说明。   然而此后,业已恶化的中日关系并没有得到改善。同年11月,横滨APEC会议期间,虽然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菅直人首相举行了首脑会谈,但对立的气

氛没有消解。   继而日俄之间也出现了问题——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于同年11月1日访问日俄间素有争议的北方四岛之一的国后岛,这是自苏联时代以来俄罗斯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这片日俄间素有争议的区域。   围绕领土问题的冲突也扩展到了朝鲜半岛。11月23日,北韩炮击黄海南北边境水域附近的南韩延坪岛,造成南韩方面两名海军士兵、两名平民死亡,十六人不同程度受伤。   延坪岛炮击事件也与领海问题有关系。早在韩战停战之后,南北韩在陆地上虽达成以北纬38度线为军事边界线的协议,但海上边界线还没有协议。1953年,联合国和美国划定了黄海北方界线作为南北韩的海上分界线。1999年,北韩又单方面公布了自定的海上

军事边界线。由于上述两种划界方案有重迭部分,南北韩双方均主张对该地区拥有主权、并在这一区域行使军事演习等公权,对方却认为这是在侵犯自己的领海,双方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很高。延坪岛正处在这片有争议的海域上。   12月18日,在黄海的南韩领海的中西部海面上,非法作业的中国渔船因与南韩警备艇相撞而倾覆。十名船员中,一人死亡,一人失踪。在这片属于南韩的排他性经济水域内,非法作业的中国渔船不绝于道,事发当时还有约五十艘中国渔船正在附近作业。   如此种种,在2010年的下半年,东亚领土问题的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问题是,这种冲突不仅仅限于2010年。钓鱼台海域周边及南韩排他性经济水域内中国渔船的活

动由来已久,正因为中日双方均主张对钓鱼台海域拥有主权,中韩两国间的排他性经济水域的划分也存在重迭。   不仅如此,中国的应对也在不断变化。随着中国向经济大国迈进,其军事力量也迅速加强,连驻日美军也会因为中国的攻击而陷入险境。中日间围绕钓鱼台依然处于对立状态,而东亚军事的平衡却正在改变,今后围绕钓鱼台问题定将出现新的紧张局势。到时中国将采取甚么态度,日本对此又将如何应对,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第一章:以血洗血的领土问题——当代边境冲突亲历记 一、中苏边境冲突的殷鉴 1969年的中苏 《前言》中曾提到,围绕钓鱼台问题,中日两国至今依然处于对立状态。今后一定还会出现新的紧张局势。到时,中国将采取甚

么态度,日本又将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日本应当思考的重大课题。 面对这一外交课题时,我们需要以史为鉴。美国历史学者皮特‧斯特恩斯(Peter N. Stearns)在《为甚么学习历史?》一文中说:「没有历史,和平时期该如何评价战争?」「人类的行为无法重复实验。可以说,历史就是实验室。只有历史会给我们提供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最广泛的证据。」1日本思想家清水几太郎先生在E. H.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先生所著《历史是甚么》一书的〈前言〉中,曾这样写道:「过去的事之所以能成为问题,并不是由于已经过去才成为问题,而是由于对我们生活的现在具有意义,才成为问题。」确实,学习历史会给当今提

供借鉴。基于此,本章会回顾中苏边境冲突的历史,并期望从中获得教益。 1 皮特‧斯特恩斯:「Why Study History?」,美国历史协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与苏联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苏双方都宣称「社会主义的中苏是铁板一块」。可是,1969年中苏两国却在珍宝岛突然发生军事冲突。珍宝岛是乌苏里江上的一个小岛,长1,700米,宽500米,没有物产资源也没有其它特别之处,好像没有甚么价值。然而,以此为肇端,中苏两国数年间一直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状态。 1969年3月3日,《朝日新闻》报道称:「中苏边境开火。发生流血冲突」,「〔两国〕互相指责对方的侵略行为」。苏联的塔斯通讯社对此声称:「一支武

装的中国军队突然向我边防部队开火,造成我方人员死亡。」中国的北京广播电台则报道称:「苏联边防部队陆续派出人数众多且全副武装的部队,在装甲车掩护之下公然入侵珍宝岛,向我方挑衅」,「对于侵略者,已予以应有的还击」。3月5日,《朝日新闻》据消息灵通人士的详细情报称,苏联方面巳有34人死亡,中国方面的死亡人数不是之前报道的30人,而是40人。

從內容到社群:以時尚媒體的商模變革為例

為了解決时刻新闻的問題,作者黃奕霖 這樣論述:

如何掌握內容不老的經營法則,是當今社群媒體深刻思考的重要議題。本研究提出,在數位內容價值競爭時代,企業應當先分類目標客群的需求差異,再搭配網路科技之融合應用,設計並經營以使用者需求為內容創新的網絡平台,才能有效地生存在激烈的變革世代。在理論貢獻的邏輯中,社群平台的經營需要細分客群的大小分眾族群差異,探實使用者的內在需求,才能有效架設適合他們的類型平台。並且依據不同的社群平台特性,規劃吸引社群成員的線下活動,透過線上線下串聯互動的內容體驗,拉近彼此距離,最終創造新的營收模式。另在實務貢獻上,本研究建議企業創新數位經營商業模式時,需先釐清使用者隱性需求與族群特點,並且增強與其他產業夥伴的連結合作

,才能創造新穎的價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