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主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新新聞主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凱文·庫克寫的 旁觀者:一樁美國兇殺案的現代啟示 和(美)蓋伊·特立斯的 鄰人之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電視新聞感官主義 - 五南官網也說明:書名:電視新聞感官主義,ISBN:978-957-11-7852-3,頁數:360,出版社:五南,作者:王泰俐著,出版日期:2015/02/01,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人民出版社 和上海人民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王惠珍所指導 張令芸的 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 (2021),提出新新聞主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李喬、咒之環、小說、非虛構寫作理論、虛構、紀實。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紀慧君所指導 趙春暉的 以敘事觀點分析習馬會兩岸新聞報導 (2016),提出因為有 框架理論、敘事理論、習馬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新聞主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澳洲天空新聞台」旗艦政論節目 ...則補充:外交部長吳釗燮於本(3)月17日接受「澳洲天空新聞台」(Sky News Australia) ... 視訊專訪,剖析臺海安全、中俄極權主義威脅及臺澳關係發展等議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新聞主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旁觀者:一樁美國兇殺案的現代啟示

為了解決新新聞主義的問題,作者(美)凱文·庫克 這樣論述:

本書是一部非虛構作品,寫法上繼承了新新聞主義的敘事傳統,注重發掘事件的細節,並具備一定的文學性。全書試圖再現美國一樁真實的著名兇殺案基蒂·吉諾維斯案,前半部分以受害者基蒂的生命歷程和兇手莫斯利的家庭生活為線索,話分兩頭,交替敘述。直至兩條線索在凶案發生當天合二為一。後半部分揭秘了《紐約時報》如何一手策劃本案的報導,並把矛頭指向凶案證人,宣稱這些證人是38個冷漠的旁觀者,從而激起美國社會對凶案證人的強烈譴責和都市人情冷漠的反響。同時,作者還詳細描寫了庭審現場及兇手莫斯利牢獄生涯中的一次越獄及數次申請假釋的過程,並介紹了本案激發出的一些關於“旁觀者效應”的心理學研究和相關探討。

在敘述過程中,作者有意將人物與大時代相聯繫,在刻畫兇手與被害者的同時,也將案件主人公的生活與當時的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對標,集中呈現出了美國1960年代的政治與文化氛圍,並聯繫當下現實,揭示出基蒂·吉諾維斯案確實在多重意義上是一樁改變了美國的兇殺案,具有深遠的影響,值得人們回溯和探討。

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

為了解決新新聞主義的問題,作者張令芸 這樣論述:

畢生勤於筆耕的李喬(1934-),著作等身,創作數最豐富的作家之一,同時在台灣文壇亦是一位極具影響的文學實踐者。其創作文類形式多變,以長、短篇小說、文化論述為主,小說之外更涵括散文、評論、雜文、戲劇、詩、資料等。2000年,因兩屆國策顧問的經歷開啟了李喬另一精彩的人生篇章,因此,筆者將針對李喬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生命流變、台灣文壇主流發展與台灣政壇發生事件作為對照,探討晚期的李喬是如何有意將歷史的、現實的、恐懼、盼望等等,以有別以往的「虛構」(fiction)之藝術技巧藉由小說形式呈現出來。本文以「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為題,將觀察時間聚焦於2000年至2008年前後,台灣政治歷史上出

現第一次政黨輪替、施明德號召紅衫軍倒扁事件的時間點,以對應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的選材安排與其目光軌跡的視域與觀點,嘗試以近年在台灣逐漸蔚成風氣的非虛構寫作理論,透過文學性和新聞性的視角,探究在虛構的小說架構下,作者如何以藝術形式將真實的台灣歷史事件於文本故事中開展,並與之大眾讀者對話。藉此釐清其創作歷程與其生命史的關聯性,洞悉其題材選擇的意義,以及作家與台灣政治歷史事件的連結,提供一種解讀、分析文學作品的全新視角。

鄰人之妻

為了解決新新聞主義的問題,作者(美)蓋伊·特立斯 這樣論述:

1925年,紐約的落魄地下書商撒母耳·羅思在自己創辦的雜誌上最早連載了《尤利西斯》,此後他還出版售賣了《歡場女子回憶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愛經》等書籍,頻繁被定罪判刑; 1956年,“羅思訴美利堅合眾國案”羅思敗訴,入獄五年,但該案判決書中對淫穢作品的定義解放了大批步羅思後塵的出版商、製作人; 1953年,退伍軍人休·海夫納在芝加哥自己的廚房桌上組稿、編輯,推出了《花花公子》創刊號,後來迅速成為美國銷量增長最快的雜誌; 1957年,威廉·馬斯特斯和佛吉尼亞·詹森開始用自製的“性交機器”來研究性滿足的秘密; 1968年,約翰·威廉森和他的妻子芭芭拉·克拉默創辦了自由性愛的砂岩俱樂部; 197

3年,一位計畫描繪美國性開放和中產階級色情消費主義盛行的作家蓋伊·特立斯走入了紐約住所附近的一家按摩院,花15美元“享受”了一次服務,並這樣開啟了自己的性愛奧德賽……   1981年首次出版,《鄰人之妻》就以其對美國性行為和性癖好寫實的描寫而震懾了美國社會。特立斯以奇跡般的新聞勇氣和技藝,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建基在新的道德基礎上的新世界,帶領我們領略了花花公子宅邸、最高法院、按摩院的後院與溫床,展現了色情產業、群交文化的興起,相應的對抗淫穢色情的法律努力,以及普通人的性心理和性觀念。雖然話題涉及下半身,但特立斯的寫法並不輕佻,這本書徹底改變了美國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美國)蓋伊

•特立斯蓋伊•特立斯(Gay Talese,1932年2月7日—),美國著名作家、記者,“新新聞主義”代表人物,曾任職《紐約時報》十年,長期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時尚先生》(Esquire)等雜誌撰稿。 特立斯的雄心是“將非虛構寫作提升到前人未至之境,一探虛構作家之禁臠,與同儕菲力浦•羅斯、厄普代克一較短長”,不僅將文學技巧引入紀實書寫,更對美國社會作了切片般的精准分析。 他受《時尚先生》之邀采寫的特稿《弗蘭克•辛納屈感冒了》是新新聞風格的代表性作品,被譽為,並收錄進“企鵝現代經典”。 《王國與權力》位列“關於新聞業,五本的書”;《被仰望與被遺忘的》《鄰人之妻》

等作品也無愧時代經典。在他筆下,沒有失敗者、小人物、零余人,所有人都是主角般的待遇、一切都鮮活無比。全世界特稿記者視其為新聞書寫的典範。 特立斯於2011年獲頒諾曼•梅勒卓越新聞貢獻獎。 前言 凱蒂·洛菲 1 他想,要是運氣好,空軍會把他派往南加州的基地,然後說不定他就能找到她。 2 社裡年輕的出版人,休·海夫納在辦公室裡看著這些照片,立馬就被迷住了。 3 此法案得名於美國歷史中最可畏的審查官安東尼·考姆斯托克。 4 還有兩個人,可能是書店最大的主顧,幾乎每本能買到的色情雜誌都要。 5 而那個促成法律發生變化、用叛逆的一生寫下60年代性解放序章的人,在美國卻不那麼出

名。 6羅思服刑直到1960年以後,其間能夠通過郵購買到害他進監獄的大部分作品。 7 年長的畢業生……恨不得自己年輕幾歲,好在這自由中縱情聲色。 8 然後,沖他揮了揮手,就走了,輕輕地關上了門。 9 感到這人不是主動進攻的類型—因此,他說要給她找片阿司匹林時,她就決定跟著他。 10事情進展得這麼快,讓布拉洛驚慌不已,他也害怕被捲入威廉森的情色世界……。 11 離婚手續辦完的前一天,他帶了個推銷員回家解釋保險條款。那個推銷員,正是芭芭拉·克拉默。 12與另一個男人睡過以後,她對約翰的愛非但沒有減少,她還確信自己更加愛他。 13 他不敢相信,這個與他結婚十年、他自以為瞭解的女人,對

他們的私生活突然變得這樣大膽,這樣沒有顧忌。 14 他粗暴地推開了她的手,不想再被她碰一下,也不想再碰任何人。 15 但他們不知道,這個新地址早被員警和聯邦調查局盯上了。 16 “砂岩”占地面積15英畝,成員有幾對裸體夫妻,都是支持公開的性自由,追求消除佔有欲和嫉妒心的。 17布拉洛震驚地發現,威廉森的眼裡含著淚水。 18後來,詹姆斯·唐納被選為此處地方法院的法官。 19幾個小時後,員警逮捕了阿琳·高夫16歲的兒子,控告他犯下雙重謀殺罪。 20 從那以後薩麗·賓福德成為砂岩的常客,也是約翰·威廉森和其他一些男人的性伴侶。 21 那些敵人住在華盛頓,辦公室在一棟叫水門的建築中。

22 從那兒通向的房間裡,九位顯赫的人將仔細考慮“哈姆林訴美利堅合眾國案”。 23 個人喜好和法律歧義可能使正義的天平以五比四向任何方向搖擺……像黃昏時的風一樣反復無常。 24 一位發言人……站起來,贈予休·海夫納一張放大的五美元鈔票複製品,以紀念幾十年前被如此堅決拒絕的那次加薪。 25 他們是不加掩飾的窺陰癖,正凝視著他;而特立斯回之以凝視。 後記 人物地點近況更新 譯後記 說起過去的暢銷書,大多數都活該被扔到郊區別墅客房裡受潮的書架上,可《鄰人之妻》是個例外。特立斯寫這本書花了九年,書中豐滿的故事,扎實的細節,包羅萬象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變動中的美國社會。

第一眼看《鄰人之妻》,像是在已衰落的異國世界裡觀光遊玩,可書中記錄的矛盾衝突依然給人壓力。特立斯筆下的美國人,迷戀著完美家庭秩序井然的表面,暗地裡又垂涎性愛的腥味。今天的文化可能不那麼湍流湧動——畢竟,我們比上一代人保守傳統——可特立斯描繪的困擾和焦慮依舊存在於我們身上。我們怎樣調和過時的婚姻觀念與對新鮮刺激的需求?我們怎樣克服拉德克裡夫.霍爾1口中的“欲望滿足的無窮悲傷”?今天,對這些問 題的解決方式和方法與過去有所不同:住在郊區的丈夫上網搜索色情作品,不安分的妻子和同事偷偷發郵件,可基本矛盾——清教傳統和對性的迷戀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改變。 特立斯選擇了這個巨大的題目,想必任何人聽到,都會覺

得他自不量力。他肩負著描寫時代精神的重任。怎樣才能既不單調、不過度簡單化,又不花哨失實地完成這個任務呢?特立斯的回答是,通過人物。有意思的是,人物挖掘得越深,細節寫得越具體、越翔實、越有特性,他就越能把握文化的宏觀圖景。通過對人物不停歇地精彩描寫,他捕捉到了美國的整體風貌。休?海夫納、裘蒂斯?布拉洛、約翰?威廉森、戴安娜?韋伯、阿爾?戈爾茨坦,還有其他許多人,他們的生命軌跡交織在一起,比一百篇詳細的摘要還能反映社會的變遷。這種不斷挖掘個人生活,從而取得文化宏觀事實的方法,就是本書的靈感來源。 《鄰人之妻》常常被人誤讀。本書的情色主題會誤導或干擾讀者。可這本書並不色情,或者說,它確實有色情描寫,

可還有對考姆斯托克改革運動的長篇闡述,對最高法院審理淫穢案旁徵博引的生動記錄,還花閒筆描寫了烏托邦社區的興亡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遭受的審判和磨難;它是當之無愧的文化史書。在《鄰人之妻》裡,特立斯完美捕捉到了微妙的心理衝突、清教傳統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以及誘人冒險的、嶄新的自由形式。在個人經歷的離奇細微之處,他觸摸到宏大、模糊的文化趨勢。休?海夫納對司各特?菲茨傑拉德的喜愛,阿爾?戈爾茨坦的父親對待服務員的態度,哈樂德?魯賓的父親參軍時的照片,安東尼?考姆斯托克關於自慰的日記,無不如此。特立斯將這些人物放在美國的土地上,我們便能清晰地看出最保守的本能與最野性的衝動怎樣衝突。為了丈量道德觀的變遷和

真正的歷史巨變,他把目光轉向個人心靈的掙扎和淚水;為了觀察性解放帶來的狂歡、陶醉和毀滅,他望向每一個男人、每一個女人。 本書末尾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章節,特立斯用第三人稱來描述自己。突然間我們讀到了這樣的句子:“這段時期,惡名昭著的研究、高曝光率,以及最近同意接受《紐約》雜誌記者的深人採訪……這些都對特立斯自1959年就開始的婚姻(現在已經有了兩個小女兒)產生了不利影響。”特立斯受到抨擊,因為他在實地調査時與人通姦、過於沉浸、在按摩院的檯子上接受非常深人的按摩等,但對這一體裁的選擇回應了這些抨擊。一個“我”是過於簡化了。因為他既在那裡也不在那裡。他在按摩院接受服務,但他也在思索,與他在那兒接受服務

並無二致:“這個女按摩師是誰?她有什麼樣的童年?其他的顧客對按摩師的工作有何感受?”屋子裡總有這個作者,觀察著注視著整間屋子,而這種微妙之處,我認為,很多對本書嚴厲批評的評論員和衛道士並沒有把握住。特立斯把自己寫成了書中一個角色;他用自己的經歷來處理這個故事;他總是在寫作。這種報導方式中的熱忱不同尋常,但這仍舊是一種報導的方式。這本書是他的生活,是件嚴肅的事,不是當時一些批評者似乎認為的,為了一點兒婚外樂趣而尋找的廉價藉口。如果那是他想要的,我不知道他有什麼必要花費九年時間、還寫了一本近600頁的書。 特立斯對故事、對人類多種多樣的經歷和其中所有瑰麗的、扭曲的細節有無與倫比的喜好。他對陌生人生

活中的瑣事細節投注關切,而大多數人對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和親人都幾乎沒有如此。他對其他人有無窮無盡的興趣,不管是聲名顯赫的還是默默無聞 的,滿懷愛意地沉浸在他們的過去裡——他們的母親在他們年幼時對他們說過什麼,他們兒時臥室的樣子——這把特立斯和普通記者區別開來。對他來說,書付梓之時故事仍沒有結束。他和很多提供資料的人保持多年甚至幾十年的聯繫,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仍舊關心,仍舊在收集資訊,仍舊牽涉其中。這不是大多數記者居高臨下的、功利的人類學調査。研究物件和朋友之間的界限既危險又有趣地模糊了。書中角色毫無例外允許特立斯使用他們的真名,這非比尋常,因為他們在談論的是欺騙、性幻想和罕有的色情事件。但是特

立斯獲得了那種程度的信任,因為他投人的深度和強度,因為他盤問的精准性和人情味,因為他獨特關注中的魅力,因為他真摯的友誼。 人們可能會問,對這麼多線人如此激昂的投人,這麼多親密關係,難道不會讓人精疲力竭嗎?我們中大多數人應該會。但是,正是這位小說家的初心,這位作者對觀察、描述這個混亂豐饒世界中所有壯麗複雜性的奇異和永不滿足的熱情,令這本才華橫溢、落拓不羈的書從它的時代中脫穎而出,成為文化性新聞寫作中的經典之作。 凱蒂?洛菲2009年

以敘事觀點分析習馬會兩岸新聞報導

為了解決新新聞主義的問題,作者趙春暉 這樣論述:

  Walter Lippman 在《公眾輿論》中提出,大眾媒體對於人們形成公共事務認知及瞭解外在世界的重要性。在各類專業新聞報導中,從重要性上說,政治新聞當排第一位,因為它們所反映的內容,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或直接涉及到人民群眾的政治生活。在政治新聞的研究中,兩岸媒體所共同經歷的事件,更能表現兩岸媒體的敘事方式。  2015年,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不僅關係到兩岸未來的發展,同時在國際上也受到了廣泛關注。此次會面歷經兩岸66年的和平歷程,具有里程碑意義。而兩岸媒體對於此次事件的報導卻不盡相同。  因此,本研究以框架理論為基礎,新聞媒體通過框架理論的選擇與再現,選擇事件中的一

些部分進行報導,而其選擇的標準大部分是由於當前的社會建構背景,以及閱聽眾的需求。  本研究藉由敘事觀點作為分析策略,通過情節、角色、場景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選取《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與《聯合報》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不同社會建構背景下,兩岸報紙媒體如何敘說「習馬會」事件。通過比較新聞學的方法,對比分析兩岸媒體敘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