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字典2020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教育部字典2020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信傑寫的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 和施春茂的 楚簡千字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07年教育部國語辭典應用論壇圓滿達成也說明:每部都有其主要服務對象,其中《國語小字典》為國小學童及教師為主;《國語辭典簡編本》主要服務國中小學生、初習華語文人士 ... Copyright© 2020 國家教育研究院 版權所有.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啟明出版 和楓書坊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何重誼、齊莉莎所指導 王琦堯的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2022),提出教育部字典2020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卑南語、族語學習、法語學習、語言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學系 陳聖謨所指導 洪千惠的 運用責任漸轉模式(GRR模式)以實踐學習者中心教與學之個案研究—以六年級國語文領域教學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責任漸轉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責任、有效教學、系統化教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教育部字典2020的解答。

最後網站教育部全球資訊網-電子辭典則補充:電子辭典簡介 另開新視窗 · • 國語辭典簡編本 另開新視窗 · • 國語小字典 另開新視窗 ·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另開新視窗 · • 異體字字典 另開新視窗.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教育部字典2020,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

為了解決教育部字典2020的問題,作者陳信傑 這樣論述:

九〇新生代電玩小說家──陳信傑首部短篇小說選集 在這個電玩國度比真實人生還寫實的世界, 唯有欲望是誠實的出口。   …………隨書附…………   ☆精美「柴貓+人+大翅鯨探索的旅程」雙面書衣海報☆   台灣第一本以『電玩遊戲』混合『情慾探索』的小說集   作者陳信傑以其電玩成長背景,開闢了六條探索的路徑。   跟著他和柴貓,我們一起搭乘著大翅鯨,前進最暗黑的欲望之地。   綿密入骨文字+宅文化引用   寫活了現代人的卑微欲求   小說家陳信傑是台灣各大文學獎的常勝軍,作品多以搶眼的電玩主題、綿密入骨的生活細節書寫、神來一筆的宅文化運用,寫活了現代人面對情感和欲望不夠誠實的失落和卑微。

吳明益老師讚譽其小說有一股通俗性。彷彿文字可以寫進每個人的生活,點亮了誠實面對自我情欲的臉。   活著的日子都是虛假   熱烈欲求讓一切真實   本書以『電玩元素』打造這個現今已被電玩語言入侵的現代人的內在精神世界,與感情關係的各種沉溺、失落的現代人間生活。作者用細膩的書寫,將生活周圍的一切吞入化為文字的養分又吐出,證明我們曾經那樣活著,也在其中努力過尋找自己誠實的出口。小說寫是作者自身或看見的切片故事,但是我們都在他的故事裡,誠實面對了自己的無聊人生,以及最赤裸、無防備的內心模樣。   降生電動間的小說家   電玩議題為創作金斧頭   陳信傑出生在經營電玩間為主業的家庭,在電動機組、遊戲

樂音、玩樂呼喊聲中長大,充滿電幻風格的日常成為他探索人生和創作的泉源,素有電玩小說家之稱。以〈柴貓、夢的遊艇和德魯伊〉一小說獲得了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好評不斷,此外,其他小說作品,也獲得了台北市青少年文學獎、後山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東華奇萊文學獎等。   關於本書   六條虛實交錯在生活日常以及電玩世界的探索路徑:   一隻貓,一名嬰兒,一條道路,一座城,一朵白雲,一種流浪的情境。   點擊路徑,進入故事的開端,任由愛和欲望帶著我們一起移動。   ► ► ►一隻貓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   當心靈和現實合一,找到夢中的德魯伊,便可找到愛?   這是一個探索的故事:故事中的我在便

利商店的大夜班工作,下了班在家裡著迷電玩遊戲。一天,物流貨車上下來的一位男生。他自我介紹和他的興趣,完全和我電玩的世界相通。當現實和虛構的世界交錯,我該相信哪一個?   ► ► ►一名嬰兒   〈峻堯與明尉〉   初戀把一切都搞砸,但也讓愛包容了一切,讓人看見愛的能力。   這是一個初戀的愛情故事。故事中兩個男孩一名女孩是高中好友,三人形影不離。一天,女孩懷孕了,單純的高中友誼也正式結束。男孩說,如果不能和最要好、最鍾愛的男孩在一起,那麼讓他的女友懷上我們共同的孩子,將來再愛上他的孩子,應該也是一種愛的選擇。   ► ► ►一條道路   〈道路規劃〉   內心的道路是一條前往相愛的路程。

  我來到高雄市為電影公司勘景,我才發現這座島嶼上的道路設計,簡直貧困到讓人們無法彼此相愛。於是我開始了關於高雄市的交通願景。我深刻的感受到,道路規劃一如愛情,如果你一開始就把一個人的內心道路想錯了,你將永遠抵達不了你想去的地方。   ► ► ►一座城   〈子城〉   渴望,是一條流在體內的河。   丈夫和我今年已經三十二歲了,一直沒有小孩讓我感到焦慮。直到我和大學的男生同學偶遇,一起去了溪邊的豆腐岩。一個月之後,我的月經遲來,確定懷孕了⋯⋯   ► ► ►一朵白雲   〈雲蹤〉   愛與它的遊戲間:在深淵的最深處,我接住了自己。   我小的時候,家裡是開電動間的,有記憶以來,我

的生活就被電玩的一切環繞。或許該這麼說,我喜歡的都是由此開端。讓我來告訴你,關於我的生長故事,一個只有電動間裡才會發生的人間遊戲的故事。   ► ► ►一種流浪   〈愛索離群〉   人遠走他鄉,都是為了獨自呵護著心中的那份愛。   小谷收到區公所寄來的掛號信,他成為了社會安全保護網的關懷對象。就這樣他住進了寧園,那裡的房內音響系統比照電影院設計,小谷在那裡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夢中,他回到了高中,他那短暫二十五年的人生中,最光輝的一段時光。   ► ► ►BONUS:提供祕密路徑,手機掃瞄後,帶你走進另一個世界。 本書特色   ★主題獨特:首部以電玩、遊戲作為故事角色們交流情感的探索場

域,作者試圖在如今已虛實融合的世界中,以文字讓讀者重新誠實面對自己和真實的欲望。   ★揉合魔幻場設和情感詩意,一本集結電玩遊戲主題和同志文學的小說集:在聲光電幻的遊戲架構中誕生的故事,自由的切換了通俗而易感的文學劇情收服了每個人的眼睛。正式將特殊議題的小說,引入大眾文學小說的世界。   ★精緻、療癒的封面插圖:封面邀請知名插畫manual_for_all繪製精美插圖,以一幅巨大而溫柔的大翅鯨載著一名男孩和柴色的貓前進,以強烈的主視覺做為本書故事的入口,引領讀者進入故事的世界。 名人推薦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   李桐豪(作家)、王聰威(小說家)、

孫梓評(作家)、吳芬(詩人)   黃信堯(導演)、聞天祥(影評人)、王鐘銘(同運工作者)   ——重磅強推 好評不間斷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信傑這一代的部分人,比我那個世代(X世代)更是從遊戲裡痛苦、失望、歡樂與成長;他們在遊戲裡性啟蒙、體悟生存哲理,未來也可能在遊戲裡建立政治觀、人生觀或世界觀。   信傑家裡就是開設「電動間」的,但不是每個在電動間長大的孩子最後會在其中體悟到某個族群獨特的生命觀;信傑也很常在報告或公開的Meeting裡談到自己對情慾的掙扎,透過出版社專業編輯的協助,這似乎就是這本《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的「型」——電玩世代的某種生命觀點

,以及情慾掙扎過程裡給自己靈魂的暫時交待。對我這樣漸漸年長,已經看不清未來的資深讀者來說,我認為它確實從自身經驗,指向「自身以外的經驗」,是一部帶著誠意思考的作品。   李桐豪(作家)——   編輯要我寫一段推薦短語,我想,沒有什麼比這本小說的文字更能夠自我推薦:不如用〈雲蹤〉的開頭作為推薦:   研究所的學長曾經告訴我一個寫作祕訣:「你玩什麼就會寫出什麼。」這句話有如學長用他不可知,但據我主觀認定又大又粗的肉棒敲在我頭上一樣,達到當頭棒喝的效果(畢竟又細又小的棒子敲起來肯定沒什麼感覺)。不過遺憾的是,就算我對學長有那種的那樣的方面的想法,學長對我當、頭、肉、棒、喝這樣的好事卻從未發生過。

  這段文字其實差不多就是我對整本小說的感受,文字簡潔而生猛,奇思妙想,腦洞大開,玩什麼,就寫出什麼。你真的,真的,是沒在害怕的啊。祝福你,也祝福這本小說,最後,「我必須保護大自然。」「對,大自然很重要。」   吳芬(詩人)——   「題材新穎、别致,每一則故事都是短小精悍。我一直理解「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透過陳信傑的字裡行間,我更加確信這一點,且無論現實、遊戲,同性戀或者異性戀。」   王聰威(小說家)——   「避免了同志小說過度的悲情,也不在乎意識型態的正確描寫,是可以輕鬆閱讀,讓人十分愉快的作品。〈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光從題目上來說,就像是讓人想展讀的廣告標題,既

文青又商業,而雖然內核用了父親過世這麼沉重的主題,但整體而言非常浪漫唯美,例如大趐鯨的出場,立刻讓人腦中一片碧海藍天,於是全作像是兑了水而變得更甜的威士忌,降低了酒精濃度,卻更芬芳容易入口。」   王鐘銘(同運工作者)——   很喜歡小說中帶到工作的描述,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認真生活的作者,能隨時隨地張開眼睛打開耳朵,把周圍的一切吞進去然後變成創作的養分,不管是他實際上做過這樣的打工或者是收集資料而來,顯示他掌握細節的能力很強。   如果我有能力寫小說,這就是我想寫的作品。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為了解決教育部字典2020的問題,作者王琦堯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以外語教學的觀點比較卑南語以及法語教材。本論文架構分為六章,以下將分節摘要各章節。壹、緒論在第一章,我首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卑南語?或者說,為什麼要學習一門瀕危語言?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來回答:1.人權 2.文化多樣性。以人權觀點來說,聯合國在 2007 年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宣言中第十三條與第十四條和原住民族語言權利直接相關:「第十三條1. 原住民族有權振興、使用、發展及傳授後代其歷史、語言、口述傳統、哲學、書寫系統及文學,並有權命名及保留其社群名稱、地名及人名。2. 國家應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前項權利受到保障,並於必要時提供翻譯或其他適當方法,確保原住民族

於政治、法律及行政程序中能理解他人並被別人理解。第十四條1. 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及控制他們自己的教育體系及機構,而得以其語言提供教育,並採用適合自己文化的教學及學習方式。2. 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有權不受歧視地享有各種階段及形式的國家教育。3. 國家應與原住民族共同採取有效措施,使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包括居住於其社群外之原住民兒童,於可能的情形下,接受自己文化的教育以及其語言授課之教育。」《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十一項規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無論在國際或是國家的層面,原住民族語的學習受到國家及法律保障。另外一個層面為文化多樣性。保存多一

種語言,即是保存多一種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台灣為多語言多族群之社會,保存與學習本土語言有其必要性及正當性。以卑南族為例,卑南人學習卑南語是要更加了解自己的族群還有為了自己的認同,而非卑南人以及非原住民學習卑南語,則益於認識以及了解台灣多語社會之特質。接下來說明台灣的本土語言今天會瀕臨滅絕,是由於數十年來,日本及中國殖民政府計畫性滅絕語言的緣故。我檢視自1937年以降在台灣的語言政策,並且分為幾個段落討論:1937-1945、1946-1990、1990-2017及2017至今。自1937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企圖使台灣人放棄自己的語言及文化,成文真正的日本臣民。不過這個計畫也

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而中止。戰後國民黨佔領台灣,為了讓台灣人「去日本化」語「再中國化」,自1946年開始開始進行「說國語運動」,強迫台灣人學習北京話。在原住民地區(時稱山地),因為沿襲日治時期的蕃地,管制更加嚴格,國語政策也推行得比其他區域更加徹底。1985年,教育部更提出語文法草案,企圖根除本土語言在所有公共場合出現的可能性。不過此草案因為過於激進,輿論反彈的關係,所以最後不了了之。1987年台灣解嚴,語言的使用變得較為自由。1990年開始,在台北縣烏來鄉(今新北市烏來區)烏來國中開始實施泰雅語教學,為台灣史上第一次在學校體制內教授原住民語言。自1998年開始,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每周教授一

節(40分鐘)本土語言課程;2004年開始,本土語言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每周一節課;2017年開始,配合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本土語言課程延伸至高中。民進黨政府於2003年推行語言平等法草案。不過此法案隨著2004年民進黨在立委改選中失去多數席次、2008 年國民黨在總統及立委選舉中重新掌權,使語言平等不見天日。直到2016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語言平等法草案才重見曙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與國家語言發展法分別於2017年及2019年通過。自此台灣的本土語言終於獲得官方地位,為「國家語言」。本研究之所以選擇用法語外語教學,而非英語外語教學作為比較出發點,原因除了法語教學是一發展完善且細緻的

領域,另一個原因是,法語的動詞變化遠比英語複雜得多。期望可以藉由法語外語教學的視角來思考卑南族語的動詞教學。不只是卑南語,台灣南島語的動詞十分複雜,而至今還沒有較為完整的動詞教學教材。本論文之限制在於無法比較所有的族語教材,故以卑南語當作個案研究。且在比較方面,僅有介紹與比較發音、構詞句法方面的教材。本研究亦無編寫新的卑南語教材。貳、法語教學在台灣與外語教學理論回顧今日幾乎所有年輕世代的原住民都以中文為母語,族語反而成為一門外語。今日的族語教學勢必要以外語教學的方式來教學。而在討論外語教學方法之前,首先要討論台灣的外語教學狀況。台灣的外語教學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日治時期(1920年代至194

5年)與戰後(1946年後)。在台灣想要學習外語,首先得學會學校的教學語言,因為外語是透過教學語言來教授。在日治時期需要先學會日語;戰後則是要先學會北京話以後,才能夠開始進一步的外語學習。 日治時期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外語教育,外語課的授課時數相當高。當時的台北高等學校學生,一周就有十二至十四小時的英語及德語課程。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文政學部的學生,有兩年的法文必修;若進入當時的南洋史講座,則還要學會西班牙文及荷蘭文,以便解讀史料,撰寫畢業論文。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的學生,除了每周十六小時的英文課,還有每周六小時的第二外語課程(德語、法語、支那語、荷蘭文及馬來文擇一)。 戰後因為受美國

影響的關係,外語教育基本上以英語為主。1946年起,英語為初中選修,高中必修;自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始,英語成為必修。1999年起,英語自小學五年級開始教授。2017年起則自小學三年級開始教授。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教育,從高等教育才開始。1983年起,教育部開放高中第二外語之選修。 回顧完台灣外語教育脈絡,接著回顧外語教學理論之流變。介紹理論的同時,我也會介紹使用該理論的現行族語教材。參、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育 本章我分成兩個部分介紹: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脈絡介紹,以及課堂觀察報告。我將族語教學脈絡分成兩部分介紹:一、族語作為教學科目 二、族語作為教學語言。課堂觀察報告我將就學校內的教

學與學校外的族語教學進行介紹。 如在第壹章所指出,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每周只有一節課(40分鐘)。即使族語教育從小學延伸到高中,每周一節族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十分有限。 沉浸式族語幼兒園則提供以族語教學的學前教育。根據周軒辰(2016)的文章,幼兒的族語能力的確有顯著提升。不過幼兒園師資的族語能力有待加強。這些學生升上小學之後,就離開了族語環境。且至今幾乎沒有追蹤這些學生族語能力的後續研究。從紐西蘭的例子來看,紐西蘭的毛利族語幼兒園學生畢業進入英語授課的小學,幾個月後毛利語能力大幅衰退。 接下來是學校內的族語教學。黃美金2016年的科技部研究報告中,有參與三間學校的觀課,其中兩間位在都會區。

本文就兩間都會區學校的課程狀況分別介紹,分別是阿美語教學與卑南語教學。1. 阿美語教學這堂課的學生絕大多數為非原住民,或是父母一方為非原住民。課程大約有90%的時間使用華語,課程內容主要為介紹阿美族文化與一些相關主題單詞。2. 卑南語教學這堂課只有一位學生。授課的老師十分忙碌,每周需在大台北地區的20所中、小學授課共26小時。授課地點在小學的圖書館,只有一張小桌子及小白板,內容為千詞表的單字教學,幾無教學法可言。 學校外的族語教學,我舉謝雯穎於2018年發表的文章做例子。文章為建和卑南語之成人族語學習班。課程時2016年,由洪渟嵐授課。課程為一周兩次,平日晚上,有約15名學員。課程目標為

讓卑南語的使用可以重新進入日常生活中。 課程中的教材並不固定,主要使用族語E樂園裡面的句型、詞彙表以及族語辭典,也使用花環部落學校的歌謠及讀本。學員之間有創立LINE群組交流關於族語學習的問題。九階教材以及四套教材並沒有被提及。雖然課表的安排循序漸進,但是學員多因為工作、家庭或是居住地點等因素而時有缺課,對學習的連貫性有影響。肆、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 本章分成兩部分介紹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參考書以及教材。參考書有兩個部分:辭典及詞彙表、語法。教材與教學方法則是使用族語 E 樂園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討論。台灣南島語的研究自十九世紀即開始,不過較為完整及深入的研究則比較晚。以卑南語為例,有關卑南語

的著作自日治時期即有出版,不過第一本參考語法遲於2008年出版,第一本字典則於1991年出版。本章節針對字典、詞彙表與語法著作所列的兩份清單包含所有的卑南語方言,以提供較為完整的視界。清單中包括筆者能夠找到的所有日治時期以降有關卑南語的詞彙表、辭典與語法。其中資訊包括篇名、出版年份、作者、描寫的方言以及使用的書寫符號。族語E樂園是在台灣最大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資源平台。此處將會介紹九階教材、四套教材還有空中族語教室。其中九階教材是為了配合九年一貫而編輯的教材,由當時的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的林修澈教授指導編輯。由於這套教材之編輯涵蓋四十三種語言/方言,所以當時的編輯情況,是由一個中文底本出發,

讓各語言/方言的編輯者自行編譯。雖然當時的總編已經有向各語別的編輯者提到,可以根據語言特性或是文化差異做出修改,但各編輯因為大多沒有編纂過教材、或是沒有受過語言教學訓練的原因,九階教材仍以翻譯為主。2007年為方便原住民學生準備原住民族語認證測驗考試,編輯出版了句型篇初級版(國中版)以及中級版(高中版),分別對應族語認證的初級以及中級。族語E樂園裡面也提供線上練習題提供學生熟悉考試題型。2012至2016年間,四套教材出版問世,以補充九階教材的不足之處。這四套教材分別是:1. 字母篇、歌謠篇、圖畫故事篇 2. 生活會話篇 3. 閱讀書寫篇 4. 文化篇。第一套教材是為了學前幼兒的族語學習設計。

生活會話篇是為了加強族語在生活中的應用。閱讀書寫篇及文化篇則是為了教為進階的學習者或是語言使用者而編輯。這一套教材一樣也是所有的語別都有一套,所以也是用中文底本下去進行編譯。黃美金的報告就指出,在賽德克以及泰雅語的教材中,就包含了許多錯誤。空中族語教室則是為了一般社會大眾編輯的族語教材,內容涵蓋語言的方方面面。卑南語僅有提供南王卑南語。這套教材主要由一部 YouTube 影片、一份 WORD 逐字稿講義、線上練習題以及附有中文翻譯及發音的例句所組成。雖然這套教材的立意良好,但是授課教師在影片中使用過多語言學術語,對於沒有任何語言學基礎的學習者來說,構成很大的挑戰。伍、卑南語及法語教材比較 本

章節首先介紹卑南族的分布狀況,以及卑南語的概況、語言流失情形;而後再概略介紹法語外語學習(FLE),並針對南王卑南語、華語、法語語音進行對比。介紹華語語音的原因在於,如今主要的卑南語學習者多以華語為母語,所以針對華語音系進行介紹有其必要性。卑南的發音教材參考兩組教材,分別是四套教材中的字母篇以及空中族語教室的書寫系統單元。法語的部分我選擇Phonétique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做為參考對象。 接下來是關於構詞句法的教學。卑南語的教材我選用四套教材中的生活會話篇,其中含蓋三十個單元,皆與生活有關。教材中的內容為一段對話、單詞表、翻譯、錄音檔及對話影片。雖然有錄音檔,

不過裡面的語速、語調都是用念的,對話影片亦然。法語的部分則是選Communication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裡面的編排分成幾個大主題,裡面又分成數個單元,每個單元裡面涵蓋一至三個不等的簡短對話,模擬日常生活。每一課的編排除了對話以外,還會針對特定語法特徵、主題詞彙還有句型舉例分析提供讀者參考。對話提供的錄音檔為模擬實際情況所錄,所以講者的語速及語調沒有刻意放慢或是咬字刻意清晰。 接下來介紹卑南語及法語的動詞系統。卑南語的動詞十分複雜,有特殊的焦點系統,還有不同時態的變化。而法語動詞也因為人稱、時態的不同有數十種變位。本研究介紹法語教材的Conjugaison p

rogressive du français。這套教材分為初級與中級。初級教材針對初學者介紹最為基礎的動詞及其變化;中級則有較多的時態教學,不過不包含虛擬未完成式(subjonctif imparfait)、虛擬逾過去式(subjonctif plus-que-parfait)以及過去命令式(impératif passé)。在卑南語的教學中,還沒有出現針對動詞變位的教材。期望能夠藉由此教材的介紹,對卑南語的動詞教學提供新的觀點。陸、結論 本論文旨在理解針對非母語者的原住民族語教材,並透過法語外語教材的觀點,期望對族語復振有所幫助。另本研究並無編纂新卑南語教材,亦無編寫卑南語動詞變化之教材。

楚簡千字文

為了解決教育部字典2020的問題,作者施春茂 這樣論述:

~以戰國文字中最具特色的楚系文字 創作獨樹一幟的書法藝術~     楚國從立國至公元前233年為秦國所滅為止,   歷時八百多年,是古代歷史最悠久的民族和政權之一,   其創造的燦爛文化和藝術,體現之一在楚書法上。     楚書法獨樹一格,於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突破了宗周文字的理性規範,呈現出崇尚自由、浪漫、狂放的特色,   其結體趨於扁方,用筆爽勁,注重文字的藝術及裝飾化,   宛如將文字視為藝術品,發展出獨特的審美意識。      近年出土的楚簡帛書,是書法創作的新資源,   出土的楚系文字雖各具特色,但依然有共通結構與美感,   其字形往往不是平正態勢,而有左傾或右伸的傾向,

  字體滾動的動勢明顯,加以字體流美與筆畫飛動,   在章法構成上,因受竹、木片與縑帛絲織品的載體限制,   文字的排列多豎成行而橫無列,拉大字間上下的距離;   其次,文字形體與點畫在局促的空間內只能盡量向下延展,   這樣才能將文字點畫與偏旁部首表達完整,   並因為受竹簡、木牘的寬度限制,   產生了一種切割與橫向擴張的效果。     對於有志以楚簡進行創作的書法同好,   施老師將以精選千字文一一示例:   如何用筆運行中側鋒、起迄分明,   造就爽勁銳利的楚簡風格,   並在追求古意的同時,又能突破簡牘的邊界去其束縳,   加上現代或自己的行書風格,   豐富作品的表現力和審美效果

。   本書特色     ◎從郭店、包山竹簡楚以及上海博物館藏楚簡文字挑選千字,提供初學者學習楚簡的範本。   ◎以包山竹簡的結構法為主,參以其他竹簡筆法,統一楚簡帛書的筆法與和諧度之新創作。   ◎點劃清晰,橫豎齊列,免去讀者臨摹原帖點畫不清的辨識困擾,並融合現代水墨趣味。   ◎書末編輯以筆劃數為序的《檢字表》,方便讀者查閱識讀楚文字。

運用責任漸轉模式(GRR模式)以實踐學習者中心教與學之個案研究—以六年級國語文領域教學為例

為了解決教育部字典2020的問題,作者洪千惠 這樣論述:

為協助學生於教育以及生活之中展現真正的能動性,成為夠面向未來的學習者,以探索複雜且不確定的世界,須以學習者為中心思考教與學的議題。然而,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與學時,於重新分配學習責任此一重要區塊,卻是教師們感到棘手之處。責任漸轉模式(GRR模式)為一系統性的教學架構,強調透過學習責任的漸次遞轉,協助學生具備能力以承擔完全的學習責任,正可為此一困境提供解方。本研究聚焦於探究傳遞移轉學習責任的歷程,透過參與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等方式,先分析個案班級將GRR模式融入國語文領域教學的歷程脈絡,再整合既有的理論架構,繪製出能適應台灣課堂文化之在地化GRR模式運作架構,以提供未來實務教學與學術研究所用

。本研究之結論可歸納為:一、在GRR模式的融合規劃方面:從整合中著手,從主題中規劃。二、在傳遞學習責任的建置系統方面:在變化中推進,在系統中傳遞。三、在順暢模式運作的教學策略方面:在有效中運作,在順暢中遞轉 。四、在發展責任的教學啟示方面:在過渡中推進,在行為中加強。五、在運作架構的繪製發展方面:在進程中演變,在整合中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