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空氣球回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系所 洪紹剛所指導 陳嘉文的 高空長期自供電風箏風速量測系統設計與實作 (2019),提出探空氣球回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風箏、自供電、高空、風速。

而第二篇論文華梵大學 機電工程學系 黃忠仁所指導 郭榮泰的 無人機應用於高空氣象探測系統 (2015),提出因為有 高空氣象氣球、四旋翼模型飛機的重點而找出了 探空氣球回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探空氣球回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空長期自供電風箏風速量測系統設計與實作

為了解決探空氣球回收的問題,作者陳嘉文 這樣論述:

隨著各國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攀升,全球風力發電量從2010年的341TWh佔比1.6%預估將提升至2021年的1500TWh佔比6.5風力發電逐漸成長為全球重要的電力供應來源之一。台灣具有優良的天然風場,豎立於岸上或離岸的風力發電機組卻時常面臨颱風、瞬間陣風的破壞,導致扇葉妥善率降低,加上近地面風速容易受地形摩擦影響而減弱於是在高空中高速穩定的風,且可於強風時回收的風力發電系統成為重要的能源替代選擇。為了估計千米高空風力所蘊含的發電潛力,並建構高空風力發電機組雛形,本研究將以風箏作為載具,利用自行設計的小型風力獵能器與風速計,突破電池電力續航限制,實現一自供電長期風力監測系統,並達到500公尺

高度取代量測高度較低的測風塔最高200公尺、光達系統最高300公尺以及不可重複利用之探空氣球搭配半自動化的收放線設備,有潛力觀測完整長時間的高空風場資料。

無人機應用於高空氣象探測系統

為了解決探空氣球回收的問題,作者郭榮泰 這樣論述:

中央氣象局(下稱氣象局)各地方氣象站每日依相關規定,施放高空氣象氣球2次,其所搭載設備於高空氣球爆破後,隨風飄盪至各處,可能落海也可能掉落陸地,甚或掉在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區域,本研究方案,即在導引前述設備降落在安全處所之輔助措施。本研究案係配附搭於氣象局高空氣象氣球,故必需依該局要求不得干擾其升空作業,其相關要求主項如下:(1)升空高度必需高於25km(氣象局表示該局所使用之乳膠氣球至高到36km一定會爆破)。(2)高空氣象氣球(中央氣象局所施放之氣球,下稱主氣球)升空至25km時間以1.5小時左右為原則,過久可能不予接受。(3)升空後至主氣球爆破前不得有干預主氣球事件。(4)原則升空之主氣

球及其搭載設備,不期待可以回收。(5)設備掉落以不危及安全為前題,並列最優先考量。由以上限制,探討本實驗需克服事項,主-副氣球連結主氣球結構作業,優先考量主氣球升空後,加置之設備抵抗環境因素之可行性評估,及爆破後考量加置氣球載重能力,能否支稱各設備重量等,均一併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