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困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招募困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凃心怡寫的 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和郭漢辰翁禎霞的 我們在行愛的路上:屏東基督教醫院建院60年專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遠景所出版 。

長榮大學 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何怡慧所指導 潘永福的 長照機構派遣照顧服務員留任意願:激勵制度之影響 (2021),提出招募困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長照服務、派遣照顧服務人員、留任意願、激勵制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吳彥濬所指導 梁金鳳的 業務人?組織人?從組織發展視角 (2021),提出因為有 保險公司、組織發展、個案研究、個人商業畫布、創業家精神的重點而找出了 招募困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招募困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為了解決招募困難的問題,作者凃心怡 這樣論述:

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是花東地區的哀愁!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走入鄉間村落的醫者仁心,看見病人及其家庭的需要, 十七家院所協力促進健康,提升平均餘命, 讓我們看見臺灣最美的風景。   花東的美麗與哀愁   臺灣有兩項制度堪稱世界明珠,一是教育平權,一是健康平權,無論貧富,人人都享有受教與就醫的權利,花東地區不能被陰霾所蓋。   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的不平均,在這狹長的土地上擁有十七家醫院,數量看似勉強充足,然而細細探究就能發現,幾間較為大型且設備、科別完善的醫院,卻都只集中在花蓮的北部與臺東北部。   人口結構的改變,根據分析報告,十到二十歲的人口數以及五十到六十五歲的人口數是

一大高峰,而二十一到四十九歲的人口卻因為到外地工作而大幅銳減,導致留存在花東地區,多為醫療需求較大的長者。   疾病特性,其中花東地區的癌症發生率雖然名列全國縣市的中段,然而攤開死亡率的報表,臺東排名第一,花蓮排名第三,根本原因就在於住家與醫院的交通距離太過遙遠;另一方面,新生兒死亡率也排名全臺前三名,慢性疾病更是無孔不入。   諸多的難題化為哀愁的種子,開出遍地憂傷的花朵……或許一盞小煤燈能做的有限,但提燈的人若是聚集在一起,在幽暗隧道裡的光,就足以將出口照亮。   │因研究與考察,走入鄉間村落,一份醫者仁心,在花蓮慈濟醫院剛落成啟業找不到醫師之際,曾文賓毅然決然卸下臺大醫院副院長一職

到花蓮服務,更陸續協助慈濟護專開辦、玉里慈濟醫院、關山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臺北慈濟醫院以及臺中慈濟醫院等籌畫工程。   │羅藝霞修女(臺東天主教聖母醫院)說:醫師兼修女可以比一般醫師或一般修女更容易地看見病人或其家庭的需要,她說:「把病人當做人看,不是把病人當做工作看。」   │知道病人無血可用,便二話不說就挽起袖子默默捐了血。富瑞生醫師(門諾醫院)也為病患出醫藥費,不僅伸手就往口袋裡掏錢;後來乾脆把銀行帳號給批價部門。   │因為病患不願主動配合醫療人員照X光、追蹤病情,使得防治所的工作不易展開,李偉之(臺東慢性病防治所)與當時有心革新的局長田明輝商量:「既然病人不來找我,我去找他吧

!」   │哪一家小孩沒打預防針?哪家老人有慢性病?江昭妹(臺東延平鄉衛生所)都瞭若指掌。有時病人不到衛生所接受後續追逐及治療,他就騎摩托車上門去載。   │呂黃愛玉(門諾醫院)積極參與社區醫療活動,偏鄉部落居民不少人都為慢性疾病所苦,高血壓及糖尿病應定期監測不可間斷,為了使疾病控制更有效,呂黃愛玉自發培訓當地志工學習量血壓、測血糖及開設慢性疾病課程。      │白明忠(台東馬偕醫院)每年去蘭嶼六、七次,每次都自備電腦、病歷、藥品。後來為了更進一步確診,他連胃鏡、腹部超音波等儀器都帶入島,成為「蘭嶼胃鏡先鋒」。   數十年來,在這一片土地上投入醫療的有志之士,始終汲汲營營,他們爭取各式

各樣的計畫,發想出各種辦法,期待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盡可能的抹去不公平的陰影,盼這股力量能宛如春風,奮力的在豔陽下吹起一絲涼爽,即使挑戰隨時都可能將這份涼風蒸發,他們也無所畏懼。   二十三位花東地區醫療奉獻獎得主,與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十七家醫院的夥伴,把「藍天白雲」送往最灰暗、陰霾的角落,一起成就奉獻的故事! 強力推薦   花蓮縣衛生局局長朱家祥│臺東縣衛生局局長黃明恩│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院長王功亮│國軍花蓮總醫院院長戴明正│台東基督教醫院執行長呂信雄│台北榮總臺東、玉里、鳳林分院院長趙建剛│衛生福利部部立花蓮醫院院長楊南屏│部

立臺東醫院院長樊聖│部立玉里醫院院長王作仁│部立花蓮醫院豐濱分院院長林玉祥│部立臺東醫院成功分院院長陳敏華│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門諾壽豐分院院長莊永鑣│玉里慈濟醫院院長陳岩碧│關山慈濟醫院院長潘永謙

招募困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長照機構派遣照顧服務員留任意願:激勵制度之影響

為了解決招募困難的問題,作者潘永福 這樣論述:

隨著台灣的社會結構老化,高齡人口逐漸增長,長期照護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然而照顧服務員的供給卻遠不足以支撐市場需求。有相當大比例具備照服員資格的人力資源並未實際從事長期照顧服務工作,也使照顧服務員成為長期照顧服務體系中,需求度最高的人力資源。目前有相當數量的派遣照顧服務員,是由外包的專業公司進行招募培訓,再派遣到各長照機構投入照顧服務工作,因此,如何透過激勵制度來提升派遣照顧服務員的留任意願,是一項重要的課題。本研究以國內某長照人力公司之本國籍派遣照顧服務員為研究對象,探討激勵制度對其留任意願之影響,並透過問卷發放方式,調查251位本國籍的派遣照顧服務員。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財務激勵或非財務激

勵,皆與派遣照顧服務員的組織留任及專業留任呈現顯著正向關係。本研究並根據結果提出建議,包括強化產學合作、升遷制度的建立,以及連貫的訓練等,以期有助於派遣照服員留任服務之意願。

我們在行愛的路上:屏東基督教醫院建院60年專書

為了解決招募困難的問題,作者郭漢辰翁禎霞 這樣論述:

  在地球儀上畫一條弧線,從台灣到挪威至少8700公里遠,這數千公里的連結,不是只有偶然的一次,而是一波又一波、不斷地有人穿越千里。他們靠的是什麼樣的力量,一直是後人最想知道的答案。   那年,台灣剛光復,一切的建設都還在起步,一批宣教士們從屏東一間小診所開始,發揮了當年騎著單騎、揹著藥材的精神,到荒山裡尋找需要的病患。這些宣教士們似乎從來只記得愛的任務,沒有人計較過得越過幾座山、穿過幾條河,距離、國籍、人種、膚色等更不是問題。   60年後,當初那一家位於屏東市、由挪威宣教士接手的診所,已經壯大成為區域教學醫院,也就是如今的「屏東基督教醫院」。整整一個甲子的歲月,發生了許多故事,故事

所蘊釀出的溫情打破了空間的距離,將挪威與台灣這兩個太陽的國度緊緊相連,並讓愛超越了物質不滅的定律,繼續向需要的角落無限延伸。   作者簡介 郭漢辰   1965年生,屏東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目前為文字工作者。作品豐富多樣,獲各項重要文學獎、寫作計畫徵選,並入選文學選集。   著有長篇小說《記憶之都》、中篇小說《回家》、短篇小說《封城之日》、散文《沿著山的光影》、《和大山大海說話》、詩集《屏東詩旅手札》等。 翁禎霞   台灣屏東人,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擔任記者廿餘年,長年記錄家鄉,著有《與生命對唱──恆春民謠人物誌》,並曾參與撰寫《千尋萬年溪──一條河流的

身世》、《流金歲月──修閒散步在老厝邊》等書。   Chapter 01 乘光而來—1953年屏基建院 01 ● 光之國度 02 ● 愛的不滅定律—挪威協力差會到東方 03 ● 南方的種子—建院始末 04 ● 美國仔病院 Chapter 02 大無畏的勇氣—疫病大流行年代 01 ● 永遠的畢爸爸 02 ● 愛與生命的奇蹟 03 ● 擊退惡疫的歷史 04 ● 我們都站起來了 Chapter 03 陪你一起走—走向現代化的屏基 01 ● 荒山有愛—山地巡迴醫療 02 ● 孩子!有我—小兒加護病房及早期療育中心 03 ● 點燈的人—社區醫療及長期照護 04 ● 我想

和你去看海—安寧療護 05 ● 你好!社區人—社區健康營造 Chapter 04 打開行愛的世界地圖 01 ● 愛,川流不息—佤邦 緬甸 吉爾吉斯篇 02 ● 在非洲,我學會謙卑—馬拉威篇【一】 03 ● 上帝的禮物—馬拉威篇【二】 04 ● 異鄉的彩虹 Chapter 05 天使的容顏 01 ● 人間永遠的天使—護理人員篇 02 ● 我們是同一國的—志工篇 03 ● 為你而唱—福音隊篇 04 ● 無私的身影 05 ● 全方位的愛—全人醫療篇 Chapter 06 愛的ing—永遠的進行式 01 ● 21世紀的屏基 02 ● 我們為愛而跑 03 ● 永續前進的

愛—成立畢嘉士基金會 04 ● 時間的地圖 屏基大事記   推薦序   屏基由60年前的診所發展到今天近700床的區域醫院,變化不可謂不大。幸運的是上帝一路保守,順利成長。雖然經過一些驚險,總都是能平安渡過。這其中比較大的變革是民國72年,挪威協力差會在宣教醫師招募困難的情況下,與路加傳道會簽立屏基共同經營合約,由路加負責招募醫師,共同經營醫院。此後鮮有挪威宣教醫師來台,完全由國人基督徒醫師及一般醫師來經營,那其實是一個關鍵時刻,讓屏基持續的茁壯。再來是民國97年,協力差會見屏基已有完全自立的基礎,遂建議路加傳道會共同退出經營協議,完全由屏基董事會自行營運,這是建院以來最重要的

里程碑。   在過去的10年當中,推動了幾項重要的工作:一是醫院確立了使命、願景和核心價值,奠定了醫院經營的基本論述。在這樣的論述下開始推動「全人關顧」的醫療照護,由撰寫手冊開始到收集各部門的回應與建議,一直到實行和頻繁的個案討論。看到大家在這本手冊的帶領下能夠看到對病人照護的全面性,也帶出了許多感人的故事,將醫病關係帶到一個更溫馨、更人性化的層面。   二是2002年起接辦馬拉威醫療團,雖然屏基在緬甸、寮國、吉爾吉斯都有醫療宣教的工作,但是以馬國的醫療團規模最大,經費最充裕,6年之間除了協助姆祖祖醫院持續成長外,也進行了其它的計畫,如血庫計畫、巡迴醫療計畫、傳統收生婆訓練計畫、愛滋病

彩虹門診等等,在當地都是創舉。原以為可以繼續發展壯大,不料97年台馬斷交,醫療團撤回所有工作、計畫完全停頓。當時因為不忍已有的5,000名愛滋門診病人即將失去照顧,遂以挪威路加國際(LIN)的民間非政府組織方式重回馬拉威,繼續彩虹門診,至今已經擴充至10家醫院,有4萬5千名病人接受持續性的治療。又因為4年來關心跨境的愛滋病人議題,已經獲得南非國協(SADC)10國的迴響與重視,明年極有可能在南非設立辦公室,擴大愛滋病的防治工作。   屏基未來的10年將更富有挑戰,因為國家及民眾對醫療環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屏基是否要另覓新地重新建院,將是重大議題。在健保要求更加嚴苛、點值逐年降低的情況下,如何

在不犧牲醫療品質甚至提高品質的前提下,維持醫院的運作與成長是對所有屏基員工的挑戰與使命。此外如何尋求及獲得更多的社會及其它資源的支持來從事海外醫療宣教的工作更是嚴酷的挑戰。   上帝的恩典夠用一直是我們不變的經驗與信念,相信下一個60年,上帝會仍然用相同的恩典來帶領我們。   願上帝祝福大家。 屏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 劉侃   光之國度   在挪威的最北,有一個地方叫做北角(Nordkapp),據說那裡是地球上最接近北極的公路盡頭,在這個世界的盡頭,夏天的太陽幾乎不會落下,即使是半夜,都有太陽光指引著世界,就因為這沒有黑夜的永晝,讓挪威彷彿是北方的光之國度。   在挪威,還有一

個發光的地方,就是奧斯陸(Oslo),這個只有59萬人的城市,是諾貝爾世界和平獎頒獎的地方,追求的是和平與平等的至高目標,儘管和其它歐洲大陸的城市比較起來,奧斯陸顯得質樸得多,但是這個簡單又綠意盎然的城市,就是散發著一種再自然不過的北歐氣質。   很多人只知道向北歐朝聖,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光之國度」,其實更推崇和平與平等的目標,早在百年前,就有一群宣教士懷抱著不同的視野,他們帶著無比的愛心,從奧斯陸揚帆出發,無畏地朝「日出之地」前進。   過去擅於航海的腓尼基人,稱東方的亞洲為「日出之地」,百年前的挪威人出航,與航海人的目的並不同,他們並不是為了開疆闢土,而是秉持著夢想,要向一個「需要的地方」

傳遞愛與勇氣。   當時的挪威尚未發現致富的石油,而奧斯陸也不過是傳統的小漁村,但面向海洋的崎嶇海岸線,就像是向大海宣誓的勇者,展現無比的豪情,宣教士們就帶著這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僅僅靠著信仰,便向無邊無際的大海前進。  八千里的愛   在地球儀上畫一條弧線,從台灣到挪威至少8,700公里遠,這數千公里的連結,不是只有偶然的一次,而是一波又一波、不斷地有人穿越千里。他們靠的是什麼樣的力量,一直是後人最想知道的答案。   21世紀的多數人們,常常思考的是對等的價值,但是百年的宣教士們揚帆出發並沒有設定目標或是終點,他們只是依循著上帝的旨意,以另一種生命的視野「看見需要」,便收拾行囊為「需要」

而來。

業務人?組織人?從組織發展視角

為了解決招募困難的問題,作者梁金鳳 這樣論述:

保險公司因著外部環境迅速地改變,業務單位同時面臨的是業績達成及人才招募的競爭,營業單位若沒有組織發展的人才養成計劃,培育內部成員對組織發展的認知與組織建立的執行方法,容易造成組織的停滯、新人招募困難以及主管晉升動力不足。一個成功的通訊處要達成業績目標與持續培養優秀的人才,業務主管需透過招募新人、加速開發新市場,培養育才以及留才的能力。透過選才、輔導與訓練建立優質團隊,能整合資源與凝聚團隊共識,增強組織發展的能力。因個案的保險公司與業務人員關係是承攬制度的合約,業務管理與升遷方式不同於一般的雇傭關係,是一種鼓勵內部創業當老闆的制度。承攬的合約制度可以讓願意學習、努力打拚的優秀業務人員,透過組織

發展晉級到各種業務主管職位,進而可擁有屬於自己通訊處的經營管理。本次個案研究是以國內保險公司高資通訊處的高資會員為訪談對象,依據個人商業畫布透過行動研究的介入方法,由意識問題到辨識問題的過程,透過訪談與運用個人商業畫布形成職能診斷與行動建議,協助個人關鍵資源與組織目標的整合。提升個人處理組織內部和外部關係的能力。進而改進組織互動關係和流程建立,增強組織成員新人的招募與組織發展的能力。根據研究發現將個人的關鍵資源與組織發展的目標,聯結以創業家精神為設計的業務承攬制度,透過外部資源的力量啟動組織成員內在的驅動力,可以協助發展組織價值與個人關鍵資源的建立。因此,個人的關鍵資源與組織環境的創業文化以及

獎勵制度的設計,這些都是影響組織成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