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所有權共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房屋所有權共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曾勻寫的 2023地政士不動產實用小法典(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適用)(贈不動產經紀人模擬試卷(二十一版) 和的 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公同共有所有權可以拋棄嗎? - 禾禮地政士事務所也說明:文│黃景揚代書/地政士20年前因母親過世而繼承了她名下的土地,因為當時3名子女都未成年,也和爸爸一起繼承,當初繼承時也沒分割,到現在還是「公同共有」的情況之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民輔考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中華大學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何明錦所指導 劉美玲的 既有老舊公寓居住者增設電梯之意願探討 -以「臺北市士林區某五層公寓」為例 (2021),提出房屋所有權共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齡社會、老舊公寓、建築用昇降設備、無障礙電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城市治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廖桂賢所指導 Ayşegül Çolak的 地震韌性的社會面評估:以台灣的桃米社區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地震韌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房屋所有權共有的解答。

最後網站房屋產權共有,簽約需謹慎 - 每日頭條則補充:房屋共有 就是指兩個以上單位或個人共有房屋,在對共有房產進行處理時,房屋的權利人必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不能損害其他共有人的權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房屋所有權共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23地政士不動產實用小法典(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適用)(贈不動產經紀人模擬試卷(二十一版)

為了解決房屋所有權共有的問題,作者曾勻 這樣論述:

  ★2022年全新改版,完整收錄最新修正法條!   ★對應不動產經紀人及地政士考科之命題趨勢之專用工具書!   ★六大類(基本法規、登記及測量類法規、估價類法規、地用類法規、地稅類法規及不動產類法規)共54種法規彙整!   【本書適用】   這本《地政士不動產實用小法典》適用於以下考試: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普通考試地政士考試。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普通考試不動產經紀人考試。   ※正確考試資訊以簡章為準※   【本書優勢】   本書自2012年初版以來即為三民補習班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面授與函授專班上課御用輔助教材並對外銷售,秉持著呈現最新暨蒐羅完整法規的使命

,打破業界一年一版的常規,迄今九年已改版二十一次,累積銷售量已突破上萬冊。並由三民名師根據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證照考試命題範圍,將法規依實務彙整分為「基本法規、登記及測量類法規、估價類法規、地用類法規、地稅類法規及不動產類法規」六大類54種,幫助考生有架構地查閱學習。再搭配本社出版的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專業科目重點整理書籍,讓您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地政士/不動產經紀人證照考試涉及的法規是出了名的繁雜。擁有本書,幫讀者省去大量蒐羅瑣碎法規的時間,讓您把時間花在學習的刀口上。   【本次改版修法重點】   本書收錄至出版日前之最新法規,改版修法重點包括:   1.土地法   (1)

111.05.31三讀:現行土地法規定,土地或建築改良物自繼承開始日起超過1年未辦理繼承登記者,經地政機關查明後,應公告繼承人於3個月內聲請登記,若繼承人逾期未聲請,則由地政機關予以列冊管理;倘經15年仍未聲請登記者,地政機關得移請財政部國有財產署公開標售。為保障人民財產權,爰修第73-1條規定,使地政機關除依現行規定公告外,並應以書面通知繼承人。另地政機關在移請國有財產署標售時,亦應以書面通知繼承人,並將標售前的公告期間,由現行30天延長為3個月。本法修正施行後,地政機關處理逾期未辦理繼承登記案件,除依法辦理公告之外,並應以書面通知繼承人,有助於繼承人獲知充分資訊俾及時行使權利,以落實憲法保

障人民財產權及正當法律程序之本旨。   (2)110.12.08修正:   修正緣由係因司法院大法官做出釋字第763號解釋,以土地法第219條第1項僅規定收回權時效起算點,而未規定地政機關應定期通知原土地所有權人或依法公告被徵收土地的後續使用情形,導致原土地所有權人無從及時獲知充分資訊,俾判斷是否行使收回權,不符憲法要求之正當行政程序並違反憲法第15條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而宣告違憲,並要求主管機關檢討修正。爰新增第219-1條規定,私有土地經徵收並於補償費發給完竣之次日起,直轄市或縣(市)地政機關應每年通知及公告原土地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土地使用情形,至其申請收回土地之請求權時效完成或依徵收計

畫完成使用止。若地政機關未依規定通知及公告,而有徵收補償發給完竣屆滿1年未依徵收計畫開始使用或未依核准徵收原定興辦事業使用等情形,原土地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得於徵收計畫使用期限屆滿之次日起10年內,申請收回土地。此外,前開規定也適用於本次修正條文施行時,申請收回土地請求權時效尚未完成之案件。該條施行後,除有助於原土地所有權人或其繼承人知悉被徵收土地使用情形俾及時依法主張收回權外,也督促需用土地人必須切實依徵收計畫及預定期程使用土地,更審慎地處理徵收相關事宜。   2.稅捐稽徵法(110.12.17修正)   調降滯納金加徵率為「每逾3日」加徵1%,總加徵率由15%降為10%、調降暫緩移送執行繳

納應納稅額比例為「1/3」、增訂核課期間時效不完成事由、提前得聲請假扣押時點、增訂代位權及撤銷權規定、修正營利事業憑證處罰按查明認定總額處「5%以下」,及提高以詐術或其他不正當方法逃漏稅之刑事處罰、因納稅義務人錯誤致溢繳稅款申請退稅期間,由「5年」修正為「10年」;因政府機關錯誤者,由「無期限」修正為「15年」,以及劃一檢舉獎金核發標準與領取資格限制,以資一致。以降低納稅義務人負擔、保障國家債權、落實罪責相當,並有效遏止逃漏稅。   【三民考生上榜心得】地政士全國第7名:吳佳芸   國文:60分   土地法規:68分   土地稅法規:88分   土地登記實務:50分   民法概要與信託法概要

:87分     地政士各科準備方法   【民法】民法應該是大多數考生最頭痛的一科:條文繁多、內容包山包海、題目變化多端。但民法卻是我最喜歡的一科,因為每天都在你我生活中發生,比方網拍購物涉及買賣∕清償∕瑕疵擔保等概念,將每日情境與法條聯想才能記得深刻!   【土地法規】土地法規除法條內容外必需搭配諸多大法官解釋,講義裡各種補充亦要熟讀,作答時更要能正確引用。土地法規疊床架屋,自己要能融會貫通相同概念(如徵收補償在土法∕平權∕土徵裡的各自規範),前後翻閱講義製作對照筆記,厚實的土法講義應該會是最破爛的一本。課本裡的概念若能自己舉一反三,才是真的熟記!   【土地稅法規】土稅是最實用的一科,內容

也相對淺顯易懂,是好掌握的科目。可製作對照表格,每天睡前迅速看一次表格內容來複習,走路、等車、洗澡等各種零碎時候都和自己默背「課徵對象、納稅義務人、稅基、稅率、減免條件、自用住宅優惠」等要件。親自做過講義題目再搭配歷年考古題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土地登記實務】這科最大的痛處是概念非常模糊抽象,起初打算硬背土地登記規則的每一條文。開始動筆做題目後慢慢能歸納重點,這一科反倒是直接從寫題目,看擬答來整理筆記。做了近15年的考古題2遍,抓到作答訣竅「先解釋題目」,若要回答土地登記規則107條,先解釋分別共有,引用民法824-1條等,融合民法、土法相關法條小題大作,如此篇幅才夠多!因為這個科目考生們

相對高分,能寫得越完整分數越好看,作答時亦需注意時間掌控。   【國文】要速成準備國文,或許從日常生活中減少錯別字、增加詞彙量下手,拿出紙筆真的「寫字、練字」,隨意抄寫個短句都好,只要見到不熟悉的成語、詩詞佳句主動查意思。個人社群媒體的發文可當作作文機會,把日常流水帳衍生成600~800字短文,多多為自己創造練習機會,文字流暢度和詞彙量是可以慢慢累積養成的。看到題目莫慌張,沒有相關個人經驗也可以自行腦補編劇,先假想自己是閱卷老師會對什麼樣的內容感動、有趣,再當個稱職說書人把故事情節鋪陳地扣人心弦。個人習慣會偶爾穿插疑問句增加敘述多樣性,或是引用名人語錄增加文句厚度。  

房屋所有權共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120402中天神明不能當地主6月前不更正將標售
影片網址→http://youtu.be/Bc0YlnVkYM4

感謝記者黃琡雯的報導,我真的覺得中天新聞台的高層長官好操唷,琡雯真辛苦,因為啊!這一則新聞的採訪,是當天晚上9點左右耶!而且是趕在晚上11點的新聞播出!超趕超拼的!給中天新聞台一個讚!

大家一定很好奇,原來台北市有那麼多筆的土地所有權人竟然是神明,我也是充滿好奇,後來我仔細想想,我自己「瞎猜」的啦!應該是「真正的」所有權「人」之所以把土地建物移轉給神明,最主要是為了「避稅」!特別是像我們每一年要繳交的地價稅、房屋稅,這樣,政府就不知道要找誰收稅啦!還是......大家有別的想法?

以下是新聞報導......↓

房仲業者陳泰源OS:觀音佛祖耶!所有權人「觀音佛祖」耶!

點開網頁,土地所有權人登記的還真的是觀音佛祖,甚至還有紫微大帝,以神明名義登記,台北市政府清查卻多達150筆權利主體不明。

房仲業者陳泰源表示:剛剛一點下去一看到「紫微大帝」,我嚇了一跳,那奇怪,那如果我要跟這個人買房子,我到底是跟誰買啊?就真的是很好奇。

沒看還真不知道,神明保佑民眾,在信徒心中地位神聖,不過台北市神明身價很高,坐擁44億元土地,不過清查後發現,土地權利主體不明,像是北投區多達50筆,土地數量最多,中正區土地3.7億元價值最高,另外登記在土地公、福星爺名下的也有多達42筆全台北市一共有150筆土地含一棟建築物,查不出真正的所有權人。

地政處就有公告,神明不能當地主,為期3個月內沒有人辦理更正,就會將土地標售,否則就會登記國有。

房仲業者陳泰源表示:你想要把它(土地)改建成住宅,或者是辦公室之類的,可是問題是......「神明的土地」耶!他們的信徒會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一旦拿出來公開標售,勢必引起土地開發商興趣,但想在神明頭上動土,還是得考量廟方和信徒,能接受嗎?

北市政府晚間公告,有多達150筆土地,登記在神明的名下,依照地籍清理條例規定,神明不能當地主,因此從公告後三個月內,權利人一旦沒有將土地辦理更正,台北市政府將會辦理標售,甚至登記為國有土地。


網址→ http://blog.yam.com/taiyuanchen/article/48792590

既有老舊公寓居住者增設電梯之意願探討 -以「臺北市士林區某五層公寓」為例

為了解決房屋所有權共有的問題,作者劉美玲 這樣論述:

依據內政部2021年1月人口統計,65歲以上人口數高達為380萬人,占總人口比率達14.6%,已屬於合聯合國定義之「高齡社會」,且有可能在2025年超過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另依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最新統計2020年第2季全國房屋稅籍住宅共891萬餘宅,平均屋齡約32年,其中屋齡超過30年住宅近達450萬,占比約為50.4%,是統計近13年來首度超過50%,而臺北市老屋占比達71.4%;又全臺住宅中有32.1%屬於老舊之公寓或大廈,其中約有54%為五樓以下之無電梯之老舊公寓。 內政部2022年2月更公布,全臺有近43萬老人住在「無電梯公寓」,包括臺北市占16萬300

0人,占比為37.9%;新北市占20萬4000人,占比為47.6%。另衛生福利部2017年推估,我國老人住宅高達七成為無電梯房屋。高齡長者由於行動不便,無電梯公寓更帶來生活甚至就醫之不便,是故老舊公寓增設電梯勢必成為最迫切需要的生活環境改善與提升高齡者生活品質的重要課題。 老舊公寓增設電梯問題,涉及建築基地空間不足、老舊公寓基地特性與原建築配置方式、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區分所有權人同意、建築技術規則之建蔽率容積率,及住戶意願、經費分攤…等問題。惟近年來就法定空地不足、區分所有權人同意比例等相關問題,內政部及各級地方政府已陸續作相關放寬修正;甚至就經費分攤部分,也透由補助方式鼓勵老舊公寓增設電

梯,以符高齡社會及行動不便者之生活需求,增進整體生活環境品質,惟行之多年卻是成效有限;是故本研究探究影響老舊公寓增設電梯問題所在,並將其主要影響因子限縮在『居住者增設電梯之意願』。 本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回顧法,探討相關高齡者行動不便特質與對生活品質之影響、老舊公寓概況與居住者垂直移動困擾、電梯(建築用昇降設備)形式構造、建築法系法令規範與政府推動及補助政策等相關問題以及實行策略與成果檢討;以發掘影響老舊公寓增設電梯之課題與可能對策,尤其是對居住者之態度與意願。並透過問卷調查法及李克特量表分析,探討影響居住者意願之因子,同時進行實地勘查臺北市士林區某五層公寓成功案例,訪問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並

比對居民意願與前述問卷調查之整體意願差異性,用以討論分析策略之有效性。

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

為了解決房屋所有權共有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 ★ ★ 認識臺灣社會住宅的首選入門讀物 ★ ★ ★ 附錄社會住宅資訊圖解,掌握社會住宅關鍵知識、深入了解社會住宅 社會住宅能做的,遠比提供一個便宜的殼多更多, 不只是居住政策,更是社會合作、共享價值的社會實驗。   公部門與民間倡議團體,如何共同發動一場關於居住的社會實驗   都市規劃者x市政府住宅部門xNGO共同策劃,紀錄耗時11年的臺灣社會住宅運動   ▋為什麼我們需要社會住宅?   多年來以都市經濟發展為首的價值導向,造成住宅資源過度炒作、房價租金不斷創新高。即使過去的住宅政策提供了平價住宅、整建住宅與國民住宅,也都無法有效緩解都市居住的高成本。直到社會住宅的出現,以只租不

售、合理租金、弱勢優先為原則翻轉既有的住宅體制,將照顧社會弱勢、資源重分配納入都市規劃的政策發展方向。   社會住宅的誕生,回應了我們「居住權不應視為個人的責任,而是生而為人的權力」。   ▋什麼才是好社宅?   社會住宅除了合理租金、免於歧視、好居住品質之外,也是都市整體發展的一部分,例如:建築設計與鄰里融合,增加硬體公共服務設施(如長照、托嬰),同時發展軟體配套機制,從「共同生活」的角度出發,試圖照顧到社會各階層的的生活需求。   社會住宅不是孤島,應該回應社會需求與挑戰,讓人們住得起、住得好、有溫度的「生活」在一起。   ▋為什麼社會住宅不是居住正義的全部,卻可能成為住宅政策的領

頭羊?   居住正義的願景是讓每個人擁有多元且可負擔的居住「選擇」。   想要買房、買得起房的人,能在政策監管下以合理價格購屋;想要租房的人,能有穩定的租期租金保障;買不起也租不到的人,能住進社會住宅得到庇護與支持;不喜歡市場上的物件,也能以合作住宅打造屬於自己的最適解!   政府以社會住宅為首,為居住市場提供新的選項,讓我們看見社會住宅裡發展的新居住生活,藉此鬆動舊有思維,破除「居住」=「購屋」的邏輯,區分「居住權」與「所有權」的差異,帶領我們開始思考所謂「好居住」之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真正意義。   唯有社會真確地了解與體認這些新的居住價值,「住者適其屋」的盼望才有被落實的可能。   新

一波的社會住宅思潮已經不只是蓋房子給人住,   更從「要不要蓋」的思考方向轉為「要如何經營理想生活」,   深入到「經營管理」,涵蓋制度層面。   臺灣社宅的現況是什麼呢?   本書將打開社會住宅的大門,帶你一窺在臺北生活的一群人,   面對著環境與社會的挑戰,如何經營理想生活。   2022年是臺灣社會住宅運動十一週年,本書以平實的採訪紀錄,帶你從社會住宅的真實故事中,看見目前的成果與侷限,同時也收錄東亞與歐洲社宅先進國的案例與反思,進一步與臺灣現況對話,提出未來的可能與想像。 本書特色   ■ 全彩圖文特輯,深入淺出的資訊圖解,快速了解社會住宅關鍵知識   ■ 認識社會住宅發展的歷

史脈絡,開箱臺灣社宅第一線生活場景   ■ 從現有的臺灣社會住宅計畫,展望臺灣社宅軟體機制的下一步   ■ 收錄日本、香港、歐洲……等國際社宅案例,看見先行者如何做到共治營造、多元混居、照顧支持、物業管理 好評推薦   【專家/學者】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   【專家/NGO】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書腰推薦)   【專家/NGO】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 (書腰推薦)   【專家/建築師】張清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創辦人) (書腰推薦)   【專家/學者】黃麗玲─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書

腰推薦)   【專家/學者】龔書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臺灣建築師 (書腰推薦)   【媒體】羅惠珍─旅法記者、《巴黎不出售》作者 (書腰推薦)   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不僅是殼,社宅更蘊藏豐富的社會能量,需藉社會性計畫及住民參與來激發。青創更是啟動社宅靈魂及動能的關鍵催化劑。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社會住宅創造的不只是土地空間財產權的差異,而是一種新的生活價值和社會制度。   藉由社會住宅維護居住基本權利、建置社會團結共同體、促進合作經濟發展,期盼從社會住宅出發走到真實的烏托邦。   張清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

建築師)   不只是房子,也不只是居住而已。政府可以做的原來不只是這樣,還可很多樣。   不只是硬體建設,居住更是永續的經營。有了居住者的參與,有了經營,有了故事。這故事書是一本正在你我周圍的社會進行式。   彭揚凱(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   《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這本書,藉由國際案例與臺北在地經驗的參照敘述,生動且精準的點出社宅「不只是房子」的必要、可能及想像。關注居住與社宅議題的朋友們,推薦各位仔細一讀!   黃麗玲(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臺灣的社會住宅是運動倡議者、規劃師與建築師,以及政府等多方共同學習,結合

國際交流與在地創新的成果!   羅惠珍(旅法記者、《巴黎不出售》作者)   這是第一本臺灣社會住宅書寫,內容是社宅住民的生活日常和心路歷程,因為真實、貼近,讓人想一口氣讀完。   龔書章(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臺灣建築師)   這是一本屬於我們共同面向自己城市未來的集體創作!本書多層次且深刻地討論社會住宅並不能只談住宅硬體本身,而是得重現一個完整的創新機制,涵蓋著更寬廣的社會責任、社區服務,以及公共利益,才得以建立一個進步、共享的社區群體和宜居城市。  

地震韌性的社會面評估:以台灣的桃米社區為例

為了解決房屋所有權共有的問題,作者Ayşegül Çolak 這樣論述:

今日,地震作為最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在全世界時常造成鉅額的財產損失與人員傷亡。韌性對於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而言至關重要,然而對於地震韌性評估方法仍未有定論。本篇研究主要目標為提供評估地震之社區韌性概念性架構來連結相關研究。共有八項韌性評估指標作為研究概念描述和變數。本研究架構主要有三大子面向,包括人文、社會與經濟,總計6項特徵變數與16項指標反映研究範圍面對潛在地震災害之應變能力、力度與威脅。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臺灣南投桃米社區個案研究,位於南投東南方5公里處,曾遭受1999年921大地震嚴重損害。本研究以混合方法評估社區對於地震之韌性。量化資料取自2021年自行設計之調查,經系統性篩選樣本

之結果,總計64戶家戶(總計人數:243人)。質化資料方面,使用滾雪球抽樣調查方法,取自2022年訪談紀錄之結果,其成員包括20位焦點團體參與者和3位地方意見領袖,當中包含社區領導人與非政府組織代表。透過三大韌性評估之面向得知:人文方面,主要由特定指標如對於地震之認知回應、地震整備、過往地震經驗、年齡、教育水平與特定族群需求等所影響。研究結果顯現,桃米社區居民普遍缺乏對於地震的準備,僅10%的社區居民對於未來地震具有相當程度的實際準備,7/10分的準備程度;然而,他們對於地震災害預防具有一定認知,問卷結果7.5分(滿分10分),表示桃米社區居民對於地震來臨時與發生後能有良好行動。本研究更發現,

目前約80%的桃米社區居民已恢復到921大地震衝擊前的狀態,甚至比以前更好。桃米社區為一老年人口比例較高、教育水準較低的社區,超過50%的參與者大於60歲,為地震來臨時最脆弱的族群,僅48%的居民為高中和大學畢業,12%的桃米社區居民於地震來臨時需要特殊照顧。社會方面,同樣由各項評估指標如社會信任、社區領導能力、社會連結與地方認同感等所評估。當前研究發現,社區成員之間具有緊密、穩固與互相信任的關係。超過60%社區居民在地震時願意互相提供包括救援行動、心理與財務上的協助。另一方面,桃米社區居民與社區領袖不具有緊密關係。經濟方面,韌性評估指標包括就業、收入、地震保險與房屋所有權。研究發現,桃米社區

居民相對而言較具財務上的解決能力,83%居民有足夠收入來支應日常家庭生活(家戶月均收入新台幣28376元);大多數居民有多種收入來源,包括農業、生態旅遊、旅宿與餐飲業等;大多數(77%)居民為房屋自用,卻僅19%的人有買地震險。本研究建議,要提升桃米社區地震韌性而言,需要提供全面性的家戶地震整備教育、強制性地震保險與成立社區型組織,同時呼籲未來應有相關實證性研究的投入。關鍵字:地震韌性、災害風險管理、社區、桃米、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