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穿 耳 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感冒 穿 耳 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朱國珍寫的 Dear小壯丁:手牽手一起走 和樂茝軍(薇薇夫人)的 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印刻 和天下生活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呂芳上所指導 皮國立的 「氣」與「細菌」的中國醫療史—民國中醫外感熱病學析論 (2011),提出感冒 穿 耳 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醫、熱病體系、傳染病、醫療史、氣(邪氣)、細菌學、西醫、身體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感冒 穿 耳 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Dear小壯丁:手牽手一起走

為了解決感冒 穿 耳 洞的問題,作者朱國珍 這樣論述:

  沒有虎媽與媽寶,   只有溫柔堅定力量,一起走出愛與紀律的成長之路。   孩子正值青春期,父母如何與他手牽手一起走?   考零分有沒有關係?情竇初開暗戀多年能否修成正果?家中寵物明明是貓咪為何變成瘋狗?從跳舞的男孩到長大的兒童餐,原來都是因為「愛你在心口要開」。   青少年校園記事一籮筐,單親媽媽機智大考驗!累積說出口超過一萬次的「我愛你」,是永恆的處方箋。   從日常瑣事、吐槽對話,到求學情況、青春期的叛逆、學測考前準備,以各種幽默文字,紀錄十八歲青春與親子巧妙過招三百回。 本書特色   ‧親子相處互動,用最美好的禮物「愛」,陪伴孩子學習成長。   ‧高中

大學老師強力推薦! 名人推薦   凌性傑|作家、陳育萱|小說家 專序   石曉楓|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宇文正|作家、吳家德|作家、林佳樺|作家、陸達誠|輔大宗教學系創系主任、耕莘青年寫作會會長、黃庭鈺|教師&作家、蔡詩萍|作家   ──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感冒 穿 耳 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看更多本集精彩內容:https://youtu.be/gmGglVAMIbo
新年新希望,就連外表也要煥然一新。很多人會做一點小改造,像是繡眉、刺青、穿耳洞,或是去刮痧、針灸,幫身體好好地保養一番,但你知道嗎?在這些動作當中,竟然可能潛伏著致癌因子?根據衛福部統計,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九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二位。肝癌所造成的死亡人數這麼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跟肝炎病毒的傳染有關。而說到肝,過年熬夜打牌、大吃大喝,放假回來又要趕一堆工作,你是不是覺得快要爆肝啦?當你身上出現腹痛、發燒、皮膚變黃等症狀時就要提高警覺了,可別以為它只是感冒或腸胃炎就掉以輕心。小心,它可能是你的肝正在拉警報,再不處理,下一步可能就是肝癌了?!播出日期:2019/02/16

加LINE🔍健康資訊馬上看▶http://bit.ly/2CpUdzT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bit.ly/2eW6xMC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9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看更多健康文章資訊:https://health.tvbs.com.tw/
按讚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

「氣」與「細菌」的中國醫療史—民國中醫外感熱病學析論

為了解決感冒 穿 耳 洞的問題,作者皮國立 這樣論述:

緒論:主要談研究動機、名詞界定(如何謂「外感熱病」)和研究回顧。藉著回顧過去醫史的研究,特別著重台灣的醫療史回顧,並試著提出「重層醫史」的角度來試著以多面向的切入視角來談一個特定之主題,從醫療看中國歷史,在上下層之間,其中必有交會共同之處,但絕對也有上下相異之處。我們已經強調了「內史」之理論建構的上層,還要看看這些知識如何與下層生活產生連結。甚至像是某類知識,如熱病知識(包括預防、調養的技術)在下層如何被理解與實踐的一些問題。 第二章:主要敘述細菌學普及中國之前,中西醫對熱病面貌的描述。基於翻譯語言和兩者對熱病症狀的描述,其實在近代有著一致性,例如發炎、熱感或「火」的概念。也簡介一下傷

寒和溫病的簡史,以及中西醫對「熱」的身體感一致性。對氣的體認與致病因子描述上的一致性,在治療與預防上,中西醫在民國之前的近代,也有許多類似之處,如用發汗與瀉下法等等。 第三章:本章透過統計與論述相結合,來對民國時期的中醫外感熱病學相關醫籍之出版狀況進行考察,依據傷寒、溫病、瘟疫等三類醫書的出版,先行統計出「民國中醫熱病學文獻編年類纂表」,而後再加以分析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以明瞭當時該學門發展之概況與趨勢。目前,有關該學門的二手研究,多僅止於清朝為止;而近代(1840年開始)至民國後的文獻,尚無人進行統計分析並賦予意義。若論及對中醫產生較大影響或衝擊之理論,類似融入「微生物致病說」這樣顯著

且重要的變化,還是發生於民國時期。除了圍繞著古典醫學理論的再發展外,本文還考察了來自日本漢醫的翻譯醫書之影響、西方醫學衝擊與「中醫傳染病學」漸趨成型等幾個面向來加以論述。可以看出以中醫熱病學為主的兩方面學術轉型:對外是與西醫的細菌或傳染病學對話,對內則是傷寒學和溫病學兩個(學)派別的融合,而且傷寒學說也更加的興盛。不過,這份資料內容龐大,況且民國中醫文獻,去今未遠,典籍佚失或難以考證的狀態也較少見,日後仍不排除增補表格內容之必要。故本章只能算是一個初步的嘗試,謹希望能對研究中醫文獻、疾病史,近代中醫史的學者有些微的貢獻。 第四章:近代中國傳統醫學與西醫的交會,產生了許多有意思的醫史課題,

本章藉由梳理一個疾病名稱的轉譯過程與翻譯前後的意涵,配合中國醫學自身的歷史發展背景,來檢視民國中西醫詮釋疾病的界線與脈絡,它凸顯了民國時期中醫發展之方向與本身轉型之必要與限度。傷寒,西方名Typhoid fever,以之為例,我們看到了一個新名詞,從中國本土之外的西方與日本傳入,並與中國的古代醫學經典《傷寒論》,以及在清代與之對立的溫病理論,進行一次融合、再解釋的歷程。當時中醫的困難來自:必須面對自身學術內的寒溫論爭與分歧的態勢,又要回應西醫的說法。我們將看到,中醫擁有堅定的古典醫學定義,但西醫的衝擊讓中醫必須去反省原來的疾病定義,中醫們除了梳理任何熱病學內統整、劃畫一的說法,還必須用經典去重

新定義西醫病名的屬性與名稱,最後,中醫並沒有根本地改變古代疾病論述。這段疾病史,可說是中國醫生對疾病解釋權的堅持,也預示了當時中國醫者與古典醫學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第五章:主要著重民國中醫對細菌學的正面回應,是全本論文篇幅最重的部份。文中探討了細菌學對中國醫學的影響及其重要性,並探討中國醫學的一些回應(如章太炎「據古釋菌」的例子:中國人認識細菌的角度不是「觀察細菌」,而是去觀察人的行為導致細菌滋生的原因,另還涉及了「蟲」的觀察過往。)爭議之一,在於氣候生菌,所以氣候是主因,不是菌,這一點成為中醫反覆論證的重點。人在氣中,因氣而生,治療、疾病的身體觀都存乎於氣化之中。爭議之二:人體的本質

(氣化、機械工具)與醫學檢驗難易、錯誤之爭議問題(戈公振之死)。中醫雖對細菌學產生諸多質疑和抨擊,卻也在這些討論中,發展「創造」出殺菌藥物。中醫界拼命圍繞著這個議題反覆申論,又反而代表著他們對這類議題之重視。菌與毒、瘀血、解毒問題:中醫不拘病原、病名,但已指出發汗、催吐與下(催便)法為針對病者之體質及病人身上之「毒」而立的方法,後來湯本更將「毒」引伸成「菌毒」;或是殺蟲=殺菌。毫無疑問的,中醫當然能夠治療瘟疫。但是能不能治療具近代意義的、經過細菌學洗禮的傳染病,則是民國以來,透過中醫與西方細菌學不斷的對話,重新詮釋、肯定古典醫書中的經驗與治法,而建立起治療的信心,並賦予外感熱病學新的定義。自西

醫細菌學傳入中國之後,中醫就沒有強烈的排拒細菌論,甚至將其納入新課程。中醫從實用的觀點,把細菌在人體內產生的身體變化,用各種「毒」來加以解釋,而對於細菌作為一種生物角色而言,中醫則強調「菌在氣中」,細菌不能脫離空氣、季節、溫度、濕氣等外在客觀因素而生長,進而將細菌學拉至氣論的範疇中,此即近代中西醫氣論與細菌論匯通的歷史模式,也可以說是「再正典化」中的一種具選擇性的「存而不論(西說)」。 第六章:民國初年這段期間,大概是近百年來中西醫衝突、爭論最嚴重的時刻。就實際的歷史來看,中醫在這段期間顯然是區居下風的,但是在言論思想上,反倒可以說是中醫在整個中國歷史中最活潑、多元的一刻。惲鐵憔生在這個

時代,他有與傳染病搏鬥的悲傷過往,人生經驗使他培養了對傳統中醫的深厚感情和掌握西醫新知識的能力、意願,造就了他成為民初中醫歷次運動或言論的重要參與者。中西醫匯通、中醫革新、中醫科學化等議題,皆可由其著作中尋找到蛛絲馬跡,這讓他在民初中醫的學術譜系內佔有重要的地位。國內外皆已有學者對民初中西醫的歷史做過梳理,其中,「一病有一病之源」的說法在民初漸漸受到重視,而中醫自古以來從未發展出實驗方法來研究或觀察細菌,故為西醫所訕笑:病人若找中醫治療將「不知死於何病」(Sean Hsiang-lin Lei, 2003)。本章針對惲鐵憔的學術思想與其對西醫的回應,大多是惲鐵樵個人獨特的見解,也有不少是代表當

時中醫所面臨之問題的縮影,特別是在細菌學與疾病定義這兩個問題的反省上;藉著這些討論,來釐清民初中醫在這兩個層面中可能遭遇的困境及其回應之道,並於這樣的探索歷程中,拼湊出近代中醫對自身學術,特別是疾病經典的語境重構與實際醫療場域上所出現的某些現象之自我反省。 第七章與第八章:主要從日常生活史切入,但也扣緊經典醫書內知識的影響,如何影響一般人判斷疾病與日常養生、防疫的一些舉措。西醫知識並不是沒有影響中醫,從肉食、肉精、維他命等營養品到新式「衛生」商品來看,傳統的禁忌界線確實部分鬆動了(當然我們不能誇大這樣的影響,有些知識是僅是換一種語言呈現,例如補腎與外感病調養的問題)。而且,本章之設計,就

是希望換一種視角來看「現代性」的問題,由於過去研究都是「大城市衛生史觀」,可能過分誇大西方醫學的現代性在整個中國現代史的作用,甚至我們也不清楚,傳統的一些知識如何可能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實行,例如中醫的防疫與家庭照護等等(當然,用這樣的篇幅來探討還是不夠的,只能作為一種經典日用的輔助說明和解釋路徑而已)。也證實了上層(醫者)與理論知識在下層社會有一種很強的實用性連結,以及一種現代「個人」衛生觀可能的日常性實踐。 第九章總結論:主要指出本文之貢獻與侷限,並延伸一些觀察與想法。過去談中醫熱病學史,都只針對大範圍的背景或幾位醫者的貢獻做統括式的論述,學者不知道這個學門有甚麼重要醫書文獻、知識如

何轉型,又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研究範圍也多僅止於清末,少論及民國。本文試圖以「重層醫史」的構想來開展「中醫熱病學近代史」,實已彌補某些空白之處。歷史本為解釋過往人物與事件而生,現代中醫至少有兩個傾向,是可以從本文的分析中看出來的,第一是現代中醫仍必須反覆閱讀經典,它不僅是一個既存現象,本文尚證實了它思想形成的近代歷程,與近代中醫的學術性格是息息相關的。過去在近代史各學門的研究者,總是強調「西化」的影響,事實上它也是中國近代史不能逃避的問題;但是,除了西化以外,有沒有一種中國本土脈絡還持續存在著的?答案之一是中醫的經典。另外在正文中,或許也能做為「從周邊看中國」的一種延伸,從日本漢醫的歷史來反觀中

醫在中國近代之發展。我們看到了日本漢醫研究的推波助瀾,實於精神和物質研究上給中醫信心,日本譯名的可參照性,也讓中醫的疾病定義重新洗牌。民國醫者為發展中醫學術而提倡古代經典的復興,不單是指唐代前的醫書,也包括後出溫病派的經典在內,只是兩者有彼消我長的層次關係,而且直到現代,寒溫派的基準都處在不斷重整中;在民初時,《傷寒論》被抬高至新的地位,也為後來擴張至整個中醫內科學研究奠定基礎,後來劉渡舟又稱該書為「中醫之魂」,其來有自。 這也印證了第二條道路,即現代中醫為何如此強調統整、融合寒溫兩派的菁華?中西醫在近代的熱病學論爭,證實寒溫爭論已無用於和西說對抗,必須統整融合出一個新的範疇與學科,此即

近代中醫傳染病學漸漸成型;清代以前,根本沒有外感熱病學這一學門,它是經過近代不斷討論,才逐漸形成一個學科的界線。其次,經過近代的發展歷程後,《傷寒論》又被抬高至一個新的階段,不但是傳染病學內中的一支,也占據了外感熱病學的經典地位。毫無疑問的,中醫當然能夠治療瘟疫。但是確立能治療具近代意義、經細菌學洗禮的傳染病,則是民國以來透過中醫與西方細菌學不斷的對話,重新詮釋、肯定古典醫書中的經驗與治法,而建立信心,並賦予外感熱病學新的定義,此過程見證了中醫文獻「再正典化」的過程,重要醫書在民國時不斷透過反覆刊刻印行,強化中醫熱病知識體系的對內認同。當然,伴隨著這個現象而生的,是一連串的影響,其歷程實決定了

現代中醫的性格。在中醫走向現代化的同時,不自覺的或被各種力量的正、反作用力推向了傳統;中醫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實不變的傳統仍持續著,其學術不是斷裂,而是還具有延續性的意義在內。這個歷程所帶來的影響,至今仍影響著中醫學習的方式。由於「再正典化」的力量非常強,所以也導致了:中醫從吸收細菌論、接受部分理論、論爭,當最後卻放棄「大部分」細菌實驗科學、存而不論,這可以說是一種選擇後又放棄的歷程。它導致現代中醫可以治傳染病,但卻不會找一堆「殺菌藥」,或是用細菌再爭論唯一的病名。 近代中國學術的「西化」已不用多談,這個舊框架將阻擋我們觀看近代中國史的全貌,因為它只有單一視角而已。很多人也許會質疑,

這是不是一種「反科學」的立場?站在歷史研究上,本來就不能只有一種單線論述,就像Dorothy Ko提出的突破五四史觀框架一樣,本文的立場同為: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中醫科不科學(怎麼不完全採用細菌學的視角來質問),或中醫為什麼不科學的「五四史觀」中,我們永遠不會發現中醫在近代的多元文化史以及中醫在當時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可行性,而即便我們探究了受西醫影響的部分,我們也無法得知當日中醫對傳統做了甚麼樣的保護與妥協。何況對多數中國人來說,生活不是科學,而是一種自然的文化土壤,文化與歷史的發展可能、也不會只有單線。「重層醫史」視角下的醫療史與國史:必以一主題貫穿一段歷史,求其通達。中醫的實驗場域就在特定文化

歷史所構築的個人身體感知與日常生活內。若僅將中醫史視為、或切割成純科學史、內史,就要大失其義了。筆者當初設計「重層醫史」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專門內史與史家關切之問題上求得一些融會,做為國史,過去的現代史強調中國的現代化,主體只有現代化與西化,而少談古典化;但現在則多呼籲從中國史的或中國中心的脈絡來看歷史。我們要瞭解各個學門的近代轉型,就非深入其中去探索不可。連結至中醫史,若沒有文化的深層關懷,其「出路」何在,恐怕就真的只能是就「內史」而論陳跡了(至少對筆者的主觀而言,感覺不出重大意義,或許這是自己的偏見);就好比拋棄經典的中醫,也不成其為中醫了。從經典的醫書與理論出發的中醫學史,是亦本論文從中

醫角度去理解中醫史之謂也。

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薇薇夫人自備快樂的不老晚年

為了解決感冒 穿 耳 洞的問題,作者樂茝軍(薇薇夫人) 這樣論述:

這是一本希望每個人都能無憂地迎接晚年的智慧之書。 她用二十五年退休生活 × 一個人獨居實踐,得到的人生禮物: 「最理想的老後」──正是活在當下、獨立自主、找回自己!   學校教育沒教我們如何安度晚年,也沒教我們如何善待年邁的父母,本書正是為了上述目的而生。從書中真實的銀髮族故事,逐漸步入中老年的朋友,能夠知曉自己該如何活到老,而且活得好!同時將這份知識產生的力量,應用到身邊年長的親友身上。   如果我們幸運就會活到老,誰也逃不掉;   先窺視一下老後的生活,才不會慌張。   現年九十歲的樂茝軍(薇薇夫人)絲毫不顯老態,不止耳聰目明、身手敏捷,喜愛讀書、繪畫、欣賞電影,寫得一手好字,

同時精通時下3C產品,一個人獨居,從不倚賴晚輩。誠如林懷民所說:「她活出了銀髮閃爍的美麗新境界」。   薇薇夫人示範了如何在悠悠歲月中照顧自己的身心靈,過著自備快樂,無入而不自得的晚年。也願每位讀者,在每個往後的日子,都能以書中的方法──就此翩然起舞,實踐生之喜悅。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專文導讀☆   薇薇夫人手繪「雲門舞集」18幅舞姿速寫   齊邦媛/王榮文/向陽/林懷民/殷允芃/蔡全茂/簡媜/簡靜惠   8名重量級推薦人,聯手禮讚「老年」──這段人生最美的時光!     本書重點   1.用最自然而然的方式,教會我們如何好好終老:透過書中所載各式飲食、運動、養生方法,以及

各式熟齡人際與社交故事,讓即將到來的年老生活不再憑空想像。此外,更教導銀髮族「如何安坐家中,神遊全球各地」、「自己動手、種花、插花、做菜,基本生活要有品味」……,藉由這些實用方法,讓將老去者也能保持頭腦清楚、手腳靈活;更不必吃什麼貴得要命的保養品,也能夜夜安眠。   2.讓人能同理長者對於晚年生活的恐懼:死亡來到前,必須活著;但在那之前,不論為人子女或面對家中的長輩,我們都可以擔當長者的靠山,讓他們美好挺立。本書以「過來人」的經驗提供許多「撇步」,對於照顧老年父母、有效溝通、提供身心靈全方位支持…都能給予實際有用的建言。讓晚輩可以協助長者經營老年生活,在這段人生餘下的黃金歲月,吃好睡好、放下

憂慮、多交朋友,做個真正的「快樂大人」!   3.與老年共舞,而非與老為敵:高齡社會的到來無可避免,書中不止教我們「歡歡喜喜地自在報年齡,是一種老年的成熟」;更告訴我們面對年歲漸增,能從日常中哪些「吃、喝、住、穿、用」的細節著手,避免跟現代生活脫節;如何鍛鍊自己的大腦與肢體,讓晚輩們也能欣然接受有這樣觀念先進、樂於接受新觀念、新事物,盡情享受時代的洗禮,與時俱進的樂活銀髮長輩!   薇薇夫人如何以「活在當下、獨立自主、找回自己」三步驟,   實踐心中「最理想的老後生活」:   ◎活在當下:「老後的快樂」很簡單:平靜、滿足、自在,這些都不假外求,而這世界沒有什麼好怕的,顧好自己全部身心靈就

好。活得好的人能自主放下,活在此時此刻。老後身體何時該修理和保養?不論是白內障汰換人工水晶體,以及替換鈦合金髖骨時,我都回答:「現在!」因為「以後我更老、行動會比現在更不靈動,等什麼呢?」   ◎獨立自主:銀髮人要活得愉快,不要跟身處其中的時代鬧彆扭,不要抗拒時代的改變,從觀念到生活方式皆然。人年輕時拚命爭取獨立,老後卻怕孤獨,想與兒孫同住。但只要活著一天就該好好生活,不是養老、是養生。而能自在獨處、不增加他人負擔,盡享老後自由的特權,這就是對「養生」的最好實踐。   ◎找回自己:每個人老後都該明瞭生命仍大有可為。若能獨居,卸下責任義務,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正是展開第三人生的最好時機。活在

今日世界,每個階段都有生命光輝,「與老共舞」是需要學習的功課:讀專家的指導,讀活得好的人所寫下之經驗,看身邊活得帶勁的人如何處理生活,都是最好教材。   不論年紀大小,每個人都可以從本書了解──老之將至,如何保持活力,在智識方面隨時代更新;在心境上,可以藉本書學習到,如何回轉成孩子那般純真自在,對事物時刻懷抱好奇求知的態度。讓我們從今天開始一起學習,如何優雅美好地老去! 掛名推薦   ♦殷允芃(記者/作家/「天下雜誌群」創辦人)   ♦簡媜(散文家/繪本作家)   (按姓氏筆劃排列)   來稿推薦(部分節錄)   ♦她(樂茝軍)這個慧心人知道,活著不論什麼年紀,對人生總得視角廣闊,挺

胸樂觀面對。────齊邦媛(作家/學者)   ♦…不諱言老病死,言簡意賅地分享自己的老年生活哲學,對於逐漸步向老境「死亡來到前,必須好好活著」的我,或是需面對家中老者的年輕晚輩而言,每段文字讀來都能啟發人心。────王榮文(出版人/文化人)   ♦透過她的文字,看到開朗、豁達、並且寬容的情懷,一如陽光,自在灑落林間,指點出光與影交織的一條人生之路────向陽(詩人/作家)   ♦這本書不必強調作者年齡也會站得好好的,因為好看。鶴立雞群的理由之一是薇薇沒有擺「專家」的姿態,只像跟身旁友朋喝茶聊天,娓娓分享她的生活小故事,以及她的智慧,可讀,可親。────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作家/舞

蹈家/編舞家)   ♦享受平靜、滿足與自在,快樂不假外求。這種有智慧的老去方式,是你我理應效法追隨的;在此鄭重推薦這本堪稱「寶典」的新書《九十挺立──繼續舞向終點》────蔡全茂(畫家/作家廖玉蕙的先生)   ♦在享受這豐美人生的同時,薇薇也不忘分享她的經驗與智慧給我們:不管年紀多少,都要挺立地舞向終點!────簡靜惠(文化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