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莊明翰寫的 憂鬱世代: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社群競逐及自我價值困惑的憂鬱症 和羅慶徽,高聖倫,陳柏威,劉詩玉,洪裕洲,許晉譯的 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深層睡眠是什麼?如何增加深度睡眠時間? - 部落新世界也說明:1. REM睡眠,快速動眼期 (REM為rapid eye movement的縮寫):. 這是睡眠中最淺的階段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經典雜誌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洪郁修、林彥呈所指導 張乃文的 失眠者白噪音之機器學習推薦系統設計與評估 (2020),提出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推薦系統、機器學習、白噪音、睡眠、使用性。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護理學系碩士班 謝秀芬所指導 王怡文的 運用「銅鑼浴」於COVID-19期間護理人員 工作壓力、職業疲勞及睡眠品質之成效 (2020),提出因為有 銅鑼浴、COVID-19、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職業疲勞、睡眠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的解答。

最後網站Lumos 年會特別報導:睡眠不是只有睡那麼簡單則補充:第三階段深層NREM睡眠期:進入深沉睡眠,變成高振幅,低頻率的δ波。 第四階段快速動眼期(REM):快速動眼期的腦波,基本上跟醒著時候的腦波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憂鬱世代: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社群競逐及自我價值困惑的憂鬱症

為了解決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的問題,作者莊明翰 這樣論述:

一個政大學生的憂鬱症告白: 「有好幾次,我都很想『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直擊這一世代青少年面臨的多重試煉與憂鬱風暴。     一個政大學生令人痛徹心扉的憂鬱症告白:「我是一個自卑的人。」     我們大人可曾想過,孩子為獲得大人的認同與愛,為符合社會的期待,他們殘忍地鞭策自己:   ◆ 「週記如果沒有被老師念到,表示我不夠優秀。」   ◆ 「段考如果掉到第三名外,就是我不夠努力。」   ◆「其他同學都沒事,只有我受不了,一定是我太脆弱了。」     他是家中獨子,從小父母送他學才藝。讀高中完全沒補習,考上彰師大,之後轉學政大。     他擔任班代,也參加系排、系羽、諮輔志工及高教深耕

計畫等,更是同學、朋友傾訴心事的對象。     他的一切,完美。但,他崩潰了。     他說:「我是一個自卑的人。」     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的治療有其極限,他卻像拿把刀,切開自己的內心,他說:「我是一個自卑的人。」     這誠實到讓人震顫,但也讓他不再逃避,溫柔擁抱傷痕的自己,而這是他能走出輕度憂鬱症的原因。     莊明翰寫出這一世代的青少年所面臨的多重試煉,從原生家庭、升學競爭、社群媒體、性向與人際……它們交織成密網,重重襲擊著青少年從不曾了解的陌生,但卻情緒舊傷滿身的自己,以及可能從未在成績以外,探索出的自我價值與存在意義。     特別是成績優異的青少年,他們心上的傷更重,但最令

人不忍的是,他們在崩潰、結束生命的前一秒,往往還苛責、批判自己,一如莊明翰總對自己說:「你要知道自己有多幸福,很多人想念書、想溫飽都有困難了。你為什麼就不能堅強、振作呢?」這些是大人不斷灌輸給孩子,內化在孩子血液裡的自我惕勵。     一本令人感到非常疼痛、悲傷,但也覺得是希望的自剖書。     如果你問我,幾次諮商下來,最讓我感動的是什麼。     我會覺得,其實都不是我去談了什麼議題而受到解決,而是我終於有了機會可以去看見,內在很深很深的那個自己。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他的脆弱,能好好地被安撫、擁抱。──摘自內文〈與內在小孩說話〉     ◎在那次接近晤談的尾聲,心理師與我說了這些話,他說:

    「明翰,在我們討論了這麼多次之後,我感覺得到,你其實很努力地在想方設法,希望讓自己的生活可以更輕鬆一點;而我也覺得其實在整個過程中,你都一直處在緊繃及焦慮中。面對當下,你其實很徬徨,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與家庭相處,但仍要持續地回應現實生活中原本就有的考驗。     「現在,我想請你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內心住著一個小時候的你;那個你,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的掙扎。你覺得他看起來的樣子,像是什麼呢?」     這時,我帶點沉重地回答:     「我覺得他蜷曲在一個沒有人看得見的角落。他抱著自己的雙腿,將頭埋藏在膝蓋之下。他有些發抖,很久沒有人關注他。他很害怕再有任何一點傷害,但他也已經不

知該如何是好。」     心理師接著問:      「聽起來他無助了很久,也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     「那麼,如果你可以接近他,你知道他現在感到很難受,你會想走過去,對他說些或做些什麼嗎?」     在深思了幾秒後,我回答:     「我覺得我會走過去,慢慢地坐在他身邊,可以不用說些什麼,但我會很想給他一個深深的擁抱。告訴他,沒關係,我知道他是多麼的堅強與努力,也知道他的遭遇是多麼令人難受。我會一直待在他的身邊,陪著他哭泣,讓他知道,至少此時此刻的他不孤單。」──摘自〈與內在小孩說話〉 好評推薦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陳清圳(雲林縣樟湖生態中小學校長)、蔡

淇華(作家;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撰推薦序   李淑菁(政大幼教所所長)、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謝智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共鳴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莊明翰誠懇的文字如強大的支持,讓正受憂鬱症之苦的夥伴們,在他的書寫中找到停歇、休憩的濃蔭……讓他們知道:憂鬱症不是罪惡,也不是自己做錯什麼。它和感冒、打噴嚏一樣,只是告訴你:身體或心靈生病了,你只要安心地吃藥,多多休息,都會痊癒的。──摘自宋怡慧主任推薦序     ◎令人痛心的現況是,根據統計,從九十九年至一○九年,十五至二十四歲的自殺率仍在攀升;而三十歲以下,服用抗憂鬱劑的人數,從一○五年到一○八年,也以每

年一萬人的增幅,持續增加中。   在這些冰冷的數字下,其實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必須正視,也必須了解。   明翰用自身的例子舉出三個方法,來接應憂鬱黑洞,也就是試著接納自己的情緒,並以自我覺察來提醒自己。──摘自陳清圳校長推薦序     ◎莊明翰在書中大哉問: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甚少教我們『認識自己』,以及除了成績以外的『自我價值與意義』呢?」如果家庭與教育界知能不足,無法編織一張扎實的安全網,我們就會不斷漏接珍貴的生命。……   《憂鬱世代──頂大生如何走出升學牢籠、社群競逐及自我價值困惑的憂鬱症》雖然只是一個大學生的「憂鬱斷代史」,卻有好多的力量蘊藏在其中。這股力量是整個時代都需要的力量。

──摘自蔡淇華主任推薦序

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山料聊聊】由「一件襯衫」出品,黃山料主持之對談式節目,於2020年04月30日首播。


【山料聊聊】第1集 - 韋禮安
https://youtu.be/3vgMbzkj4us

【山料聊聊】第2集 - 小燈泡媽媽王婉諭
https://youtu.be/9APzWkmbfXM

【山料聊聊】第3集 - 白癡公主
https://youtu.be/RloIMZ5HcZ0

【山料聊聊】第4集 - 周興哲
https://youtu.be/XPChp11064U

【山料聊聊】第5集 - 楊丞琳
https://youtu.be/thrX5KBRmcY

【山料聊聊】第6集 - 山料媽媽
https://youtu.be/gQdCGA0pMcI

【山料聊聊】第7集 - 吳姍儒Sandy Wu
https://youtu.be/fYk1EqEd3VY

【山料聊聊】第8集 - 阿翰PO影片
https://youtu.be/KMFTFHkOpVs

【山料聊聊】第9集 - Peter Su
https://youtu.be/EC8TbwxZTTU

【山料聊聊】第10集 - 薔薔
https://youtu.be/9LzG0ejHpq0

【山料聊聊】第11集 - 徐若瑄
https://youtu.be/R0fbztwW7TI

【山料聊聊】第12集 - 謝盈萱
https://youtu.be/F5pzhsauuJo

【山料聊聊】第13集 - 金門縣長楊鎮浯
https://youtu.be/tkuqj-134tk

【山料聊聊】第14集 - 吳速玲
https://youtu.be/322ul7XmVes

【山料聊聊】第15集 - 王晴
https://youtu.be/CuI6YVOipi4

【山料聊聊】第16集 - 林采緹
https://youtu.be/3ZF-sp-mPec

【山料聊聊】第17集 - 嘎嘎
https://youtu.be/ab9uUphrCjE

【山料聊聊】第18集 - 桂綸鎂
https://youtu.be/1FyxA0iK5WY
-

出品方:一件襯衫
https://www.facebook.com/the.shirt.me...

主持人: #黃山料
https://www.facebook.com/shanliaohuang/

錄影場地: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SocialInnovationLabTW/

-

【採訪後記】
撰文者:蕭子翔

在面對人生的各種難題,#唐鳳,用淡定的語氣回答,她的穿著、飲食,以至於到決策,都自有一套觀點,在平凡人眼中,我們難以快速理解她,甚至神化她,對我們這些「麻瓜」們,我們到底可以從「唐鳳教」得到什麼能力?

談到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和放棄,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想通的,唐鳳勇敢地做自己,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但她不覺得了不起,因為每個人本來都是獨一無二的,「與眾相同」才是種不真實的幻覺,在她的人生路上,無論多麼崎嶇難行,她也堅持走出屬於自己的軌跡。

對她而言,思想從來不是個人創見,而是群眾智慧的結晶。

唐鳳給自己第二次的青春期,為了感受更深層的生命,拓展對世界的感知,面對不同的群體、多元的意見和難解的議題,她總是有意識地讓自己「選每一邊站」,讓每個人都能拋開自我成見或偏見,減少框架的限制,解開不同溫層的問題。

萬事萬物都有缺口,而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每個人都有缺陷,唐鳳看著缺口,並不急於論斷;看著缺口,她看到的是更多可能性。面對壓力、困境、限制,我們容易看到負面的力量,但唐鳳告訴我們,找到自己的力量與方向,不要怕失敗,並透過新的入口,去創造更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有關唐鳳的報導,琳瑯滿目,一路走來,讓她被貼上「神童」、「天才」等標籤,但她面對這些稱號,沒有太多感覺,她認為,不因為自己被社會歸納成什麼樣子,就把自己也歸類到那個地方。

你可以用一個標籤來認識我,但不代表我要迎合那些標籤。

「一件襯衫」透過唐鳳與黃山料的訪談,整理出10項「關於人生的智慧」當面對社會的衝擊、體制的束縛,我們有能力捍衛自己,也對自己的獨特感到驕傲。

一、面對負面訊息,透過新的感官刺激轉成正面記憶

面對網路攻擊,唐鳳能用幽默面對攻擊,處理不舒服的感覺,或透過嗅覺、味覺等感官刺激,轉譯成新的情緒記憶,再來思考對方的話,對她來說,只要10句中有1句話有建設性,就會針對那句話回應,如此就能學到網路理性的互動。

二、學習當一面「強化玻璃」,鍛鍊切換角度看事情的能力

每個人都有著脆弱敏感的一面,面對攻擊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將自己的「玻璃心」打磨成「鑽石心」,轉換自己的心情,用「理性思維」戰勝「感性思維」,不隨對方節奏起舞,如此更能專注於自己當下所做的事情。

三、正常充足的睡眠,是為了讓自己走更長的路

唐鳳每天睡足8小時,為了讓短期記憶轉成長期記憶,有時當學習的資料多時,就必須透過身體機能去做梳化,有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才有精神思考釐清問題所在,也可以沉澱思緒及情緒,劃出重點做出更好的決定。

四、真正認識一個人,就要了解對方內心深處的價值

價值是在自己心裡,不是別人嘴裡說出來的,雙方的互動,如果不了解對方重視的事物與習慣的思考方式,就會不了解他產生情緒的原因,也就無法理解及接納對方的情緒。

五、情緒控制像打一場遊戲,暴衝容易造成Game Over

唐鳳學習讓情緒成為心裡的「客人」,不急著趕它走,做一個很好的溝通,但不是佔據全部的心力,經過時間變化,它會與你分享事情,變成生活的調味劑,當情緒失去控制,就像遊戲主角做出錯誤的判斷時,失去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而失去生命。

六、真愛不代表永遠在一起,「真心相待」都可以是真愛

唐鳳從小就需要面對生死,人最終都還是得分開,因此他的真愛,是雙方彼此真誠相待,就算中間有矛盾、衝突、分開,只要曾經用心經營這樣的感情,這些關係都更加值得去珍惜,把相處的每一天,都當作是自己最精彩的一天。

七、別讓不切實際的擇偶條件勒住脖子

愛情不是簡單的匹配關係,如果把愛當作一個單純的尋找對象問題,那麼最後永遠找不對戀愛對象,因為「愛情」無法概括、無法計畫,而唐鳳對於伴侶的想像,只要是「現代智人」,能彼此做好自己最好的樣子,並願意分享生活,就是不給予太多限制。

八、價值沒有對錯,只有彼此想法的角度不同

唐鳳尊重個體價值,堅信每個人成長背景不同、興趣不同,自然會依據他們的生活經驗,繼而產生各式各樣的觀點,並擁有屬於他們「對」和「錯」的判準,但這些「創作」都沒有不對,且必須存在,任何論述都有它適用跟不適用的時候,沒有什麼非得要奉行的絕對單一標準。

九、人生的意義,就是學會和未知挑戰、和迷惘相處

唐鳳覺得人生意義就是感受迷惘,跟迷惘相處,而大多數的人已經達成體會人類生存的意義,人生有許多經驗,其中最美的莫過於,對自己身處不了解的神祕世界的一種親身經驗。

十、信仰無須仰賴他方,擁抱自身也是一種信仰

唐鳳的信仰,是心靈的信念,就算沒有宗教或星座,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有些時候,跟過去、現在、未來的自己交談,也能發動鉗形攻勢,從自己身上擷取到信息。

採訪當時,山料因為網路負面的抨擊,心情備受影響,但與唐鳳訪談的過程,就像是在治療他的心靈,而這些凡塵俗世的困擾,讓他知道這些感受是很微不足道的,茫茫人海,我們都很渺小,但自己的宇宙是無限大的,何必將自己困住、糾結在煩惱當中,我們應該要更有勇氣,活出自己的樣子、發揮自己的價值。

失眠者白噪音之機器學習推薦系統設計與評估

為了解決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的問題,作者張乃文 這樣論述:

由於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因而出現許多睡眠問題。失眠問題尤其嚴重,失眠症除了會出現難以入睡、睡不著、太早醒來等困擾,如處理不當更會造成憂鬱、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增加。現今的治療多半還是採用藥物治療,使得病患出現藥物濫用、副作用等狀況,而在非藥物治療方面,聲音對於睡眠的研究或是治療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礎,但由於聲音相當主觀的感受,怎麼樣的聲音才是適合怎樣人的睡眠始終無法得知,因而無法有效應用於失眠症上。現今人工智慧多元發展,較少透過實際的產品或服務針對失眠者進行實驗。另外隨著手機的應用相當廣泛,對於使用者的感受也需多加探討。因此基於上述,本研究設計一款白噪音音樂串流推薦系統應用程式,並採用基於基於

項目的協同過濾,推薦合適的白噪音給失眠患者,用以改善失眠者的睡眠品質。最終我們成功建置出該套系統原型,並對16位輕度失眠患者運用隨機對照法,進行五天的睡眠評估實驗,驗證該系統的有效性。使用無母數進行統計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深度睡眠平均分別為25.4%和21.7%,而快速動眼期的平均則為27.4%和23.4%,能有助於提升失眠者穩定的深層睡眠與快速動眼期。同時我們也藉由SUS系統使用性量表和半結構式訪談,對8位失眠者進行使用性評估,了解該系統之使用性與意願度,結果顯示該系統使用性評分為85分,屬於使用性良好狀態。最終研究結果表明,所提出的機器學習推薦白噪音方案,能夠幫助失眠患者在良好的使用體驗中,找

到合適的白噪音,並且有助於改善他們的睡眠品質。本研究的宗旨在於設計能夠改善失眠患者的白噪音推薦系統,協助改善失眠問題,最終本研究所帶來的成果,在未來可提供給日後聲音與睡眠、人機互動、機器學習等相關研究參考之用。

優活慢老: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為了解決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的問題,作者羅慶徽,高聖倫,陳柏威,劉詩玉,洪裕洲,許晉譯 這樣論述:

  優雅老化,是指「活得久、過得好、死得快」,要長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而死亡的時候可以很平順,也就是「老有所安、更有所用」。     要達到這個境界,作者借用佛法的「六波羅蜜」帶入健康理念,即一好、二管、三動。一好是好習慣,二管是管好慢性病和營養,三動是運動、動腦、互動。鼓勵大家提早做好準備,讓自己身心愉悅地迎接老年。     面對高齡化時代的來臨,   長壽者該如何活得健康、活得優雅,   又兼顧生活品質?     健康六波羅蜜養生法──   教您如何開創樂活、優雅的銀髮人生。     如何優雅老化,已經成為全球化議題,人類順應自然法則,也要學習如何維持身體機能,保持心情愉悅,身心康健

地迎接慢老。     本書由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羅慶徽帶領高齡醫學跨領域團隊合作撰文,借用佛法的「六波羅蜜」概念,帶入六大健康識能──「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鼓勵長者和家屬正向面對老化。     這是一本對高齡長者、家屬或照顧者都非常有幫助的工具書,內容淺顯易懂,搭配清晰的圖表與實做圖片,請您翻開書頁,讓我們一起身心舒緩,優雅慢老。     老有所用:老是一種態度,如果常保對新事物的熱情,不斷學習,心態上永遠都不老,身體也就不容易老化。     生命的關鍵在功能,不在於不生病。優雅老化,就是要維持自己的身體功能,順應自然法則,讓身與心愉悅健康地迎接老化。──花蓮慈濟醫

院副院長暨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羅慶徽   推薦好評     年紀大了,身上的器官如同一部機器用久了,難免螺絲鬆脫,運作不順暢。雖然身體機能逐漸在敗壞,也不是力不可挽;只要有很強的求知欲,和即知即行的行動力,至少也能放慢老化的速度。《優活慢老》這本書,讓長者知道如何提升優質的老年生活;也讓即將走入老年的中生代,不驚不懼,知道如何老得充實、老得優雅。──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能夠做到優雅慢老,有三個很重要的元素:充足的營養且最好是素食、定期定量的運動、人際互動與活動參與。怎樣讓自己也能健康慢老,是全民必須面對與學習的課題。《優活慢老》這本書,是家家必備的一本實用書籍,值得推薦。──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佛法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羅慶徽副院長帶領團隊撰寫的《優活慢老》,提出「健康六波羅蜜」的概念,經由好睡眠、慢性病管理、營養管理、運動、動腦、互動等六種法門,讓老有所安,更有所用,不畏老也不懼病,生活得有品質,樂活長青不是夢。──林欣榮(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運用「銅鑼浴」於COVID-19期間護理人員 工作壓力、職業疲勞及睡眠品質之成效

為了解決快速動眼期深層睡眠的問題,作者王怡文 這樣論述:

背景:第一線臨床護理人員是醫院工作中重要的一環。自2019年12月起 COVID-19快速爆發同時,造成全球醫療緊急狀態,使得護理照護工作面臨挑戰,高壓力的工作環境嚴重影響護理人員的心理健康。因此,在COVID-19期間,了解臨床工作第一線護理人員其工作壓力、職業疲勞及睡眠品質,給予適當的介入措施是極為迫切且值得被重視的議題。目前較少研究探討處於COVID-19期間護理人員給予相關介入措施改善其工作壓力、職業疲勞及睡眠品質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期望藉由「銅鑼浴」作為介入措施,探討COVID-19期間第一線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職業疲勞及睡眠品質改善之成效,作為將來健康促進活動與推廣於其他第一線工作

人員介入措施之參考。方法:本研究採類實驗法研究設計(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design),研究對象取自南部教學醫院第一線護理人員,共計79位。使用丟銅板方式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給予每次約50~60分鐘,共7次的銅鑼課程;而對照組則不給予任何介入措施。資料收集採用結構式問卷及Garmin智慧手錶及其應用程式(App), 包含人口學基本資料、壓力知覺量表(Perceived Stress Scale, PSS)、中文版職場疲勞量表(Occupational Burnout Inventory)、匹茲堡睡眠品質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

ty Index, PSQI);生理指標壓力指數、總睡眠時數、深層睡眠時數、淺層睡眠時數、快速動眼期(REM)時數及睡眠中斷清醒時數。結果:本研究共收案79位,實驗組40位及對照組39位。人口學基本資料中,實驗組及對照組在年齡(t=5.19, p< .001)、工作年資(t=4.41, p< .001)、婚姻狀態(X2=7.25,p= .027)顯著差異。在壓力方面:壓力知覺量表實驗組前、後測(t=3.84, p< .001)及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Z=-2.347, p= .019)後發現,後測與實驗組對壓力明顯改善,且達顯著差異。透過智慧手錶及其應用程式監測所得數的壓力指數,實驗組低壓力指數

(t=-22.62, p< .001)與高壓力指數(t=-44.13 , p< .001)之前、後測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之低壓力指數(Z=-7.687, p< .001)及高壓力指數(Z=-7.654, p< .001)發現,實驗組之高、低壓力後測皆明顯下降,且比對照組低,達顯著差異。在職業疲勞方面:發現實驗組個人疲勞後測比前測改善(t=2.58, p= .014),反而對照組於對服務對象疲勞後測比前測增加(t=2.02., p= .050);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發現實驗組對服務對象疲勞明顯下降(Z=-2.194, p< .028),且達顯著差異。在睡眠品質方面:發現睡眠品質的次量表中,實驗組的睡

眠遲滯期後測比前測減少(t=3.13, p= .003),而對照組在使用安眠藥後測比前測增加(t=2.08, p= .044);另外,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睡眠品質總分及各次量表,雖未達顯著性差異。但透過智慧手錶及其應用程式監測所得的睡眠時數則發現,實驗組比對照組的深層睡眠時數增加(Z=-3.496, p< .001),而REM時數減少(Z=-3.197, p= .001),且達統計學上之差異。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銅鑼浴介入對於壓力、職業疲勞及睡眠品質都有明顯改善。適時適當的給予COVID-19第一線護理人員銅鑼浴介入措施改善護理人員壓力、職業疲勞及睡眠品質是可以用來預防護理人員心理健康問題。對於

第一線臨床護理人員而言,銅鑼浴是一項值得推薦的紓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