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役體檢不合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另外網站憲法105∼96年歷屆試題詳解: 司法官.律師也說明:甲報名參加99年國軍志願役專業預備軍官預備士官第二梯次考選,其報名資格經國防部所屬 ... 以其安全調查不合格爲由,作成報名不合格之審查結果,於考試期日前發函通知甲。

中華大學 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淑萍所指導 洪金水的 國軍志願役官兵體能 影響因子之研究 (2015),提出志願役體檢不合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體能測驗成績、體檢理學檢查、身體質量指數。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研究所 朱基銘所指導 林可欣的 運用穿戴式科技發展3000公尺 男性徒手跑步成績預測模型 (2014),提出因為有 穿戴式科技、跑步、加速度、活動量、血壓、血氧、心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志願役體檢不合格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民95年志願役專業軍官班招生簡章則補充:等明顯因素,經體檢醫院鑑定為不合格者,不准報考。 (四)如一般理學、血液、胸部X 光、尿液、精神官能、地中. 海貧血及愛滋病篩檢等,凡不合體格標準,或染有惡習.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志願役體檢不合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軍志願役官兵體能 影響因子之研究

為了解決志願役體檢不合格的問題,作者洪金水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藉由國軍志願役官兵年度體檢與體能測驗之關聯性,進而找出體能影響因子。本研究是以2014 年完成年度體檢及體能測驗之志願役官兵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30.4 歲,針對全體研究對象之單位、階級、性別、年齡及其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心電圖、血壓及脈搏檢查等體檢結果與年度體能測驗包括二分鐘俯地挺身、二分鐘仰臥起坐及3000 公尺徒手跑步等三項國軍基本體能測驗成績,進行資料串聯及統計分析,並將所得數據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回歸模式等統計方法分析後,獲得以下結果(一)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心電圖、收縮壓、舒張壓及脈搏檢查結果與仰臥起坐、俯地挺身、3,000 公尺跑步及總測驗成績均有顯著相關。

(二)脈搏(連續變項) 和身體質量指數(類別變項)是影響體測成績及體測是否合格之因子。(三)身體質量指數是所有年齡層能否通過體測合格的預測因子。血壓則是36 歲以上各年齡層的預測因子。而脈搏則是以32-35 歲、36-39 歲、44-47 歲、48-51 歲等年齡層的預測因子。另外腰圍則是40 歲以上各年齡層的預測因子。依據分析結果建議應增加對體測項目的熟練性、給予適當的運動訓練處方及減重持維健康體態等,增進體測合格率。藉由本研究之結果可作為國軍體能訓練及預防保健單位未來規劃提升體測成績及健康促進之參考。

運用穿戴式科技發展3000公尺 男性徒手跑步成績預測模型

為了解決志願役體檢不合格的問題,作者林可欣 這樣論述:

近年來馬拉松、路跑等活動已成為全民運動,民眾越來越重視自我健康及運動成效,國軍人員為因應外敵隨時備戰,體能對於國軍人員相對重要,許多跑步意外發生多為心臟超出運動負荷量,如能提前預測意外事故發生,降低危安因素之風險,本研究目的在於利用穿戴式科技建立3000公尺徒手跑步成績預測模型。本研究為橫斷型研究,對象為北部地區某軍事院校大學部、研究所學生及勤務連人員(含志願役、義務役),研究個案分為測驗一次計96位及一次(含)以上測驗人員計20位共計116位,並將有效樣本以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線性迴歸、邏輯斯迴歸及廣義估計方程式進行分析,探討人口學特徵、生理學參數及Bio

Harness 3.0參數與3000公尺徒手跑步完成時間及其合格與否之相關性並建立其預測模型。研究結果顯示,單次測量者腰圍及抽菸與3000公尺徒手跑步完成時間及其成績合格與否達統計上顯著意義且呈現正相關,表示腰圍越大完成秒數越多越傾向不合格,抽菸者較不抽菸者完成秒數越多越傾向不合格;跑步活動量累積一分鐘 (ACi=1)及跑步時第六分鐘活動量心力比值相較於第一分鐘心力比值(CFRr.AC.w1i6)與3000公尺徒手跑步完成時間達統計上顯著意義且呈現負相關,表示受試者跑步時每秒活動量及心力比值越大完成秒數越少越傾向合格;跑步活動量累積七分鐘(ACi=7)與3000公尺徒手跑步成績合格與否達統計上

顯著意義。測量(含)一次以上者於走路時尖峰加速度心力指標累積三分鐘(CFI.AC.WALK=3)能預測3000公尺徒手跑步完成時間,且心力指標越大完成時間越短;另跑步時活動量累積第三分鐘(ACi=3)及跑步時第七分鐘活動量心力比值相較於第一分鐘心力比值(CFRr.AC.w1i7)可預測3000公尺徒手跑步成績合格與否,活動量越大及心力比值越大越傾向合格。藉由本研究結果可作為國軍體能鑑測及預防醫學之參考,未來可將穿戴式裝置納入國軍體能鑑測裝備中,以監測國軍人員體能鑑測時運動下即時狀態,降低運動傷害風險及意外傷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