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選舉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德國聯邦選舉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德)康拉德·阿登納寫的 阿登納回憶錄(全四冊) 和蘇子喬,王業立的 憲政運作與選制改革:比較的觀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人民出版社 和五南所出版 。

輔仁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在職專班 胡碧嬋所指導 李芸慧的 法規翻譯實務探討:以醫療法為例 (2018),提出德國聯邦選舉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專業英語、法律翻譯、法規翻譯、醫療法、翻譯品質評估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王業立所指導 林欣儀的 立法院選舉採聯立制之可行性評估 (2016),提出因為有 單一選區兩票制、聯立制、並立制、超額議席、半總統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德國聯邦選舉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德國聯邦選舉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阿登納回憶錄(全四冊)

為了解決德國聯邦選舉法的問題,作者(德)康拉德·阿登納 這樣論述:

《阿登納回憶錄(套裝共4冊)》是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1963年退出政壇後撰寫的回憶錄,記載了他在1945—963年期間所經歷的國內外主要歷史事件,以及他個人的主要觀點。   全書共四卷,其中第四卷為其家人根據阿登納遺稿整理而成。阿登納一生經歷了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納粹時期、盟國佔領期和聯邦德國五個重大歷史時期,從政經歷豐富,回憶錄內容豐富而龐雜,它展現了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如何面對新的政治、社會問題,如何進行思考和行動。由於阿登納異常豐富的經歷和他對德國在戰後複雜的形勢下重新快速崛起及在宣導法德和解、歐洲統一上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再加上聯邦德國在冷戰初期所具有的獨特地位

,《阿登納回憶錄》自出版起就成為國際政治、德國史、歐洲史和整個世界史領域的廣受關注的重要文獻。 全書共四冊: 《阿登納回憶錄(1945-1953)》是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1963年退出政壇後撰寫的回憶錄,記載了他在1945—953年期間所經歷的國內外主要歷史事件,以及他個人的主要觀點。 《阿登納回憶錄(1953-1955)》是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1963年退出政壇後撰寫的回憶錄,記載了他在1953—1955年期間所經歷的國內外主要歷史事件,以及他個人的主要觀點。 《阿登納回憶錄(1955-1959)》是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1963年退出政壇後撰寫的回憶錄,記載了他在1955—195

9年期間所經歷的國內外主要歷史事件,以及他個人的主要觀點。 《阿登納回憶錄(1959-1963)》是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1963年退出政壇後撰寫的回憶錄,記載了他在1959—1963年期間所經歷的國內外主要歷史事件,以及他個人的主要觀點。

法規翻譯實務探討:以醫療法為例

為了解決德國聯邦選舉法的問題,作者李芸慧 這樣論述:

  翻譯乃跨文化之間的溝通橋樑,而因各領域有不同術語及各自特殊語言使用習慣,專業英文翻譯成為跨文化重要的訊息傳遞媒介。其中尤以法律翻譯為困難,因法律語言不僅具有特殊格式,更隨著國家、法系、習慣及文化之差異,而有各自不同規範,且法律有強制性與約束力,較一般翻譯更為強調功能對等性,故翻譯時極具挑戰。  本研究以醫療法為例,欲探討臺灣法規英譯之實務困難,首先回顧並彙整中西方之法律翻譯文獻,深入理解法律翻譯及法規翻譯之標準,歸納出精確性、一致性、對等性,與法律知識、雙語基礎為法規翻譯最重要原則後,再釐清醫療法歷史起源、立法沿革,以及現行內容,最後以前述之重要原則,輔以翻譯品質評估模式之語場、語旨、語

式、體裁四大層面,分析醫療法英譯版內容,探究法規翻譯面對之實務挑戰。  研究結果發現醫療法英譯版未能符合法律翻譯重點-一致性、精確性等原則,出現翻譯選用詞彙不夠精準,以及整部法規未能統一用詞、同條不同項便出現不同翻譯詞彙等現象,亦出現引用其他法規名稱錯誤、中英版本項次不相符現象,以及文法、標點符號、打字錯誤等問題。本研究以關鍵字分點探究翻譯詞彙選用之精確性及一致性問題,並分類討論法律、文法、標點符號等問題,最後歸納出可能造成之因素,有翻譯人員具備之基礎法律知識不足,且未有統一雙語詞彙表供參考使用等,故提出組織法規翻譯專責單位、培育專業法律翻譯人員及建構法律雙語語料庫等建議。

憲政運作與選制改革:比較的觀點

為了解決德國聯邦選舉法的問題,作者蘇子喬,王業立 這樣論述:

  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是民主國家最重要的兩種政治制度,本書即以這兩種政治制度為探討議題,分為「憲政體制的運作」、「選舉制度的改革」,以及「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的關聯」等三部分,先分別探究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這兩種制度個別的議題,再探討兩者的關聯性。在「憲政體制的運作」一篇中,探討了我國半總統制運作的問題,比較了南韓與我國憲政體制的異同,並試圖將我國半總統制放在更宏觀的全球民主模式中進行探討。在「選舉制度的改革」一篇中,除了討論我國立委選制改革,也討論了德國、英國、義大利、俄羅斯、泰國的選制改革經驗。在「憲政體制與選舉制度的關聯」一篇中,則是以我國與法國為例,討論憲政體制與選舉制

度的交互作用。本書探討的議題既有深厚的本土關懷,也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值得關心政治制度的一般讀者與學術研究者仔細閱讀。

立法院選舉採聯立制之可行性評估

為了解決德國聯邦選舉法的問題,作者林欣儀 這樣論述:

2005年修憲後,從第七屆立委選舉開始,我國採取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mixed member majoritarian system, MMM)的混合式選制,到2016年為止,歷經三次選舉洗禮,但並立制代表性不足的問題,一直受到各界批評。2014年蔡英文當選民進黨主席主改為聯立制(mixed member proportional system, MMP),相較於國民黨始終堅持並立制的主張,民進黨對於選制則無一貫理念,從1998年偏好聯立制 ,2001年轉移到並立制,2014又轉向聯立制。蔡英文是否會貫徹其主張,運用國會人數優勢修憲達成選制改革的憲政主張,成為本文的研究動機。 本文

以深度訪談法,訪談蔡英文幕僚、立法院資深立委以及學者專家,再以2008年、2012年及2016年立法委員選舉的結果模擬採取聯立制後,各黨立委席次的改變,結果顯示,2008年和2012均出現超額議席(overhang seats),顯見我國仍無法避免超額議席的情況,若採取聯立制將面臨違憲爭議。而立法院選舉制度如果採行聯立制,國會政黨體系將像德國一樣,難有單一政黨掌握過半席次,總統與國會間容易形成分立政府的格局。國會選制採聯立制搭配上政黨體系數多黨制,在總統國會制的憲政體制下,易形成分立政府與少數內閣。相反地,立法院選舉制度採行並立制,國會中的政黨體系通常會形成兩黨制或以兩大黨為主的政黨體系,在國

會中通常會有單一政黨掌握過半數的席次,形成一致政府,憲政運作將比分立政府且少數內閣情況更為順暢。整體而言,除了超額議席難解之外,聯立制也不宜搭配我國半總統制(Semi-presidentialism)的憲政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