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事物非常微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形容事物非常微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喬.馬錢特寫的 人類大宇宙:抬頭望向天空尋找答案的人們,以及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 和ChrisMcManus的 右手、左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成語200題庫也說明:一介不取:介,通「芥」,小草,引申微小之物;形容絲毫不取,非常廉潔。 ... 趨之若鶩:趨附於他的人像成群的野鴨一樣,比喻眾人爭相追逐某項事物。多用於貶義。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國立陽明大學 心智哲學研究所 洪裕宏所指導 陳安瑾的 存有宇宙靈論與心靈邊界 (2020),提出形容事物非常微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泛靈論、宇宙靈論、心靈哲學、心靈邊界、意識研究、量子意識。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西班牙語文學系碩士班 白士清所指導 劉欣馨的 西班牙文及中文對立話語標記之比較研究- sin embargo、no obstante 及可是、但是、不過 (2013),提出因為有 話語標記、對立話語標記的重點而找出了 形容事物非常微小的解答。

最後網站成語篇. 與昆蟲體型有關者. 蠅頭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潤。 ...則補充:古代用來形容一種薄的絲綢。 楚腰蠐領:形容女子體態苗條,脖子美白。 蜂腰鶴膝:泛指詩歌和書法中的缺陷。 蟬緌蟹匡:比喻事物間互相矛盾。 蟬翼為重,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形容事物非常微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類大宇宙:抬頭望向天空尋找答案的人們,以及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

為了解決形容事物非常微小的問題,作者喬.馬錢特 這樣論述:

  「你可以不准我出聲,燒光我的書,不准我與任何人說話,不准我做任何事,但卻不能禁止我在夜間仰望星空。」──伽利略(現代觀測天文學之父)     人類與星辰的關係,塑造出文明與宇宙觀。   如今,我們看似跟宇宙關係密切,實則比兩萬年前的人類更為疏離……   你有多久沒抬頭仰望星空?   ▍ 羅馬皇帝奧理略曾說:「觀察星星的運動,彷彿自己與星星同行一般。這樣的想像能洗去世俗生活的汙穢。」     而「觀星」這行為,從來都是人類的本能。   至少從兩萬年前開始,人類就懂得仰望星空,讚頌夜空的壯麗與神祕。而這些觀察體驗更衍生出創造力,由於讀懂星辰的運行規則與自然法則,人類制定

了生息規律、社會制度、政治體系……科技更在近代蓬勃發展。   人類的科技發展出「切換視角」的能力,從站在地球表面仰望星辰,轉變為飛向太空,從太空看地球、太陽系、系外行星……可是,人類本能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如今卻日漸喪失。     ▍ 重新喚醒人類的本能,連結自遠古以來人類的智慧與情感火花。     透過《人類大宇宙》,馬錢特博士試圖喚起人類的本能。她帶領我們遊歷法國拉斯科洞窟中的公牛壁畫,再到愛爾蘭紐格萊奇那座五千多年歷史的古墓中體驗日光。跟隨她探索中世紀僧侶如何認識時間的本質,再隨著前往大溪地探險的水手以星星為指引航行。我們發現了光如何透露出太陽的化學組成,也跟著愛因斯坦的研究,看他領悟出

空間與時間實際上乃為一體;以及一顆四十億年歷史的隕石,如何激發外星生命的探索……     ▍ 人類只是行星上的化學渣滓?     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說:「人類只是『化學渣滓』,存在於一個中等大小的星球表面,繞著一個沒什麼重要性的星球運行。」而如今的物理學家則採取了更為懷柔的語調:   「或許在這荒蕪而無意義的宇宙中,人類原本應該只是意外出現的過客,但我們仍應珍視自己的信仰、獨特的智力與自覺之窗。」     在無窮無盡的大宇宙之下,《人類大宇宙》邀請你重新定位自己,喚醒與宇宙同在、潛能無限的內在宇宙。   得獎紀錄   《人類大宇宙》榮獲:   ★2020年經濟學人雜誌年度最佳圖書   

★2020年史密森尼學會十大科學圖書   ★2020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NPR)年度最佳圖書   ★2020年美國圖書館期刊最佳科學與科技圖書   ★2020年新聞週刊逃避混亂必讀好書   ★書單網站(Booklist)星級特選評論   ★出版人週刊星級特選評論 名人推薦   【天文學界與占星學界齊聲推薦!】   王為豪(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   黃崇源(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   顏鴻選(星天日和創辦人.天文攝影師)   占星之門安格斯   ◎誠摰推薦(依姓氏與機構筆劃順序排列)   黃崇源(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從遠古到現代,在滿天星斗下凝望天空的人

類,如何在浩瀚的宇宙中思索人生意義。     顏鴻選(星天日和創辦人)──   人類是星塵之子,原以為追溯歷史就是在探究宇宙;但在讀過《人類大宇宙》之後才發現,原來探究宇宙,更是在尋找靈魂。     占星之門安格斯──   星光雖無處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星星的智慧之唇,永遠仁慈地為傾聽的耳朵敞開。     【各界人士讚譽】   「馬錢特抬起我們的視線望向天空,重新喚醒我們對人類的讚嘆,此時此刻,我們十分迫切需要這份情感。」──亞曼達.馬斯卡瑞利(Amanda Mascarelli),《人類大歷史》總編輯     「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論述,講解了我們和宇宙之間長久而變化不斷的關係,從洞窟壁畫和

巨石陣開始,馬錢特追溯著人類的這趟壯闊之旅。本書將會改變你觀看夜空的方式。」──曼吉特.庫瑪爾(Manjit Kumar),著有《量子》(Quantum)     「書中充滿了引人入勝的故事,喬.馬錢特將天文學與占星學交織在一起,數學物理學也和神祇與靈魂有所連結,讓我質疑起自己的現實,而澈底拜服在星星之下。──蓋雅.文斯(Gaia Vince),著有《人類世中的超越與冒險》(Transcendence and Adventures in the Anthropocene)     「《人類大宇宙》邀請我們一同踏上旅程,重新述說我們與頭頂那片天空之間的美好關係,而天空中的謎團如何不斷攫住並促進人

類的想像力,激發我們的創新。」──聖母大學人類學教授奧古斯汀.福恩特斯(Agustín Fuentes),著有《創意的火花》(The Creative Spark)     「《人類大宇宙》這本書內容豐富而有深度,最重要的是讀起來非常有趣。喬.馬錢特詳述了悠久的人類歷史,從我們最古老的文化根源講到最新近的科學發展,文章的洞見分明,讀來令人愉悅。天體蒼穹和人類歷史的發展軌道顯然就在此處相逢,而讀者接收到了這些資訊、投入其中,受到完全的啟蒙。」──伊隆大學物理學教授普拉納布.達斯博士(Dr. Pranab Das)     【媒體讚譽】   「這番檢視令人神思泉湧,讓我們看到人類對天空的奇思妙想如

何塑造出人類的文化,而且至今仍是如此。」──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馬錢特筆下的故事規模浩瀚而迷人,其中包含了許多人類故事的細節……這樣的論述既具啟發性也很有說服力。如果人類已經躺在水溝底,至少我們當中還有些人可能仰望著星空。」──衛報     「馬錢特妙筆生花,她筆下的人物活靈活現、故事也流暢分明。她能夠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連結……經常都相當合理……提醒了我們,形塑人類的各種力量早在現代人出現之前就存在,而且在我們消失之後仍會存在良久。」──紐約時報     「人類一直都對星星十分著迷,但是為什麼這些天體如此吸引著我們?喬.馬錢特以優美的文筆講述關於神靈、數學家與物理學家的故事,揭露了這

段歷史悠久的關係……《人類大宇宙》不只讓人讀來心情愉悅,而且你會想跟每一位對天文學有興趣的好朋友分享。」──BBC科學焦點     「這本書經過豐富的研究並引人入勝……讀者能夠在《人類大宇宙》中發現許多新鮮而有趣的資訊……每個人都應該讀一讀。」──英國天文學協會期刊     「馬錢特帶著有如旋風般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扣人心弦的說故事能力,帶領我們踏上穿越時空的旅程,指出我們對天空的感知如何在文明進化的每一段進程中提供資訊。」──NPR圖書迎賓大廳     「馬錢特詳細描繪出人類著迷於夜空的歷史發展,並且探討星空是如何影響了藝術、信仰、科學及社會,以及現代社會與星空脫節後付出了什麼代價。」──今日美

國,「不可錯過的五大好書」     「科學報導作家馬錢特在這趟啟發人心又令人入迷的旅程中,探索了人類與天空之間的關係,遊歷過科學、信仰、文化以及之間的一切事物。」──新聞週刊,「2020年逃避混亂必讀的25本秋季小說及非小說」     「這本傑作堪可比擬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馬錢特認為我們需要體驗到毫無遮蔽的夜空所引發的奇觀,如此我們才能再一次感覺到自己和宇宙之間無可比擬的連結,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與地球生命的連結,這些生命既珍貴而脆弱,需要我們的關懷。」──書單星級特選評論     「探究人類對夜空是如何入迷,這樣令人神思泉湧的論述影響了千百年以來的信念……結合了科學、歷史、哲學與宗教,馬錢

特如史詩般的文字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出版人週刊,星級特選評論     「這是一趟天空之旅,其重點不僅僅是在外太空,更多是在描述天空對我們內在的影響……對宇宙學中的認知層面有興趣的讀者會很喜歡馬錢特在這本書中的探究。」──柯克斯書評

存有宇宙靈論與心靈邊界

為了解決形容事物非常微小的問題,作者陳安瑾 這樣論述:

物質腦如何形成非物質的意識經驗?這其中有歷時許久無法彌合的解釋差距,在唯心論、物理論、二元論都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解釋的時候,各種形式的泛靈論(panpsychism)的討論也參與其中,相關學者們試圖衝撞各種學說的限制,並找出各種接近終點的可能性,哪怕在解決問題上只前進一點點,令人欽佩。本論文也致力於參與這個行列,在屏除前述主張的情境之下,透過大量地整理與分析泛靈論相關文獻,希望發展出一點在解釋意識和主體性的本質具有參考價值和時代意義的論據,是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雖然泛靈論是本論文研究的出發點與基礎,但是合併問題使得泛靈論的可能性受到強烈的質疑,因而轉向整體論的宇宙靈論(cosmopsychi

sm),並且分析比較優先宇宙靈論(priority cosmopsychism)與存有宇宙靈論(existence cosmopsychism)之後,存有宇宙靈論是本論文的主張與結論。泛靈論可以被理解為一個認為基本的物理事物具有心靈狀態的理論,換句話說,物理性的終極事物能實例化出現象性質,也就是說,微觀的物理性事物具有意識。泛靈論在這基本定義之下多有變化,包括建構式泛靈論 (constitutive panpsychism)與非建構式泛靈論 (non-constitutive panpsychism)。在非建構式泛靈論的說法下,巨觀現象性質(或經驗)並不奠基於微觀現象性質而產生,成為典型的突現

泛靈論 (emergent panpsychism),而且是備受挑戰的強突現,缺乏自然法則的支持,所以也承接了二元論解釋上的問題。建構式泛靈論則認為至少有一些巨觀現象性質是建基於微觀現象性質而產生,David Chalmers甚至加上了quiddities的觀念稱之為羅素派泛靈論 (Russellian panpsychism)。Quiddities指的是微觀物理結構背後的微觀現象性質,在發揮微觀物理性質的同時也扮演了建構巨觀現象性質的角色。這就是Chalmers所主張的建構式羅素派泛靈論 (constitutive Russellian panpsychism)。由於微觀經驗與巨觀經驗的關係

並不明朗,也許有人認為另一個泛靈論的版本更具說服力,稱為原型泛靈論 (panprotopsychism)。原型泛靈論者主張基本的物理事物具有原型意識,而這特殊的原型現象性質雖然尚未形成現象,但只要在正確的結構之下集合起來就能形成現象性質。也就是說,原型泛靈論是一種認為至少有一些基本物理事物具備原型現象性質的看法。總之,Chalmers認為羅素派一元論(Russellian monism)是泛靈論或原型泛靈論的交集,主張物理事物的結構性質無法建構意識,是由quiddities建構出意識,而且這是符合物理法則的,都屬於廣義的物理論。只要一說到泛靈論,合併問題(combination problem

)就會隨之而來。看來有人並沒有因為賦予了quiddities什麼角色而被說服,所以,合併問題問的是”微觀經驗如何合併以產生巨觀經驗”,或是” 一個統合的意識經驗如何由低階物質(例如原子或粒子)的心靈性質形成,並且與其組成物的經驗有所不同”。從合併問題出發衍生出主體合併、感質合併與結構合併等細節問題,泛靈論的回應似乎並沒有解決太多。首先,對於此問題的存在與否,泛靈論分為兩派,第一派根本否認巨觀經驗從微觀經驗合併而來,所以也拒絕了合併問題的存在,例如突現泛靈論或等同泛靈論。第二派承認了合併問題的存在,有三個回應的策略,第一,直接否認了所有經驗主體的存在,但這個策略直接否認了整個泛靈論。第二,認為高

階主體由低階主體融合而來,但這個策略無法說明主體的結構,以及不同的主體如何融合。第三,採用了現象黏著關係(phenomenal bonding relation)來解釋,但這個策略無法說明這其中因果關係,也看不出黏著的媒介是什麼。說來說去,還是結構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真的無解,我們似乎要重新思考真的有合併問題的存在嗎?如果合併問題不存在,泛靈論還有效嗎?假設我們不死心,再來分析更多形式的泛靈論,包括中立一元論與唯心論形式的泛靈論。中立一元論說的是建構世界的終極組成物只有一種,既不是物質的也不是心靈的,而是介於其中的中立狀態,世界中的非終極事物,無論是物理的或心靈的都是由中立的終極事物建構而成。

這種說法讓人把焦點放在對中立事物的困惑上,那是什麼?有人說是資訊(information),有人說一般狀況是事件(event)、特殊狀況是知覺(perception),這個說法實在令人難以下嚥,首先事件與知覺本身並不基本也不終極,另外,事件如何變成知覺?兩個狀態的關係是什麼?說到底,中立事物到底是什麼?在時空延展開來之前的實相到底是什麼?這說法的幫助並不大。唯心論形式的泛靈論其實已經不是純粹的泛靈論了,因為其主張者Uwe Meixner 建議我們放棄每個經驗一定要有特定主體的想法,反而應該接受每個經驗都有一個先驗主體(transcendental subject),”我”是這個先驗主體的顯化,

也是這個先驗主體的當地投射,然而,雖然你的經驗和我的經驗的顯化主體不相同,但是你的經驗和我的經驗的先驗主體卻是相同的,事實上,你我的經驗會統合成為一個經驗,不屬於你、我,而是屬於先驗主體的。這樣一來,唯心論形式的泛靈論已經擺脫原子論,而走向整體論了,而我認為這是個很創新、有建設性的思考方向,但是你我的經驗統合成一個經驗這個說法仍然遭遇到問題。最後,來看看印度哲學怎麼說。在印度哲學體系(Advaita意識理論)中,意識不再是主體的屬性或性質,而是有其形上學的立足點,是可以單獨存在的一元終極實相,不僅沒有所謂的獨立於心靈之外的特殊個體,也沒有真實存有的主體。純意識(pure consciousne

ss)具備其自有的先驗主體,不依賴任何個別主體來顯化,因此個別主體只是錯覺(illusion)罷了。我們可以看出,印度哲學也站在整體論的立場,以傾向取消個別主體性的說法,甚至完全擺脫合併問題的糾纏。在整體論的啟發之下,讓我們端出本論文的主角宇宙靈論(Cosmopsychism)。在那之前,我們先來談一些宇宙靈論的形上學定位,包括整體論(holism)、奠基關係(Grounding relation),以及一元論(monism)。整體論者相信全部(whole)在本質上並不因著部分(part)而決定,這說法又細分為好幾種,不多說其他的,宇宙靈論屬於本體一元論(ontological holism)

的說法,量子力學的學者也屬於這一類,著名的宇宙靈論者Itay Shani也特別喜歡這說法, 宇宙靈論與量子場理論有著基本上抱持著相同的整體論定位。對於奠基關係這件事,可被定義為非因果但具有解釋力的關係。但是大家看法卻是眾說紛紜,有的學者根本不認為有這種關係存在,有些學者認為這種關係根本無法分析,有些學者甚至抱持中立態度,不置可否。但Pillip Goff顯然沒這麼悲觀,他認為兩者之間如果有奠基關係,代表其間有中立、不具有任何意圖、然而緊密卻的關聯與解釋關係。Goff提出兩種奠基關係,第一種稱為”奠基於事實要素”(grounding by truthmaking),意思是如果事實F是命題P的事實

要素,那麼F為P奠基。支持者認為事實要素法主張非基本事物並不存在,例如,實相(reality)裡根本沒有桌子,只有”一堆原子進行了桌子般的排列”。事實要素法融合了形上學的菁英主義(elitism),說明並非所有事物或性質的地位都相等,有一些享有形上學的特權。Goff提出的第二種奠基關係是”奠基於包容性”(grounding by subsumption),意思是如果Y是X的一部分,若此唯若,X為Y奠基。這個時候可以說,包容法認為全部經驗比部分經驗基本,並包含部分經驗。包容法也可以用來說實體與性質之間的關係,在最基本的層次裡,實體與性質不是”黏合”在一起的,而是”某客體─擁有─某性質”。最後,也

可以說全部的時空比任合區域性的時空基本。Goff主張”奠基於包容性”的奠基關係,因此,這也影響到他主張的宇宙靈論的版本。他認為宇宙靈論認為能將現象性質實例化的物理性的終極事物就是宇宙,而具有心靈狀態的個別主體最終都是奠基於這個到處充斥的宇宙意識。接下來,我們談談一元論。所有版本的一元論都強調同一性(oneness),唯物論、唯心論與中立一元論,都屬於一元論,因為他們都同意只有一種最高形式,只不過他們心目中的最高形式不同罷了。如果我們應用這個公式,”存在一元論”(existence monism)的意思就是任何具體標的物都在那”一個”最高實體之下,”優先一元論”(priority monism)

則說任何具體標的物都在那”一個基本”最高實體之下。更詳細地說,優先一元論認為全部優先於部分,”優先”或”基本”二詞明示了這裡的實相觀是層級式的實相觀,衍生物都奠基於基礎。這種說法雖然符合直覺,但容易落入強突現論或衍生問題(或分解問題)的困境中。根據分析,這些困境都源自於它的層級式結構的特性,不管有幾層。存在一元論則相反,它取消了所謂的優先性與層級結構,因為除了那”唯一”的存在以外,其他都不存在,也就是其他等同於那唯一。這很違反直覺,但它的確採取了最簡潔的形上學立場,不需要預設太多假設,拒絕了本體論上的灰色地帶,許多困境或難題也因此消失。回到宇宙靈論,在宇宙靈論發展過程中,首先出現的是非建構式與

建構式宇宙靈論的討論。非建構式宇宙靈論(non-constitutive cosmopsychism)認為宇宙意識與巨觀心靈(macro mind)不存在建構關係,但因為也落入強突現論的困境而比較不受歡迎。建構式宇宙靈論(Constitutive cosmopsychism)則被定義為巨觀主體 (Macrosubject)以及他們的心靈狀態在形上學上奠基於宇宙主體與其心靈狀態。Chamlers為了回應分解問題(decombination problem),他說,建構式宇宙靈論又分為等同宇宙靈論(identity cosmopsychism)與非等同宇宙靈論(non-identity cosmo

psychism)。等同宇宙靈論說巨觀主體等同於宇宙主體,這種說法是為了避免巨觀主體不等同於宇宙主體所引發的困境,但是反對者仍不同意,因為宇宙經驗應該比巨觀主體擁有更多經驗。非等同宇宙靈論則認為有許多巨觀主體,而且其存在與經驗則奠基於宇宙主體之上。雖然符合直覺,但Chalmers並不同意,原因是,如果巨觀主體的經驗奠基於宇宙主體的經驗之上,代表巨觀主體經驗是宇宙主體經驗的部分,但是”部分經驗”通常指的是個別主體的視覺經驗或聽覺經驗,所以這巨觀主體不可能是分離、個別存在的個別主體。因此,Chalmers說到底是支持等同宇宙靈論的,他用等同宇宙靈論來回應分解問題。但是,記得嗎?Goff主張的”奠基

於包容性”認為許多主體是宇宙主體經驗的部分,因此被宇宙經驗所包容。這裡的全部經驗與部分經驗的定義與Chalmers的定義非常不同,不過,這樣的討論卻引發真正的核心問題,就是宇宙靈論之下的主體性(subjectivity)問題,有三個策略來因應這個問題。第一,是Chalmers的策略,他認為在終極實相中巨觀主體奠基於無主體參與(non-subject-involving)的宇宙經驗,這很明顯採取了很極端的取消說法,甚至比印度的Advaita理論更極端,但是這種說法直接不僅不符合宇宙靈論的定義,對於主體性最終的不可化約性也進行了顛覆。第二,是Goff的主張,他為宇宙與有機個體如你我都保留了主體性,

他也同意巨觀意識(macro consciousness)是宇宙意識的一個構面,這說法全部與它的構面同時存在並沒有不一致。當然,他的說法肯定與”奠基於包容性”以及優先宇宙靈論都是相容的。第三,保留宇宙主體,對巨觀主體採取了取消策略,認為他們是錯覺,這符合了”奠基於事實要素”以及存有宇宙靈論,同意這唯一基本事物在形上學上的特權,也成為其他事物的事實要素。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分析第二個與第三個策略,假設巨觀主體是相互分離的,然而我們有得知宇宙經驗是基本的、在其自身之內因果封閉(causally closed),在現象上是統合且綑綁的。而現象上的綑綁性並不會在已經統合的現象場域之中發生,因此,巨觀主體的

經驗不可能與宇宙經驗分離,也因此巨觀經驗主體是錯覺。這樣的分析支持了第三個策略,也就是存有宇宙靈論。此外,如同優先一元論、非等同宇宙靈論一樣,優先宇宙靈論仍然得面對難解的分解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存有宇宙靈論與絕對一心論(absolute monopsychism)雖然相似但並不相同。絕對一心論主張只有一個非物理性的意識是唯一的存在,這個獨特的非物理意識提供了個別自我或物理性的複數個體的誤謬的外表的基礎。這種說法又稱為絕對唯心論(absolute idealism),也對巨觀主體採取了取消主義,非常類似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印度的Advaita理論,和存有宇宙靈論不同點在於後者堅持終極事物是物理性的宇

宙。那存有宇宙靈論如何回答分解問題呢?這必須回到它如何定位巨觀主體的說法。存有宇宙靈論說巨觀主體只是錯覺外表(illusionary appearance)或是幻象(figment),它發生於宇宙意識之內,而不是新的創造物,每個巨觀主體是宇宙意識本身的部分外表,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在Gregg Rosenberg的因果顯著理論之下,它也只是宇宙主體的各種潛在因素通過了顯著性門檻而顯化出來的,也就是”果”的狀態的外表呈現,從無法被經驗到可以被經驗的狀態改變,或是說從未決定的潛在到已決定的狀態罷了,這就是所謂對錯覺的解釋。也因為這樣,存有宇宙靈論不再受到分解問題的糾纏,但是卻走進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

,本質上是錯覺的主體是如何被顯化出來的?受到Galen Strawson的啟發,讓我們得到一些繼續研究的線索,那就是宇宙中的能量場與時空,以及把分解問題用心靈的邊界問題的角度來思考。另外,既然存有宇宙靈論與Daniel Dennett的意識錯覺論是同樣的東西嗎?Dennett因為從巨觀個體的大腦之內找不到意識的發生原因,因此認為你我意識是錯覺,但是存有宇宙靈論則是在巨觀個體大腦、身體、甚至意識之外尋找意識的本源,然而哲學上卻在巨觀個體之外找到了終極的意識主體。相同的結論來自於不同的方法,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除了哲學之外,我們來看看科學怎麼說。在經過許多年以牛頓力學為主的古典物理學對世界的理解

之後,我們對意識的發生一籌莫展,好消息是現代量子物理學為我們開啟了新的一扇希望之窗,讓我們可以突破古典物理學的瓶頸一門深入繼續追尋意識的本源,甚至往無所不在的宇宙裡追尋。為什麼量子物理學可以帶來這個契機?這與量子力學的特性有關,所以讓我們先很快地了解量子理論的故事。從光粒子的能量因著波的頻率而定開始,我們在1920年代開始了對量子特性的了解,除了光的波─粒子二元特性(wave-particle duality)之外,Heisenberg的不確定原則(uncertainty principle)說明了量子無法同時被正確測量其位置與動能的特性,Bohr稱這種與生俱來的含糊現象為一種量子現象,無法被

進一步分解或分析,是一種全部性(wholeness),這在位能與動能互補的古典物理是很難被理解的。1935年,Schrödinger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到了量子力學的整體特性,兩個系統的粒子相互分離,竟然彼此互動並相互影響,稱之為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兩個系統之間不需要任何接觸的媒介體,具有”非局域性”( non-locality)。Bohr提出這樣的量子理論對了解生物系統,甚至了解心靈,可能有很大的攸關性。到了1955年,Von Neumann找到了個古典世界與量子世界如何交互的看法,他認為這交互來自於從有許多可能的疊加世界的量子狀態透過崩現(collapse)形

成我們習慣的古典狀態,但是,是什麼引發了崩現仍然不清楚,這就是量子理論的觀測問題(measurement problem)。引發崩現的原因目前有兩派主流說法。第一派是Neumann 自己與 Winger 在1961年提出波函數的崩現來自於非物理性的意識,這樣的說法雖然有趣,但也引發了兩個問題,第一,又回到二元論的老路上了,第二,這樣的說法仍必須預設意識的存在,而這不就是問題的核心嗎?於是,到了1989年,Roger Penrose與Stuart Hameroff提出了量子崩現對形成意識經驗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諸多疊加世界的量子狀態因著物理性的時空差異而崩現,加上生物演化形成的量子大腦對崩現

出的世界的信息進行處理形成心靈狀態,這個說法的被接受程度與發展遠高於1961年的說法 。簡而言之,近代量子力學因其具備整體特性而與宇宙靈論的相容程度令人驚喜,在哲學界或科學界都有人發現這一點,於是攜手生物學家三方努力朝著這個方向繼續探索。再回到Penrose與Hameroff的研究,首先,要先記得的是Penrose為了避免掉入心物二元論的泥淖,他必須回答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物理性過程導致了量子狀態的崩現(collapse)或消減(reduction)?而這種量子態的崩現或消失就是從波函數連貫(coherence)到不連貫(decoherence)的過程。他認為這個過程有幾個特性,第一,並非由心

靈引發的的隨機特性,第二,無法計算,無法被演算法所描述,第三,由重力引發的,雖然重力因素在量子理論中尚未被考慮。他稱之為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簡稱Orch OR,這OR也是連接量子世界與古典世界的橋梁。好那問題來了,那大腦中哪裡有這樣的地方能夠產生這種連貫並且調維持一段夠長的時間來保護這個過程一直到產生意識為止?Penrose警覺到,一定有某個地方能對活躍的細胞產生震動,產生生物性的量子連貫現象。這時候,他找到了Hameroff,也找到了他心目中的答案。Hameroff從1982年開始就發現神經細胞中的微小管(microtubules)因著它獨特的蛋

白偶極子的構象狀態,以及蛋白形狀的機械性改變能夠負責處理信息,也就是說,這些微小管的信息處理機制能夠”讀出”信息以便影響大腦神經與網絡活動。它們二位的合作提出了意識的Orch OR理論,一個變動量子腦的學說(quantum brain dynamics),到了2014年,這理論越臻完整,對於意識,他們提出解釋”每一次的策劃的量子計算性過程都是被OR終結掉的,OR是一個根源於時空幾何結構的量子層面的行動,而這個終結會伴隨著大腦神經中的微小管而發生 ”。讓我們從Penrose版本的OR(從波方程式”崩現”或量子態的”消減”)多了解這個過程。從在不同時空向度的疊加量子世界中,因著重力性的自我能量(g

ravitational self-energy)造成兩個不同世界的時空差異而崩現出一個世界。這差異怎麼來的?在原點,時空是黏著在一起的,並未分離,但隨著離開原點,時間參與進來,時空曲度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而產生差異而分離 。這個分離並不與整個環境脫離,而且仍然與環境中的物質產生糾纏現象。OR結果從疊加狀態消減轉變成一定節奏的頻率振動,這節奏是由兩個原本疊加世界的能量交互影響的結果,而當振動頻率同步約在40 Hz gamma 時就會進入意識狀態。在更深入地問,難道OR是個不可控的狀態嗎?正常狀況而言,在當環境與這疊加世界糾纏,而且當包含主導環境的隨機因素的時空參數被決定的時候,OR就會發生。

這個時候的主觀經驗仍然處於渾沌、無認知、不明確或原型意識的狀態,因為在這個時候的OR經驗是缺乏信息與意義的。但是根據Orch OR理論,生物演化提供了腦微小管,也就是OR事件被編排的地方,微小管蛋白發揮了量子計算功能。Penrose 與Hameroff認為,隨著演化的發展,生物因素能夠編排並進一步孤立微小管的量子計算場域,這時,不需要環境中的隨機性就能產生重力性的自我能量,而此時的OR能因著非計算性的”willed”的影響,提供豐富的認知主觀經驗、控制意識行為。那感質(qualia)怎麼來的?在Orch OR理論提到,尚未編排的OR事件會有初始主觀經驗,渾沌並缺乏認知,為OR後續過程出現的感質

提供了素材。Orch OR理論與宇宙靈論中相通之處其實很明顯。都屬於物理論、都屬於整體論、主張宇宙內在本質存在現象性質、能在某些機制之下實例化意識。要介紹的另一組人馬是Joachim Keppler與Itay Shani。Keppler在2018年借用”量子場理論”(quantum field theory,QFT)中解釋量子理學背後機制的”隨機電子變動” 架構(stochastic electrodynamics,SED)來解釋與意識有關的神經科學發現。他說SED的建立是基於整個宇宙被一種普遍存在的電磁場所滲透,稱之”零點場域”(zero-point field,ZPF)的概念。他說,ZPF

像是一個極大的能量海,充滿同質性、等方性(isotropic)、無差別向量。場域呈現不相關(uncorrelated)的狀態,並擁有獨特的密度 。我們看到的任何個別事物,其系統都是與這個擁有全光譜的ZPF相對應,並且從其中擷選出某個獨特組合的場域模態(modes),只要該系統振動要素與這相關模態之間的互動夠強,該系統與ZPF之間能量交換就能達到動態平衡,達到所謂”階段鎖定場域模態” (phase-locked field modes),展現出量子行為包括量子配對(coupling)、量子糾纏以及相互之間產生遠距連貫性(distance coherence)。所以,ZPF扮演了量子現象發生的根本

原因以及信息載體(carrier)的角色,在”階段鎖定場域模態”的ZFP與相關參數展現出一個” 局域”(local)的信息場,信息內容更為豐富,也提供了意識系統中的現象品質。而複雜的量子系統如人腦,當然會產生廣泛的意識經驗。Keppler強調這個說法保留了因果封閉原則以及簡約原則,也符合宇宙中整個量子體系同一機制同時包含物理性質與現象性質的想法,也就是宇宙靈論。Shani在2020年接著Keppler的說法,提出了”無所不在的意識場”( ubiquitous field of consciousness,UFC)說法,作為ZPF的哲學用語,Shani將UFC設定為宇宙雙重構面的基礎要素,包括自

然中的物理性樣貌以及內在現象的顯化,並做出一個與Orch OR理論非常類似的結論, UFC負責編排神經活動的連貫模式,我們的意識神經網絡(NCC)擔負了認知的責任,讓大腦產生個別意識流,也不停地更新UFC。這些科學家的發現的確令人耳目一新,進而支持的宇宙靈論者的看法。但是,這也引發了幾個問題值得思考。第一,巨觀意識系統既然是一組特定參數下的”階段鎖定場域模態”,也就是說,該系統的要素僅是暫時的狀態,這符合了前面對於巨觀主體性的第三個策略,巨觀主體並不存在,至少不是連續存在,認為它持續存在其實是個錯覺。但奇怪的是,面對如此,Shani卻堅持其存在,並支持優先宇宙靈論。第二,能量與意識的”原始”(

primordiality)概念釐清。在ZPF或疊加的量子世界中提到的原始性,也都用原型(proto)字眼來表達意識的原始狀態,但是這與Chamlers提出的原型泛靈論中用的原型的涵義卻截然不同。前者原型的涵意是渾沌、缺乏向量、尚未有時空因素介入的狀態,沒有層級觀念。後者說的原型則有層級的概念在其中,是用來說明較為基礎、即將被建構出上一層級的概念。這是泛靈論與宇宙靈論相當大的差別之處,也是為什麼宇宙靈論無須面對合併、分解相關問題的原因。第三,所謂的”階段鎖定場域模態”有可能讓人直接認為每一次暫時性的連貫狀態與環境都是獨立開來的。其實不然。首先,每一次暫時性的連貫事件與狀態仍然都與ZPF相呼應並

配對糾纏,並非全然孤力無關。再者,每一個潛在的連貫事件的起因都動態地影響、限制著彼此,為什麼呢?根據Rosenberg的因果顯著理論,這整個世界是處於一個連動的限制狀態,世界中的一部分的狀態都限制著其他狀態。所以,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在這個宇宙的基礎場域中發生的每一個連貫事件都並非獨立事件。第四,心靈對物質的因果力(mental causation)在這裡怎麼解釋?既然宇宙的整體實相(holistic realism)是我們的世界中的” 局域”實相(local realism)的來源與動因,然而整體實相對我們而言是無意識的部分,但是卻是這個部分顯化我們的意識與物質,我們的意識對物質的因果力必須回

到無意識的整體,並非由我們的意識直接顯化物質。宇宙靈論,尤其是存有宇宙靈論,這種不直接探討我們心靈的學說,是否影響了我們理解心靈邊界這個議題?我們先回顧一下在這之前大家怎麼看。20世紀到21世紀初的許多哲學家逐漸擺脫笛卡兒心靈不出大腦的說法,用各種論證轉向外部論(externalism)或反個別論 (anti- individualism)來說明心靈的邊界問題,尤其是自然論(naturalism)派。宇宙靈論對心靈邊界問題有什麼相關說法嗎?有的。第一,就是Schaffer的同質異質三部曲 說法,解釋了個別心靈如何從宇宙的心靈中個別化,邊界於是出現。第二,Orch OR理論提到意識的升起與暫時性

地從量子場域分離,就在那瞬間當下邊界出現。第三,Shani一直主張巨觀主體是宇宙意識的”分割” (segment” 或 “partition”),巨觀意識由宇宙意識衍生出來,形成一個” 局域”模式(local pattern),這個當地模式有其邊界。針對這些說法,本論文提出兩點看法,一,這個邊界是條件性地、不連續地出現,這個邊界在不同時間段之間並不等同(identical)。二、一定有一個所謂的動能(momentum)在干擾ZFP把這個原本無差別的場域發展出某些特殊性,在時空幾何裡發展個別性。Penrose與Hameroff認為這個動能是計算性的”重力性自我能量”(gravitational

self-energy)以及非計算性的生物演化共同形成這動能。Bernardo Kastrup則提出宇宙意識中有自我激化(self-excitation)的傾向,而經驗就是宇宙意識自我激化的結果,特定經驗與宇宙意識自我基化的特定模式相呼應,然而經驗在本體論上與宇宙意識沒有區別就像舞蹈與舞者本身無法區分一樣,這也就是存有宇宙靈論。在Kastrup的說法之下,就更沒有巨觀主體的衍生問題的容身之處了,因為根本沒有任何東西被衍生出來。天啊!這種說法完全脫離原本心靈邊界的外部論等等說法了,巨觀主體如你我,根本是神經網絡系統與這無所不在的宇宙現象性質短暫交互的結果,站在巨觀主體的角度從內向外看,心靈的邊界

遠遠脫離大腦、意向性或功能工具的說法,我稱之為”激進外部論”(radical externalism)。 Kastrup提出一個”解離”(dissociation)的概念來更好地形容宇宙與巨觀層次的意識之間的關係,當一個”黏著”在一起的現象內容被自我激化的動能所干擾,就會出現所謂的解離現象,”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 DID)是個適當的比喻,巨觀主體是宇宙意識主體的”變型” (alters),每一個變型都呼應這整體心靈空間的特定場域,呈現出其私有的質化現象場,用”分離”(separation)來說並不恰當,或者應該說”分離”是一種錯覺。

如果心靈的邊界採用了激進外部論,為什麼我無法閱讀你的心靈,從而知道你在想什麼?為什麼在這私有的現象場之外我是盲目的?這聽起來很矛盾。根據Freya Matthews 的說法,身體是現象場與解離性的邊界的外觀顯現,活著的有機體因著身體表現出宇宙意識的變型,是一種客觀的決定;Kastrup則提出很好理由說明新陳代謝對解離的現象場的維持是本質性的關鍵,當新陳代謝變慢或停止,解離的邊界就變的消融。即便有個外觀的邊界,使得我無法讀你的心,但不可忽視的,每一個解離的變型都能夠相互影響,但是從心理學的行為報告裡,都發現有一個現象上的撞擊(phenomenal impingement)穿越每一個解離的變型的

邊界,變型的邊界使得從邊界之外而來的撞擊產生經驗知覺變得可能。既然現象內容自宇宙意識自我激化的特定模式,這撞擊可以被視為對解離的邊界的干擾(interference pattern),而我們稱之為知覺 (perception),相同地,變型也可能自內而外產生撞擊進而影響四周的宇宙意識的現象活動。在存有宇宙靈論的脈絡之下,在加上 Donald Hoffman借用電腦做為比喻來解釋原本無法被知覺的現象經驗如何轉化成各種不同品質的豐富經驗。他說終極實相其實只是矽晶片,而每個變型的豐富質化經驗是Orch OR程序將結果表徵(represent)出來,有如從屏幕投放出來一樣。根據知覺的表徵理論,感質是表

徵的性質,一個表徵理論有名的例子,當我幻想一堵白牆時,那”白色的感覺”(whiteness)是我的經驗中的非物質性質罷了,這表徵客體的表徵性質有一種現象學上知覺透明(transparent)的特性。這時候,我有一種直覺,想取消人類在意識產生問題的特權,人類與周圍的世界對意識的產生的貢獻一樣大,因為在人類與周圍世界之間的”撞擊”,就是意識流之所在。這樣的狀況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舉例而言,有一個變型A(簡稱 A),一個變型B (簡稱B),A 被現象內容包圍並引發A的知覺。而B也是包圍著A的現象內容的一部分,因此B的內在經驗也間接地透過共同的現象環境撞擊、刺激A的邊界而引發A的知覺。這時候,在大

腦功能與內在經驗之間形成了一個新的關聯關係。簡單說兩個結論,第一,大腦產生經驗的連結範圍已經超越變型個體之內,這連結範圍包括與宇宙經驗與其他變型的經驗的因果鏈。第二,如果沒有其他變型,大腦功能與內在經驗間的關聯關係無法被促動。沒有他者的經驗,將沒有內容可已被表徵出來成為你的知覺經驗。因此,我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沒有他者的心靈,我就沒有心靈。最後總結一下感想。首先,本論文諸多論證支持存有宇宙靈論。許多激進的理論不應該只是違反直覺就被放棄,畢竟我們常常被直覺欺騙。第二,想提醒優先宇宙靈論與存有宇宙靈論乍聽之下僅是版本上的小小差異,但其實其內涵有非常大的不同,原因不再贅述,存有宇宙靈論讓我們重新深刻檢

視看待世界的眼光、人生價值觀,更將我們引進跨領域的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與社會科學中。在存有宇宙靈論的描述下,世界的實相投射出我們眼前的世界,就像星球發出的無數星光,同時間向外投射,但也閃爍不定。第三,論文寫到此,最後一哩路的方向似乎指向意識的原始性(primordiality),也就是無意識的部分。雖然是最後一哩路,我們人類也許要走很久,也許永遠走不到,但我相信,與宇宙意識一體的我們,仍然會勇敢的走下去,因為,那畢竟是內建的想望。第四,整篇論文的重點,將心物問題化約到宇宙意識,宇宙意識使意識成為可能。宇宙之內包括所有心靈,如果沒有宇宙中的其他心靈,就沒有心靈成為可能,沒有心靈能獨立存在,“全

部是一; 一是全部”(All is one; one is all),我很抱歉用如此感性詩意的一句話做為一篇分析哲學論文的結論,但這是我由衷所想要表達的。

右手、左手:探索不對稱的起源

為了解決形容事物非常微小的問題,作者ChrisMcManus 這樣論述:

榮獲全球科普書最高榮譽安萬特獎(Aventis Prize) 推薦 曾志朗 中央研究院院士   尋求對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 然而,不對稱才是自然的常態、宇宙的本質。 從次原子結構到人體、宇宙,從文化到社會生活, 本書將破除你對左、右的誤解,徹底揭露不對稱的力量。 本書是艱深科學、迷人遊戲與詭計的絕佳組合,也是探索奇聞軼事與未知事物的寶庫。 ——安萬特獎評審團主席瑪格麗特‧德拉布爾(Margaret Drabble)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是右撇子?而大多數鸚鵡卻都是左撇子? 為什麼歐洲語文的書寫是由左至右,而阿拉伯語系卻恰好相反? 在人類左右對稱的外表下,為什麼心臟位在胸腔左側?

為什麼左腦與右腦的差異這麼大? 為什麼人體是由左旋胺基酸與右旋醣類所構成?   從人體本身到次原子粒子層次,乃至於宇宙,都普遍存在著不對稱的現象。 作者麥克麥納斯旁徵博引,廣泛採擷各種資料來探討這些問題:從醫學史、認知科學、分子生物學、量子物理,到林布蘭的油畫、達文西的素描、比目魚的行為、早期地圖製圖故事、中世紀肖像學,甚至還包括他自己的一對雙胞胎女兒(一個是右撇子,一個是左撇子)。 麥克麥納斯認爲,這一切的不對稱有著一個共同的起源,而這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存在這深邃宇宙中的一種根本的不對稱性。 一部科學偵探故事,完美交織了愛倫坡的推理與蓋瑞的解剖學。 ——《新政治家》(New St

atesman)年度好書推薦 從生活、文化、迷思等面向,探討不對稱起源的迷人之作。 ——《泰晤士報文學評論》(TLS) 文字明白曉暢、風趣詼諧、內容豐富精彩……本書絕對是有史以來把「不對稱」這個主題寫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一本書。 ——《觀察家》週刊(Spectator) 引人入勝,無所不包。 ——《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作者功力深厚,將這麼多不同學門對左與右的本質的各種發現與概念說得一清二楚,再明白不過,這本雅俗共賞的絕妙好書你萬不可錯過。  ——《自然》(Nature)

西班牙文及中文對立話語標記之比較研究- sin embargo、no obstante 及可是、但是、不過

為了解決形容事物非常微小的問題,作者劉欣馨 這樣論述:

論文名稱: 西班牙文及中文對立話語標記之比較研究-以"sin embargo", "no obstante" 及"可是"、"但是"、"不過"為例 頁數:127關鍵字:話語標記、對立話語標記校系(所)組別: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時間及提要別:102學年度第1學期 碩士學位 論文提要研究生:劉欣馨 指導教授:白士清博士論文提要內容:引言近幾十年來受惠於科技不斷發展創新,人們之間的聯絡已無疆域之隔,可透過電話及網路隨時隨地進行溝通;此外,我們目前處於全球化社會,許多人赴其他國家旅遊或工作,使得世界各國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有更緊密的聯繫。西

班牙文及中文可說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兩個語言之一,幾乎所有拉丁美洲國家及西班牙的官方語言均為西班牙文。另一方面,中文則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約有15億人口以中文為母語,如中國大陸、台灣及新加坡等國家。當筆者在西班牙及阿根廷學習西班牙文時,發現上述兩國與台灣的教學方式相同,提供外國人學習中文或西班牙文的課程內容大多以文法、會話等為主,卻無任何與話語標記相關之教學內容。然而,這些詞彙的使用有助於正在學習另一個語言的學生增加溝通及理解能力,進而減少因語言使用不當而引起誤會之可能性。事實上,話語標記對溝通而言非常重要,依據其不同的特性在對話中發揮引導作用。換句話說,話語標記是語言學的元素,引導人們理解

溝通過程中對方言詞所欲表達之意思,亦即在溝通過程中推測、理解的程序。 在本論文中將就對立話語標記進行研究,此類話語標記連接話語的兩個成員,第二個成員消除或減低可能從第一成員得到的結論。雖然西班牙文及中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言,但相信透過對此兩種語言對立話語標記之比較研究,仍可能發現並分辨其中之相同及相異之處,將有助於改善學習其中一種語言的學習成果,如加強學生溝通能力,特別是在翻譯方面。 西班牙及中文對立話語標記之比較研究長期以來未獲學者重視,事實上,在西班牙文方面,學者對話語標記及對立話語標記已有深入研究,但在中文語言學領域中卻仍待加強,針對前述兩種語言之話語標記進行比較研究者更是少

之又少。研究方法為達本文之研究目的,文中將使用三種研究方法,分別為演繹、歸納及對照。首先以演繹法介紹西班牙文及中文話語標記之特性,如定義、形式、功能及種類等;此外,亦將用於闡述中、西文不同的對立話語標記的整體特性及用法。 另一方面,由於中文對立話語標記現有研究文獻缺乏,因此將以歸納法透過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就可是、但是及不過各選出50個例句,並加以分析研究,歸納出前述三個中文對立言談標記之特性及用法。最後,將透過對照法建立西班牙文及中文對立話語標記間存在之異同關係,及如何將此比較分析成果運用在此兩種語言之教學及翻譯方面。論文結構 本文分文五章,第一章將針對西班牙文話語標記進

行整體性介紹,包括其定義、意義、特性及種類等,藉此獲得對話語標記之明確概念。第二章則將依據現有之研究結果及使用西班牙文、中文兩種語言之例句,從不同角度就西班牙文及中文話語標記進行整體性比較分析,包括概念、型態、語義、位置、音調、功能及種類等方面。第三章將介紹西班牙文對立言談標記,首先將就其特性進行解釋,之後再對每個對立話語標記之用法逐一介紹,主要目的係盼達到更加瞭解每個詞的用法並指出其間微小的差異。第四章將沿用第三章之分析模式,透過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例句就不同之中文對立話語標記進行分析比較。第五章將以第三、四章之分析結果為基礎,就西班牙文及中文之對立話語標記之整體特性及用法進行比較,

並建立其間之異同關係。此外,本章第二個重點則是本文研究成果在前述兩種語言教學及翻譯方面之運用。第一章 言談話語標記介紹 本章將以在西班牙文話語標記研究領域中享有盛名之三位作者之三本著作為基礎。總體而言包括María Antonia Martín Zorraquino及José Portolés Lázaro 合著文章“Los marcadores del discurso”,Ignacio Bosquey及Violeta Demonte合著之Gramática descriptiva de la lengua española (1999),Estrella Montolío之Cone

ctores de la lengua escrita (2001)及José Portolés之Marcadores del discurso (1998)。1.1定義依據Martín Zorraquino y José Portolés,話語標記係無法改變之語言學單位,不具句法功用,但依據其形態句法、語義及語用等不同特性,引導溝通中推理的過程,亦即,話語標記係資訊處理過程的領導者,其主要功用為引領話語間之推論,指出句中不同元素之發展方向,協助接收者在訊息翻譯的過程中不會遇到困難,可說是個聯繫的機制。具引導推論功能之字詞甚多,但話語標記在句中並無直接的觀念意義,而是引導話語中的推論過程,此標

準排除名詞、形容詞及動詞等擔任話語標記之可能性,因為渠等所表達之意思均有其真實性。1.2 文法特性 話語標記不專屬於某個詞語種類或文法類別,可以是副詞、連接詞等。然而,當擔任言談標記角色時,確實存在某些共同特性。1.2.1 形式 言談標記係語言學中詞形不變化之單位,此特性係話語標記與其他具有彈性及可與其他詞語共同使用詞語之區別。1.2.2句法位置 話語標記與連接詞之差異在於,連接詞始終隸屬於其所連結之子句,但話語標記一般而言有較大之移動性,可位於句首、句中及句末。1.2.3語調一般而言,話語標記通常前或後語調有所暫停,有時前後都有,可構成一個語調上獨立之單位。在書面文件上

,話語標記則多位於兩個逗號之間,亦有可能並無任何標點符號。1.3 意義 言談標記並無概念性意義,而是種處理意義。由一系列語義指令引導言談間不同成員間可能之推測。因此,有效運用言談標記不僅取決於文法特性,亦包括我們希望得到何種理解所做之努力。1.4 效果 言談標記在口語表達中之意義效用值得我們注意。一般而言,對話係由兩個發言的交流所組成,第一個是主動發言,第二個是反應發言,一般而言,在對話中,主動發言會有個可能的反應發言。如:倘一個人發表對某人有利的言論,一般而言會期待聽者對其意見表達肯定的反應。1.5 類別 言談標記可依其特性分為五種類別:1. 訊息建構:評論、開始話

題、延續話題、結束話題、發語詞。2. 連接:添加、結論、對立話語標記3. 重新解釋:解釋、修正、條件、總結。4. 論據:強化、具體化。5. 口語:此類言談標記出現於對話之中,表達說者確定性、態度、開始或維持發言權。第二章 西班牙文及中文話語標記西班牙文及中文係兩個非常不同的語言,為對此兩語言之話語言談標記有更明確之認識,本章將就概念、形式、語義、位置、語調、語用及種類等進行比較研究,以瞭解其異同之處。為達此目的,本章仍將以第一章相關參考文獻為基礎摘整西班牙文話語標記之特色,中文部分則以Yao (2008)之論文為理論參考資料。2.1概念比較整體而言,西班牙文及中文之話語標記概念類似,

主要功用均為引出書面或對話中互動間之關聯及語用關係。2.2形式比較2.2.1西班牙文話語標記形式如同在定義中所指出,話語標記係語言學中詞語不可變化之單位,亦即在文法上有其固定性,無法改變或與其他字詞混合使用。2.2.2中文話語標記形式中文話語標記可能是副詞、連接詞、感嘆詞或指示詞等,並無組成另一個新的文法種類。西文話語標記不能改變的特性,在中文並不能用來做為區別話語標記與其他詞類之標準,因為中文詞語並無陰陽性、單複數或動詞時態變化等特性。然而,中文話語標記有種句末形式,如啊、吧、呢等。這些詞語不會改變語義或話語標記之基本功能,而是改變語用層級闡釋的力道。2.3語義比較話語標記之意義主要是從概念

意涵演變到處理過程的意涵。如當看這個字做為話語標記時,所表達的意思並非當動詞時看的動作,而是試著獲得注意力或開始新的發言。然而,話語標記並不會放棄所有的概念意涵,因為當話語標記進行語用功能時,仍維持其語義功能。如看這個字便不可能衍生出改變的意思,而改變這個字也只能轉變成對立話語標記。2.4位置比較2.4.1西班牙文話語標記位置西文言談標記除了連接詞總是位於詞語句首外,其他詞性的詞可以有其變動性,可位於句首、句中及句末。2.4.2中文話語標記位置中文話語標記大多出現在句首,尤其是連接詞,但有少數案例位於句中或句末。2.5語調比較2.5.1西班牙文話語標記語調 西文話語標記多透過前面或後面暫

停來界定,有時兩者都有,可組成一個獨立的語調單位。2.5.2中文話語標記語調 大部分中文話語標記前或後有停頓,亦可組成獨立之語調單位。2.6功能比較2.6.1西班牙話語標記功能西班牙文話語標記主要有語用及互動功能。說明話語成員間關係,並具有引導推測之功能,亦即提供如何理解一系列話語之資訊,如開啟話題、持續話題、結束或改變話題、表達說話者態度等。話語標記亦有語義功能,話語標記之語用或互動功能即從語義功能演變而來。2.6.2中文話語標記功能話語標記之語用功能係共同特性,中文話語標記亦不例外,與西文話語標記功能類似,闡明話語成員間之關係及引導溝通間的可能推測或如何闡釋之資訊。2.7類型比較中文

話語標記研究中除了廖 (1980) 之外,並無任何研究結果就話語標記類型進行明確分類,僅就某些話語標記進行研究,如好、那、可是、但是、不過等。然而,因中西文話語標記間具共同特性,筆者認為應可將中文話語標記依第一章所提到之西文話語標記類別進行分類。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中文中有一種話語標記在西文中並不存在,就是位於句尾的字詞,用於表達詢問、命令或感嘆之意,如了、呢、嗎、啊及吧。第三章 西班牙文對立話語標記 與前面兩章相同,本章將以María Antonia Martín Zorraquino及José Portolés Lázaro (1999), Estrella Montolío

(2001)及José Portolés (1998)等著作為撰寫參考文獻,前述兩作者係話語標記研究領域之翹楚,所著作品更是本研究領域之必要參考資料。3.1整體特性對立話語標記連結句子的兩個成員,其中第二個具有刪除或削弱從第一個成員中可能得到的結論。對立話語標記所連結的兩個成員可討論相同或不同主題,倘主題重複,則第二個成員取代第一個成員中否定意涵的肯定性,倘兩個成員所述係不同主題,則無此特性。西文對立話語標記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表達所連結成員間矛盾或對立之關係,如 en cambio, por el contrario及por contra。第二類則是其所連結之成員所述主題與前面成員相同,如a

ntes bien。第三類則是引出與預期不同之結論,如sin embargo, no obstante, con todo, empero, ahora bien及ahora。第四類則是削弱前面成員論點強度,如eso sí.3.2 西班牙文對立話語標記3.2.4 En cambio: 表達所連結兩個成員間矛盾關係,不可重複相同議題。3.2.5 Por el contrario: 表達與前一成員相反的意思。3.2.6 Al contrario: 係反意副詞,文法上並非連接詞,可能是量化的結果。3.2.7 Por contra: 與por el contrario類似,建立兩成員間對立

、相反關係,但與en cambio一樣,不能重複與第一個成員相同的主題。3.2.8 Antes bien: 本詞所連結之成員與前面成員討論相同主題,第二成員取代第一成員否定意涵的肯定性。3.2.9 Sin embargo: 所連接的句子消除可能從第一個成員得到的結論。3.2.10 No obstante: 與sin embargo類似,所連接的子句消除可能從第一個成員得到的結論。3.2.11 Con todo: 所連接的句子亦消除可能從第一個成員得到的結論,與sin embargo及no obstabte的差異之處在於第一個成員具強烈論據,而第二成員引出一個與預期相反的結論。3.2.1

2 Empero: 目前無論書面或口語上已不常使用本詞,其意涵與sin embargo類似,引出一個與前一個成員可能推測出的相反結論。3.2.13 Ahora bien: 本詞前面的成員通常由一連串詞語所組成,完整說明某個情形,而ahora bien所引出的詞句消除可能從前面詞句獲得之結論。3.2.14 Ahora: 其意涵與ahora bien類似,差別在於ahora較常出現在口語、對話之中。3.2.15 Eso sí: 所連結之詞語削弱或倒置從先前成員可能得到之結論。第四章 中文對立話語標記 本章將依前面幾章之撰寫結構,及Yan (2000), Lü (1999) y Yan

g (2009)等參考文獻為基礎,針對中文對立話語標記特色進行介紹。4.1整體特性如同在第三章所提,對立言談標記連結兩個話語成員,第二個成員刪除或削減從第一個成員可能獲得的結論。4.2 中文對立話語標記4.2.1但是 (但)但是為連接詞,偏好用於正式書面語體,不得放在主詞之後,必須置於主詞前面,主要出現在句首,可引介出新主題,要表達的重點在但是之後,引出與上文相對立的意思,或限制、補充上文的意思。但是的句式構成基礎是事物的矛盾對立或相互差異,可分為下列三種情況1. 直接對立:兩種事物同時存在,相互對立。老師應該成為小孩的典範,但是也有老師行為不檢。2. 因果違逆:前事為因,後事逆著前事而出

現結果。老和尚骨瘦如柴,但聲若洪鐘。3. 稍有牴觸:兩件事同時存在,並不獨立但稍有牴觸。這個藥吃了會頭暈,但是不要緊。但的用法基本上同但是,不同之處在於但是後面可以停頓,但之後不行。4.2.2 可是可是在漢語中有連詞和副詞兩種用法。做連詞時有兩種功能:一表轉折,以引出與前面事實相反的內容,常常與表示讓步的雖然類連詞相呼應。二是引出下文,對前面的內容進一步限制和補充。據王(2005)之研究結果顯示,可是多出現於非正式語境,如日常會話,語氣較為委婉;可出現在句子中主詞的前後,主要出現在句首。4.2.3 不過不過是轉折關係的連接詞,用來連接兩個分句。可是與不過所表達之對立傾於隱藏,但是的對立則是明

確外顯的。可是、但是和不過是功能較類似的對比話語標記,較常與雖然連用的對比標記為可是,但是居次,不過最少。4.2.4 倒、倒是 副詞倒表示和常情相反,或跟意料的情況相反。有的副詞既可用於主語之後,謂語之前,也可用於主語之前,但大部分副詞一般只用於主語之後,謂語之前,副詞倒即是如此。 倒是可表轉折,但後面應該表是積極意義的語詞如: #漢語一開始學比較容易,倒是越學越覺得困難。 因為表示得不是積極意義,應將倒是改為但是,但是也表轉折,但用法上沒有上述限制。4.2.5 卻是(卻)用在偏正複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表示转折,與但、但是、可是類似。如:瑪莉出門總是光鮮

亮麗,家裡卻髒亂不堪。4.2.6 反而 表示與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之外,在句中起轉折作用。可用在主語前面,惟反而是副詞,不能用在主語前面,只能用在謂語前面。如:小王住得最遠,反而第一個到。4.2.7 然而、而 然而只有轉折的意思和作用,反而除了轉折作用外,還有表示出乎意料、違反常理的意思。反而常常與『不但不/沒』、『不僅不/沒』相呼應。而的用法如次:4.2.7.1連接並列的形容詞、動詞,用法與然而、但是、卻相同。兩部分意思相反,後一部分修正和補充前一部分。如:這種蘋果大而不甜。4.2.7.2連接子句,表示相對或相反的兩件事。而只能用在連接後子句的句首。如:這裡已經春暖花開,而北方

還是大雪紛飛的季節。4.2.7.3而前後兩部分一肯定一否定,對比說明一件事或一件事的兩方面。如:這裡的氣候適合種小麥而不適合種稻。4.2.7.4放在意思上相對立、形式上向主語謂語的兩部分之間,含有如果、但是的意思,後面要有表示結論的另一小句。如:身為幹部而不能團結,是不能做好工作的。4.2.8 其實 表示所說的情況是真實的,用在動詞或主語前。引出和上文相反的意思,有更正上文的作用。如:這些花看起來像真的一樣,其實是紙做的。4.2.9 反之 反之為連接詞,用在兩個小句、句子或段落中間,起轉折作用,引出同上文相反的意思。反之後有停頓。如:謙虛使人進步,反之,驕傲使人退步。4.2.10

只是 只是為連接詞,表示輕微的轉折,意思重在前一小句,後一小句補充修正上文的意思,語氣委婉,跟不過用法相近,後面不能停頓。如:這牌子好是好,只是貴了些!第五章比較分析及在教學與翻譯上之運用本章將就sin embargo, no obstante及可是、但是、不過之特性進行比較分析,因為這幾個對立話語標記係西班牙文及中文中最常用的,瞭解彼此間異同之處,及在教學與翻譯方面之運用。本章將以由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中選取可是、但是、不過各50個例句並翻譯成西班牙文,以此為基礎進行與sin embargo與no obstante的比較分析。5.1 可是、但是、不過簡介5.1.1 可是由可是所

引出之矛盾對比關係可以是明顯或含蓄的,但以含蓄居多。此外,當講者希望表達內在感受時,通常多使用可是一詞。可是可置於主詞之前或主詞之後,但當位於主詞之後時,除擔任對立話語標記,亦有可能擔任強調某特定情形,或表達諷刺之意。5.1.2 但是由但是所引導之對立之亦可以是外顯或內含的,但相較於可是及不過,以外顯居多,所表達的意思較為強烈,倘以可是或不過取代但是,聽者可能無法適切的接收到講者所希望表達的訊息;此外,有時但是所連結的語句係講者本身的觀察意見。5.1.3 Búguò(不過)不過與可是類似,所引導的句子所表現的矛盾對立之力較為含蓄,有時所表達得是對前面評論的意見。當不過擔任對立話語標記角色時,僅

能置於句首,倘位於句中或句末,則為表達僅僅、只是或足夠等意思之副詞。5.2可是、但是、不過特性總結5.2.1文法特性據呂 (1999), 可是、但是、不過均為反意連接詞,連結兩個句子並表達轉折之意。5.2.2位置一般而言,可是、但是、不過做為對立言談標記時,多出現於句首,並具有兩個功用,一為表達轉折之意,二為引出新話題;當這三個詞出現在句中其他未置時可能改變其語用功能。5.2.3標點符號透過150個由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選出之例句,可觀察出可是、但是、不過可位於逗號、句號之後,兩個逗號之間,或位於句號之後,逗號之前。5.2.4語用功能可是、但是、不過均為對立言談標記,具有相同的指出關聯性、否定

或消除可能從前述句子中得到結論的語用功能;但是所表達的對立之意較可是及不過強烈外顯。5.3 Sin embargo, no obstante介紹5.3.1文法特性在傳統文法方面,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為反意連接詞,但在現代文法方面,則認為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並無連接詞特性,而應該屬於副詞,因為可以與其它反意詞組並存,且可位於句中不同位置。5.3.2位置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可位於句首、句中及句末三個位置。5.3.3標點符號據Estrella Montolío, 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可位於逗號之間

,句號及豆號之間,逗號之後及句號之前。.5.3.4語用功能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均為表達對立或矛盾之意之對立話語標記,在意思與語用翻譯上建立起特別的橋樑。5.3.4.1 Sin embargoSin embargo所連接之句子消除可能從前一子句可能獲得的結論。5.3.4.2 No obstanteNo obstante與sin embargo相同,其所連接之子句亦具有消除從前一子句可能得到的結論的特性。但其使用上不如sin embargo頻繁,一般而言,當發言者希望避免對前面子句有反駁意思是,多選用no obstante;此外,No obstante所連接之句子所表達的

意思不會削弱前面句子所闡述的真實性。5.4 Sin embargo, no obstante及可是、但是、不過之比較研究5.4.1位置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可出現在句首、句中及句末等三個位置,且不影響其語用功能。然而,當可是、但是、不過擔任對立話語標記時,主要多出現於句首,當這三個詞出現在其他位置時,其語用功能可能因此改變。西班牙文及中文話語標記間存在著一項明顯差異,就是中文話語標記不會出現在句尾,這也顯示出中文對立言談標記在位置上較為嚴謹,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較有彈性。另一方面,雖然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可以出現在句中

不同位置,但整體而言,最普遍的情形仍為出現於句首,此特性與可是、但是、不過相似。5.4.2標點符號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與可是、但是、不過之標點符號運用情形類似,均可位於逗號之後、介於句號及逗號或兩個逗號之間。但當可是、但是、不過擔任對立話語標記角色時,從來不會出現於句尾,因此不會像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出現於逗號之後,句號之前的情形。5.4.3語用功能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與可是、但是、不過之語用功能類似,均被歸類為對立話語標記,主要功能在於表達與前一子句對立、強調或矛盾之意,消去從前面子句可能獲得之結論的可能性。可是及

不過所表達的對立性較為含蓄,但是所表達之對立之義則較為外顯。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的涵意相似,差別在於當sin embargo在對話中且開始一段話語時,可能表達反駁之意。5.4.4與雖然並用情形之前已提過,可是、但是、不過可與連接詞雖然並用。中文裡為表達轉折之意,除了可透過單獨使用對立話語標記外,亦可將句子分為兩部分,前面為由雖然所連接之讓步子句,後面則為由對立話語標記所引導之主要子句,表達與前一子句矛盾或相反之意見。其句子結構如次:雖然...,可是(但是、不過)...。...雖然...,可是(但是、不過)...。在第四章中筆者曾提到,依據王(2005)年研究顯示,可是

、但是、不過均為可與雖然並用之對立話語標記,但最頻繁者為可是,但是次之,不過最少。然而,筆者在統計中央研究院平衡漢語語料庫中雖然的前一千個例句,並扣除23個重複的例句後,發現與雖然並用最頻繁者為但是而非可是。與但是連用的例句共有196個,比率約20%,可是共有53例,約占5%,不過則僅有20例,占2%。可是、但是、不過語雖然並用之比率可是、但是、不過可以複合之方式呈現,但在西班牙文中之使用方是剛好相反,西文對立言談標記不可與讓步連接詞雖然並用。讓步子句可位於主要子句之前,倘雖然出現在讓步子句,在主要子句則不能出現sin embargo或no obstante等對立話語標記。句子結構如次:雖然…

, …(主要子句)…(讓步子句), sin embargo/ no obstante…。5.5在西班牙文及中文教學與翻譯方面之運用5.5.1在西班牙文及中文教學教學方面之運用人們學習外語的主要目的係為發展溝通能力,可以用外語精準適切地傳達所想表達的訊息,而聽者亦可有效地理解講者所欲傳遞之意涵,求其是講者以較為含蓄之方式表達時。在此情形下,倘若聽者無法確實理解講者所欲傳遞之訊息,在互動或交流時可能出現負面影響,因此推動及發展學生溝通及理解能力係非常重要之課題。為達到發展溝通能力之目的,筆者認為話語標記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有其重要地位,因此本研究西班牙文及中文對立話語標記報告主要目的之一即為顯出正確使

用外語之話語標記的重要性,以使外語教學及學習更臻完善。碩士班修課期間有機會與來自台灣不同大學畢業之學生共同上課,瞭解到台灣之大學對話語標記之教學僅有對外語程度較高時才教。如果一個學習西班牙文的學生沒有流利的溝通能力,就無法以相同語言分享傳遞者與接收者間之訊息。在外語教學方面,依據學生程度進行清楚的文法講解是必須的,除此之外,亦可透過與各種議題相關之練習,比較西班牙文及中文文法亦同之處,除了有助教師們了解學生時常犯錯的原因及所遇到的困難之處,亦可協助學生了解目標語文法架構。而當學生學習外語時,除了應該了解所習外語文法架構及規則外,亦應對語用功能有所了解,才能在各種場合適切的表達相關訊息。依據盧慧

娟及呂羅雪所撰以學習者平行語料庫為本之西班牙語連接詞研究中指出,台灣西語學習者有寫出具連貫性文章之困難;此外,目前台灣所使用之西班牙語教科書多以溝通式教學法為主導,內容偏重語言表達之功能,對連接詞的特性、分類及其在不同文體中的使用功能較少涉略,可能因此造成學習者對連接詞的掌握較為不足。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出,倘學生缺乏對連接詞或話語標記之運用能力,在書寫或談話時均以片段方式表達,很可能造成語其互動者無法瞭解其所欲表達之意涵。在進行本比較研究報告之後,個人認為為改善話語標記教學情形,可分為兩個重要方向進行,一是課程安排,二是教學內容。在課程安排方面,鑒於到大學第四年學生對西語已有一定程度之認識,應該

在大學最後一年排入話語標記教學課程,介紹話語標記之特性及正確使用使用之重要性,除可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亦可避免未繼續研讀西文碩士課程之學生在離開校學時對話語標記毫無認識的情形。在課程安排方面,教學內容除包含如發音、涵意及句法等基礎內容外,亦應擴展到語用層面。教師應依外語程度高低設計話語標記教材,使學生能透過瞭解文章架構,對話語標記之使用有所認識,並改善學生對話語標記之運用,至習慣使用話語標記。另一方面,教學者應提供不同議題之文章供學生閱讀,使渠等對話語標記有所認識,再透過針對不同情境及主題進行寫作及會話之習作方式,要求學生適當使用符合情境之話語標記,使學生透過不斷練習而自然而然使用話語標記。教

學與學習係一體兩面,透過大量練習,一方面教學者可以瞭解學生們常犯錯誤之原因,另一方面,學生亦可瞭解母語及目標語間之差異,以提升對話語標記之運用能力。5.5.2在翻譯方面之運用依據奈達理論指出,翻譯是使用最相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信息,依據前述奈達理論,我們可以說,翻譯係以一個語言傳遞另一個語言的訊息,表達原文所欲表達之意涵。在翻譯話語標記時,應瞭解與溝通情境相關之語用價值。本研究依據前述理論及分析自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中選出之各50個可是、但是、不過例句之西語翻譯,發現在西班牙文對立話語標記之中較常使用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來表達前述三個中文對立話語標記之意涵

,因此筆者認為,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的語用功能與可是、但是、不過較為相近。在下列表格中可明顯看出,較常使用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來表達前述三個中文對立話語標記之意涵,值得注意的是在可是及但是的西文翻譯中,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使用的頻率並無太大差別,但在不過例句的西文翻譯中,sin embargo出現的比率係no obstante之兩倍。 可是 但是 不過Sin embargo 17 18 30No obstante 13 23 14Por el contrario 4 1 0Pero 9 8

3Eso sí 2 0 0En cambio 2 0 2Con todo 1 0 0Antes bien 1 0 0西班牙文對立話語標記於可是、但是、不過例句西文翻譯中出現次數另一方面,當學生在進行可是及不過的翻譯時,應特別注意前述兩詞所在位置,因為sin embargo及no obstante可在不影響語用功能之情況下出現於句中及句末,但可是及不過若位於句中,或不過位於句末,可能所扮演之角色並非傳遞矛盾之對立話語標記而是擔任副詞角色。另一個需要強調的地方是,西班牙對立話語標記僅能獨立存在,但中文對立話語標記則可複合運用。依據Blanco (2007)以台灣西語學習

者為對象所收集語料的分心,結果顯示,學習者在反義連接詞有多用現象。因此,若不特別注意西班牙文及中文表讓步結構之差異,在翻譯時中文的西語學習者可能出現連接詞多用的情形,相反地,西語的中文學習者則可能出現省略必須的對立話語標記的錯誤情形。為了避免此情形,學生應透過大量練習,並在每次翻譯時對每種語言之特性多加注意,直到可以自然而然使用話語標記,以克服母語對目標語之影響。結論本研究報告以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選出之可是、但是、不過各50個例句之西文翻譯為基礎,就sin embargo, no obstante及可是、但是、不過之特性進行比較分析,觀察兩語言間對比言談標記之異同。首先,sin em

bargo及no obstante可位於三個位置,句首、句中及句末,且不影響其語用功能。然而,當可是、但是、不過擔任對立話語標記角色時,主要均出現於句首,倘出現於其他位置,可能改變其語用功能。第二,sin embargo, no obstante及可是、但是、不過之語用功能相似,用於闡述與前面子句相反或矛盾之意,消除從前一子句可能獲得之結論。如:她很喜歡那件裙子,可是她沒買。第三,可是、但是、不過可與雖然連用;相反地,在西班牙文中對立言談標記不能與表讓步之連接詞連用,如aunque。在教學及翻譯之運用方面,教授可藉由提供不同主題之文章給學生,使渠等對言談標記之使用方式有更明確之認知;此外,學生

亦可透過大量練習以習慣及瞭解兩語言間話語標記之相異之處。最後,在進行翻譯時,應該特別注意兩語言間不同特性,以避免發生錯誤,如多使用一個不需要的連接詞,或少用一個必要的連接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