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支部指揮官高志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盧建榮所指導 林柏州的 中華民國國慶慶典及其相關的文化打造,1912-1987 (2014),提出左支部指揮官高志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慶、雙十、國家認同、反攻復國、儀式。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左支部指揮官高志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華民國國慶慶典及其相關的文化打造,1912-1987

為了解決左支部指揮官高志雄的問題,作者林柏州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內容:政治節日向來國家所重視的節日,中華民國官方將10月10日視為一個重要的政治符號,將其訂為國慶日。國慶日當天,官方會視當年政治社會情況,決定是否舉行舉辨國慶大典與閱兵儀式,官方中樞的國慶紀念儀式則是照例舉行。國慶日在北洋時期是以共和為訴求紀念,雖然是官方的國定節日,整個國慶紀念儀式的劇本尚未完成,直到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國民黨強化國慶、辛亥革命建國與其政治合法性的連結,國慶日開始轉型為屬於黨國化的國慶,無論是紀念場域、演講內容、遊行活動都與國民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對日抗戰的階段,國慶日又成為了凝聚全國軍民抗戰精神的政治節日,國慶活動往往激勵全國軍民同胞共同為抗戰捐贈物資,成為政

府便宜又好用的政治手段,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隨著國民黨戰況失利,國慶日漸成無人慶況的節日,只剩報紙若干篇幅象徵性的報導,成為了紙上國慶。時空轉進到中華民國播遷來台之後,對面中共武力威脅台灣的壓力日漸增高,國慶日成為官方展現武力防衛台灣展示場域,從蔣介石在台初期到中後期的時間,我們可以發現國慶大典與國慶閱兵往往是跟著政治局勢而有所變化,蔣介石在台初期的國慶日往往是節約舉行,同時軍備也是簡陋不堪,隨著韓戰的發生,美國轉而支援在台中華民國政府,開始重新給予台灣美援,使得蔣介石在台中期的國慶閱兵往往充滿了美援軍備的色彩,同時美軍顧問團也可以介入國慶活動,同時參與其中,國慶劇本往往是利用國慶大典鼓舞民

心士氣,宣揚反攻復國的國策,要讓全國軍民都感受到反攻復國絕對不是口號,而是必需付諸實行的行動,但隨著敵長我消,加上美國不支持反攻大陸的軍事計畫,蔣介石在台後期的國慶開始取消國慶閱兵,改以舉行國慶大會,轉以政治口號反攻為主。隨著蔣介石逝世後,嚴家淦時期舉行代號大漢演習的國慶閱兵活動,實為安定國內政治勢局,蔣經國時期的國慶活動,舉行了二次國慶閱兵,規模盛大空前,仍不脫政治口號反攻復國,直到李登輝時期的國慶活動,開始呈現不同的面相,隨著台灣社會民主化程度增高,對於國慶閱兵也開始有所反對,國慶活動開始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陳水扁與馬英九時期的國慶活動更是增加各種不同的元素,開始包容台灣本土化、族群多元化

、各社群團體的參與,使得中華民國國慶活動成為了全民參與的國慶活動。另外,1950到1987年中華民國國慶活動,本文從動員人數、遊行活動種類、遊行路線、遊行團體排列方式、國慶口號、歸國華僑人數、與國慶文告等資料,可以發現中華民國國慶隨著與中華民國政治、社會、省籍認同的變遷有錯綜複雜、密不可分的關係,再利用動員軍隊的程度、動員軍隊種類、受閱官兵人數、展示的武器種類、閱兵遊行的路線、校閱司令官等資料,分析國慶閱兵典禮背後的歷史政治意義。最後,本文從新文化史的角度切入,從反共復國集體記憶的塑造,進而分析國慶教育、國慶宣傳、國慶廣告、國慶裝飾與國慶花車,驗證了中華民國國慶隨著政治局勢產生了巨大變化,使得

國慶日的影響力日漸縮小,漸漸失去過去的光環。關鍵字:國慶、雙十節、國家認同、反攻復國、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