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護理師甘苦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居家護理師甘苦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aniel,史天音,吳佳玲寫的 護理的100 種可能:白色巨塔外的風和日麗 和洪德仁的 居家醫療行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思智庫 和開學文化所出版 。

長庚科技大學 健康照護研究所 石惠美所指導 賴彥和的 探討專科護理師工作壓力、工作疲勞、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以南部榮民醫院為例 (2014),提出居家護理師甘苦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專科護理師、工作壓力、工作疲勞、工作滿意度。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研究所 盧美秀所指導 黃寶華的 團體座談會對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調適之成效探討 (2006),提出因為有 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團體座談會、工作壓力調適的重點而找出了 居家護理師甘苦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居家護理師甘苦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護理的100 種可能:白色巨塔外的風和日麗

為了解決居家護理師甘苦談的問題,作者Daniel,史天音,吳佳玲 這樣論述:

全臺第一本寫給未來護理人的斜槓指南! 本書寫給正在考慮踏入護理職場、選擇護理系的你, 看見病房外的可能性,打破對護理的刻板印象。     「唰!原地解散──」醫院之外,陽光普照,護理魂無所不在。   外國月亮比較圓? 出國不是為了打工度假,而是拓展更寬廣的護理藍圖。   除了醫院內的護理師,在醫院之外還有更多與護理相關的職業,你知道多少呢?     踏出白色巨塔的大門,還能去哪裡呢?   人生的路不會只有一條,不需要限縮眼界或低估自己的能耐,白色巨塔外的護理師們,一起熱血啟程,迎接斜槓人生!     ☀原來護理師也可以當立委?

  ☀從護理師到OL,健康的人也需要被照顧嗎?   ☀偏鄉地區怎麼看醫生?我們有遠距諮詢護理師!   ☀防疫第一線,你知道機場檢疫護理師在做什麼嗎?   ☀飛向國際!在國外當護理師,有這麼容易嗎?   ☀研究護理師,到底是學者,還是護理師?     除了我們平時在醫院看見的護理師,   在同一片天空下,還有更多離我們很近,卻不常注意到的護理師們,   希望讓讀者可以對護理師這個職業多一點了解,多一點互相體諒的心。   也希望讓正在面臨職涯十字路口的護生、護理師們有更多的選擇,   記得,人生的道路永遠不會只有一條!  

  ➤原來護理離我們那麼近!   我們以為的護理師是在醫院裡面,急忙奔走的人們,但你可知道其實護理無所不在!   在立法院裡可以看見護理立委;書店也可以兼居家護理所;公司行號裡的職業健康護理師;站在防疫第一線的機場檢疫護理師;就連藥廠PM都是跟護理系息息相關,這麼多陌生的職業名稱,工作內容到底在做什麼?      ➤外國月亮比較大?    護理可以很廣,也可以很專業,護理有無限的可能,從第一線到遠距,從臺灣本土到一萬公里之外的外國,這些都是護理人可以揮灑的天空。   六個護理師紛紛因為不同原因飛向國際,你還在職涯的交叉口徘徊嗎?這裡提供你多一個選擇,讓他們跟你說

說國外護理師的辛酸甘苦談!     ➤護理師的好朋友!神隊友,缺一不可!   卡普蘭醫師是何杰金氏淋巴癌治療發展的靈魂人物,瑪琳是卡普蘭醫師最親密的護理同事,在他在過世的前幾週,肩負起照顧他的護理責任。   卡普蘭醫師對她說:「這是我這一輩子第一次了解醫師與護理之間的差異。」     這些人都與護理師有著密切接觸,少了一個人,病患都會有損失。站在彼此的不同立場,該如何互相配合,才可以替病人多一點照護呢?不可或缺的神隊友,一起聽聽在他們的眼裡,護理師是什麼樣子的人!     白色巨塔內,我們走進生命,白色巨塔外,成為彼此內心掛念的人。   如同這

本書的精神──無限可能,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怎樣的職位,在每個角落奮鬥的你,都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重要的一份子。   本書特色     ✿全臺第一本寫給未來護理人的斜槓指南。   ✿臺灣第一套集結40多位護理師在護理路上的生命故事。   ✿提供護理系莘莘學子及正在護理交叉路口徘徊者的就業參考指引。   ✿邀請國外護理師分享臺灣以外的護理職業環境,增長護理國際觀。   ✿邀請護理好朋友,藉由其它醫療人員視角,鼓勵與反思護理的美好與多樣性。 得獎紀錄     ➤高國雁   獲得優良護理師殊榮     ➤許雅婷

  2009年 臺北市政府98年度優良護理人員   2019年 帶領林口仁愛公共托老中心榮獲國民健康署社區經營獎   2020年 帶領林口仁愛公共托老中心榮獲國民健康署永續發展獎     ➤黃安嘉   2017年 受新加坡邱德拔醫院護理主任選中,成為第二屆臺灣RN在新加坡   (各作者獎項族繁不及備載)   覺醒力挺.專序推薦     期待本書能提升社會大眾對於護理師的專業形象,並讓臺灣護理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臺灣大學護理學系兼任副教授、精神衛生護理學會創會理事長 周照芳     本書主角們帶著在醫院裡練

就出來的好功夫,轉而投身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甚至遠赴海外。每篇除了各自帶出生命故事之外,也有個人於護理人生中的成長與省思。──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臺大醫學院神經科及生理科兼任教授 陳榮基     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們看到護理生涯的醫院病房以外,還有許多能夠發展的可能性,打破ㄧ般人對護理工作的刻板印象,讓正在護理職場中感到迷惘的同行們,燃起一絲希望。──臺灣大學護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張媚     (依姓名筆劃排序)

探討專科護理師工作壓力、工作疲勞、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以南部榮民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居家護理師甘苦談的問題,作者賴彥和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與目的:我國專科護理角色發展20餘年,在全民健保資源分配下:一面為了維持照顧水準,另一方面需兼顧醫療成本,加上住院醫師短缺情況下,部分醫療院所以資深護理人員從事部分醫療工作,並有著不同的職稱,因此造成護理人員角色拓展、功能提昇及專科護理師制度的推行與發展。此護理角色早在美國1950年代就已開始設置,至今已有60幾年的歷史,而台灣首創為馬偕醫院,於1986開始有「臨床專科護理師」的編制與職稱。台灣設置專科護理師,主要是因為全球醫療產業未來的趨勢、住院醫師缺乏,及法令頒布,讓專科護理師的身分與執業規範有所依循,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在講求品質、速度及效率的醫療環境中,醫療環境的改變使得專科

護理師的工作角色不再是以前最單純的醫師助手,而是一高專業服務性工作,專科護理師制度與臨床進階制度的結合,使整個護理進階制度的階梯更加延展。此外,面對外在環境要求以及自我期許,於此工作環境所承受的壓力也比以往更高更複雜。因此,本研究目的想由關懷的角度切入,探討專科護理師工作壓力、職場疲勞、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以做為醫院管理者在擬定相關政策之參考。研究方法學:本研究採描述相關性之研究(descriptive correlation study)設計,以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方式選取南部某三家榮民醫院之專科護理師為研究對象,收案樣本數為72位,使用結構式問卷調查進行資料

收集,收案對象以醫院聘請有證照專科護理師一年以上為主(包含一年)進行研究調查,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表」、「工作壓力量表」、「工作疲勞量表」及「工作滿意度量表」。以SPSS for windows 18.0版中文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及推論性分析。研究結果:1.平均年齡為39.28±6.224歲;婚姻為已婚居多(77.8%);學歷以大學最多(94.4%);宗教以道教居多(50.0%);以2個小孩最多(45.8%);最小子女年齡≦6歲以下最多(35.4%);與小孩同住的以同住者最多(95.7%);護理總年資為10 年以上最多(91.7%);以正職為主(87.5%);薪資以60001-70000萬

居多(38.9%);平均專科護理師年資8.1 年;專科護理師職級NP0居多(59.7%);服務科別以外科病房居多(41.7%);工作班別以固定白班為居多(51.4%)。2.專科護理師年齡與「勝任」壓力呈顯著性正相關(p<.01);3.護理總年資與工作疲勞之「服務對象疲勞」呈現顯著負相關(p

居家醫療行腳

為了解決居家護理師甘苦談的問題,作者洪德仁 這樣論述:

  從走進病人家庭的那一刻開始,   病人、家人、看護者、醫療團隊、社區,共同創造彼此的夥伴關係和信賴   台灣從有西醫服務以來,不管是日治時期,或是戰後,醫師都很習慣應病人的請求,騎著腳踏車、坐著三輪車,前往病人家裡看診。這種溫馨感人的「往診」,溫暖了醫病關係。   但是全民健康保險開辦以後,國民迷思醫學中心才是最好的治療疾病、療養、臨終的地方,加上醫療糾紛的增加,讓這種具有人情味道的「往診」逐年消失,乃自於年輕醫師不了解這樣的服務模式。健康保險署因應家庭照顧功能的弱化,從1995年推動「行動不便患者居家照護」,逐步提供慢性精神病患居家治療、末期病患安寧居家療護、呼吸

器依賴患者居家照護,乃自於提供支援安寧、養護機構及護理之家,而後藥事、牙醫的居家服務,也陸續展開。一直到了2015年,開辦居家醫療照護試辦計畫,鼓勵醫師投入居家醫療服務。居家醫療整合照護強調由社區院所共組醫療團隊,就近提供居家醫療服務,以及回應患者照護需求。   因想打照社區健康體系,洪德仁醫師以身作則帶頭示範,一路致力於社區醫療照護已整整30年光景。   《居家醫療行腳》一書完整記錄洪德仁醫師多年來以居家醫療和安寧療護為主軸,於社群網站分享的行醫甘苦點滴;似故事般的情節與場景,也不過就是醫生的執醫日常。其中有苦有樂、有笑有淚,洪醫生的服務團隊走入群眾、深根社區。他希望這些隨筆記載的意義不

僅是文字,它更是能促進同儕之間專業知識的交流與傳承,也讓全國民眾認識且善用這項優質的醫療服務,進而使更多的醫生能投入居家醫療成為厝邊醫生,由第一線造福每一位有需求的病人。   居家醫療懶人包   ▍居家醫療目的→台灣超高齡社會下,長照的世代來臨的因應之道。營造讓年長的老人、失能者及家屬們安心的社區照顧   ▍哪些人可能需要居家醫療→就醫不便者。如高齡者、失能者、身心障礙者  

團體座談會對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調適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居家護理師甘苦談的問題,作者黃寶華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臨床工作壓力感受及心理困擾程度及其相關因素,並探討團體座談會對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調適之成效。採前後測之類實驗研究法設計,收案對象為台北市某醫學中心一般病房無實際臨床護理工作經驗之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以隨機分配方式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於到職1個月開始每二週定期參與團體座談會,為期二個月,共計5次,總計收案人數為實驗組25人,對照組33人。本研究收集資料之工具為「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量表」及「簡式健康量表」,收案之研究對象於到職後2週及3個月時分別接受二種量表的前測與後測。資料收集後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卡方檢定、獨立樣本

t檢定、配對t檢定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顯示:一、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在初入職場時,感受到輕微至中等程度的臨床工作壓力,其中以護理工作負荷方面所感受到的工作壓力最大,其次為護理技能及責任方面。心理困擾的程度屬於輕微至中度狀況,其中『緊張不安』、『比不上別人』為最感到心理困擾或苦惱的問題。二、接受團體座談會之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於就職3個月時其臨床工作壓力感受程度比就職2週時顯著降低(p= .045),在護理工作負荷(p= .005)與護理技能及責任方面(p= .001),有接受團體座談會者於就職3個月時其工作壓力感受程度比就職2週時顯著降低,未接受團體座談會者均無差異。三、接受團體座談會之應

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就職3個月時其心理困擾程度比就職2週時顯著降低(p= .022),且降低之幅度比未接受團體座談會者為大,亦達到顯著差異(p= .027),未接受團體座談會者則無差異。綜合以上結論,顯示團體座談會對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的調適確實有成效,參與座談會者對於團體座談會降低工作壓力的滿意度達96%,故為臨床上值得推行的輔導措施,因此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給醫院臨床護理行政管理者在輔導新進護理人員職場適應時之參考。關鍵詞:應屆畢業新進護理人員、團體座談會、工作壓力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