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建築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女建築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阮慶岳,王增榮寫的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和湯姆牛的 最可怕的一天(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向女性致敬介紹二十六位優秀女性建築家也說明:建築 史上有突出表現的二十六位女性建築家 · Amale Andraos · Alison Brooks · Tatiana Bilbao · Lina Bo Bardi · Denise Scott Brown · Beatriz Colomina.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田園城市 和小天下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文化資產維護系 司馬品岳所指導 李宜蓁的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2021),提出女建築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戰時體制、女性、家事、治理、規訓。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研究所碩士班 李淑君所指導 朱怡臻的 南方女建客:台灣戰後第一代本土女建築師王秀蓮 (2019),提出因為有 女性建築師、台灣戰後、台灣建築史、口述歷史、王秀蓮的重點而找出了 女建築師的解答。

最後網站当代有哪些知名女建筑师? - 知乎則補充:建筑原是一门由男性主导的艺术,直到二十世纪女性才开始跻身于这一领域,纵观39届的普利兹克奖中获奖的女性建筑师也只有3位(扎哈、妹岛、卡莫·皮格姆),在男性建筑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女建築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

為了解決女建築師的問題,作者阮慶岳,王增榮 這樣論述:

最直白犀利的評論對談 直擊13位建築人的核心價值 鋪陳臺灣現代建築史的半世紀流光     本書為建築評論家阮慶岳與王增榮,針對臺灣戰後十三位重要建築師進行的評論及對談記錄,其中以經典凝視、開東合西、人與土地劃分為三個時代──     先是戰後至六○年代、結合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的王大閎、陳其寬、李承寬,以及貼近人性的女建築師先鋒王秋華與修澤蘭;接著是八○年代轉向商品化的資本權力後,後現代主義代表的李祖原、漢寶德,與特立獨行的吳增榮,以及在九○年代引領回歸現代主義的姚仁喜;最後是歷經九二一地震與經濟泡沫化,轉而省思臺灣在地現實與常民文化、回應自身主體的謝英俊、黃聲遠、廖偉

立、邱文傑。     透過兩位建築評論家坦率直白的見解,除了得以回顧臺灣建築師面對的處境,洞悉他們如何以設計趨近理想,尋找自身定位以及未來的可能性;同時,更是對照出臺灣建築在面對現代性的全球化挑戰下,既直行也迂迴、蹣跚卻可佩的漫長路徑。

女建築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系列:大師背後有故事!這個系列將給大家陸續更新建築界大師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本期來講講建築系女魔頭扎哈哈迪德的故事,一代女設計師為何突發心臟病逝世,生前有過哪些知名作品?


┃ 如果覺得有那麼一點好看┃
┃ ♥麻煩訂閱我唷♥ ┃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4BMmAJpXiKz7SnS1JSnsw?view_as=subscriber┃

**合作邀請:[email protected]

#小柯柯 #扎哈哈迪德 #女建築師 #建築師的故事 #建築師背後的故事 #2020東京奧運會主會場設計 #東京奧運會建築 #東京奧運會建築師 #建築界八卦 #扎哈哈迪德背景

台灣女性的家:家務勞動作為戰時體制下的後援基地 (1937-1945)

為了解決女建築師的問題,作者李宜蓁 這樣論述:

本文發現二戰時(1937-1945)臺灣的女性被鼓勵參與戰爭,成為可以保家衛國的存在。雖然當時的女性地位看似提升,卻仍無法脫離家庭的身份任務。本研究取徑於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系譜學(genealogy)與治理術(governmentality),從大量檔案中建立國家訓練女性家事背後的權力關係,重新論述臺灣女性、家事與家三者在戰爭中的定位。本文發現「女性做家事」此現象,是國家治理國民生活刻意建構的性別分工意識型態,亦為戰時國家動員女性協助經濟統制的機制。國家也透過此機制掌握非戰場的民生物資資源,同時藉由女性的家事能力確保國民健康。「家」成為國家的戰時後

援基地供給人力資源,為日治時期住宅史與軍事動員研究提供另一種討論面向。

最可怕的一天(新版)

為了解決女建築師的問題,作者湯姆牛 這樣論述:

  ▍本書榮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入選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   ▍圖文結合縝密,簡潔傳神的表達出孩子對「上臺」的恐懼,很容易引起共鳴,並且安撫他們面對恐懼的心   ▍將孩子緊張害怕的情緒和內心無形的壓力,以具象的視覺語言生動的描繪出來,讓大人理解那些小事對孩子來說,其實巨大無比   完蛋了!完蛋了!   比世界末日還可怕的事,就要發生了!   我不要不要不要啊~~~~~~~   金鼎獎、三度榮獲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得主   湯姆牛 喚起你我最生動的童年記憶   最害怕的事,卻能成就最美好的一天!   晚上睡覺前,玲玲被媽媽唸忘了拿便當盒出來洗、襪子亂丟,但這有什麼大

不了的?明天才真的有一件天大的事要發生!明天會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海嘯來襲嗎?還是外星人和怪獸就要攻陷地球了!完蛋了!一切都要完蛋!明天會是世界末日嗎?明天、明天到底會怎樣?   故事描述害羞的小女孩玲玲害怕上臺的心情,這樣的心情相信是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的經驗。湯姆牛以一貫簡潔的幾何造型、柔和的色彩,將孩子緊張害怕的情緒和內心無形的壓力,用具象的視覺語言生動的描繪出來,傳達出在大人眼中的小事,其實在孩子心中卻是一件巨大無比的事。   湯姆牛擅長讓文字和圖畫各盡其職來說故事,文字精簡,但在圖像中卻隱藏著許多線索和細節,像玲玲手上的自動鉛筆,還有跟玲玲形影不離的小黑貓,等著細心的讀者去發現。

  *2019年新版 得獎紀錄   ★第三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   ★德國國際兒童青少年圖書館白烏鴉獎   ★入選2014義大利波隆那插畫展   ★中國深圳讀書月2014年度十大童書   ★102學年度「閱讀起步走」書單   ★收錄韓國國家小學出版社教材   ★授權韓文版、簡體中文版  

南方女建客:台灣戰後第一代本土女建築師王秀蓮

為了解決女建築師的問題,作者朱怡臻 這樣論述:

王秀蓮出生於日本時代昭和4年(1929年),在戰後1948年就讀由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轉型後的台灣省立工學院,並在1952年成為建築系第一屆第一名畢業的學生。1953年回到母校(台灣省立工學院)擔任教職,而後在1954年考取建築師執照並開業,也在同年與林錫山先生結婚,婚後搬進台南鹽埕林家,1965年從林家搬出來,帶著一家人住進博愛路(今日的北門路)自己從買地、設計、興建的住宅中,1969年,因應林錫山於1968年當選台南市長後的需求之下,帶著一家人住進第二棟東門路自家住宅當中。 本文的問題意識為台灣戰後第一代本土女性建築師王秀蓮在建築領域中性別化的自身經驗。據此,筆者提出兩個研究

問題:第一,王秀蓮如何詮釋自身身為女性建築師的建築之路?第二,王秀蓮畢業後選擇在家開業以及走入婚姻,在求職以及工作的歷程,其女性/建築師身份如何受到國家體制、性別秩序與社會文化的影響? 又如何呈現出第一代本土女性建築師的的多重行動樣貌與意義? 本研究採用口述歷史研究方法,深度訪談王秀蓮本人,以及她的家人,並搭配相關的老照片與歷史檔案,立體描繪王秀蓮建築歷程中的圖像,並以當時的歷史社會脈絡情境下去思考王秀蓮的口述,以理解和分析她本人建築歷程的時代意義。本文的研究發現是「家庭戰婦的養成、展現與實踐」,王秀蓮受到日本時代的女子教育中新女性的影響,再加上當時台灣島上處於不斷戰爭的情境中,形塑出在

當時台灣特殊歷史情境中「家庭戰婦」的樣貌,帶著這樣的性格意識從家政類科跨越至當時以男性為主工科的建築領域,走上建築這條路,更在建築訓練中展現戰婦面對學習環境、同儕互動間的戰鬥力。 建築系畢業後,王秀蓮直接面對整個國家體制與社會文化的壓迫之下,以「家」作為她的庇護空間,走入婚姻並且在家開業做建築,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開業的女建築師,但是,本文發現在家庭戰婦的概念之下,並無所謂公私領域之分,對她們而言,持好一個家是顧全生產與再生產,從王秀蓮的生命歷程看見當時在大家族中,面對的雙重壓迫第一是來自家族中女性的階層壓迫以及協助丈夫擔起生產經濟的責任,做建築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之下是牽絆也

是武器,做好一個稱職的家庭主婦之下,後來帶領著一家人走出大家族,建造自己的家,形構家庭戰婦實踐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