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劫真胤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天地劫真胤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照寫的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和沈從文王㐨的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商務所出版 。

輔仁大學 中國文學系 李豐楙所指導 謝達輝的 台灣時空堪輿學創新理論與實踐 (2021),提出天地劫真胤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易經、三合派、三元派、玄空、羅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漢學應用研究所 林葉連所指導 林炎調的 祭祀禮儀之研究 -以天道(一貫道)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禮記、祭禮、天道的重點而找出了 天地劫真胤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天地劫真胤,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一樣的中國史(全13冊)

為了解決天地劫真胤的問題,作者楊照 這樣論述: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   以歸零、新解的思維,扭轉你過去所讀的歷史印象 一套重新理解臺灣、理解中國、理解世界的書──   【第一冊簡介】   中國是怎麼出現的?近百年最新出土的考古成果,讓我們比司馬遷更懂先秦。新石器時代如滿天星斗般的文化遺留,居所、食物、墓葬、器皿……,勾勒出鮮活的生存樣貌與部落演進。   夏、商、周是接續的王朝嗎?這三個同時存在、興起於不同地域、先後成為共主的三個強大部族,夏人發明最有效的「夯土技術」,宮室與城牆的突破性興建,如何重組以城為中心的人口分布?商人擁有馴服動物與遠途運輸的本領,它更是個「鬼神民族」,

又是如何設計出與祖先溝通、召喚靈異力量的神祕儀式?讓卜甲、卜骨上的文字,成為神力的媒介?周人則首先提出「天」的概念,神鬼退場,人文精神躍動昂揚,他們又是如何扭轉文明方向,走向一個禮儀的、文字的和記憶的社會?   【第一冊突破看點】   ●深入認識「挖死人骨頭」的考古學   ●村落遺址、陶器、青銅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的迷人解讀   ●新石器時代的演進脈絡   ●中國文字表意的真相   ●夏、商、周三大先後共主的部族性格與互動競爭     【第二冊簡介】   中國文明的主流是什麼?天命信仰、宗法親族、文字系統和地理基調,是周文化留下的長久印記,周人如何給予其堅韌的質地,得以抵抗時間的試煉?  

 中文字何其奧妙?不講究時態,喜歡省略人稱,少有抽象數詞等等,默化了文字使用者的價值觀;更重要的,你活在一個什麼樣的語言環境,就決定了你如何思考。   我們有好好認識孔子嗎?孔子並非被後世曲解的「真理製造機」,而是個有脾氣也有偏見,有巨大叛逆性格,更有強悍邏輯頭腦的人。他如何創造「老師」這個身分,又是如何定義「學」、內化「禮」?莊子的思考友伴是開闊無涯的天地精神,《老子》一書則是對應極端亂世的精巧智慧,老、莊的分別和其中的誤謬又是什麼?   西周到東周,一個動盪變遷的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黃金年代!   【第二冊突破看點】   ●憂患意識、人本價值和統治手段,深入理解周文化   ●語言、文

字,和思想、哲學的微妙牽繫   ●「國」是什麼?周代的建「國」運動   ●從王官學到諸子學,亂局下的真理競賽   ●重新認識孔子、認識莊子、認識老子     【第三冊簡介】   春秋,是個人個性強烈發展的時代,服膺「賴活不如好死」的生命原則,這樣的信念何以被後世遺忘?戰國,是戰爭規模持續升級的時代,富國強兵是國君放不下的目標、人民躲不掉的日常,又如何衍生歷史詮釋權爭奪的現象?   雄辯,是戰國的風格標誌。墨家以「天志」保證兼愛;孟子讓「仁義」在戰國現實中還有用武之地;荀子講「禮」的約束訓練;國際秩序則取決於縱橫家的穿梭遊說;而在南方的楚文化,神話與異界交織的環境裡,還有個書寫個人極端情緒的屈

原。最後勝出的法家,靠的是現實示範,由此建立「絕對王權」的起點。   秦朝是個早熟的帝國。抗拒死亡、相信久長,是秦始皇的執念;雷厲執行一統、重今賤古,是秦始皇的野心。但法家的「輕罪重罰」,形成龐大的刑徒部隊,竟成為秦帝國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冊突破看點】   ◆從《左傳》等自殺故事,看春秋人的生命情調   ◆戰國的主題當然是「戰」,看戰國人的動員生活   ◆深入諸子的雄辯現場,探訪癲狂的楚文化   ◆從兵馬俑考古,挖掘秦始皇「空前」的心事   ◆無賴劉邦和梟雄項羽的心理戰略成敗     【第四冊簡介】   漢初的朝政主流是「無為」,擺脫封建糾纏,對治過度動員,同時嚴苛的秦律仍在

。直到武帝朝,漢代才變身為嚴密運作、權力束攏的大帝國。設中朝、養酷吏、迷封禪、頒輪臺詔……,盡顯武帝的豪邁與哀愁。   西漢盛世的特點,就是昂揚、誇耀的時代氣氛,一種挑戰極限、對外擴張的浪漫精神。漢賦的華美誇張堪為代表,那是文字上的巨大奇觀,同時透露什麼樣的帝國矛盾?漢朝與匈奴的對峙征伐中,司馬遷為何將李廣視為最重要的「人物」?《史記》裡,司馬遷通書以「太史公」自稱,又是何其動魄的、以歷史來彰顯深刻人間道理的使命!   回到思想現場,西漢最特殊之處就是對經書的強烈信仰。今文經的開放現實、古文經的返本主義,讖的曖昧預言、緯的自由荒謬;儒家也變成被百家滲透的複合體,董仲舒援引陰陽五行,創造「天

人感應」新意識形態,利用「天」約束皇帝,也讓孔子變成活生生的怪物?   什麼是帝國的宿命?當皇帝愈來愈孤獨,身邊注定圍繞著精神扭曲的人,加上朝廷的聚斂機制、民間的土地兼併,中央集權產生的因果連動,終讓西漢成為第一個被這種宿命結構搞垮的王朝。   【第四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史記》,尋索「太史公」三字深意   ◆重新認識「漢賦」,想像力的特技表演   ◆重新認識《鹽鐵論》,政治鬥爭的現場傳真   ◆重新認識王莽,偽詐下的真實復古決心   【第五冊簡介】   王莽的新朝有兩項第一,未經流血衝突改朝之平順,與前王朝斷裂之巨大,都在中國朝代史上排名首位。新朝到底怪在哪裡,又進行了哪些天翻

地覆的大改造?   東漢承繼西漢再起,表面上帝國運作模式一致,骨子裡卻與西漢有著根本差異。東漢皇后的角色與作用,顯示東漢的統治結構變成了「大姓共治」,皇權空洞化之下,如何一步步演變為外戚、宦官、士族的大亂鬥?   重視人才等級,是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色。「清議」是士族的精神武器、人物的品評說詞;章句之學沒落後,士人轉而追求浮華詭奇的「游談」;再到講究規矩、著意表演的「清談」,何以成為貴族社會維繫內部團結的重要形式?   漢末亂局,黃巾賊、五斗米道是在什麼樣的人心氛圍中崛起?三國的故事為何如此深入人心?而來自封閉親族組織的「門第」,又如何一躍成為社會真正的重心?   【第五冊突破看點】  

 ◆漢代人怎麼生活?窺看他們的食衣住行   ◆《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特色剖析   ◆儒學轉玄學的關鍵《論衡》,為何一點都「不衡」?   ◆抽絲剝繭「身分決定一切」的時代特徵   ◆重新認識根本的、原始的佛教   【第六冊簡介】   漢帝國崩落,中國進入大分裂時代。這是一個軍事的、貴族的、異族血統大舉襲來的時代,也是一個土地關係翻新、莊園經濟崛起、誇張而無節制的時代。   《人物志》和《世說新語》是這時代的兩本奇書,標誌著「品」高於「用」的品鑑人物態度,名士崇尚清逸、風流,寧為棄才。在虛無生命心態下,佛教依附黃老東來,成為中國思想新鮮的元素。   世族是六朝最醒目的

現象,其地位與權力甚至凌駕皇帝之上,王朝來來去去,門第一直都在。與華麗炫耀的貴族文化相應的,是駢文的文字設計實驗,在規律中尋找自由的審美,為唐詩鋪出了新路。   北魏有其特殊意義,它聚攏了五胡亂華的種種元素,它帶給隋唐制度最深遠的影響,它徹底漢化甚至改造種族認同,一種草原民族與北方漢人互動涵化的新精神由此而生。   【第六冊突破看點】   ◆一次讀懂「中古」中國的獨特個性   ◆深度認識五言詩,以及無可取代的陶淵明   ◆以營造美文的態度,重新評價六朝駢文   ◆亂華的不全是胡,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打破朝代史觀,好好看一看北朝      【第七冊簡介】   隋唐帝國是中國中古時代的

一個異數,是在分裂性格時代中的統合時期。從北朝到隋朝,像拼圖般一塊塊找到對的位置拼起了全新的國家體制,均田、府兵、開科舉士、建長安城……,成就了輝煌的大唐治世。   唐朝從來都不是貫通一致的時代,唐朝的文化、生活,甚至統治形態、經濟脈絡、社會活動,都應該分為四個段落來看待:武則天稱帝結束前的初唐、安史之亂爆發前的盛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前的中唐,以及混亂不安的晚唐。   唐朝有著好動的身體意識、「不露骨」的審美觀、較平等的兩性關係;唐朝誕生了詩的巔峰,唐詩講對仗、重才氣,創造的是「尺幅江山」,更是連結文人集團的時代工具;唐朝也萌芽了復古運動,文章強調「有我」、以本真承載世間道理,召喚了後世理

學的思考。   唐太宗成為「天可汗」,其實是對朝代觀的一種退讓;幾乎傾覆朝廷的「安史之亂」,讓前後李唐判若兩朝;而藩鎮的武力割據,終致迎向另一段分裂……   【第七冊突破看點】   ◆重新認識北朝、隋朝在政制上的作為   ◆大唐的四階段性格,與所謂的「盛世詛咒」   ◆唐代的胡人、女子,和有趣的社會生活   ◆深入認識唐詩的黃金時代,及古文運動   ◆科舉如何打擊門第,藩鎮如何崛起     【第八冊簡介】     由唐到宋,中間有個古怪的五代十國。那是藩鎮的更高階段,是武人治國下荒唐又裂解的特殊時期。宋朝立國的「祖宗家法」,明顯是對五代亂象矯枉過正的產物,確立了「重文輕武」、「與士共治天下

」的信念,繼而誕生了空前絕後的文人文化。   唐代是外放的,宋代是內向的。由唐到宋,中國正式步入「近世」。棄儒入賈的自由民崛起,高度發達的城市生活,戲文小說等活潑創造;文人、商業、都市,成為最重要的近世元素。   作為宋代文人,不可能和琴棋書畫絕緣。文人的「琴」不假設聽者,只為知音而奏;圍「棋」簡單卻高度抽象,中國遊戲遂重視大腦超過重視感官;「書」追求框架中的自由,宋人好臨帖,蘇軾卻強調以個性寫字;文人「畫」則是將現實經過減形、減色後的心象反射。   禪宗和理學是思想上的兩大異彩,彼此競爭著助人安頓身心的權威。禪宗是「破」的運動,「棒喝」教法使其風格有一種瘋狂喜劇性;理學則從儒家觀念中尋

找新的存在解決,它不是文章之學,而是生命之學。   【第八冊突破看點】   ◆「近世」概念怎麼來的?它的最大特色?   ◆深入理解宋朝的「祖宗家法」   ◆琴、棋、書、畫,趣看中國的文人文化   ◆什麼是機鋒、棒喝?重新認識禪宗   ◆宋明理學為何是教人自由的學問?     【第九冊簡介】   宋代的關鍵詞是「士人與皇帝共治」。帝王的統治意識相對薄弱,武勇作戰幾乎不成選項。而黨爭帶來的最大破壞,是將道德修辭大量運用在政治上,成為沒有妥協空間的零和競爭;「陞官圖」反映的近世官場,是另一個抗拒變化的力量。   宋代的「市制崩壞」是城到處有「市」,聯繫天下財利;南北分裂後,南宋其實是以每年的「宋

援」支撐住了金朝。古文運動強調文章必須「致用」,但程頤等理學家反而認為「溺於文章」是天下三弊之首?宋詩躍動著打破唐詩規矩的活潑精神;宋詞則在音樂中誕生,文句解放的極致處站著蘇、辛。   遼、西夏、金,先後興起的「中介王朝」,從部落集體領導到二元統治體制,為草原帶來爭端與失序。蒙古以戰爭攻伐崛起,戰鬥就是他們的生活;保持強烈草原性格的成吉思汗,以個人獨大的領袖模式,創造有效的戰爭機器與威嚇力量。而此時的南宋,已淪為新興草原大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第九冊突破看點】   ◆解密宋代的黨爭和皇帝統治個性   ◆重讀宋詩、宋詞,與古文自覺運動   ◆遼、西夏、金,中介王朝探祕   ◆成吉思汗為何

是真正的英雄造時代?   【第十冊冊簡介】     蒙古帝國奉行低度統治,也是停留在中國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普遍的身分制,宗教地位提高,異質外來文化,漢人面臨「重新選擇」的自由與壓力。能阻止蒙古人西征腳步的只有蒙古人,伊斯蘭、十字軍、驛站、海上絲路,十四世紀已然存在環遊世界的觀念。   草原習慣與農業文明的混搭,終究腐蝕了元朝,官軍無力鎮壓反亂,使得元末社會快速軍事化。白蓮教串連各地反抗勢力,民間蜂起並非訴諸民族仇恨;朱元璋最大的挑戰不是「殺韃子」,而是在地方普遍散架下收攏情勢。明朝初建,從《大誥》到「胡惟庸案」,士人集團備受打壓,官僚從此降等,只被皇帝當作「吏」來使用。   朱元璋想像

的天下秩序,是大家都安居在里甲制度中,反而使得城市與商業的自由愈發吸引人。晉商憑「開中制」坐大,徽商明確提出「士商異術而同志」的主張,建立門風價值觀。百科刊物、奢侈品市場、專業化百工……,明代商業以百倍的力量在發展,卻沒有沖倒文人文化,成為驅動歷史的關鍵力量。   【第十冊突破看點】   ◆跳脫民族本位,好好認識大蒙古帝國   ◆探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與東西交通   ◆朱元璋何以得天下?揭祕其政治天分與歷史作為   ◆明朝繼承宋?繼承元?稱得上「資本主義萌芽」?   ◆深入了解「商幫」和俗民文化的崛起   【第十一冊簡介】   十五世紀開始,西方海上而來的歷史力量已經在中國作用,近世後期由此

分野。窺看明朝的整體社會現象,充滿「逾制」心態,從衣裝、飲食、建築到公共空間,皆成為僭侈炫耀的展示場。原為統治工具打造的驛道,消除了中國人對「行」的禁忌,讓行旅普及於日常。   朱學定為官學,與士人內在修養的聯繫慢慢消失,直到王陽明悟出「知行合一」,那是對詐偽社會風氣的嚴厲批判。明代戲曲的精緻創新,源於專業觀眾的眼光品味及文人的關懷參與;從話本到章回小說,中國文字終於可以記錄長篇語言,開啟一段「新造字運動」。   文官用道德意識干預皇帝的私生活,宮中、朝中分際被打破,宦官擁有超越前代的掌權空間,幾個史上罕見的昏君也在明朝出現。國家財政有個不變的「兩千七百萬石」作為預算基礎,從朝廷到地方,數

字上無法管理,官僚系統隨之失能。流寇是明朝政治崩壞的總體現,與此同時,中國已被新世界體系置放在邊緣地帶。   【第十一冊突破看點】   ◆從食衣住行看明朝的「流行」文化   ◆理學到戲曲小說,明朝的思想、藝術躍動   ◆深度解讀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的「大歷史」視野   ◆擺脫選擇性扭曲重新認識滿洲崛起   ◆從「心理史學」探看崇禎皇帝     【第十二冊簡介】     清朝和明朝在三件事上不一樣。滿漢官並行、以八旗為滿洲命脈與統治基礎,以及「永不加賦」的祖宗家法,清朝歷史的變動主軸亦由此梳理。康熙完成史無前例的「政統」與「道統」合一,雍正有著折服天下的想像,延續至乾隆打造了百年盛世。   

但失去道統權威的士人,出現了知識結構真空。「實學」成為新的關鍵詞,卻因缺乏思想工具而回到古籍考索上,表現之一為乾嘉學派。太平天國是清中葉出現的一個內部挑戰,和來自西方列國對於中國中心的挑戰同時迸發。曾國藩所帶領的士人信仰雖力挽狂瀾,新的政治骨幹也抵擋不了官僚習氣的沉淪。   滿洲人必須進入漢人建構的「天下觀」中才能治理中國,這也是難以將自身放入「列國」新秩序的關鍵障礙。中國近代史的主題是「衝擊與回應」,開放通商口岸正是洋人與中國關係的突破點。西洋事物、制度、野心以驚人速度湧入中國,上千年文明無力再提供現實指引,如此迎來一個極其獨特的騷動時代。     【第十二冊突破看點】   ◆清朝立足中原

,何以稱得上「偉業」?   ◆從「內聖」、「外王」重新認識康熙皇帝   ◆《聊齋》到《紅樓夢》,看個人主義精神萌芽     ◆探看平等、狂想、價值撼動的太平天國   ◆深入理解東方帝國與西方帝國的根本差異   【第十三冊簡介】   晚清,或許對有些人來說,是與衰頹、騷亂、辱國、迷惘畫上同義詞的暗黑時代,也因史料紛雜而讓人難以親近。但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高度收束的線性描述,打造了一個讀史最迷人的世界:不是只當事實來讀,而是建立彼此間的連結,看到人事在個體或集體層次,會產生多少不同的因果關係。   此書罕見地從多個人物角度切入:慈禧太后、李鴻章、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由人物聯繫到置身

其中的大局勢,勾畫出愈來愈清楚的晚清面貌:這是一個皇權扭曲、帝制失能的時代;這是一個圖強思維下「保皇」與「革命」衝撞的時代;這是一個民間主動、官方被動,官民勢力消長的時代;這是一個封疆大吏探索時局出路、中國實質分裂的時代;這是一個與世界迅速接軌、和傳統價值辯證的時代;這是一個爆發集體想像秩序運動的時代,在頹弱中,仍激昂、積極地看向未來!   【第十三冊突破看點】   ◆深度解析慈禧角色造成的皇位皇權分離現象   ◆從平行角度看日本同時間的變革與壯大   ◆從康有為、梁啟超思路重新認識「戊戌變法」   ◆孫中山「領導」革命的真相   ◆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想像力發散時代:看晚清思想與晚清小說 系

列特色   (共13冊,陸續出版中)   ◆這是為臺灣讀者而寫的中國通史──只看臺灣,不可能真正認識臺灣。從臺灣主體性出發,中國史是構成及解釋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既是「一家之言」,又超越「一家之見」──楊照自比為「二手研究整合者」,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基礎上,為讀者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建立有意義的觀點。   ◆全「新」的讀史方法──考古挖掘、敦煌文獻、大內檔案……,王國維、陳寅恪等開啟的新史學革命,以及中、臺、日和歐美學界的新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近百年新史料、新觀點,取代傳統舊說法。   ◆用問題邀請讀者──探討歷史運作的深層邏輯,不只學What(歷史上發生了什麼),更要探究

How and Why(這些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會發生)。   ◆點燃思考的靈光──從社會型態、民生經濟、食衣住行、文化思想的角度切入,關注歷史變化脈絡,自然而然引導獨立思辨的能力。   ◆學習「活」的歷史──打破傳統帝王將相的「王朝史觀」,去除「中國同質性文化」的假設,改用「求異」的眼光,凸顯長久以來被忽視或誤讀的現象。   ◆清奇的「說史」方式──既有平易酣暢的故事感,亦有歷史的現場感,更有啟迪思考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界、教育界 磅礡推薦   小野(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果子離(作家).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張大春

(作家).張鐵志(作家).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詹宏志(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陳一隆(臺中一中歷史教師).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蘇美月(高雄女中歷史教師).黑貓老師(網路說書人).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蔡詩萍   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小野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了解臺灣

,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楊斯棓   歷史是思辨的題材,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提供嶄新的視角。──黃益中   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無法給予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了楊照。──胡川安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曾冠喆(薇閣中學教師)   我的朋友楊照,以十年時光,透過漫長的「民間講堂」,爬梳中國史的層層迷霧,最終要推出一套十三冊《不一樣的中國史》!我衷心期待,也誠心推薦。   楊照是臺灣典型「公共知識份子」,博雅多聞,見識恢宏,能見人所不及見,敢言人所不敢言。在「去中國化」的臺灣史論述風潮中,他標舉多角度、多面向,客觀理解中國史,才可撥雲

見日,凸顯臺灣史的獨特性。這就是師承胡適之,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的獨立思考,自由主義學風!   臺灣是臺灣,但唯有認識中國,臺灣才顯現更自在的位置。   ──蔡詩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閲讀這一系列的書,也認為在此時此刻出版這一系列的書,對於臺灣人了解自己「為什麼是現在的自己」非常重要。記得三十年前陪伴兒子讀國中歷史時我非常焦慮,因為歷史課本中完全是刻板的,甚至帶有政治立場的中國史,臺灣幾乎是故事裡的路人甲,是不存在的。於是我決定矯正這樣的觀點,為兒子完成了一個「有臺灣」存在的歷史大表格。我本身也是在這樣的歷史敎育中長大,所以我的能力很有限,只能靠大量閲讀可以找到的臺

灣史料。多年以後,我陸續讀過楊照寫的關於臺灣歷史的觀點,有很多的啓發,也更加相信,要了解臺灣的歷史,中國歷史絶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拋開所有的政治論述和目的,中國史是臺灣史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是我最能接受的論點。想要了解臺灣,我們得先了解中國,這並不違背臺灣的主體性和尊嚴。   期待這一系列書籍的出版。   ──小野(作家)   過去臺灣人所受的教育,總被教導「臺灣史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近年則以「去中國化」一詞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其實「去中國化」並不是指揚棄漢字(揚棄漢字的是共產黨政權)或和中國有關的一切,「去中國化」去的是「奉中國為正朔,視臺灣為邊陲」的史觀。   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臺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則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鄰居,我們不能閃避,甚至要深入了解,如此,才能用最高明的態度尋求相處之道。   了解臺灣,認識中國,才能立足世界。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歷史是一條延續的長河,知道從哪裡來,才能找到方向往哪裡去。問題在於,歷史的詮釋權往往落在政治權力擁有者手上,由此建構的史觀,不僅單一而且偏狹,淪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偏偏執政者樂此不疲,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過去教科書裡所描述的中國史,自然也不例外。   歷史應該是思辨的題材,是啟迪人心的寶庫。楊照老師以臺灣為本,放眼中國千古歷史,提供嶄新的視角,給讀者重新省思,前事不忘,後事之

師。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如果我們看鄰近的日本,長期以來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是相當深刻的,不管在學院或一般知識界都是如此。然而,長期以來,臺灣缺乏引路人帶我們走進中國歷史。   臺灣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寶庫,中華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對於中國是何種態度,我們都要理解這個鄰居給我們的影響,透過歷史理解中華文化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然而,學院中的歷史過於艱深難懂,普及的又著重帝王將相的稗官野史,無法給予我們知識上的啟發。幸好我們等到楊照的這部通史,幫大家補了一堂不一樣的中國歷史課。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在戰後幾代人的體制教育中,我們從未好

好地認識中國史,而過去三十年來,當我們(正確地)典範轉移到臺灣史視角,更不重視中國歷史了。但誠如楊照所寫,要回答臺灣怎麼來的,不能不理解中國歷史。若能認識那漫長文明所留下的遺緒,如何作為一個外在力量與內在因素,影響或形塑了當下在臺灣的文化內涵與自我認同,我們才更能建立起新的主體身分。這個工作或許沒有人比楊照更適合,一位受過專業中國史學訓練又懂得跟大眾說故事的作家與民間學者。   ──張鐵志(作家)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浩瀚紛繁,想要從中梳理,有時望而興嘆,不知從何讀起。楊照先生這一系列《不一樣的中國史》,則巧妙地找到了詮釋的角度與觀點,不僅思辨歷史的意義,也讓過去的歷史鮮明地活在當代。  

 讀歷史學智慧,歷史不是教科書上的教條文字,更需要理解與善解,挖掘它的價值。《不一樣的中國史》就是這樣的好書,值得探閱。   ──余遠炫(歷史專欄作家)     有句話說:「歷史給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當中獲得教訓。」   楊照老師以十年時間「說史」,匯集出百萬字篇幅的大作,訴說曾經輝煌帝王將相、熱鬧尋常百姓人家,儘管早已化為塵土,留下的典故依舊震耳欲聾。   ──鄭俊德(「閱讀人」創辦人 )   無論從文化傳承、地緣關係或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歷史的重要性一直存在,可惜因為過往糾葛及現勢衝突,中國歷史的價值逐漸在臺灣遭到忽略或誤解。   楊照新著《不一樣的中國史》系列逆勢而起,

意義何在呢?   一、從臺灣主體性出發,展現對中國歷史的重新理解及詮釋。   二、重視意義脈絡的「通」,扭轉目前簡化、割裂中國歷史的學習方式。   三、統整海峽兩岸、日本及西方學術界跨學科研究成果,非一地、一家之見。   要真正認識臺灣,至少得連結中國史及東亞史脈絡來理解,楊照新著做了連結中國史的部分,但還沒結束,後勢值得期待。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授課與學習方式的變革,這些年來在臺灣如火如荼地展開,然而有限的中學歷史課堂數,加上升學仍然是重要目標,歷史課的進行多半還是偏重於「歷史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至於課本上的「歷史知識」是如何產出的,通常也只是一句「歷史知識是史家研

究的成果」簡略帶過,於是綜合各家研究成果的歷史課本內容就只是一堆看似有系統的知識堆疊。   讀《不一樣的中國史》,欣然看到史家梳理史料、比較推論的過程,在楊照老師的筆下生動展開,「歷史知識」有了活脫脫的生命歷程,而「製作歷史」的曲折和迷人,也讓史家們的經驗成了一部動人的精采人生。這真是一套好書!   ──陳婉麗(明道中學歷史教師)   這是一套非常適合高中師生共同閱讀的好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高中歷史課程從過往的編年史編排,改為主題式的探究學習,雖然能啟發學生思考歷史事件的各個面向,但也可能讓學生忽略客觀事件的細節與結果。因此在課堂學習過後,若能選擇閱讀楊照先生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

,必能深化學生自身的文史素養,也能對臺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有時間縱深的理解,進而形成一套自我價值判斷的標準與主體性思考。   誠摯推薦給大家。   ──曾冠喆(私立薇閣中學教師)

台灣時空堪輿學創新理論與實踐

為了解決天地劫真胤的問題,作者謝達輝 這樣論述:

自明末先民由大陸移居台灣帶來風水概念和習俗,分三個階段傳入臺灣,第一階段始於明清時期,因地緣關係以三合派為主流;第二階段約自民國初年由大陸來台的楊藏華帶來《三元地理乾坤國寶》,後乾坤國寶派也在台灣佔一席之地;第三階段是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帶來大量人才,其中不乏風水奇才。各種不同派別風水術開枝散葉,百鳥齊鳴,大放異彩。在多重複雜派別中互相衝擊、干擾,台灣遂成堪輿學大熔爐,各種派別、著作林立,甚至於各自開宗創派,百花爭艷。 民國六十年代後堪輿著作更如雨後春筍,堪稱空前。如三合派、乾坤國寶派、玄空大卦派、抽爻換象派、六親爻神派、玄空飛星派、玄空六法派……其中尚有自創派別、魚目混珠,或

語不驚人死不休者不在少數。台灣因堪輿學術大鳴大放,在不同派別多重視角下,良莠不齊,正統學術與偽學難分。本研究舉2001至2022年之間陰宅、陽宅、企業、工廠等營建案例,有台灣、美國、中國、越南等筆者主庚規劃之實際案例,並以三合、三元等六家派別兼容並蓄,找出最佳促使財丁兩發之合理風水術,期能以《詮釋學》之「視域融合」提出新的方法與新的理論。 2022案例中乃堪輿大師仙逝之埋藏風水實例,陳大師徒弟有數百之眾,但大多僅專通某一門派,他希望以玄空為主,並兼容各家派別,完成他身後大事。因此,指定筆者主庚,期望不負陳大師所託。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為了解決天地劫真胤的問題,作者沈從文王㐨 這樣論述:

  本書是第一本系統研究中國古代服飾的專著,內容起自舊石器時代晚期迄於清朝,對數千年間各個朝代的服飾問題進行了抉微鈎沉的研究和探討,全書計有圖像810餘幅,近30萬字。撰述多發明創見,言前人所未言。對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不同階層服飾制度的發展、沿革,以及它和當時社會物質生活、意識形態的種種關聯,做了廣泛、深入的探討,提出了諸多新問題、新見解。其所敍是服飾,但又不僅以服飾論之。從服飾這個載體,窺見中國歷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俗、哲學、倫理等等諸多風雲變遷之軌跡。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     湖南鳳凰縣人,著名文學家、歷史文物研究專家。1924年起

,陸續發表、出版文學作品七十種餘,代表作有《邊城》等。1948年,沈從文開始系統研究中國古代文物。1949年起,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主要從事物質文化史,特別是服裝史的研究工作。先後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在文物考古、物質文化史領域成為獨樹一幟的專家。1964年,沈從文着手編纂本書,直至1979年初才大功告成、付梓面世。而增訂工作亦隨即開始,至1980年代中期因病停輟,後由弟子王㐨續筆,並經沈先生批閲,得以完成。終於1990年代初出版。   增訂者簡介   王㐨(1930—1997)     山東萊州人,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

研究所和歷史研究所任職,高級工程師。師從沈從文先生,長期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兼及紡織技術史、服飾史的研究。曾主持、參與過滿城漢墓、廣州南越王墓、江陵楚墓以及陝西法門寺唐塔地宮的考古工作。著有《染纈集》。1980年代中期,沈從文先生患病後,由王㐨協助完成了本書的增訂工作。 序 言 — 郭沫若/i 引 言 — 沈從文/iv   一 舊石器時代出現的縫紉和裝飾品/2 二 新石器時代的繪塑人形和服飾資料/5 三 新石器時代的紡織/19 四 商代墓葬中的玉石陶銅人形/26 五 周代雕玉人形/33 六 周代男女人形陶範/39 七 戰國楚墓漆瑟上彩繪獵戶、樂部和貴族/

46 八 戰國帛畫婦女/49 九 戰國楚墓彩繪木俑/52 一〇 戰國彩繪漆卮上婦女羣像/56 一一 戰國雕玉舞女/59 一二 戰國雕玉小孩和青銅弄雀女孩/61 一三 戰國銅鑑上水陸攻戰紋/64 一四 戰國青銅壺上採桑、習射、宴樂、弋獵紋/70 一五 戰國鶡尾冠被練甲騎士/74 一六 戰國佩玉彩琉璃珠和帶鈎/80 一七 江陵馬山楚墓發現的衣服和衾被/85 一八 馬山楚墓出土的錦、繡/98 一九 西漢墓壁畫二桃殺三士部分/107 二〇 漢空心磚持戟門卒/109 二一 漢貯貝器上滇人奴隸和奴隸主/112 二二 高冠盛裝樂舞滇人/114

二三 西漢畫像磚/123 二四 漢石刻垂綬佩劍武士/124 二五 漢代陶俑磚刻所見農民/127 二六 戴花釵三女僕/130 二七 漢望都壁畫伍佰八人/131 二八 漢代舞女/133 二九 漢畫刻中所見幾種騎士/136 三〇 漢朱鮪墓石刻/141 三一 漢、魏晉墓壁畫男女像/143 三二 漢石刻簪筆奏事官吏/145 三三 東漢墓彩繪壁畫和石刻/148 三四 漢講學圖畫像磚/150 三五 漢武氏石刻貴族梁冠和花釵/152 三七 漢代錦繡/160 三八 東晉竹林七賢圖磚刻/166 三九 晉女史箴圖中八輿夫/170 四〇 晉女史箴圖臨鏡部

分/173 四一 南朝斵琴圖部分/176 四二 晉六朝男女俑/178 四三 戴菱角巾披鹿皮裘的帝王和二宮女/180 四四 南北朝鄧縣畫像磚婦女和部曲鼓吹/181 四五 南北朝着兩當鎧擁儀劍門官/184 四六 北朝景縣封氏墓着袴褶俑/186 四七 北朝景縣封氏墓出土男女俑/188 四八 北朝敦煌壁畫甲騎和步卒/190 四九 北朝着帔子伎樂俑/192 五〇 南北朝寧懋石棺線刻各階層人物/194 五一 南北朝寧懋石室石刻武衛和貴族/197 五二 北齊校書圖/198 五三 北齊張肅俗墓出土男女陶俑/200 五四 隋青褐釉陶舞俑/202 五五

隋敦煌壁畫進香婦女/204 五六 隋李靜訓墓出土男女陶俑/206 五七 隋灰陶纏鬚着袴褶兩當武官俑/207 五八 隋青釉陶甲士俑/210 五九 隋青瓷執步盾甲士俑/211 六〇 隋青釉陶袍服平巾幘文官俑/212 六一 隋文帝和二侍臣/214 六二 隋李靜訓墓出土首飾/219 六三 唐代農民/221 六四 唐代船夫/223 六五 唐代獵戶/225 六六 步輦圖/229 六七 唐貞觀敦煌壁畫帝王和從臣/234 六八 唐人遊騎圖部分/236 六九 唐凌煙閣功臣圖部分/240 七〇 唐畫塑中所見戴帷帽婦女/242 七一 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

婦女/245 七二 唐着半臂婦女/254 七四 唐胡服婦女/260 七五 唐着半臂坐薰籠婦女及大髻小袖衣婦女/263 七六 唐敦煌壁畫樂廷瓌夫人行香圖/267 七七 唐虢國夫人遊春圖/270 七八 唐張萱搗練圖部分/272 七九 唐高髻盛裝婦女/274 八〇 簪花仕女圖/278 八一 宮樂圖/282 八二 文苑圖/284 八三 唐代幾種甲士/286 八四 唐代壁畫分舍利圖騎士/289 八五 唐敦煌壁畫甲騎鼓吹/291 八六 唐白石雕像執弓刀武弁/294 八七 唐代行腳僧/296 八八 唐壁畫中的古人衣着形象/298 八九 唐代

彩繪陶俑和三彩陶俑/300 九〇 唐末五代回鶻進香人/302 九一 唐代絲綢/306 九二 麥積山壁畫中幾個青年婦女/311 九三 五代南唐男女陶俑/313 九四 五代甲士/315 九五 五代南唐重屏會棋圖/318 九六 五代十國前蜀石棺座浮雕樂部/320 九七 五代宮中圖的宮廷婦女/322 九八 五代夜宴圖中幾個樂伎/324 九九 五代夜宴圖宴席部分/328 一〇〇 五代壁畫曹義金像/332 一〇一 女孝經圖/336 一〇二 宋初敦煌壁畫農民/338 一〇三 南宋耕織圖中農民/339 一〇四 清明上河圖中勞動人民和市民/341

一〇五 南宋中興禎應圖中吏卒和市民/344 一〇六 宋百馬圖中馬夫/346 一〇七 宋四川大足石刻老幼平民/348 一〇八 南宋李嵩貨郎圖/350 一〇九 宋村童鬧學圖/353 一一〇 宋雜劇圖/355 一一一 宋磚刻雜劇人丁都賽/359 一一二 宋磚刻廚娘/361 一一三 宋瑤台步月圖/364 一一四 宋太原晉祠彩塑/366 一一五 宋墓壁畫樂舞/369 一一六 宋墓壁畫梳妝和宴飲/372 一一七 宋會昌九老圖/374 一一八 趙匡胤踢球圖/376 一一九 宋太祖趙匡胤像/378 一二〇 宋皇后和宮女/380 一二一 宋大駕鹵簿

圖中甲騎與鼓吹/383 一二二 宋中興四將圖中岳飛韓世忠及隨從武將/386 一二三 遼慶陵壁畫契丹人/388 一二四 卓歇圖/392 一二五 便橋會盟圖/396 一二六 胡笳十八拍圖/400 一二七 宋免冑圖中甲騎/403 一二八 射獵圖/405 一二九 西夏敦煌壁畫男女進香人/407 一三〇 煮鹽圖/409 一三一 宋代絲綢/411 一三二 元代農民工人和官兵/414 一三三 元代百工百業/417 一三四 元代幾個儒流賢士/419 一三五 元代幾個奏樂道童/422 一三六 元代衣唐巾圓領服男子和齊膝短衣賣魚人/424 一三七 元

裹巾子短衣草鞋漁民/426 一三八 元鬥漿圖/427 一三九 一組蒙古人樂舞俑/429 一四〇 元男女俑/430 一四一 元墓壁畫/432 一四二 元人演戲壁畫/434 一四三 元代帝后像/436 一四四 元代行獵貴族/439 一四五 元敦煌壁畫行香人/442 一四六 元代玩雙陸圖中官僚和僕從/444 一四七 元飲宴圖中官僚和僕從/447 一四八 明代農民牧童和工人/449 一四九 明皇都積勝圖所見各階層人物/452 一五〇 水滸圖部分/455 一五一 明代巾帽/456 一五二 明戴網巾的農民和工人/459 一五三 明初製墨工人/

461 一五四 明男女樂部/462 一五五 明婦女時裝與首飾/464 一五六 明代暖耳和罩甲/466 一五七 明貴族男女/469 一五八 明憲宗行樂圖中雜劇人內監宮女和帝王/471 一五九 明帝后金冠/475 一六〇 明代絲綢/478 一六一 清初刻耕織圖/484 一六二 清初婦女裝束/489 一六三 清初回族男女/492 一六四 清初藏族男女/494 一六五 清初維族男女/496 一六六 清初苗族男女/497 一六七 清初彝族男女/499 一六八 清初壯族男女/500 一六九 清初瑤族男女/501 一七〇 清初哈薩克族男女/

502 一七一 清初白族男女/504 一七二 清初傣族男女/505 一七三 清初黎族婦女/506 一七四 清初高山族男女/508 一七五 清初赫哲族男女/509 一七六 清代大宴蒙古王公圖/510 一七七 清代幾種帝王袍服/511 一七八 清代雍正四妃子便服/513 一七九 清代絲綢/517   後 記/526 再版後記/528 附錄一:引書、畫目錄/529 附錄二:名詞分類索引(按筆畫序)/536 序言     工藝美術是測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標準,在這裏藝術和生活是密切結合着的。     古代服飾是工藝美術的重要組成部

分,資料甚多,大可集中研究。於此可以考見民族文化發展的軌跡和各兄弟民族間的相互影響。歷代生產方式、階級關係、風俗習慣、文物制度等,大可一目了然,是絕好的史料。     遺品大率出自無名作家之手。歷代勞動人民,無分男女,他們的創造精神,他們的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毅力,具有着強烈的生命脈搏,縱隔千萬年,都能使人直接感受,這是值得特別重視的。   一九六四年六月廿五日 郭沫若   引言     中國服飾研究,文字材料多,和具體問題差距大,純粹由文字出發而作出的說明和圖解,所得知識實難全面。如宋人作《三禮圖》,就是一個好例。但由於官刻影響大,此後千年卻容易訛謬相承。如和大量

出土文物銅、玉、磚、石、木、漆、刻畫一加比證,就可知這部門工作研究方法,或值得重新着手。漢代以來各史雖多附有輿服志、儀衛志、郊祀志、五行志,無不有涉及輿服的記載。內容重點多限於上層統治者朝會、郊祀、燕享和一個龐大官僚集團的朝服官服,記載雖若十分詳盡,其實多輾轉沿襲,未必見於實用。私人著述不下百十種,如《西京雜記》、《古今註》、《拾遺記》、《酉陽雜俎》、《炙轂子》、《事物紀原》、《清異錄》 、《雲仙散錄》 等,又多近小說家言,或故神其說,或以意附會,即漢人敍漢事,唐人敍唐事,亦難於落實徵信。墓葬中出土陶、土、木、石、銅諸人形俑,時代雖若十分明確,其實亦不盡然,真實性也只能相對而言。因社會習慣相承

,經常有從政治角度出發,把前一王朝官吏作為新王朝僕從差役事。因此新的探討,似乎還值得多方面去求理解,才可望得到應有的新認識。     本人因在博物館工作較久, 有機會接觸實物、圖像、壁畫、墓俑較多,雜文物經手過眼也較廣泛,因此試從常識出發,排比排比材料,採用一個以圖像為主結合文獻進行比較探索、綜合分析的方法,得到些新的認識理解,根據它提出些新的問題。但出土文物以千百萬計,即和服飾有關部分,也宜以百十萬計。遺物既分散國內外各地,個人見聞接觸究竟有限,試探性工作中,自難免顧此失彼,得失互見,十分顯明。只是應用方法較實際,由此出發,日積月累,或許還是一條比較唯物、實事求是的新路。因此在本書付

印之前,對於書中重點作此簡要介紹,求教於海內外學者專家。     本書中商代部分,輯錄了較多用不同材料反映不同衣着體型的商代人形,文字說明卻較少。私意這些人形,不僅反映商王朝不同階層,可能還包括有甲骨文中常提到的征伐所及,當時與商王朝對立各部族,如在西北的人方、鬼方,在東南的徐、淮夷,在西南的荊、楚及巴、濮各族人民形象。在銅、玉、陶、石人形中,必兼而有之。特別是青銅兵器和其他器物上所反映形象,多來自異族勁敵,可能性更大。     西周和東周,材料比較貧乏,似可作兩種解釋。一、為立國重農而比較節儉,前期大型墓葬即較少。而銅玉器物制度,且多沿襲商代式樣。禮制用玉佔主要地位,賞玩玉物

卻不多。(在湖南、雲南和其他地區出土大量商代玉器,和史稱分紂之寶玉重器於諸有功國事之大臣情形或相關。說是商代逃亡奴隸主遺物,似值得商討。)二、用土木俑殉葬制猶未形成。車乘重實用而少華靡,有一定制度。車上裝飾物作銅人形象亦僅見。領作矩式曲折而下,上承商代而下及戰國,十分重要。另一銅簋下座兩扇門間露出一個人 像,雖具體而微仍極重要。據江南出土東周殘匜細刻紋飾反映生活情形看來,製作也還簡質。在同時青銅器物紋飾中為僅見,直到春秋戰國,才成為一種常用主題裝飾圖案。     春秋戰國由於諸侯兼併,技術交流,周代往日“珠玉錦鏽不鬻於市”的法規制度已被突破,珠玉錦繡已成為市場上一類特殊的商品,因之

陳留襄邑彩錦,齊魯細薄絲織品和彩繡,及金銀鑲嵌工藝品,價值連城之珠玉,製作精美使用輕便之彩繪漆器,均逐一出現於諸侯聘問禮物中,或成為新興市場特種商品。衣着服飾之紋彩繽紛、光輝燦爛,車乘裝飾之華美,經常反映於詩歌文傳記載中。又由於厚葬風氣盛行,保存技術也得到高度進展。因之在大量出土文物中,一一得到證實。三門峽虢墓出土物,和新鄭出土物,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物,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物,輝縣琉璃閣出土物,金村韓墓出土物以及湖北隨縣曾侯墓出土物,河北中山王墓出土物……文物數量之多,製作之精美,無一不令人眼目一新,為前所未聞。特別是在這一歷史階段中,運用各種不同器材,反映出人物生活形象之具體逼真,衣着服飾之多樣

化,更開拓了我們的眼界不少。前人千言萬語形容難以明確處,從新出土文物中,均可初步得到較正確理解。有的形象和史傳詩文可以互證,居多且可充實文獻所不足處。不過圖像反映雖多,材料既分散全國,有的又流傳國外,這方面知識因之依然有一定局限性。絲綢錦繡,且因時間經過二十四五個世紀,殘餘物難於保存本來面目。但由於出土數量多,分佈面積廣,依舊可以證明一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還保存得尚好於地下。今後隨同生產建設,有更新更多方面的發現,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綜合各部門的發現加以分別研究,所得的知識,也必然將比過去以文獻為主的史部學研究方法,開拓了無限廣闊的天地。“文物學”必將成為一種嶄新獨立科學,得到應有重視,值得投

入更多人力物力進行分門別類研究,為技術發展史、美術史、美學史、文化史提供豐富且無可比擬的新材料。如善於應用,得到的新成就,是可以預料得到的。因為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條件保存那麼豐富完整的物質文化遺產於地下!     近人喜說戰國是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時代。嚴格一點說來,目下治文史的,居多注重前面四個字,指的只是諸子百家各自著書立說而言。而對後面四個字,還缺少應有的關心,認識也就比較模糊。因為照習慣,對於百工藝業的成就,就興趣不多。其實若不把這個時期物質文化成就加以深入研究,並能會通運用,是不可能對於“百花齊放”真正有深刻體會的。因為就這個時代任何一工藝門類的成就而言,就令人

有目迷五色、歎為觀止之感! 以衣着材料而言,從圖像方面還難得明確完整印象,但僅就河北出土中山王墓內青銅文物,和湖北隨縣曾侯墓出土棺槨器物彩漆紋飾,和當時詩文辭賦形容衣飾之華美,與事實必相差不多。由春秋戰國到秦統一,先後近三個世紀。由於時間、空間、族別、習慣不同,文獻材料不足徵。目下實物圖像材料反映雖較具體,仍只能說是點點滴滴,但基本式樣,也可說已能把握得住。如衣袍寬博屬於社會上層;奴隸僕從則短衣緊袖口具一般性,又或與歷來說的胡服有些聯繫。比較可以肯定的,則花樣百出不拘一格,式樣突破體制是特徵。至於在採用同一形式加工於不同器物上,如金銀錯器反映生活、文武、男女有相近處。就我們目下知識,只能作如下

推測: 即這類器物同出於一個地區,當時係作為特種禮品或商品而分佈各地,衣着反映因之近於一律,和真實情形必有一定差距。我們用它來說明,這是春秋戰國時工藝品反映當時人事生活作為主題的新產品。同時也反映部分社會現實,似不會錯誤。若一律肯定為出土地社會生活,衣着亦即反映某地區人民衣着特徵,證據還不夠充分。     秦代統一中國後,雖有“天下書同文車同軌”記載,至於這一歷史時代的衣着,除了秦尚黑,囚徒衣赭,此外我們卻近於極端無知。直到從始皇陵前發現幾件大型婦女坐俑,得知衣袖緊小,梳銀錠式後垂髮髻,和輝縣出土戰國小銅人實相近,與楚帛畫婦女髮髻亦相差不多。最重要的發現,是衣着多繞襟盤旋而下。反映於銅

器平面圖像上,尚不甚具體,反映於木陶彩俑、銅玉人形等立體材料上,則十分明確。腰帶邊沿彩織裝飾物的花紋精緻處,多超過我們想象。由比較得知,這種制度一直相沿到漢代,且具全國性。證明《方言》說的“繞袊謂之帬”的正確含義。歷來從文字學角度出發,對於“袊”字解釋為“衣領”固不確,即解釋為“衣襟”,若不從圖像上明白當時衣襟制度,亦始終難得其解。因為這種衣服,原來從大襟至脅間即向後旋繞而下。其中一式至背後即直下,另一式則仍迴繞向前,和古稱“衣作繡,錦為緣”有密切聯繫。到馬王堆西漢初期古墓大量實物和彩繪木俑出土,才深一層明白如此使用材料,實用價值比藝術效果佔更重要意義。從大量圖像比較,又才明白這種衣着剪裁方式

,實由戰國到兩漢,結束於晉代。《東宮舊事》和墓葬中殉葬鈆木簡櫝,都提到“單裙”、“複裙”。提到衣衫時,且常有某某衣及某某結纓字樣。結纓即繫衣時代替鈕釦的帶子,分段固定於襟下的。(衣裙分別存在,雖在北京琉璃河出一西漢雕玉舞女上即反映分明,但直到東漢末三國時期才流行。圖像則從《女史箴》臨鏡化妝部分進一步得到證實。)     秦代出土人形,主要為戰車和騎士,數量達八千餘人。人物面目既高度寫實,衣甲器物亦一切如真。惟戰士頭髻處理繁瑣到無從設想。當時如何加工,又如何能持久保持原有狀態? 髻偏於一側,有無等級區別 ,是一個無從索解的問題,實有待更新的發現。     兩漢時間長,變化大,而史

部書又特列輿服志,冠綬二物且和官爵等第密切相關,記載十分詳盡。但試和大量石刻彩繪校核,都不易符合。主要因文獻記載中冠制,多是朝會燕享、郊天祀地等高級統治者的禮儀上服用制度;而石刻反映,卻多平時燕居生活和奴僕勞動情況。且東漢人敍西漢事已隔一層,組綬織作技術即因戰亂而失傳,懸重賞徵求才告恢復,可知加工技術必相當複雜。近半個世紀以來,出土石刻彩繪圖像雖多,有的還保存得十分完整,惟綬的製作,仍少具體知識。又如東漢石刻壁畫的梁冠,照記載梁數和爵位密切相關,帝王必九梁。而石刻反映,則一般只一梁至三梁,也難和記載一一印證。且主要區別,西漢冠巾約髮而不裹額。裹額之巾幘,東漢始出現。袍服東漢具有一定形制,西漢不

甚嚴格統一。從長沙馬王堆出土大量保存完整實物,更易明確問題。又帝王及其親屬,禮制中最重要的為“東園秘器廿八種”中的金銀縷玉衣。照漢志記載,這種玉衣全部重疊如魚鱗,足頸用長及尺許玉札纏裹。從較多出土實物看來,則全身均用長方玉片聯綴而成,惟用大玉片作足底。王侯喪葬禮儀,史志正式記載,尚如此不易符合事實,其餘難徵信處可想而知。又漢代叔孫通雖訂下車輿等級制度,由於商業發展,許多禁令制度,早即為商人所破壞,不受法律約束。正如賈誼說的帝王所衣黼繡,商人則用以被牆壁,童奴且穿絲履。     從東漢社會上層看來,袍服轉入制度化,似乎比西漢較統一。武氏石刻全部雖如用圖案化加以表現,交代制度即相當具體。特

別是象徵官爵等級的綬,制度區別嚴格,由色彩、長短和緒頭粗細區別官品地位。武氏石刻綬的形象及位置,反映得還是比較清楚。直到梁冠去梁之平巾幘,漢末也經過統一,不分貴賤,一律使用。到三國,則因軍事原因,多用巾幍代替。不僅文人使用巾子表示名士風流,主持軍事的將帥,如袁紹、崔鈞之徒,亦均以幅巾為雅。諸葛亮亦有綸巾羽扇指揮戰事,故事且流傳千載。當時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等名目,張角起義則着黃巾。可知形狀、材料、色彩,也必各有不同。風氣且影響到晉南北朝。至於巾子式樣,如不聯繫當時或稍後圖像,則知識並不落實。其實仿古弁形制如合掌的,似應為“帢”,如波浪皺摺的,應名為“幍”。時代稍後,或出於晉人戴逵

作《列女仁智圖》,及南京出土《竹林七賢圖》,齊梁時人作《斵琴圖》,均有較明確反映。     至兩晉衣着特徵,男子在官職的,頭上流行小冠子,實即平巾幘縮小,轉回到“約髮而不裹額”式樣。一般平民侍僕,男的頭上則為後部尖聳略偏一側之“帩頭”,到後轉成尖頂氈帽。南北且有同一趨勢。婦女則如干寶《晉紀》和《晉書.五行志》說的衣着上儉而下豐( 即上短小,下寬大),髻用假髮相襯,見時代特徵。因髮髻過大過重,不能常戴,平時必擱置架上。從墓俑反映,西晉作十字式,尚不過大。到東晉,則兩鬢抱面,直到遮蔽眉額。到東晉末齊梁間改為急束其髮上聳成雙環,名“飛天紒”,鄧縣出土南朝畫像磚上所見婦女有典型性,顯然受佛教影

響。北方石刻作梁鴻孟光舉案齊眉故事,天龍山石刻供養人,頭上均有這種髮式出現,且作種種不同發展。但北朝男子官服定型有異於南朝,則為在晉式小冠子外加一筩子式平頂漆紗籠冠。因此得知,傳世《洛神賦圖》產生時代,決不會早於元魏定都洛陽以前。歷來相傳為顧愷之筆墨,由服飾看來,時代即晚。     隋統一中國後,文帝一朝社會生活比較簡樸。從敦煌壁畫貴族進香人,到青白釉墓葬女侍俑,衣着式樣均相差不多。特徵為小袖長裙,裙上繫及胸。     談唐代服飾的,因文獻詳明具體,材料又特別豐富,論述亦多。因此本書只就前人所未及處,略加引申。一為從唐初李壽墓中出土物,伎樂石刻繪畫,及傳世《步輦圖》中宮女看來,

可得如下較新知識: 初唐衣着還多沿隋代舊制,變化不大。而伎樂已分坐部和立部。二、由新疆出土墓俑,及長安出土唐永泰公主、懿德太子諸陵壁畫所見,得知唐代“胡服”似可分前後兩期,前期來自西域、高昌、龜茲,間接則出於波斯影響,特徵為頭戴渾脫帽,身穿圓領或翻領小袖衣衫,條紋捲口褲,透空軟底錦靿靴。出行騎馬必着帷帽。和文獻所稱,盛行於開天間實早百十年。後期則如白居易“新樂府”所詠“時世裝”形容,特徵為蠻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顰,臉敷黃粉,唇注烏膏,影響實出自吐蕃。圖像反映有傳世《宮樂圖》、《倦繡圖》均具代表性,實元和間產物。至於開元天寶間,則畫跡傳世甚多,和胡服關係不大。敍發展談衍變,影響後世較大,特別值得一

提的,即帷帽。歷來相傳於北齊“ ”,或稱 ,以為原遮蔽全身,至今無圖像可證。帷帽廢除於開元天寶間,是事實亦不盡合事實,因為宮廷貴族雖已廢除,以後還流行於民間,宋元畫跡中均可發現。在社會上層,也還留下部分殘餘痕跡,即在額前露出一小方馬尾羅,名“透額羅”。反映於圖像中,只敦煌開元間《樂廷瓌夫人行香圖》中進香青年眷屬或侍女三人額間,尚可明白位置和式樣。透額羅雖後世無聞,但轉至宋代則成為漁婆勒子、帽勒,且盛行於明清。帷帽上層婦女雖不使用,代替它的是在頭頂上披一薄紗,稱“蓋頭”。宋代用紫羅,稱“紫羅蓋頭”。反映於北宋上層婦女頭上,《花石仕女圖》具有代表性。反映於農村婦女,則南宋名畫家李嵩《貨郎圖》中幾個

農村婦女頭上,均罩有同式薄質紗羅。就一般說,既有裝飾美觀作用,亦有實用價值,才因此繼續使用。     婦女花冠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名稱雖同,着法式樣迥異。唐代花冠如一頂帽子套在頭上,直到髮際。《宮樂圖》、《倦繡圖》反映都極具體。至於宋代花冠,則係用羅帛仿照真花作成。宋人尚高髻,向上直聳高及三尺,以至朝廷在皇祐中不得不用法律禁止。原因是當時花冠多仿擬真花。宋代尚牡丹芍藥,據《洛陽花木記》記載,由於栽培得法,花朵重台有高及二尺的,稱“重樓子”,在瓷州窯墨繪瓷枕上即常有反映。此外《洛陽花木記》、《牡丹譜》、《勾藥譜》稱“樓子”、“冠子”的多不勝數。宋人作《花石仕女圖》中所見,應即重樓子花

冠。且由此得知,傳世《簪花仕女圖》,從人形衣着言,原稿必成於開元天寶間,即在蓬鬆髮際加一點翠金步搖釵,實純粹當時標準式樣。如再加一像生花朵,則近於“畫蛇添足”、不倫不類矣。這種插戴在唐代為稀有少見,在宋則近一般性。宋代遇喜慶大典,佳節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騎從衛士無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花朵式樣和使用材料均有記載,區別明確。圖像反映,更可相互取證。又唐代官服彩綾花紋分六種。除“地黃交枝”屬植物,其餘均為鳥類啣花,在銅鏡和帶板上,均有形象可證,惟圖像和實物缺少證據,是一待解決問題。     宋人衣着特別值得一提的,即除婦女高髻大梳見時代特徵,還有北宋一時曾流行來自契丹的,上部着宋式

對襟加領抹(花邊)旋襖,下身不着裙只着長統襪褲的“吊墪服”,即後來的“解馬裝”,影響流行於社會上層,至用嚴格法律禁止。但伎樂人衣着,照例不受法令限制,所以在雜劇人圖畫中,還經常可見到這種外來衣着形象。男子朝服大袖寬衫,官服仍流行唐式圓領服制度,和唐式截然不同處,為圓領內必加襯領。起於五代,敦煌壁畫反映明確。而宋人侍僕和子姪晚輩,閒散無事時,必“扠手示敬”。在大量出土壁畫上所見,及遼、金墓壁畫上的南官及漢人部從,亦無例外,隨處可以發現這種示敬形象。宋元間刻的《事林廣記》中,且用圖說加以解釋。試從制度出發,即可發現有些傳世名畫的產生年代或值得重新研究。例如傳世韓滉《文苑圖》,或應成於宋代畫家之手,

問題即在圓領服出現襯領,不可能早於五代十國。《韓熙載夜宴圖》,其中扠手示敬的人且兼及一和尚,也必成於南唐降宋以後,卻早於淳化二年以前,畫中人多服綠。《宋大詔令集》中曾載有淳化二年詔令,提及“南唐降官一律服綠,今可照原官服朱紫”。可知《夜宴圖》產生時代必在南唐政權傾覆以後,太宗淳化二年以前。尚有傳為李煜與周文矩合作的《重屏會棋圖》,內中一披髮書童,亦不忘扠手示敬。歷來鑒定畫跡時代的專家,多習慣於以帝王題跋、流傳有緒、名家收藏三大原則作為尺度,當然未可厚非。可最易忽略事物制度的時代特徵。傳世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人無間言,殊不知圖中燒茶部分,有一荷葉形小小茶葉罐蓋,只宋元銀瓷器上常見,哪會出現

於唐初? 古人說“談言微中,或可以排難解紛。”但從畫跡本身和其他材料互證,或其他器物作旁證的研究方法,能得專家通人點頭認可,或當有待於他日。     蒙元王朝統治,不足一世紀,影響世界卻極大。大事情專門著作多,而本書卻在統治範圍內的小事,為前人所忽略,或史志不具備部分,提出些問題,試作些敍述解釋。一如理髮的法令歌訣,二如元代男女貴族衣上多着四合如意雲肩,每年集中殿廷上萬人舉行“只孫讌”製作精麗只孫服上的雲肩式樣。三如全國大量織造納石矢織金錦,是否已完全失傳。四如女人頭上的罟罟冠應用情況等等,進行些比較探討。是否能夠得到些新知?     至於明清二代,時間過近,材料過多,因此只能

就一時一地引用部分圖像材料結合部分朝野雜記,試作說明。又由於個人對絲綢錦繡略有常識,因此每一段落必就這一歷史時期的紡織品輝煌成就也略作介紹。惟實物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以十萬計,書中舉例則不過手邊所有劫餘點滴殘物,略見一斑而已。     總的說來,這份工作和個人前半生搞的文學創作方法態度或仍有相通處,由於具體時間不及一年,只是由個人認識角度出發,據實物圖像為主,試用不同方式,比較有系統進行探討綜合的第一部分工作。內容材料雖有連續性,解釋說明卻缺少統一性。給人印象,總的看來雖具有一個長篇小說的規模,內容卻近似風格不一分章敍事的散文。並且這只是從客觀材料出發工作的一次開端,可能成為一種良好的開

端,也可能還得改變方法另闢蹊徑,才可望取得應有的進展,工作方法和結論,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     好在國內對服裝問題,正有許多專家學者從各種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工作,且各有顯著成就。有的專從文獻着手,具有無比豐富知識,有的又專從圖像出發,作的十分仔細。據個人私見,這部門工作,實值得有更多專家學者來從事,萬壑爭流,齊頭並進,必然會取得“百花齊放”的嶄新突破。至於我個人進行的工作,可能達到的目標,始終不會超過一個探路打前站小卒所能完成的任務,是預料得到的。   一九八○年四月,於北京

祭祀禮儀之研究 -以天道(一貫道)為例

為了解決天地劫真胤的問題,作者林炎調 這樣論述:

禮有五目,吉、凶、軍、賓、嘉。古人對祭禮是相當重視的,從天神、地祇和人鬼都會給予祭祀。在《禮記》當中就有三篇文章特別提到祭禮的內容及意義,借由古籍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古人對祭祀的看法為何,不只是外在相關的典章制度和動作行為,更可以深入了解其中代表的意義。知道祭祀不只是表面的動作行為,其中代表的深義更可以讓我們了解古人對祭祀這件事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建構出儒家的思想觀、政教觀及宇宙觀。 天道(一貫道)早年為一秘密宗教,於民間私下傳教,不能見容於當權者。在中國大陸被認定為反動會道門組織,在臺灣被認為是非法的宗教,再加上儒道釋三教為了種種原因,對天道進行攻擊,使天道蒙上一層黑色的面紗。

但時至今日,天道已發展成有數百萬信眾的大型宗教。本文由《禮記》祭禮出發來引導出天道的祭祀儀式,探討其中的精神內涵和儒家的思想是否相通。全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範圍界定、前人研究成果回顧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禮記》祭禮:透過《禮記》中對祭禮的相關記載,探討儒家祭禮所代表的意涵。〈祭義〉、〈祭法〉和〈祭統〉三篇的內容特別著重在那一方面,祭禮所表現出來的德性教育探討。第三章天道簡介:對天道做一個概要性的介紹,了解天道的教義。對教義和思想觀做研究,了解天道的思想內容,知道天道的體系和它們的世界觀。第四章天道祭典:介紹天道的祭典儀式,對儀式的動作口號作研究,進而了解其中所表

現的意涵,禮儀特色和意義,所要傳達的精神。第五章結論:天道祭典所傳達的文化內涵是否與儒家的思想有相通之處,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可努力的方向。關鍵詞:禮記,祭禮,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