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稱呼台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大陸 稱呼台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明峰寫的 哈哇意亡國史:ALOHA哀歌 和George H. Kerr(葛超智)的 被出賣的台灣(全新翻譯校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台灣教授協會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王石番所指導 林毓芝的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 (2003),提出大陸 稱呼台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對台政策白皮書、歷史淵源、經貿交流、人民自決、本土化、民主化、主權議題、台海安全、美中台關係、聯合國議題、台灣國際空間。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陸 稱呼台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哈哇意亡國史:ALOHA哀歌

為了解決大陸 稱呼台灣的問題,作者周明峰 這樣論述:

哈哇意(夏威夷)曾是個輝煌島國,且看它如何在太平洋的潮汐裡興衰起落!      ◎長居哈哇意四十年的周明峰醫生,精於歷史典故,圖文並茂的詳述哈哇意王國的興衰,歷任國王的故事,以迄亡國,又如何成為美國的第50州,以及當今方興未艾的復國運動。   ◎書後附上哈哇意當地歌謠的中譯,感受其異國風情與浪漫情懷。   夏威夷,一個充滿陽光、沙灘、草裙舞和珊瑚礁的熱情島國,留美醫師周明峰,為何要為將它正名為哈哇意?「夏威夷」三個字,其實只是華人阿Q的意淫而已?   從開國元君後,歷經五代君王,最後歿於末代女王,弱勢的島國如何遭受強權蠶食鯨吞,乃至亡國滅種,淪為美國領土?哈哇意的興衰以至淹沒於西洋洪流,

也正是台灣的借鏡!   本書是續1776年歐洲航海家庫克首次發現夏威夷群島後,想了解哈哇意最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周明峰   1946 生於台灣 雲林 虎尾   1959 虎尾國校畢業   1962 台南一中初中畢業   1965 台南一中高中畢業   1969 中山醫學院醫科畢業   1971 美國進修   1975 紐約大學醫學中心物理復健專科結訓   1975 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復健科 臨床講師   1977 匹茲堡 Harmarville 復健醫學中心 門診部主任   1975 檀香山太平洋復健醫院 醫務副主任   1981 哈哇意大學公共衛生學碩士 主修老人學   

1983 創設「信望愛復健中心」開業迄今 專擅各種疼痛的診治   2003 另開設「疼痛特別門診」於加州柑縣   1989 業餘專研台灣文史迄今   ◎著作   1994 台灣簡史   1995 心在台灣   2001 台美情懷   2007 破解腰酸背痛的迷思   2014 No More Pain All Pain Considered – A Breakthrough 初版   2020 疼痛大突破 —根治各種疼痛疑難雜症   2020 NO MORE PAIN All Pain Considered – A Breakthrough 增訂版   2020 哈哇意亡國史 —ALOHA哀

歌   2020 晚霞滿天 —台美歲月   ◎網站   NoMorePainClinic.com 前言 第一章 先民社會 第二章 庫克船長 第三章 開國元君 第四章 卡王二世 第五章 卡王三世 第六章 卡王四世 第七章 卡王五世 第八章 快樂君王 第九章 末代女王 後記 年表 紀事 ‧美日肉搏第一戰 ‧珍珠港超級間諜 ‧種族差別兩命案 ‧日裔滄桑示忠誠 附錄 ‧哈哇意復國運動 ‧哈哇意之歌   作者序   Hawaii 中譯為夏威夷,顧名思義,即是「華夏威服蠻夷」之意。譯名究竟出於何人何時,無以稽考,不過依其廣東語發音,而且遙隔千里的汪洋中小島,華工首先接觸,

很可能是他們所取之名。中國人自以為是天下最優越的民族,外國皆夷狄野蠻之邦,華夷觀念根深蒂固,早期華人來自廣東,是應Hawaii 美籍大地主的僱傭,在蔗園當期約勞工,出賣勞力討飯糊口而已,不具國民資格,沒有投票權,並無什麼華夏國威震懾異邦的情事,一介外籍勞工鄙視其所投靠謀生之國為夷,譯名時捨其他同音字不用,竟稱為「夏威夷」,非但與事實大不相符,甚且失敬之至,徒顯其「華夷」謬論及阿Q心態的作祟。不管有意或無心,難辭污辱當地人之嫌,缺乏平等相待與敦睦互重的氣度,殆無疑問。譬如當前台灣的菲籍勞工,若稱呼台灣為「菲威夷」,台灣人豈不受辱而憤慨?誣蔑荒誕,道理相同。觀之今日中國,開明了許多,歷來侮辱歧視邊

疆民族之地名,例如歸綏(歸化綏靖)、迪化(啟迪教化)等,多已從善更易,而像「夏威夷」之類的改名,此其時也。再者,現行普通話北京音,「夏威夷」與 Hawaii 之譯音不符,改成恰當名稱,實有必要。   筆者定居 Hawaii 逾四十年,可以算是在地人(kama aina)了,對 Hawaii 的歷史文化有所涉獵,也別具好感,常以「夏威夷」意涵霸氣與謬誤,而心生愧憤,有時竟唸不出口,因此呼籲正名。爰不揣淺陋,擬出「哈哇意」以代之,直接取其音,台、中兩適用,「哈」即阿羅哈(aloha)的哈,「哇」與日文譯名「布哇」的哇相仿,「意」則是從台、中讀音相通的少數字裡選出,願就教於高明。   正名之後,

可以順言哈國歷史,述其興衰以迄淹沒於西洋洪流,弱勢的島國如何遭強權蠶食至於鯨吞,亡國滅種,淪為美國領土。個中脈絡,依稀可循,哀憫戚戚之餘,忖思祖國,吾土台灣,同為弱小島國,而強鄰虎視,讀之借鏡,自在人心。 第二章 庫克船長 一、第一次航行 1728年庫克(James Cook)出生於英國 Yorkshire 微寒的工人家庭,幼時做過各種雜役,十八歲當水手,自學航海技能,頗有天分,六年後升為大副,廿七歲投入海軍從低級海員做起,因表現傑出屢建戰功,旋即升任船長;1757年擊破法艦立大功,1758年英國攻打加拿大法屬魁北克(Quebec),得力於庫克在航行和測量上超凡的才能,艦隊安然通過障礙多險

的 St.Lawrence 河道,終獲大勝。他在測繪海圖與觀測天文方面亦有特殊的貢獻,儼然成為當時英國最具創見的製圖家、最優秀的航海家、最有才幹的船長。當英國派艦遠去南太平洋探險尋找傳聞中的所謂「南半球大陸」時,艦長人選非他莫屬。1768年8月8日庫克船長率艦奮鬥號(Endeavour)由 Plymouth 港開往南洋,其任務表面上是觀測星象,實際上是去獵取處女地收歸英國領土。他抵大溪地(Tahiti)比預期早七個星期,繼續航行到紐西蘭東岸,一上岸見土人就殺,轉去澳洲東岸時擱淺,幸運掙脫,路經印尼的巴達維亞(Batavia),隨船的學者研究分類了許多前所未見的植物、昆蟲、魚類和動物,收穫甚豐,

1771年7月12日達成任務返英。 二、第二次航行 庫克榮升為司令官,翌年率剛毅號(Resolution)和探險號(Adventure)兩艦二度去南太平洋探險,繞非洲南端深入南極海,離南極洲不遠處受阻折回,轉向紐西蘭和大溪地,登陸東加,讚譽其土地美麗、肥沃、物產豐富,其人民健康、清潔、慷慨,他是第一個發現東加的西方人。續向南直航至人跡未履的南極,開創人類首探南極的紀錄,也證明並無「南半球大陸」的存在。回程經過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見巨石頭像聳列而嘆為觀止,也經過 Marquesas 島,讚賞土著為最美麗的人種,另遊歷一些島嶼後返英,歷時三年。

大陸 稱呼台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暐瀚直播 #黃暐瀚 #五倍券

中華台北 與 中國台北

父親節,祝大家都能與家人相聚,心情愉快,這篇po文,建議台灣的網友「不必看」,這是針對「大陸網友」寫的。(台灣網友無聊想看,也可以啦~XD)

過去幾天,數以百計的「簡體字」網友,到我的臉書謾罵,針對所謂的「支X」事件,瘋狂洗版。

當評論員這麼多年,被罵是日常,早見怪不怪,意見不同,很正常。但這幾天來鬧版的網友,大多提到我母親的意外,用詞低賤,惡意下流,我在這邊「一次」回應這些網友,就這一次,此後,還想用這個話題來洗版的網友,我會直接封鎖刪除。

1 1981年,中華民國與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在瑞士洛桑簽下「洛桑協議」,同意此後「中華奧會」,以「Chinese Taipei」名稱,出席世界各項運動比賽。(英文名)2 1989年,兩岸在香港簽署協議,同意台灣運動員,以「中華台北」,出席運動賽事。(中文名)

3 國際奧會IOC在歷次奧運賽事的使用名稱,中國大陸叫「中國隊 Team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香港叫「中國香港隊 Team Hong Kong, China 」,中華民國(台灣)稱「中華台北 Team Chinese Taipei」。

4 這次東奧,大陸央視轉播運動員進場時,稱台灣隊為「中國台北」隊。(不只這次,大陸一向稱台灣為中國台北隊)

5 我的評論為:『央視介紹台灣選手進場的時候,為什麼要講「中國台北」隊?你就講「中華台北」,大家互相嘛~難道中國隊進場的時候,台灣的轉播員,要講他是「支X」隊嗎?我們也沒有人這樣做,對不對?』

最後這一句:「我們也沒有人這樣做,對不對?」在某個這幾天一直攻擊我的大陸網路粉絲網頁,被刻意剪掉,意圖栽贓,黃暐瀚主動辱罵大陸隊,為「支X隊」,或黃暐瀚主張稱大陸隊為「之X隊」,去頭去尾,斷章取義,亂扯一通。

6 以上所述,以及我個人立場,觀看暐瀚直播與2021-8-4 的「鄉民大會」節目原音原影,就能明白。

記得去年當台灣媒體使用「武漢肺炎」的時候,我是第一個提出「用WHO官方用詞新冠肺炎比較不會有歧視或引來紛爭」。結果被台灣獨派的團體,辱罵痛罵,說我舔共。現在提出歷史事實,證明國際奧會IOC與兩岸1989香港協議,都以「Chinese Taipei 中華台北」,來稱呼台灣運動員,建議央視也不要使用「其他名稱」的時候,我瞬間又變成「辱華」、「日雜」。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很清楚,仇恨,會使人盲目、衝動。我更清楚,使用簡體字的網友,也未必就來自大陸。但我跟每個人都一樣,一天一樣只有24小時,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與這樣的事情糾纏。

所謂「支X」事件,一次完整回應,在本篇PO文下方,大家可以暢所欲言,發表高見。但往後還要繼續到我的臉書或YT,針對這個議題辱罵亂扯的網友,我會立刻「封鎖、刪完」,慢走不送。

再次祝大家,父親節快樂!平安、健康。

暐瀚 2021-8-8 de 台北

贊助暐瀚直播
Paypal https://reurl.cc/4R6VAv
歐付寶 https://reurl.cc/YlNXpo
暐瀚 Facebook
https://reurl.cc/E2WAeR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統獨偏向與立論觀點之比較-以中共1993年與2000年兩次對台白皮書為例

為了解決大陸 稱呼台灣的問題,作者林毓芝 這樣論述:

中國大陸在1993年8月31日與2000年2月21日,由大陸國台辦與新聞辦發表了兩篇對台白皮書,台灣的輿論界掀起一陣對於中共對台白皮書的討論與報導,兩岸關係的議題也倍受關注。在此,本研究希望能藉由中共發表兩次對台白皮書為研究時間始點,並使用內容分析法,研究《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等三大報社論針對兩岸關係的篇數、標題、立論觀點、統獨偏向及稱呼兩岸用語之差異。 研究發現,對兩岸議題著墨較多的報業,統獨偏向的立場也較為明顯。《自由時報》社論的篇數一直是最多的,甚至是其他兩報的兩倍,《自由時報》的統獨偏向也是最偏獨立。至於,《聯合報》與《中國時報》兩報的統獨立場相近,社論

篇數也相近。 社論標題方面,從1993年到2000年,社論標題主角都回歸以「台灣」優先,只有最偏統一的《中國時報》還以「兩岸」優先。由於2000年新政府執政,因此三大報提及「新政府」的比例大幅增加。標題主題方面,2000年三大報對於兩岸議題較少以國際觀點來談,也較少以兩岸歷史淵源來談,而較關注主權議題、國家安全以及台灣人民自決。 社論立論觀點方面,1993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議題」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聯合報》、《中國時報》比較偏統一的報業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自由時報》比較偏獨立的報業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2000年,「兩岸經貿交流」、「兩岸主權

議題」還是三大報社論常用的立論觀點,然而在比例上,統獨偏向是中立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還是最關注「兩岸經貿交流」,而統獨偏向中立較偏獨立的《聯合報》以及最偏獨立的《自由時報》卻最關注「兩岸主權議題」。更值得關注的是,當比較偏獨立的《聯合報》、《自由時報》都關注「台海安全情勢」的同時,立場最不偏獨立的《中國時報》卻關切「兩岸歷史淵源」。 社論稱呼兩岸用語,2000年,三大報的統獨偏向都往獨立移動,因此,稱呼「中共」的比例減少。《聯合報》、《自由時報》常稱對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時報》則常稱對岸為「中國」。三大報在2000年還是最常稱呼「台灣」,但是其次就是稱呼「中華民國」、「我國」

以及「台灣共和國」,可以發現國與國的思維更加明顯,而國共關係的思維較為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聯合報》社論的統獨偏向與《中國時報》相近,《中國時報》不論在1993年或2000年都比《聯合報》偏統一。《聯合報》、《中國時報》與當權者的關係,由於《中國時報》與當權派的關係較《聯合報》良好,雖然《中國時報》的統獨立場比《聯合報》還偏統一,《中國時報》卻不像《聯合報》被貼上「親中共」的標籤。若硬要貼上統派標籤只要《聯合報》被歸類至統派媒體,《中國時報》也應該在列。但是在1992年底大規模的退報運動當中,《聯合報》、《中國時報》都同樣報導大陸官方談話,卻只有《聯合報》遭抨擊是「中共的傳聲筒」。

本研究發現《聯合報》與《中國時報》有相近的兩岸統獨立場、同樣的報導卻有不同的際遇,極重要的關鍵是報社與當權者的關係。

被出賣的台灣(全新翻譯校註)

為了解決大陸 稱呼台灣的問題,作者George H. Kerr(葛超智) 這樣論述:

  獻給台灣人民的二二八事件見證   台灣史必讀經典   全新翻譯校註、豐富的史料   《Formosa Betrayed》於1965年問世,是第一本詳細記錄台灣戰後史與二二八事件前因後果的書籍。雖曾於1974年由陳榮成先生等譯成中文在海外流傳,但直到1991年,台灣才有翻譯版。然因時空背景的限制,以至於有許多誤譯來不及更正。鑒於本書流傳與影響之廣,同時為促進對二二八歷史有更深入的理解,台灣教授協會因此重譯校註,以協助讀者對台灣史有更正確的認識。 作者簡介   George H. Kerr(葛超智,1911-1992)     1911年 生於美國賓州Parksburg的長老教會牧師

館   1935年 夏威夷大學藝術學碩士   1935~1937年 在日本研究傳統藝術與歷史   1937~194 1年 舊制台北高校、台北一中、台北高商英語教師   1941~1942年 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   1942~1943年 美國國防部「X島計畫」的「台灣專家」   1943~1945年 美國海軍中尉、海軍軍政大學「台灣研究小組」(Formosa Research Unit)主持者   1945~1947年 美國海軍副武官、駐台北領事館副領事   1947年起    曾任教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福大學、夏威夷大學等校,教授日本、琉球、台灣等地政治歷史   1992年

逝世於夏威夷   校註者簡介   蘇瑤崇(導言,第一~七章)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何義麟(第八~十一章)   日本東京大學學術博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陳翠蓮(第十二~十六章)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張炎憲(第十七章,全書審訂)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   陳儀深(第十八~二十二章)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譯者簡介   詹麗茹(導言,第一~七章)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畢業   專事

翻譯   柯翠園(第八~二十二章)   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英語教學碩士   專事翻譯 重譯序一:扭轉命運、避免悲劇的用心........... 陳儀深 重譯序二:台灣不可被出賣的警示.................. 張炎憲 重譯校註本導讀............................................ 蘇瑤崇 初譯序.................................................................. 陳榮成 事件中心.......................

....................................... 魏德邁 前言................................................................... 史卡拉必諾 作者序(謝詞)................................................... 葛超智   導言 邊境的傳統   第一部    華盛頓的觀點(1941-1945)   第一章 開羅宣言 1942年華盛頓急忙填補空的檔案 中國式的情報 轟炸目標的相關文件與宣傳 台灣的前途:備忘錄之戰 「中國第一主義者」 致命的開羅宣言  

第二章 X島 鋪道行動:尼米茲計畫攻占台灣 轟炸! 誰該得到戰利品? 1944至1945華盛頓觀點 台灣新政府的權力鬥爭 任命陳儀:蔣露出真面目 蔣夫人家族與中國的經濟(1927-1948)   第二部 中國人的接收   第三章 1945年台灣的受降 過渡時期的台灣 九月的解放者 在美國協助下中國的接收 台北的「顏面」問題 1945年10月25日正式受降   第四章 穿著制服的美國人 美國人的形象:「神之國」 大家都注意著穿制服的美國人 返台軍伕的心聲 急需永久的駐台北領事代表   第五章 奸商政府 國民黨的貪腐部隊 台灣人對國民黨軍的反應 囤聚物資:高層官員的致富之道 中國官員準備建設一個

新台灣 國民黨員在台充當「指導者」 出賣接收後的日產   第六章 陳儀之必要的國家社會主義 壟斷的機制 「假如你賣不掉產品,就賣工廠吧!」 輪船與鐵路:島嶼世界的交通 幕後的危機 用別的方法瓜分台灣大餅   第七章 不受歡迎的目擊者 不會消失的台灣問題 美國領事館的建立:一個精神分裂症的機構 琉球人及其他麻煩的人 中國人遭外國人批評的反應:「把真相弄清楚」   第八章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及中國善後救濟總署的歷史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中國的奇特辦法 形同詐騙集團的中國善後救濟總署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的澎湖之役 交通窒息 公共衛生與社會福利的崩潰 瘟疫與霍亂復發:現在這裡是中國了   第三部 危機

及餘波   第九章 台灣的故事:覺醒的一年 新政權下的法律與秩序 議會制的政府與國民黨 第一屆參議會與陳儀的對抗 反對派領袖的崛起   第十章 尋求認可 調停:南京、東京、華盛頓或聯合國? 台灣媒體推波助瀾 美國應否負責? 蔣氏夫婦訪問台灣 美國的宣傳煽動不滿的怒火 參議會第二次大會將危機帶近 政府的「仇外」運動   第十一章 慘案前夕 火種是如何埋下的? 台灣人究竟是兄弟、表兄弟、還是外國敵人? 1947年不施行憲法嗎? 台灣與上海危機 二月的壟斷 一份台灣人呈遞給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將軍的陳情書   第十二章 1947年二二八事變 公園內的屠殺及街上的暴民 該如何善後? 台灣人攻擊美國領事館

3月2日:陳儀讓步答應改革 3月3日:請求美國諒解   第十三章 美國式的鄉鎮會議 全島公眾意見總動員  “星條旗之歌”的空洞承諾 雪紅小姐與共產黨 青年同盟與地方政治表達 三十二條要求──台灣人要什麼 改革──而非反叛   第十四章 三月大屠殺 出賣 星期一早上陳儀對局勢的看法 不受歡迎的外國人看到什麼? 蔣介石對台灣事件的看法   第十五章 餘波 美國在台北的處境 國民黨式的事件處理 在美國的中國新聞通報及文宣 南京美國大使館的情形 外交癱瘓的開端   第十六章 所謂「革新的行政」 陳儀獲得犒賞 魏道明夫婦的行政改革 恐怖依舊持續 魏德邁將軍到訪 孫科:「美國領事館內有共黨奸細?」 美國為

台灣建立基地?   第十七章 退守台灣 如何重獲美國支持? 蔣介石尋求保證 給傳道團體的百萬捐款 陳誠將軍部署台灣為避難所 中國戲院:上演蔣大元帥「退休」戲碼   第四部 台灣成為「自由中國」   第十八章 轉捩點 華府救了蔣介石 台北,「中國的臨時首都」 改革!再改革! 蔣介石「復行視事」 蔣介石被救,但受牽制   第十九章 1950年代美國共和黨執政下的台灣 代表問題──錯誤的代表 麥克阿瑟訪台 美國大使館對台灣的看法 1957年5月攻擊美國大使館事件 宣教士的素描   第二十章 改革背後的真面目 合作的代價 拋棄自由主義分子 杜勒斯的處理手腕 直搗事實真象:康隆報告   第二十一章 兩個

中國? 赤色中國的台灣 北京準備解放台灣 「小中國」──中國自由派人士的方案   第二十二章 自由台灣 追求獨立 嶄露頭角的獨立運動領導人 日本成為由蔣毛治下出逃者的避難所 在東京的「臨時政府」 海外的新聲 正義的呼籲 附錄一: 二二八處理委員會於1947年3月7日向陳儀長官. 提出的三十二條要求 附錄二: 吳國楨上國民大會書(1954年2月27日) 索引 重譯序一     扭轉命運、避免悲劇的用心多年來我在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兼課,所開的科目包括「二二八專題研究」、「台灣民族主義發展史」,都要求學生細讀葛超智所寫《被出賣的台灣》。因為葛超智不但在1947年事變發生時擔任美國駐台副領

事,是重要目擊者,而且離開職務以後持續關注台灣,主動遊說美國國務院或被動徵詢台灣事務,他本來只是根據國際法主張託管論,二二八(三月屠殺)事件則強化了他的台獨主張,恰恰反映了戰後台灣民族主義的起源。     葛超智在《被出賣的台灣》的謝詞中說,本書在1958年完稿、1965年出版。該書很快引起一群留學美、日的台灣青年注意,他們群策群力把它譯成中文在1973年出版,由於校園間諜、白色恐怖當道,只由路易斯安那的陳榮成掛名為譯者。本書在台灣的公開出版(盜版不算),已經是解嚴以後的事了。     本書吸引人之處不但在於議題重要、堅定的台灣主體立場,而且在於生動的文學筆法。例如葛超智描述他自己戰時在華府工

作的經驗,發現國務院有不少中國問題專家罹患無可救藥的傳教士症狀(incurably“missionary”,指他們不問是非偏袒中國),當他建議延遲或附加條件將台灣移交給中國,就被他們罵是帝國主義,「好像我建議扣留飢餓孩子的食物似的」;又如,二二八發生後的兩個禮拜,他看到四個年輕人被繩子綁在一起,眼中流露無言的申訴,衣衫襤褸的中國兵以刺刀頂著他們前行,「當他們看到我吉普車上所掛的美國國旗時,向我致了一個他所能做到的最漂亮的禮。最簡單的說,這就是出賣:台灣人向我們求援,我們卻以武裝和金錢資助國民黨人…。」     既然在二二八的歷史,或是台灣地位的法律與政治論辯,本書都是重要的起點,我們這一代的知

識份子一方面感謝陳榮成等前輩對台灣人社會的啟蒙功勞,一方面也發現一些翻譯的缺點,例如「長官公署」被譯成省政府,乃感覺有義務予以更正。就在我擔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2009-2010)的第二年,知道兩位協會成員的夫人柯翠園、詹麗茹,她們過去長期在美國的台灣人社團從事翻譯工作,於是請她們緊鑼密鼓,在2010年的秋天就譯好了。不過,有些是葛超智本人的錯誤、不是翻譯的問題,就需要專研台灣史的學者來校正、做註,例如第十四章開頭講到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原文Chang wu-tso,過去就被譯為張武佐。這部份校註的工作比較曠日費時,況且2010年的下半年我自己正在忙「八八水災口述史」,台教會也正在籌備「回顧

社運二十年」的研討會,於是我只能把初步的譯稿交給下一任會長(張炎憲教授),由他來組織團隊予以完成了。     葛超智在本書中曾經感慨地說:「台灣人的悲劇乃在台灣島離大陸不夠遠,以致於無法永久分離,以及無法擺脫外來勢力干涉他們拓荒式的生活。」本書的撰寫、出版、翻譯、校註當然都有想要扭轉命運、避免悲劇的用心。如今我們創立台灣教授協會的這一代都已經六十歲上下了,比起黃昭堂、陳隆志、戴天昭、陳榮成…他們那一代海外台獨運動前輩,常感覺做得不夠、不如他們,如今把這本經典之作《被出賣的台灣》重新譯校註,並予以闡揚推廣,或能彌補我們一部分的虧欠之情吧。   陳儀深 2013年12月   重譯序二   台

灣不可被出賣的警示     葛超智(George H.Kerr)《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不只是描述1947年二二八大屠殺的歷史著作,更是啟發台灣人、影響台灣人深遠的作品。     一、葛超智與台灣的關係     葛超智與台灣的關係,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二次世界大戰前,他在夏威夷大學就讀時,受到日本學者蠟山政道的影響,1935年就到日本研究傳統藝術和日本史,而完成《Traditional Arts in Contemporary Japan 》。這時接受美國朋友的請託,1937年8月到台灣,擔任台北高校、台北一中、台北高商的英語老師,至1941年3月離開台灣。

這是他首次來台,結交了許多高校學生,成為他日後的台灣友人。     第二階段與台灣發生關係,是因日本偷襲珍珠港,引起美日大戰,他因到過日本與台灣,是首屈一指的「台灣專家」,被美國國防部聘為「X島計畫」的顧問。1943年被任命為海軍中尉,在海軍軍政大學負責「台灣研究小組」的工作。當時海軍打算跳過菲律賓,攻佔台灣,截斷日軍對南方的補給線。因此他的工作,主要是在收集情報,培訓佔領台灣之後所需的行政官員、翻譯官等人才。在「台灣研究小組」的努力下,海軍部出版《Office of th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九卷,以及《Civil Affairs Handbook-Taiw

an(Formosa)》,並編輯日本語和台灣語的字典。後因麥克阿瑟的堅持,美軍採取攻佔菲律賓再攻占沖繩,而放棄攻佔台灣的計畫。     第三階段則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5年10月24日,他隨美軍福爾摩沙聯絡小組(Formosa Liaison Group)再次來台,1946年6月又出任美國駐台北副領事,至1947年二二八發生之後,3月17日離台。這段期間,他親歷中華民國接收台灣之後,特權橫行、政治腐敗、經濟崩潰和社會動盪的局面,也目睹二二八爆發後,台灣菁英與民眾遭受中國國民黨軍隊屠殺的慘狀。在事件中他因援助台灣人、同情台灣人,被中國國民黨政府列為不歡迎人物,而被迫離開台灣。     第四階

段是他回到美國之後,對台灣的關心與對台灣人追求獨立的支持從不間斷,並著書立說,替台灣伸張正義。他前後在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福大學任教,並屢次向美國政府提出應該重視台灣人權益的主張,但不被採納。後因麥卡錫主義的逼迫而移居夏威夷,專心著述。他一生未娶,晚年住進養老院,1992年8月逝世於夏威夷。     二、原著與屢被查禁的譯本     葛超智自1947年屢次向美國政府報告台灣現狀以及台灣人的遭遇,希望美國政府能幫助台灣人。但當時處於東西冷戰對峙中,美國為了對抗中國共產黨,採取支持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政策,而忽視台灣人民的權益。葛超智的言論乃成為逆耳之言,而不被採納。因此他下定決心利用

其豐富的典藏,如台灣人書信、報紙刊物、官方檔案和聯合國救濟總署等資料,將其近30年參與台灣事務的經驗,在1965年撰寫出版《Formosa Betrayed》,翌年又有英國版的出版。出版後獲得很大的迴響與討論,據說中國國民黨亦曾設法阻撓出版與發行。     台灣人在1960年代之後,到美國留學的人數日漸增多,台灣人的社團也紛紛成立。至1966年全美九個地區的代表在費城成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UFAI),追求台灣的獨立。為了要讓更多台灣人瞭解二二八歷史,陳榮成乃邀請一群青年學生投入翻譯《Formosa Betrayed》的工作,歷經數年,終於在1974年完稿出版。這是海外台灣人運動的一件大事,因為

閱讀了這本華文翻譯而覺醒者不計其數。但此書一直被中國國民黨列為禁書,不准在國內銷售。     中國國民黨雖然能以公權力查禁一時,卻無法永遠查禁下去。當1980年代黨外運動走出美麗島事件挫敗陰影而再起後,黨外雜誌紛紛出刊,不只揭穿中國國民黨統治的本質,打破了中國國民黨的媒體壟斷和政治禁忌,更進而探討台灣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因此在追求歷史真相的驅動下,《被出賣的台灣》被黨外運動者多次出版節譯本,並在黨外演講場上擺攤叫賣,造成一股旋風而被搶購一空,成為盜版的暢銷書,更影響日後二二八平反運動的興起。不過也被中國國民黨列為禁書,不可正式出售。至1991年李登輝總統啟動憲政改革,邁向民主化的腳步加快之後,前

衛出版社取得陳榮成的同意,才正式在台灣出版全譯本,也成為暢銷書,引起讀者廣泛的共鳴。     為了讓英文原著能夠繼續在海外發行,1992年林衡哲的台灣出版社依據英國版複刻出版原著。2006年,蕭成美將《Formosa Betrayed》譯成日文《裏切られた台湾 FORMOSABETRAYED》在日本出版。蕭成美於1944年4月進入台北高等學校就讀時,就知道葛超智這個人。赴美留學之後,與葛超智通信往來,後購得其所藏台灣關係資料。1997年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開館時,蕭成美又將葛超智所藏台灣關係資料轉給該館典藏。葛超智一生辛苦收藏的資料,終於回到他心之所繫的台灣。這是最好的歸宿,也是他留給台灣人最好的

禮物。     三、重譯校註的緣由     葛超智《被出賣的台灣》華文譯本在台灣出版之後,引起台灣人很大的迴響,但因原書成書於1965年,其中部分資料是根據華文譯為英文。陳榮成等人在1973年據英文本譯為華文時,二二八官方史料尚未公開,二二八研究也尚未起步,因此有些專有名詞、人物與事蹟,在華文資料譯為英文,再由英文譯為華文之間難免發生錯誤。     台灣教授協會有鑑於此,於2009年陳儀深擔任會長時,邀請柯翠園與詹麗茹兩位重新翻譯,譯槁完成之後,再經下任會長張炎憲邀請何義麟、陳翠蓮、陳儀深、蘇瑤崇與張炎憲等五位分別閱讀校訂,並加註釋,指出內容出入之處,以及作者在文本論述中所依據的史料原件,力求

與現今二二八研究成果結合,使讀者閱讀時能從校註中獲得更多史實,瞭解當年實況。     四、葛超智對台灣的關心與觀點     葛超智在《FormosaBetrayed》扉頁上寫著「獻給台灣的朋友們——以紀念1947年3月事件……」。他親身目睹台灣人在三月被屠殺的慘狀,心中繫念著台灣人朋友的安危,所以撰寫此書,要送給苦難中的台灣友人,以紀念這場浩劫。他在書前開宗明義的這句話,已清楚表明作者對二二八大屠殺的痛心及對台灣人的疼惜與同情。     全書共分成導言及四部分,計22章。第一部分敘述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因對台灣認識不足,使得處置台灣歸屬問題時,無法考慮周全而忽視台灣人的意向。第二

部分描述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的種種不當做法,以及作者所觀察到的台灣人心由期待轉為失望、絕望的過程。第三部分說明二二八的爆發與台灣人被屠殺的情景。第四部分則敘述中華民國政府流亡台灣之後,實施高壓統治,控制言論思想,逮捕《自由中國》等反對人士的反民主行徑,並論及海外台灣人追求獨立的主張與作為。全書敘述的年代起自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至1965年出書前夕。其中,以中華民國接收台灣至二二八爆發前後為全書重點,也是作者留給台灣最珍貴的紀錄。     他認為美國辜負了台灣人的善意,並指出在1945年10月美軍抵達台灣時,台灣人就對美國人抱著好感;歷經中國接收後的社會亂象,台灣人希望美國能夠勸阻陳儀等

違法亂紀的做為;在二二八遭受中國軍隊屠殺時,台灣人期待美國能夠幫助脫離苦海、自主自決。但美國政府或美國人卻以同情的態度看待中國,以傳教士傳布福音期待蔣介石,並在反共的前提下支持蔣介石,而忽視台灣人獨立自主的要求,和台灣人在中國國民黨統治下的苦難。     他以親身經歷,記載二二八時陳儀與中國國民黨軍隊屠殺台灣民眾的實況,並指出陳儀的施政不照顧台灣人,大失民心而引起台灣人的憤怒和反抗。並根據當時台灣人寫給葛超智的書信,說明台灣人想要美國幫助,在聯合國託管下舉行公民投票自決。這種主張在當時雖然沒有得到迴響,卻影響了日後台灣民主獨立運動的發展。葛超智的記載與官方檔案出入極大,在相關史料缺乏與中國國民

黨論述觀點充斥的情況下,是探究二二八史實的重要參考資料。     閱讀《FormosaBetrayed》之後,如延伸閱讀《The Taiwan Confrontation Crisis》(面對危機的台灣),就更能瞭解葛超智的台灣史觀。他認為台灣是個海洋國家,位於西太平洋的西緣與歐亞大陸的東緣,自古以來即為南北、東西交會之處。因此民族多元,有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和漢人,也因位居要衝,自十七世紀以來台灣即為列強爭奪之地。由於屢次受到外來統治者的支配,台灣文化呈現多元性,已與中國文化不同,而形構出台灣文化的特色。同時,台灣人也屢次反抗,形成分離主義的傳統,期望能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葛超智認為台灣的歷史

發展與美國類似,美國處於歐洲的邊境(Frontier),也是個移民國家。移民遷入美國之後,逐漸形構有別於歐洲的美國文化,以及美國人不是歐洲人的認同。他認為台灣亦具有邊境(Frontier)的特色,台灣人在混血與適應環境中,開創出有別於中國文化的台灣文化,而具備海洋國家的特質。他更認為從海洋史觀看台灣,才能避免從中國看台灣的狹隘,也才能瞭解台灣邁向現代文明的努力與成果。     五、影響台灣深遠的重要著作     在戒嚴統治的年代,台灣人多是離開台灣到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留學,受到自由民主思想的洗禮之後,開始反思台灣,發覺台灣處於中國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並非民主自由的國家,而逐漸覺醒,亟思改變台灣。

    在覺醒過程中,最令台灣人痛恨的是「被中國國民黨騙了」。一旦中國國民黨歪曲歷史、掩蓋歷史真相,不願讓台灣人知道自己的歷史文化的事實被揭穿後,台灣人開始步入追尋「我到底是誰」之路。    葛超智《被出賣的台灣》能夠引起台灣人共鳴,深受台灣人喜愛,是因他揭穿了二二八的史實,使台灣人得以知道中國國民黨血腥鎮壓屠殺台灣人的實況,以及台灣人無知、任人宰制的命運。     這本書是站在台灣人的立場,替台灣人打抱不平,說出台灣人的願望、控訴統治者的殘暴不仁以及讚嘆台灣人不屈不撓、追求獨立自主的事蹟。因此,1965年這本書出版之後,在海外台灣人之間廣為流傳,不只令讀者感同身受,悲歎台灣人的身世,更激發

起台灣人意識,紛紛投入追求台灣民主獨立的行列。     當我們在讚歎這本書能為台灣人說話時,更該讚佩作者葛超智。他是一位具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秉持良知、敢為弱勢者講話,指責美國重視現實利益,違背人權正義,犧牲了台灣人的權益,更批判蔣介石與中國國民黨的獨裁統治,造成台灣人的苦難。因為他不向現實妥協的作風,使得他處處不討好,被美國的反共派和親中派排擠,被中國國民黨列為第二號仇敵,也被中國共產黨詆毀。但他不改初衷,一生關心台灣人,支持台灣獨立自主,認為違背台灣人當家作主意願與台灣獨立自主之路的就是出賣台灣。     從1974年陳榮成等首次翻譯出版,到2013年台灣教授協會出刊重譯校註本,相隔40年

,二二八平反運動已獲得相當成果,二二八已可公開研究,蔣介石也被認為是鎮壓屠殺台灣人的元凶。這些成果雖然令人欣慰,但想到台灣仍然處於被中國侵吞的危機中,就更懷念起葛超智寫這本書的用意,台灣不可被出賣,台灣人要堅持理想與信念,建立自己的國家。     《FormosaBetrayed》重譯校註本能夠出版,應感謝陳榮成等前輩的譯本,因為有這個基礎,我們才有機會重譯校註。感謝蕭成美先生提供George H. Ker r的個人照,以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提供1966年英國版和葛超智名片,更要感謝柯翠園和詹麗茹的重譯,以及何義麟、陳翠蓮、陳儀深、蘇瑤崇的參與校註,尤其是蘇瑤崇提供George H. Kerr的

史料原件與相關資訊。最後,感謝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呂忠津及執委會的支持,才得以順利出版。 張炎憲   ●重譯校註本導讀     一、重譯校註緣起     《Formosa Betrayed》是第一本詳細紀錄台灣戰後史與二二八事件前因後果的書籍。這不只是外國人對戰後台灣發展的觀察,更是當事者戲劇性人生的紀錄。加上直接描述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腐敗與暴行,往往帶給讀者二二八事件鮮明事實的震撼。     由於葛超智的春秋筆法,對一般讀者的影響,本書遠遠超越其他有關二二八事件之論作。親國民黨者,因他揭露難堪的歷史事實與親台灣獨立的立場,而恨之入骨。但許多台灣年輕一輩,正是受到其書的啟蒙,才認識到國民黨政府

不仁不義的暴行而覺醒,轉而思考台灣前途與支持台灣獨立。   本書問世於1965年,正值美國中國政策從保蔣轉向親中去蔣的發展中,提供政策辯論之第三種聲音,受到當時美國社會的注目。然而不只本書為英文,當時台灣正值戒嚴時期高峰,台灣讀者根本無緣得知。至1974年才由陳榮成先生等譯成中文在東京與紐約出版,但在台灣仍是禁書。1980年代台灣只有黨外節譯本非公開的流通。直到1991年,才由前衛出版社發行完全的翻譯版。但當時實有其不得已的時空背景與限制,以至於書雖出版,仍有許多誤譯不及更正。     台灣邁向民主化之後,台灣史倍受重視,本書譯本的影響也從一般讀者擴及於學術界。鑒於本書流傳與影響之廣,同時對

該時代歷史更廣泛的理解,是以有重譯校註之議。而為協助讀者對本書背景與葛超智更深入認識,是以為此說明。   二、葛超智生平簡介     美國前駐台副領事葛超智先生(G e o r g e H . K e r r ,1 9 1 1 - 1 9 9 2),1 9 1 1 年1 1月7日生於美國賓州派克斯堡(Pa rkesbu rg)小鎮長老教會的牧師館,大學讀哲學系,畢業後,拿到燕京大學獎學金,原計劃留學北京,但中途到檀香山後,決定先修完碩士後再留學。1935年拿到夏威夷大學藝術碩士後,前往日本留學。     之後,代友人履行台北英文教師的合約,1937年8月他來到台灣教書,先後任教台北高商、台北

高等學校,直到1941年3月底,離台回美。不久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當時他認為台灣將捲入戰場,因曾長期待過台灣,考量自身經驗或許對美軍有益,遂於1942年1月毛遂自薦。獲陸軍邀聘,在五角大廈軍事情報部日滿支局(The Japan-ManchuriaBranch of Division of the Military Intelligence)任陸軍文職「台 灣專家」(Formosa Specialist)工作,從事各種台灣軍事情報的分析、戰略與軍事計畫策定。19 43年底,尼米茲將軍計劃進攻台灣,調他自陸軍文職轉任海軍軍職,官拜預備役上尉(Lieuten

ant,USNR,1944-1945),到海軍軍政學校(The U.S.Naval School of Military Government and Administration)工作,在傑賽普先生(Dr. Philip Jessup,1897-1986)協助下,成立台灣研究小組(Formosa Resea rch Unit),訓練占領台灣時的軍政治理人員,及編寫相關台灣民政手冊。     戰後,他以海軍武官助理(Assist a nt Nava l At t a ché)派駐重慶大使館;同年10月2 4日代表海軍隨美軍駐台代表團(Formosa Liaison Group)到台灣,見證中國

政府的接收。1946年初美國欲在台灣設領事館取代美軍代表團,徵調他任副領事兼經濟分析員。二二八事件國民黨開始殘酷鎮壓,因他人身安全遭到台灣當局威脅,被大使館召回,於3月17日離開台灣。     這時期的見證與經歷,構成本書《Formosa Betrayed》的基礎。離台後,他沒有機會再踏上台灣一步,然而與台灣之機緣與感情卻從未間斷。從1947至1956這段期間,他在華盛頓大學、柏克萊大學及史丹佛大學等大學任教,教日本史、台灣史與琉球史。1956年因麥卡錫主義的迫害,他離開史丹佛大學。     之後投入著書,先後完成琉球史與台灣史的書稿。最早出版書籍是1958年的《Okinawa: The Hi

story of an Island People》。     他的台灣歷史書稿分為兩部,一為「Formosa: an Island Frontier」,這是以海洋史觀與美國「邊境(F r o n t i e r)理論」,探討台灣開發至日本統治時代的歷史。第二部即本書《Formosa Betrayed》之內容。     他很早就想出版台灣歷史書稿,但1950年代因麥卡錫主義氣氛下遭到婉拒。直到1964年在哈佛大學費正清教授(John King Fairbank, 1907-1991)影響下,美國的中國政策走向「棄蔣」,朝承認共產中國方向發展時,情況才改變。1964年8月他寄書稿給費正清教授,同

年10月獲其推薦給Houghton-Miff lin社出版。     本書成為美國社會中國政策辯論,在親蔣、親共之外,支持台灣獨立之第三種聲音,且最具影響力的一書。     其他的原稿,因未得到推薦,只好另覓他途。他將第一部分再拆成兩部尋求出版,一是《Frontier Island: Formosan History and the Separatist Tradition》(邊境之島:台灣歷史與分離主義者的傳統),另外是《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Rule Movement, 1895-1945》(台灣:認可的革命與自治運動)。    

 直到1974年,《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因獲得基金會貸款協助,才由夏威夷大學出版。但《邊境之島》一書,最終卻未能如願出版,稿本目前收藏在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與沖繩縣公文書館中。     他最後出版的書是198 6年《The Taiwan Confrontation Crisis》(《面對危機的台灣》)。本書可說是他前述台灣歷史書稿的摘要本,述說台灣形成獨立的主體與文化之發展過程,及冷戰時代台灣的現狀和面臨一波一波的國際危機,主張台灣應脫離中國的控制,成為獨立的國家。本書隨即成為海外台裔

美國人及其第二代認識台灣的基本教材。1988年最初譯本由高雄「新台政論」出版,但旋被查禁,後來吳昱輝先生等再譯,2007年前衛重新出版。     葛超智終身未婚,七十歲後患心臟病,1987年加裝機器以助心跳,後移住夏威夷的老人療養院。據說就算晚年記憶逐漸退化之際,只要有人向他提起蔣介石或陳儀,他依舊會激動地痛斥他們的罪行。1991年夏天,在病床上接受行政院研究二二八事件工作小組訪問,這是他生前與台灣最後的接觸。     1992年8月病逝檀香山。1999年2月28日,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首度公開展示他有關台灣的資料,國人得以重新認識他。     三、中國政策辯論之第三種聲音     葛超智最主要影

響並非在政治上,而是著作所產生的思想啟蒙。因他待過台灣,對台灣有極深的感情。經二二八事件後,這種感情使他將時代的衝擊與生命的挫折化為著作,想導正美國扭曲的中國政策與畸形思維,留下歷史的是非,為台灣人發聲。本書出版過程,正反映出美國此一政治問題。     二次大戰以來,在赫爾利事件與中國遊說團影響下,美國國內美中關係之議論,即被扭曲成以支持蔣介石與否,作為衡量是否支持對抗「赤禍」之標準。在歷經1948年對蔣經援大辯論、1949年中國赤化的挫折後,到了1950年代中國問題更發展成麥卡錫主義迫害風潮,葛超智也是受害者之一。但到了1960年代以後,承認赤色中國一派逐漸占上風。在此背景下,開始出現第三種

聲音,即美國不應該支持獨裁政權,無論是共產黨或國民黨,應該支持台灣人建立國家,這才是符合美國國家利益與立國精神最正確的抉擇。     第三種聲音透過小說與歷史影響開來。小說有1953年VernSneider的《A Pail of Oyster》,歷史著作則是本書。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描述在國民黨專制獨裁下台灣人遭受的壓迫與困境。它們都凸顯與強調「異質性(alien)」的問題,也就是具民主自由精神的美國人與好壓迫獨裁主義的國民黨「中國人」,在本質上與道德價值上有根本的不同,不僅如此,統治者國民黨「中國人」與被統治的「台灣人」也是相互異質性的存在,而「台灣人」才是與美國人擁有共同的價值,藉以喚起美國人

不應支持殘暴獨裁的國民黨,以導正扭曲的中國政策思維。     這種「異質性(alien)」,可說是本書論述的特徵。就結論而言,葛超智認為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被敗德無能的國民黨統治必然的結果,同時也是國民黨失去中國最主要原因,他透過此書揭露蔣介石政府的不仁不義,認為國民黨與台灣人是分屬不同文化與道德價值的族群,美國不應該支持敗德的國民黨,應該對嚮往民主與人權台灣人負起道義的責任,支持台灣人建立的國家。     本書指出國民黨政府道德腐敗之例實不勝枚舉,舉其顯著者如第五章以「奸商政府」為標題,敘述國民黨官員各種貪婪的醜態,宛如奸商政府般處處剝削人民,這是造成二二八事件的根本原因。第八章用「詐騙集團」批

判國民黨假中國善後救濟總署之名,挪用聯合國五億美元救濟物資近五分之二做為行政管理費。第十一章指出官員勒索、索賄與敲詐情形層出不窮遍及全島。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有關鎮壓情形,指出國民黨官員殘暴不仁屠殺台灣民眾的經過。     透過這些內容希望喚起美國人認識國民黨政府的本質,同情台灣人的遭遇,以作出正確的政治決定,這是作者期待本書對美國社會大眾產生的影響。     四、葛超智的史觀本書不只是歷史事實的論述,葛超智更建構台灣史之「海洋史觀」,作為第三種聲音的理論基礎。其海洋史觀可說即是「台灣獨立」的史觀,他認為台灣的歷史,就是台灣在形成獨自歷史、文化與價值的發展過程。     他區別「For

mosa(福爾摩沙)」與「Ta iwa n(台灣)」之不同,來表現其海洋史觀。認為「台灣」一詞是大陸觀點,大陸人的稱呼;而「福爾摩沙」則是海洋觀點,是航海民族的稱呼。雖然1950年代以後,美國官方已以「Taiwan」替代「Formosa」,但他早期著作都以「Formosa」稱呼台灣,以凸顯其「海洋史觀」。     他以「邊境(Frontier)理論」解釋台灣歷史的發展。「邊境」是「文明與野蠻」接觸邊界之意,大意是歐洲移民,當初為了逃避母國之難而移民美國,他們與原住民混血,開創了適應新天地生活的全新文化,成立了與母國不同性質的文化社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個人主義與民主主義。這種結果使美國人不是歐

洲人,美國文化也不是歐洲文化。與歐洲的專制政權相比,美國獨立具有強有力的道德價值。他認為台灣歷史發展如同美國,在混血與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台灣人已不同於中國人,同時也逐漸發展不同於中國的台灣文化。而其邊境概念更含有世界史意涵。他認為在太平洋島環上的台灣,是大陸國家與海洋國家利益的重疊點與衝突點。從大航海時代到近代帝國主義時代,乃至於戰後到現代,台灣都是東西方國家利益的重疊點與衝突點。美國國務院常視台灣問題為大陸問題。但從歷史或從美國國家利益來看,他認為這是最不智也是錯誤的認識,台灣問題就是海洋問題,國務院錯誤的認知埋下了戰後東亞不安與衝突的因素。他的台灣史著作正是在這種「台灣自我的歷史意識」與「

世界史的定位」的思維下展開。這些觀念主要表現在前述他第一部台灣史著作中,但在本書中的「導言」與第一、二章中,仍可略知其梗概。     五、結語     本書主要在論述台灣戰後的問題與悲劇,實出自統治者之惡與墮落。如本書各章節中提到的國民黨官員上上下下醜陋的敗德行為,才是造成台灣悲劇的主因。第十四章中再舉3月10日蔣介石南京談話,葛超智指出那不是給台灣人聽,蔣才不管台灣人怎麼想,而是要為自己留下歷史紀錄,直指蔣的虛偽。藉此告訴讀者,歷史如果無法戳破當權者之狡詐虛偽,那麼人民永遠遭到蒙騙,歷史的悲劇將永無終止。     本書註釋雖少,但這並不代表本書缺乏實證基礎。本書是根據葛超智過去的工作報告,外

國人以及台灣友人等等資料所構成,這些原始資料可在美國機密檔案、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日本琉球大學、沖繩縣公文書館與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文獻中心等館藏資料中找到。部分資料甚至已由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出版,如《葛超智先生相關書信集》、《葛超智先生文集》、《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台活動資料集》。這些資料內容往往與中文官方記載南轅北轍,國民黨所欲抹煞與掩蓋的事實,正是構成本書歷史事實主要的部分。     本書雖成於五十年之前,但本書論述之廣,影響之大,觸及問題之深,是當今著作中,少有能與之比擬。經五十年再讀之,戰後歷史猶歷歷在目,躍然於紙上,處處觸動吾人對歷史公平正義之憤慨。但更希望本書的重譯校註不只超越當時作者

的認識,也希望與讀者一起重構對台灣戰後史的認識。若此點能有助於讀者,那麼可說這是重譯校註群最大之榮幸。   蘇瑤崇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