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 台語歌 下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江寶釵、李知灝所指導 高于雯的 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中的「自由戀愛」敘事研究 (2012),提出大量 台語歌 下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治時期、自由戀愛、歌仔冊、現代性、媒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新聞研究所 黃肇松、趙雅芬所指導 陳泓銘的 臺灣唱片業難過的千禧關卡 (1999),提出因為有 唱片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量 台語歌 下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量 台語歌 下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治時期台灣歌仔冊中的「自由戀愛」敘事研究

為了解決大量 台語歌 下載的問題,作者高于雯 這樣論述:

現代性從日治時期開始大量進入生活之中,無論是實質的事物抑或是抽象的思想,都在在改變了台灣人的日常文化。為了改善傳統的父母包辦婚姻制度,知識分子以「文明婚姻」、「自由戀愛」為口號,向青年男女宣揚婚戀的自主權,不僅是中上階層閱讀的報章雜誌中,可以看到為數不少的探討與論辯,就連以底層百姓為閱聽群眾的通俗文學歌仔冊,也能發現婚姻與戀愛改良的議題,融入在歌仔內容中。因此本文先耙梳在台灣的現代性是如何隨著五四時期的餘韻影響到日治時期,過後再將問題重心擺放於歌仔冊中自由戀愛各種樣態與類型的展現,並進一步討論歌仔先在歌仔的編寫當中,將自己作為媒介去感知、調整與傳遞現代性與西方文化,其中歌仔先所秉持的態度與立

場。

臺灣唱片業難過的千禧關卡

為了解決大量 台語歌 下載的問題,作者陳泓銘 這樣論述:

摘錄 近幾年來,唱片業在台灣娛樂界扮演著「龍頭產業」的重要地位,然而卻因為盜版的猖獗、網路音樂的急速發展,及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台灣唱片業這一、兩年來逐漸呈現慘澹的景況,再加上國際唱片公司併購頻傳,進而影響到台灣唱片業的競爭情形,導致本土唱片勢力趨弱,都使得台灣唱片業在邁入新世紀的時刻,顯得危機重重。 因此,這份深度報導計畫將從台灣唱片業的過去、現在、未來,全面地探討台灣唱片業的演變。 從歷史來看,可以將唱片產業劃分為四個時期: (1)、台灣光復前後期─由於受到「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打壓,使得台語歌謠創作

一度沉寂,光復後,國民來台強制推行國語政策後,使得本土創作歌曲再度受挫,也使產量愈趨減少。 在這段期間,由於台灣歷經戰後的重建,唱片產業正處於草創期,大多是小型的唱片製作公司。但隨後電影、電視工業相繼興起,帶動台灣唱片業的發展,當時流行的「綠島小夜曲」、「今天不回家」跟著風行海內外,成功地開拓了海外市場,也使得原來不滿十家的唱片公司,急速增至三十三家。 (2)、一九六0年至一九七0年初期,由於台灣與美國關係密切,此時唱片的消費人口主女分成三種,即外省民眾多接受國語歌,本省則是東洋歌曲與台語歌曲,而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則較喜愛西洋音樂,這對日後的台灣音樂

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由於當時的國語歌曲幾乎都是針對成人市場而設計的,因此當西洋音樂進駐台灣,立刻就成為年輕人的新寵。當時學生大概可以新台幣八元買到一張西洋歌曲翻版唱片,那時是否構成侵害著作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西洋音樂讓年輕人重新意識到國語歌曲需要改革,日後也間接促成了民歌運動的興起。 (3)、一九七0年至一九八0年代中期,此時校園民歌運動興起,當時還是淡大學生的李雙澤,在一場由陶曉清主持的晚會中,拿著可樂瓶上台,大聲地向台下的同學質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校園裡開始興起一股「唱自己的歌」的熱潮。而新格與海山兩大唱片公司相繼舉辦「金韻獎」、「民

謠風」比賽,更讓民歌運動達到最高潮。 儘管隨後市場爭相製作所謂的「校園民歌」,使得愈來愈多風格相似、內容空洞的作品出現在市面上,進一步扼殺了民歌的生存空間,但民歌運動時期卻培養了一群優秀的創作人才,為日後的台灣唱片業奠下良好的基礎。 八0年代的台灣唱片業,工業模式愈臻健全,唱片市場愈形活絡,競爭也更為激烈,不僅投入了大量預算猛砸宣傳廣告,許多花俏的行銷招式更應聲出籠,近幾年來最讓人傻眼的便是唱片公司當成「禮品店」,隨專輯附贈藝人紀念品, 近年來,由於市場的競爭過於競烈,加上有許多不確定的成功因素無法掌握,因此多數的唱片公司

還是迷信於強力的行銷手段,例如透過各種媒體管道增加曝光機會、拍攝高成本的音樂錄影帶,舉辦新歌發表會、歌友會、街頭活動,及跟其他企業合作的促銷活動等,目的都是為了抓住消費者的眼光。於是在台灣唱片業界形成一種現象:銷售量都是靠企劃及宣傳做起來的,音樂好壞反倒變成其次,而宣傳則是靠金錢堆出來的;這似乎宣告著資本密集的唱片業時代來臨。 同時,台灣唱片業愈形發達,盜版情況就愈見複雜,因此台灣在一九八七年時正式設立了台灣地區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IFPI),適時在美國三0一條款的幫助下,國內唱片盜版情況曾在九0年代初期達到新低點,但近年來,根據IFPI的調查發現,台灣唱片業

一年的市場銷售金額約在一百億元左右,而盜版品的獲利收入卻幾乎高達一百零九億元,然而這只是夜市盜版業者的總收入而已,還不包括其他傳統唱片行、校園郵購、及MP3的非法產品收入。 特別是行政院新聞局出版的中華民國出版年鑑中顯示,台灣唱片業從九0年代初期的高成長率,到九七年總銷售金額只提升了百分之八,九八年更是嚴重萎縮了百分之十三的市場。這樣的調查結果,除了一部分是歸因於唱片市場近二、三年來的消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盜版市場已從九0年初期佔全部銷售量的百分之十五以下,迅速成長到如今的百分之四十左右,此情況不但讓人驚訝於台灣唱片業的潛在消費能力,卻也痛心合法業者的權益竟然遭到無情

踐踏。 (4)、八0年代末至九0年代,跨國唱片公司來台直接投資,造成了國內唱片產業生態的改變。 一九八九年一月,荷蘭寶麗金唱片公司在取得台灣齊飛唱片公司過半數的股權後,從原先被代理者的身分轉變成直接經營台灣市場的角色,改制成立了寶麗金台灣分公司,成為第一家正式登陸台灣的跨國唱片公司。隨後,科藝百代、博德曼分別結束與滾石的代理業務,自行在台灣設立分公司。國際唱片公司進入台灣唱片業,不僅參與製作本地歌手的音樂專輯,同時也同步銷售國外音樂產品,並引進國外藝人來台演唱,促使流行歌曲種類愈趨多元化。 相對的來看,本土唱片公司雖較缺乏管理

,對於藝人的投資也較缺少長期的規畫,但卻樂於推廣屬於較本土的及具理想性格、不受市場看好的專輯;國際唱片公司注重財務式的管理、強調業績,對於藝人專輯銷售成績特別敏感,歌手、製作人一旦賣座不佳,便形同棄嬰,隨時有遭解約或不被續約的可能,如曾在報上喧騰一時的殷正洋、黃小琥等人。 好玩的是,跨國唱片公司由於擁有全球性的產品,如西洋音樂、古典音樂,有助於先在當地市場站穩腳跟,再加上遍伂全球的發行網、銷售通路,以及擁有雄厚的財力做資源整合與規畫,這些都是台灣中小型唱片公司所缺乏的。因此本土公司為因應國際化的挑戰,不是把原有的公司轉型為國際唱片公司,就是盡量增加國際產品,包括西洋音樂

、東洋音樂、古典音樂等,提升產品的國際化。因此也顯示出無論是國際公司或本土公司都必須互補不足,才能在台灣唱片市場站穩腳步。 而國際唱片公司積極進入台灣唱片業,除了想掌控台灣的音樂體系外,其實最大的目標,是想藉由台灣國語流行歌曲在華語市場的影響力,向大陸市場進軍。以目前情況來說,台灣國語流行歌曲深入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亞洲市場,台灣唱片業又具備工業健全、創作、表演人才皆備的條件,因此,藉由台灣的唱片市場做為據點,繼而進軍大陸市場,風險不但較低,也較有把握。 大陸市場逐漸受到國際間重視,十三億人口的「大市場」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早從九

0年代初期左右,大陸剛開始開放時,台灣唱片公司即會透過香港唱片公司的配銷 ,試圖打進大陸市場,而現在的情況並沒有比當年改變多少,中國大陸政府對於唱片工業仍是傾向管制的態度,因此無論是跨國唱片集團及台灣本土唱片公司想要進軍大陸,都必須採取合資的方式。因此就商業的角度來看,也未嘗不是為台灣唱片業拓展了華語市場。因此,大陸市場顯然對促進台灣唱片業的未來發展有正面的助益。 (5)、網路的興起─進入千禧年,網路的興起,改變了台灣唱片業原有的產銷方式,也對傳統市場通路起了重大變化。以MP3為例,不但衝擊CD唱片市場,也造就不少新歌手。這些歌手所屬的唱片公司,不再是新

力、環球等大廠,可能是MP3.com,歌手可以二十四小時在網路上打歌,唱片公司所需付出的打歌成本微乎其微,這些變化,逐漸影響傳播模式,也連帶了改變台灣唱片業的遊戲規則。 過去,若未獲得唱片公司青睞,想要推出自己的唱片,恐怕不容易,頂多只能自己少量壓片,再找些通路幫忙販售,但網路和MP3的出現,則提供了一個低成本、高效益的舞台;新歌手不必非得有大型唱片公司的背書,才可推出專輯,而一般消費者不必為了一首主打歌而「被迫」買下整張不見得好聽的專輯,更可從網路的自由選擇中接受不同風格的音樂洗禮。 展望兩千年,隨著網路、MP3成為年輕族群的視聽主流,台灣唱片

業想要振衰起蔽,就看誰先突破傳統格局,大膽開發音樂類型及樂手,並且與新科技攀上關係,在網路超倍速的時代,沒有前瞻的格局,只有被快速淘汰的命運,這是許多傳統產業的前車之鑑,走在流行尖端的唱片業者更應有所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