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藏 伏 魔 錄 廣告 女主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地 藏 伏 魔 錄 廣告 女主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振愷寫的 臺南全美戲院(2冊套書)大井頭放電影+大井頭畫海報 和張艾嘉雷光夏潘源良等的 比蝴蝶飛更遠:武漢效應的43種生活(限量親筆簽名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依揚想亮人文事業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王志弘所指導 廖于晴的 都市場景化:台北電影城市意象塑造的皺褶效應 (2020),提出地 藏 伏 魔 錄 廣告 女主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影場景、地方、城市意象、城市行銷、文化治理、文化創意產業、《大稻埕》、《一頁台北》、《醉.生夢死》。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 藏 伏 魔 錄 廣告 女主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南全美戲院(2冊套書)大井頭放電影+大井頭畫海報

為了解決地 藏 伏 魔 錄 廣告 女主角的問題,作者王振愷 這樣論述:

  《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   臺南全美戲院是李安導演電影的啟蒙地,   顏振發師傅手繪看板的保存地,   「兩片同映,一票價」在地影迷流連的二輪戲院,   全球媒體爭相報導的老戲院。   說到全美戲院,許多人都會想到手繪看板師顏振發師傅,以古早的手工方式繪製電影海報;還有國際導演李安,在青少年時期背著父親,偷偷到全美戲院觀摩西方電影製作拍攝的技巧。   故事從1950年臺南富商與政要歐雲明先生在永福路投資興建的「第一全成戲院」說起,這間戲院與其他兩間「大全成、小全成戲院」結合為三家全成戲院系統,見證了「電影時代」的興起。之後由吳家接手經營,在1969年4月12日改名為「全美

戲院」,從此進入全美的時代。   為求生存,當時全美戲院採取「插片」的運作方式,後來因無法取得首輪電影的配額,而改為「二輪電影院」,甚至採「兩片同映、不加票價」的策略,開始邁向全然迥異於同業倒閉的命運,1970年代中後期是全美收入最豐厚的時期。到了1983年,吳家接手原小全成戲院,改名為「今日戲院」。於是「今日.全美戲院」成為臺南二輪戲院的代表。   歷經1980年代彩色電視的普及,1990年代第四台、錄影帶、VCD、DVD、盜版光碟的猖獗及網際網路的崛起,2000年前後「影城」進駐百貨公司,2010年初電影放映機全面從膠捲汰換成數位,2020年全美戲院邁入古稀之年,七十年來全美戲院孕育了

李安導演和顏振發師傅,也在每個階段絕處逢生。全美戲院距離大井頭不到十公尺,如果說大井頭帶給臺南庶民的水源與商業的興盛繁榮,那麼全美戲院就是帶給臺南人電影劇場的文化養分。   這間擁有獨棟戲院配置、保存相當多電影文物的大戲院,在臺灣已所剩無幾。本書以近兩年的時間製作,以過去今日.全美戲院所累積的資料、及經營者對於戲院歷史的詮釋作為基礎,然後透過大量口述訪談及作者在文創、藝術與電影評論的專業訓練,以嶄新的觀點爬梳今日.全美戲院的歷史。   當全美戲院老闆和員工述說七十年來如波浪般起伏的辛酸歷史時,我們從書中看到的不只是全美戲院史或臺南市的戲院史,也是整個戰後臺灣的戲院史。   《大井頭畫海報

: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   台灣國寶畫師顏振發   五十年手繪看板生涯全紀錄   位於台南「大井頭」旁的全美戲院,宛如時間封存的記憶堡壘,老戲院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本事櫥窗、宣傳放送車、寄車處、大廳販賣部、空襲警報告示、外牆上的大型電影看板⋯⋯。在對街騎樓下,一位身穿格子襯衫的忙碌職人,衣服上沾滿顏料,微微駝著背,靜默地坐在比他還高大的看板前。   飽和的灰色打底是他準備恣意揮灑的畫布,他一手握著A3數位影印的電影海報,上頭滿是原子筆打好的方正格子,另一隻手則緊握粉筆,慢條斯理地在看板上打底、畫框。板凳四周圍繞著五顏六色的油漆桶,他時而微蹲、時而思索,躲在陰影下繪畫,彷彿時間並不存在。

他沉浸於創作的世界裡,當白色粉筆描好輪廓後,他揮灑筆刷逐步展開一幅看板的旅程。他就是本書故事的主人翁──顏振發師傅。   在書中,顏師傅回憶下營老厝的童年、離鄉背井追求畫師生涯的磨難過程,每當想起多年的艱辛困苦,他就不禁潸然淚下。他也感慨看板江湖上只剩他還在作畫,當桃園中源戲院宣布歇業之後,「北有謝森山、南有顏振發」的台灣手繪看板傳奇也隨之落幕。從此,他成為台灣最後一個為戲院服務的手繪看板師傅,而全美戲院也成為全台碩果僅存、保留手繪看板傳統的老戲院。   昔日默默作畫、堅守執業的畫師們,一起走過台灣戰後電影、戲院與廣告的歷史。年輕時他們從未想過自己會被時代淘汰、被數位與電腦打敗,當時都是單

純地對畫圖充滿憧憬與理想,可能只是因為走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在報紙廣告上學著描繪明星肖像、仰望著一大幅大型看板而開始嚮往畫師職業,因為不同的因緣而在這片江湖裡交會。   在許多地方有無數隱姓埋名的畫師,他們離開江湖、轉行他途,畫筆被遺留在某個不再打開的抽屜中,桶裡的油漆也早已乾涸凝固,但身上仍留有手繪魂。這段熄滅不了的記憶與技藝被存放在心底深處。藏著不等於被遺忘,他們的精神正由顏振發與研習班的學員一同傳承下來。   他的雙手仍如少年般有力地緊握著筆刷和油漆,將電影、廣告、美術與手工藝匯集於一塊看板上。五十年來他畫過數千部電影,終生奉獻給電影產業最末端的廣告招牌,卻是戲院觀眾面對每部電影時的

第一印象。然而,他的名字在電影尾聲的工作人員名單中缺席了。   在這裡,顏師傅仍盡力為每一檔電影妝點門面,緊緊抓住觀眾的目光,手繪看板與老戲院已成為生命共同體。 本書特色   ★「大井頭」系列   ★攝影藝術家陳伯義親自操刀記錄。   ★優美的文字充滿感情,搭配300張精彩海報和圖片,圖文並茂。 名人推薦   《大井頭放電影》   李安∣國際電影導演   李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李光爵(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但唐謨∣影評人   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蔡明亮∣電影導演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謝銘祐∣詞曲作者   藍祖蔚∣國

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大井頭畫海報》   方序中∣究方社創意總監、小花計畫發起人、SIDOLI RADIO小島裡創意總監   江振誠∣國際名廚   但唐謨∣影評人   李光爵(膝關節)∣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林育淳∣臺南市美術館館長   吳東龍∣美學設計觀察作家   吳俊誠∣全美戲院經理、赤嵌朋派發展商圈協會理事長   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許承傑∣《孤味》電影導演   葉澤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聞天祥∣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影評人   蔡錦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魏德聖∣電影導演   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依姓氏筆畫)   《大井頭放電影》   「曾經有過一個大電影時代,你會看報紙廣告找電影時刻,進戲院要拿一張本事,那是電影院的黃金時期。王振愷的文字,像個穿梭於時空的攝影機,從臺南街市一口埋沒的古井出發,透過地景的變遷與文化的轉移,經歷了整個臺灣近代娛樂文化的過程:那些喧囂的影迷、廢一整天的二輪戲院、銀幕上方的「客滿」匾額、色色的『插片』、很想帶回家的手繪看板,以及所有愛過電影的人,共同組成了這份記憶。古井旁的全美戲院,正在持續這份大電影時代的記憶。」──但唐謨(影評人)   「這本

書由振愷執筆,為求盡善盡美,他花了一段時間,細心解讀當時報刊資訊、參考史料、檔案等各式各樣的記錄,並口述訪問社會賢達,做一系列的收集,唯恐漏掉一點珍貴的訊息,過程雖艱辛,但整個流程井然有序。身為全美戲院第二代負責人,深感任重而道遠,寄望藉著這本書來談談親身經歷,帶著大家走一趟時光隧道,心中自然具有一份格外濃烈的感受,或許這樣的感受能帶給大家許多恬然自得、洞察人心,觀察世情的人生智慧。」──吳俊漢(全美戲院負責人)   「全美戲院及其姊妹院今日戲院,在各個時代的動盪變革中,採取什麼對應方式維持生存而屹立不搖至今?讀者可以從本書中求得或許不是答案的答案,也可從全美戲院七十年的歷史中,感受到戰後臺

灣戲院發展的堅韌、辛酸,它是臺灣文化史演變中值得關注的一頁。」──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午后〉:青春若是一整面獨立的拼圖,翹課去全美戲院看二場二輪電影,讓未來的壓力稍歇喘一下,或許是記持內頗大的一枚拼片。通常會是星期二的午場,我喜歡坐在二樓第一排(那時只有一個廳,好像還可以偷抽菸),人不多,銀幕洩出的故事似乎只為了我一個人對白著,抑鬱的年少也似乎走進了一個極私有的時空,自由地閒晃悠著。那天下午與年輕的作者振愷聊著這本書,發現不同世代的我們似乎因著書的內容,在那個私有的時空相遇了,一下子大全成與赤崁戲院的競賽,一下子黃梅調的重現,一下子又竄進一旁的街弄……對白

著……」──謝銘祐(詞曲作者)   「電影的黃金盛世在於集體歡呼,同聲一泣的群聚交流;電影院的魅力與魔力就亦在於能夠創造一個集體認同的夢境與祈願。寫下電影院的內外故事,就如同見證了一個世代的集體瘋魔,尤其歷經時光篩汰後,還能長存的電影院,繁華、滄桑與重生的對比就更耐人咀嚼了。」──藍祖蔚(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   《大井頭畫海報》   「面對即將消失的故事,顏振發老師勇敢且堅持的走著,一筆一畫,感動更多人一起珍惜自己所生長的土地。」──方序中(究方社創意總監、小花計畫發起人、SIDOLI RADIO小島裡創意總監)   「如果人生的縮影是電影,全美戲院就是台灣最美的電影海報,

而顏老師傅的一筆一觸代表的是那最美時代的證明。」──江振誠(國際名廚)   「曾經是一份日常到不行的城市視覺,經過台灣奇異的歷史軌跡,變成了最時尚,最酷最炫的電影符號。《大井頭畫海報》透過看板藝術家顏振發師傅的生命史,全盤解鎖戲院看版的歷史與藝術,它背後的台灣青春成長史,以及更多好玩的fun stuff。對於影迷,電影的海報/看板/視覺,永遠是越大越漂亮越好,站在大井頭旁鐵皮捲門前朝著上方看,超級大看版的那份壯麗,滿足了我們這份永恆的癡迷。」──但唐謨(影評人)   「顏振發大師的電影手繪看板不愧是一部部會動起來的影片。他的手與眼,描繪出電影院的歲月流轉。銀幕內外的史事,由影音至話語,無論

多麼眩目傾心還是千迴百轉,皆在王振愷的筆下娓娓道來,《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有如一本閃動著亮光的動態影像繪本。」──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從小張的電影本事、手繪海報,大到電影手繪看板,皆代表著一部電影從製作走向發行的最後一哩路,而這卻是電影的第一張臉,成為了電影走向觀眾的視覺文化起點。電影手繪文化在鼎盛時期,香港有阮大勇,台灣有陳子福,但隨平面設計與印刷材質的技術革新,手繪海報便愈來愈少見,而電影看板在今日更是稀有。在北台灣,擁有手繪電影看板師傅謝森山的中源大戲院於2018年歇業,而在台南迎接70週年的全美戲院,顏振發師傅至今仍振筆疾飛地繼續

揮灑著廣告顏料。謝謝振愷,寫下了這部長達50年鮮活依舊的視覺文化史。」──徐明瀚(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貌似大型油畫的看板裡,滿載戲院輝煌的今昔;與其說是宣傳品的臨摹,毋寧更是深植世代的手藝。這裡沒有CD般齊律的樂曲、PS後的完美無暇肌,有的只是木板、顏料、矮凳,和傾注一心的誠意。透過顏振發師傅充滿溫度的彩筆,主角的一笑一顰、字體的一捺一趯,豐富了城市的人文地景,也讓臺南更叫人著迷。感謝振愷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切!」──葉澤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都市場景化:台北電影城市意象塑造的皺褶效應

為了解決地 藏 伏 魔 錄 廣告 女主角的問題,作者廖于晴 這樣論述:

當代城市在各種媒介與技術物的中介下,衍伸出豐富多元的地方樣貌。本研究以三部描摩台北的電影《大稻埕》、《一頁台北》與《醉.生夢死》為例,探討電影場景的形塑過程,並從中了解其如何改造或重新建構了地方意象。本研究將此動態的形塑過程,架接上Deleuze的皺褶概念,視物質具有向內包封與向外開展的無窮變異,提出電影的皺褶機制;同時,亦將Ritzer的魅化概念,擴及延伸至電影對都市意象的形塑效果。首先,不同的電影場景涉及了不同的生產機制與過程,包括勘景、搭景、場面調度、攝影、特效、剪接等方法的運用與結合。這種技術性的拼貼手法,將真實地方轉化成為電影場景(cinematic scene),我稱為皺褶機制。

其次,電影生產往往創造出有別於真實世界的城市意象,其張力與魅化效果則為我探討的第二層次。  某些地方在電影塑造之下,成為迷人且帶有魅力的地方,令人們好奇或著迷,進而思考自己與都市地方的關係。但某些場景則較為平板,僅為人物與劇情的背景,並未觸動或喚起人對地方記憶或情感的認同。就此,電影對地方的形塑效果,構成電影的魅化效應,它涉及電影的劇情、人物、技術媒介和場景之間能否交織與滲透而形成情感牽繫,構成電影中的地方(cinematic place)。為了理解場景的建構過程,本研究彙整官方檔案、書籍期刊與網路資訊,佐以電影工作者深入訪談,以及取景地點的參與式觀察和測繪,檢視電影場景挪取和改造都市地方的動

態過程,包括劇情結構與角色人物設定、拍攝方法、取景地點、場景搭設、鏡頭語言,以及後製剪接等。  研究發現,受地方補助的電影,其場景選擇、產製的內容與塑造的都市意象,往往受制於官方主流價值之文化品味偏好。通過這三部電影的比較,我們可以看見不同權力關係下,電影創作者對取景地點選擇,以迄都市意象塑造的差異,並窺知電影塑造城市意象蘊含的多元可能性。《大稻埕》的場景生產,主要透過於宜蘭傳藝中心搭景與陳設道具,營造1920年代具懷舊氛圍的大稻埕意象。《一頁台北》以當代台北城市為對象,將浪漫愛情鑲嵌在既國際化、又有地方風貌的城市街景。《醉.生夢死》有別於前兩部電影,正面形象並非這部電影創作的主軸,反而以城市

邊緣群體為對象。導演透過取景、搭景與布景的道具陳設,展現底層的破敗、殘缺與非正式性的草根生活感。然而,儘管其呈現的城市樣貌並非官方文化治理的主流地方意象,卻因為碰觸都市庶民的生存與情感反而顯得動人,從而是構成台北市或其他都市意象不可或缺的元素。

比蝴蝶飛更遠:武漢效應的43種生活(限量親筆簽名版)

為了解決地 藏 伏 魔 錄 廣告 女主角的問題,作者張艾嘉雷光夏潘源良等 這樣論述:

  每四年一次的奧運或是世足賽總是可以連結地球人。大家高度的關注也會為自己支持的隊伍加油。   2020年二月,流動的空氣用甚麼連結了地球人呢。他從何而來又會到哪裡去呢?會有勝利的一方嗎?   剖開這一季,看看會有什麼樣的故事滾出來:   張艾嘉的20202020,沒有奇蹟,只有傳道書第三章的萬事皆有定時。   蕭雅全導演用著他獨特的分場方式,悠悠地講述了一個關於口罩、愛情與傳染病的故事。   李繼開說:「在我記憶中武漢市從來沒有這麼安靜過。」   剛降落到地球的火星人觀察到:「二月1號到北京,路上沒車沒人沒聲音,這時覺得,北京真的挺大的。」東京的飯田祐子被「太愛吃飯造成生活困擾」的這

問題困擾著。   創意人張永霖做了個夢,夢裡男主角深情款款地看著女主角說:「我愛你,我願意把我的一切都給你。」女主角:「我不要你的一切,我只要你臉上的口罩。」   插畫家林怡芬想起曾祖母琬琴,一個來不及好好道別的故事。   二0二0年二月一日那天晚上,謝文心的心被天鵝和王子偷走。心被偷了!這需要報警嗎?   李繼開說:「期待疫情結束後的相聚吧!」 本書特色   武漢肺炎的蝴蝶效應,地球人的反應是甚麼?   不同於媒體的報導,我們看見四十三位來自不同城市的二月生活,從武漢、紐約,香港、北京、哥廷根、台北……。有藝術家黃仁逵,導演張艾嘉、蕭雅全,音樂人雷光夏,外科醫生邱仁輝、春美冰果

室的老闆娘等等。眾人齊聚觀看這個百年一遇的二月。   本書扣除成本後的所得將捐給台灣CDC。   設計者簡介 胡發祥/裝幀、封面設計   從事廣告創意及設計多年,目前也在大學的設計系所任教。   其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平面廣告與設計第一等獎項,如:英國D&AD Awards、德國reddot紅點傳達設計best of the best、LIA倫敦國際獎Gold及Silver、NY TDC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設計年度獎、CA美國傳達藝術年度設計及廣告獎等等,近年獲獎已近百座。   台灣唯一一位打破平面設計界、出版界與教育界紀錄,同時囊括被譽為「世界五大廣告設計獎之一」的LIA倫敦國際

獎設計金獎和銀獎的創意人/平面設計師。   書籍設計與獲獎獎項:   《李繼開第七號文集: 這樣的顏色叫做灰》   Communication Arts美國傳達藝術年度設計獎    Red Dot紅點品牌與傳達設計設計獎   IDA美國國際設計最佳榮譽佳作   《行書》       TDC 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年度設計獎   Communication Arts 美國傳達藝術年度設計獎   D&AD Awards設計與藝術指導專業獎   LIA倫敦國際獎 金獎及銀獎   第十屆澳門設計雙年展優秀獎   IDA美國國際設計獎優選   Graphis Design Annual專業圖形設計

年度優選   金點設計獎標章   《山海經:黃效文與探險學會三十年》   德國Red Dot紅點傳達設計獎   IDA美國國際設計獎優選   Graphis Design Annual專業圖形設計年度優選   Golden Pin金點設計獎標章   金蝶獎榮譽獎   《東說西說東西說》   IDA美國國際設計獎優選   Graphis Design Annual專業圖形設計年度優選   《高原台北青藏盆地:邱醫生的處方箋》   IDA美國國際設計獎優選   Golden Pin金點設計獎標章   金蝶獎榮譽獎 出版者序 等待隧道盡頭的光                

                                                                       劉鋆 在我記憶中武漢市從來沒有這麼安靜過                                     武漢  李繼開 說你什麼好呢?                                            北京  王冬維 Ciao! Toro!                                            台北  Gayle Wang 愛在瘟疫蔓延時                            

               香港  朱小亞 紛擾世界中的日常                                         台北  江河紅 恐慌的另一面,是想望──非常時期的人生清單               台北  何榮幸 罩子被點亮了                                             台北  呂靜雯 經過                                                     台北  李淑楨 二月三部曲                                                

嘉義  易方 小民                                                     哥廷根  易林 關上門之後                                               台北  林怡芬 Repeat & Play                                              台北  林曉郁 乞嗤大魔王                                           香港・台北  法拉 看似無情卻有情                                      

     台北  邱仁輝 恐慌,不恐慌                                           台北  春美小姐 把今天過好                                               台北  胡昭安 déjà vu                                                 台北  Micro Who 尋找每個最後的你                                         台北  胡發祥 二月的夢                                      

           台北  張永霖 20202020                                                 香港  張艾嘉 不好意思的故事                                         東京  飯田祐子 今天開始下雪了                                           武漢  李繼開 武漢家書                                                 香港  黃仁逵 二月無題                                    

       香港  Wong How Man Hello Darkness                                    台北  黃偉倫Frank Huang 飛び切り うまい                                           台北  黃新凱 口罩的輪廓                                                台北  楊智明 我的2020,0202                                             台北  獅子王 給十歲的喜兒                 

                           新竹  Vivian Yu 飛行                                                     台北  詹毅文 孤獨之書                                                 台北  雷光夏 最短的一個月                                             台北  廖又蓉 武漢日記                                                 武漢  劉伯言 冬陽是舒服的,比春天還溫柔  

                             台北  劉佳淑 二月,莫蘭迪的生活                                       台北  劉政芳 獵殺紅色二月                                               台北  劉銘 即使百般不願意                                             台北  劉鋆 寒武紀                                               香港 潘源良+Rita Ip 口 罩                    

                                台北  蕭雅全 在古城的心中點燈                                         台北  賴加瑜 Captain’s log                                             北京  駱彼得 二月關鍵字                                               桃園  薛慧瑩 藍色二月/Blue February                                      紐約  謝文心 一覺醒來         

                                        武漢  李繼開   出版者序 等待隧道盡頭的光 劉鋆   二0二0年二月十二日晚上,我收到李繼開的短文,敘述了一月二十三日武漢封城之後,他的生活內容。李繼開是我的作者,他為依揚想亮寫了兩本書,一本詩集,一本散文。   二月十三日,前往工作室的路上,我以高速穿過台六十四線的觀音隧道,這條隧道貫穿南北,連結著八里外總是灰色的海與喧囂的台北盆地。隧道裡封閉黝暗,空氣污濁。我想到此刻正在封閉城市裡畫畫寫字的李繼開。封閉的城市,限制了人們的移動,但總會有一種通道,不管是通南北還是東西,那個通道讓我們彼此可以問候你還

好嗎。   後來,我發了一封信給我的作者和朋友們:   「我們每個人的二0二0年二月多多少少都讓武漢肺炎影響了。在這裡,我誠心向你邀稿,請你寫一篇關於二0二0年二月的文章,你在做甚麼,想甚麼,看到甚麼,不一定需要跟武漢肺炎有關。可以寫,可以畫,可以拍照……。」   於是有了這本書,集結了四十三位作者。武漢的李繼開,率先用文字敲開了黑暗隧道的一個天井,然後張艾嘉也在香港開了窗,火星人駱彼得在寂靜無聲的北京街頭點了蠟燭,民生東路的蕭雅全用一個吻點破了口罩的防禦,邱仁輝醫師站在第一線張開雙手守護著我們,雷光夏帶我們從視覺的孤獨之書通往沒有邊境的音樂之路。張永霖,向黑澤明致敬般地用了五個夢,將現

實裹上寓言的糖衣,讓人會心一笑。香港的黃仁逵,畫筆像是隱形的針尖,刺出一封塵土飛揚的武漢家書。飯田祐子以其日本人重視細節的方式用中文寫出了她的東京二月,一如以往的關愛了生活裡的不安、醜陋、愚蠢與屎。劉伯言,更是以「我就在這裡」的真實言語紀錄了武漢的封城前後。   於是陸陸續續有了聲音,在國境封鎖、人們停止握手、擦肩而過只剩疑慮眼神的此刻,這本書給了我們人性本應有的溫暖。二0二0年二月,只是我們每個人生命裡的一段剖面,看到各自形成紋理的同時,我們或許會發現,全世界的人生活雖然各有不同,但其實也沒那麼不同,全球化的快速讓我們同步共享了一切的美好與不好。   昨日降溫後,今早陽光乍現,家裡的兩隻

黑狗兄弟欣喜地在院子裡的野草間追逐,兩隻白色小粉蝶低空嬉鬧了一陣後停在了掉落地面的櫻花上,不到兩秒又輕輕拍翅飛走。這樣的蝴蝶振翅,會帶給遠方甚麼樣的改變嗎?他能夠把春天來了的訊息送給在武漢的李繼開或劉伯言嗎?武漢肺炎這個震動,確實讓整個地球感受到了,至少這本書裡的四十四個篇章也算是一種武漢效應吧。   空氣裡夾雜不安,但生活仍要繼續,也仍在繼續。隧道裡封閉黝暗,空氣污濁,不管行駛的速度多慢或多快,我知道我總會在一段時間之後見到出口的光束。李繼開說的:期待疫情結束後的相聚吧!   *在此特別感謝這四十三位作者沒有稿酬的熱情參與,以及禹利電子分色有限公司贊助印製。本書扣除成本後的所得都將捐給台

灣CDC。    武漢        李繼開 在我記憶中武漢市從來沒有這麼安靜過,最近出門街頭空無一人,前些日子裡微信在傳東湖的野豬都下山了,在二環線上狂奔,也不知是真是假。隨著這次疫情的加重,人們也都習慣了很多事情:比如時常滿天飛的謠言。這段日子裡武漢時不時會出一下冬日的暖陽,溫暖的照在這個世界,仿佛什麼壞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由於人們大都窩在家裡,戶外活動減少,可以看得到天上的鳥明顯多了起來,待在屋子裡的人們看著成群的鳥飛過,多少也會想起這個世界也是屬於牠們的。 一進二0二0年就遇上了這場疫情,之前我足足寫了一個月的論文。人便是這個樣子,真正明白走投無路時心便開始靜了下來,就像這場疫情

之初,人們先是由不太在乎到全面恐慌,從最初關在屋裡一星期的沉悶和無處發洩,到習慣於自我保護的長時間足不出戶……這既是沒有辦法,也是在限制中的一種適應。同時知道的是,一方面是安安靜靜待在家裡的人們,另一方面是外邊兒已經亂了套的世界。 想起一月二十三號凌晨打開手機,看到了封城的消息,方知這次疫情的嚴重,我本打算可以趁春節開車外出轉轉風景,也就全泡湯了。那封城的一兩天也許是比較混亂的時刻,以至於我擔心加油站加不到油,超市會搶購一空,但這一切並沒有發生。至少到目前為止,日常物資供應是充足的。封城通知發布後的一個多星期後的夜晚九點多,我聽到了四周樓房裡傳出的此起彼伏的嘶吼聲,那是很多人在網上約好打開窗戶

喊「加油」,這也是一種發洩吧,人們終於被自己關進了各自的籠子裡了。 如此又過了許多天,時而天陰下雨降溫,時而豔陽高照,每天都有壞消息和一些好消息。由於是春節假期的緣故,人們待在家裡也就漸漸習慣了,總比不幸中招躺在醫院或求醫而不得四處奔走的人們幸運。人們很多打算中斷了,很多事情停擺了。武漢三鎮相接連的各個大橋上橋面空空,公汽地鐵全面停運。整個城市空前的安靜,連下雨的唦唦聲都聽得清楚。外出的人們戴著口罩,遠遠看到一個路人也會有意回避,不想給自己和給別人添麻煩。是的,這個事情已經足夠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