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大班教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另外網站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地震逃生包 - 百度爱伴功也說明:百度爱伴功提供各种日常工作模板和学习资料,主要内容包含: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地震逃生包、地震逃生包、地震逃生大班科学教案、幼儿园大班安全活动《地震逃生》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翁麗芳所指導 陳雅芳的 地震防災知能融入幼兒園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2019),提出地震大班教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震、防災知能、幼兒防災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尹玫君所指導 蘇國章的 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之教學研究趨勢與學習成效後設分析-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學位論文為例 (2012),提出因為有 資訊科技、研究趨勢、後設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地震大班教案的解答。

最後網站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地震时不慌张- 幼教培训网則補充: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地震时不慌张. ... 教育幼儿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2.通过这次四川的地震,让幼儿知道地震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 3.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地震大班教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震防災知能融入幼兒園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地震大班教案的問題,作者陳雅芳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將地震防災知能融入幼兒園課程設計與實施的歷程與專業成長。研究者於106學年度第二學期期間,以任教班級為研究場域、29位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配合幼兒園主題課程「表演好好玩」的課程計畫,實施三個階段共12個地震防災教育活動。 透過觀察紀錄、親子學習單、教學週誌等多元資料的分析及省思,研究者發現地震防災教育可透過各種機會如主題活動、轉銜時間、校外教學等融入課程實施。教師透過幼兒感興趣的故事元素引發對幼兒對地震防災議題的關注,同時藉由多元的教學方式、貼近以幼兒生活的教學材料與內容,讓幼兒體會地震防災的重要,強化幼兒地震防災知能與防災態度。此外,家長的參與和協助有助於延

續地震防災議題與體驗。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幼兒園或教師每1~2年選擇一個可與地震防災議題結合的主題,依據幼兒能力、興趣規劃適齡、多元的教學活動,同時可借重社區及家長資源,增強地震防災教育實施的持續力與行動力。建議教育主管機關協助規劃防災增能研習課程、提供災害防救資源,以提升教師防災教育知能。

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之教學研究趨勢與學習成效後設分析-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學位論文為例

為了解決地震大班教案的問題,作者蘇國章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於探討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十年(2002年至2011)間,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之教學研究趨勢,及影響學習成效之因素,研究樣本取自國家圖書館及各校博、碩士論文系統,經篩選取得博士、碩士論文455篇,先以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趨勢分析,再自趨勢分析之455篇論文中,篩選取得研究之結果為學習成就者199篇、學習態度者66篇以HLM進行後設分析,以瞭解學習成效及其影響因素等。研究所得之結果如下:本研究依據分析結果所得,將2002年~2011年間,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之教學研究趨勢,及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中影響學習成效之因素,歸結如下:一、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之教學研究以公立大學院校為主,公立大學院校中以教

育院校為研究之主要來源。教學研究論文多數來自教育科技、數理教育、教育系所及資訊科學等四類系所,其中以教育科技類為最。二、2007年至2010年為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之教學研究論文數之高峰期,每年有50篇(含)以上。但非教育院校之篇數有逐年漸增之趨勢。三、研究之典範以計量研究為主,並逐漸由量化轉換為量主質輔之模式,研究方法以實驗研究為主,研究主題以多媒體教學為大宗。四、在教學面向上(一) 教學研究以國小階段為主,年段上以高年級為主,年級上以五年級為首,國中階段以七年級為主。(二) 教學研究之學習領域以數學及自然與生活科技兩者為主,但與其他領域間之差距逐漸拉小。(三)主要教學方法以思想啟發取向者為主

要教學方法,思想啟發取向教學方法中採講述教學者居多。(四)教學研究論文所使用之主要教材雖以簡報/影片為主,但各據山頭多方發展,而非獨尊一家。(五)資訊科技運用上,其類型以基礎運用為主,運用方式採單向居多,運用程度以初階使用為主。五、學習成效(一)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之學習成就相對於傳統教學達微量程度的正向成效。(二)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之學習態度相對於傳統教學達中等效果的正向成效。(三)在學習領域面向上,國語及社會領域皆達到高度明顯效果,在資訊科技運用各面向上均達中等效果。六、影響學生學習成效之因素(一) 在學習成就上學習領域、學習階段、主要教材三者具調節作用。(二) 在學習態度上學習領域、樣本數

二者具調節作用,當樣本數隨實驗之樣本數增加時效果量將隨之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