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地震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國立中正大學 地震研究所 陳朝輝所指導 莊子弘的 2018花蓮地震的餘震應力分析 (2020),提出土耳其地震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2018花蓮地震餘震、應力分析、三維速度構造、震源機制、米崙斷層、嶺頂斷層。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土耳其地震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18花蓮地震的餘震應力分析

為了解決土耳其地震带的問題,作者莊子弘 這樣論述:

2018年02月06日臺灣東北部海域發生了一起芮氏規模ML 6.2的地震,對花蓮縣花蓮市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花蓮地震發生在和平海盆(Heping sea basin)與歐亞板塊的變形交界處,此處主要有兩股作用力,一是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力,二是弧後盆地的拉張力。臺灣東部是板塊碰撞下所衍生形成的地震密集帶,且是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區域,因此,地震發生時常在地表造成明顯的破裂跡。本研究藉由國立中央大學與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的臨時網資料以及中央氣象局地震網之資料反演0206花蓮地震餘震之應力及其變化,利用應力反演的方法呈現縱谷斷層北段之應力模式,亦針對研究區域劃分深度剖面,並套疊Wen et al. (2

019)的三維速度構造,以了解縱谷斷層北段的孕震構造與活動行為。研究結果顯示,餘震序列的σ1大致呈東西向至東北─西南向,表示餘震的主要應力來源並非來自菲律賓海板塊之碰撞;而σ3大致呈南北向,且由南至北有順時鐘旋轉的趨勢,應與斷層走向有相當大的關係。餘震多為伸張類型的正斷層震源機制,另含少數走向滑移斷層,顯示該走向滑移斷層系統造就此處為陷落的環境。此外,界於米崙斷層和嶺頂斷層之間有兩群分層的餘震事件,值得日後密切注意。另外,大部分的事件皆發生在Vp/Vs梯度變化較大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