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婆 炸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唐山婆 炸肉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瑤棋寫的 臺灣人須知臺灣事 和陸傳傑的 地圖上的台灣通俗志(地圖達人陸傳傑暢銷3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康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南華大學 應用社會學系社會學碩士班 蘇峰山所指導 黃桔誠的 台灣Cosplayer之認同類型與認同建構 (2020),提出唐山婆 炸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我認同、媒體圖像、場次、網路社群。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佛教學系 許鶴齡所指導 釋顯僧(曾潤麗)的 臺灣素食文化的形成與特色 (2017),提出因為有 素食、五辛、梁武帝、蒜、印度種姓的重點而找出了 唐山婆 炸肉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唐山婆 炸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人須知臺灣事

為了解決唐山婆 炸肉的問題,作者林瑤棋 這樣論述:

  行走大地,閱讀自己土地上的故事。   細說常民生活百態,深入瞭解寶島的鄉土民情。   宏觀的臺灣文化─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同化   想成為道道地地的臺灣人,首先就要懂得阿嬤的文化,包括阿嬤的話(母語)、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等。宏觀的臺灣文化,就是閩粵唐山文化、臺灣土著族文化以及荷蘭人、日本人文化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在不斷的改朝換代下,承載著不同年代的鄉土民情。   不該被遺忘的事─記憶中的臺灣常民生活   經過時代變遷及歲月的洗禮,很多熟悉的景物漸漸消失在生活中,美好的記憶只能留在腦海中,林瑤棋醫師筆耕一甲子,關注社會生活百態,長期記錄臺灣日常語言、生活習慣、風俗民情、信仰文化……等等

,希望年輕一代藉此理解領會臺灣社會文化的深層價值。   探索寶島大小事─身為臺灣人須知臺灣事   我們是什麼地方的人,就要知道自己土地上的事。本書是一個走過四個時代的老一輩臺灣知識份子的真誠感受。作者呼籲「發揚鄉土文化」不可與「臺獨文化」、「去中國化」劃上等號,臺灣鄉土文化不是臺獨文化,將政治高帽強加於上,是嚴重的偏見。   你我都是臺灣人─發展鄉土文化的推手   臺灣鄉土文化急速消失中,作者長期投入鄉土文化研究工作,並記錄豐富精彩的臺灣人生活現象,讓大家對臺灣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的變遷有所了解。「這代的人有義務將這代的文化流傳下去」,作為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都有義務和責任將這美好

的文化傳播下去。 名人推薦   ◎林永安/臺中市政府顧問   林瑤棋醫師以現代知識詮釋鄉土文化,《臺灣人須知臺灣事》是理解臺灣風土民情的入門好書。其擬定書名之用意,是期盼臺灣的每一個人,要瞭解臺灣鄉土文化精髓並學習。   ◎李翠瑩/大康出版社總編輯   林瑤棋醫師是最關懷臺灣鄉土文化的醫師,最愛臺灣,近半世紀以來,其豐富的田野調查,以及八十年來臺灣文化變遷中的所見所聞,讓他成為一個無窮盡的文化寶藏。   作者簡介 林瑤棋 醫師   臺灣臺中市人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科畢業   日本東京醫大老年病研究所研究   光田教學醫院內科醫師   龍井、大雅衛生所主任   平

面媒體連載作家   廣播媒體鄉土文化節目主講人   臺灣姓氏研究學會理事長   中國人類學會名譽會長   【現任】   臺中市真生診所院長   臺灣姓氏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臺灣源流》雜誌發行人   臺灣鄉土文化作家   《醫聲論壇》專欄作家   【獲獎】   1977年 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榮譽獎   1979年 國家後備軍人楷模獎   1980年 行政院衛生署醫師績優獎   2007年 全國基層醫師績優獎   2007年 臺灣醫師醫療奉獻獎   2018年 臺中市第五屆醫療貢獻獎   【著作】   1967年《西河青龍族譜》   2003年《我走過了四個時代》   2004年《透視醫療

卡夫卡》   2004年《醫學遇見民俗》   2005年《思古有情》   2006年《臺灣路邊茶》   2007年《請問貴姓?》   2012年《庶民醫療史—臺灣醫壇演義》   2014年《走在銀閃年代》   2014年《大時代舊人情》   2017年《追蹤臺語—常用臺語詞彙淺釋》   2018年《醫路走來—基層醫師必修的社會學學分》   2019年《臺灣人須知臺灣事》   第一章 族群大熔爐 臺灣史即是反中國史 臺灣人是平漢混血民族 閩粵偷渡客 臺語還保存有平埔族語言 臺灣仍保留許多平埔族文化 漢化的平埔族根在臺灣 臺灣到處是平埔族地名 外來政權消滅平埔族 臺灣母語瀕臨消失 羅漢腳可悲

的婚俗 臺灣人認同臺灣多於認同中國 唐山過臺灣 心肝結歸丸 唐山人 阿山ㄟ 阿山兵ㄚ 北部人 南部人 頂港人 下港人 頂郊人 下郊人 客人 客家人是弱勢族群 客家人、閩南人都是越族人 客家人是純種漢人? 客家人的耕讀之家 客家人保存中原古音 客家人、閩南人文化相同 臺灣是真中國 是誰在去中國化? 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 第二章 臺灣大代誌 走空襲 美國人像鬼 敵機被擊落 煩惱尪婿海南島 二戰後的無政府狀態 歡迎中國軍來接收 臺灣人仍殘留劣質人性 阿山兵仔來囉 偷聽收音機 二二八時一位英勇司機的故事 二百萬人要住哪裡? 反共教育時代 八二三戰役與狗雄 八二三戰役的當晚 八二三戰役與榮譽袋 八二三戰

役與亂葬崗 此蔣公非彼蔣公 第三章 歲時話民俗 節慶 日本過年 春節 過年不好玩 開工乎?開市乎? 臺灣人有兩種清明節 清明穀雨 寒死虎母 端午節門口掛艾草束 粽不能隨便送人家 贈物禁忌 農村月曆童謠 農民的天氣預測 崇神 眾神升天,人間可以為非作歹? 灶君愛看美女胸部 犒軍 做牙 二月二土地公伯做忌 玄天上帝 地基主 黑面媽祖真正黑面 牛郎織女搞多P? 農民和土地公過中秋節 臺灣人與觀世音菩薩 拜鬼 呼噓噓仔(吹口哨) 掠交替 枉死城 普渡 好兄弟仔 一支腳毛管三個鬼 厲鬼 魔神仔 謝外方 第四章 生命千百態 生 毋借人生 欲借人死 孕婦如何知道懷胎性別 生囝 試周 晚報戶口 棄男嬰 收

瀾是生男嬰典寶 契囝 懸絭 臺灣小孩的禁忌 老 麻粩 米粩 番仔肉治療麻粩米粩 第一次見到美國仙丹 包皮炎是放尿漩火堆 凸肚短命 收驚 扛輦轎仔 要去看醫生 死 一口氣在做人 去蘇州賣鴨蛋 哭苦 號啕大哭 路旁屍 壽衣 捧飯 打桶 肖像 紅色訃聞 答紙 三魂七魄 觀落陰 第五章 生活點滴錄 一粒米百粒汗 臺灣人吃飯的規矩 臺灣人的早餐 鹹膎 食飯攪鹽 食糜攪糖 雞蛋 鴨蛋 螺肉 米粉芋 大粒檳榔 為什麼不帶便當 一毛錢零食吃一天 看人食米粉嘩燒 食菜 竹製用具 漿泔 和美織仔 自行車很跩 自行車很麻煩 駕轎車很跩的年代 紅綠燈救我一命 買炸彈回家 嘩拳 第六章 懷舊記憶盒 臺灣鄉土文化急速

消失 九二一改變了臺灣文化 一口灶 丁口錢 頭人 鬥相共 記踮壁ㄝ 米鉸仔 食刈稻仔飯 豬肉皮蓋滿戳章 磨菜刀 補雨傘 補破蚊罩 補鼎 臺灣柴崎的悲哀 二人公家三領褲 石頭就是衛生紙 黑白講話屎桮嘴 臺中大學 屎桶開花 戽魚 酥泥鰍 食田蛤仔 煏鳥仔巴 烏龜仔 火金姑 縛草絪 抾牛屎 暗學仔 大拚掃 偷電 在公共電話機挖寶 看報紙或看新聞 東京 第七章 男女大不同 女人是豬母 女人沒有名字 三八ㄟ 刺查某嫁圳堵 純潔的處女情 挽面 婦女裸胸 養女命運天安排 女人放尿袂濺上壁 男性保障名額 男女平權 第八章 婚姻這堂課 破處就是蓄田 鼓勵表兄妹通婚 選老婆的條件 嫁尪一些習俗 招尪 再談招尪

心婦仔的命運 心婦仔升心婦 拺做堆 謹詹於 百子千孫 管伊新娘欲放尿 新婚次夜才能摸乳 新娘三日出廳 性愛頻率 娶路雞 做新親姆 剝皮嬤與模範母親 母舅王 大家 東西 細姨 小三 尪某穿同領褲 豚母 被離緣(婚) 偷咬雞仔 客兄 褪褲走袂離 有眾人姐夫 無眾人阿舅 過番 恁和咱 第九章臺語真趣味 臺灣俚語【日常生活】 臺灣俚語【有關男女】 臺灣諺語【有關金錢】 囝仔歌(童謠) 臺語計算單位較規則 臺灣人的三字經 臺灣人常使用的代用詞  

台灣Cosplayer之認同類型與認同建構

為了解決唐山婆 炸肉的問題,作者黃桔誠 這樣論述:

  在台灣Cosplay圖像來自兩報導,和Cosplayer的論述。1996年後台灣媒體以「角色扮演」作Cosplay的中文翻譯。報導的圖像隨時間不同,從第二世代的「群魔」,第三世代「奇裝」轉向第四世代的「男性凝視」。一般民眾藉由媒體認識和了解Cosplay,報導帶來更多的參與者,提供Cosplay社群反對外界定義的凝聚力,從而Cosplayer以實踐和論述創造別於外界的認同圖像。  現有的研究大多著重於將Cosplay做為目的,探討在迷文化、亞文化、青少年文化和性別解放等較宏觀的範疇,缺少以Cosplay場域脈絡的論述、實踐和抵抗策略,形成對認同層面的討論。因此,本研究希望以Cosplay

er社群為對象,探討Cosplay做為自我認同的手段,如何在場次與網路社群中,去理解與經驗Cosplayer的前後台邊界、攝影與論述型態,以及她們如何從媒體事件中獲得怎樣的意義,建構自我認同的圖像。本研究於2014年到2021年間,在Cosplay活動場次與網路社群採取深描法與田野觀察法,透過立意抽樣進行。  Cosplay來自粉絲對於二次元作品的三次元再現,但再現的脈絡在台灣具有雙重斷裂性,來自歷史Cosplay因外來文化的歷史脈絡斷裂,及台灣社會藉由媒體認識Cosplay。斷裂歷史的脈絡使Cosplay在台灣獲得再定義的空間,然而定義的話語權,始終受到壓抑;使Cosplay被直觀與形式框架

。網路社群的興起帶來Cosplayer的話語權,透過網路社群形成自己的言語方式,但網路同時帶來內部的輿論戰。技術條件改變使Cosplayer獲得能動性,然而輿論戰最終又成為Cosplayer的壓抑性。在網路社群的圖像建構下,「Cosplay」逐漸成為一種明確的形式方式,透過探索Cosplayer在社群的養成過程可以發現:在網路社群的治理之下,Cosplayer的認同形式正悄悄改變。  本研究透過考察論述類型指出Cosplay做為一種再現的表現形式、身體美學、技術所組成的價值,如何將迷群的二次元(紙本)幻想,實踐在三次元(身體),轉變成一般人能解讀的形象與情緒。最後希望藉由了解Cosplayer

不同層次的身體經驗,讓建構對Cosplayer而言有意義、再脈絡的分析架構。

地圖上的台灣通俗志(地圖達人陸傳傑暢銷3書)

為了解決唐山婆 炸肉的問題,作者陸傳傑 這樣論述:

灣生回家,留下和風地名 平埔族血淚遷徙,輾轉透過地名雋刻土地 拉丁文不再主流,Mt.Morrison永遠銘記玉山山頭 泉州厝、海豐寮…則是來自唐山故鄉的印記   每個族群、每種語言、每座山峰、每條溪流,都曾以地名訴說他們的故事   記得每個曾經的老地名   即是我們對台灣這片土地的認同與驕傲   洋味十足的「凱達格蘭」與「大加蚋」都是指台北?「中壢」之名究竟是平埔族命名還是客家風地名?「台灣」一詞怎麼來的?日本的「高雄」和台灣的「高雄」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同樣經過殖民政權改名,現代人不稱高雄為「打狗」、卻仍稱萬華為「艋舺」?        寶島台灣地形多變化,又歷經荷西、明鄭、清代、日

本等政權統治,在各種複雜的歷史與族群成因下累積了許多寶貴的地名文化財。        曾任《大地地理雜誌》總編的陸傳傑,發揮偵探精神,以史料與古地圖為線索,加上大量田野調查結果,抽絲剝繭,推理出老地名背後所隱含的各種地理、族群、文化典故。在精彩的地名推理辯證中,我們看見的不只是地名資料的重建與整理而已,更是亟欲被大眾重新認知的文化記憶,以最有骨肉血淚的面貌,展現在你我眼前。 本書特色   ☆大膽挑戰舊有觀點,為地名由來提出新說法   過去研究認為「堵」是指防範敵人入侵所築的土牆,但作者根據地圖上的判讀及實地考察,發現所有以「堵」命名的地方都是位於連續的河曲地形上,其特徵為河曲上的小山,推翻

舊有的研究說法。   ☆主題式地名蒐錄,研究老地名不可或缺的最佳資料庫   本書根據族群、地形等不同主題蒐羅各地方地名資料,是人文、歷史、地理、社會等學科研究必備的基礎素材。   ☆豐富珍貴的古地圖與老照片,深入解讀台灣地名的由來與變遷   遠從荷西時代的古地圖,到近代人所繪的精細地圖,作者皆能以深厚的地名研究知識,解讀地圖內涵的豐富訊息,相當精采而實用。   關於台灣的歷史,我們都還在補修學分   過去課本只有連橫《台灣通史》,不見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   馬關條約快轉到台灣光復之間除了八年抗戰,   還有許多學校不教老師不談的事件脈絡   本書收錄世界罕見的「台灣堡圖」   

「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   「太魯閣交通鳥瞰圖」、「台灣鐵道線路圖」…等90餘幅古地圖   讓我們仿擬全知者角度俯瞰圖紙上的太陽帝國,   缺了頁的日本時代   由生於這片土地的人們一起來共同詮釋   如果文字無法客觀,我們還能倚憑什麼來詮釋過去的歷史?台灣史中的日本時代是最具爭議的一段,大部分的字面資料,多半因為敘事者的意識形態而有過度褒貶。為了更靠近那段歷史,除了交叉比對文獻、口述資料與老照片,地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線索。   繪製精美的地圖是日本民族追求精緻工藝的表現之一。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基於統治與發展產業的需求,日本人繪製地圖的「癖好」得到大肆發揮的機會,測繪了都市計

畫、鐵公路、軍需產業、水利設施、族群人口…等各式各樣的台灣主題地圖。        曾任「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作者陸傳傑,深入解讀日本人留下的地圖遺產,並援引參照大量的田野調查與古籍文獻,抽絲剝繭,追溯日本在台灣進行的統治進程與生產建設等各方面的情形。   「地名」藏著許多故事!   當瑠公圳變成新生南路,台北盆地曾經綠波良田的時代終結了,也預告了台北終將蛻變成現代化的大都會……   在霧社成為仁愛鄉的當下,霧社事件的斑斑血跡將騰空飄散,脫離莫那魯道誓死捍衛土地的實在……   認識「台灣」,從認識家鄉的地名開始 作者簡介     陸傳傑   曾任大地地理雜誌總

編輯,著有《裨海紀遊新注》(榮獲2002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小太陽獎)、《南管賞析入門》(榮獲1995年有聲出版類金鼎獎)、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1992年)、《圖說台灣地名故事》(榮獲2013年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獎) 代序─渇望一個屬於自己的地名 認識地名,從自己的家鄉開始 宜蘭 阿里史,一個跨越中央山脈的平埔地名 中部平埔社群的大遷徙,與宜蘭平埔地名的關係 蛤仔難˙噶瑪蘭˙宜蘭 宜蘭地名探源 城、結、圍、鬮;蘭陽平原上的點、線、面 漢人入墾宜蘭的開發歷史 基隆 千里達,十七世紀初的基隆港 西洋人在基隆留下的洋地名 雞籠山、雞籠嶼、雞籠、基隆 基隆地名探源 八、七、六、

五堵在基隆,四、三、二、頭堵哪裡去了? 關於「堵」的地名辯證 台北 一六五四年,大台北地名的起點 荷蘭時代的台北地名重現天日 三重埔,台北盆地最年輕的地方 消失的台北湖與新生的河埔地 如果台北改名凱達格蘭 洋味十足的凱達格蘭與平埔地名的關係 六條通,台北城內的小東京 全台灣日本味最濃的地方 桃園 中壢,一個地名的華麗轉身 偽客家風味的平埔地名 曾為桃園首善,南崁為何沒落? 桃園聚落重心的移轉 客家「屋」與福佬「厝」 漢人族群中的閩南化現象 新竹 竹塹和竹子有關嗎? 新竹地名探源 苗栗 巃、嵙、艮、排,在山丘地才有用武之地的地名 北台灣客家地名探源 嘉義 嘉義市改名為爽文市? 挑動執政

者敏感神經的地名 南投 番婆,墓誌銘般的地名   平埔族遷徙的伴生現象 埔里,平埔地名大集合 平埔族人的避世桃花源 水沙連,台灣最後的香格里拉 名符其實的美麗地名 雲林 柴裡,斗六的前世今生   時光凝結在三百年前的地方 玉山 誰是莫里遜?Mt.Morrison在那裏? 台灣地圖上的英國人名 台南 「它」從海上來;府城老古石街的身世之謎 台南的海外商貿歷史 「正港ㄟ」台灣在這裡 台灣地名探源 新營、柳營、林鳳營:一段無關鮮奶的地名史 鄭氏軍隊留下來的屯墾組織 「境」,神明的轄區 台灣社會最核心的結構 鯤鯓,台南海岸線上的鯨群 海上的沙丘地形 高雄 平平是改名,打狗、艋舺兩樣情 雙重音

譯後的地名 龍泉 ,一個曾經令新兵戰慄的地方 龍泉地名探源 屏東 不在鳳山的鳳山八社 屏東西拉雅族人的聚落分布 六堆,比行政區畫更有效率的體系 客家族群的自治防禦組織 台東 4.5k,是地名不是薪水 無法命名的美好天地 花蓮 花蓮,沒有原住民地名的原住民大縣 後山的和風地名 日本移民村改變花蓮的地名面貌 日本農業移民事業與花蓮地名的關係 澎湖 「媽宮」改「馬公」,是日本人的忌諱作祟? 日本人對媽宮的變通念法 「垵」是碗狀,還是鞍形?  澎湖特有的地名類型 其他 「車埕」為何都在城門外? 與板輪牛車有關的地名 蔗部;天下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 與製糖事業有關的地名 「竹圍」為什麼比「木

柵」、「土城」多得多? 遍地全台的防禦組織類型 泉州厝、海豐寮,來自故鄉的印記 與漢人祖籍有關的地名 1.追尋日本時代台灣老地圖的起點 2.靖台篇:紀錄台灣農村原始布局的日清戰爭地圖 3.理番篇:地圖上的賽德克巴萊 4.行政區畫篇:氣勢恢宏的〈大日本帝國台灣島豫察地形圖〉 5.都市計畫篇:意識形態主導下的都市計畫 6.市街篇:西門町的「後街人生」 7.海運篇:日本海運雙霸競爭下的台日命令航路 8.築港篇:從紅樹林遍生的潟湖到南進基地的大本營 9.鐵路篇:縱貫線把漳、泉、閩、客全變成台灣人 10.公路篇:台灣人雙手開出來的縱貫公路 11.水利篇:是幸福的農民?還是幸福的地主? 12.樟腦篇:台

灣樟腦:Price of camphor is blood 13.蔗糖篇:日本時代的台灣糖業地圖為什麼一成不變? 14.族群篇:台灣的客家人到底占多少? 15.移民篇:花蓮;日本農業移民的大本營 16.中國篇:日本時代國民政府出版過台灣全圖嗎? 17.鳥瞰篇:鳥瞰圖到底是畫?還是地圖? 18.空襲篇:疲勞轟炸下的台灣 19.光復篇:陳儀是哈日族? 20.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 如果台北改名凱達格蘭 幾年前,台北發生了一件離奇的刑事案件,萬華的角頭老大「加蚋慶」楊慶順被殺身亡,他的大、小老婆「五粒珠」、「小青蛙」互控對方謀害親夫。「加蚋慶」身家財產數十億,還擁有龐大的賭場利益,竟然死於家庭恩怨

,黑色、桃色、金錢全攪和在一塊兒,報刊社會版、八卦雜誌連續數月追蹤報導,社會輿論喧騰一時。       早年萬華的黑道角頭據說多達十幾個,如「芳明館」、「華西街」、「祖師廟口」、「崛江町」、「加蚋仔」、「頭北厝」、「會社尾」、「後菜園」等等。單從「加蚋慶」這個外號,就可以看出楊慶順和加蚋仔的淵源。       楊姓家族算是加蚋仔的大姓、望族,地方上有「加蚋仔楊」的說法。萬華區寶興街上的「楊聖廟」便是楊氏家族的宗祠家廟,據說大畫家楊三郎也是這個家族的派下子弟。楊三郎世居永和頂溪洲,和加蚋仔隔著新店溪,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事實上,是因為河道的變遷,才使得兩地疏遠,早年兩地關係是很密切的。      

 楊氏家族在大稻埕茶葉輸出最興旺的年代,在加蚋仔的河灘地及永和的溪洲種植大片的香花,供大稻埕製茶業者窨製花茶。永和與加蚋仔都是同安人的勢力範圍,和中和的漳州閩客不對盤,這也是永和始終獨立於中和之外的原因。       在一般人的概念裡,艋舺大道以南,一直到華中橋,都可以算是廣義的加蚋仔。清代加蚋仔和艋舺隔著新店溪主河道(現在的西藏路)分隔兩地,當時加蚋仔庄在行政劃分上屬擺接堡而非大加蚋堡,兩者是不同的地理概念。後來,新店溪主河道轉成現在的路線,西藏路原來的主河道萎縮成一條小溝,日據時代中期,加蚋仔劃入台北市,分為東園町、西園町。       光復後,萬華區也只包含艋舺,加蚋仔另劃為東園區、西園

區,兩者在行政區劃上,算是對等的。後來西藏路、三元街被填平,雙園與萬華合併,統稱為萬華區,加蚋仔作為一個獨立的地理、行政區位,逐漸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糢糊了。知道「加蚋慶」的人也未必知道加蚋仔曾是和艋舺對等的地名,搞不好還有人會認為加蚋仔只是艋舺的角頭之一。       加蚋仔這個古老的地名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加蚋原來是平埔語「沼澤地」的意思。加蚋仔閩南語的唸法是gala-a,但字典中「蚋」字讀音為「瑞」,不唸作「la」,為什麼閩南人老喜歡將gala-a寫成「加蚋仔」?是因為gala-a是平埔語的關係?還是因為沼澤地多蟲、蠅、蚊、蚋呢?

臺灣素食文化的形成與特色

為了解決唐山婆 炸肉的問題,作者釋顯僧(曾潤麗) 這樣論述:

素食文化在目前世界已成潮流,透過自然科學的普及、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視與個人健康理念的訴求,素食不再僅局限於宗教的茹素,如何吃的安心並兼顧節能減碳,是現代人文素養的重要課題。有「素食者的天堂」之稱的臺灣,因不同時期各種移民的遷入,在融合中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及優異的烹調技藝後,為世界帶來素食料理的傳承並激發多元的餐飲創新。源自印度的非漢傳佛教區,因為環境或教義不同,飲食上並沒有嚴格遵守素食。2500年前跟隨佛陀托缽乞食的修行僧侶,不挑撿食物,肉類來源基本規範只要不自殺、不聞殺、不教他殺的三淨肉都可食用。當被生長在同一國土不同族群的馬來人、印度人問起,蔥蒜明明是蔬菜,卻不能食用的疑惑時,自己提出

的解釋無法讓非佛教背景的人理解和接受,可能影響其他文化的人們,錯失認識釋尊的教義。 中國的素食習慣,源自於農耕社會的生存條件,及儒、釋、道、民間宗教團體的推廣,相當深遠的影響著臺灣的素食文化。除了禁肉,對於五辛的組成及忌食,追溯源頭,可見於北魏國師寇謙之時代的道教經典《三洞珠囊》。部派佛教律典《四分律》、《十誦律》、《五分律》、《摩訶僧祇律》中只有對「蒜」的記載;或許是因兩千多年來印度《摩奴法典》,以「蒜」來區別種姓階級的潔淨程度有關。中國在南朝梁武帝宣揚《梵網經》後,佛教也開始明定五種辛菜的禁食。蔥蒜等五辛植物類的佐料能增加素食的多樣美味,降低動物性食材的依賴。基於不殺生的推廣及五辛營養價

值,或許透過文獻,制定規範從當時的時空背景理解,試著理解制定者的考量;釐清宗教對五辛禁忌背景,可能源於印度社會區隔賤民的方式,或道家為了法術、咒語的成就而嚴格限制蔥蒜的佐配。臺灣禁忌五辛的素食特色,如果跨越現有的觀念,從素食到蔬食的養生考量,可以改變目前肉食的飲食習慣,讓臺灣美味蔬食推廣到各地。臺灣過去素食的主要推手源自宗教,若五辛禁忌破解,蔬食意願的擴展是可預見的。筆者從民俗信仰,醫學、科學等方面知識,希望藉由追朔東方的飲食文化演變,讓身邊的朋友,可以消除疑惑,並揭開佛教素食文化的意涵,讓佛陀的教義較完整的再呈現,使其他區域的素食者,作為接觸佛法的橋樑,有機會親近佛教,是本論文研究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