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岳 地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台灣山岳 地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漂鳥社編輯部寫的 登山完全圖解Q&A : 新手一定要知道的行程計畫、山域知識、體能訓練、裝備飲食、安全與技巧 和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的 台灣調查時代(1-5冊)【典藏紀念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山岳界第1世代"四大天王"也說明:岳界四位先驅林文安、蔡景璋、邢天正、丁同三,以身犯險、披荊斬棘,不僅帶領岳友開拓登山路徑,也進行地形、地質等地理面的踏查、記錄和考證。如今攤開台灣地圖,竟有大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PCuSER電腦人文化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 許敏雄所指導 陳曉玲的 外在•內在的非形之形-陳曉玲創作研究 (2021),提出台灣山岳 地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形之形、記憶、感知、幾何形、外在.內在的。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書畫藝術學系 林保堯所指導 凌春玉的 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 (2021),提出因為有 蕭如松、蕭如松風景畫、坦培拉(蛋彩畫)、畫因、中西利雄、水彩現代化、地方性的風景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山岳 地圖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山岳三角點地圖(免費)之「隱私權政策」 @ blog - 隨意窩則補充:隱私權政策為保護您的隱私權,請詳閱以下有關”台灣山岳三角點地圖(免費)”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i91474.example.com.map02 之「隱私權政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山岳 地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登山完全圖解Q&A : 新手一定要知道的行程計畫、山域知識、體能訓練、裝備飲食、安全與技巧

為了解決台灣山岳 地圖的問題,作者漂鳥社編輯部 這樣論述:

入門必備!想要嘗試健行、登山、露營,但不知道從何開始? 淺顯易懂的山知識!你想問的問題,在這本書裡皆有解答。 最全面的自學手冊!登山嚮導必學的基礎知識課程都在這本書。 單日健行、住山屋的兩天一夜、自揹帳篷的登山露營。 特別編撰收錄《台灣登山情報誌》,最貼近需求及實用度100%。 行程規劃、體能鍛鍊、裝備選用(衣物、背包、帳篷、炊煮)、工具使用(查看氣象、地圖…)、山區的行走方法、緊急時的應變,讓你肆意悠游在山林中。 福爾摩沙登山學校創辦人/江秀真、健行筆記創辦人/王迦嵐、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吳雲天、世界公民兼探險家/呂忠翰、主持人.作家/段慧琳、作家.部落客.登山者/

城市山人、宇宙浪人工作室  真摯推薦 1. Prepare-走進山裡之前 準備踏進登山這領域,心裡總是既興奮又期待,從基本的體能訓練,蒐集資料,設定路線,也要積極主動關切相關網站資訊及參與社團交流,當開始為自己買進第一套登山裝備要注意的事項,為行程中的三餐準備,該考量那些因素,這裡都將一一為您提供解答。 沒有認識山友,一個人開始登山也沒關係嗎? 請教教我如何規劃登山行程! 選擇什麼樣的雨具才好呢? 背包要如何打包比較合適? 短時間內能培養出適合登山的體能嗎? 登山交會時,應該在山側禮讓對方,還是谷側呢?... 2. Activity-在山裡活動 體能/地圖/氣象/山屋/露營/野炊,進入山林

,您的每一個腳步:上坡下坡,攀爬要怎麼搭配登山杖,不讓自己迷失最重要的方位辨識,地圖指南針的使用也需得心應手,氣象的觀察以及避開不好的雷雨氣候,還有山屋的禮儀,搭帳及炊煮的選擇都要多加費心。 爬山最佳的步行方式是什麼? 請教我挑選指北針和地圖的竅門! 山區的天氣預報中,應該了解哪些東西呢? 聽到雷聲時,要躲到樹下嗎? 如何舒適地在山屋生活的訣竅 在哪裡搭帳篷比較合適呢?... 3. Essential-登山高手要領 裝備及體能都在最適宜的狀態下,肆意欣賞山中景致,是最懂得享受山林樂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有哪些工作使用,這裡都有推薦。懂得自救才有餘裕幫助別人,緊急危難時該如何處置及判斷

,方能化險為夷。 緊急用品中,甚麼是必須的呢? 在山中遇到危險該怎麼辦? 請問能在山上享受觀星樂趣的訣竅是甚麼? 在山裡是否有哪些的登山禮儀該留意?... 《台灣登山情報誌》 別冊內容共分為六個部分:「登山第一步」介紹台灣登山健行路線規劃的參考資料,以及台灣登山路線的難度分級;「申請兩三事」將最令山友混亂的申請問題列點整理;「裝備整理」依照用途分類裝備,並提供一日到多日的裝備表作為參考;「行進注意事項」摘要迷途和遇難的處置措施,以及應對野生動物的方法;「LNT 無痕山林準則」宣導從事山林活動時,應當設身處地為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以及對周遭的山友設想;最後「實用 APP 介紹」則是統整常用於

輔助登山的手機 APP,類別包含登山、氣象以及星空。 宇宙浪人工作室簡介 我們仰望星空,也閱讀人與自然的故事。充滿創意、熱情、好奇、自信與勇敢,也擁有成熟與敏銳的科學與文史嗅覺。這些年來,我們勤於用雙腳去探查、感受每一吋土地,遊走在不同的文化間,寫下了流浪生涯的頁頁篇章。  

台灣山岳 地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バトオペ2 #バンダイナムコ#ガンダムバトルオペレーション2 #coser #戰鬥吧千歲!
訂閱千歲頻道:https://reurl.cc/rlqMo1
精采影片千萬不可錯過:https://reurl.cc/qDxxR3

*公開參加型本次內容
1. A聯邦vsB吉翁 200cost墜落都市 簡易戰鬥 不可轟炸放炸彈

2. 古夫限定 350cost 隨機地圖 基礎 不可轟炸放炸彈 (飛行型ok)

3. 強襲機天堂 400 北極 隨機目標 不可轟炸放炸彈(限強襲機)

4. 支援限定 450cost 沙漠地圖 基礎 不可轟炸放炸彈
5. 德姆系機體限定 500cost 都市 王牌 不可轟炸放炸彈


6.變形機大戰 無限制 山岳 混成編組
(限變形機 變形時可攻擊 地上時只能用刀)
-----------------------------------------------------------------------------------------------------------

Nothing is impossible! I can because i think i can.
戰鬥吧!千歲!台灣coser ACGN本格直播YouTuber!
希望能用照片影片記錄每天的生活及訴說對未來的想像! 請大家多多指教~

-----------------------------------------------------------------------------------------------------------

ღFB『Mitty * 小千』: https://www.facebook.com/Mitty.owo/
ღIG『千歲萬萬歲』: https://www.instagram.com/mitty897506/
ღ Youtube『戰鬥吧!千歲』:https://reurl.cc/W455mO(定時直播遊戲)

-----------------------------------------------------------------------------------------------------------
《直播聊天室規範》
1.嚴禁劇透,髒話,黃腔,洗版,廣告​及詢問個人隱私
2.勿惡言壞話
3.請不要吵架及騷擾別人
4.勿過度討論其他直播主 (可能會造成他人困擾、請克制)
5.請大家遵守聊天室規則!)

外在•內在的非形之形-陳曉玲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山岳 地圖的問題,作者陳曉玲 這樣論述:

本創作研究由筆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登山是筆者一切創作的起點。筆者熱愛登山,目前已登上百岳中的43座,正朝著百岳的目標前進,登山這個行為本身就是筆者人生的一件藝術作品,從外在登高的觀看,到內在追逐並實踐內心的那座山,登山和筆者的藝術創作如今已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身體記憶作為創作素材,記錄身體對於外在世界的感知,登山是為創作,創作亦為登山。以大自然作為主題,筆者從情感直覺出發,去再現所看到的大自然,形成筆者與大自然之間的對話、心靈之間的觀看,筆者利用幾何圖形或有清晰邊緣的形狀,來構成抽象繪畫的要素,打開了一道讓觀眾徜徉其中,在情感的湧現中,去體現一趟精神之旅。 緒論,說明了此論文主題

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訂定了研究方法與架構,以自身的經歷出發,探討自身成長的內心變化與筆者相關的繪畫風格,使用結構性幾何抽象,有效地掌握了幾何造形,喚起感官知覺,作為文獻探討與創作學理基礎,以創作實踐,來說明筆著的創作理念、內容、表現形式與技法和媒材的應用,述說筆者以透過自己的繪畫創作來表現與抒發內心的感受,並以作品說明與解析,進一步的說明每一件作品之創作內容與形式,如何透過張力十足的色彩及精準的線條,巧妙地平衡了畫面,把賴以為主題的大自然抽象化了,最後筆者總結此創作研究的研究成果及創作心得。

台灣調查時代(1-5冊)【典藏紀念版】

為了解決台灣山岳 地圖的問題,作者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 這樣論述:

  認識台灣原住民族,不可不讀的人文經典   台灣人類學先驅巨作 ╳ 台灣古道研究權威譯註   台灣早期人類學三傑 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  鉅著   台灣高山遺址與文史調查先行者 楊南郡 專業譯註     【各書簡介】   ●台灣調查時代1:《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   一八九六年的夏天,二十六歲的鳥居龍藏應東京帝國大學派遣,攜帶著沉重的攝影器材,隻身來到新歸日本版圖不到一年的台灣,進行人類學調查旅行。   此後五年間接連四度來台調查,足跡遍布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等地。在原住民的協助下,他不但攀登玉山,更橫越中央山脈,深入台灣蠻荒地區,為台灣原住民留

下一幀幀影像寫真及一篇篇田野調查紀錄。 本書為楊南郡先生從鳥居龍藏眾多的論文、講稿、書信中,選擇與台灣最相關也最精采部分譯註成書。     ●台灣調查時代2:《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   一八九五年,苦學出身的伊能嘉矩自動請纓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擔任總督府雇員。利用公私之便,開始對台灣北部與東北部平埔族原住民進行田野調查,足跡踏遍台北盆地、淡北一帶及宜蘭平原,詳細記錄各社的狀況、口碑傳說、風俗習慣、生活語言及面臨的種種困境。進而以〈台灣通信〉名義發表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上,成為台灣平埔族原住民最早一份有系統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紀錄。本書由譯註者楊南郡先生從原雜誌中整輯譯註成書

。     ●台灣調查時代3、4:《台灣踏查日記(上、下冊)──伊能嘉矩的台灣田野探勘》   伊能嘉矩在台灣任職的十年期間,從繁華的府城到荒涼的山區,從漢人的歷史遺蹟到原住民的偏僻部落,處處看得到他的踏查足跡。本書為他歷次踏查途中撰寫的私人日記,包括全島教育巡查期間的逐日見聞,以及歸國後舊地重遊的記事。書中披露跋山涉水的艱辛、險遭殺身之禍的始末、病倒異鄉客棧的辛酸,乃至重遊台灣的喜悅。本書由譯註者楊南郡先生根據日記手稿原件,參照其他文獻譯註成書。     ●台灣調查時代5:《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   森丑之助自日治初期走遍台灣山地部落,踏查規模遠超過同期到台灣研究原住民的伊能嘉矩和

鳥居龍藏,是在台山地部落最久的學者。有關台灣原住民部落的調查報告,不僅記錄了百年前「文明」與「異文化」衝突的現場,並見證了台灣高山原住民的真貌,處處充滿人道關懷。本書譯註者楊南郡花費多年蒐集森丑之助散佚各處的資料、史籍,甚至親身循著他當年足跡踏勘曾造訪的部落,完成此一台灣探險紀錄,同時對森丑之助的傳奇一生做了動人描述。   系列特色   ●台灣南島文化探源與田野調查的珍貴文獻史料   日治時期的人類學家與博物學者──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數度來到台灣,調查研究台灣原住民族,開啟台灣田野調查的先路,留下珍貴且浩繁的報告、資料與圖像紀錄,保存著各族群豐富多樣的文化原型。不僅是認識台灣原住

民族不可不讀的文化寶庫,也是早期台灣高山聚落的地理學、植物學、人類學、社會學的重要文獻史料。     ●台灣高山遺址與文史調查先行者──楊南郡先生最權威、完整譯註   楊南郡先生是台灣登山界的傳奇人物,是攀登台灣百岳風潮的開拓者之一,在諸多登山行旅者和古道探險家之中,他也是看見原住民部落與古道遺跡文化價值的第一人。他從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的報告及著作當中,精選出跟台灣相關的部分譯為中文,並且透過綿密的田野踏查,將史料一一印證後詳盡譯註,補充大量的註解與圖片,完成【台灣調查時代】系列,讓珍貴史料得以出土重現。   對於楊南郡先生的譯註,日本學者於笠原政治給予高度肯定:「每一本譯註卷首都刊

載經過嚴謹考證的人物誌、勘查足跡以及學術業績等,並於譯文中詳盡標示注解、探險調查路線圖、年譜及著作目錄等,是楊南郡以其深厚的日文底子,再加上其多年登山、古道調査以及採訪原住民等所培養的廣博知識,作為譯作整體極厚實的基礎,才有這獨樹一格的譯作出版。」     ●深入理解台灣豐富多元的異質文化,促進族群之間的了解及尊重   已故人類學家及民族學者劉斌雄先生在【台灣調查時代】總序〈台灣的田野是無盡的寶藏〉文中指出,台灣能保存許多異質性極高的文化或族群,是拜其高山林立、地理複雜所賜,就像海洋需要有洋流的匯集才有豐富的魚群,台灣在異文化的錯綜交織下,正是難得的大漁場。【台灣調查時代】不僅保存了台灣原住民

的社會文化、地理生態和價值觀,透過「他者」(日本學者)的眼光和書寫,也呈現出不同文化視角的碰撞,可增進族群之間的了解及尊重。     ●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同時認識三位「影響台灣的日本人」   【台灣調查時代】系列每本書的卷首,都有楊南郡先生撰文的〈學術探險家〉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的小傳,深入描述「台灣調查三傑」的生平事蹟、學術貢獻、研究精神和勘查路線等,可作為年輕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學習典範。而從歷史角度來看,鳥居龍藏等人類學三傑,也足為台灣歷史重要的一部分。   紀念推薦   徐如林(自然文學作家、知名古道探勘及登山學者)   陳耀昌(醫師、台灣史小說作家)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

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台大及政大台文所兼任副教授)   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雪羊(知名登山部落客)   蕭宇辰(「臺灣吧」、「故事 StoryStudio」共同創辦人)   經典推薦   劉斌雄(人類學暨民族學家)   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鳥居龍次郎(鳥居龍藏二公子)   土田滋(日本人類學家、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伊能邦彥(伊能嘉矩曾孫)   洪敏麟(台灣文史學者)   張炎憲(台灣史學者)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宋文薰

(台灣考古學家)   笠原政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   森雅文(森丑之助曾孫)   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者)     「我寫的書就是我的紀念物。」在楊南郡老師故世五週年時,遠流出版公司用「典藏紀念版」的方式再度出版這套書,讓楊南郡老師能夠繼續活在讀者的心中。──徐如林(自然文學作家、知名古道探勘及登山學者)     楊老師的書代表了「台灣學」,不會因時間而褪色;就好像「楊南郡」三字,代表了「台灣魂」,將永遠長存在台灣人的心中。──陳耀昌(醫師、台灣史小說作家)   楊南郡老師豐富的譯註……我認為這是原來文本以外的重要參考資料,也像是楊南郡老師與伊能嘉矩、鳥居龍藏、森丑之助的對話。─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感謝楊南郡先生,他用手、用腳翻譯、訂正、註釋、消化了調查時代所留下來的資產。……他用再踏查的堅實證據,告訴我們中央山脈並不是沉默不語的,台灣的文化和歷史也不是漢人的獨白!──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台大及政大台文所兼任副教授)   楊南郡先生就像一位孤寂的航海家,在廣袤無邊際的太平洋海上牽著他的夫人徐如林女士,尋覓北極星照明的那座港澳登岸。沒有楊南郡先生用生命譜曲,【台灣調查時代】系列鉅著,就不可能像宇宙上天空的眼睛,襯托出夜空深深的奧妙。──夏曼.藍波安(海洋文學家)   楊南郡老師不僅賦予登山深邃的文化意涵,讓珍貴史料跨越語言藩籬重見天

日,更讓後世得以跟著偉大學者們的踏查足跡,依循故道找回台灣的根與山岳的魂,開啟台灣文化的耀眼新章。──雪羊(知名登山部落客)   台灣的田野資料,我們擁有一百年前鳥居龍藏和伊能嘉矩兩人所做的田野調查紀錄,其難得與重要性也就不言可喻了。……楊南郡先生是開路的先鋒、勇者的典範、台灣充滿寶藏的最好見證人。——劉斌雄(人類學暨民族學家)   譯者楊南郡先生除了用流暢的文字忠實地譯出原作外,又花費很大的工夫加了許多譯註和地圖,使我們對這些族群和地名的沿革有更清楚、更正確的了解。——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透過楊南郡先生流暢的譯筆和深刻的註解……鳥居龍藏、伊能嘉矩這些日治初期前輩學者實際調查的

務實學風,似乎又重現在譯註者的山林身影中。——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楊先生曾經登山到先父所訪問過的很多原住民部落,在空蕩無人的廢墟裡看到先父當年所見的草花依然盛開……。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鳥居龍次郎(鳥居龍藏二公子)   伊能對平埔族部落進行巡察旅行,用近代的學術手法做了精湛詳盡的調查紀錄。現在,他的紀錄已經變成唯一的珍貴資料,讓我們得以重新認識業已消失的平埔族文化。——土田滋(日本人類學家、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   楊南郡先生殫心竭力輯譯的本書,不只是研究原住民史的人應該看,研究台灣史其他範疇的學者專家也可以置於案頭參考。……書中之譯註與有關伊能生

涯的資料整理,其貢獻絕不遜於學術界的正式論文。——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先祖伊能嘉矩的事蹟……能讓更多的台灣人了解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伊能邦彥(伊能嘉矩曾孫)   可勝任本日記之中譯者,必須是對台灣史學有造詣且精通中日文能力外,尚需對日記主人有深切認識者……南郡先生可說是上乘之選。——洪敏麟(台灣文史學者)   楊南郡先生熱情洋溢,充滿生命力,這本中譯本不僅是他生命中的里程碑,更是台灣學術史研究的重要作品。——張炎憲(台灣史學者)     伊能嘉矩以博蒐文字資料配合現地踏查成為台灣研究的先驅者,其研究成果體系博大,具有金字塔般的意義。透過《台灣踏查日記》,我們

可以清楚看到這位台灣研究巨擘的學問方法和治學態度。——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楊南郡先生在《生蕃行腳》書中所投注的精神,絲毫不遜於森丑之助本人。我敢說這一本書,不僅是台、日兩地最完整的森是研究紀錄,保證也是全世界最完整的森氏研究。——宋文薰(台灣考古學家)   森氏畢生獻身於台灣原住民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已成為百年前台灣原住民的珍貴證言。……由於楊南郡先生的努力,森丑之助一生被埋沒的作品始能重見天日。——笠原政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   不論就譯註者生平精采的野外追探,或者是二十世紀初台灣自然科學的踏查,如果鳥居是最漂亮的分號,伊能是華麗的句號,那麼森就是最神祕的驚歎號

了。——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者)   在楊南郡先生超乎常人的努力下,家祖森丑之助一生的業績得以彰顯,並介紹給現代的台灣各界讀者。對於這件事,本人內心充滿感激,並深感榮幸。——森雅文(森丑之助曾孫)

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

為了解決台灣山岳 地圖的問題,作者凌春玉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針對蕭如松的風景畫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以二十世紀臺灣傑出的水彩美術家蕭如松風景畫為主題,深入進行探討研究。探討他一生風景繪畫的風格演變形成與經典圖式之藝術觀點,兼及其生命歷程、創作習慣、風景之摩登意識、地方色彩、經典樣式、變異創新等題材的創作理念蘊涵,闡釋臺灣鄉土文化之美。藉由蕭如松風景畫之研究,進而擴充一代臺灣現代水彩菁英蕭如松風景畫研究之新領域。 風景畫在蕭如松的美術創作是時間最長、總數最多,也是最為獨立的項目之一。從水彩反複、變異的創作模式與風格軌跡特徵,探索蕭如松風景再現之形式。從風格形成的脈絡中,解讀畫作自身的意義與精神內涵。進而從文化、社會和歷史事件之間的

聯繫,觀看蕭如松風景象徵的多重性。經由圖像與觀看方式的共享,確認繪畫的完整性、真實性、代表性、歷史性之間的關係,展開畫家個人「家風生命觀」、「繪畫創作觀」及「藝術成就觀」三大面項研究。研究內容說明主要分為以下六部分,前、後篇各為三章,略述如下: 前篇為: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及目的、範圍、限制,以及研究方法架構與文獻回顧等。 第二章〈蕭如松生命歷程再探〉分做「家世與遷徙考察」、「求學階段與成長學習」、「師鐸生涯與晚年退休」三節。運用新增文獻進行驗證性之補登,關注家庭生活條件與成長環境培養,並兼顧研究時空象限的相互聯繫與印證,拓展家族生命歷史價值與視野。 第三章〈蕭如松風景

畫的風格軌跡〉分成「早期階段:探索時期」、「中期階段:顛峰時期」、「晚期階段:蛻變時期」,建置蕭如松風景畫之風格脈絡,對考察蕭如松風景畫風格形成研究,具有一定參考之價值。 後篇為:第四章〈蕭如松風景畫的構成詮釋〉分別就現象論、技術論與整體論的角度走入蕭如松的藝術世界。針對畫家某種特定主題內容、地景空間、風景元素、材料技巧、創作習慣(反複、變異等現象),從畫面中展現個人偏好與關注之主題。就色彩(光線)、畫肌(技法)、構成(空間)、簡化(變形)等現代創作觀,來做為解開蕭氏現代風景表現的線索。其中探討坦培拉(Tempera)的應用與表現,可視為造就蕭氏繪畫迷人之重點技術。另外,增列日本現代水彩

畫的革新者中西利雄(1900~1948),深入探討蕭氏如何取徑與影響。 第五章〈秀巒碧溪 山水風情〉就「頭前溪」、「大煙囪」、「面盆寮」、「蒙太奇」四大系列強化蕭氏現代風景之魅力。鄉土民情與在地圖像、對上乘佳作以及視覺革新之挑戰與實驗,剖析蕭氏經典風景畫如何生成,進行概念與理論方法上的探討。 第六章〈結果與建議〉,總括以上之研究結果,本章並有助於開發蕭如松風景畫未來研究之建議。 蕭如松風景畫研究最大的困境,在於畫家匆匆離世、二百多件正式作品遭蟲蛀毀壞,加上一生龐大的日常創作(速寫、手稿、冊頁等作品)尚無編錄為最大遺憾。由於作品多未標註時間,導致研究前期造成頗多困擾。多年來筆者

下功夫整理收集許多沒有曝光之手札、信件、手稿、冊頁、底稿,及速寫等等,透過不斷地積累與在地方耆老們的協助下,多方比對找出蕭氏筆下消失的竹塹風光。初步以281件作品為基礎,完成蕭如松風景畫之圖譜,捕捉風景畫原始的脈絡,深入理解其創作習慣與偏好之主題,探索其風格形成的軌跡。突顯蕭如松對竹塹地區獨特的鄉土愛、地方認同與土地的主體價值的再發現,聚焦討論蕭如松地方性的風景與水彩現代化的創新與藝術成就,完成本論文《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