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歷史系分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台大歷史系分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NathanDrazin寫的 猶太教育的千年傳承:根植於律法的生命教育之祕密 和林錚顗的 稱孤道寡:打造中國兩千年專制皇權的四大帝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申請入學】110 學年各校系最低錄取分數篩選標準一覽|適用 ...也說明:2021/110學測考完,將迎來對多數考生極為重要的「個人申請」與「繁星推薦」,大學甄選委員會也公布各校系的檢定標準、篩選倍率以及錄取最低級分。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網路與書出版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唐淑華所指導 陳妍岐的 以多文本閱讀討論提升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實驗研究 (2011),提出台大歷史系分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多文本閱讀討論、多文本閱讀、歷史思維能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謝國雄所指導 林文蘭的 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 (2009),提出因為有 棒球、原住民、教育體制、文化創生、社會階序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歷史系分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108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各校系篩選標準一覽表則補充:108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各校系篩選標準一覽表. ◎建議觀看各大學篩選標準一覽表前,先參考篩選示例摘要(請按此連結),方可明瞭篩選程序及規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歷史系分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猶太教育的千年傳承:根植於律法的生命教育之祕密

為了解決台大歷史系分數的問題,作者NathanDrazin 這樣論述:

  本書探討第二聖殿期(公元前515年)至坦拿時期(公元220年),橫跨共七百多年猶太人的教育史,是猶太教育(高等、中等、初等)的形成、發展與演變的重要時期。   當時由巴比倫重返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是個十分弱小的民族,能保護他們存活下去的不是什麼武器、城堡,而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傳統習俗和律法,教育成為猶太民族的救贖。猶太教育的重點並非如現代的體制般放在追求知識上,其本質是人格教育,關注於對妥拉(律法)的學習與遵守——孩童需要學習天文學,為的是理解猶太曆法;學習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衛生與醫藥相關的知識,以配合猶太人的飲食禁忌。他們將跨領域的世俗知識整合進妥拉教育中,並確

實地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普及化教育,鍛鍊孩童記憶與分析力、循序漸進的學習與實踐、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因材施教、終身學習、成為家中的優良成員、行使公民權等等——現代教育所重視的價值,早於兩千年前已為猶太教育所觸及,並發展出一套精細的學習體系與制度,且熬過了世代的苦難代代相傳至今,反映出古代猶太先賢深睿的智慧與經驗。   教育是百年大計,它攸關數個世代人民的福祉。這本書幫助讀者進一步延伸探討與現代生活相關的主題,猶太教育引發我們反省自身經歷的學習經驗與教育方法,更深思考改革教育以及提升教育品質的可能性,為後代子孫創造更多美善的生活空間。或許猶太教育給我們現代讀者最重要的啟發是,以妥拉為核心的猶

太教育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寶貴意義。——曾宗盛 內容重點   探討第二聖殿期至坦拿時期,橫跨共七百多年猶太人的教育史,深入淺出地揭開千年前猶太民族的學校制度與教育課綱。       在斯巴達和早期雅典,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要造就良好公民;希臘哲學提供的是博雅教育;猶太教育的重點則是讓生活符合道德。       妥拉(律法)包含所有世俗知識,而將知識普及化更一直是猶太人的烏托邦。教育是終身之事,它等同人生,給予其方向和意義,更支撐猶太人渡過世代的苦難。       這套兩千年前猶太人的理想教育觀,不因時代與文化差異而與現代教育有所隔閡,值得今天我們仍以分數、排名導向的金字塔教育制度所借鑑。

以多文本閱讀討論提升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實驗研究

為了解決台大歷史系分數的問題,作者陳妍岐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文本閱讀討論」在提升學生對歷史理解、歷史解釋與歷史研究之思維能力,以及對於歷史學習態度方面是否有顯著成效。採用準實驗法中「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85位八年級學生,分為三組,兩組實驗組(A、B)、一組控制組。實驗組A採用「閱讀+討論」的「多文本閱讀討論」教學方式;實驗組B採用「閱讀但不討論」的「多文本閱讀」教學方式,控制組未閱讀任何文本與討論。實驗設計四個主題的課程,實驗組A總計十二堂課、實驗組B總計七堂課。實驗前、後所有學生皆接受「歷史思維能力」與「歷史學習態度」測驗,測驗分數與學習單、活動回饋問卷與訪談資料皆為本實驗的分析對象,以了解三組學生在歷史思維

能力與歷史學習態度上是否有所提升。 研究結果顯示,多文本閱讀討論能夠顯著提升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惟在歷史解釋的後測分數上較不顯著;多文本閱讀討論亦能提升學生歷史學習態度,尤其對態度較佳的前60%學生而言效果更加顯著。僅閱讀多文本無法顯著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但是在學習態度上,對態度較佳的前30%-60%學生而言有正向影響。 此外,本研究亦對多文本閱讀討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做詳細的紀錄與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未來歷史思維能力研究上的參考。

稱孤道寡:打造中國兩千年專制皇權的四大帝王

為了解決台大歷史系分數的問題,作者林錚顗 這樣論述:

解讀帝王維繫權力的玄妙手法 探究王朝振衰起弊的關鍵良方   權力的分散與集中,往往形塑了人類政治體制的發展樣貌以及後續的歷史。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中華帝國的四位君主各自對政府體制進行改造,終於打造出了雄視東亞、文化壯麗璀璨的強大皇權帝國。   秦孝公時期,重用法家的商鞅進行改革,削弱打壓貴族,集中權力於國君,為日後中華帝國的成形奠定了初步基礎。   漢武帝摒棄黃老尊崇儒術,採行董仲舒的帝制神權體係,強化了君權神授觀念,從道德與意識形態上鞏固了皇帝的權威。   宋太祖將地方兵權納歸中央,分散宰相權柄,營造了一個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穩固文官政治結構。   明太祖廢除宰相,設置錦衣衛監

控百官,並以廷杖羞辱大臣,從此百官淪為天子家奴,帝王威權臻至巔峰。   四大名君各領風騷,開創先局,將中國的皇帝權力一步步推上最高峰,本書深入淺出,條理剖析歷史表象下的玄妙關鍵,為研究此類權力政治現象時,不可或缺的最佳入門讀物。 本書特色   ◎以趣味生動筆法切入歷史的幽暗幕後,探索帝王的權力如何集中與進一步強化鞏固。   ◎詳盡剖析四位君主的人格特質與關鍵決策,說明個人意志與國家體制的建構所產生的互動,解釋君主體制何以穩固傳承數千年。   作者簡介 林錚顗   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精通中、英、日文,著作和譯作頗豐。曾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華

聲報》及《西華報》撰寫評論和專欄多年,退休後定居台北,潛心於歷史撰述與翻譯。   著有《武士》、《水滸好漢不喝水》、《非三國》、《魏晉南北朝之酒色才氣》等書。譯有《住宅巡禮》、《鏡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惡的代價》、《隱私不保的年代》、《昭和史》、《自然的建築》、《隈研吾》、《日本該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等書。   前言 第一章  中華帝國的奠基霸主  秦孝公 秦國人的老祖宗 亂吞鳥蛋,誤踩腳印 人肉盾牌殺出了一片天 嗜血好殺的力量至上主義 東進受阻,西境野人王 殉葬大賽,人材埋光光 大秦帝國是怎樣煉成的 天下強國六加一 李悝變法 殺妻棄母之一代名將 魏國的特種

精英「武卒」 百倍奉還,大家一起死 商鞅打造出了超級強國 走上集權之路 打擊貴族,擴張君權 王孫公子淪為拓荒客 農人綁死,商人該死 千古難題:集權與封建哪個好 第二章    以儒術鞏固權威的帝王  漢武帝 好皇帝誰說了算? 無能皇帝成救世明君 寧為亡國奴,不當餓死鬼 宮闈鬥爭,劉徹得利 金屋藏嬌扭轉大局 武帝的選擇 小儒生變大官員 尊崇儒術,不黜百家 都是皇帝制度惹的禍? 漢武大帝的神仙夢 誰是接班人 被迫當皇帝的倒楣鬼 漢代以後儒家經典的發展 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 刻在石頭上的考試教科書 東漢以後儒學的發展 漢末至五代 宋代至清末 第三章  重用儒士的軍人皇帝  宋太祖 宰相須用讀

書人 杯酒釋兵權 權力的限制 宰相地位直直落 兵權集於中央 皇權受祖宗家法和法制約束 皇帝書生共治天下 文化宋朝的推手 復興中華文化只是夢 第四章  防人如防賊的猜忌王  明太祖 偷窺狂皇帝無所不知 飛魚服、繡春刀,錦衣衛大顯神威 太祖朝以後的錦衣衛 建文朝──女戶錦衣衛 成祖朝──錦衣衛受制於東廠 仁宗朝──錦衣衛改制 宣宗朝──錦衣衛巡捕寇盜 英宗朝──錦衣衛喪失自我 憲宗朝──北鎮撫司獨立 孝宗朝──錦衣衛表現平庸 武宗朝──廠衛合流 世宗朝──錦衣衛大換血 穆宗朝──錦衣衛平淡無奇 神宗朝及其後──錦衣衛淪為政爭工具 官員的殺威棒──廷杖 欲流芳百世.先屁股開花 貪官越殺越多 附篇

中華族群的形成與融合 北京人真的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嗎? 多區起源論 單一起源論──走出非洲說 直立人和早期智人走出非洲 現代人走出非洲 古氐羌族群──漢藏緬諸族的源頭 以漢族為中心的融合 漢人的開枝散葉 閩越人的消失 閩越人的出現 閩越的分裂與亡國 「東越地遂虛」之辯 南越國 山越 漢人血統的多元化 後記   前言   不論在一綱一本或者一綱多本的時代,絕大多數人在高中以後,就不再閱讀歷史書籍了。我屬於國立編譯館時代的學生,雖然上歷史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但即使曾經背誦一大堆年代、人名、地點……,很幸運地並沒有減少我對歷史的興趣。   混跡補習班的高四期間,我和偉傑兄(高中時代

的偶像,他比較早熟)經常蹺課到一家教會裡讀書,偶爾也會有女班友加入我們,但通常來過一次就不再來。當時我們就發現,女生們對於某一事件相關的人、事、時、地、物都記得很清楚,而我們比較喜歡脈絡式的學習法。不過,一場聯考下來,歷史科的分數還是落在女生後面。   當時我還曾經自製一份〈林氏中西歷史大事對照表〉。若問做此表有何用?其實並不為什麼,只想透過比較,瞭解古中國從何時開始落於西洋之後罷了。踏出校門後,做了好幾樣和歷史無關的工作,不過前述那種學習歷史的方法,卻一直保留下來,甚至影響了本書的寫作。   恐怕有六七年了,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我都和德文翻譯界翹楚全兄(翻譯工作上的精神標竿)喝可續杯

的咖啡,吃食到飽的披薩,然而隨著聚餐的歷史越長,吃的披薩量越少。兩個老男人在一起,能聊些什麼?聊彼此翻譯工作的進度,是基本的;聊時事,是應該的;聊歷史,則是腦力激盪。全兄留德,我留日,經常聊德國和日本的歷史。有一天,我們展開以下的對話:   「請問德國的哪一家大學比較好?」   「各聯邦的水準都差不多。」   「為什麼?」   「因為德國以前分成許許多多小國,為了避免遭其他國家併吞,各國都必須努力建設自己的國家,所以水準相當整齊。」   「就像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時代,思想界百花齊放、百鳥齊鳴一樣。照這樣看來,中國的封建時代結束得太早,顯然秦始皇難辭其咎!」   因為這次對話的刺激,我曾計畫

寫一本有關封建和集權的書。因為我還注意到,一八六七年才廢除封建制度的日本,各地仍保有自身的文化特色,這一點相當有趣。後來書雖沒寫成,不過,我把這方面的看法寫入了本書。   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那本書沒寫成,轉而尋找為什麼古中國在公元前兩百多年就走上了集權政治的原因。我從秦始皇開始回溯,找到了第一章的主角秦孝公──他透過商鞅變法,埋下了中國集權政治的根。   為了明瞭孝公變法的動機,再次追到秦國最早的祖先,順便戳破《史記》所載殷、周、秦人的祖先都是黃帝後代的「謊言」,坦白說,翻案原本就是我喜歡做的事情之一。此外,也連帶把商鞅變法和戰國時代的其他變法做了比較,以瞭解當時的政治趨

勢,進而獲得一個結論──古中國必然走上集權之路。   走上大一統中央集權之路的,雖說是秦始皇,但鞏固集權制度的,卻是「尊崇儒術,不黜百家」的漢武帝,亦即本書第二章的主角。在該章裡觸及了「百姓期待的統治者是什麼樣的人」、「漢武帝為何選擇儒家」等問題。此外,把儒家經典和儒學的發展做了脈絡式的敘述,希望能提供讀者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同時也讓讀者大略知道,漢武帝用來鞏固政權的儒家思想,如何束縛著兩千年來中華族群的思想。   漢武帝因為驅逐匈奴,南征閩越、南越,開疆擴土,獲得後世的好評,但如果以領土大小來評論國家或朝代的強弱,基本上有欠公平,同時也犯下觀點狹隘的毛病。譬如,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二

○一四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在六十個受評國家中,台灣排名第十三。在亞太地區,台灣排名第四,次於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由此可知,競爭力和領土大小沒有必然關係。   人們經常批評宋朝積弱不振,可是在十三世紀,一個蒙古鐵騎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蹂躪歐亞各國的時代,只有南宋頑強地和蒙古人打了半世紀的戰爭。這個「積弱不振」的朝代的開國君主趙匡胤──本書第三章的主角──杯酒釋兵權,定下「以文治國」的最高指導原則,故宋初諸帝都提倡文學,廣開科舉;士人紛紛應試而獲得官職,得以成為士大夫,進一步形成階級。蒙元時代,它一度式微,而後在明代再起,一直綿延到大清帝國廢除科舉制度為止。   有一點很重要,士大夫階級

不但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而且是社會上層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和傳承者。當這個階級不復存在時,似乎也宣告了中華文化較為精緻的部分亦隨之結束矣。倘若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恢復中華文化是有很大困難的。   相對於宋太祖敞開心胸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第四章的主角明太祖則是個疑神疑鬼,以猛治國的君主,不僅防臣子如防賊,還擺明和官僚集團對著幹。朱元璋廢宰相,親統六部,將古中國專制皇權推上了最高峰。雖然已經擁有最大的權力,但是心裡不踏實,為了監督在京官員的行動,他設立錦衣衛(皇帝的親兵)以便處理詔獄。不僅如此,還開了明朝廷杖的先例。有趣的是廷杖竟然發展出一項和它原本用來羞辱朝臣完全相反而且意想不到的功能。  

 錦衣衛到了太祖以後的各個皇帝手中,或被賦予新特徵,或被賦予新任務,或者分離出新的單位,展現出它多元化的功能,由此可見,它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種特務機構。為了制衡錦衣衛,明成祖違背祖訓,起用宦官提督東廠。出於同樣的制衡心理,後來的皇帝還設立西廠、內廠,不過這兩廠存在的時間都比不上東廠。   錦衣衛和東廠是專門製造寵臣的地方。寵臣越多,代表官場越腐敗,因為有寵臣必有貪污,所以明代惡質的官場貪污文化傳給了大清,大清不僅受其污染,更製造新的污染,進一步影響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仍然是個頭痛問題。   本書的「附篇」原本只是前言的一部分,我偶然研讀了分子人類學的相關論文,很感興趣,所以想藉

其觀點把漢人乃至人類的起源介紹給讀者。豈料一發不可收拾,遂擴展成獨立的一篇。在文章裡,筆者否定了中國人是北京猿人的後代之說,並描述了漢人在中華大地上開枝散葉,以及東越、閩越、南越人的消失情況。此外,還經由歷史上中華大地內部的大規模移民,說明了為何今天中國大陸人口的血型,呈現出目前這樣分布的狀況。   總而言之,漫長的中國歷史,就政治制度來說,是以中央集權為主流的制度;依族群融合而言,是以漢族為中心的大混血;按思想而論,則是以儒家思想為中心的思想大融合。   從表面上看,雖然中央集權、族群混血、思想融合三者似乎沒有關連,但內裡卻存在著「水幫魚,魚幫水」的關係。中央集權,需要一種有利於統治的思

想做為施政的依據,而該思想則因有政權當靠山、作後盾,故能歷久不衰。在前二者的交互作用下所孕育出的、相對高明的文化,使得發源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漢族規模不斷擴大(包含他族的自動加入),最後擴展至整個中華大地。   再從整體看來,中國自古以來,不論政治、思想或者族群,都朝向一元化的方向演進。政治制度,從分封走向集權,雖然雜有分封的情況發生,但仍以集權為主,在明太祖手中,集權走上最高峰。至於思想,從原本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了漢武帝尊崇儒術之後,非但其他舊有思想翻身無望,即使後來有外來思想出現,只會再次供給儒學成長所需的養分而已,絕對撼動不了它的地位。此外,由炎黃部落及東夷部落混血而形成了夏族或華夏

族──漢族之祖──以後,在魏晉南北朝時,開始不斷有其他族群加入,再加上本身的遷徙,不僅擴大了漢族分布的地域,同時也顯現出把多元化的族群變成單一化──漢化──的傾向。   在這樣的過程中,若非秦孝公、漢武帝、宋太祖、明太祖等四大名君,還有誰能改變華夏呢?   第四章  防人如防賊的猜忌王  明太祖和前面幾章的主人翁,秦孝公、漢武帝、宋太祖比較起來,在權力的取得上,前兩人屬於不勞而獲的類型,因為秦孝公繼承自獻公,漢武帝承襲自景帝,至於宋太祖,乃是耍手段以「陳橋兵變」強迫後周恭帝退位,唯有明太祖是自己拚搏來的。若論他們的處境,秦孝公面對強鄰壓境的嚴峻局勢;漢武帝享有「太倉之米,紅腐而不可食;都

內之錢,貫朽而不可授」的大富局面;宋太祖雖有藩鎮問題,但未必十分急迫;明太祖面對的問題比較多,譬如說,經過戰亂摧殘的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事仍持續著,退居塞北的蒙元殘餘勢力意圖捲土重來,以及臣驕將悍、爭權奪利、貪污……等等。若論擴張君主的權力,秦孝公為中央集權制度埋下了根;漢武帝設置中朝【1】,以限制丞相的權力;宋太祖解除宰相過問軍事、財政、銓選、監察之權,雖然進一步提升皇權,但同時也以祖宗家法自我節制;明太祖最為徹底,乾脆廢除宰相,親統六部,皇權與相權合一,權力高度集中,形成君主獨裁。在本章的前半部,我將針對朱元璋的個性來談他這個人,因為個性會影響一個人的決策,更何況他是開國之君,其決定足

以左右整個朝代的走向,例如設立錦衣衛便是其中之一。偷窺狂皇帝無所不知秦始皇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很不幸,秦朝傳到第二世胡亥就數不下去了,即使如此,後世所有開國之君心中盤算的和秦始皇所講的,基本上仍然一致。雖然君主們的想法一致,但因為秉性不同,治國理念也大異其趣。秦孝公採法家之說,漢武帝尊崇儒術,宋太祖採取「不殺士大夫」的寬仁之法,明太祖則秉持極為嚴格的管理態度──以猛治國。俗話說:「亂世用重典。」對朱元璋而言,莫非元末明初處於亂世之中?〈醉太平小令〉有云: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軍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

,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早在元末農民大起事之前,這闕詞就已開始流行。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就算沒聽過它,也應該親身經歷過當時的社會狀況,對於「官做賊,賊做官」這種現象,絕對不陌生,所以他「以猛治國」是可以被理解的。只不過,朱元璋用來維繫朱家天下的方法,顯得比較特殊。

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

為了解決台大歷史系分數的問題,作者林文蘭 這樣論述:

「為什麼原住民會趨之若鶩追求職棒這種看似外表光鮮實則生涯短暫的工作」?本文剖析既有的研究解釋,釐清原住民打棒球的歷史脈絡、社會根源和文化意義。由於學校組訓和部落文化共同促成原住民棒球的發展,本文主張從教育體制和文化創生的視野切入,探究棒球何以成為原住民的圓夢階梯,又造成什麼樣的社會階序繁衍後果。 本文的研究意涵是:一、解答高比例原住民職棒球員的社會謎題。二、指出教育分流體系的部署如何影響行動者的升學和謀職去向。三、闡明教育選擇和謀職就業之間的鏈結關鍵。四、解釋社會結構的運作原則和社會不平等的存續機制。 本研究針對原住民棒球隊進行民族誌,輔以多元的資料蒐集方式。首先,考察台

東棒球發展的歷史脈絡。其次,梳理教育體制的內涵、紅土工廠的訓練歷程、文化創生的運作機制、以及棒球作為社會流動媒介所產生的社會效應。 研究發現是:第一,教育體制中的兩極作用力促使原住民球員擁抱競技績效主義:在課堂中,競技至上論成為貶抑智識文化的「轉位動能」;在球場上,優勝劣敗法則強化了圓夢階梯的「確認力量」。教學和訓練流程的「評核」、比賽過程和升學結果的「汰選」、升學管道和謀職機會的「分派」,三者構成運動升遷機會結構的篩選關卡。第二,訓練流程和比賽場域的運動儀式成為原住民文化的展演平台。年齡階級組織與學長制在階序實作具備文化親近性。既有的文化元素為原住民球員供給投入棒球運動的親和性,棒球文

化更使其再社會化階序式的互動邏輯和生存法則。第三,原住民球員歷經教育體制的轉轍器效果,呈現出分殊化的社會流動樣貌—「邁向專業化之路」、「受限的替代出路」。 本研究的貢獻是:一、解開教育場域和勞動市場之間的鏈結歷程。教育體制是催化階序意識和公平競爭原則的溫床。分流教育的晉升路徑和汰弱留強的篩選結構,局限原住民球員的升學管道和謀職選擇,使其落入雙重束縛中—「狹隘化的升學路徑」、「風險化的職棒勞動體制」。二、勾繪出紅土球場成為原住民文化創生的當代舞台。年長制的階序文化,在當代社會體現出一種文化的延續性。地域性的打球文化影響原住民部落與家族孩童對打球的社會評價和認知態度,並產生代間傳遞或部落發展

的效應。三、指出社會階序體系作為訓練和勞役分工的基準。學長制與球技論決定分工的差異和不平等,階序和互補並存其中。原住民打棒球造成教育選擇和謀職的族群類聚趨勢和社會堆疊效果,更建構出一條原住民彼此競爭有限空缺的存活淘汰鏈。 本研究的理論意涵是:第一,社會不平等既被制度安排所維繫,又被行動者視為機會而謀求。原住民追求職棒工作造成的效果是:一、提升從事體力工作的身體能力。二、運動社會化歷程模塑出球員的主觀理解、心態準備和自我說服,使其不抗拒階序性和服從性的職業範疇,球員主觀肯認的參與維繫了社會分工秩序。三、球場的競爭淘汰歷程,使球員內化「功績主義」和「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文化意識形態。成功案例塑

造社會流動的假象,對敗退者更發揮社會控制的力量,提供社會不平等現狀的解釋正當性和心理機轉。第二,社會世界是由多重階序和「社會人」所構成的實在。打棒球不是一種理性計算的經濟行為,而是一種社會行動。職棒圓夢的翻身印象背後,奠基於歷史脈絡的路徑依存,提供原住民棒球知識傳承的教練人才、社會網絡和部落社交。而社會流動機會更被綁縛在教育和訓練體制所形塑的階序意識、運動升遷的空缺鏈和短暫職涯的風險中。立基於公平競爭原則,原住民透過打棒球追求有限的圓夢果實,以打破社會生存機會的不平等,但卻打造出社會分工的族群化差異,繁衍了社會結構的族群階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