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場地租借100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台北場地租借100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箐箐,戴群芳寫的 《箐動你的心》箐箐寫真書 和布施英利的 大自然是我的美學老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國教室場地租借也說明:全國多處皆設有據點,提供最完善且專業的會議、教室場地,適合舉辦各類講座、教育訓練 ... 教室介紹:鄰近台北車站、板橋商圈、每時段1500元起 ... 容納人數:80~100人.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尖端 和如果所出版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社會工作系所 王仕圖所指導 張富華的 不同組織營運巷弄長照站之決策歷程探討-以高雄市為例 (2020),提出台北場地租借100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巷弄長照站、決策歷程、長期照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杜功仁所指導 詹祥志的 以Kano二維品質模式探討人本城市導入華山與松山文創園區之改善策略 (2019),提出因為有 文創園區、環境行為、Kano二維品質模式、使用者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場地租借100人的解答。

最後網站100人場地租借台北的在哪裡,FACEBOOK、DCARD、PTT則補充:100人場地租借台北 的在哪裡,在FACEBOOK、DCARD、PTT、MOBILE01、YOUTUBE和崑studio攝影棚/ 場地出租/ 商業攝影服務這樣回答,找100人場地租借台北在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場地租借100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箐動你的心》箐箐寫真書

為了解決台北場地租借100人的問題,作者吳箐箐,戴群芳 這樣論述:

★40萬網友引頸企盼的寫真書 ★首度挑戰比基尼與私密內衣,火辣身材一覽無遺 ★與「極致性感攝影師」戴群芳聯手創作,性感尺度前所未見大突破 ★附贈箐箐兒性感海報一款(共兩款隨機投入)   在活動圈子待了7年的箐箐,相信在活動圈的對她都不陌生。   這7年一路上跌跌撞撞,嘗遍人情冷暖,從一開始半工半讀的SG、Dancer、廣告平面、代言電玩角色到主持人,因為喜歡唱歌、喜歡玩遊戲、開直播以及常辦北中南粉絲見面會活動等等,相當用心與粉絲互動,不知不覺累積了將近40萬的粉絲人數。   因此,想要透過這本寫真集來記錄7年來的點點滴滴,並且首次嘗試挑戰性感的寫真書類型拍攝,希望能將自己最美的時候完

全記錄下來,獻給所有愛箐箐的粉絲們:)。 各界名人 盛情推薦   Madhead 執行長 Terry Tsang   娛樂公司CEO暨資深音樂人 錢幽蘭   專業資深攝影師 琴佳諾

台北場地租借100人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北逛街好去處推薦

逛膩了總讓人覺得貴桑桑的百貨公司了嗎?覺得大賣場沒特色嗎?
台北的朋友們現在又多了一個新選擇啦!
那就是來逛逛位於南京東路上小巨蛋捷運站旁的複合式新零售體驗店COVE Taipei門市。
😘有KITTY、可口可樂期間限定網美打卡牆可以 #打卡拿好禮
😘熱門好用家電生活用品MIT好物價格超實在
😘A級福利品、特賣會可以撿便宜
😘任選2款指定飲料有機會用1折價買回家喔!
😘憑悠遊卡消費滿額就有好禮大放送,
😘憑COVE當日發票不限金額可以在一旁的 Ramble Cafe 小巨蛋店 換一杯美式咖啡 (每日限量30名),

【店家資訊】
COVE Taipei 門市
電話:02-25790298
營業時段:11:00~21:00(星期日休息)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16號1樓(小巨蛋捷運站4號出口)
詳細圖文➡https://amy77.com/blog/post/cove
追蹤IG https://goo.gl/ngZZ9f
加入LINE@ ➡ https://goo.gl/CjJNq3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dannisamy77/
或搜尋 Dannis & Amy - 魯蛋妹&大腸弟吃喝玩樂過生活
-----------------------------------------
AGODA訂房:https://reurl.cc/aLgLZ
❗️旅遊行程推薦
KKday:https://reurl.cc/bDgVM
KLOOK客路: https://reurl.cc/VNgYn
❗️Nordgreen手錶官網85折折扣碼: amy77
官網: https://bit.ly/31acitS
❗️DW手錶官網85折折扣碼: amy77
️DW官網: www.danielwellington.com
❗️德國NaSaDen納莎登行李箱全系列團購特惠價格:https://nasaden.liteshop.tw/?u=ZMF7Hd
想省錢購物趕快註冊Shopback,推薦連結: https://goo.gl/emJNgW
((推薦人與被推薦人各回饋100元))
️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及FB私訊喔️!
希望你喜歡這隻影片囉,喜歡的話別忘了訂閱或按個喜歡喔!
/ HOPE YOU ENJOYED AND SUBSCRIBE

不同組織營運巷弄長照站之決策歷程探討-以高雄市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場地租借100人的問題,作者張富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組織營運巷弄長照站之決策歷程,探討議題包括決策考量經驗、管理者其決策主要關鍵考量因素、面臨衝擊與解決策略。研究方法採質性研究,以營運巷弄長照站之組織決策者之立意取樣為對象,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發現不同組織決策歷程考量經驗有場地租借、經費使用、人力安排與服務時段規劃,考量因素有深化組織使命擴大影響力、連結資源服務整合、準市場運作之階段性任務及解決社會環境問題。所面臨衝擊有專業人力整合困難、個案來源失衡、服務內容認知差異、周轉金運用吃力及社政單位行政人員流動率高。建議建立輔導訪視團隊對承辦組織進行培力、提供失能者或失智症者收托比例分配、充分使用閒置公有場地,提供奬勵辦法、決策

歷程訂定參考指標以支持營運的策略、決策歷程參考可行性相關研究。

大自然是我的美學老師

為了解決台北場地租借100人的問題,作者布施英利 這樣論述:

  全面張開你的美感官能!!  達文西、米勒、莫內、梵谷,都是這樣啟發美感的!  這是你?對欠缺的美感力,擁有它將使你的思考大為不同!  東京藝術大學教授布施英利的大眾繪畫講堂  光、空間、動態、形狀與顏色、生命,五個觀察重點,讓大自然成為你最好的美感老師!  美學大師漢寶德專文推薦!   ●你是否曾經真正地好好看過光?光線瞬間出現又消失時是什麼樣??隨時間流逝不停變換的光及影,是何種樣??你知道莫內是怎麼把光捕捉到他的畫布上?  ●你是否曾經認真地凝視過空間?每天走路的時候,視點的移動,會讓你看到什麼?你知道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以視點傳達了一種宇宙觀?  ●還有動態、形狀、顏色及生命,你有多久沒

有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及躍動?如何將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自然及美麗應用到藝術創作及鑑賞上,讓作品更飽滿,自己更能體會畫家的視線、呼吸與心情?   我們居住的世界既廣大又美麗,好好地看,好好地享受,然後運用到藝術創作、欣賞及日常生活中,將使你的生活,變成意想不到的豐富及美好!   本書將五個觀察重點以戶外實習及美術講座兩種方式,為讀者講解自然與藝術的聯結,及掌握美感的入門方法。 作者簡介 布施英利(Fuse Hideto)   生於1960年,1984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系。1989年修完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藝術學),為學術博士。研究所期間主攻達文西,對達文西師法自然的繪畫理論頗有心得

,在學中即與當時的東大教授?知名的腦科學專家養老孟司出版共同著作兩本,之後著作超過二十本。   90年到94年擔任東京大學醫學部解剖學助理,他的作品從美術評論到科學論述、小說,涵蓋範圍很廣。現為東京藝術大學教授,也是日本最重量級的藝用解剖學者。   著作有《不要畫筆的繪畫教室》《腦中的美術館》《去探索屍體!》《美術館有腦》《兔子》等等。 譯者簡介 呂雅昕   台灣台北市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碩士,日本九州藝術工科大學藝術工學碩士,現為專職日文翻譯,並從事藝術文化相關方面研究。 ◎目次推薦序 自然是通向美感的捷徑 ∕ 漢寶德序章 向「自然」學習美──────3 第1課 光──────15

戶外實習1到「戶外」去──────161──光的觀察──────162──朝陽──────183──陽光與影子──────214──夕照──────235──夜空──────266──雙筒望遠鏡與天體望遠鏡──────30 美術講座1光的美學──────341──光的力量──────342──光、眼與腦──────363──光源光之美──────384──反射光之美──────435──黑暗之美──────476──極致的光──────507──描繪光線──────52 第2課 空間──────55 戶外實習2在「森林」中漫遊──────561──漫遊的準備工作──────562──帶著速寫

用具與相機出門──────603──要去哪裡的森林呢?──────644──森林的空間構成──────675──遠近法的空間──────696──從各種不同的視點來觀察──────727──到屋久島旅行──────74 美術講座2遠近法與景深──────801──遠近法的美學──────802──捲動的感覺──────853──見樹不見林──────884──所謂的直挺挺站著──────925──人工森林──────966──沒有景深的世界──────100 第3課 動態──────107 戶外實習3到「海」中浮潛──────1071──在海邊漫步──────1082──沙灘與防波堤─────

─1103──岩岸──────1134──用箱型眼鏡來觀察──────1155──潛水鏡!──────1176──高手就來潛水吧──────1217──想要仔細觀察,就到水族館去──────1248──採集與飼養──────1259──我自己的小水族箱──────13110──動態的世界──────134 美術講座3動態的美學──────1361──腦中的「動態」──────1362──「動態」的美學──────1403──會動的藝術──────1424──時間啊!請停止吧!──────149 第4課 形狀與顏色──────159 戶外實習4「露營」去──────1601──住在野外─────

─1602──準備露營的用具──────1623──紮營──────1694──開始採集──────1725──進行觀察──────1786──營火的樂趣──────185 美術講座4型態學與色彩學1──瞬間的色彩──────1892──色彩的理論──────1923──三角形的構圖──────1954──重新構成──────1995──變形──────203 第5課 生命──────207 戶外實習5「撿屍體」──────2081──撿屍體──────2082──解剖──────2123──讓它腐爛──────2174──製作骨骼標本──────2215──到屍體的美術館去──────224

美術講座5死亡美術館──────2291──橫躺的屍體──────2292──義大利的解剖劇場──────2333──最頂級的美術,就是死亡的美術──────2364──描繪殺人──────2385──「悲傷」的造型──────2416──屍體不是「東西」──────2457──詭異的故事──────2488──屍體與「笑」──────252 最後一課 美術館的參觀方式──────2571──到美術館去──────2582──欣賞原作──────2593──參觀美術館的方法──────2614──拜訪某個美術館──────2645──我的美術遊記──────270 終章 到自然的深處────

──277圖片一覽與索引──────286 推薦序 自然是通向美感的捷徑   學美術要從何開始?一般人一定會說自拿筆開始。我們自小時候,老師給我們第一枝筆,讓我們在紙上塗鴉,開始了邁向藝術創作的第一步。因此,我們都認定學習美術自然要從學習繪畫著手。可是有一位日本的作者卻告訴我們,大自然才是「美」的老師。   這是從美的根源講的。   美從那裡來呢?我們學習美術又為了什麼呢?很少人去想這些問題。「美術」只是自小學始不得不學的一門課而已!學了如何?不學又如何?大家都沒有想過。當然了,有極少數的孩子會成為藝術家,我們會說他們有美術天才,靠畫畫為生。我們一般人呢?好像只是玩塗鴉而已。其實在教育家設計

這些課程的時候,心目中希望通過美術的課程,使我們學著為美所吸引、感動,並逐漸培養成愛美的心靈。至於以後會不會成為畫家是其次的問題。   也就是這位名為布施英利的作者所說的,「磨練你對於美的感受力。」   可是磨練美感不是應該常到美術館去嗎?這就要深思了!我們常常把磨練美感與學習美術混為一談,學校的老師也大多弄不清楚呢!到美術館學習美術是磨練美感的手段之一,並不是唯一的方法,甚至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布施英利告訴我們要強化美感最好要向大自然學習。   他的話對不對呢?答案是非常正確,因為美是從大自然來的。美感之產生有兩個條件,其一是發自內心的需求,其二是環境中美的事物,這兩者都來自大自然。對美的感受

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裝備,外在世界的美則存在於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生存環境中。我們磨練這套感受的裝備,使它更加銳敏,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接觸自然,體察美的存在,接受大自然中美的感動。   藝術家的創造不過是以他們銳敏的感受,把美呈現出來而已,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與訓練其他求生能力一樣,確實是走進大自然去。今天的人類比起我們的祖先幸運得多了,我們不再需要與大自然抗爭,而且多了些觀察、欣賞自然的配備。所以本書的作者建議大家不但要常出去跑跑,而且要帶望遠鏡,穿著便於走路的鞋子,以便輕鬆愉快又方便的觀察自然。另一個建議是帶相機出門。我們攝影時,就是扮演了藝術家的角色,以鏡頭捕捉自然的美感。   我們必須有

自信,愛美是我們的天性,對美的感受是我們的本能。因此拿起照相機,人人都是藝術家。我們都能判斷照片的美醜。我們自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中捕捉到美,會因為要去捕捉,要去尋覓,才使我們內心的裝備更容易受到感動。美是精神的饗宴。   這本書幫助我們了解自大自然通向藝術之美的途徑。文明把人類引進美的心靈世界中,使用的工具是藝術。但要了解藝術、享受藝術的捷徑是走回自然。在業已都市化的今天,這也許是日本文化所給我們的最寶貴的啟示。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漢寶德 作者序 序章 向「自然」學習美   培養美感,必須向「自然」學習,這就是本書想要傳遞的訊息。   要怎樣才能畫出好的作品?要如何在美術館,學習到名畫中

的真髓?要如何磨練自己?   在這本書中,提供了一些方法。   要怎麼做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出去玩」。不是去美術館或畫室,而是到戶外去。在戶外觀察各式各樣的東西,並且來個深呼吸。   這麼做,就可以磨練你對於美的感受力。   不過,出去玩的時候,到底該做什麼才好呢?這本書就是為了要給大家當指引使用而出現的。   這本書裡面總共有五門課程,並且有相應的五項實習內容。請隨著書中的說明到戶外去體會大自然,可別光看書而不行動。   但是,去戶外而不是去美術館或畫室?光是接觸自然,真的有用嗎?說不定有人是會覺得不習慣。   的確,所謂的藝術,是從人的「內心」中感受到的或是表現出的美。也就是說,也就是說

,藝術是從人工的世界中誕生,與自然這種外在的環境是處於完全對立的狀態。   那為什麼要到大自然之中去呢?   到底是為什麼,並沒有特別的原因,但這就是事實。不過,當然還是有原因的。但是,在書的開頭不馬上說明原因,也說不過去。因此,我來舉一個我自己親身體驗的例子。   這件事是在我去海邊潛水的歸途上發生的。那天我到伊豆半島附近的海域去潛水。地點約在東京西邊的一百公里處,雖然離都市並不遠,不過仍保存著不可思議的自然景觀。   站在海邊,眺望閃耀著銀色光芒的海面,仍然是很單調的。我背著潛水器材,坐到船上。船從港口出發,沿著海岸線航行了數分鐘。就可以看到更晦暗的海色。   坐在停下來的船邊,戴上潛水鏡

,把呼吸管前端的調節器塞到嘴裡,從背後倒向海中。啪地與水產生衝撞,身體瞬間沉入海中,又馬上輕輕地浮起來。濺起的水花與泡沫,都盡收眼底。   接下來就是在確認四周的安全之後,潛入海中。猶如飛向空中一般,身體從容地往下沉。   在海水中,可以看到晦暗的海色變藍。這種藍不是熱帶海中明亮的藍色,而是猶如秋天的天空般淡淡的水色。所有的風景都染上了這種色彩。   如果進入海的內側,從水中觀察,所有的東西都隱約帶著藍色。自己的心中也猶如染上了藍色。寂靜的藍。這種在潛水時,躍入海中的瞬間出現的心境變化,非常吸引著我。   但是海中的顏色並不止是藍色。伊豆的海中,有一種叫做軟珊瑚的珊瑚「茂密」地生長著。雖然實際

上是動物,但是看起來完全不會動,像是植物一般。紅色、黃色、紫色、綠色,各種原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這不是地上的草原,而是海中的花園。而這裡的魚類,猶如蝴蝶或小鳥般飛舞者。   我感到從自己的內臟中,傳來一陣舒適的酥麻。   在潛水活動結束之後,我帶著海中的感受回到陸地上。有種泡過溫泉之後的心情,洋溢著暖暖的幸福感。   遇見梵谷的圖畫,是在這樣的潛水歸途上。   我坐上車開回家。途中,在高速公路的服務區稍事休息。因為肚子空空,所以買了烏龍麵正準備開始吃。   梵谷的畫,就是掛在那間餐廳的牆壁上。   當然,真正的梵谷作品,是不可能掛在服務區裡面。我看到的是上面印著梵谷畫作的大海報。   在眼光瞥

向海報的瞬間,我非常的驚訝。   梵谷描繪的是鄉村的風光。並不是什麼特別的內容。因為是印成海報,所以質感很薄弱,而且印刷的也不是非常好。   但是當我看到這張海報時,我被所謂「藝術」的強大力量給徹底擊倒了。   那不是「畫」,看起來簡直像是生物一般。蠢蠢欲動、旋轉著發出光輝。   這是什麼?!   我以前當然看過很多梵谷的作品,日本每次辦梵谷的展覽都會去參觀。連位於他的祖國──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谷美術館,都去了不只一次。    當然,每次看展覽的時候,都學到了不少東西。但是這次在潛水之後,在高速公路休息站看到的海報,跟以前看到的畫作,受到的衝擊完全不一樣。   也許就是因為不是在氣氛嚴肅的美術

館,才受到這樣的觸發。我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日常狀態下,忽然就輕輕鬆鬆地進入了梵谷的世界。猶如在日常生活的縫隙中,忽然浮現出一張臉一般。   在那裡,「有」著畫家的呼吸、視線與他的心情。   為什麼一張印刷出來的海報,能如此鮮明地看到這些呢。我自己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以往我一直想要接近卻無法接近的藝術的本質,忽然就這樣活生生地,從那兒跳了出來。   我知道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海」的緣故。我剛剛在海中潛水時,讓感受的能力變得更加敏銳,而讓我能察覺到這張畫的美。   梵谷的畫與海洋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的意思並不是指他不畫海,而是說,我在海中所見到的景象,與梵谷畫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謂

的畫,並不是在模仿自然。但是要知道什麼是「不是模仿自然」,就必須先知道「自然」到底是什麼。   因為我當時剛從海裡上來,所謂的自然的美,還在我身體的細胞中熱騰騰地呼吸著。   就是由於感受力在經過自然的刺激之後,變得更加敏銳,所以才「看見了」梵谷的這張畫。   最棒的美感的教師,就是「自然」。要進入自然的深處,在那裡深呼吸,與自然的韻律合而為一。   在那裡,藝術就會像我們顯現出它的本來面貌。   畫家只要畫得出「這個」就夠了。而看畫的人,只要能從美術館、畫冊、甚至是海報等複製品中,看到「這個」,也就夠了。   所以,請到大自然之中去吧。   這本書中,為了要讓人知道如何畫圖,如何創造雕刻、照

片、影片與建築等藝術,以及要如何鑑賞這些藝術,會告訴你如何進入自然。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自然主義者(naturalist)、戶外活動愛好者、以及生物學者等等與自然十分親近的人。這本書在「可及範圍」內,也與這些人的目標是相同的。追尋自然的真理,以及其背後所呈現的宇宙法則。這就是終極的目標。   但是,我想像中的讀者,並不分職業或業餘,而是所有與藝術相關的人。無論是小學生、國中生、高中生、藝術科系的大學生、畫家、設計師、把畫圖當興趣的人、想要成為畫家的人,甚至是在其他領域、但是喜愛藝術的人,都可以來看這本書。   愛好自然的人與愛好藝術的人,無論是思考方式、個人的偏好、或是追求的目標都不一樣

。而在這裡,會將所有的內容基調,設定在「藝術」的基礎上進行。   所以,以下的內容,如果拿戶外生活相關書籍或雜誌的標準來看,只寫了一些基本常識。但是因為這本書,並不是單純寫給喜歡戶外活動的人看的,而是希望能為那些一直在學習藝術,但是對於戶外活動完全不了解,又不好意思開口問的人,提供最佳的入門捷徑。   而且,我也不希望這本書只是入門書而已。「藝術之道,是由自然開始,以自然結束」。在這裡沒有入門者也沒有專家。所有人都必須向自然學習。   來吧!自然中的繪畫教室開始了! 第4課形與色戶外實習4「露營」去1──住在野外不論是到海邊去,到森林裡,都可以與自然接觸。在上過前面的課程後,你是不是真的有出

門去走走呢?可不要只把書看一看而已,還是好好找個機會去「實習」。之前的實習課程,都是可以當天來回的行程,或者是去飯店、旅館、小木屋或民宿借宿一宵。雖然離開了自己的家,但這些住宿的方式都不是在「室外」,所以與自然的接觸仍然不夠深入。因此要嘗試除了白天之外,還要在自然中度過夜晚。這種「離家二十四小時」的經驗,才能真正地體會到自然。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到野外住宿,也就是去露營。在大自然中吃飯與睡覺,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炎熱或寒冷。也許會被雨水阻擋行動,也許要與強風苦戰,有了這樣的體驗,才能夠說是真正「與自然接觸」。雖然是這麼說,不過露營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活得比較辛苦。即使虐待自己,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處。也

許從結果來看,在露營時會碰上比較辛苦的情況。但是辛苦並不是目的,而且露營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連喝的水或吃的東西都別有一番滋味,會覺得特別好吃。在自然中吃飯,竟然會這麼好吃!你也一定能夠體會到這樣的幸福。而且露營的費用十分低廉。只要數千日圓,就可以讓全家或是一群朋友過一晚。當然,要準備露營的用具還是一筆開銷,但是只要多出門幾次,就可以回本了。只要有住在普通飯店裡數天的預算,就可以買到基本的露營用具。這個人世間有許多要花錢才能獲得的東西,但是也有許多不必花錢就能獲得的東西。而且大部分可以「學到」的技能,其實大多是不花錢就能獲得的。你也一定能夠透過露營這種十分基本的生活方式,學到各式各樣的事情。一

定能將生活所需的智慧轉化成自己具備的能力,也能夠提升對於美的感受能力。而且所謂的露營,並不是架起帳篷之後,就在帳篷裡等著吃飯、睡覺。而是以帳篷為根據地,到附近的森林、海洋或河川去遊玩。也可以將營地當作根據地,進行觀察植物或是賞鳥之類的活動。所以,露營也等同於向大自然學習繪畫的一種整合工作。但是露營難道不危險嗎?好幾年前,曾經有新聞報導了在河邊發生的意外事件……。也許有人會有安全上的顧慮,也的確有些露營場地相當危險。但是這裡推薦大家去露營,並不是要去練習野外求生,也不是毫無計畫、有勇無謀地直接出門露營。現在有許多露營用的營地,具有完善的設施,可提供給露營的老手甚至是新手使用。不但有安全方面的維護

措施,設置了停車場與洗手間,有些甚至還有浴室和商店。這種營地被稱之為「車用營地」,是可以開車前往的露營場地。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租借各種露營用具,讓人可以空手出門露營。露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讓我們出門去露營吧!

以Kano二維品質模式探討人本城市導入華山與松山文創園區之改善策略

為了解決台北場地租借100人的問題,作者詹祥志 這樣論述:

華山文創園區,日治時期為民營酒工廠「芳釀社」產製蝴蝶蘭清酒,以及位在今日紅磚區的「樟腦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生產精製樟腦,但隨著酒廠遷出、樟腦廠停產,舊酒廠成為了閒置空間。隨著歷經空間蛻變、藝文特區,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利用公賣局舊酒廠閒置空間設置創藝文化園區與文創轉型三個時期,2007年起華山創藝文化園區開始營運,如今已是台北市民假日休閒的活動地點。松山文創園區,日治時期因為台北煙草工廠火車站完工、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對於捲菸的需求量大增,台灣總督府因而興建了「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廠」,專製捲菸、菸絲及雪茄等菸草製品,但隨著松山菸廠停止生產,遷併台北菸廠,松山菸廠成為了閒置空間。隨著台北市

政府指定為第99處市定古蹟後所定名的「松山文創園區」,2011年起正式對外開放,現今成為台灣原創發展基地,也是台北市民假日休閒的活動地點。如今兩文創園區都已是台北市民假日休閒的活動地點,但由於目前園區空間裡雖有管理中心在維護管理園區日常運作及場地租借的申請,但沒有針對各項活動作出適合的規劃,屬於比較消極的態度在作維護管理,如市集進駐壓縮了人行空間、街頭藝人表演或是各種大型活動的舉辦吸引眾多人潮聚集阻礙了人行的動線,當使用者在使用這些空間常常會因為機能上的不便,或是因人潮眾多可行走空間變小導致心理上的壓力,出現反感的感受等,對於園區空間管理規劃常停留在"管理者"為主導的模式,欠缺對"使用者"需求

上的考量結果,有鑑於此,本研究由使用者行為(活動)與環境的互動關係、Kano二維品質模式的觀點進而探討之。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包含以下三點:1.對「華山與松山文創園區」的環境構成進行探討、空間使用進行瞭解。2.以Kano二維品質模式透過問卷、統計及應用使用者滿意係數進行分析與提出改善建議。3.根據華山與松山文創園區規劃設計參考項目之比較,提出今後有關文創園區空間規劃設計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