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到金門船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台北到金門船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顏艾琳寫的 走讀台灣風土【限量簽名版】 和洪春柳的 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到廈門船票價- 2023也說明:08 00 - 19 00 回到金門碼頭一樣搭計程車到機場飛機:台北金門75分鐘1 中遠之星 ... 立榮航空│長榮集團旗下的航空公司,航班各船班出發時間以1小時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中華大學 景觀建築學系碩士班 朱達仁所指導 彭紹宇的 以時間序列分析預測屏東縣小琉球觀光旅遊人次之研究 (2014),提出台北到金門船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旅遊人次預測、ARIMA模式、相乘季節性ARIMA模式、數學推估法、小琉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湯京平所指導 張淑絹的 邁向自由開放:設置自由經濟區對臺灣的挑戰 (2014),提出因為有 保護管制、自由開放、示範區、自貿區、創新擴散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到金門船班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雄到金門船票預訂. 台北到金門船票 - CarpetDiem則補充:台北到金門船 票. 澎湖花火節【贈北環半日遊】精選市區飯店自由行三日. 基隆金門船票. 提供華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到金門船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走讀台灣風土【限量簽名版】

為了解決台北到金門船班的問題,作者顏艾琳 這樣論述:

以最貼近土地的距離,走讀台灣。   一地一風土,一鄉一特色,一戶一故事   詩人顏艾琳這次要以最貼近土地的距離,   深入台灣鄉鎮,品嘗在地飲食,感受風土人情。   整個台灣,都是城鄉鎮的博物館。   台灣,這座美麗的島,我們心心念念的家園,除了天然的地理美景,物產豐隆等肉眼看得到的外在資源,還有隨處可及的溫暖人情,無疑是台灣最美的風景。然而台灣要發展一鄉一特色,最大的問題是,誰在當地發展、延續執行這個特色?   翻讀本書,有如跟著一個誠懇的導覽,在基隆八斗子嘗鮮、淡水走訪詩意、桃園角板追山、新竹南園尋靜、走踏文創霧峰、微醺於彰化二林、在雲林看農青如何復興家鄉、閱覽嘉義的神鬼傳奇、感受台

南人的「敢」、嗅聞還存著農村氣味的宜蘭、適合慢呼吸的台東、古趣及新潮匯流的澎湖、處處風獅爺的金門……   作者在本書試圖勾勒天地人三合,介紹與當地產業息息相關之景點,讓各地用生命書寫出的風土篇章,被聽見、被看見、也被學習,唯有如此,才能讓感動的故事不僅僅是感動而已。   走,讓我們一起加入「人才」的行列中,在說著母語的土地上,人人都是家鄉的導覽員。現在讓我們走入書裡,與詩人一起關心這塊土地! 名人推薦   吳晟(作家) 專文推薦   呂學海、李偉文、林淑娥、曾旭正、劉克襄、顏漏有 聯手推薦(依姓名筆劃序)   「艾琳是詩人,是個有詩壇超女之稱的行動派,透過她的踏查,再以詩人之眼來看生

養我們的這塊土地,絕對會讓你留下深刻且迴盪不已的感受。」──李偉文(作家)   「讓我們跟著艾琳走讀台灣,看到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愛台灣,是了解目前台灣天地人之間的好書。」──林淑娥(台灣公益CEO協會秘書長)   「讀此書,有共享記憶的,自然津津有味;若無,也必心生嚮往。足矣!」──曾旭正(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詩人的地方風物之旅,善於以精巧的文字另闢美學,彷彿攝影家總是比我們多了一道幽微之光,可以借取,在適當的位置,照出敘述主體綽約之美。在眾多地方城鎮的旅行裡,有時我們享受的常是這樣獨特而溫柔的夾議夾敘。」──劉克襄(作家)   「研讀《走讀台灣風土》,有如跟著她一起重新走

過台灣的大城小鎮,感受台灣不同的城鄉風貌,並重拾遺忘的記憶。」──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劃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 顏艾琳   艾琳,颱風名。台南下營人。來臺北受教育後,習得文學跟編輯技能。一個活得像魏晉時的嬉皮。玩過搖滾樂團、劇場、「薪火」詩刊、手創、公共藝術等。詩作已被改編成流行樂、現代舞劇、微電影、舞臺劇等多元媒介。   出身於南台灣農家,近年來因曾在農媒擔任總編輯,接觸到台灣鄉鎮之「地味」已非童年時純粹,在詩文藝創作之餘,發願深度走讀臺灣各地、探查產業特色、訪問在地或新來之漂鳥人士,為原鄉的演變跟發展留下紀錄。相信唯有存善心、做好人事、相隔的天與地才能共好;人,是關鍵、是宏

大天地中最渺小的要角,天地人三才存濟,地球村才會存在。自許為地球公民,持續觀察兩岸一地一風土,用攝影與文字建構地味博物館。   Facebook顏艾琳   www.facebook.com/yan.a.lin.7   Facebook台灣風土 Taiwan Terroir   www.facebook.com/taiwanterroir 推薦序 最美是人情/吳晟 推薦語 基隆│基隆不只財高八斗  新北│滬尾第一老街重建聚落  桃園│兩蔣、泰雅都要復興角板山  新竹│南園,世間選一不二  台中│文創光復了霧峰  彰化│濁水溪旁,酒與米之鄉  雲林│雲林,農情蜜驛  嘉義│

詭趣又旺來的民雄  嘉義│大林,My Darling  台南│期許之地:下營鵝豆桑、鹽水炸蜂炮  台南│贏得強強滾的三寶 台南│台南漫遊食光  宜蘭│水色宜蘭 台東│台東山海慢呼吸   澎湖│離島第一站,澎湖 金門│金門,誰的鄉愁 結語 走,看見台灣風土 推薦序 最美是人情 吳晟   詩人顏艾琳近年來親身貼近土地,一面走一面讀,一面刻畫鄉鎮地景和生活人情,完成新作《走讀台灣風土》一書。這本書以寫台灣的人物、記敘台灣的故事、描繪台灣的景色為主要軸心,進而展現出台灣多元的文化面貌,堪稱是一本書如其名的作品。透過一場場的旅行踏查,深入台灣不同的鄉鎮,找尋農產之美,為讀者介紹與當地產業息息相關

之景點,就像一個誠懇的導覽,帶領遊客身歷其境,走踏台灣的風土。跟著她的步伐,讀者們也彷彿親自走了一趟基隆八斗子、淡水重建街、桃園復興、新竹南園、台中霧峰、彰化溪州二林、雲林、嘉義民雄大林、台南下營鹽水、宜蘭、台東、澎湖、金門等地。   艾琳的創作題材角度多面向,縱使看過再多美麗的景色,從文字裡,我們不難看到,台灣風土民情仍舊是顏艾琳最深情的眷戀。台灣的大城小鎮,擁有數不盡的景物,以及令人回味的美食,只要她所能到達的地方,都是絕佳的取景之處,從來不會缺少題材,信手拈來,落花水面皆文章。她將從小到大的記憶儲存於腦海裡,乃至勾勒出一幅幅動人的庶民影像,那些過往的童年、青春的點滴經歷,由遠而近,逐一

清楚地陳明在眼前。而總是在經過時間的沉澱後,我們會發現其實真正感動我們的,是人與人,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裡,那些友善的往來,還有一起為這塊土地灌溉養分的種種溫暖。   透過不同的視野,寫出不同的城鄉面貌,《走讀台灣風土》不只流露出對寶島的感情,也把自然的風光、珍貴的史地,還有各地的特產,一覽無遺地展現給讀者。   我一直很感激,在2010年參與反國光石化運動及2012年反中科搶奪農民灌溉用水,很多藝文界朋友站出來聲援,艾琳是其中非常熱心的一位,可見她對社會公義極富熱情,欣逢新書出版謹致數語,給予最深的祝福。 台東是雲的國度, 也是一個很慢活的山海城市。 從台北搭時速280的普悠瑪

火車,也要三個多小時,搭飛機約五十分鐘,經過宜蘭就算是東部,火車上看山看海看稻田與連綿的山,還有雲。飛機上天與海則連成一片,船往天上的雲港游去,怎麼看都美到不可思議。 2005年我受邀駐地知本溫泉區,除了暢遊大東部,還深入卑南族的兩個部落;其中建和部落的哈古頭目,恰是我的作者之一。參觀巴拉冠、跳舞唱歌、一起喝小米酒、圍著篝火講有點淒涼的笑話、說原住民在大環境的生存問題……集部落文化作家、知名木雕藝術家的頭目哈古,在他家抱摸著小麝香豬的肚子,一邊跟我訴說台東年輕世代的原住民,不認同自己的原生文化、更不認同漢人的生活觀,卻盲目模仿美國的黑人嘻哈文化。我那時在部落走動,看到一堆刺青、綁雷鬼或是黑人的

辮子頭、打扮很美墨的年輕人哼唱著Eminem的嘻哈歌曲,覺察出哈古的憂心。 十年之間,我多次去旅遊跟演講,也在台北的原住民部落大學擔任傳播學講師,不論從台東或在台北觀察,台東也改變了。花東快速公路因為環評通不過、地質容易因地震跟豪雨坍落成災,但自然景觀是台東最重要的觀光財,低工業、大山大海的陸洋資源、綠島跟蘭嶼、原住民文化與特殊的飲食,如何推廣跟強化台東特點,高速火車普悠瑪將以前七小時的車程縮短一半,原住民的族群文史教育、藝術經過文創包裝、產官學的深化與垂直連線,正逐一展現台東的蛻變。 血液裡都是海水的島人 船劃破大海的平靜,觀光客到了綠島、再轉蘭嶼;台東最美的綠蘭跳島旅行,近年由於交通跟船班

的改善,船未到綠島,已經遠遠看到海邊的民宿。到了蘭嶼,更無法相信這麼多異國色彩的元素,也加諸這個南島語系的小火山島,顯見台東的觀光旅遊的確興盛。但最應該突出的達悟族藝術跟民俗文化,或台東本身的原民圖騰,甚至以前蘭嶼最傳統的野銀聚落,竟然已經被現代水泥房子圍起來,達悟族知名作家夏曼‧藍波安面對家鄉越變越現代化,透過書寫記錄了族人被都市文明沖刷、被物質消費奴役、小島被外來觀光商業化,人與島的性格被侵吞、消化的悲傷。還好夏曼身上流著達悟男人的血液、行動上投入搶救耆老的口傳傳奇、傳統手藝與妻子親耕糧食、作息。他不僅是作家,更以維持達悟族生活為榮耀。

以時間序列分析預測屏東縣小琉球觀光旅遊人次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到金門船班的問題,作者彭紹宇 這樣論述:

島嶼觀光近年受到國內外遊客的喜愛,人數逐年突破,但相隨而至的是環境及管理問題。其中旅遊人次的預測為管理中一項重要的工作,若能掌握此一資訊,便能有效地進行觀光發展及調整規劃,提升旅遊品質及遊客滿意度。過去有許多研究進行各觀光景點旅遊人次之預測,但其中甚少有相關小琉球之預測,所以本研究以屏東縣小琉球為目標區域,採用時間序列之ARIMA模型進行預測,並協以十種數學推估法來進行比較及討論,預測準確度採用MAPE、MAD、RMSE等三種指標進行實際值與預測值間比較判定。研究結果顯示:(1)以小琉球各月份歷史資料進行模式建置較為恰當,並顯示模式呈季節變化,判為相乘季節性ARIMA模式,於此模式中嘗試加入

與小琉球旅遊人次達顯著之15個關聯變數,其中達顯著變數共有5個,分別為:學生周休二日及假日天數、小琉球往東港客船船班數、東港往小琉球客船船班數、屏東縣民宿住宿人數加總、小琉球各月均溫,加入關聯變數後,模式適配提升,顯示此修改模式更為有效預測;(2)協以十種數學推估法比較,其中ARIMA模式、對數拋物線最小二乘法、龔柏茲曲線、二次拋物線最小二乘法,等方法較為適配。(3)藉由問卷調查瞭解遊客特性及組成,以此推論旅遊人次預測分配,並進行綜合性討論。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及旅遊人次預測分析,掌握小琉球未來的遊客數及屬性組成之變化,藉此作為小琉球未來觀光發展規劃調整的依據。

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

為了解決台北到金門船班的問題,作者洪春柳 這樣論述:

  當代金門六十年(1949-2009),兩岸關係由戰爭而和平。經歷了36年戰地政務的金門,其演藝活動深受兩岸關係、金門政治和閩臺演藝的影響,形成一獨特的演藝生態。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呈現出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一方面掀開了戰地軍旅演藝的神秘性,另方面也道出了金門縣府演藝的蛻變力。 本書特色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呈現出當代金門演藝的變遷,一方面掀開了戰地軍旅演藝的神秘性,另方面也道出了金門縣府演藝的蛻變力。 作者簡介 洪春柳   福建省金門人。金門高中國文教師退休,金門大學兼任講師,曾榮獲趙廷箴優良國文教師、全國Super教師等獎項。金門文史工作者,寫作「老師的話」、「非台北觀點」

、「花言鳥語」專欄,著有《金門傳奇:七鶴戲水的故鄉》、《浯江詩話》、《金門島居聲音》、《不知春去》等書。 陳師序自序-圓一個初秋的夢!前言-當代金門 上篇:戰爭.金門演藝 第一章 炮下猶歌舞第一節 金門本島50年代,金門本土演藝沒落一、1949年前的金門戲曲二、閩劇沒落、京劇興起三、由張春秋到張素賢四、由《國魂》到《牛小妹》五、綜藝雜陳的康樂隊六、無中生有的克難樂隊第二節 臺灣來金50年代,來金軍旅演藝榮盛一、蔣宋美齡與勞軍團二、顧劇團和海加班三、一流的軍旅演藝四、香港影星團與菲律賓藝宣隊 第二章 歌聲壓倒炮聲第一節 金門本島60-70年代,閩劇社再興,藝工隊榮盛一、莒光閩劇社風光到臺灣二、

地方戲曲的鑼響、聲歇三、全島走透透的小型康樂隊四、多次赴臺的金城藝工隊第二節 臺灣來金60-70年代,由軍旅演藝轉型電視演藝一、軍旅演藝進入鼎盛期二、陸光京劇隊又來了三、豫劇團與臺語劇隊四、由《郭子儀》到《田單復國》五、藝工隊與歌劇隊六、電視歌舞的新時代 下篇:和平.金門演藝 第三章 炮聲遠去第一節 金門本島活躍於80年代的金門文化團第二節 臺灣來金80年代後,臺灣演藝來金走向多元化一、電視勞軍盛宴二、文化上前線與藝術下鄉三、金門酬神戲的鑼鼓再興四、永遠的戰地情人:鄧麗君 第四章 兩岸三地大舞臺 139第一節 金門本土90年代後,金門本土演藝覺醒一、傳統戲曲古調新唱二、現代演藝萌芽了三、本土演

藝走出金門四、金門國樂團赴臺競技五、金門少年合唱團走遍八閩六、蛻變為音樂島的金門七、金門縣府演藝第二節 臺灣來金90年代後,來金臺灣演藝求變多變一、來金的臺灣傳統演藝二、來金的臺灣現代演藝三、由軍中話劇直接跳入兒童戲劇第三節 大陸來金2001年金廈小三通,大陸演團來金成常感一、叩關金門的廈門金蓮升二、循小三通來金的大陸演藝三、來金大陸演藝的類型四、翔安戲校唱紅金廈海域 結語-戰爭、和平、演藝、人一、金門演藝空間的變遷二、金門演藝類型的變遷三、戰爭.和平.演藝.人 附錄一、我把金門日報翻了一遍二、尋訪金門舊戲院三、對談金門本土演藝四、1949-2009年金門演藝大事記 前言 當代金門   欲瞭

解當代金門,需先瞭解兩岸關係。兩岸關係,指的是1949年後,臺灣和中國大陸分隔於臺灣海峽兩岸的狀態。本書取材兩岸關係六十年,時間由1949年至2009年。六十年一甲子,《史記》〈天官書〉:「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以1979年中國大陸停止炮擊金門為分隔,前三十年,兩岸的關係為戰爭,後三十年,兩岸的關係為和平。   將兩岸關係放入國際政治的觀察視野,六十年來,國際政治,由冷戰的兩極體系轉向後冷戰的多極體系,由意識形態相左轉向兼容修正路線,臺海兩岸關係,亦由漢賊不兩立轉向同族相認,由完全隔絕轉向密切交流。   國際政治影響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影響金門政事。兩岸關係六十年,由戰爭而和平,由隔絕而交流,

由對抗而合作,變遷甚大。金門小島夾於兩岸之間,以地緣因素,亦由古寧頭戰場轉向為金廈共同生活圈,政治角色隨著兩岸的脈動而一再轉型。戰爭的年代,金門無可避免地淪為兩岸衝突區,和平的年代,金門亦無所選擇地成為兩岸中介區。   「當代60,戒嚴43,戰地36」,當代金門60年,其中,有長達43年的戒嚴期,36年的戰地政務,在戒嚴令與戰地政務的雙重軍事管制下,金門全島百分百戒嚴,號稱世界上戒嚴時間最久、管制最嚴的地區。直到1992年11月7日,當代金門關鍵性的一日,金馬戰地政務終止,開放觀光!開放之前,金門對外完全閉鎖。   本書在兩岸關係的框架下,參考郭哲銘的《浯鄉小事典》,將1949-2009年的當

代金門,在時間的縱向面,以八二三戰役、停止炮擊、開放觀光、金廈小三通為四個切斷點,分成戰地前線(1949-1958)、單打雙不打(1959-1978)、三民主義模範縣(1979-1992)、金門開放觀光(1993-2000)、金廈小三通(2001-2009)五個階段來觀察。   基本上,戰地前線、單打雙不打正符合兩岸的戰爭衝突時期,三民主義模範縣則由兩岸的冷戰冷和時期至和平交流時期。較特殊的是:1987年11月,兩岸關係進入和平交流時期,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但金門因戰地政務的限制,直到1992年11月才開放觀光,開放的腳步比臺灣晚了五年。但2001年金廈小三通後,藉小三通之便,金門與大陸交

流的腳步又比臺灣快了起來。   一、戰地前線(1949-1958)   1949-1958年,兩岸關係激戰十年,戰役多次,其中,最關鍵性的兩次戰役,一為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一為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戰場皆在金門。   1949年的國共戰爭,共產黨軍隊一路凱歌,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10月25日,金門古寧頭戰役,解放軍2萬8千多人,登陸金門,在古寧頭一帶和國民黨軍隊激戰兩晝夜,雙方由火力戰而至短兵相接,浴血周旋,最後,解放軍遭受了全軍覆沒的挫折。這場戰役,擋住了解放軍解放臺灣的氣勢,關鍵性地穩定了兩岸的局勢。故11月,福建省政府播遷金門,中央任命胡璉為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第十二兵團司令官。

  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復行視事。從此,臺灣的「反攻大陸」和大陸的「解放臺灣」,隔著臺灣海峽高聲對唱著;也從此,金門成為戰地,幾乎是年年有戰爭,月月有衝突。1956年7月16日,金門、馬祖兩地區更分別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以軍領政,軍政民政一元化,福建省政府遷臺。   1958年八二三炮戰震驚中外!8月23日下午,中國解放軍以340門的炮火對金門猛烈轟擊,在兩小時內,落彈5萬多發,且自是日起,連日炮戰,炮火激烈空前,迄10月6日,炮擊金門總計40餘萬發。這場長達44年的炮戰,確保了金馬屏障臺灣的安全,奠定下後來臺灣三十多年政經建設的宏基。   軍事學家如此解釋八二三炮戰的意義:中國大陸只是

藉這場炮戰來試探美國協防臺灣的底線,並不想真的一舉拿下金門。如果臺灣失去其在大陸沿海的據點,將使國際間更便於製造「兩個中國」的論調,所以中國大陸才會留下金馬,作為牽制美國戰略的「絞索政策」。   金門被炮擊,毛澤東給了蔣介石一個有力回絕美國人「劃峽而治」主張的理由。蔣介石隨即向美國政府提出護航要求,以便對金門補給。毛澤東下令:炮火只打臺艦,不打美艦。   1958年9月,蔣經國乘艇冒炮火抵金,慰問將士及遭炮彈災害之民眾,訪問美軍顧問組、正氣中華報社、救國團金門支隊等。他強調金門地位的重要:「無金馬即無臺澎」,「無金門即無中華民國」,「今天金馬的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問題,是世界兩大集團鬥爭的尖端,所

以金馬不只關係國家的存亡,而且關係自由世界的安危。」當年雙十國慶,蔣介石《告全國軍民同胞書》再三強調:堅守金門,絕不後撤。   遠在美國的艾森豪總統,趕緊調動近50艘的英艦進入遠東,並提出停火談判,獲得蘇聯支持的毛澤東奚落了他們一番:「中美之間並無戰爭,無火可停,無火而停火,豈非笑話?」艾森豪似乎不明白事態的發展,後來,在其回憶錄《締造和平》中,以美國人特有的坦率承認:「我奇怪我們是不是在進行一場滑稽歌劇式的戰爭了。」   二、單打雙不打(1959-1978)   長達44天的八二三炮戰,最後以單打雙不打炮擊金門的方式結束激戰,並維持兩岸的戰爭狀態。1958年10月6日,停火一週,繼又停火兩週

,26日,北京宣布:雙日停,單日打。   中國解放軍指揮官葉飛的《征戰記事》,臺灣國民黨軍隊指揮官胡璉的《金門憶舊》,都提及這段單日炮擊的決策過程,大意為-   10月6日,毛澤東親自撰寫,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告臺灣同胞書》,「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合為上計。」25日,發布《再告臺灣同胞書》,並宣布逢單日打炮,逢雙日不打金門,以便「使大、小金門、大膽、二膽的軍民都能得到充分的供應」,「以利你們長期固守」,「一致對外」。從此,炮擊形式被固定下來,金門炮戰演變成純粹政治意義的行動,雙方的炮擊目標不是對準軍事要地,而只是象徵性地落在沙灘上。   八二三激烈炮擊的意義消失了,但為了繼續維持國

共兩黨的戰爭狀態,卻創造出了一種人類史上相當詭異「單打雙不打」的戰爭形態。   在單打雙不打的戰爭形態下,炮火的威脅,仍殘酷且實在地影響了金門人的生活。因為炮火,要躲防空洞;因為炮火,有人不幸身殘,甚至命死。直到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後,1979年元旦,北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同日,國防部長發布《關於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一段炮擊的歷史才劃上句號,而金門承受單打炮擊已長達二十年。   總之,兩岸關係中三十年的戰爭衝突期,包括十年的激戰和二十年的單日炮擊,金門成為兩岸政治交鋒的戰場。戰地金門與東西德柏林圍牆、南北韓板門店,同稱世界三大冷戰區。   三、三民

主義模範縣(1979-1991)   1979年,兩岸關係由戰爭轉向和平。國際上,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並與臺灣斷交,美國、中國大陸、臺灣的三邊關係面臨重整。兩岸之間,大陸對臺灣提出和平統一的政策,並停止對金門炮擊,臺灣態度上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但政策上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回應,大陸另提一國兩制。   80年代,金門處此兩岸關係冷戰冷和時期,在政策的理論摸索下,具體成為三民主義實驗縣。雖然三民主義模範縣的構想起源更早。   1960年4月,蔣介石蒞金,指示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並指示先訂方案,詳擬計畫,次則全體動員,共同向此目標邁進。故1961年政府明定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   此指示

,決定了金門三十多年的建設方向,同年,金門政委會、縣政府即訂頒《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1963年,訂頒《如何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1976年,訂頒《金門縣三民主義實驗六年建設計劃大綱》,計畫訂頒甚早,但真正落實執行政策,卻是在80年代兩岸冷戰冷和的氛圍下,1981年,訂頒《金門三民主義實驗縣實施大綱執行計劃》,1986年,訂頒《加速推展金門三民主義實驗縣建設六年計劃》。   三民主義模範縣時期,蔣經國多次巡視金門,對金門的國防、民生關懷備至,並在院會中頻頻嘉許金門的整潔環境和戰鬥精神。總結之,三民主義模範縣的目標有二:軍事上戰勝敵人,政治上提供重整大陸的建設藍圖。   80年代,當

兩岸關係由戰爭轉向和平,金門和臺灣的政經腳步反而產生大落差。80年代末,臺灣已由農業社會成功轉型為工商社會,其經濟發展被國際譽為奇蹟。1986年民進黨成立後,民主政治更是大躍進,1987年,臺灣終於解除了三十八年的戒嚴,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1991年,臺灣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但基於戰備與安全,金門由司令官宣布繼續戒嚴。   50-70年代,三十年的兩岸戰爭時期,金門基於地緣因素,理所當然成為第一線的國防守備者,但80年代後,兩岸轉向和平時期,金門還是被要求繼續扮演守備者的角色,軍方的理由是:兩岸關係雖進入低度衝突11,但只要中國大陸一天不放棄武力犯臺,兩岸的敵意就無法消除,因此金門的守備仍需要。

  1987-1992年,就在這「臺灣開放,金門尚未開放」的五年裡,一向安於兩岸守備者角色,一向無聲音的金門島民,首次對自己的地位有了反省,有了聲音。相較於臺灣的民生富裕、政治民主,臺灣能,金門為什麼不能?金門人省思到模範縣的精義和戰地政務體制的存在。   金門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如此形容:「現實的體制,似乎把在地金門人給捆綁了,在歷經戰爭與和平,遍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後,金門人從歷史的隧道中走來。在一個隨時可能被炮彈打死的環境中,金門人普遍有著生存上的危機感。」   金門前民選立委陳清寶反思:「以往四十年,金門人很少表達意見,主要是不敢,因為金門人飽經戰火,一直有一股莫名的恐懼藏在內心深處,加

上戒嚴、白色恐怖,這是臺灣這些年來有積極的民主運動,而金門卻沒有的原因。」   1991年5月,金門人在臺北立法院前,展開長達十一天的「五○七反戒嚴」靜坐抗議,旅臺金門大專女生脫下金馬女兵自衛隊迷彩服,作引火焚燒兵服的街頭戲表演。一向忠黨、愛軍的金門民眾,強烈表達「反對軍管」、「軍民分治」的聲音。   1992年11月,在國際性的和解背景下,在兩岸關係轉向和平的氛圍裡,在金馬人士的抗議聲中,金門防衛部司令官鄭重宣告:「金門地區自11月7日零時起,解除臨時戒嚴,並終止戰地政務,依法實施軍民分治。同時,臺灣民眾自1992年11月7日起,可自由申請來金門。」至此,實施了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終得終止,金

門由閉鎖轉為開放,解除戒嚴的腳步比臺灣晚了五年。   儘管臺灣當局對金馬解除戰地政務多所顧慮,再三提示金門民眾:「金馬解除戰地政務,雖然解除許多限制,但是過去金馬在地方財政及建設上受到軍方的資助,今後也將大幅減少,另外,應盡的義務也相對增加,過去幾乎不必納稅的優渥將不再重現,服兵役的義務也不可免,金馬居民應學習適應整個大環境的變遷。」但基本上,金門民眾還是以興奮的心情來迎接戰地政務的終止,迎接金門的開放。   四、金門開放觀光(1993-2000)   90年代,兩岸的和平交流已由民間往來,進展到官方對談。1992年,海基、海協兩會舉行香港會談,建立九二共識,跨出關鍵性的第一步。1993年,汪

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   廈門海岸,在戰火消逝多年後,升起了和平的煙火,起初,只有廈門單方面向金門方向燃放,不久,廈門與金門隔岸對放煙火。   國際詩人鄭愁予吟唱著兩岸的煙火:「煙火是戰火的女兒 嚴父的火灼痛 女兒的火開花 花開在天空疑是星星也在撒嬌 彩光映在海上莫非波濤跟著巧笑 哎,讓女兒自由地長大罷!哎,讓女兒自由地長大罷!讓她撒嬌 讓她巧笑 讓她推開廣廈之門正是金色之門 洛陽兒女對門居呀!中秋月圓是歷史的舞臺 讓飲者飲出那月老的浪漫 乾守望之杯!乾相助之杯!乾杯呀……哎,兒女的自由長大不就是門當戶對了嗎?」   金門的戰地角色在兩岸和平的氛圍下終於轉型!1992年11月7日

,戰地政務終止,金門解除軍管,軍民分治,還政於民,走向地方自治。1993年,第一屆縣長民選,1994年,第一屆縣議員民選,1995年,金門國家公園成立,1996年,福建省政府遷回金門。縣政府、縣議會、國家公園、省政府,成為解除軍管後金門最重要的四個權力單位。   其中,陳水在以縣長一職,從軍派、官派到民選,深入地見証了這段金門的轉型期。1991年5月1日,陳水在以上校軍階擔任戰地政務「軍派」金門縣長,1992年戰地政務終止,金門解除軍管,陳水在轉為首任「官派」金門縣長,1993年底,首屆金門「民選」縣長,陳水在毅然退役,投入選戰,並當選,1997年再度蟬連。從軍派、官派到民選,陳水在歷經了三階

段四任期、長達十一年的金門縣長職務,也關係了金門由戰地到觀光地的轉型。   上任之初,陳水在即提出金門不能不變的理由:「在解嚴與終止戰地政務後,金門角色的轉變,有大環境的因素,有小環境的理由。大環境指在臺灣的民主化與兩岸關係的和緩中,決定了金門不能亦不必再辛苦地扮演國防守備者的角色;小環境指金門歷經三十六年戰地政務的特殊體制後,在民智開放及時代潮流的衝激下,改變,成為不可避免與無從逃避。」   陳縣長提出「我的家鄉我的愛.萬事莫如建設急」的政治企圖,和「明日新加坡」的社會願景。清楚表達其對金門的施政理念:政治建設-民主化;經濟建設-自由化;社會建設-公平化;文化建設-本土化。並指出近程金門的目

標-觀光、休憩,中遠程金門的方向-金廈經濟特區。   走過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駐軍逐漸精簡後,金門的未來在那裡?陳水在提出〈發展金門觀光事業的構想和藍圖〉一文,說明發展觀光似乎是金門別無選擇的一條道路。而文化建設上,既確定了本土化的定位,但金門的文化是什麼?答案卻是模糊的,因此尋找金門文化成為一個施政的重點。陳水在並於1997年發表〈以文化立縣-使金門成為文化綠洲〉一文,確立金門以文化立縣的主軸。   1998年,再度蟬連縣長的陳水在向議會作施政報告時,更具體提出:「金門觀光最重要的資產,不在好山好水,而在金門有傲世的閩南文化、戰地文化。」此說明也把觀光立縣、文化立縣作了相輔相成的結合。   

1993-2000年是金門重要的轉型期,由閉鎖轉型開放。自1949年後,閉鎖戒嚴長達四十三年的金門,在嚴峻緊張的兩岸關係下,長期扮演國防守備者的角色,軍方強權領導,口徑一元,島民一向宿命沈默。開放後的金門,軍民分治,還政於民,轉型很快,改變很多,思考也很多,民主的思考、福利縣的思考等等,聲音更由一元而多元,全島充滿了革新的氣象。   首先是民主的思考。由民意支持的民選縣長,可以跳脫軍方利益立場,以火車頭的角色,帶領縣政團隊以島民的立場,尋求金門人的新定位、新方向。陳水在一轉型為民選縣長,在民意的支持下,即以強勢領導的風格,表達金門人當家作主的決心和企圖心。在兩岸關係中,陳水在以「金門屬於中華民

國」的定位,力主「金門優先」的發展原則。強調以金門為本位,任何黨派任何人不應以任何理由犧牲金門,金門人應有它的生存權、發展權,不應再繼續扮演苦難、犧牲的悲劇性角色。主張金門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應有自己的聲音,金門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同等重要,駐軍與開發經濟建設可以相輔相成。   其次,福利縣的推動。金門縣政的重心由國防回歸民生,以金門酒廠為經濟命脈,縣府團隊積極為金門酒廠開闢第三條生產線,新建第二廠,大量發放菸酒牌照,讓金酒的銷售利益能為縣民所均霑。並以金酒利益推動老人年金、學校免費午餐、公車免費等社會福利,企圖打造金門成為福利縣。   有思考,就會有聲音。開放後的金門,社會自由,開始允許不同的聲音。

於是,多元的聲音出來了!政治的討論和批評不再被視為禁忌,甚至能包容異議的存在,允許臺灣民進黨金門黨部的成立。   基於金門對兩岸和平的殷切期盼,在兩岸大三通尚有疑慮之前,金門縣府團隊即積極回應福建官方的提議,推動兩門(金門-廈門)對開、兩馬(馬祖-馬尾)先行的「小三通」。   1996年1月7日,廈門市文化局局長彭一萬金門行,與金門地區文藝界人士舉行金廈文化交流座談,達成金廈兩地先組成對等文化團體以當交流窗口的共識,並從辦藝文展覽做起,以實質打開金廈文化交流的第一步。8日下午,彭一萬局長離金前,特書「長空有月照兩岸 浩海無礁宜三通」一聯,向金門鄉親表達三通的意願。   1998年的《金門季刊》

首頁詩,表達出當時大多數沈默金門民眾的心聲:「一衣帶水之隔 四十多載睽違 青山依舊 鬢已成霜  鄉愁如潮 跌宕起伏 為何小小的一步 竟跨得如此艱辛 雞犬相聞的距離 走了近半個世紀 交流之門已開啟 兩岸之橋已架立 讓悲苦成為過去 把仇恨化作情誼」。   重啟金廈交流之門,讓仇恨沈入金廈海域,固然是金門人遙望咫尺天涯廈門時的期盼,但他們也了解五十多年來金門對臺灣長期的經濟依賴關係,了解臺灣和大陸官方對談的重重阻礙,因此在兩岸關係上,金門人有一種充滿地域特性的繁雜情結。金門學者張火木稱之謂「金門情結」,並解釋為:「經濟面要求兩岸三通,政治面要民主反臺獨,軍事面去軍管要駐軍。」   五、金廈小三通(2

001-2009)   2000年,臺灣由民進黨執政,陳水扁政府的一邊一國論、公投入聯等議題,引起北京政府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的反彈,兩岸關係因主權問題而陷入膠著。但也在此兩岸三通疑慮仍多之時,兩馬先行、兩門對開的小三通構想,反而得到了實驗的機會。   2000年3月21日,《離島建設條例》在立法院拍板定案,為金廈小三通提供了法源依據。《離島建設條例》第18條:為促進離島發展,在臺灣本島與大陸地區全面通航之前,得先行試辦金門、馬祖、澎湖地區與大陸地區通航。   2001年1月2日,金廈小三通之路正式啟航,重啟因國共戰爭而隔絕了五十二年的金廈航線!首航儀式有聯:「金門廈門門對門;族同情同同安同」

。金門縣長陳水在親率縣府各單位主管、民意代表、社會名流等,一行近200名,搭乘太武號、浯江號客輪,浩浩蕩蕩,由金門料羅碼頭出發,乘風破浪,直航廈門和平碼頭。雖然在小三通之前,金廈海域已有許多大陸漁民的小額貿易,金門零售市場充斥著大陸貨,但面對官方正式的世紀破冰之旅,小三通的化暗為明仍讓金門民眾興奮不已。   在第一任民選縣長陳水在任內,金門已確立了「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施政方向。2001年5月,李炷烽繼任縣長,再以「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為施政目標。   金廈小三通的政策快速地推動著,金廈海域的變化日新月異。2001年,船期猶不定,而且只限金門籍者出入,旅行社以團進團出的方式處理。

2002年4月,金廈小三通定期航班,每逢周二、周五開船。2003年後,除了SARS事件,小三通暫停二個月(5月17日-7月16日)外,金廈航線可謂一路暢通,越走越繁榮,尤其是中轉的臺商,絡繹於途。   金廈小三通旅客人數呈倍數跳躍成長,2001年旅客總數2萬1千餘人,2002年為5萬3千餘人,2003年為16萬人次。2004年2月3日起,更進入天天有船班的階段。2004年,小三通旅客總數突破40萬人次。2005-2007年,每年增加10萬人次。2008年,金廈水路,由和平碼頭移至東渡碼頭,並增闢金門水頭-廈門五通新水路。2008年擴大小三通政策後,旅客總數更高達97萬多人次。金廈航線儼然成為兩

岸間的一條黃金航線。   2001年,金廈小三通的道路一開後,金門的地理位置依然,但在實際生活上,金門人除東進臺灣外,又有了西入大陸的選擇;同樣地,不僅臺灣人可西入金門,大陸人亦可東來金門。金門,蕞爾小島,突然之間,卻有了兩岸中轉的便利。金門的兩岸角色定位,亦由「前線」明顯轉型為「中介」。臺灣《遠見雜誌》曾以〈金門,第二春〉特別企劃,探討小三通後對金門的衝擊。其結語:「開放後的小三通,讓金門人變得離臺灣越來越遠,離廈門越來越近,原來是臺灣的邊陲的金門,卻可能透過小三通,變成臺灣最國際化的前鋒。」   金門人對小三通的期待,以經濟面為最主要的考量。金門學者陳建民研究兩岸小三通議題,曾對金門民眾進

行問卷調查,有關小三通是否達成促進金門的建設與發展?有27%同意、41%不同意,可見金門人對小三通的經濟成效並不滿意。但小三通是否要繼續推動?有56%同意,只有9%不同意,且在金門與大陸的經濟關係未來會更密切的預期上,有56%同意,13%不同意。則又表達了金門人既敏感於兩岸的互動關係,對小三通又是充滿期待。   日本學者石原忠浩的研究,探討臺灣、大陸、金門三方面對小三通政策的立場,發現其各有偏重:「臺灣中央政府,在以安全為最核心的考慮下,藉小三通振興離島經濟,並作為未來大三通的試驗措施;中國大陸政府,則將小三通視為中國內部的事務,是民間以及地方的交流;至於金馬地方政府,卻是希望透過經濟交流來振

興地方經濟,其實際經濟利益比政治原則重要。」   夾於兩岸之間,金門期許自己的角色是和平的溝通者、和平的觀光島。「戰爭無情.和平無價」,李炷烽縣長曾再三表示:「金門介於兩岸之間,金門人比臺灣更瞭解大陸,也比大陸更瞭解臺灣,因此,金門可以扮演兩岸溝通的使者。」「金門未來的發展,必須仰仗金廈共同生活圈整體構想的完成,更重要的,金門必須要朝完全非軍事化方向努力。」「金門將發展觀光當做全民運動,下一階段的觀光客源,並期待來自中國大陸。」   2008年5月20日,臺灣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馬英九政府一上臺,即致力於修補低氣壓的兩岸關係,重啟中斷十年的官方協商,並啟動兩岸海空大三通。2008年8月24日馬

總統蒞臨金門,出席八二三炮戰50週年紀念大會,即以〈從殺戮戰場到和平廣場〉為題,提出深耕和平思維、強化自衛實力的主張,呼籲兩岸和解休兵,讓金門從20世紀的兩岸殺戮戰場,蛻變成21世紀臺海的和平廣場,期望未來的金門與廈門,這兩門將是「和解之門」、「和平之門」和「合作之門」。 第一章 炮下猶歌舞第一節 金門本島50年代,金門本土演藝沒落一、1949年前的金門戲曲1949年前,金門演藝原生態為閩南演藝。金門地處閩南海隅,風俗樸實,崇向朱子教化,生活中注重耕讀傳家的價值觀。耕讀是工作,而耕讀之餘,酬唱南管,老少雜坐,引吭而歌,則成休閒娛樂。至於傳家的觀念,表現在重視歲時祭祀上,每逢神明聖誕或宗祠奠安

,有延請戲班演酬神戲的民俗,戲班包括本島與大陸內地,故民間多熟悉南管和閩南戲劇。根據《金門縣志》卷三〈人民志〉記載:金門舊式娛樂,音樂方面有南管,民間歲時令節,業餘娛樂,多唱南管,每見村肆街巷,老少雜坐,引吭而歌,輕弦慢板,其樂陶陶。時或搭紮錦棚,登臺獻唱,聲音清越,通宵達旦。金門南管,以清中葉為盛。有後浦許玉者,能自譜新聲,遊遍閩南各縣,會盡知音,飲譽樂壇,後漸失傳。清末古寧頭李森梅,再自浦園延請名師來金課子,全家習唱。……其子勇受聘鼓浪嶼三年……民國10年後,李家先後在後浦、浦邊、後沙等處,設館授徒。……抗戰前,為金門南管全盛時期。由縣志可知:金門南管史以清中葉、抗戰前為兩個興盛期,後浦、

古寧頭曾有老師產生,且常與閩南管友交流。當金門南管興盛時,老師還受聘於大陸,但當金門南管衰微失傳時,亦要向大陸延請老師來薪傳。金城城隍廟南管樂團清朝即已存立,現今南管樂音仍酬唱不絕,為金門南管樂社中最具淵源且備受敬重者。其它有成立於20年代的金沙南管社、官澳南管樂等。南管樂獲清康熙賜稱「御前清音」,在金門傳唱悠久,有「全民音樂」之稱。但城隍廟南管樂團老團長顏西林的一段話,也點出了南管在金門的粗俗色彩:「古時的南管不能『賺吃』,僅屬不入流的休閒活動,直到近期才漸漸被打破了籓籬。」再根據《金門縣志》卷三〈人民志〉記載:清末,少婦靚裝坐臺前聽戲,前所未有也。民國初,村間演戲,猶以巨繩分隔男女座位,男

前女後,臺上燈光外遮,蓋防男女混雜及無賴輕薄也。金門舊式娛樂,戲劇方面原有地方戲、木偶戲,清末傳入京劇。地方戲,金門舊演戲班,皆僱自外縣,有老戲、七子班戲、高甲班數種,迨大陸淪陷後,乃告絕跡。老戲以南管樂曲為主,專演文戲,其劇目多採崑劇,臺詞及唱做俱為古典作法,故曰老戲。七子班純為泉州小戲,亦以南管為主,演員僅有姣童七人故名,專演《荔鏡緣》、《雪梅教子》等劇目,另有一種專演打鬥武場以水滸傳為主者,俗稱宋江戲。後來有人將專演文戲之老戲與專演武戲之宋江戲,加以配合調和,稱為文武交加戲,俗訛音為戈甲戲或九甲戲。木偶戲有布袋戲、傀儡戲等,……金門民間喜慶以布袋戲酧神,……結婚及天公誕,多演傀儡戲酧神。

京劇於清末流入金門,每年城隍誕辰,必演京劇酬神,否則不能過頭。戰前有福州班常來金門表演,鄉人稱之正音戲,其唱腔曰北管。……光緒年間,邑人聘廈門戲班來金教唱,為金門習京戲之始。……民國32年,成立金門國劇社,聘廈門名票多人來金指導。……抗戰勝利後,顏西林等倡設珠浦票房,聘廈門名武生來金指導。……民國38年,上海聯華劇團來金公演連月,……國軍傘兵飛虎劇團京班,亦來金獻藝。

邁向自由開放:設置自由經濟區對臺灣的挑戰

為了解決台北到金門船班的問題,作者張淑絹 這樣論述:

在中國及韓國強鄰環伺下,擬設置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如何既對治經濟病根,又引領臺灣從「保護管制」走向「自由開放」,進而邁向「世界自由島」,是本研究關切的主軸。運用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途徑(approach),採用參與觀察(participative observation)、次級資料分析(second hand data method)、因果分析(causal analysis)及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歷史為鑑,探討自由貿易區的演變及創新擴散效應。並從政治誘因、經濟誘因、社會誘因、媒體及組織文化等面向,分析臺灣和中國自由化路徑、成功設置示範區的策略,及臺灣因應示

範區挑戰的方法。研究發現臺灣的政經開放歷程,對示範區的發展有正面影響,中國因素影響臺灣發展策略,民主程度和施政成效成反比,各領域守門人共識仍顯不足。受限於中國法規開放重口號難窺全貌,臺灣農業開放問題尚待克服,建議後續研究者補足該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