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藝大 研究所 榜 單 11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北 藝大 研究所 榜 單 112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長華寫的 打開記憶的盒子—疼惜往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陳衍宏所指導 蕭德貴的 旅遊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為例 (2018),提出北 藝大 研究所 榜 單 11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旅遊意象、遊客滿意度、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 厲以壯所指導 廖伶潔的 臺灣的獨立書店─人文教育實踐的新基地 (2016),提出因為有 獨立書店、人文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 藝大 研究所 榜 單 11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 藝大 研究所 榜 單 11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打開記憶的盒子—疼惜往事

為了解決北 藝大 研究所 榜 單 112的問題,作者陳長華 這樣論述:

  在童年的記憶裡,過年時歕春的熱鬧場面,如今已再難見;遠足前一天到雜貨店買餅乾、口香糖的興奮心情,令人懷念那份單純的快樂;淡水火車、第一劇場、圓山動物園、明星咖啡、甚至曾經痛恨的聯考,回首往事,只留下溫馨美好。 本書特點   ★  附精美插畫,閱讀美文之餘,亦可欣賞精美插圖。  ★  文建會前主委邱坤良專文推薦 作者簡介 陳長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學碩士,曾任聯合報資深記者、文建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祕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專門委員。   陳長華從大學時代開始從事文字創作,作品兼及報導文學、散文與詩。文筆細膩,感情豐富,無論寫情寫景,或是身旁小人物,字句行間充滿了溫婉真情,也流露

出對生命的思索及對人生的感悟。著有《美感經驗》、《維納斯三千年》等書,及兒童讀物「台灣美術家」系列:廖繼春、林玉山、李石樵、楊三郎、陳澄波、陳進、洪瑞麟、林之助等十數本。   她:望你疼惜 邱坤良  002一、童年是綺麗的序幕永樂座  014映畫童年  016鞋的生涯  019找郭小兒  022屈臣門口  024草山看櫻花  027遠足的心情  030火車到淡水  033悲情小白兔  035有斑馬的日子  037觀音的容顏  040水門邊的船  042童年的書香  044 二、親情是永恆的記號愛之船  048阿爸的相片  051淡水暮色  053午夜的探戈  055感念十五載  058告別聯

考  060有夾竹桃的風景  063阿媽的布鞋  065嬰仔姑婆  068田埂上的蘋果香  070齋時的芳味  073阿公的手  075找一片天空  077阿富倌  080瘋憨琴  082剪斷臍帶  084 三、傳統飄香新正歕春  088足 音  091蓮花燈高高掛  093清明時節  095五月十三  097屋頂上的胭脂  099紅塵釋迦  102牽新娘網仔的日子  104北港拜媽祖  107阿甜姑和風琴  110阿祖的外家  112 四、懷念古早味雞腿和雞肫  116土司情深  118室內的野餐  121母親的手菜  123燒的油炸粿  126市場口  129紅豆情  131廟前的紅豆仔水

  133烏魚子之味  136筍的滋味  138磺溪午後  140偷橘子的小孩  143明星咖啡香  145故鄉的滋味  148 五、打開記憶的盒子牽不到你的手  152幼 秀  154許一個願望  157藤條印象  159找尋葛老師  161低音號的記憶  163鼎廬茶香  166畫家與記者  168青春點播情  170龍山寺之戀  172冰淇淋滋味  174金山青春夢  177星 夜  179瑪麗亞的眼淚  182古都紅顏  184玉蘭花開  187和大樹重逢  189 她:望你疼惜                                      邱坤良   認識長華雖已二十幾

年,對這個人的了解卻是不久前的事。以前我們不常接觸,偶爾在公開場合或友朋家庭聚會碰面,只是點個頭、問個好而已,很少聊天。三、四年前,她突然來台北藝大唸研究所,因緣際會成為我的學生,我們才有許多時間一起工作,也較有機會深談。  她大學唸新聞,算是當時最時髦的科系之一。當別人盡情地享受大學生活時,她大概像個體質較佳的林黛玉,多愁善感,終日拈花哦吟。她的散文清新可讀,在在反映了少女情懷總是詩。想當年,她的濃郁文藝氣質在環肥燕瘦爭奇鬥艷的大學校園必然獨樹一幟,吸引許多男士的目光吧!大學畢業之後,她如願進入一家大報社工作,原先只想做一名副刊編輯,看看稿子、寫寫文章,於願足矣。但新聞科系的專業背景,以及卓

越的寫作能力,很快被報社延攬做一線的採訪工作,主跑美術新聞。幾年的記者生涯,她的作品見報率更高,難怪許多年輕人跟她見面的第一句話,經常是:「我是看妳的文章長大的!」她的思路細膩,心地善良,講話慢條斯理,永遠是純潔的淑女模樣,就像印象派畫家筆下撐著小洋傘的名門閨秀,儘管如今隨時準備當阿嬤,氣質依然不變。我從沒聽她大聲說話,也沒見過她情緒激昂。我後來才知道她出身大稻埕的殷商家庭,從小受盡呵護,無人對她疾言厲色,她也沒有看過壞人。我想像她小時候的模樣:一身公主裝扮,穿戴白襪、皮鞋,以及有蕾絲花邊的草帽,抱著洋娃娃蹲在家門口看附近的孩子嬉戲;有時隨穿著體面的父母出外吃西餐、逛百貨行,或者到關仔嶺、澄清

湖等名勝旅遊。這種畫面在五○年代的台灣,簡直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幸福家庭成長的人通常具有都市女性的聰慧,以及大戶人家的禮數。可是她除了這些人格特質之外,何以又有台北人少見的膽怯呢?我想來想去,較可能的原因是她童年時被貓狗嚇過,沒有及時收驚,以至長大之後,文靜中帶有幾分羞怯。她溫柔婉約的淑女形象,適於娛樂昇平的盛世,若遇變局,單純、敏感的心靈便容易受到創傷。因而她進入新聞界固然如魚得水,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便顯得招架乏力。  她的閱歷豐富,在美術界人脈極廣,對美術史與畫家生態也十分了解。我常借重她的專長,相邀參與研究計劃。她工作虛心,處理事情有條不紊,私底下也有說有笑,但在人多的場面,不

論聚會聊天,或課堂討論,從不主動發言。大部分時間,她都像個沉默的羔羊,規規矩矩地靜坐一邊,極少發表意見,一副不惹塵埃的神情。就算由她主導的議題,也不會有頭有尾地做個完整報告。她的不動如山,有時讓我又氣又急,從她身上,我深刻體會一句老話:「急驚風碰上慢郎中」。  她不是沒有意見的人,只是反應稍慢,嘴巴才準備張開,別人早已霹靂叭啦把話講完了。我若對她略有批評,或口氣重一點,她立即不動聲色地離席,片刻之後又悄悄回座。我原以為她真的出去打電話或上洗手間,後來才知道是潛入沒有人跡的角落飲泣。等到情緒稍微平復,若無其事地回來繼續當聽眾,會議一結束,再到台北市東區的大百貨公司逛逛,發洩怨氣,紓解壓力。  她

在同一家報社一待就是幾十年,未曾換過跑道。如照傳統說法,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無冕王」,當「王」的人通常能言善道,讓人敬畏,否則就是幹假的。常見一些新聞記者,話講不清楚,卻經常出現在電視頻道上,從天文地理、國際局勢到飛禽走獸、兩性關係,任何議題都能自由發揮,講到有個「八」字。我每次打開電視機,遙控器按來按去,想要找一個沒有這些「資深媒體工作者」的畫面都很困難。他們的面孔令我厭煩,但也不得不佩服這些人的無所不知、無所不敢。看到這些媒體寵兒,再瞧瞧眼前這位打滾數十年的記者作家,她的作風與這些同業恰好背道而馳,完全不符合這個行業的生態。  我發覺她實在不知道︵或不想︶推銷自己,也不會在一個稍微正式的場

合,用銳利的眼光橫掃全場,以較自信、強勢的態度標榜自己,批評或奚落別人的不是。難怪與她相同資歷的人不是步步高升,就是在各行各業獨霸一方。而她,卻始終在原地踏步,永遠當一個小主管。我很想知道,那一天她才會氣定神閑地,對著全場︵三、四個人以上︶說「主席、各位同仁,新聞事業是良心事業EF。」這樣的人放眼新聞界,可謂幾近絕跡,需要立法保護的稀有動物了。  最近一陣子,她的心情格外鬱悶,想必是工作壓力太大,脆弱的心靈滋生憂煩。平面媒體在現代傳播業的競爭下,處心積慮地把追求收支平衡列為第一要務。她所負責的文化版沒有產值,首當其衝,經常被提出來檢討,讓她心如刀割。面對快速、匆忙,而又求新求變的工作環境,她的

人格特質,以及對自己的角色堅持顯然難以自我調適。  朋友勸她退休,過自己的新生活,「歸去來兮」,似乎是不錯的選擇。豐厚的退休金足夠她逛遍全世界各大百貨公司,而在藝文界的人脈,要重新尋找一個新工作也非難事。然而,離開效忠了數十年的報社,對一個十足感性的人仍然心有不捨。畢竟,就在這裡,她度過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在眾多媒體中,這家報社仍不失行政管理與福利制度最為健全的企業體。依我的判斷,頗有傳統企業人情味的老東家,對於這位從少女時代就堅守工作崗位的記者應有幾分惜情,也許不會輕易放棄這塊沉重的「文化遺產」。從另個角度,當下的困境對於剛完成研究所學業的她,何嘗不是一種歷練,她如果視之為新科碩士應有的挑戰,

心境或許能舒坦些。  她不是一個不顧情面、堅決果斷的人,退休與否,一直教她舉棋不定。她每天忙碌工作,直到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家。午夜時分,泡杯花茶,獨自一人坐在書桌前發呆,沉澱一下心情,當淚水盈眶,便是她寫作的時候。一字一淚,苦澀的感覺轉換成清麗的文字,是她另一種宣洩情感的方法。她曾告訴我,每次想到已過世多年的父親,仍不禁潸然淚下。她淚眼朦朧,拿起紙筆,盡情地想著父親的影子,邊寫邊垂淚。童年時代的美好時光,無憂無慮的流金歲月船過水無痕,此情此景卻在腦海中留下無法抹滅的記憶。  面對感傷、委屈與壓力,除了哭泣、逛百貨公司,她以寫作抒發感觸,作品因而源源不絕,並常不動聲色地就一本新書出來了,教人

驚奇。我想純潔與感性是她永遠擁有青春的原因,也是良善氣質的根源。正因如此,長期浸泡在複雜新聞圈的她,才能經常保持清淨,不沾染到太多世俗功利,並讓自己持續進步。我慢慢觀察到她其實沒有那麼脆弱,甚至有些柔弱勝剛強。也許是因為她的經濟環境不差,唯一的兒子也長大了,沒什麼後顧之憂,加上她有許多除憂解悶的撇步,足以避免罹患憂鬱症。她似乎知道如何以時間換取空間,一面準時上班,個性照常沉靜但不急著立即做決定。我突然看到她端莊、鬱卒的臉上彷彿寫著:一切等過一陣子再說吧!  我最終發覺,她的作品有其難以口語傳達的情感世界,最能明顯反映她的個性,值得每一個現代人細細品味。新書問世,她不像一般作者能對自己的創作理念

與作品內容侃侃而談,她努力抑制內心的澎湃,讓外在神態看不出有何欣喜之情。仍如往昔一般,她靜靜坐在一旁,雙手平放在膝前,注視著對方,不發一語,等待別人善意的回應,以及更多更多的疼惜。

旅遊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為例

為了解決北 藝大 研究所 榜 單 112的問題,作者蕭德貴 這樣論述:

摘 要本論文旨在探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旅遊意象與遊客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與 SPSS25.0進行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成對樣本檢定及相關分析,來檢定遊客人口背景特性在旅遊意象與遊客滿意度等二個構面之差異,並利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各構面之適合度及其潛在變數間之相關性。本論文採用問卷調查法,編製「旅遊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為例」問卷為研究工具,本研究採用PZB(1988)理論中提出的SERVQUAL問卷量表為基礎,改編建立遊客滿意度感受與旅遊意象認知量表,以宜蘭園區各項表演活動、服務提供及軟硬體設施等構面,彙整遊客對旅遊意象與遊客滿意度問卷設計

之量表,對宜蘭園區遊客進行訪問調查取樣,共發出368份問卷,獲得有效問卷349份,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藉由旅遊意象與遊客滿意度之衡量模式,可以用來解釋旅遊意象與遊客滿意度等二構面間之交互影響關係,研究發現;以旅遊意象與遊客滿意度呈現中度顯著正相關,遊客對傳統文化內涵感受滿意程度高於園區價格消費感受,對旅遊意象遊客認知中對歌仔戲表演具有傳統文化特色認知較高。遊客對文化內涵感受其中主題踩街表演較高。不同的遊客對旅遊前期望與旅遊後感受有顯著落差。遊客對傳統建築認知以文昌祠建築排序較高,且為政府文化建築之唯一性。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進一步提出可能的管理意涵,並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及

委外民間機構業者在規劃推廣與執行上之參考;一、降低商業化氣息:透過ROT公私協力方式經營園區營運,需磨合經營理念和推陳出新。倘過於商業化,忽略文化特色內涵之推展深化,也會影響遊客旅滿意度之提升。經研究發現,北部遊客對價格消費感受滿意程度較低,園區又以北部遊客居多,因此對各項餐飲、商品價格偏高現象,需加以檢討改善,以提升遊客滿意度。二、親子遊樂區之營造:收涎抓周活動過去一向是傳藝宜蘭園區最亮點,頗受遊客喜愛,惟現因場地規劃不當,造成遊客流失。經研究發現,低年齡遊客對設施認知構面高於年長遊客,建議加強具有傳統文化之童玩元素商店或商品,增加親子互動區之營造以提升滿意度。三、園區裝飾氛圍多元化:經研究

發現,具有臺灣特色的傳統藝術文化氛圍是遊客較高期望項目之一,建議在每逢過年過節時,能多有不同裝飾氛圍多元變換,讓遊客每次遊園體驗不同傳統氛圍,感受那一分回味與感動。四、充實軟硬體設施:場館經十五年來之營運,受天然侵蝕致營運功能漸失,亟須予整修並充實設施,且經研究發現,歌仔戲等表演甚受喜愛項目,建議加速興建新場館提供更佳表演空間,創造新亮點及邀聘更多傳統表演藝術團體表演,落實演訓合一,使表演團體得以延續文化生命,互蒙其利。五、文昌祠建築唯一性:經研究發現,就旅遊意象之建築認知觀之,遊客對文昌祠建築有較高認知,顯示文昌祠建築為國內首座公立之唯一性,普遍受到考生及家長們祈福金榜題名之願望,建議每逢重

要考季,多舉辦相關考試祈福活動,開發為園區另一新亮點。六、長遠規劃與穩定經費挹注:傳統藝術文化目前正處於文化領域最弱勢的一塊,宜蘭園區擔負著傳統藝術推廣與保存及人才培育等任務,經研究發現,園區票價雖有較高滿意度,但委外民間機構卻有意提高票價之聲浪,為維持此一優勢。建議機關需有長遠規劃傳統藝術發展階段性目標及積極爭取穩定經費挹注,以補民間機構不足或不願投入之資源。七、公共利益促進與體現:遊客進入園區想達成旅遊期望,進而感受旅遊滿意的收穫,本園區係政府單位,其公共利益乃政府與民眾共享價值對話之結果,需廣納多方意見並有效結合民間資源,達成雙贏局面,建議未來加強公、私協力調和,各展所長,更積極投入文化

資源,以達成文化寓教於樂之綜效。

臺灣的獨立書店─人文教育實踐的新基地

為了解決北 藝大 研究所 榜 單 112的問題,作者廖伶潔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的獨立書店做為實踐人文教育、傳播文化的新基地,及發展成文化觀光新亮點、公民活躍第三空間之可行性,並推論獨立書店未來之前景,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公私部門及產業鏈相關單位提出具體建議。 研究方法採用觀察與深度訪談方式,實際走訪臺北市與宜蘭地區共30家獨立書店,並總共訪談了6位店主、2位店長及2位員工,蒐集其開店初衷、經營理念、營運甘苦,以做為研究分析時的主要參考和依據。 結論顯示:臺灣的獨立書店深具時代意義功能與文化價值,政府及民間應給予支持。業者須扮演聯繫出版業與消費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尋求同業間橫向的串聯,遊說政府部門給予政策支持或適當補助,須

開創書本銷售之外,更多文化空間的附加功能,以促進閱讀推廣、藝術分享、人文學習、人際交流及社會改革等。  文末提出之建議有:文化主管機關應從法制面和執行面,對獨立書店提出實質的支持與協助;各縣市政府應視獨立書店為社區營造的夥伴;教育部等學校單位應與獨立書店共同推廣閱讀活動;出版業須與獨立書店共同辦理書籍分享活動,並確保出版質量;獨立書店業者必須創新服務,並加強與在地社區連結。關鍵詞:書、閱讀、獨立書店、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