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勵志文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睿政寫的 就算沒學歷、沒成就、沒背景也要懂的16個「呆人處世」之道 和弗雷.達斯特的 創造對話:史上獲獎最多的設計公司IDEO執行董事親授,掌握人心的7個頂尖溝通策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勵志又不失溫柔的勵志文案也說明:勵志又不失溫柔的勵志文案. 語言: CN / TW / HK. 時間 2021-04-18 09:28:09 唯己者楊陳. 主題: 美文. 01.最近的狀態是:真的很累,但是還是想加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易富文化 和平安文化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王松木所指導 康瀞云的 以敘事學觀點論《琅琊榜》的人物與情節 (2020),提出勵志文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琅琊榜、人物塑造、敘事策略、敘事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設計學系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嚴貞所指導 郭展嘉的 國際主義風格應用於中文書籍編排設計之創作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國際主義風格、書籍設計、版面編排設計的重點而找出了 勵志文案的解答。

最後網站励志文案正能量长句 - 百度一下則補充:励志文案 正能量的句子- 百度汉语 ... 新的起点,意味着你将展开人生又一阶段的绘画,用这属于你的天蓝色时间,画下一个能够任你未来遨游的天空!展翅飞行! 做什么事都要坚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勵志文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就算沒學歷、沒成就、沒背景也要懂的16個「呆人處世」之道

為了解決勵志文案的問題,作者吳睿政 這樣論述:

沒學歷、沒成就、沒背景,就只能任人宰割嗎? 傻子才全盤接受! 人可以看起來呆,但處世一定要聰明!   如果出生沒有含金湯匙, 就讓自己成為千錘百鍊的鐵湯匙!     別讓學歷、成就、背景侷限自己!   ● 沒學歷也沒關係,用你的努力寫下輝煌經歷!   ● 沒成就也沒關係,用你的能力達到功成名就!   ● 沒背景也沒關係,用你的思維描繪璀璨願景!     人可以看起來呆,但處世一定要聰明!   ● 棒打出頭鳥,沒有顯赫背景、沒有穩固靠山也沒關係,   ● 低姿態做人,鴨子划水做事,坐享漁翁之利的就是你!     ■ 會做人、會待人,成功勢在必得!   學歷、成就、背景都只是身份標籤,   在

社會打轉、在職場生存,「你會什麼」比「你有什麼」還重要!     ◆ 成功法1 「會做人」比「會做事」還重要!   「見微知著,睹始知終」,從小地方就可以看得出人的本質、事態的發展。待人處世更要留意微小之處,這些關鍵細節可能就是你谷底翻身的大好機會。出生沒有含金湯匙,就自己做把更耐用的木湯匙!     【案例1】在會議中,有人正在發放資料給大家,你會坐在原位等候,還是起身協助?(見內文攻略2 優秀做人,成功做事)     ◆ 成功法2 多管閒事,不如多管好你自己!   人生智慧「做人呆呆,處世靈活」,想在社會與職場上生存,裝傻這個技能一定要會,不要讓自己成為茶水間八卦的中心,也不要當一隻沒看清

楚形勢就好出風頭的出頭鳥。     【案例2】在團隊工作中,你看到有人做錯了某件事情,你會直接當面指正,還是隱而不言?(見內文攻略9 蹲得愈低,跳得愈高)     ◆ 成功法3 社會在走,隊友要有!   孤軍無援只能自己奮戰的人生,過得也太辛苦了。走在成功這條路,不僅要向內經營自己的身心強健,也要向外發展人脈完全,「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自己無法做成的事,就呼朋引伴一起努力。     【案例3】與人交際時,你發現某個人總是情緒不佳,你會和他促膝長談,還是閃得遠遠?(見內文攻略11 處理好人,事就好辦)     ■ 所有社會人士必讀的一本書!   出了社會,職場生存的最強攻略!   4大

贏家思維 X 16個處世之道 X 60招行動攻略   完全適用──自我管理、朋友結交、職場鬥爭、人脈經營、業務開展     本書改版自2020年出版《圖解大人的人脈學》

勵志文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以敘事學觀點論《琅琊榜》的人物與情節

為了解決勵志文案的問題,作者康瀞云 這樣論述:

《琅琊榜》為海宴首部以架空歷史為背景的小說作品,小說內容跳脫男女情愛,以男兒義氣、復仇昭雪為情節主軸,文本的魅力,反應在網路的聲量上。本論文試以敘事學觀點分析《琅琊榜》的人物塑造和創作手法,並以許榮哲的靶心人公式解構情節鋪陳,一窺《琅琊榜》的魅力所在。本論文主要以四個面向呈現:首先,整理作者海宴的生平與讀者評價,得出讀者對《琅琊榜》的觀感。再者,以敘事學的角度分析海宴筆下的人物,透過話語、性格、行為等進行探討,梳理出人物如何被塑造。其次,藉由靶心人公式爬梳情節發展與脈絡,一一萃取出情節鋪排的巧思,探索出故事發展的阻礙和意外,找出具有張力的情節,勾起讀者好奇、引領讀者入迷。最後,探究《琅琊榜》

的敘事策略,用敘事學的角度考察文本的書寫方式,探析作者如何成功吸引讀者目光,成就《琅琊榜》的地位與魅力。

創造對話:史上獲獎最多的設計公司IDEO執行董事親授,掌握人心的7個頂尖溝通策略

為了解決勵志文案的問題,作者弗雷.達斯特 這樣論述:

你說出的每一句話, 都在創造你的人生。 史上獲獎最多的設計公司IDEO執行董事親授「最強創意溝通術」! 讓你成為老闆的心腹、客戶的寵兒、茶水間的風雲人物!   頂尖人士都在用的7C溝通策略   投入(COMMITMENT):不執著於自己的想法,避免深陷成見之中。   創造性傾聽(CREATIVE LISTENING):傾聽別人說話,尊重不同觀點。   明晰(CLARITY):把話說得更準確,找出共同的價值觀。   情境(CONTEXT):對話的場所能決定成敗,並賦予溝通活力和生命力。   規範(CONSTRAINTS):成功的談話,從來不該是聲音最大的佔上風。   改變(CHANGE

):每一個表情,每一次笑聲,都是溝通訊號的變化。   創造(CREATE):把可行的想法轉變為明確的行動,讓點子成為現實。   說話可以自在隨興,   溝通不能沒有目的,   一場交流的成功或失敗,   全看你如何「創造」。   每個人都會說話,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擅長「對話」。理想的對話可以跟人交心、消弭對立,失敗的對話則會造成衝突、橫生誤解。面對來自不同背景、抱持不同立場的人們,既然找不到共通點,又該如何溝通呢?「創造」就對了!   企業權威溝通設計師弗雷.達斯特,針對每個人生活中會碰到的溝通問題,研發出一套實用有效的「7C溝通策略」,傳授你如何在溝通中妥善運用創意,讓艱困難行的溝通變得

流暢無礙,就連一般人在談話中最怕遇到的尷尬沉默,也可以有效善用,緩解談話的焦慮和壓力,避免產生溝通危機。   《創造對話》是人際溝通的集大成之作,更是商業談判的必備聖經。不論是說話常常踩雷的你、團隊溝通不良進度延宕的你,還是期望能擺脫猶疑、讓自己決策更精準的你,都可以透過「創造溝通」,打破內心的桎梏,活出更理想的人生。 名人推薦   【GAS口語魅力培訓® 創辦人、廣播主持人、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王介安   【威煦軟體開發公司(Wishing-Soft)總經理】吳育宏   【聲音訓練專家】周震宇   【人性銷售、領導專家】梁櫰之   強力推薦! 好評推薦   我們都知道,在意見

不一致的團隊之間主導對話是一項挑戰。我們需要一張路線圖來讓對話富有成效,並得出解決方案。現在我們在《創造對話》一書中找到了路線圖。——Thrive Global創辦人兼執行長雅莉安娜.哈芬登   弗雷.達斯特幫助全球許多最具權力的人物進行了更富成效的對話,他的書對我們如何停止各說各話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建議。——紐時暢銷書《給予》(Give and Take)、《反叛》(Originals)作者;TED論壇播客頻道WorkLife主持人亞當.格蘭特   在一個人們已忘了如何交談的世界中,本書提供了一個進行扭轉人生對話所需的重要藍圖。達斯特的精采故事和豐富智慧將幫助你將普通的互動,轉化為人際連結

、創意和喜悅的瞬間。——《喜悅的形式》(Joyfull)作者、「喜悅的美學」(The Aesthetics of Joy)部落格創始人英格莉.費特.李   對那些希望充實人際關係、建立社群的人來說,《創造對話》是必讀好書。——美國第19及21任醫務總監維韋克.莫錫   達斯特的書睿智、根植於深厚經驗且有益我們的當下生活;本書堅決主張:進行有價值的對話。——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社會研究教授、《重新與人對話》(Reclaiming Conversation)作者雪莉.特克   幾十年來,我看著弗雷著眼於未來的需要進行設計工作。他在《創造對話》一書中再度出手,幫助我們設計一些最艱難的對話——我們

藉以激發重大變革的對話。—— IDEO、史丹佛大學d.school創辦人大衛.凱利   凡是讀了這本書的人都會被打動,想要試著構思並展開「我們的人生對話」——那些我們一直想擁有、我們需要擁有,卻不知為何總是得不到的對話。在一個真誠溝通似乎更加重要、但也更難捉摸的世界中,達斯特的書是一道亮光,無論對個人、組織、專業、政治或精神而言。——《表達價值觀》( Giving Voice to Values)作者、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Giving Voice to Values課程創設者兼總監詹玫玲博士   改善世界現狀有賴於能夠彌平分歧、創造解決方案、推動行動的對話。盡力推動最佳的對話事關重大,而

我們卻把對話留給本能,而不講究技巧。基金會自二○二○年初便開始按照弗雷書中的做法推展工作,弗雷也一直在運用許多容易應用的準則,協助我們制定更有效的對話。凡是需要與人交談的人都該讀讀這本傑作。——洛克菲勒基金會創新業務高級副總裁齊亞.卡罕   我非常欣賞弗雷的犀利才智,坦白說,光是和他共事就是一大樂趣。對我個人而言,他這本關於重新思考最艱難對話的書捕捉了我和那位如今被我視為朋友的人共事的感覺。——歐巴馬時期總統人事辦公室主任強納森.麥布萊德   雖然我有幸親眼目睹弗雷在交談和對話方面的工作,但我很感動地看到,他的實務有很多都和童年時期的事有關:聽祖父母講故事、聽母親講故事。顯然他一生都在做這

工作。——「聰明人基金」(Acumen Fund)執行長賈桂琳.諾佛葛拉茲

國際主義風格應用於中文書籍編排設計之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勵志文案的問題,作者郭展嘉 這樣論述:

在書籍的版面編排設計中,清晰、邏輯的呈現標題、文本和圖像等訊息,可以使閱讀變得更快速和容易,也能讓訊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觀察台灣目前多數中文書籍的編排設計現況,多數書籍仍較重視封面設計或裝幀形式,書籍內文的版面編排設計形式仍然較制式化;在文字段落的欄列編排方式較相似,跨頁版面也多呈現左右對稱,多以固定的版面形式做編排,重複性高,閱讀上視覺感受較相似、單調。國際主義風格時期的設計師Emil Ruder認為,沒有變化的文字段落缺乏節奏和彈性,很難閱讀;Josef Muller-Brockmann也指出,在網格系統的幫助下,能使版面編排設計更具功能性、邏輯性和視覺美感。本研究旨在了解中文書籍內文

版面編排設計形式之現況,並運用國際主義風格的編排設計特點重新進行書籍的版面編排設計,期望透過多元的編排設計形式來傳達書籍內容,帶給讀者不同的閱讀感受,提升讀者對閱讀內容的吸引力與記憶度。本研究先進行文獻探討,分析歸納國際主義風格的編排設計特點,並蒐集誠品書店2018年年度銷售較佳之中文書籍,四種類型共20本,針對其內文版面之版面構成、文字編排、色彩運用及圖像配置四項編排構面進行分析,以了解目前市售中文書籍的版面編排設計形式,並運用國際主義風格在此四項編排構面的編排設計特點,重新針對心理勵志、財經管理、健康生活及休閒趣味四種類型之中文書籍進行版面編排設計。本研究所得創作結論如下:(1)版面構成構

面:運用網格系統進行版面的空間配置,能強化版面元素之間的關聯性,提升讀者與內容的互動性,使版面具有動態感又不失規律性。(2)文字編排構面:將文字透過資訊的重要性、字級大小、字體粗細等要素加以分類及編排,可以增加文字的層級區分,使版面具有節奏感及動態感。(3)色彩運用構面:運用大面積的底色、字體粗細的變化、對比色彩的運用等,可提升版面的視覺張力和對比性。(4)圖像配置構面:以網格系統為基礎編排圖文,能彰顯出版面中各個元素之間的對應關係,提升圖像與文字之間的連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