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外勞查詢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另外網站勞動部調查:事業移工去年均薪約3萬增約2千元也說明:勞動部 調查,事業面移工去年總薪資平均為新台幣3 萬541 元,較2020 年增加1958 元;工時平均為204.1 小時,年增9.4 小時;薪資增加主因來自於加班費。

龍華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黃聖茹所指導 胡氏苹的 在臺越南移工休閒參與、休閒因應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2020),提出勞動部外勞查詢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休閒參與、休閒因應、工作滿意度、在臺越南移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林文蘭所指導 鄭芮欣的 照顧倫理的轉變:照顧管理如何影響家庭照顧者的實作與能動 (2020),提出因為有 家庭照顧者、照顧管理、照顧倫理、實作、能動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勞動部外勞查詢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懂一點法律勞資不對立,管理不犯錯: 超白話從聘僱、管理工時、調動、資遣全方位解說勞動法規及處理辦法則補充:超白話從聘僱、管理工時、調動、資遣全方位解說勞動法規及處理辦法 陳業鑫 ... 針對這個問題,勞動部明確給出答案:除了手握方向盤的行車時間外,包括熱車時間、洗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勞動部外勞查詢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在臺越南移工休閒參與、休閒因應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勞動部外勞查詢電話的問題,作者胡氏苹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在臺灣的越南移工為研究對象,瞭解訪者對休閒參與、休閒因應與工作滿意度的情形,並進一步探討休閒參與、休閒因應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本研究透過GOOGLE網路問卷系統,於2021年01月21日至2021年03月31日,採取滾雪球方式傳送問卷網址給在臺灣越南移工填寫,共計回收250份,有效250份。研究結果發現,越南移工主要的休閒活動為看電視與聽音樂;越南移工認為當壓力很大時,從事休閒活動可以短暫休息、暫時忘記壓力、紓解現有的壓力、讓想法更正向;當遇到困難時,同事樂意幫忙及與臺籍同事互動良好最為滿意。透過迴歸分析得知,休閒參與對休閒因應、休閒參與對工作滿意度、休閒因應對工作滿意度皆具有顯著正

向影響,因此建議公司可透過社團或宿舍成立多元休閒活動的選擇,提升工作效率與工作滿意,有效紓解工作壓力。

照顧倫理的轉變:照顧管理如何影響家庭照顧者的實作與能動

為了解決勞動部外勞查詢電話的問題,作者鄭芮欣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探討1990年代末以來「照顧管理」(care management)的出現,逐漸發展成決定福利資源分配和輸送的體系與技術,設定一套判斷失能等級、評估家庭照顧功能和福利需求的標準。研究提問為:照顧管理如何影響家庭照顧者的實作與能動性?以往研究多側重於分析家庭照顧者對照顧服務的滿意度,從組織視角檢討照顧管理體系的運作模式,或是直接將照顧管理體系和照顧服務視為解決「照顧負荷」的政策解方。既有研究以由上而下的視角來界定照顧服務的項目和「理想」的家庭照顧圖景,本研究則是由下而上探究家庭照顧者如何策略性運用照顧服務,為自己的照顧實作注入各種可能性。  研究方法上分為兩個部分:一方面蒐集與「家庭照顧

者」相關的媒體報導,政策法規以及歷史文獻,藉由多樣的資料來源重新理解照顧倫理內涵轉變的歷程。另一方面,通過深度訪談和觀察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實作經驗,理解照顧者的生活世界。  分析上主要採取女性主義與政治科學學者Joan Tronto對照顧倫理(ethics of care)的界定,從實作的脈絡來重新理解照顧倫理的內涵。研究發現:  第一,藉由報導資料的整理來分析台灣社會在不同時期如何認知「家庭照顧者」的形象和照顧倫理。在1990年初期政策宣導的「三代同堂」著重於家庭內部以親子關係為基礎的照顧想像,因此照顧政策的制定朝向鼓勵共同居住,企圖在空間上與文化上強化鞏固家庭功能。到了2000年之後,對老人

照顧需求的討論逐漸轉變為聚焦在失能者的身體照顧與復能需求,以及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技巧與照顧負荷。本研究從相關報導中彙整歸納出三種照顧倫理的類型:「同住奉養型」、「技巧培訓型」以及「照顧管理型」。進而藉由這三種類型的比較來具體分析照顧倫理轉變的傾向。  第二,通過歷史文獻的爬梳,本文重新檢視照顧管理體系與技術在台灣社會的建構過程。分析上援引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觀點,以重新理解不同行動者與照顧管理體系之間的關係。除了探討照顧管理體系在地生成的社會脈絡之外,本研究以2001年推行的建構長期照顧先導計劃為切入點,分析在「實驗社區」中先導計劃的專家團隊如何連結與徵召行動者以打造照顧管理的網絡,以及通過評估和推

估的策略轉譯了人們對照顧需求的認識。  第三,深入家庭照顧者的照顧歷程,訪談發現在與照顧管理的互動過程中,家庭照顧者在實作上因應不同照顧情境而選擇引入照顧管理的服務,因應照顧管理體系的要求和不足,形塑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照顧計劃。不僅如此,本研究進一步提出「照顧投資」(care investment)的概念來闡述家庭照顧者通過將自己作為倫理主體,深入學習照顧管理的知識、連結相關支持團體以及改變照顧信念,藉以探索照顧經驗對於自身生涯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和意義。  最後,本研究的貢獻在於:從照顧需求如何被認知與轉譯、照顧管理體系的生成過程,以及家庭照顧者的能動性策略等不同面向重新反思照顧管理對家庭照顧者實

作的影響。照顧管理體系與技術的政治性在於:一方面照顧服務的規劃上定位為對家庭照顧的輔助性支持,其後果是再私化照顧為家庭的責任。另一方面,強調專業介入的照顧服務強化了照顧管理者與家庭照顧者之間指導與被指導的階序關係,使得家庭照顧者的實作知識在照顧管理評估和照顧計劃制定的過程中被邊緣化。  政策建議上,應該在照顧管理體系中納入家庭照顧者發聲的管道和機制,正視家庭照顧者實作知識的重要性,創造有利於家庭照顧者連結和經驗分享的環境。現行評估標準只從受照顧者的身體功能來界定照顧需求,然而本研究指出照顧管理體系應該以家庭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為中心,發展出因應多元需求的照顧服務,才能真正落實增加家庭照顧者選擇權

的政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