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青眼睛圖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刺青眼睛圖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布魯斯.戈德法布寫的 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和安德魯‧路米斯的 人體素描聖經:從肌理、結構到光影律動,路米斯人體藝用解剖權威之作【經典紀念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刺青眼睛禁忌」+1 刺青「十大禁忌」圖案 - 藥師家也說明:「刺青眼睛禁忌」+1。不過,除了告訴自己刺青前請三思,並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慎選圖案設計...刺,而且不能開眼,也就是不刺上眼睛,並在刺上後盡可能不要對該部位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大牌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運動教育研究所 黃光獻所指導 李芷菕的 探索運動員的身體印記-刺青意涵的閱讀與理解 (2019),提出刺青眼睛圖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敘說研究、生命經驗、強悍。

最後網站2014年度最多人刺的刺青圖案。 - TEEPR 亮新聞則補充:2014年度最多人刺的刺青圖案。 ... 2015你也想來個刺青定義新一年的你嗎? ... 女大生罹癌1個月就過世生前不斷「手指眼睛」原因網淚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刺青眼睛圖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

為了解決刺青眼睛圖案的問題,作者布魯斯.戈德法布 這樣論述:

她,一個人,從無到有建立美國法醫學制度! 以十八座精巧逼真的死亡現場立體透視模型 揭開無人知曉的死亡之謎   ★美國法醫學之母生平首次披露   ★根據第一手史料與訪談撰寫   ★知名法醫權威茱蒂.梅琳涅克盛讚   ★亞馬遜讀者評價4.4顆星   ★法醫學發展史的一片重要拼圖   美國如今以無數犯罪小說、影集和電影風靡全球,   但卻少有人知,不到一世紀前,全美的法醫人數僅僅鳳毛麟角!   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為什麼會成為法醫學的推手?   看她如何運用財富、智慧與一雙巧手,建構美國的法醫制度!   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Frances Glessner Lee,1878~1962)

生於一個富有且極具影響力的芝加哥家庭,從小由父母請來的多位教師自學成長,優渥的生活讓她一輩子不需為生計煩惱。在她對暴力犯罪的調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將其作為她一生的工作後,全心投入美國法醫制度的建立。   法蘭西絲對於推進法醫學的執著,打從一開始就是場戰鬥。當時的美國,對於非自然死亡的調查幾乎付之闕如,許多不明原因的死亡案件永遠無人知曉真相。驗屍官和驗屍醫生通常是酬庸、油水十足的肥缺,死亡鑑定領域腐敗不堪。   法蘭西絲除了利用她高明的社交技巧和家族財富,全方位推動醫學、警察、法律為組成鑑識科學的三大要素之外,最著名的便是她以精湛工藝製作的十八座「死亡之謎微型研究」立體透視模型。在美國因加

入二次大戰,國內物資貧乏的時候,她不計金錢與時間成本,讓這些微型死亡現場得以忠實呈現,成為培養鑑識人員最珍貴的教材。   直到晚年,法蘭西絲仍然站在哈佛醫學院鑲著木板的教室前面,對參加研討會的年輕人講述發展中的法醫學領域。儘管在世時她經常被描繪為喜歡做病態模型的有錢老奶奶,但她的同事及學生都知道她是位非常聰明、嚴格的改革家和老師,儘管身為女性,她卻是推動以科學方法調查意外死亡的改革家。   作者布魯斯.戈德法布目前任職於馬里蘭州法醫中心,他也是「死亡之謎微型研究」模型的保管者。他以《18種微型死亡》帶讀者回到上個世紀之交,結合歷史、科學和真實犯罪,講述一名女性永遠改變了法醫學面貌的故事。

本書特色   以平實中不失幽默的簡潔文筆,敘述一位偉大女性的不平凡一生。   藉由鉅細彌遺的鋪陳,讓主角的性格特質躍然紙上;帶著懸疑色彩的真實案件穿插其中,增添敘事層次,不僅讓閱讀過程如同小說一般引人入勝,亦能藉此一窺二十世紀前半的美國面貌,以及上流社會女性為打破性別藩籬所做的努力,是法醫學相關領域讀物從未見過的寫作角度。 得獎與推薦記錄   「本書是多年來利用第一手資料,包括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本人的文件,進行歷史研究的成果。這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固執、聰明、富有創造力、自學的女性如何埋頭奮戰,她的熱情為醫學與法律兩個領域帶來極大的影響……如這本引人入勝、令人回味不已的書將證明給你看

,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應該是公認的現代法醫病理學實務之母。」──茱蒂.梅林涅克,《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共同執筆人   「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的死亡立體透視模型長久以來一直是令人著迷的作品;如今布魯斯.戈德法布這位最熟悉這些模型的人,寫了這本最完整可靠的報導,述說這些模型形成的過程,並介紹創造它們的那位複雜但令人折服的女人。這本書將會吸引所有對法醫學或犯罪調查歷史有興趣的人。」──瑞秋.門羅,《野蠻的慾望:四個關於女性、犯罪、癡迷的真實故事》(Rachel Monroe, Savage Appetites: Four True Stories of Women, Crime, and O

bsession)作者   「真正令人信服的傳記。」──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迷人地描繪一位女性主義英雄和法醫先驅。能填補所有圖書館的真實犯罪藏書的空缺。」──《書單雜誌》(Booklist)   「戈德法布說故事的天賦,會讓那些喜歡充滿洞察力真實犯罪作品的讀者希望他能在這個領域寫出更多作品。《CSI犯罪現場》的粉絲會大吃一驚。」──《出版人週刊》   「戈德法布的作品條理清晰、研究充分,值得向喜好歷史和法律研究的讀者推薦。」──《圖書館雜誌》   「一部引人入勝且易於理解的編年史,記錄了法蘭西絲的生平和早年的科學發現。」──《華爾街日報》   「戈德

法布史無前例取得格雷斯納.李家人的文件,因此不僅能夠全面描繪她的生活和背景,更揭露了她對法醫學發展不為人知的影響層面......她為法醫學和醫學做出了真正而持久的貢獻。」──《科學》期刊(Science)   「《十八種微型死亡》將女性歷史和探案程序兩種元素結合在一部作品中,將同時吸引兩種類型的粉絲。」──《書架情報網》(Shelf Awareness)   作者簡介 布魯斯.戈德法布(Bruce Goldfarb)   曾獲獎項肯定的作家,他專攻科學、醫學、醫療保健的題材,曾經為美國全國性及地方性的報紙、雜誌、網路出版物撰寫文章。目前擔任馬里蘭州主任法醫師的行政助理,負責維護法蘭

西絲.格雷斯納.李的「死亡之謎的微型研究」模型。 譯者簡介 黃意然   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碩士,入翻譯一行轉眼十餘年,近期譯作有《為失竊少女祈禱》、《愛的科學實驗》、《搖擺時代》等。 推薦序 導言 主要人物列表   1法醫學 2菁英的陽光街道 3婚姻生活和餘波 4罪案調查醫師 5志趣相投 6醫學院 7三腳凳 8李警監 9微縮模型 10哈佛謀殺案 11衰退與沒落 12死後   後記 致謝 美國法醫制度發展大事記 參考資料 註釋   推薦序 歡迎參觀紙上犯罪微型展,一窺現代法醫病理學發展的精采歷程   首先聲明,我是以一介推理小說迷的

身分,閱讀完《18種微型死亡:建立美國現代法醫制度的幕後推手與鮮為人知的故事》一書後,將感受到的衝擊刺激以及令我眼睛一亮的新鮮學習,化作推薦口吻邀請正在閱讀本文的您一同進入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建構的宏大世界。   一開始接觸推理小說,強烈吸引我的有兩個元素:詭計和名偵探。這種類型作品多半會出現犯罪行為,暴力死亡是家常便飯,恐怖復仇、連續殺人更是見怪不怪,但這並不傷風敗俗也不至於引發大眾恐慌,因為每個人都曉得,犯人凶手不過是這場鬥智遊戲中的狡猾出題者,乍看不可能實行的謀殺巧藝、氣氛緊繃的推理時刻是最棒的考驗關卡,就算在怎麼摸不著頭緒,大可放心倚賴聰明的名偵探戳穿平庸如我沒發現的盲點,叫人意外

的結局真相總能帶來大大的滿足。   時間久了、閱讀量多了,我開始對故事裡埋藏的大小資訊產生好奇,關於時代的、文化的、社會的、專業技術的,尤其在犯罪偵查領域上,那可就不是小說家說了算,而是得將實際的研究方法、辦案程序、調查分工、法律制度等密密結合起來,《CSI犯罪現場》、《達文西密碼》、《大笑的警察》、《警官之血》這些作品之所以熱銷成功甚至名列經典,正具備了如是特質。身為小說讀者,雖然不必經過專業嚴謹的訓練就能愉快閱讀,但偶爾想進一步探尋,用Google 或Wiki檢索難免零星片段,若想要稍有系統地認識某一專業領域,書籍就是個好形式——《18種微型死亡》正是這樣的一本書,從傳奇人物法蘭西絲.格

雷斯納.李的生平經歷出發,擴及到法醫、鑑識、犯罪的近代發展概述。   這本書不純為美國現代法醫病理學實務之母的傳記,更不是專業教科書等級的法醫學圖書,目前擔任馬里蘭州主任法醫師行政助理的布魯斯.戈德法布,用他最特別的身分——「死亡之謎微型研究」模型保管者——也最平易近人的觀點,來談談李帶來的劃時代成就。   這裡的「微型研究」不是指研究範圍的大小或深淺,而是指如娃娃屋般的「微縮模型」。過去台灣曾引進田中達也、山田卓司的微型展(台灣微縮模型藝術家鄭鴻展的作品也很出色),本書不斷提及的「死亡之謎微型研究」,就是這種具體而微、小巧精緻的物件,只不過集中在命案現場的建構,主要作為研究訓練之用。

  推理小說本質上是「倒果為因」的書寫,隱身其後的作家十分清楚真凶是誰、哪些無辜者扮演嫌疑犯(還常常是接下來的受害者)、誰的證詞其實是謊言煙霧彈、偵探會在哪個時刻靈機一動宣告破案云云,更遑論詭計的安排、線索的鋪陳、乃至命案現場的各種細節,都是為了服務讀者從起點愉快地走向終點、經歷一場美好暢快的旅程,萬萬不能出現看錯了寫漏了矛盾了的低級錯誤。真實刑案的調查可就不是如此了,很多時候可能僅有一次採證機會,有經驗的調查者會避免種種誤判、注意容易出錯的環節,但訓練單位怎有辦法保存一個個實際的犯罪現場供未來的犯罪偵查人員學習?   可是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做到了。   她以手工製作的十八座微型犯罪現

場做為教具,噴濺的血跡、奪命的傷痕、打鬥造成的凌亂無一不缺,精細程度已臻藝術境界,那可不是依樣畫葫蘆地複製就好,而是在深知與犯罪相關的各個知識體系、熟悉檢警調查和法庭審判所需的技術制度之後,最精簡有效的呈現。正好反映出李如何從老舊跟不上時代的既有環境中,幾乎憑一己之力,從醫學、警政、法律三方面為美國建立堅實的法醫學研究與實務基礎——請注意她身處的年代(1878∼1962)與其性別,這是多麼不易!她的努力直接形塑了現今的犯罪調查以及推理故事書寫,影響力十分巨大。   或許這些深具故事性的小說影視創作也反過來影響了本書的撰寫,作者講述李的成就之餘緩緩道出有趣且重要的知識發展——這方面的專業我不敢

越界掛保證,可是從小說讀者的角度來說,肯定夠你興致勃勃地翻讀下去,一窺犯罪研究發展背後的精采歷程。   ◎冬陽(推理評論人) 導言 她的十八種微型死亡改變了整個世界   我初次見到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的「死亡之謎微型研究」立體透視模型是在二○○三年,當時我還是個年輕的醫生,到巴爾的摩去面試馬里蘭州法醫中心的職位。長官大衛.佛勒醫生問我是否看過微型研究。我坦白告訴他我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佛勒便陪我走進一間暗室,打開電燈。室內一角擺放了一堆小盒子,有些藏在床單下以防塵,我在這些盒子裡,發現了一個封閉在樹脂玻璃中,複雜精細而珍貴的,暴力與死亡的世界。   「死亡之謎微型研究」是迷你的死亡現場

。我仔細審視這些模型。在其中一個小房間,我注意到瓷磚地板上的圓點圖案和細緻得難以置信的花卉壁紙。另一間展示的是有廚房和雙層床的小木屋。閣樓裡有雪鞋,流理臺上有鍋子。我小時候玩過娃娃屋,經常懇求父親載我們去離家數小時車程的迷你模型店,為我自己的小小世界添購用品,但是我從未見過如此精緻的娃娃屋。為了幫娃娃製造盤子,我會拿出瓶蓋裡的塑膠襯墊。但是,在微型研究中的盤子是瓷製的。瓷!堆在廚房架子上的罐頭標籤以及報紙上的標題都清晰可辨。我忍不住盯著這些細節看。   當然,在這些細節當中還有飛濺到壁紙上的血跡,燒毀的床鋪上奇形怪狀焦黑的遺體,掛在繩套上頭部發紫的男人。這些不是普通的娃娃屋,不是孩童的遊戲。

我看到的是什麼?這些是誰做的?此外最令人注目的問題是:每個凍結在模型裡的故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我來巴爾的摩參加面試之前,先在紐約市法醫中心受過兩年法醫病理學家的培訓。我在那裡所受的部分訓練包括跟辦公室的法醫調查員一起去死亡現場,學習在現場要尋找什麼,在現場可能發現的東西,有助於告訴我最終確定的死亡原因及死亡方式,這是在突發、意外、暴力的事件中法律委派我們調查的任務。你在任何地方學習死亡調查的方法都是透過在職訓練。   儘管如此,未打聲招呼就進入某人家中,翻遍他們的醫藥櫃、垃圾桶、冰箱,雖說這是試圖查出他們為何躺在地板上死掉的過程之一環,但總是令人不自在,有種窺探他人隱私的感覺。紐約市

法醫中心的調查員是合格的專業人士,他們告訴我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何處,該注意看——以及嗅聞、傾聽、觸摸——哪些東西。醫藥櫃握有死者罹患哪些小病痛的證據。一大瓶制酸劑可能表示他們患有腸胃疾病,也可能指向未診斷出心臟病的線索。處方藥瓶可以顯示這些藥物是否按照指示服用,或是未充分服用,或者濫用。字紙簍內可能有未付的帳單、驅逐通知,或是丟棄的自殺遺書草稿。冰箱可能裝滿食物,也可能除了一瓶伏特加外別無他物。假如食物很新鮮,那麼屍體極有可能才剛過世不久。倘若食物腐爛……就可以在我們試圖確定死亡時間時,協助確認在死者身上觀察到的腐化程度。死亡現場裡的一切都是故事的一部分,在那裡發現的細節是最重要的。由於無法詢

問病人,因此現場的周圍環境將是我得仰賴的病史,隔天我會在停屍間進行法醫解剖,最後再將解剖的結果加入現場調查的發現當中。已故的查爾斯.赫希(Charles Hirsch)醫生是我的導師,長期擔任紐約市的主任法醫師,他告訴我們所有有幸為他工作的人,屍體解剖僅是死亡調查的一部分。   在紐約接受屍體解剖訓練時,我也學到現場調查的發現不一定會揭露真相,有可能毫不相干,或是誤導。在現場,死者手中握著槍加上目擊者說他意志消沉,暗示這是自殺;然而在停屍間,他裸露的皮膚上沒有火藥灼傷或火藥刺青,告訴我槍至少是在三十英寸外射擊的。他是遭到謀殺,現場被布置成自殺的樣子。在公寓裡死掉的女人看起來似乎是在睡夢中平靜

地死去。隔天在停屍間裡,她赤裸的屍體在解剖後顯示頸部無瑕的皮膚下有深色瘀傷,眼白處有點狀皮下出血,這些都是遭人勒斃的證據。我學到了在現場所見可以反映你在停屍間所看到的,但是無法取而代之。   凝視著封在微型研究裡獨特、無可比擬的現場,讓我回到歷史上死亡調查開始成為一門科學學科的時期,醫生才剛開始挑戰驗屍官與警探在區分犯罪行為和其他類型死亡方面的主導地位。這些作品的作者既是天才手工藝師又是醫學專家,她將自己的技藝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的東西不僅是科學,而且比藝術更深奧。這些展品的設計既實用又具有教育意義,並可以充分理解——但是對於每個現場的闡釋,可能會根據驗屍結果所提供的醫學資訊而有所不同。從上方

端詳房間內的娃娃而非會動的活人(或是不再活動、失去生命的軀體),讓你有時間和空間訓練眼力、注意細節。我領悟到這些微型研究正是我跟著紐約法醫中心的死亡調查員所做的在職訓練,只不過是以微型的方式進行。我從那些調查員在實物大小的公寓和房屋,以及公司與建築工地所學到的技巧,也可以在這裡同時從許多類型的現場和極微小的細節中磨練。創造出如此精巧、複雜、令人費解的場景必定得花費的時間與工夫,以及透過近距離觀察所能夠收集到的訊息量,皆令我驚嘆不已。   我初次看到這些藏在巴爾的摩法醫中心辦公室後面房間裡的立體透視模型時,這些模型已經存放多年,狀態並非很好。唯一的學生似乎是法醫室的員工,他們偶爾會帶訪客來參觀

,將這些模型當成歷史珍品。一般民眾無從看到。據我所知,儘管年代久遠、狀態不佳,這些模型仍用來訓練死亡調查員。儘管如此,我仍然覺得如此非凡的作品落得這種命運令人難過。   隨後幾年中,在巴爾的摩法醫中心的行政人員,亦是本書作者的布魯斯.戈德法布致力關心下,法蘭西絲.李關於「死亡之謎微型研究」經過修復、翻新,獲得妥善的維護。這些模型於二○一七、二○一八年在史密斯森研究學會展示,並且公開在書本、雜誌、網際網路上。這本書是多年來利用原始資料所做的歷史研究的成果,其中包括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的論文。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固執、聰穎、富有創造力的自學女性如何沉浸在一股熱情當中,這股熱情為醫學界及法律界帶來

了無比深遠的影響。戈德法布說明了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與她的智慧、影響力、財富、堅強個性和法醫、死亡調查世界之間關係的來龍去脈。如同這本引人入勝、引起共鳴的書將會向你證明的,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應該被公認為現代法醫病理學行業的大家長。   她的十八種微型死亡改變了整個世界。   ◎茱蒂.梅林涅克 本文作者簡介:醫學博士茱蒂.梅林涅克(Judy Melinek, MD),法醫病理學家,與提傑.米契爾(T. J. Mitchell)共同執筆了《告訴我,你是怎麼死的》(Working Stiff)回憶錄,以及黑色法醫偵探小說《驗屍官系列》(A Dr. Jessie Teska Mystery)。

  第一章  法醫學 一九四四年十月二日在哈佛醫學院大樓三樓鑲木板的會議室裡,十七位病理學家與法醫師全都穿著深色西裝和領帶,圍著一張長桌而坐。時值一九四四年秋天,數千英里外,戰爭蹂躪了歐洲和太平洋島嶼。這群男士聚集在哈佛參加法醫學研討會,這個領域日後稱為鑑識科學,是將醫學應用在法律與司法問題上的學問。 艾倫.莫里茲醫師向與會人員宣布了壞消息。他告訴大家,很遺憾地,法蘭西絲.格雷斯納.李警監──自前一年新罕布夏州警察局任命她為警官後,她就偏好用這個頭銜──無法依計畫出席研討會。她在摔倒時右脛骨骨折,之後又發作了兩次心臟病。這些在美國夙負盛名的醫療機構工作、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非常了解一位

將近六十七歲又有不少健康問題的女士預後可能會有多嚴重的影響。心臟病是李年老漸衰的身體最近新增的問題,日益限制她的行動能力。如今她必須在醫生悉心照料下長時間靜養,不能下床半步。 對莫里茲這位全美頂尖的病理學家來說,李的缺席同時是個人與專業方面的損失。參與研討會的人將錯失機會,無法受惠於李淵博的法醫學知識,以及她出席將帶來的教化影響。 李的研討會課程目的是為了提供與會者調查意外及不明原因死亡的專門知識,包括如何估計死亡時間、腐化及其他死後的變化、鈍力和銳力造成的傷害,以及與死亡調查相關的領域。美國沒有其他醫學院提供類似的課程。 在新興的法醫學領域,李不大可能是承擔權威職責的人物。李是位端莊的老奶奶

,喜歡戴瑪麗王后的無沿帽、穿自己親手縫製的黑禮服,她是生於鍍金時代芝加哥上流社會獨立富有的千金小姐。李有著異常嚴格的完美標準和近乎狂熱的使命感,時常令人難以應付,她不僅對哈佛大學法醫學課程有影響作用,而且憑藉名流的力量及花費大量的私人財富,她幾乎一手建立起美國的法醫學。 作為一名改革家、教育家、倡導人,她對法醫學界的影響不可估量。這位溫文爾雅、已漸衰老的婦人被尊為法醫學的重要權威。然而對李來說達到這地步並非易事。「男人對抱著理想的年邁婦人心存疑慮,」她曾經說過:「我的問題是要讓他們相信我不是想要插手或管理任何事。另外,我得說服他們我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探索運動員的身體印記-刺青意涵的閱讀與理解

為了解決刺青眼睛圖案的問題,作者李芷菕 這樣論述:

運動員的身體印記-刺青,訴說著人生的故事與生命經驗。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索運動員刺青之生命經驗,閱讀運動員透過刺青圖騰想傳遞的訊息,發掘運動員身體印記的意涵。研究方法採取質性深度訪談與自我敘說,蒐集研究者與參與者的刺青生命故事建構成研究文本,並沉浸閱讀與理解。研究發現,運動員身體印記的現象有:突破禁忌、自我認同、紀念、象徵與療癒、激勵自我等。刺青部位安排上大多在四肢、前胸與後背。刺青的類型規劃為:文字、親人、偶像、星座。男性較易選擇大面積刺青圖像,女性則選擇小面積圖像。對運動員而言,刺青圖騰是身體的載體與主體的想像,承載著過去發生的事件、現在的情緒及對未來的想像。然而運動屬性不同,刺青目的與用途

也會有所不同,肢體碰撞多的運動,刺青比例也較高,其意涵象徵了「強悍」。現代運動員刺青的身體意象也逐步的瓦解與建構中創造了多元意象。

人體素描聖經:從肌理、結構到光影律動,路米斯人體藝用解剖權威之作【經典紀念版】

為了解決刺青眼睛圖案的問題,作者安德魯‧路米斯 這樣論述:

★路米斯繪畫學習經典★ 人體姿態 × 律動展現 × 解剖知識 39組人體圖解x 55項姿勢分析 x 12堂人體素描技法訓練 國際水彩名家 簡忠威──審定‧專文解說   「我全部的繪畫技法和我所畫的超級英雄,都應歸功於路米斯的天才著作。」──美國漫畫大師亞力克斯‧羅斯(Alex Ross)   ──本書協助讀者釐清最根本的人體素描觀念──   如何生動表達千變萬化的情緒?   如何善用紙張的質地或「紋理」,體現光影?   如何建立頭部五官、手掌手臂、骨盆腿與腳部的結構?   如何加強線條、光線、骨骼、肌肉、姿勢和律動表現?   人該怎麼站?怎麼坐?怎麼臥?   如何完美掌握男人、女人、孩童

與老人的身體結構?   對於學習繪畫的人來說,   沒有聽說過安德魯.路米斯是最無法被原諒的錯誤之一。   「素描」被奉為藝術的圭臬,而人體素描更可謂繪畫的基礎。甚至舉凡遊戲動漫角色設定、動畫創作、雕塑、刺青等當代藝術或商業活動,也重視人體繪畫技巧。然而,要能畫皮畫骨更畫魂並不容易,必須對人體骨架與肌肉紋理有基礎認知,了解比例結構、遠近透視及明暗光影處理等。在本書,藝術巨擘安德魯.路米斯毫無保留地傾囊傳授,帶領讀者畫出流暢又自然的肢體線條,傳神體現人在動作時的肌肉律動,精準掌握人體比例的標準,勾勒出富立體感的漸層光影變化等,實為專業藝術創作者、繪畫初學者、素描愛好者、藝術系學生的必備指南。

本書特色   ◎以塊狀與平面建構人體及比例,釐清基礎觀念   ◎豐富的人體姿勢如跪、蹲、坐、立、臥等圖例講解   ◎收錄裸體與穿衣模特兒的描繪技巧,全方位掌握人體素描技法   ◎專章詳解頭、手、足素描技巧   ◎精闢易懂的骨骼結構、肌肉紋理圖解   ◎完整分析旋前、旋後、扭轉、內收、伸展等人體運動,精準掌握人體姿態   ◎藝術巨擘安德魯.路米斯的人體素描教學理念、技法之大成   作者簡介 安德魯‧路米斯Andrew Loomis   美國實力派插畫大師,同時也是知名美術教育家。1892年生於紐約,1911年就讀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師從藝用解剖學權威喬治‧伯里曼(George Bri

dgman)。1930年代起,路米斯在芝加哥開始了他的繪畫教學之路。   路米斯一系列素描教學著述深受讀者喜愛,影響著近三分之二個世紀的習畫者。美國漫畫大師亞力克斯‧羅斯(Alex Ross)讚譽:「我全部的繪畫技法和我畫的超級英雄,都應該歸功於路米斯的天才著作。」   主要著作有:《人體素描聖經》、《素描的原點》、《創意插畫聖經》、《畫家之眼》、《素描的樂趣》、《肖像素描技巧指南》等。 審定者簡介 簡忠威   水彩專業畫家暨繪畫藝術教育者。為台灣首位獲得美國水彩畫協會(AWS)與美國全國水彩畫協會(NWS)雙重署名會員殊榮之水彩畫家。作品近年獲頒多次國際水彩獎項,並陸續登上國外各大

水彩專業雜誌刊物專訪。2015年開始受邀至世界各地十餘國舉辦二十多梯次的簡忠威國際水彩高研班。著有《意境:簡忠威水彩藝術》。 譯者簡介 林奕伶   自由譯者,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國際通訊社財經新聞編譯。譯有《人體素描聖經》、《創意插畫聖經》、《肖像素描技巧指南》等書。   前言 追求傳神寫照的祕密 第一章    人體素描入門 ▍觀察週圍環境 ▍尋找擅長的主題,並且廣泛學習 ▍裸體為基礎 ▍什麼是線條 ▍新手入門的功課 ▍人體模型 圖解 男性的理想比例/女性的理想比例/各種不同的比利標準/不同年齡的理想比例/平面圖解/快速設定比例/以弧線及頭高制定比例/比例與視平線的關係/約翰與

瑪莉的位置/找出畫面中任一點的比例/將人體掛在視平線上/人體架構的細節/人體骨架的嘗試練習/輪廓線與立體形狀/在骨架上添加塊體/動手開始畫:先從人體架構開始/用人體骨架表現動作/立體人體模型加上透視/透視圖看運動弧線/將人體模型置於任一點或任一平面/以各種視角畫人體模型/結合運動弧線及箱框/你應該要知道的重要定點//運用想像力,畫出人體動作的速寫/除了這些,還要多畫點別的/女性人體模型/速寫/男性與女性的骨骼 第二章    骨骼與肌肉 ▍觀察週圍環境 圖解 重要的骨骼/人體正面的肌肉/人體背面的肌肉/手臂正面的肌肉/各種角度的手臂肌肉//腿部正面肌肉/大腿側面及背部肌肉/現在來試試學到的東西

/練習在沒有模特兒或範本的情況下畫人體 第三章    塊狀、平面、遠近大小,以及光線明暗 ▍遠近透視與明暗 ▍光線 ▍球體模型 圖解 積木形狀有助於理解體塊概念/自由發揮畫區塊圖/如何使用美術用品店的人體模型/利用木製人體模型畫的速寫/遠近透視/用蘸水筆練習遠近透視/切面/光線/簡單的人體明暗 第四章    真人人體素描:步驟方法 圖解 分配大塊陰影/主要的明暗/速寫的明暗處理/處理步驟/目測的距離/根據模特兒作畫 第五章    站立的人體 ▍站姿的變化 圖解 重點在單腳/重量分散/站立的姿勢很多/陰影使形狀分明/幾近正面的光線/根據骨架畫人體/強調形體/人體結構測試 典型問題 廣告藝術

總監的典型問題 第六章    動作中的人體:扭動旋轉 圖解 旋轉扭動/蘸水筆與鉛筆/用蘸水筆與鉛筆速寫 典型問題 小說雜誌美術編輯的典型問題 第七章    向前運動:傾斜的平衡線 ▍移動的力學 圖解 走路姿勢的快照/跑步姿勢的快照/傾斜的平衡線/反彈運動/肉眼難以分辨的快速快速動作/扭轉向前的運動/從頭到腳的運動/快速運動/後腳的推力 典型問題 這是假設你任職於藝術設計公司的典型問題 第八章    平衡,韻律,表現 ▍韻律 圖解 以色調及重點強調畫出型體輪廓/強調結構/平衡/兩分鐘速寫/韻律/韻律線交會/揮動曲線/輪廓線與輪廓線之間的關係/不用線條,由陰影色調塑造輪廓 典型問題 廣告公

司業務經理的典型問題 第九章    跪,蹲,坐 ▍韻律 圖解 蹲/跪與坐/跪姿加旋轉或彎腰/未完成的表現方式可能很有意思/中鋒筆觸技法/蘸水筆素描/蘸水筆排線速描「輕鬆不拘」的筆法/細尖畫筆素描/墨水加鉛筆,畫出完整的明暗/墨水加鉛筆的組合 典型問題 雕像設計競賽的典型問題 第十章    躺臥的人體 圖解 躺臥姿試速寫/練習/粗紋紙練習/透視縮圖練習/蘸水筆練習 典型問題 有待與藝術經紀人及代表解決的典型問題 第十一章    頭,手,足 圖解 勾畫頭部的步驟/體塊與切面/頭部的骨骼與肌肉/光影下的肌肉/五官/定出頭部的五官位置/練習/老與少/找朋友當模特兒練習/嬰兒頭的比例/嬰兒頭/手/

足 典型問題 藝術商人提出的典型問題 第十二章    穿上衣服的完整人體 圖解 先畫人體,再畫衣服/根據真人研究服裝/描繪服裝衣料/中間色調與陰影/省略與襯托/真人寫真/畫筆與噴筆插圖 典型問題 必須胸有成竹才能發揮水準的典型問題 臨別贈語 畫出屬於自己的方式 簡忠威解說 藝術學習者的美感訓練之路 序 簡忠威解說 藝術學習者的美感訓練之路   「他設計並構思,不會因為存在就默默接受。」——安德魯.路米斯   很多年前,有位學生問我:「十七世紀荷蘭的寫實靜物畫是如何畫的?古時候沒有相機,光線不是會隨天氣而改變嗎?顏色要如何調得準確?」是啊,熠熠閃耀的金屬反光、果皮上的水滴、即將枯萎

的花瓣、泛黃的葉子、傍晚時分窗外照射進來的光線,這可不是當代專業攝影師鏡頭下的復古靜物攝影,而是三、四百年前的靜物油畫,是當時的畫家花了幾天、幾月,努力辛勤工作才畫出這栩栩如生的「當下」。這對現在的畫家、設計師、美術科系學生來說,確實很難去體會。花和葉幾天就枯黃凋謝,果皮上的水滴不用多久就會蒸發,窗外引進的光線持續移動變化,為何這些畫家還可以畫的如此寫實逼真?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獨特品味之美的衰敗   畫家們靠著隨身工具做水彩速寫、鉛筆速寫、局部細節的素描、草圖來記錄他們所觀察到的世界,作為他正式創作的「參考素材」。這還不夠,他還必須強化「觀察理解」和「記憶力」。認識花瓣與葉脈的特徵

,知道鍋碗瓢盆和玻璃的反射現象,以方便他能在一堆速寫草圖中沒有交代清楚的地方,運用他的理解和記憶力,去補足、加強、美化,一筆筆的描繪出他眼睛裡觀察到的,和腦海中想像的「理想畫面」。現在的畫家和學生們可幸運多了,只要相機喀嚓一下,就可以擷取當下,讓你安安穩穩拿去畫個十天半個月,不用擔心光線變化、花葉枯黃、水滴蒸發,讓你無所適從。也不用費心觀察理解細節變化,或是擔心記憶力不好,因為只要將照片放大就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為了將題材畫得真實而有說服力,相機問世以前的畫家們還必須學習透視法則(這還得要感謝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發展出來的透視法,在此之前的「寫實」繪畫表現技法,可就更辛苦了……

),畫家們還要理解骨骼肌肉的內部結構,用速寫、素描記錄下來,讓他可以在想法忽然湧現時,隨手畫出一個真實的場景,和具有說服力的人物姿勢草圖。更重要的,他可以在記錄想像的過程當中,一張張調整出最美的場景、布局和姿勢。現在的畫家和學生們只需要拍到一張有光影、有焦點的照片,就算你完全不懂繪畫透視原理,對基本的骨骼肌肉結構一知半解也沒關係,只要透過投影機或輸出機,甚至是電腦影像編修軟體,將照片打印在紙上或畫布上,就可以絲毫不差的將風景、靜物或人物描出來,不用擔心繁複的細節太麻煩,更不用擔心會畫出錯誤的透視或是結構扭曲而不自然的人物表情與姿勢。   路米斯晚年的時候,個人相機才開始逐漸普及,他說:「可以

把相機當成配備的一部分,但只要當配備就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如果還沒有把相機納入『方法』,現在開始存錢買一台吧……」。這些已經擁有深厚人體素描功力的畫家,知道如何利用相機這個新科技來幫助他們的工作,而不是被牽著鼻子走。在當時,造價昂貴的相機,不是一般人擁有得起的。不過,現在的畫家和學生們不僅不需要相機,大人小孩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就可以拍到清晰的照片,立即在高畫質的電腦螢幕上觀看,甚至不用花半毛錢拿去沖印店。   幾百年前若有人想要以繪畫為生,想要完成繪畫傑作,他會先找個名師,勤奮學習所有一切繪畫基本功夫,包括透視、結構、解剖,知道如何構思、找素材、作速寫、畫素描、設計草圖……。繪畫活動理

當如此,不會抱怨沒有照片該怎麼畫。這些古代畫家就是在這麼艱辛的創作環境與過程裡,累積成千上萬的「造型記錄」,不知不覺中,這位畫家逐漸形成了「個人獨特品味之美」的繪畫語言,成為時代的大師。     那麼,活在二十一世紀今天的藝術學習者,真的比較幸運嗎?   ▍對現實的看法、理解與表現   請仔細想想,我們並沒有真正的占到便宜。我甚至悲觀的認為,我們這一代藝術學習者的整體繪畫基本能力,幾乎隨著影像科技的發展技術呈反比:越是依賴影像科技來創作繪畫,就越可能會荒廢了身為繪畫專業者所必須擁有的——累積五百年以來的繪畫基本能力與美感的精準鍛鍊。科技當然帶給我們很多好處,只是我們也逐漸失去更多、更重要的

東西。十九世紀初的生物學家拉馬克有名的演化論點「用進廢退」,似乎也可用來觀察不同世代的畫家們對「繪畫之美」的鍛鍊態度,越是勤奮地練習基本功,對美的敏感度就越深刻,反之亦然。   回首我的水彩藝術探索之路,除了上大學之前,為了術科考試而畫了一年多的靜物寫生習作之外,上了大學之後,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我就再也沒有寫生的習慣。「寫實畫」對我來說,就是拍到一張構圖還不錯的照片,稍微調整一下主次強弱鬆緊,然後就可以畫成一幅寫實作品。全世界絕大部分以寫實為表現方向的畫家,幾乎少有寫生的習慣,因為照片提供了畫家一切所需的「寫實」參考素材。然而荒謬又可悲的是,我居然被相機綁架了幾十年,卻渾然未知且甘之如飴!這

二、三十年的歲月,我的美學鍛鍊,就只能從這區區幾百張的「照片」與「作品」去發現問題、挑戰問題。但是古人的三十年,很可能會累積到上萬張的「寫生習作」,每一張都是他對現實的看法、理解與表現,這就是古代大師為何高不可攀的真正原因。而我直到現在才覺悟,原來我的青春年華早已被相機給吞噬了。   今天,你比我幸運,因為現在你知道手邊的相機,一不小心就會吃掉你的人生。那麼,是不是只要經常出門寫生、或是請模特兒畫人體素描,持之以恆,就保證可以如願得到古代大師們的基本功心法呢?不!如果沒有先學好基本的人體比例概念、透視原理,骨骼肌肉組織的解剖知識……,這種人體寫生活動就只是塗畫一些表象的造型與明暗,幾乎跟畫一

顆蘋果差不多的練習價值。學習的方向若是錯了,寫生就如同畫照片,你並不會從這個被動描繪的寫生活動中,得到你所需要的鍛鍊值。「寫生訓練」並不是為畫家提供更真實的色彩與空間,或是更多更清楚的細節。它只是提供「大自然的現象」,等待畫家去觀察、理解,消化吸收成為有用的「知識」,再利用這些知識組織畫面,持續調整並解決問題,以求達到獨特品味之美,這才是寫生的真意。   我們究竟期待從「寫生」得到什麼好處呢?答案就是:「問題」。   ▍「習作」的實質意義   不論寫生習作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為了思考與解決問題,我們都會從中得到鍛鍊。如果我們使用照片素材,同樣以觀察、理解,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態度去面對它,我

們也會得到如同寫生的鍛鍊。事實上,我的水彩畫,真正突飛猛進是在這三、五年的時間。並非我開始寫生,而是我從2010年開始,不再為學生重複示範同樣的教材。一張張新素材照片與企圖變換表現方向的刺激,提供各種新問題。我挑戰並解決問題,所以我得到鍛鍊,最終得以解脫照片的桎梏而重獲自由。我要強調的是,重點不在「寫生」的表面形式,而在「習作」的實質意義。只要持續「習作」,從習作鍛鍊觀察力、理解力和創造力,這樣無論是從寫生、照片,還是大師的畫作裡,都會得到有效的鍛鍊。   路米斯是二十世紀初美國實力派插畫大師,他的一系列素描教學書籍,影響全世界整整一個世紀,直到今天還是許多畫家、設計師書架上的素描啟蒙教學書

籍。他在本書的前言說道:「判斷一幅畫為什麼不好,通常就會不得不回到基本功,因為壞的畫作源自根本的缺點,就好像是好的畫作也是從根本上做的好。」   本書堪稱人物素描的寶典,有著各式各樣人體詳盡豐富的知識,都在大師一幅幅的示範習作與字裡行間中,等待你去發現、思考與練習。如果你是一名藝術學習者,請想想看,在你學生時期的素描課程,除了描摹刻畫質感表現以外,是否瞭解這些知識、做過這些嚴苛的創造性訓練?如果還沒有,就請你跟著路米斯,一步一步自我練習。或許,有些單元,你感到困惑不解,練習不易,但是請別忘了,這就是你需要的「問題」,越有難度的問題,就越有鍛鍊的價值。   如同本書所說:「大部分的知識一定來

自自己的觀察、判斷,以及樸素的勇氣。」除了上帝以外,創造美的能力,不會自己蹦出來,它需要你不斷的去推敲、嘗試、碰撞,直到徹底滿足你的欲望,到了這時候,心中那個獨特而有品味的美感,才會慢慢的冒出芽來。 前言 追求傳神寫照的祕密   多年來,我一直都很清楚,我們需要一本深究「人體素描」的書。我一直等著有這樣的一本書出現,好推薦給許多跟我有交情的年輕藝術家。後來我終於明白,無論作者的能力如何,這樣的一本書只能由真正身處商業美術領域的人來寫,以他的經驗才能滿足並解決那些必須解釋清楚的問題。這讓我想起入行初期,為了創作出更暢銷的作品,曾經瘋狂地尋找實用的資訊。當時陷入必須設法餬口的常見困境:是要追

求藝術成就?還是不得不轉而追求其他?   在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有太多面對這種困境的人。那些同樣懷抱著一股不知從何而來的莫名衝動的人。當你想要運用藝術的語言;你熱愛作畫;你希望畫得好;如果有機會,你滿心期望能以此維生。我真心希望可以幫助你,因為我經歷過你現在所經歷的每一分鐘,這些的經驗告訴我什麼是你渴望也是你需要的,我可以為你蒐集匯整一些重要的資訊。我不會假裝低估那些既有的優秀作品,然而困難之處在於把那些優秀的作品找出來,並梳理出哪些具有實用價值,並付諸實行。我相信更多的成功機會在於作品的精神因素,而不是光靠技術性知識,既然強調精神因素實屬罕見,這當中就有你的機會。   ▍成為職業畫家的心

理準備   我不只假設讀者對繪畫有興趣,同時還假設讀者打從心底希望成為一個有能力,又能自食其力的巧匠。我假設你想用蘸水筆和鉛筆表達自我的欲望不只迫切,甚至幾乎無可動搖,而且覺得非做點什麼不可。我認為天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除非再加上一股永不滿足的欲望,以及一展個人的優秀才華的渴望。我還認為天賦必須伴隨不斷地努力,才能有力量去克服讓那些讓不夠積極的人打退堂鼓的困難。   我們不妨試著界定促使藝術家「成為藝術家」的特質是什麼。藝術家所有作品都是以有訊息、有目的、有用途的前提出發。藝術家能給出什麼最直接的答案、最簡單的詮釋呢?將主題剝光到最核心、最有效的本質是一種精神程序,作品表面的每一寸都應該加

以細究,弄清楚與整體目的存在何種重要關係。畫家觀察而作畫,他的畫作就是要告訴我們,他觀察到的重要意義以及想法,並在畫作之中強調最重要的地方,進而將那些重要性較低、但又必須存在的東西當做襯托。他會將最重要的對比,用在最重要的人物頭部。他會孜孜不倦地找到辦法,讓臉部表情和姿勢傳達最重要的情感主題。他會竭盡各種方法,先讓人注意到這個人物。換句話說,他設計並構思,不會因為存在就默默接受。   回顧藝術史,不久以前,繪畫如能達到栩栩如生的程度,或許就足以引起眾人驚嘆,也足以吸引藝術家的興趣。現今有了彩色攝影和性能日新月異的相機,我們說不定會因為作品極致寫實而倒胃口。沒有別的作法比超越顯而易見的事實更能

貼切地刻劃特性,並且達到情緒和戲劇效果。繪畫應突顯精挑細選的品味,做到精練簡化,分出主從,以及突出重點,「如何畫」占了10%,「畫什麼」則占90%。就算畫作範圍內的一切都同樣詳細描繪,同樣照顧到明暗、邊線和細節,也不可能超越攝影技術。作畫時如要達到陪襯烘托的效果,可以藉由漸層擴散,或鄰近範圍使用相近的色彩和明暗,將明顯的細節加以簡化或乾脆省略。若要突出重點,可以利用各種對比,如線條清晰、反差、細節,或額外的圖案。   我利用這個機會加深你的印象,請記住,在完成藝術的過程中,你才是最重要的。你的人格,你的個人特質優先。圖畫是你的副產品。和圖畫有關的一切都是你的一小部分,圖畫反映你的知識、經驗、

觀察、喜惡、品味,以及想法。因此,真正的關注焦點是以你為中心,隨著你在精神上的自我提升,作品應運而生。我花了一輩子才領悟這一點。因此,在討論繪畫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強力說服你相信自己,清楚地在意識中栽種渴望,且確實知道藝術並非來自筆尖,而是來自畫筆的另一端。   ▍傑出的畫作反射畫家的人格特質   學生時期,我以為可以從哪裡找到某種公式,從此一躍成為藝術家。的確有套公式,但不存在於書本之中。那套公式其實是素樸的勇氣,獨立自主,以及不斷追求啟發;有勇氣找出自己的路,又能向他人學習;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驗並加以觀察,堅持不懈地反覆推敲以求精進。為自身的能力把關,以及維持身心健康同樣非常重要,我沒

有看過哪一本書強調過以上幾點,或讓我約略知道勇氣可能徹底耗竭。也許書不能這樣寫,但我認為作者若領悟到,繪畫是在處理人格特質,而且有些東西比技巧更重要,那也沒有什麼損失。   藝術處理的是遠遠脫離冰冷科學的東西,人性本質才是一切。至少我決心要和讀者培養交情,歡迎讀者進入我浸淫多年的行業。如果說我有什麼可靠的妙計可以傳授,我會大方地公開,好讓讀者一起參與。我不敢說自己懂得比誰多,或比誰更有經驗,但是一個人的經驗如果夠廣泛,或許足以涵蓋許多別人必定會遭遇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或許就權充解答了。我可以拿出各式各樣對我有幫助的論據和基本原理。我可以大談理想,說說那些肯定能讓畫作更好賣的實用建議和手

法。既然那些條件幾乎是放諸四海皆準,而我的經驗跟當代同儕也沒有太大地差異,那麼我所提供的素材也不會將我自己和我的作品視為評判標準。事實上,如果可能,我寧可將自己的觀點或技術方法當成輔助,由讀者自由決定和自我表現。我的經驗只是用來清楚說明大致的要求條件。   首先,顯而易見的一點是,暢銷的人物素描一定是優秀的畫作,而「優秀的畫作」對專業人士的意義遠超過初學者。意思是指這個人物必須既令人信服又能吸引人;比例一定是理想化更勝於實際或正常比例;透視角度一定和平常的視線水平或觀察位置相關;人體結構一定要正確,無論是肉眼可見的地方,或是隱藏在服裝布料之下的部位。光線與陰影的處理必須能透出生動的特質;動作

或手勢、戲劇性、表情,以及情緒都要有說服力。優秀的畫作不是偶然,也不是繆思女神伸出援手,使你靈光一閃的結果。優秀的畫作是協調整合許多因素,以宛如精細的外科手術般精準掌握並巧妙處理。可以說,每一種因素都成了一種工具或是表達方法的一環。當表達方法發展完整時,靈感和個人感想才能發揮作用。任何人都可能隨時在其中一個或數個因素上「熄火」。每個畫家都會創造出「好的作品」和「壞的作品」。壞的就得扔掉重來。畫家當然也應該吹毛求疵地分析,判斷一幅畫為什麼不好;通常就不得不回到基本功,因為壞的畫作源自根本的缺點,就像好的畫作也是從根本上傑出。   因此一本實用的人體素描書籍不能只探討一個層面,就像解剖學一樣,必

須找出構成優秀畫作的所有因素並加以協調。還必須考慮到美學及銷售的機會、技巧表現,以及有待解決的典型問題。否則學習者掌握不完整的資訊,只被教會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只能盲目摸索掙扎。   ▍才華出眾的起點   我可以假設年輕畫家正面臨餬口的問題嗎?等你擁有充分的技巧能力,就會有一份收益在等著你。到時候,收入會隨著水準提升成比例增加。在商業美術的領域中,愈到頂級人數愈少,跟其他領域都一樣。廣告公司、雜誌出版社、印刷廠,或是藝術經紀人,無不樂意敞開大門,歡迎真正有本事創新及與眾不同的人。至於庸才,則會讓他們吃閉門羹。可惜大多數的人在起步時都才能平庸;一般而言,能力傑出的商業畫家,一開始也不過才華普通

。我可以坦白承認,在進入藝術學院的兩個星期後,學校就建議我打包回家了嗎?那次經驗讓我更有辦法忍耐坎坷的起步階段,也使我另外產生藝術教學的動機。   個人風格的表現手法,無疑是畫家最珍貴的資產。再大的致命性錯誤都比不過複製這種行為,不管是複製我的作品還是其他人的作品皆是如此。別人的風格只能拿來當拐杖,直到自己能走為止。流行趨勢就像天氣一樣多變。人體解剖學、透視法、色彩明暗度卻是恆久不變的,一定要不斷努力尋找新的應用方法。   這本書最大的重點就是給你一個堅實的基礎,培養個人獨特性,而不是模仿複製。我承認在學習的最初階段,一定程度地模仿或許有必要,如此才能在基本的背景上發展出自我表現。但是任何

藝術或工藝如果沒有積累個人經驗,是不會進步的。經驗最好是經由自己的努力或觀察,透過自修,看書,或者研究大師的作品而來。這些經驗加總起來,形成你的工作知識,而且這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創造性的新構想通常是舊思維的變異。   ▍如何使用本書   本書中,我會試著將人體當作生物,其動作的力量與結構有關,而動作又分成好幾種。畫裸體像是為了更清楚了解穿著衣物的人體。我們應該把人體想像成擁有體積與重量,因為暴露在光線之下而有影子,整體呈現在我們所知的空間之中。接下來我們應該試著了解光線,以及光線如何影響物體各方向的塊面。我們應該分別研究頭部和頭的結構。換句話說,應該拿出一套基本原則,可以把人體畫得更真實

且有說服力。   詮釋方法、類型、姿勢、情節、服裝,以及配件都應該是你自己的。無論你畫的人物是為了用在廣告,故事插圖,還是海報或月曆,對於素描知識的基本要求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繪畫技巧並沒有年輕畫家所想的那樣重要,栩栩如生和富於情感,也就是付諸畫作的理想,卻是重要得多。而你對服裝及背景的審美品味也是—只要你能嫻熟掌握基本功。人體畫壞了,就算穿著世上最漂亮的衣服,效果也不會好。一張結構欠佳的臉孔也不可能畫出表情或情緒。如果你欠缺光線及色彩明暗的觀念,就不可能順利畫出色彩畫;在知道如何使用絕對正確的透視法之前,你甚至無法組成人體結構。你的職責就是將身邊的日常素材美化及理想化。   這本書的目的由

始至終就是扶你上山頂,但是到了峰頂,就是推你一把,任由你的動能帶動了。我花錢盡量找到最好的模特兒,因為我知道一般年輕畫家的資金有限,可能做不到這一點。如果你將書裡的模特兒當作是在為你擺出各種姿勢,並且認真研究我的作品,而不是把它們當成一一複製線條、色調的東西,我想最後會獲益良多。   建議在研讀每一頁時,都把素描簿放在書旁邊。盡量了解畫作背後的意義,而不只是畫作本身。手中鉛筆保持動作不輟。根據書中各頁的圖畫,盡量嘗試各種不同的人體。依照想像大略架構出人體,做出各式各樣的動作。如果可能,一定要以真人模特兒作畫,將我們這裡提到的基本功盡力發揮出來。要是可以拍照或是取得照片,就藉由臨摹照片來練練手

,將你認為應該存在的理念都加進去。從頭看完這整本書或許是個不錯的計畫,這樣能更清楚了解整個程序步驟。其他類型的畫作可以作為輔助,例如靜物畫,因為所有類型都存在輪廓、塊面、光線與陰影的共同問題。   要習慣使用軟鉛筆,可以做出多層次的明暗效果。稀薄軟弱的灰階畫作其實沒有什麼商業價值。換成蘸水筆和黑墨水不只有趣,還具有真正的商業價值。選擇最有彈性的一種。用蘸水筆拉出線條來,千萬不要在紙上往回推,這樣只會卡住並濺出墨水。炭筆是理想的習作工具。一大張棉紙或草稿簿就可以施展開來。   或許最理想的作法,是依照最適合你的方式使用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