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的本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共產主義的本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九評》編輯部寫的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中國篇 和史拉玟卡.德古麗琪的 歐洲咖啡館: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博大 和商周所出版 。

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 呂芳上所指導 許順昇的 流亡世代的政治構思:《民主評論》的國家論述(1949-1966) (2008),提出共產主義的本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民主評論、新儒家、知識分子、流亡、國家論述、反共、文化保守主義、政治思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共產主義的本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中國篇

為了解決共產主義的本質的問題,作者《九評》編輯部 這樣論述: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中國篇》是繼《九評共產黨》之後的又一宏篇巨製,自2017年11月在大紀元新聞網首發,贏得廣大讀者的讚譽。   去年適逢十月革命百年,中外學者都撰寫文章,剖析共產主義的本質,反思共產主義在過去一百多年裡給人類帶來的災難。縱觀當下全球時局,中共的統治令大陸滿目瘡痍、亂象叢生、道德崩潰,在世界許多地區,共產主義思潮仍在滲透、肆虐,對和平與文明構成威脅。   此際,《九評》編輯部鄭重推出新著,撕破紅潮黑幕——「共產主義來自何處?共產主義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對這些根本問題的答案,現在是揭開謎底的時候了。」   《九評》編輯部以獨特的視角、前所未有的高度,

結合歷史與現實,深入剖析共產主義對人類文化與道德的破壞,以及共產黨意欲摧毀中國社會與全世界的邪惡圖謀,讓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共產主義的危害,使世人真正受益。 本書特色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中國篇》序言中提到:共產主義不是一種學說、一種社會制度,它是一個邪靈,其目的是通過毀滅文化、敗壞道德來毀滅全人類。   今天的人類,在表面上享受著科技發達、物質繁榮,而實際上卻受困於道德下滑所導致的種種難題敗象。若想尋求轉機,重獲生機,必須反躬自省,重視精神層面的淨化和提升,而在此過程中,徹底清除共產主義思想的毒害,至關重要。   上海維權律師鄭恩寵說:「這本書猶如一顆彗星,照亮了黑幕下的中國。

不管您持有什麼立場、什麼觀點,每個人都應該靜下心來,把這本書認真的讀一遍,因為它可以幫助你獨立思考。」   旅美時事評論員唐靖遠指出,「共產主義的最終目的,就是破壞人對神的信仰,讓人不相信神,甚至去否定神,這樣它才能夠切斷人與神的聯繫。人一旦失去了和神的聯繫,人就只能被共產邪靈所操控。」   原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游兆和表示,「這本書幫助世人認清共產主義的邪惡本質,認清它的一系列計劃、路線圖及各種手段,也警示中華民族、人類文明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同時指明出路。」

共產主義的本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近年,超限戰這個詞越來越多出現在中文媒體中。所謂的超限戰,它脫胎於游擊戰,其本質是對於既存系統和秩序的破壞。換句話說,就是系統當中不斷增加的熵,對系統本身進行破壞和反噬。整個人類的文明系統因此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超限戰對全球的滲透,說明現代社會乃至於人類文明本身,已經出現了危機和拐點。
#超限戰 #人類文明 #文明消亡
----------------------
相關連接

綠色經濟,壓垮中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全行業無一倖免!頂層收割,底層買單|中環孫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3D5LB20kI&t=104s

血酬定律!你必須知道的中國社會生存法則,無視這個法則的代價是肉體消滅|中環孫老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7zcETeh9zw&t=25s

中環孫老師|中國全面伊朗化。中國版霍梅尼已經誕生?普通人命運如何,大家一起當炮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9XLMzMJXgs

中環孫老師|假通脹,真收割!通脹剪刀差收割社會底層,剩下的安穩日子不多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7toWnps_94&t=48s

中環孫老師|中國一線樓市恐慌式上漲,地產基本邏輯已變,中國經濟正式走入蕭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3yAN7NiuM&t=6s

中環孫老師|大基建帶來大風險。戒急用忍,政急必亡。紅朝是否將步隋朝後塵,急政而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OehAEY8iI&t=43s

中環孫老師|逃離北方!中國南北經濟差距增大,人力資本加速轉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A1LOx_4Ii0&t=544s

中環孫老師|壟斷經濟學!先富為什麼不願帶動後富?貧富差距背後的財富潛規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BoEr8Y45A

中環孫老師|對外吸鈔,對內收割,人民幣悶殺中國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S_SAVTd2SY&t=18s

中環孫老師|韭菜爭奪戰!中美金融權貴爭搶中國內地韭菜,最後誰會勝出?韭菜的最終命運是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KtCEdpEVNY&t=58s

中環孫老師|中美對抗不斷升級,華爾街為何大舉投資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nUby0prGE

中環孫老師|貨幣大關門!金融內循環!人民幣的終結已經踏出第一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FcHiVdRJE

孫老師說財經|中國城市大洗牌,你居住的城市決定了你的未來,现在的户籍就是未来的国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vTuV-Z06lw&t=53s

孫老師說財經|人民幣的終極命運,不會貶值只會消失。你的社會等級決定了你對人民幣的兌換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AhWVtKv07g

孫老師說財經|大通脹還是大通縮?解密中美兩國經濟的底層密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HaAkLp1rw

孫老師說財經|別讓人民幣匯率騙了你!人民幣匯率表面穩定,資本外逃一刻未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9LUgm3pTyc

孫老師說財經|內循環經濟啟動,中國韭菜在劫難逃,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aqYRt8Exg8

孫老師說財經|房價上天,經濟落地,房地產將成為中國經濟的墓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5RU_2lfGeE

流亡世代的政治構思:《民主評論》的國家論述(1949-1966)

為了解決共產主義的本質的問題,作者許順昇 這樣論述:

1949年6月,經歷抗日戰爭的徐復觀, 選擇從軍伍退役,遠離政治圈。他思考當前的中國處境,認為中國問題其實是文化問題,因此與張丕介、牟宗三與唐君毅等人協商,決定創辦《民主評論》半月刊,以「反共」作為號召主軸,探討中國現實政治與思想文化議題。 隨後,國民黨政府移往台灣,中國大陸政權落入共產黨之手,部分中國知識分子因不相信馬列主義,又排斥接受共產黨統治,輾轉遷徙至港台兩地。徐復觀、張丕介與錢穆等中國知識分子被迫流亡異鄉,面臨政治局勢丕變以及陷入生活困頓的窘境,過往的堅持理念與現實的落差,強烈衝擊他們的內心。於是利用雜誌新聞等公領域媒體,便成為這批流亡知識分子抒發自我情懷、闡揚救亡意識以及宣揚文化

思想的窗口。 縱使他們流徙台灣、香港以及海外各地,失去與故土的連結,卻常在言論文字中,透露出回歸故土與關切國家未來的想法,並且從中形塑出一種群體觀,希冀未來能重回故土,施展國家建設的理想。在1950年代的國家建構的議題上,這批流亡海外的中國知識分子,基本上仍維繫原有的傳統,關懷中國的現狀與未來。《民主評論》雖被多數人們視為是當代新儒家的代表刊物,認為其中言論大多強調「中體西用」或「中西調和」的議論。但是,詳加審閱,不難發現這份融合現實與理論、政治理念與思想文化的雜誌,相當強烈地突顯這批擁有「中國經驗」的知識群體,如何運用過往個人與群體的歷史經驗,企圖在「海外中國」的土地上,尋求一個嶄新面貌的國

家論述,藉此解決外在的政治情勢與內在的思想困境。

歐洲咖啡館: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

為了解決共產主義的本質的問題,作者史拉玟卡.德古麗琪 這樣論述:

  現今,東歐的革命建設已經完備:舊有秩序已為各式各樣的自由市場經濟與法律上的民主所取代。然而,根據史拉玟卡.德古麗琪的觀察:「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發生在日常的瑣碎事物上:例如聲音、外觀、象徵等。」在這本出色的政治報導作品裡,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我們看到歐洲依舊是一個分裂的大陸。倒塌的柏林圍牆當地,仍然有著一道東歐與西歐之間的缺口,這道缺口蘊含了兩地人民持續生活與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西歐正一點一滴默默地向東拓展:販售Levi’s的精品商店與掛名「超市」的小型食品店,在各主要大道繁衍成長。儘管德古麗琪幾乎能在每座東歐城市找到一家提供維也納式咖啡與「西式」裝潢的「歐洲咖啡館」,然而,東歐國家在其他歐

洲地區的可接受性,卻依舊教人難以捉摸。   本書作者德古麗琪雖然成長於共產體制之下,然而也見證了東歐共產世界的所有變化。得益於經常旅行歐洲各地以及瑞典籍的丈夫,德古麗琪擁有廣闊而獨到的見解,使得輕薄短小的本書道盡東歐各國的文化底蘊,內容讓人大開眼界。然而,本書並非異國文化搜奇,而是以歷史和分析的角度探討深層的意義。作者經常從日常生活的小事著眼,譬如人們習於使用「我們」的語言,而缺乏「獨立自主」、「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的民主意識,甚至可以從一口爛牙、一間骯髒無比的廁所可見一斑。東歐人民也缺乏資本主義的適當價值觀,不僅官僚制度貪污腐敗,人民也對金錢和工作抱持著錯誤的態度,譬如不願對客戶微笑並提供適當

的服務,不知以實際工作成果來要求應得的報酬,反而以為只要西歐來的人都是有錢人,從上到下都流行著詐騙與取巧,對未來沒有期望,以趁亂撈一票為生活理想。   然而,東歐仍是急於成為歐洲一份子的,在共產主義的隔離打破之後,現今東歐各地可見西歐風味的歐洲咖啡館,可惜貌合神離,裡面所提供的食物卻與西歐的大相逕庭;當東歐人民越過邊界時,一方面要承受本國官僚的蠻橫,另一方面卻要忍耐西歐官僚的傲慢與歧視,加入歐洲社會宛如遙遙無期的夢想。而東歐內部也存在著新舊觀念的衝突,有些人因為面臨新時代的不安感,而開始懷念往日的共產集權時代,有些人期待國王般的父親來領導,有些人(掌權者)則想要清除舊時代的一切遺跡,有些人則因

國家主義的長久迫害而拒斥單一的國家認同,以地區為身份認同的依歸;作者更從一件軍民糾紛事件,看出舊式國家權力與新興資本主義私有財產之間的衝突。   現今,東西歐之間還繼續存在著差異與歧視,需要時間尋求改革與理解,而作者也提出許多東歐人民自己必須注意及解決的困難,見解不同一般經濟與政治分析,筆鋒在批判中常帶感情。 書評   「德古麗琪是個敏銳又幽默的社會評論家,其觀察細節的眼光,教人嘖嘖稱奇」--《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內容深刻、辛辣卻不失趣味……讀完本書,你將對資本主義、現代史或完美潔白的美國式牙齒,產生全新的看法。」--Elle   「本書充滿洞見……不

僅點明了多數東歐國家的政治與社會問題,並且針對東歐人民的日常生活、情緒習性、恐懼和夢想等,提出新的觀點」--《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遲鈍的觀察者或許只是哀嘆共產主義所遺留的產物,德古麗琪卻能徹底了解她的同胞,看出人性弱點的救贖本質;為了這些東歐人民,我們應該讀讀她的著作。」--《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德古麗琪談到,東歐人焦慮地想成為西歐人,於是每個城鎮都出現了「歐洲咖啡館」,然而只是巴黎和羅馬咖啡館的蒼白模仿。本書文集探討了共產主義垮台之後,東歐各國的生活方式。身為克羅埃西亞(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的公民,身為

活過共產主義治下的人民,她了解試圖解脫蘇維埃包袱的各國,還有許多困難必須突破。在阿爾巴尼亞,她觀察到四處瀰漫的民怨,要將何斯哈統治的遺跡摧毀殆盡。在羅馬尼亞,她批評公廁的清潔維護:「像羅馬尼亞這種廁所的衛生水準,本身乃是共產體系的遺產,反映了共產主義的本質,目前,衛生條件方面的毫無進展,正是預示了未來民主實踐的危機。」德古麗琪辛辣又深具洞識的沈思,不僅描述了她的生活,也讓我們察覺其意義。」──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德古麗琪有著少見的報導天份。她觀察一個國家是從生活小處著眼,也了解如何向高雅的讀者解釋被邊緣化的東歐文化之中的熱情與希望。一種國際歐洲社群的幽靈,或

許在西歐的報紙上僅是不起眼的小新聞,然而對德古麗琪而言,它的意義更為重大。尿布、特權、廁紙、咖啡館等,在她的政治評論中都是象徵。對於一位反法西斯英雄的女兒而言,西方代表了金錢可以超越未來的現實,以及生活可以比共產主義的「活在當下」更豐富的現實。德古麗琪並未使用傳統經濟及政治分析的語言,而是以日常生活的語言描述了重大的文化變革。這本重要的書由出色的歐洲作家撰寫,值得推薦。」──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發人深省或與台灣社會有點關係(雷同)的文章──優先推薦 01序言:第一人稱單數   「我們」意味了畏懼、服從、歸順、興奮的群眾,以及任由他人決定自己的命運等;而「我」則代表了一

個開創獨特與發展民主的契機。 02歐洲咖啡館   歐洲代表了言論表達的自由。歐洲是上帝的應許之地,它是新的烏托邦,也是一根五顏六色的棒棒糖。 03我們之間的無形隔閡   東歐與西歐人民之間一道無形的隔閡從此開始,起點就是海關玻璃櫃檯前的窄小入口。 06有無之間   一般人的觀念中,只要住在西歐,便能從此對一切厄運產生免疫力。所有能「逃脫」不幸困境的人,有誰不會因此感到愧疚呢?我當然覺得非常罪惡,雖然我這種所謂的「逃脫」也只是一種假想。 09錢要怎麼賺   生活的樣貌全在預料之中,當然毫無任何期待,人民對此也已經習以為常。而今,當「未來」不過是另外一個空洞的標語,人民當然感到害怕,就怕社會不但沒

有進步,反倒每況愈下;而以前那種可預期性卻能帶來安全感與保護。 11德國給我的挫折   從他們身上,我了解到,一個國家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不去抹殺那段法西斯的歷史,這件事我們國人永遠辦不到。 14巴爾幹半島國王   像我們這種來自共產世界的人民,就政治意識而言,只能算是兒童程度,我們需要父親的照顧,這樣我們便不需照顧自己。我們不知該如何解脫,也未做好承擔責任的準備。 15為了買台吸塵器   政府向民眾提出了一個荒謬可笑的呼籲:人人購買本國貨,立志當個愛國人!愛國當然很好,可是誰買得起本國的物品呢?所以囉,這個按期走私的生存之道,始終未曾間斷。 16墓園的懷舊派對   因為在舊環境當中,他們知道

該如何面對國家,也知道每天應該如何與國家打交道,儘管如此換來的代價是奴役。 18走進猶太社會的克羅埃西亞人   過去與現在的差別,或許在於歷史能否不再成為少數當權者手中的玩物。當我們直接面對個人責任的問題時,再也不能只將歷史當作某位領袖或某個政府一連串無法讓人理解的作為,我們終得明白,個人的責任同樣取決於每個人的言論與行動。 19我父親的罪惡   站在墓地,我看見有人悄悄從我父親身上、從我身上、從所有人身上偷走了過去的歷史,我們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我們甚至迫不及待從旁協助這樁強盜案發生,以掩飾過去幾年生命所留下的痕跡。我們封閉了這段記憶,閉上眼睛,捂住嘴巴,向新的政治勢力靠攏,新政府才能夠輕

鬆地重寫歷史、捏造歷史,最後消滅歷史。 20來自三國邊界的人   將來,或許二、三年以後,所有這些文件、緊張局勢,以及我們所有的恐懼和不安,瞬間變成了過眼雲煙,不再有人強迫我們只能認同自己的一部分。我夢想著那天的到來,沒有人因為我喜歡的食物、我的回憶或我說的語言,而對我懷有仇恨。 21他睡得像嬰兒一樣   我能想像當時他的手是如何抽出左輪手槍,把槍對準囚犯的腦袋。他應該感覺得到,汗濕的手心握住了舒服而冰涼的金屬--或者他的手心甚至沒有出汗!第一枚子彈射出,接著又是一枚。開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吧? 23永生難忘的會面   不變的是他對意識型態本身的熱衷。這讓他成了一個極不稱職的歷史學家,他對科學的

關心,遠不及他對傳播理念的熱心。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是他能夠成為領袖人物的必要條件--雖然所成就出來的,是一種對於正確的事情毫不猶豫,也從不懷疑的危險獨裁領袖。 25波士尼亞,或歐洲在我們心中的意義   那個願意出手援救的歐洲並不存在。他們看到的是一個鬼魂。我們東歐人發明了「歐洲」,不斷建構、幻想、呼求。這個歐洲是波士尼亞人及其他東歐人所創造出來的神話。 次要推薦 05柔依的衛浴   看來在發展民主的機會來臨以前,我們國家的人民得先把自己的雙手再好好洗個幾年、廁紙使用個幾年,才有發展的可能。衛生習慣與民主制度,兩者互為表裡,缺一不可。 12穿著制服的重要性   一套軍服意味著某種特定的行為準則,

軍服所代表的是,軍人必須嚴守紀律、遵從命令並尊重戰時規定。按理來說,軍服能夠在戰時控制每個人心中的野獸,並在所有人類的行為規範全被拋在腦後之際,提供一種秩序感。 13計畫性謀殺   聲音是整場處決過程最可怕的部分。當時一絲風也沒有,四周是一片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最先聽到的,是高分貝的電鋸…… 17論爛牙   我在他們嘴裡完全看不到蛀牙、缺牙或任何的缺陷,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直到後來,有位朋友帶著兒子去看牙醫,我才知道了當中的秘密。 22誰怕狄托的太太?   所有人心裡都藏了一個狄托太太,藏了一個危險的歷史證人,永遠鎖在良心的黑暗囚房裡面,不見天日。 24依舊身陷泥漿   當我快到市場的時候,感覺

像是陷入某種充滿原始風味的濃湯,整個人被拉回生命的起源,身體溶化成為基本元素,滿地的泥漿是如此的原始,它無所不在,而且無人可以倖免。 再次要推薦 04從未拜訪莫斯科的原因   蘇聯在我心中形成的樣貌,就像一座荒原,表面結了一層厚重的西伯利亞冰殼。 07索非亞的微笑   百姓不習慣面對有錢的人,對於財富加以攻擊或輕蔑。他們始終未能了解,金錢不會改變一個人的價值,卻能賦予一個人權利,要求付費所應換得的服務。 08碉堡效應   人民這種暴力行為所欲表達的,是一個希望能清除過去的心願,包括相關的物質層面在內,彷彿如此一來,便能一舉袪除邪魔,而美好的生活也在不遠處等待著他們。 10特價品風波   有時,

我放膽想像有錢的日子是什麼樣子。在我眼裡,有錢人應該是生活在消費者天堂,就像走進一家大型的自助商店,盡情消費,直到想要停下來為止。 作者簡介 史拉玟卡.德古麗琪   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里耶卡(Rijeka),後屬於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國民,從小生長於嚴格控制的共產主義政權下。1976年於札格瑞布(Zagreb)大學取得比較文學與社會學學位,之後是個自由新聞工作者,也是知名作家及時事評論家。1982-1992年期間,她成為札格瑞布Start雙週報與Danas週報的記者,主要撰寫女性議題的文章。   其非小說文類散文作品,包括《女性主義的死罪》(Deadly Sins of Feminism

)《如何在共產主義中存活,甚至一笑置之》(How We Survived Communism and Even Laughed),以及《巴爾幹快報:戰爭另一邊的片段紀錄》(The Balkan Express: Fragments from the Other Side of War)。其小說創作亦有三部,包括南斯拉夫暢銷小說及英國獨立報一度入圍最佳外國著作獎的《恐懼的全貌》(Holograms of Fear)、《大理石肌膚》(Marble Skin)與《男人的品味》(The Taste of a Man)。   她也為許多種語言的大報撰寫文章,包括定期投稿《國家雜誌》(The Nation

)、《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義大利《新聞報》(La Stampa)、瑞典《每日新聞報》(Dagens Nyheter)、德國《法蘭克福論壇報》(Frankfurter Rundschau)、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Politiken等及其他國際性報章雜誌。   1990年代初,出於政治上的理由,她離開克羅埃西亞,移民外國。主要因為有數家重要且採強硬外交政策的大報抨擊她不夠愛國。1992年在Globus上出現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後來一位知名社會學家Slaven Letica承認該文為其所著),抨擊德古麗琪在內的五位女性作家是「女巫」,而

且「強姦」了克羅埃西亞。此文一出,德古麗琪開始接到恐嚇電話,私人財產也遭到破壞。由於昔日的朋友與同事冷眼旁觀,在得不到幫助的情況下,她決定離開克羅埃西亞。   德古麗琪現與其瑞典籍夫婿居於斯德哥爾摩,偶爾回到克國家鄉探望。有人將她的散文與莒哈絲、貝克特與卡繆相提並論。她的作品曾於十三個國家出版,並譯成十二種語言。她最近的作品主要是有關南斯拉夫的戰事:As If I Am Not There有關波士尼亞戰爭中對婦女所犯下的罪,They Would Never Hurt a Fly是描寫她在海牙國際刑事法庭中對南斯拉夫戰犯的觀察,兩本書都涉及導致她在戰時離開克國的問題。 作品列表(未完全): 小說

Marble Skin (1995) The Taste of a Man (1997) 非小說 Deadly Sins of Feminism (1984) How We Survived Communism and Even Laughed (1991) Balkan Express: Fragments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r 1992 Cafe Europa: Life After Communism (1996) As If I Am Not There (2000) S.: A Novel about the Balkans (

2001) They Would Never Hurt a Fly: War Criminals on Trial in the Hague (2005) 文章 We Are All Albanians (1999) Bosnian Women Witness (2001) 譯者簡介 張淑貞 外文系、所文學組畢業,目前進修語言學。 01序言:第一人稱單數 02歐洲咖啡館 03我們之間的無形隔閡 04從未拜訪莫斯科的原因 05柔依的衛浴 06有無之間 07索非亞的微笑 08碉堡效應 09錢要怎麼賺 10特價品風波 11德國給我的挫折 12穿著制服的重要性 13計畫

性謀殺 14巴爾幹半島國王 15為了買台吸塵器 16墓園的懷舊派對 17論爛牙 18走進猶太社會的克羅埃西亞人 19我父親的罪惡 20來自三國邊界的人 21他睡得像嬰兒一樣 22誰怕狄托的太太? 23永生難忘的會面 24依舊身陷泥漿 25波士尼亞,或歐洲在我們心中的意義 充滿想像又自我異化的「歐洲咖啡館」-黃競涓   克羅埃西亞籍作家史拉玟卡.德古麗琪(Slavenka Drakuli?)宛如高行健筆下《靈山》的主人翁,厭惡任何以集體出發所宣稱的「我們」,包括共產主義以及狹隘排他的民族主義。《歐洲咖啡館——尋找自我的東歐世界》,記述她從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六年穿梭東歐各國之見聞,以及她個

人經常越界東西歐(主要往來她常住之奧地利與故鄉克羅埃西亞)之經歷,反映了「我」對「我們」的犀利批判與置身其中的焦慮。   一九八○年代末期至一九九○年代初期,東歐各共產政權相繼垮台,連老大哥蘇聯也四分五裂。冷戰雖然戲劇化結束,但和平與繁榮並未隨之而來,其中尤以南斯拉夫因內戰裂解成數個獨立國家,最為血腥。東歐人民在褪去了集體主義的外衣後,原本期望穿上充滿希望與發展的個人主義新衣,但因理想與現實之差距,使得挫折處處。   當東歐與西歐直面相視,看見的是彼此的差異,貧富、制度、思想上的格格不入,更加凸顯「歐洲」這個全稱的假象。原來歐洲(Europa)從來就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長期以來它只代表物質、進

步與民主的西歐。東歐所在相對落後的巴爾幹半島相關地域,一直不被視為歐洲的一部分。西歐富裕民主的社會一方面是東歐人民普遍嚮往的目標,但同時也是東歐人民感受挫折與抱怨的最大來源。   在索非亞、地拉那、布加勒斯特等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而帶有西歐風味的市招與店名,以「歐洲咖啡館」(Caf? Europa)為典型的代表。擬仿之店名雖然帶來置身西歐∕歐洲的想像,但事實上內部陳設與餐點品質依然還是屬於東歐在地的。共產政權雖然瓦解,但革命內涵卻不能速成,只能靠外觀之象徵表示自身已經是歐洲的一份子,可惜事實上還不是。   德古麗琪於是引出一連串對群眾與政府的嚴厲批判,前者在共產政權洗腦桎梏下,養成「畏懼、服從、

歸順」的習性,後者則繼續缺乏效率、因循苟且、貪污腐敗。批評內容包羅萬象,包括:物質匱乏、物價不合理地昂貴、骯髒的公廁、民眾的一口爛牙、共產權貴之奢華、令人不敢恭維的服務品質、噤聲的輿論、沒有公民意識的社會。對共產主義之厭惡更使得她直指「歐洲就(該)是……蘇俄的相反」,甚而宣示其不願意踏上俄國的土地一步。   德古麗琪雖然對共產主義沒有絲毫好感,但卻認為過往的歷史不容被新政權抹滅遺忘。對於克羅埃西亞新政府藉著移除舊政權的各種圖騰,換上服務新政治目的之圖騰頗不以為然。狄托之功過固然要清算,但二次大戰期間親納粹之克羅埃西亞政權犯下屠殺猶太人之罪行,亦不能遮掩。她感慨「在巴爾幹半島,歷史似乎只是原始資

料,等待回收加工,製造出每天的神話。」當人們不能坦然面對歷史,只將歷史當作鬥爭的工具,則永遠無法走出敵我二元對立之暴力陰影,也無法真正做到人己的和平相處。   要走出以往東西歐的二元對立,並創造新的歐洲內涵,人們必須摒棄狹隘排他的民族主義與國族意識。在德古麗琪書中最具個人主體能動性與流動能力者當屬位居斯洛文尼亞、義大利與克羅埃西亞三國交界處,伊斯特里亞半島的居民。她∕他們可以隨機變更自己的國籍與身分,不是因為投機,而是因為多重身分認同早已是長期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外人看來不可能同時存在的三重國家認同,對當地人而言卻是再容易也不過。她∕他們所抵抗的是任何一種「純粹主義者」所施加的政治壓力,期盼有一

天「沒有人因為我喜歡的食物、我的回憶或我說的語言,而對我懷有仇恨」。   對東歐歷史與社會相對陌生的台灣讀者,可以藉此書一窺後共產主義初期東歐生活的面貌,並進一步理解歐洲對東西歐人民各自意味著什麼。更重要的是藉此書警惕國族身分認同政治之誤用與濫用,並開放各種自我封閉之疆界。新的想像共同體,端賴豐富之創意,而不是自我異化之封閉體。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