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議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全球經濟議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比提.英卡迪歐寫的 Chindia : 中國與印度顛覆全球經濟的關鍵 和日本經濟新聞社的 全球經濟常識10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球經濟前景乍暖猶寒?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也說明:今年1月下旬,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上調至2.9%,較去年10月上旬預測的2.7%提高0.2個百分點。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經濟新潮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教育研究所 許籐繼所指導 林佳緯的 課堂學習共同體促進國中學生地理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2014),提出全球經濟議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課堂的學習共同體、協同學習、地理教學、學習成效。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 陳麗華所指導 謝欣恬的 臺灣與香港小學社會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之比較 (2010),提出因為有 世界公民、社會科、教科書、臺灣、香港、比較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球經濟議題的解答。

最後網站資料來源:2023年5月3日工商時報A6版「名家評論」專家傳真則補充:... 於華府針對中美經濟議題發表重要演講中表示,近年部分觀點認為,美國經濟體正在邁向衰落,相對中國即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並不需要為尋求贏家獨攬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球經濟議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Chindia : 中國與印度顛覆全球經濟的關鍵

為了解決全球經濟議題的問題,作者比提.英卡迪歐 這樣論述:

前經建會主委、立法院副院長 江丙坤資深媒體人 陳文茜 三陽工業海外事業副總經理  劉武雄《今周刊》今選書摘一致好評推薦! 中國與印度正在改造世界 什麼是Chindia?   經濟學家預估,印度將在三十年內成為全世界第三大經濟國,而中國將在本世紀中葉取代美國的龍頭地位。Chindia就是中國與印度結合所形成的全球超級經濟強權。   過去十年,中國的成長與製造業優勢地位是最重要的兩項全球趨勢,印度的科技、服務和外包產業則使之成為重要的事業夥伴和可敬的競爭者。兼具消費者、供給者、創新者、投資者和技術人才提供者,中國與印度正在改造世界。中國與印度的驚人崛起揭櫫了一條鐵律:欲在新的全球市場上生存茁壯,你

必須和中國與印度打交道。   為讓讀者清楚了解這兩大新興巨人的現況與未來,和其所牽動的全球經濟局勢,以因應中印崛起所帶來的挑戰,本書可作為因應中印崛起的全方位指南。書中集結了美國《商業周刊》亞洲記者的第一手報導,以及專家們的精闢評論,並由《商業周刊》資深撰稿人為每章撰寫全新引言。每篇報導都是最新的探索領域,其中包括獲獎的重要議題特別報導,例如製造業領域的〈中國價格〉(The China Price)、技術領域的〈印度的崛起〉(The Rise of India)。 編者簡介比提.英卡迪歐(Pete Engardio)  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資深撰稿人。密蘇里大學傳播碩士

,1985年進入《商業周刊》,擔任駐亞洲通訊記者長達六年,並擔任亞洲版編輯多年。英卡迪歐所撰述的全球經濟議題文章贏得無數獎項。他也是2000年出版的《溶解:亞洲的繁榮、蕭條與未來》(Meltdown: Asia’s Boom, Bust, and Beyond)一書的共同作者。 譯者簡介李芳齡  目前專事翻譯,譯著包括《啟動革命》、《哈佛商業評論精選:企業策略》《第五項修練Ⅲ:變革之舞》、《業競天擇》、《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練》、《當債務吞噬國家》、《成長的賭局》等近五十本。 推薦序  江丙坤  編者序第一章  序論第二章  中印雙雄崛起第三章  新全球典範第四章  

新企業模式第五章  新巨型市場第六章  大躍進第七章  財政的挑戰第八章  教育挑戰第九章  社會議程第十章  生態與能源挑戰第十一章 新的競爭挑戰 議題綜觀   鄧小平在一九七九年解開束縛中國經濟的枷鎖,此舉似乎註定中國將崛起成為經濟巨人。自此以後,每一回合的改革總是激起新一波外國企業的「中國熱」,國際媒體大聲宣告每一種中國資本主義的展現?─私營企業出現了,消費者變富裕了,出口工廠忙不停,股市熱絡,共產黨官員穿西裝現身!每一種展現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力量增強的新跡象?對美貿易出超不斷攀升、高科技進展、競購美國公司等,都會引發華府政治人物與智庫大聲警告:中國已對美國經濟和軍事領導地位構成重大威

脅!這些關於中國的評論甚至孵育出國內犬儒主義派,這些人士一再警告:中國的興旺景氣即將在金融或社會大災難中劃下句點。   反觀印度的經濟崛起,情節倒是安靜許多。約莫十五年前,這另一個亞洲巨人並不受美國注意。儘管印度早已是民主政體且擁有龐大的私人經濟部門,但與華府的外交關係冷淡,經濟發展依舊受官僚體制扼制,大多數產業都限制外國投資者參與。的確,當印度和極權統治的中國在經濟上的差距愈來愈大時,印度那爭吵不休的民主制度反而被視為阻礙發展的絆腳石,企業界已經厭倦至極,以至於國外對於印度前總理拉奧(Narasimha Rao)所提出的全面經濟改革計畫,普遍抱持懷疑態度。就連印度在軟體業、半導體設計業、電話

客服中心等產業上的成功發展,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受到注意。在此之前,鮮少西方企業公開談論到這種技術性工作外包在印度熱絡發展的情形。   不過,懷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敬畏的時代展開,中國和印度如今被廣視為下一個全球超級經濟強權。過去二十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九.五%、二○○五年成長率更高達九.九%的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越絕大多數歐洲國家,並取代日本的貿易龍頭寶座。同一期間,印度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六%,而且,隨著投資資金的湧入和更多產業的開放競爭,經濟成長率仍不斷加速。中國和印度都擁有龐大人口、不斷擴增的年輕工作者和消費群、且所得水準仍然有趕上已發展國家的大空間,這些因素讓絕大多數預測都指出,這兩個國家應

該能在未來數十年維持平均七%到八%的成長率,即使這段期間將會出現許多棘手的經濟成長衝擊。   美國環球透視公司(Global Insights Inc.)預估,到了二○一五年,印度的國內支出將倍增至七千億美元,中國大陸則可以增加至將近三倍而達到兩兆六千億美元。到了二十一世紀中葉,中國與印度佔全球產值的比例將從目前的六%激增到四五%,若以國內購買力來衡量的話,比例會更高。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中國與印度都可能成為美國以外經濟力最強的兩個國家。   如今,已經鮮少有企業能夠不與中國或印度打交道。同時兼具消費者、供給者、創新者、投資者、和技術人才提供者的中國與印度正在改造世界。中國已經被認為是最具競

爭力的製造業平台。英國的牛津經濟顧問公司(Oxford Economics)指出,自一九九○年至今,中國的出口值成長超過八五○%,製造品佔率已經從二%提高一一.五%。印度則是在軟體、設計、和後勤服務領域展現旺盛的成長力量。班加羅爾(Bangalore)如今已經漸漸變成加州矽谷以外最重要的科技與企業創新重鎮。   由於中國和印度逐漸成為低成本製造業和高科技與服務業中令人敬畏的競爭者,並超越先進國家,這種情勢發展甚至促使主流經濟學家如薩謬森(Paul Samuelson)重新思考長久以來所抱持的「自由貿易」及「競爭優勢」的假設。這種情勢發展也引發各界憂心與爭論美國未來的全球競爭力,誠如二○○五年八

月二十二日出刊的美國《商業周刊》中刊登的特別報導〈中國與印度:你必須知道的事〉(China and India: What You Need to Know)一文所言:   在過去,我們甚少見到兩個仍然相當貧窮的國家,其經濟起飛引發這種令人敬畏、機會主義、與不安等混雜情結。二次大戰後出現了日本與南韓的經濟奇蹟,但這兩者都未強到足以驅動全球成長或改變所有產業的競爭情勢;反觀中國與印度,卻有夠強的力量與動能可改變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這兩個國家崛起情形的最貼切類比是美國在十九世紀的發跡故事……但是,就某種程度而言,就連當年美國的崛起也無法跟如今發生的中印發展相比,這世界過去從未見到兩個人口加起來佔

全球總人口三分之一的國家同時且持續地經濟起飛。   因此,了解中國與印度的相對長處和國內動能,是全球企業界和策略制定者的必要課題。同等重要的課題是風險。貪腐在這兩個國家處處可見。伴隨快速工業化而來的空氣與水污染問題愈趨嚴重,嚴重威脅兩國生態環境與居民健康。由於中國目前仍然欠缺健全法規和透明的決策流程,因此,透過法院來解決違約、盜用或侵吞公款、剽竊智慧財產權,極其困難。印度沿用西方法律制度,但程序卻如同蝸牛般地緩慢。此外,長期投資可能被在野黨延宕或意外的政策逆轉拖累。中國的財金體系背負龐大的呆帳,有爆發金融危機之虞,北京當局在解除外匯管制的緩步進展更讓情況雪上加霜。在印度,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龐

大預算赤字已經堆高到難以支撐下去的水準。   本書集結了《商業周刊》在過去五年對這些新興巨人的開創性報導,旨在對中國與印度的崛起提供更廣泛的描繪。你可以從本書中看出,我們在新聞的最前線搜尋,以了解並分析這兩個國家的市場機會、商業文化、經濟模式、和社會性挑戰。《商業周刊》一直很密切追蹤報導中國邁向現代市場經濟的每一步,深入了解中國高層領導者的改革議程,研究率先進入此市場的外國投資者,評估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餘波,探究中國在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正式成為全球經濟社群一員的影響。《商業周刊》也很早就看出印度的經濟覺醒,以及它在高科技與服務產業的潛力。我們是最早研究印度在培育大量一流工程與管理

人才方面的出色成就的機構,我們在二○○三年十二月八日刊登的〈印度的崛起〉(The Rise of India)報導是印度首度以其經濟影響力躍上美國知名雜誌的封面。   這使得我們興起出版這本書的念頭,想把《商業周刊》近年來獲獎的中國與印度特別報導文章集結在一起,這些新聞報導廣泛地評估這兩個同步發展的強權的經濟含義。從《商業周刊》雜誌及其網站收集的這些文章檢視在這兩國中的新興企業、技術、和財金制度,也詳細視察這兩個國家為維持快速成長和實現快速成長潛力所必須克服的許多嚴重的社會、政治、與環境挑戰,包括在印度大部分地區存在的嚴重貧窮問題、在中國隱約浮現的健康與環境危機、在兩國的所有階層迫切需要提升水

準的教育制度。   或許,本書最大的貢獻是比較分析這兩國相當分歧的經濟模式和它們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差異性,這有助於引發各界熱烈討論到底哪個國家比較能維持長期成長:有人認為是中國,因為它有出色能力可動員資本和人力投入基礎建設和建立大規模的製造產能;也有人認為是印度,因為它的創業方向著重工程,以及運用其大量貧窮者提供的極低廉人力來供給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另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是:若這兩個巨人結合起來,形成印度政治家賈拉姆.蘭密施(Jairam Ramesh)所謂的中印超級巨人「Chindia」呢?不過,截至目前為止,這個議題主要仍是學術界的探討,誠如報導所言:「實際上,這兩個擁有龐大人力的國家已

經朝向陰陽聚合互補的境界邁進……,拜網際網路和電訊成本大幅降低所賜,多國籍企業現在把產品的製造基地設在中國,軟體和電路系統的設計基地設在印度。」   為使讀者對重要議題有更廣泛的了解,本書也納入《商業周刊》在過去幾年的重要報導文章,包括獲獎的特別報導〈中國價格〉(The China Price),解釋促使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主力的許多因素;以及同樣也獲獎的封面故事報導〈這是你的下一份工作嗎?〉(Is Your Job Next?)和〈印度的崛起〉(The Rise of India),揭露技能性服務工作和工程工作的外移程度,以及此大趨勢在國內引發的爭議。此外,本書中還包括有關於印度理工學院(In

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及農村發展工作、中國的貿易策略和仿冒風等重要現象的探討。 第10章:生態與能源挑戰快速工業化使得中國和印度成為全世界能源與礦產消費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使得這兩國開始跟已開發國家競爭世界資源。工業化也讓中國及印度付出了極大的環境代價,兩國每年分別有數百萬人因為空氣和水污染而失去性命。此外,兩國的森林快速消失、乾淨水源枯竭,未來數十年,隨著產業、個人汽車的使用和污染的持續增長,若兩國的領導者不採取行動,採用更環保的技術與方法,那麼,即將發生的生態浩劫將會影響整個地球。印度面臨嚴重的環境挑戰,但目前最迫切的問題是在中國。中國倚賴

重工業,能源的使用又欠缺效率,對環保法規執法寬鬆。大而髒的成長引擎(A Big, Dirty Growth Engine)和中國的環保工作(The Greening of China)敘述中國的環境危機有多麼嚴重,以及政府太遲對產業制定較嚴格的環保規範。然而,中國現在開始致力於使用更乾淨的能源,外國投資者或許可以在當中找到未來商機。中國的環保大商機(A Big Green Opportunity in China)一文敘述法國的威立雅環保集團(Veolia Environment)已經投資八億美元在十項水處理計畫,以及兩座使用固體垃圾產生的沼氣來發電的發電廠。內蒙古的風力發電(Winds of

Change in Inner Mongolia)分析一項風電場計畫。儘管如此,中國與印度對石化能源的需求仍將繼續急劇成長。亞洲的石油大搜尋(Asia’s Great Oil Hunt)一文剖析中國追尋石油與天然氣供源以助燃其經濟成長的行動,將會衝擊到全世界的能源價格與供給。能源荒如何融化凍結的關係(How a Thirst for Energy Led to a Thaw)一文說明印度為了取得外國能源供給,最近跟夙敵巴基斯坦談妥管線合作計畫。大而髒的成長引擎污染仍然令中國窒息,但環保技術開始出現。在中國,似乎還不太看得出二○○八年奧運即將在北京舉行的明顯跡象。城市周邊的場地,幾乎都還未破土

動工。不過,更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這屆奧運已經對全面清除污染方面發揮了明顯影響。

全球經濟議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主持人:阮慕驊
來賓: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顏承暉(博士)
主題:《全球經濟議題》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17:00-18:00
本集播出日期:2018.04.27

課堂學習共同體促進國中學生地理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為了解決全球經濟議題的問題,作者林佳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用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運用課堂的學習共同體概念來促進國中學生學習地理科目之成效並提出整個教學歷程和因應的策略。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基隆市美好國中九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課堂學習共同體促進國中學生地理科教學方案,本研究分為兩個階段,共二十節課的教學活動。整個行動研究歷經研究準備、研究規劃、實施與撰寫結果階段,研究者使用觀課和議課紀錄表、國民中學學生地理學習態度問卷、學生訪談、教師省思札記、攝影記錄等方式來蒐集學生學習的資料,藉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並且重新檢視教學內容加以修正,然後再實施以完成整個行動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和啟示如下:一、提出有效提升課堂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中

學生地理科的學習成效之教學方案內涵。二、課堂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中學生地理科的教學方案對學生學習成效有正向影響,本研究將學習成效分為學習態度、學習成就及學習氣氛三個層面,分述如下:(一)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態度,特別是在探究、合作以及表達上的學習。(二)有效提升學生平時上課表現成績,但段考成績未有顯著效果。(三)有效增進互助互惠、安心熱衷的學習氣氛,尊重聆聽的部份仍需加強。三、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中地理科教學時,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有:(一)教師的引導方式為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二)教師對課程的掌握度及學生對學習歷程的熟悉度為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三)多元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學習成效之影

響因素。(四)學生人際關係為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五)學生對於上課型態的適應程度為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六)學生舊有的上課習慣為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七)上課環境的佈置方式為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四、實施國中地理科之學習共同體課堂教學後教師的成長:(一)教學理念朝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轉變。(二)教師作為學習催化者角色的改變。(三) 學生反應以及協同教師建議是突破教學盲點有效途徑的發現。(四) 研究者對於學生課堂討論引導技巧的掌握。

全球經濟常識100

為了解決全球經濟議題的問題,作者日本經濟新聞社 這樣論述:

內容簡介 正如書名,本書匯集跟全球經濟息息相關的100個常識,其內容大致有: →總體經濟議題: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購併風潮、各大產業的全球版圖重組 →歐洲議題:歐盟與歐元的發展、歐洲各國經濟現狀剖析、「第三條路」影響分析 →跨國視野:國際組織、區域性組織的發展與動向 →政治問題:中東情勢、東南亞政治經濟趨勢 →日本觀點:日本企業的全球化狀況 →全球事務:二氧化碳排放限制、糧食、海洋、人口問題、石油、能源問題的新動向 傳統以來,經濟的議題一向被視為學術性或艱澀難懂,其實不然,不管您要投資理財或是經營企業,都必須掌握到經濟的脈動。而本書是

一般讀者的敲門磚,輕輕鬆鬆可掌握最宏觀式的全球經濟議題。 考驗你的新聞敏感度! 磨練你的經濟嗅覺! 本書特點: ■以對開跨頁,Q & A形式呈現,清晰易懂 ■圖文並茂 ■重要經濟用語解釋 ■譯名對照表

臺灣與香港小學社會教科書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之比較

為了解決全球經濟議題的問題,作者謝欣恬 這樣論述:

現今全球化浪潮席捲各地,各國地區在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等命脈相連下,相互牽動之世界性問題也一一浮現。為培養世界公民素養,拓展全球性關照,本研究著手比較臺灣與香港小學社會科中,世界公民教育內涵的呈現情形及差異。為達成此目的,以貝瑞岱(G.Bereday)比較研究法為主要架構,輔以內容分析法,採臺灣翰林出版之《生活》及《社會》,香港新亞州出版之《小學常識》做比較版本。 本研究先從歷史、政治角度檢視兩地世界公民教育的發展情形,以瞭解其脈絡背景。而後,分析臺灣與香港世界公民教育之「知識與理解」、「價值觀與態度」、「技能與實踐能力」在教科書的比重和呈現情形;最後,以圖文並列方式比較其差異,

做為未來編寫社會教科書以及世界公民教育相關研究之參考。本研究主要研究結論如下:一、臺灣與香港世界公民教育數量分析結果(一)臺灣社會科之世界公民教育整體數量較香港為多(二)臺灣偏重世界公民教育「知識與理解」,香港偏重「價值觀與態度」,兩地的「技能與實踐能力」比重皆最低(三)臺灣與香港社會教科書皆以中高年級做為探討世界公民教育的階段,而以六年級比重最高(四)臺灣與香港特別重視環境議題、科技傳播、文化多樣性三項世界公民教育議題,其中以環境議題比重最高(五)臺灣與香港最為缺乏的價值觀與態度皆為「關注社會正義與公平」及「相信人類可改變的信念」(六)臺灣與香港最為缺乏的技能與實踐能力皆為「解決衝突能力」、

「與人合作能力」和「溝通論辯能力」二、臺灣與香港世界公民教育「知識與理解」的呈現與差異(一)香港常識科缺乏戰爭衝突的議題,也較為強調族群和諧(二)香港常識科重視經濟發展,並且希望培養學生經濟發展的知能(三)臺灣社會科較重視資訊與事實的呈現,香港較重視生活問題的解決(四)臺灣社會科對世界各國的關懷較多,香港較重視本地居民的關照(五)臺灣社會科缺乏「全球化」的探討和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措施三、臺灣與香港世界公民教育「價值觀與態度」的呈現與差異(一)臺港兩地皆有尊重和接納不同文化以及文化創新的觀點(二)臺港兩地皆有探討消費者權益、公益捐款、關心社區老人等關注社會正義議題(三)兩地皆從地球永續發展探討「相

信人類可以改變的信念」(四)探討爭議性的議題時,臺灣的討論方式較為抽象,香港較為具體(五)臺灣社會科缺乏讓學生學習設身處地的思考,以及學習如何處理文化差異(六)臺灣社會科缺乏世界性保育類動物宣導、海洋生物保育、如何有效減少垃圾製造、替代性資源等環保議題四、臺灣與香港世界公民教育「技能與實踐能力」的呈現與差異(一)臺港兩地教科書皆缺乏改變不平等困境及與人合作的能力(二)臺灣社會科缺乏對外來資訊的批判能力、對政府政策或社會時事的批判學習,也未見整全的批判思考學習策略(三)臺灣社會科缺乏讓學生討論世界性議題的機會,以及和外來民族以語言或非語言溝通的學習內涵(四)香港常識科基於民族性和國家政策缺乏解決

衝突能力的探討(五)科技傳播能力中,兩地皆讓學生使用網路搜尋和課本主題有關資訊,以及討論科技帶來的便利本研究歸結研究結果提出之研究建議如下:一、對臺灣與香港教科書世界公民教育編撰的建議(一)讓學生學習如何改變不平等的情境(二)增加和外來民族合作學習的議題(三)香港教科書需加強戰爭與衝突的議題以及對世界各國的關懷(四)臺灣教科書亟需建立整全的批判思考和溝通論辯的學習(五)臺灣教科書環境永續發展議題可再增加趣味性與多元化(六)全球經濟議題可增列國際貿易、商品全球化、跨國企業與其他知能(七)課文編排需注意平衡事實資訊和解決生活問題(八)增強對世界性議題及外來民族的同理心二、對教師的建議(一)多鼓勵學

生發表對世界性議題的看法(二)引導學生針對不平等的現象做批判思考(三)從生活化的角度引起學生的共鳴三、對未來研究的建議(一)研究香港中學公民教育科之世界公民教育課題(二)比較澳洲與臺灣世界公民教育在課程綱要中的差異(三)深入臺灣與香港教學現場做比較分析(四)研究香港社會教科書的批判思考及同理心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