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軌道衛星頻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低軌道衛星頻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肇嚴 寫的 通訊系統原理(第三版) 和RaduCinamar的 失落的地球真相2:地球過去的星際文明時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全華圖書 和大喜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楊成發所指導 林宥樺的 毫米波雷達與 Ka 頻段衛星通訊之陣列天線設計及主動式天線OTA近場量測 (2021),提出低軌道衛星頻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毫米波、雷達系統、低軌道衛星通訊、衛星通訊、槽孔耦合式貼片天線、圓極化、主動式天線、近場量測、OTA量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金門大學 電子工程學系碩士班 陳俊達所指導 曾詔平的 應用於10.5GHz功率放大器及Ku-Band接收機之前端電路設計 (2021),提出因為有 X-Band、Ku-Band、功率放大器、巴倫器、混頻器、0.18-μm CMOS的重點而找出了 低軌道衛星頻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低軌道衛星頻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通訊系統原理(第三版)

為了解決低軌道衛星頻率的問題,作者李肇嚴  這樣論述:

  本書內容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份包含信號分析、調波原理、數位傳輸與多工通信;第二部份包含發射機、接收機、電波、天線、微波;第三部份為光纖通訊、衛星通訊及勘誤編碼術,內容力求配合我國教育體系與尖端科技之社會需求,是一本適合大學、科大電子、電機系,作為「通訊系統」課程的導論性書籍。 本書特色   1. 以通俗的說明,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   2. 以頻域與時域交互闡釋,貫穿類比與數位通信的理論。   3. 引進新知,跟上時代脈絡。   4. 適合大學、科大電子、電機、資工、通訊系「通訊系統」課程使用。

毫米波雷達與 Ka 頻段衛星通訊之陣列天線設計及主動式天線OTA近場量測

為了解決低軌道衛星頻率的問題,作者林宥樺 這樣論述:

本論文包含三項研究主題,第一部分為應用於車用雷達系統之天線設計,其中搭配德州儀器(TI)的IWR1642雷達模組,所開發陣列天線較原公版設計天線,具有較高輻射效率且較不受金屬表面製程影響之特色。第二部分探討應用於Ka頻段低軌道衛星通訊系統之陣列天線設計,其中為了降低極化偏轉的影響,乃採用圓極化設計,而為求寬頻的匹配與軸比,並選用雙饋入與槽孔耦合方式饋送至貼片天線,且提出三種連接架構來比較其效能。第三部分研發主動式天線之OTA近場量測技術,由於主動式天線自帶訊號源,因此需重建相位量測結果來獲得完整天線近場,以實測具發射源之主動式天線輻射場型。

失落的地球真相2:地球過去的星際文明時代

為了解決低軌道衛星頻率的問題,作者RaduCinamar 這樣論述:

  拉杜·錫納馬爾(Radu Cinamar)在揭露了美國和羅馬尼亞軍隊前所未有的神秘合作後一舉成名。美國和羅馬尼亞軍隊在布切吉山脈的羅馬尼亞獅身人面像下進行了一次探險,並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一個大約有五萬年歷史的神秘密室,內藏著人類的全息記錄地球的歷史,生物共振成像科技,以及三條通向地心深處秘密的神秘隧道。儘管這一偉大發現圍繞著政治陰謀、混亂和限制,探險隊隊長還是讓拉杜·錫納馬爾參觀和探索了這些文物。從那以後,拉杜的生活就是一場迷宮般的冒險,充滿了奇怪的事件、秘密的連繫以及不同尋常的人事物。     《失落的地球真相》第二本,拉杜透過「跨維度頭盔」看到了地

球曾經的高科技及傳說中的熱點之謎,如金字塔在乙太層面的驚人建造過程內幕與真實作用、香巴拉所實現的精神使命、亞特蘭提斯的位置與人類DNA變化的歷史、特洛伊種種的神話,及許珀耳玻瑞亞文明終結後跨維度溝通的消逝等。     本書說明為何當前的人類無法從物理平面(第三次元)跳到乙太平面(第四次元)。儘管香巴拉代表了靈性的參考指標,它可以提供給人類的支持,但人類不再那麼容易接近得到香巴拉,所有這些都與人類在全球層面上意識振動頻率的降低有關。一般來說,香巴拉只有在地球的一個區域或一個生物變得足夠靈性,從而與這個神聖領域的高頻振動共振時,香巴拉才會被顯露。現在是振興這些思想的時候了。  

本書特色              地球曾經是星際時代!   地球上不但曾有外星文明建造的城市,也是行星理事會的據點之一,還有外星風格的高科技建築。   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考古發現系列,作者拉杜的最新鉅作!   與五角大廈聯盟之羅馬尼亞國家情報局極秘密的部門工作,揭露最隱密不為人知的秘辛。   本書是跨維度的全息紀錄片之第二集!   各界強力推薦     香港飛碟學會創始人及會長|方仲滿   世界華人星際文明研究總會副理事長|呂應鐘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副教授|周健   光中心創辦人|周介偉   桃園美國學校校

長及大學教授|劉原超   阿乙莎靈訊系列作者|譚瑞琪

應用於10.5GHz功率放大器及Ku-Band接收機之前端電路設計

為了解決低軌道衛星頻率的問題,作者曾詔平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X-band、Ku-band系統射頻前端電路為研究主題,設計完成的電路元件有功率放大器和巴倫器及降頻混頻器、升頻混頻器與接收機之前端電路。 研究項目分成六個部份:第一部分為功率放大器,操作頻率為10.5 GHz,使用台積電0.18-μm CMOS製程技術,主要特色為使用電流在利用架構來降低功率消耗並提高增益,有低功率消耗及高增益的優點。經模擬(Post-sim)後得到:輸入反射係數小於-20dB、輸出反射係數小於-20 dB、增益為27.7 dB、輸出功率為11.7 dBm、線性度(IIP3)為2 dBm、消耗功率為144.4 mW以及10.4 %的效率,晶片面積為0.974

x 0.976 mm2。第二部分改良第一部分功率放大器,操作頻率為10.5 GHz,使用台積電0.18-μm CMOS製程技術,在第二與三級負載電路利用中心抽頭對稱電感來減少晶片中的電感面積,經模擬(Post-sim)後得到: 輸入反射係數小於-20 dB、輸出反射係數小於-10 dB、增益為34.8 dB、輸出功率為12.3 dBm、線性度(IIP3)為-5 dBm、消耗功率為120 mW以及14.2 %的效率,晶片面積為0.935 x 0.927 mm2。第三部份為自製馬遜巴倫器, 使用台積0.18-μm CMOS製程技術, 本研究設計了六個巴倫器操作頻率從7 GHz到32 GHz,主要設

計是改變其長度與繞圈數而增加寬頻,由於巴倫器需產生相差180度的差動訊號,因此對於對稱以及輸出端口訊號差值很重要,本設計電路進行模擬與量測比較,最後本設計方式在量測與模擬中均有很好的一致性。第四部分為降頻混頻器,頻率覆蓋範圍從9 GHz到19 GHz,使用台積電0.18-μm CMOS製程技術,電路架構主要使用雙平衡式混頻器架構,主要設計在LO開關級加入自製變壓器增加轉換增益、抑制雜訊。此外在輸入端加上自製巴倫器將訊號由單端轉換成雙端,也可減少匹配電路所需面積。混頻器供應電壓為1 V,經量測(Measurement)後得到:最大轉換增益8.4 dB,線性度(IIP3)為-5~1 dBm,該混頻

器的總直流功耗(包括輸出緩衝器)在 1 V 電源電壓下為 5.01 mW,晶片面積為1.02 x 1.03 mm2。第五部分為升頻混頻器,頻率覆蓋範圍從12 GHz到17 GHz,使用台積電0.18-μm CMOS製程技術。這電路架構主要使用反向放大器架構,使用中心抽頭對稱電感將晶片面積縮小,並利用互感的方式使負載阻抗增加、使得轉換增益大幅提升,最後在輸入端加上自製巴倫器將訊號轉換成雙端,可減少匹配電路面積。混頻器模擬供應電壓為1.1 V,經模擬(Post-sim)後得到:最大轉換增益5 dB,RF-IF、LO-RF、LO-IF隔離度分別為:140 dB、61~70 dB、39~45 dB,線

性度(IIP3)為-2.5~1.25 dBm,消耗功率為3.47 mW,晶片面積為1.05 x 1.09 mm2。第六部分為接收機之前端電路,包含低雜訊放大器、巴倫器、降頻混頻器所組成,頻率覆蓋範圍從10 GHz到14 GHz,使用台積電0.18-μm CMOS製程技術,經模擬(Post-sim)後得到:混頻器模擬供應電壓為1 V,最大轉換增益19.9 dB,雜訊指數為4.4~7 dB, RF-IF、LO-RF、LO-IF隔離度分別為:28~38 dB、65~69 dB、70~95 dB,線性度(IIP3)為 -13~-10 dBm,消耗功率為8.87 mW,晶片面積為1.05 X 0.99

7 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