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災害例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人為災害例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帕布羅.森德拉,理查.桑內特寫的 城市不服從:以失序設計打開生活想像 和許玟斌的 圖解統計學(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面對天災,平安是最安全的選擇也說明:... 災害發生來看,導致災害發生的觸發因子很多,人為因素、地質環境因素及天災的發生等。發生在今年端午假期蘇花公路的坍方,就是一個例子。 ... 面對災害自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人 和五南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地學研究所地理組 陳守泓所指導 李政賢的 南化水庫集水區崩塌潛勢分析與植生復育環境之研究 (2021),提出人為災害例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集水區、潛勢分析、不安定指數法、羅吉斯迴歸、極端降雨。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 呂志維所指導 王宏仁的 堆高機操作之可靠度與不安全行為構成因素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堆高機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為災害例子的解答。

最後網站第一章導論人為災害定義與範圍則補充:依據國際紅十字會的定義,災害(Disaster)泛指颱風、龍捲風、暴風雨、水. 災河水高漲、暴風夾帶的大水、潮波、地震、乾旱、雷擊、蟲災、飢荒、火災、. Page 9. 爆炸、火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為災害例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城市不服從:以失序設計打開生活想像

為了解決人為災害例子的問題,作者帕布羅.森德拉,理查.桑內特 這樣論述:

失序才能帶來都市活力! 社會學大師理查•桑內特──都市設計實踐指南 ╲╲╲社會學X都市規畫╲╲╲  顛覆城市的僵化生活 ◆特別收錄帕布羅.森德拉──臺灣版前言   ◆榮獲2020英國《衛報》最佳書籍   2008年起,西班牙經歷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數年。政府財政、文化資源受限之際,在地表演藝術團體聯手建築師,反而為當地僵化的都市規畫創造出截然不同、以「失序設計」為概念的新型態文化基礎設施──塞維利亞半邊陲空地上的馬戲學校。前期他們先架設了馬戲團帳篷,以及稱為「 蜘蛛」的特製組合貨櫃;兩種設施皆為自建且採用再生素材。其他團體也陸續加入合作,在同一片土地上進行新的建設:執行視聽計畫的攝影實驗

室、開放式教室、綠色廊道。豐富多樣的文化場合和活動在此地應運而生。   由於不斷有新建物、元素納入組合,加上持續歡迎新的團體加入其中,被稱為帳篷(La Carpa)的這個空間,展現了過往都市基礎設施從未有過、充滿彈性且具自然成長的能力。   當代都市規畫常以「區分功能」與「同質化人口」的概念打造城市,促使城市發展成一個個規矩、服從限定功能的空間,進而扼殺其他有機的使用可能。以此論點回顧、反思「帳篷」的例子:城市作為多數人口居住與活動的空間,是否能藉設計失序型態的基礎設施,協助城市展現彈性,掙脫既定秩序,持續進化、變形,以回應更多使用者的需求?   《城市不服從》由著名的社會學家理查‧桑內

特,以及建築師暨學者帕布羅.森德拉共同撰寫。以桑內特於1970年的著作《失序之用》( The Uses of Disorder)為基礎,開展討論。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縱觀了1970年迄今,城市規畫的發展與限制,以理想的公民社會為標的,藉運作「開放城市」的探討,桑內特試圖釐清,當代城市如何透過「失序基礎設施」的介入,被改造成多元、可變,獲得隨使用者需求自行進化的成長能力。   第二部中,森德拉闡述自己將「失序設計」執行於實務的心得,透過建築設計的五個執行方式,提出改造城市基礎設施的實驗/作與流程,並列舉案例對照。第三部則收錄兩位作者對談,分析「失序設計」之於現代社會的涵義與發展方向。

  臺灣人口稠密,而其中多數集中居於都市,讓城市空間與基礎設施能自我成長茁壯,以廣納更多生活需求,成為當下都市規畫重要課題。《城市不服從》促使我們展開全新思考:如何以失序設計協助都市自然進化,對應各種居住需求,毋須服從既定秩序,邁向更臻成熟的開放城市。 臺灣知名學者聯合推薦   王志弘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曾憲嫻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黃偉茹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黃舒楣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龔書章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按姓

氏筆畫排序)   「混亂既蘊藏危機,也激發活力。正視混亂,可以啟動都市設計新思維。」──王志弘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背後是跨越近半世紀的年輕對話、兩位空間規劃設計專業者難得誠摯地反省專業,嘗試不成為抹滅創造力、開放性和多樣性的幫兇,在看似失序混亂嚷嚷之處,打開學習之窗。」──黃舒楣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南化水庫集水區崩塌潛勢分析與植生復育環境之研究

為了解決人為災害例子的問題,作者李政賢 這樣論述:

臺灣受到板塊擠壓而成狹長島嶼,具有高山多及坡度陡的地形特徵,居民生活與山地環境的關係密不可分。由於全球暖化的影響,不只全球降雨的強度和頻率發生改變,進一步加速了侵蝕的過程,也使集水區的崩塌風險加劇,為維護與保育水土資源,將水庫集水區劃定為特定水土保持區,惟其劃定範圍與民眾的生活範圍重疊,使得區內的民生活動增加了對地層的擾動。在極端的降雨、劇烈的地表晃動,以及人為的交互作用下, 是造成坡地崩塌的主要因素。極端降雨最著名的例子即為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由於其主要降雨中心以嘉義與高屏山區為主,所帶來的降雨量超越了臺灣的年平均雨量,造成許多坡地災害,其中以臺南縣最為嚴重,位於臺南縣南化區的南化水庫

集水區,也因為其特殊地質特性與人為的土地使用,該颱風事件後造成水庫大量的淤積。政府為其訂定特別條例與編列集水區保育經費以提升水庫集水區設施與植生復育,惟其條例與經費分別結束於2016年和2015。因此,後續對其分析崩塌潛勢,有助於面對未來的天然災害。現今多以事件崩塌目錄評估集水區內崩塌潛勢區域,若能夠利用該地區未發生重大的災害事件下的崩塌地,分析並製作崩塌潛勢圖,詳細地瞭解該地區的基礎崩塌特性,並在天然災害發生之前提前準備,減少災害事件後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為此本研究使用平日的崩塌目錄,以不安定指數法和羅吉斯迴歸分析南化水庫集水區內的基礎崩塌特性,於篩選後選定9項基礎地文因子(高程、坡度、坡

向、地質、地形粗糙度、地形濕度指數、NDVI、距水系距離、距道路距離),並增加促崩因子(0822豪雨事件與0611豪雨事件,2場降雨事件的總雨量因子)分析。經分析後,主要影響區內坡度穩定度的潛勢因子為坡度、NDVI與地形粗糙度,加入總雨量因子後,距道路距離因子上升幅度最為明顯。依據上述地文因子與促崩因子以不安定指數法與羅吉斯迴歸,製作區內1個獨立崩塌潛勢模型和2個事件型崩塌潛勢模型。於不安定指數法繪製的模型中,可發現加入降雨條件後,區內的崩塌門檻由潛勢值5至6降至潛勢值4至5的區段間,而羅吉斯迴歸所繪製的模型中,變化較為明顯地則是低潛勢區域與中低潛勢區域。以分類誤差矩陣和ROC曲線評估兩個方法

繪製的模型精度,預測崩塌的正確率皆達到50%以上,但模型總正確率則是以不安定指數繪製的模型精度較高,而ROC曲線下的面積(AUC面積)皆達到優良的鑑別力,代表可利用平日崩塌目錄評估區內的基礎崩塌特性,並用於預測南化水庫集水區的崩塌潛勢區域,也建議利用不安定指數法分析區內的潛勢區域,較能夠呈現出平日下的易崩塌區位。另為瞭解南化水庫集水區的植生復育成效,利用兩期分別是2009年與2019年衛星影像,以分析其上、中游的NDVI值,發現集水區經過10年後的NDVI值有顯著上升,顯見其植生復育的良好成效。

圖解統計學(2版)

為了解決人為災害例子的問題,作者許玟斌 這樣論述:

  ※一單元一概念,迅速掌握統計基本概念   ※即學即用,面對新聞報導與政府統計資料不再理盲   ※圖文並茂‧容易理解‧快速吸收   大數據時代來臨,這些躺在雲端與其他地方的儲存媒體,耗費大量資源收集而來的資料們,正在等待我們去處理、應用;而統計學就是一門讓數字說話的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知識工作者不得不盡快學習。   你以為統計很遙遠嗎?即使是一般民眾,每天翻開報紙、打開收音機時,看到或聽到的各類政治、社會、財經、運動、健康、氣象和股市的新聞,除了重要事件的敘述與追蹤,也都會參雜許多統計表格、圖形與數字,由此可見統計跟我們的生活緊密連結,更不用說工作開會時製作簡報也非常

實用。   面對社會與生活上的各種資訊與議題,若沒有清晰的統計觀念,很容易陷入五里迷霧、摸不著頭緒。翻開本書,此刻就幫你劈開層層迷障。  

堆高機操作之可靠度與不安全行為構成因素分析

為了解決人為災害例子的問題,作者王宏仁 這樣論述:

堆高機帶的效率及載貨能力帶給各產業比人力更有效率的運載能力,現代社會堆高機可以說是四處可見,但方便有時帶來人的疏忽或不當操作造成傷亡。本研究之目的在找出堆高機操作人員可靠度和不安全行為的構成及因素。研究方式主要分成三個大項,第一部份使用階層式作業分析(Hierarchical Task Analysis, HTA)建立堆高機作業流程,第二部份使用系統化人為失誤減少與預測方法(Systematic Human Error Reduction and Prediction Approach, SHERPA),分析失誤及建立問卷供操作員填寫,第三部份使用人為失誤評估及降低方法(Human Erro

r Assessment and Reduction Technique,HEART),找出每個動作失誤率,並提供建議改善最大動作失誤率。失誤分析中,堆高機操作作業中發現了共有49個潛在人為失誤,行動失誤為首(25/49),其次為檢查失誤(19/49)。失誤率預測方面,堆高機操作作業中最高之動作駛至裝卸貨場地,會以安全速度行駛(每小時15公里以下) (0.0016);第二高為裝卸貨物前,會將作業區域設置隔離措施(0.0015),第三高為如物品較高時,會使人員站於貨叉上協助取物(0.0014)。此結果有助於未來建立以及改善堆高機操作的失誤、制度或作業流程,避免發生工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