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主任秘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交通部主任秘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毛治國寫的 管理(合冊軟精裝版) 和毛治國的 管理(上)(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國立故宮博物院也說明:北部院區. 111001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交通指南. 111001臺北市士林區力行街11號 藝文園區. (02)2881-2021、(02)6610-3600. [email protected].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和國立交通大學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余士迪、蔡子晧所指導 陳凱恩的 物流業危險品運送營運模式-以J公司為例 (2018),提出交通部主任秘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物流業、危險品運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 胡石政、黃博全所指導 詹前建的 台灣半導體廠耗用能源與再生能源的備援分析 (2017),提出因為有 冰水主機、再生能源、ECF計算器、高科技廠房耗能分析軟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交通部主任秘書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報內容 - 中華民國總統府則補充:任命黃荷婷為交通部簡任第十一職等權理簡任第十二職等參事,張垂龍為交通部簡任第 ... 職等副所長,陳毓雯為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簡任第十一職等主任秘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交通部主任秘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管理(合冊軟精裝版)

為了解決交通部主任秘書的問題,作者毛治國 這樣論述:

管理=決策力X執行力 這是一本領導者或想當領導的人必備的案頭書   本書融會東西方管理哲學,結合作者毛治國豐富的工作經驗,將管理單刀直入切為決策與執行兩大塊,探討如何改善與提升管理者決策力與執行力的竅門。作者特別用20年鑄一劍的工夫,從複雜系統科研成果中淬煉出,一舉突破傳統牛頓機械典範的「自組織為體、他組織為用」管理觀,解析如何以「用勢不用力」方式來推動管理工作的秘訣。   全書不僅從領導者觀點說明「決策不只是選擇、執行不只是奉命行事」,對決策、執行、變革、領導、戰略都有恢宏而精闢的論述,並有完整案例分析作為佐證,除了鑑古知今之外,更包括多個作者職涯中親身經歷的案例來印證書中理論,如台

灣高鐵財務危機、五楊高架、蘇花改、2015年登革熱疫情防治及八仙塵爆事件等國家重大建設策略和事件,展現出做為領導者須面對的嚴酷挑戰,以及決策之道。   另對管理者多元風格的發展,領導者用人、治事、修己功夫的鍛鍊,以及管理變易、簡易、不易之道的洞察,也都一一提出可具體遵循的規範與法則;所以是每一位要自省、要進德、要成功的領導者或想當領導的人,必備的一本案頭書。   對現職領導者,這是一本歷經實戰檢驗的教戰手冊。   對未來領導者,這是一本內功外功兼修的進修教材。   對卸任領導者,這是一本分享人生哲理的心得報告。 本書特色   1.    以原創性的整體概念架構,納入經典理論及新理論,使

讀者對主題有全貌性的了解,避免內容碎片化。   2.    以大量古典案例及作者職涯的親身經歷為印證,深刻說明決策與執行的實際運用過程與結果。   3.    根據複雜系統的科研成果,演繹出以「因緣成果」原理為核心的自組織系統理論,為迄今尚未被東西方管理學界正視的「執行」概念,建立理論基礎。   4.    融會東西方管理哲學,闡釋「決策不只是選擇、執行不只是奉命行事」,探索領導者決策力與執行力的竅門,提倡「用勢不用力」的管理觀。 名家推薦   本書之超越一般管理學著作,在於全書之立論始於科學哲學層次,對於傳統管理理論所依據之典範進行挑戰。──台灣管理學界宗師 許士軍 專文導讀  

交通部主任秘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為什麼麥寮工業專用港需要改制成雲林國際商港?

主題:「您是否同意麥寮港改制成雲林國際商港?雲林長期以農業發展為主軸,造成雲林產業結構不平衡,經濟發展停滯,盼藉由港口轉型,調整產業結構,結合彰投雲嘉作為營運腹地,帶動雲林農工商漁相關產業全面發展。」全國性公民投票案聽證會。

時間:中華民國107年6月7日(星期四)上午9時30分-10時40分
地點:中央聯合辦公大樓10樓會議室(台北市徐州路5號10樓)


主持人:
林瓊珠委員
領銜人:
張麗善女士
領銜人之輔佐人:
陳樹先生、黃士修先生、魏敬峯律師
學者專家:
李惠宗教授、許春鎮副教授、趙永茂教授、吳威志教授
交通部:
段維萍技正、楊文武副處長
交通部航港局:
劉德財主任秘書、賴慧玲副主任、廖君穎科長、何孟芙科員、林德志科員
經濟部工業局:
陸信雄組長、洪豪男技正
中央選舉委員會職員:
余明賢副秘書長、莊國祥處長、謝美玲副處長、賴錦珖處長、蔡金誥專門委員、唐效鈞科長、方淩貞專員、柯孟君專員、馬意婷專員、黃宗馥專員

-----
#雲林上場#張麗善#雲林國際商港#麥寮港#公投#經濟上場

《歡迎來坐》
國會研究室: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1段3-1號2103室、
青埔服務處:雲林縣虎尾鎮平和里青埔2-23號。

《張麗善 雲林ㄟ日頭花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yunlin.lishan/

《張麗善 Instagram官方帳號》
https://www.instagram.com/lishan6970/#

《張麗善 Line@官方帳號》
https://line.me/R/ti/p/%40yunlin.lish...

《張麗善 Youtube頻道 雲林上場》
https://goo.gl/uuT9q4

《張麗善 Youtube頻道 日頭花行腳》
https://goo.gl/Y5BoEC

物流業危險品運送營運模式-以J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交通部主任秘書的問題,作者陳凱恩 這樣論述:

現今,企業競爭力衰退,造成台灣經濟逐漸被邊緣化,台灣國際物流中心經營與發展更是艱困運輸正面臨重大性的轉變,繼幾個世紀以來機械和產品的創新之後,科技創新和數位化正在改變整個生態系統的流程,從運輸方式、內容、貨物管理,以及文件和付款等行政支援工作。預計至2050年,全球人口將由74億增加到106億,由於都市化(64億人口將居住於城市)、可支配所得增加、網路滲透率增加和其他新科技,全球的貨運量將會上升約四倍。隨著數位化文件管理的發展,預計文件/紙類運輸量將顯著減少。變化的步伐正在加快,運輸公司需要轉變,以適應未來的生存環境;不再受進入障礙的保護,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競爭,單靠運輸單一項目將會大大阻礙

公司的營運成長,甚至讓公司喪失競爭力。本研究針對J公司危險品運輸個案轉型的關鍵因素分析,採用 SWOT分析理論,探討J公司運輸產業競爭優劣勢,探討該公司之產業定位、發展策略、未來趨勢。

管理(上)(下)

為了解決交通部主任秘書的問題,作者毛治國 這樣論述:

管理=決策力X執行力 這是一本領導者或想當領導的人必備的案頭書   本書內容融會東西方管理哲學,結合作者毛治國豐富的工作經驗,將管理單刀直入切為決策與執行兩大塊,探討如何改善與提升管理者決策力與執行力的竅門。作者特別用20年鑄一劍的工夫,從複雜系統科研成果中淬煉出,一舉突破傳統牛頓機械典範的「自組織為體、他組織為用」管理觀,解析如何以「用勢不用力」方式來推動管理工作的秘訣。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見識謀斷談決策」、下冊為「因緣成果論執行」。全書不僅從領導者觀點說明「決策不只是選擇、執行不只是奉命行事」,對決策、執行、變革、領導、戰略都有恢宏而精闢的論述,並有完整案例分析作為佐證,

除了鑑古知今之外,更包括多個作者職涯中親身經歷的案例來印證書中理論,如台灣高鐵財務危機、五楊高架、蘇花改、2015年登革熱疫情防治及八仙塵爆事件等國家重大建設策略和事件,展現出做為領導者須面對的嚴酷挑戰,以及決策之道。   另對管理者多元風格的發展,領導者用人、治事、修己功夫的鍛鍊,以及管理變易、簡易、不易之道的洞察,也都一一提出可具體遵循的規範與法則;所以是每一位要自省、要進德、要成功的領導者或想當領導的人,必備的一本案頭書。   對現職領導者,這是一本歷經實戰檢驗的教戰手冊。   對未來領導者,這是一本內功外功兼修的進修教材。   對卸任領導者,這是一本分享人生哲理的心得報告。 ★名

家推薦   本書之超越一般管理學著作,在於全書之立論始於科學哲學層次,對於傳統管理理論所依據之典範進行挑戰。……作者以具有自主、主動與動態之演化系統論取代他律、被動與靜態之牛頓機械系統論,從而推衍出「自組織為體,他組織為用」之基本模式,即代表一種新系統典範之重建。──台灣管理學界宗師 許士軍 作者簡介 毛治國   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曼谷亞洲理工學院碩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工作經歷涵蓋學、官、產三界。曾任交通大學教授、系主任、院長;交通部主任秘書、觀光局長、高鐵籌備處長、次長(並曾短期兼任民航局長),中華電信董事長;交通部長;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職。2015年2月退休,目前為

交通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入選國際智慧運輸大會名人堂,並為中華民國管理科學會管理獎章得獎人。 見識謀斷談決策 自序 毛治國         導讀 許士軍     決策一版 自序     第一章 概論     一、什麼是管理? 二、什麼是決策? 三、什麼是執行? 四、管理是科學還是藝術? 第二章 見     一、引言 二、察徵候 三、顯問題 四、見的溝通觀 五、見的限制 第三章 識 一、引言 二、審事理 三、定目標 第四章 謀 一、引言 二、籌對策 三、推後果 第五章 斷 一、引言 二、評利弊 三、作取捨 四、群體決策 五、決策結語 第六章 行 一、管理開門三件事 二、守常 三、應

變 四、小執行結語 因緣成果論執行 第七章 自組織 壹、自組織宏觀現象 一、耗散結構論 二、混沌論 貳、自組織宏觀三原理 一、因緣成果原理 二、常變循環原理 三、臨擊破立原理 四、自組織宏觀原理與複雜系統生命歷程 參、自組織微觀相變過程 一、巨變論 二、協同論 三、分形論 肆、自組織微觀三原理 一、用勢不用力原理 二、量變質變原理 三、共生演化原理 四、自組織微觀相變結語 伍、自組織與管理 一、重新發現人類周遭的「自組織之海」 二、重建「自組織為體、他組織為用」的管理觀 第八章 領導 一、領導力與組織變革 二、領導力的宏觀功能 三、領導力的微觀作用 四、領導力:帶動微觀質變、促成宏觀相變

第九章 戰略 一、引言 二、自組織宏觀原理與戰略思維 三、自組織微觀原理與戰略設計 四、解碼《孫子》:形機成勢五律 第十章 案例 一、中華電信轉型再造 二、泛執行:1978年大衛營和平談判 第十一章 管理者 一、決策者 二、領導者 三、管理者的變易、不易、簡易之道 第十二章 管理之道 一、管理的概念 二、自組織系統綜論 三、自組織為主、他組織為用 附錄一、自然界的耗散結構 附錄二、民主選舉的自組織現象 導讀   前言   認識本書作者毛治國教授應該有三十年以上的光景,稱呼這位老朋友為教授,是從他著書立說的身分。否則以他這三十年來在學術、教育、政府和業界各方面的不凡經歷與成就

,是很難找到一個適合的稱呼的。   兩個多月以前,承他以本書手稿見示,並囑作序,深感榮幸。全書計十二章,都三十五萬言。在首章概論中以管理的核心在於決策和執行開始,作為全書之龍骨,並兼及討論管理是科學還是藝術這些基本問題,最後以第十二章「管理之道」貫穿全書,融合總論結束。就這開始和結束的結構而言,表面上似乎和一般管理學無殊。但一經細讀進去,頓然發現,在這始末之間以及各章文字背後,有如進入一座典雅精奧的學術殿堂。譬如以本書中討論管理核心工作的決策為例,乃按「見」、「識」、「謀」、「斷」四項,各以一章文字闡述其中道理。再以其中「見」而言,先由第一層次的「刺激-反應」的感知作用原理開始,再進入到第二

層次「顯問題」,抽絲剝繭,層次分明,邏輯清晰。尤其在學理之中,融入作者自實務中深入觀察所獲得的獨到見解和體悟,這在同類管理學中極為罕見的。   這些特色,見之於這一章,也貫穿全書,渾然天成,如非出自作者多年之用心、專注、深思、明辨,是不容易達到這一境界的。這也印證了作者在首章結語中所說,「原則性的管理知識,基本上是來自個人經驗所轉化的直覺體悟」,但是他又接著說「如何把個人化的直觀經驗轉化為具公共性的可教可學知識,就是產生管理知識或理論必須跨越的重大門檻。」他總括地說,管理理論「都不外是在歸納前人實證經驗的基礎上,再加上學者對問題特徵的理解與洞察」,經由這一段話,讓我們瞭解作者著作本書以及治學

的基本態度。   管理學之發軔與性質   至於管理這一學科究竟是「科學還是藝術」,長久以來一直是個不斷論辯的問題,書中作者也提出他的看法,予以澄清。作者對這問題的剖解,既有三度空間論述,又有二元論的呼應:對於前者,他認為管理兼具知性(客觀地認知事實)、理性(主觀地取捨價值)和感性(有節有度地表現行為);然而在於後者,則有「術與道」、「用與體」、「變與常」的表裡,究屬科學或藝術,似乎難以一概而論。   儘管如此,如果我們同意,管理的最終目的在於建立事功,也就是人類為達成某項任務所採取的促進人們協力合作以提高績效的行為,就如杜拉克所稱,管理為掌管一個機構生產力的器官,那麼管理的本質應屬應用之

學。   然而要達成這種績效,其背後因素千變萬化,十分複雜,既包括了人類個人或群體的心理、社會、經濟、政治各種因素,又受到科技、地理、政府、各種外在環境的影響。換言之,管理就是配合任務(task) 的性質和需要,將相關的技能、資源、情勢整合起來,以達成這項任務。在這整個過程中,本書強調管理作為,乃在於「因應變化以求其通」,如在這本著作中所主張的「自組織為體,他組織為用」之說,就是二元論中的「用與體」組織為主軸的應用,有關這一點,文後將再論及。   從某一觀點而言,這種管理功能,可以說是和人類文明發展同步發生,然而人們並未察覺它的存在,似乎就如《周易:繫辭》中所稱「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狀況。這

有待1945 年時,杜拉克從深入觀察通用汽車這家巨型企業的實際運作後,方才提出「管理」這一觀念,並奠定管理學發展的基礎。   管理步入科學之途   人類一旦發現管理這一行為後,很自然地,很想知道有關這種行為背後的道理,這時就接上科學這一成分。本來科學之性質,就是針對某種現象(phenomenon) 之「存在」(being) 與「變化」(becoming),就其構成因素以及其間之關係,提出說明與解釋。這種經由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 獲得的,才稱為「科學知識」(scientific knowledge)。所謂科學的真諦,不在於其內容,而在於獲得知識的途徑,這代表了歐洲啓

蒙時代開始所發展的科學觀點。   如果依照同樣道理,將管理現象或行為提升為一種社會現象,則應用科學方法以發展相關知識,則管理亦可視為一種社會科學。唯此時將出現兩種途徑或選擇,一者為將管理視為可明確界定之「一種」社會現象,將其發展為一門社會科學,有如心理、社會、經濟、政治等社會科學學門。在事實上,在相當大程度內,學者的確亦循類似於自然科學之途徑,將其應用於社會現象,加以研究。   科學或是實務   如果依循此途徑發展,管理學似乎可與前此所稱各種社會科學學門並列。但問題在於,管理與其他社會學科之性質不同。如前所稱,管理之本體(ontology) 屬於任務性(task-based) 或規範性(

normative) 之實務,而其他社會學科所研究者,乃就某方面之社會現象,依其自然的(natural) 或實然的(positive)性質,發展為不同的理論。此種基本社會學科所重視者,在其界定範疇內,以「其它條件不變」(ceteris paribus) 之假定,講求效度上之嚴謹性。然而,如前所述,管理乃以應用為主,所講求者,為如何達成期望之績效,此時所涉及的因素,一般跨越上述各社會科學學門,因此他和後者間關係並非水平式並列,而是上下間之應用。   在這種意義下的管理,追求績效是不可能在採取「其他條件不變」的假設下達成的;換言之,此種任務性行為,或稱之為實務,乃是對於前述各種社會科學知識之應用

。其間關係有如臨床(clinical) 醫學與基礎醫學間之關係。   如採另一發展途徑,則分別由原有的各社會科學學門學者,各以其本身觀點與立場,針對管理問題或現象進行研究,因而出現有「管理心理學」、「管理社會學」或「管理經濟學」之次學科。此種研究,有其學術上之價值。問題在於,如要將此等各有所本的理論應用於管理實務上時,依然存在有不同之基礎學科理論與實務之間之鴻溝,有待克服。   管理理論之科學典範   再者,在科學研究背後,依學者孔恩(Thomas Kuhn) 的說法,尚存在有所謂「科學典範」(paradigm),以規範科學研究之進行。一般而言,其內容涉及兩個層次,一是有關科學知識之「實

相」 (reality),此即針對所研究之對象,採取一種跳出實體世界而進入思維世界的陳述,建構理論背後所依據的宇宙觀或世界觀,屬於「抽象的」(abstract) 或「形而上的」(meta-physical) 的層次。由於此種論述或預設無法由科學方法加以實證(empirical verification),一般又稱之為科學哲學(philosophy of science)。以本書而言,作者以具有自主、主動與動態之演化系統論取代他律、被動與靜態之牛頓機械系統論,從而推衍出「自組織為體,他組織為用」之基本模式,即代表一種新系統典範之重建。   另一層次是有關人類何以能夠獲知「實相」之途徑以及所獲知

識之性質,此屬於「知識論」(epistemology) 之範疇。首先,知識之發現,最先一步有賴語言之創造,此即將所觀察的人事物,依所體悟到的共相,賦予某種名稱,日後遇到新的人事物,即依所認定之共相,以共名稱之,因此溝通了實相與思想之間的聯繫,在這關聯性上,語意學(semantics) 扮演一種關鍵角色。例如在本書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構念」(construct),如「因」、「緣」、「勢」、「力」、「虛」、「實」、「和」、「合」等等,提供理論建構之素材。   至於知識之獲得,大致言之,有來自邏輯推導之「理性論」(rationalism) 或來自實證歸納之「經驗論」(empiricism)。前者

中之最極端者,如最早之唯心論者,主張要想得到真正的知識,一個人應該閉上眼睛,把自己的感官存而不論,只要運用自己的思想去界定實相。後者乃嘗試自所獲得大量而蕪雜的資料中,採取去蕪存精的「化約法」(reductionism) 或進行兼容並蓄的「詮釋法」(interpretationism),發展知識,或如一般所稱「量化」或「質性」的研究方法。   以上乃自知識觀點,說明管理理論之發展,這是屬於「科學」構面的認知。但自管理屬於實務這一性質,其根源除了科學構面外,還應該加上倫理(ethics) 與美學(aesthetics) 兩方面之探究,如此方可兼及管理之「真」、「善」與「美」之內涵以期達到更圓滿之

整體。   管理倫理   所謂「管理倫理」,即自根據某種道德原則以形成評估管理行為之正當性,從而對於管理實務產生某種程度之影響或制約作用。有關管理與倫理二者間的關係,自歷史背景視之,不但十分複雜,而且也在不斷變動之中,這可分自兩方面來說。   首先自倫理對象的範圍來說,大致言之,人們最先所指的,乃是某些直接相關人群,如企業投資者、顧客、員工等;日後擴大到所謂「利害關係人群」(stakeholders) 如當地社區,以及環保、消費者、女性、弱勢等;近年來又將這範圍再擴大到社會與生態之永續發展等,也都包括在倫理對象之內。   其次,有關道德原則。以企業而言,在工業革命之初,亞當斯密提出,在

「看不見的手」的市場機制下,人們追求私利,結果反而可達成公益。由於這種關係,企業營利行為之本身是合乎倫理原則的。再說,學者威伯(Max Weber) 認為,依基督教新教教義,認為經濟上的成功,乃代表上帝對於人們消除貧窮天職的獎賞。同樣道理,個人進入機構工作屬於契約行為,只要是依市場公平運作下所訂定之契約,都是正當的。   然而,人們發現,市場不是完美的,有其外部性(externality)或失靈(failure) 問題。此時,基於市場交易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完全和不公平的,因此有賴市場以外力量的匡正和規範。這種外在力量,除來自所謂政府「看得見的手」透過法律程序,訂定許多規則規範外,再則為倫理。

  此種建立在道德原則上之倫理準則,例如有依「實用主義」(pragmatism) 原則所發展的以「最大多數人之最大效用」做為準則,或建立在「動機主義」上之「普遍規則論」,例如公平、正義之類等。此種倫理準則近年來已納入一機構內,形成其組織文化與價值觀念。其中最為核心者,則在於建立一機構內外之信任關係。論者認為,此種信任關係,可代替傳統層級組織結構下之控制,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增加行為上達成目的的彈性,尤其在當前網路經濟中,更為重要。   […]   典範轉移的挑戰   繼前節中討論管理與管理學之基本性質與發展,現在回到有關這一著作本身。   就這一著作之內容言,應該不是一般教科書,而是

一部專著。比較言之,教科書的功能是依據一套普遍性之架構,兼容各家之說,有系統地呈現給讀者,以獲得一般性之理解或做進一步之鑽研。而專著者,則有其源本與前提,獨特之觀點,和嚴謹之邏輯,推衍出一套具有內部一致性之論述。這也形成了在社會科學不同領域內所出現的各家或門派的理論。   基本上,本書之範圍兼及理論與實務兩部分。就理論部分言,又包含了科學哲學與科學理論二個層次;實務部分除已見於理論各章有關原理原則之應用外,尚有「中華電信組織再造」(2000-2003) 與「大衛營和平協議談判」(1978) 兩個具體專例,做為本書管理觀的檢驗與印證。   本書之超越一般管理學著作,在於全書之立論始於科學哲學

層次,對於傳統管理理論所依據之典範進行挑戰。作者認為,「傳統的系統理論充其量只是個人造機械鐘錶模式的理論,無法反映出人類組織是具有自發演化生命力的複雜系統的事實」。   作者在科學哲學層次所採的世界觀,主要以自然科學理論中之「複雜系統」理論,取代牛頓傳統力學的「機械系統觀」。作者以這一個演化性的複雜系統理論為前提,視人類組織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系統。作者藉由「究今,辯古;以今解古,借古喻今」的過程,析離出「自組織」這一概念,認為是「隱藏在所有複雜系統理論中的公約數」。   「自組織為體,他組織為用」   在這系統內,管理的世界就是一個「自組織」的世界,所謂「自組織」是指「沒有主觀意志的外力

介入,只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就自然發生的一種過程」。書中,作者為了說明這種「自組織」的性質,嘗試以宇宙與星系的生成與演化,地殼變動,地球的天氣變化,自然界的物理現象,生物的物種進化等等為例,著力至深。   在這種以自組織無形之手所建構的世界內,如果內因和外緣不再和合,所謂分形基模開始異化,從而全面啓動系統的相變過程,帶動「全新功能的新系統湧現而出」。   書中以這上述基本道理綜整出一套前後連貫的理論脈絡,包括宏觀三原理和微觀三原理以支撐宏觀原理六法則,代表人類組織「創生、存在、演化」生命歷程所遵循的一套自組織規律,也是可用來發展更全面性新演化系統論的一套積木元素。   相對於「自組織」的

本體,尚有「他組織」之運作,此即管理者通過「德」與「理」兩個「他組織」控制因子,形塑或改造系統的內因方式,以維持系統的穩定存在(小執行)或促成系統由應變來達成泛穩定目標(大執行)。但是要達到這種「和合」、「成事」的境界,除了內因條件外,管理者還要觀察和尋求「機」和「緣」這些屬於外在環境因素的配合。書中提出了所謂「形機成勢」、「因緣成果」種種道理,以求既能圓滿宏觀的常變循環,也實現微觀的「共生演化」。   這種自組織的系統觀念所推衍出的理論,至少包含有兩層涵義,一是整體或宏觀性的意義,此即每一組織有其使命和文化,缺乏此一意義,一個組織是不能有效運作也沒有適應環境和學習改進的能力。   一是微

觀或部分性的意義,此即在組織內部的構成部分,存在有互動配合的關係。此種關係間之化學變化,並非來自原設計者所預期和決定的,對於組織整體效能之發揮,可能是有利的,但也可能是有害的。在這一個「自組織為體,他組織為用」的理論建構內,自組織的運作,是自然的,客觀的,作者稱之為天道;而所謂他組織則指由管理者順從天道,善用天道,所採之行為屬於主觀的人道。   總結來說,人類社會與組織是「自組織」與「他組織」並存的系統,人類文明之成就也都是靠「自組織的自然力」和「他組織的人力」合作下所獲得的結果。   「以管窺豹」   以上對本書的內容所做描述,最多只是一嘗試,在寫作中,內心是惶恐的,誤解和失真幾乎是難

免的,這樣做的目的,除了顯示寫此導讀之過程所做的努力外,更重要的,乃是引發讀者的好奇心與親身探究之興趣。   做為序文,本篇文字似已過長(也由於這一緣故,完稿之後,蒙出版者之建議,改為導讀),對於本書而言,也有狗尾續貂之感。但是最後要說的是,本書之價值所在,然而卻也是在這篇導讀中尚感闡述不足的,乃在於書中在理論架構之下所融入作者的洞見、感悟和智慧。譬如有關領導角色一項。隨著今日企業或任何機構所面對的環境如此瞬息萬變,使得領導者所扮演帶動變革和創新的角色,更為關鍵。他可以是一位企業的CEO、電影導演、球隊教練或是交響樂團指揮;在現代組織中他也可能是十分普遍存在的團隊負責者。沒有有效的領導者,所

有其他管理活動都將變為失去方向和動力。   以本書作者而言,貫穿全書都可發現在各種國家重大建設策略和規劃中,他做為領導者面對的嚴酷挑戰,以及所表現出的勇氣和智慧是十分深入和感人的。反映了毛治國教授這位作者,在他豐富的人生歷練中所呈現出「深思、遠慮和洞見」的為人做事風格。有關這一點就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和發掘吧! 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台灣董事學會理事長)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三十日 寫於台北市 自序/這是一本寫給領導者,或想當領導的人看的書 自序是保留給作者用來說明:為什麼寫這本書、寫給誰看、怎麼寫成的、寫了些什麼內容,以及向協助成書的幕前幕後參與者表達謝意的空間。以下是本書的故

事。 動機 我是個相信「好理論必然實用」的人。自己的親身見證是:從1987 年第一次離開學校教職進入政府工作,近30 年的公務生涯當中,雖經歷過許多性質完全不同的職務,但我的「隨身行囊」中始終長相左右的只有兩件法寶—決策與執行兩套理論。第一件法寶讓我知道如何看清問題、確立對策;第二件法寶讓我知道如何運用組織的力量,將自己的理念付諸實施。而為了分享這一信念,就在2003 年第一次離開公職時,把自己對決策這一題目的經驗與心得整理出書(2003版《決策》,天下雜誌出版);當時也曾預告還要再出一本以執行為主題的書,以便與決策搭配,使它們成為從知到行的完整套書,供企業管理與公共行政工作者參考。 自從19

78 年赴美求學開始,自己逐步從工程轉入管理領域以來,除了大半政府公職生涯外,也兩度在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專任教職,累計超過十年時間。回想起來,我比其他管理學者幸運的是:有機會利用大半輩子的職涯作為實驗平台來檢驗管理理論;而另方面我又比一般行政與企業管理工作者幸運的是:因為受過學術訓練,所以只要有心,就有機會從工作經驗中去發展管理理論。而2003 年的《決策》一書,就是從上述的著眼下筆,所寫都是經過實務驗證或自己從工作經驗中領悟出來的決策原理。事隔15年,自己已從職涯退休,又動念再次寫書,就決定乾脆將決策重寫,並將它與尚未撰寫的執行合併成一本書,用管理作書名來出版。 概念架構與示例取材 本書在宏觀

結構上與《決策》相同的地方是:為了使讀者對全書主題能有全貌性的了解,避免內容碎片化,所以都先提出了一個具有原創性的整體概念架構,然後再把許多歷久彌新的經典理論或經過篩選的新理論納入架構。而2003 年《決策》的原創性概念架構是「見識謀斷」四部曲。

台灣半導體廠耗用能源與再生能源的備援分析

為了解決交通部主任秘書的問題,作者詹前建 這樣論述:

近年來非核政策,使得國內能源短缺與空氣汙染日益增加。根據能源局資料2016年電子業的用電量占全國的18.35%。而近五年的用電增加有33.6%來自於台積電。根據天下雜誌,估計未來台積電5奈米廠需720MW的電力。本研究以720MW為節能目標,本研究以某一晶圓廠為案例分析,使用已開發的高科技廠房耗能分析軟體(FES)和ECF計算器進行廠務系統的節能模擬,並提出五個模擬結果做建議:將定頻離心式冰水主機出水溫度提升與汰換為變頻離心式冰水主機、降低外氣空調箱送風溫度、將燈具汰換為感應式LED燈、FFU風速調降、將CDA系統改為雙供應壓力及加熱式乾燥機,以上五個節能方案結合可為整個廠節省9.04%。根

據David J.C. MacKay再生能源計算,推估單位面積發電量計算後陸上風能與太陽能各需要100km2以及海上風能18 km2的土地面積才可達成未來的720MW的用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