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壞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互聯網的壞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潤寫的 商業洞察力:9大基模 × 3大思維 × 3套實踐方法,透視商業本質,擁有開掛人生! 和王緝憲的 世界級樞紐:香港的對外交通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鼎 和商務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企業管理組 陳俊忠所指導 李肇宗的 互聯網+對餐飲企業策略規劃之影響分析-以中國連鎖餐飲Acasia為例 (2016),提出互聯網的壞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互聯網+、O2O商業模式、價值網分析、平台經濟。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 翁明賢所指導 陳祈廷的 中共對台宣傳策略之研究-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宣傳、議題設定、框架理論、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重點而找出了 互聯網的壞處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互聯網的壞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商業洞察力:9大基模 × 3大思維 × 3套實踐方法,透視商業本質,擁有開掛人生!

為了解決互聯網的壞處的問題,作者劉潤 這樣論述:

得到App 50+萬學員訂閱 企業戰略顧問、《5分鐘商學院》作者劉潤全新力作 帶你半秒透視表象、洞察本質,擁有開掛人生!   當我們說起洞察力時,到底在說什麼?   如果將商業世界看成一個模型,商業洞察力是一種能讓你直視核心本質,看清系統中每個要素,梳理錯綜複雜的連接關係,快速找出根本解方的能力。   資深企業顧問、商管大師劉潤在本書中向讀者展示一副用系統動力學打造的洞察力眼鏡,從瞭解模型、建立模型開始,到9大系統基模應用,以及3大思維心法搭配3套終身實踐的方法,帶領讀者一招招解決難題、看透人心,解構龐雜的商業世界。   熟悉9大基模,掌握未來方程式的公式解   .2018年初,投

資比特幣成為熱潮;回到那個時間點,你會投資挖礦機加入礦工行列嗎?   正解:不能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投資、挖礦、套現、離場,就不要參與。   →「公地悲劇基模」是比特幣挖礦收益分配模型的核心,如果錯過離場時機,挖礦機產生的電費成本將超過收益,最終將賠得血本無歸。   .知識付費平臺發現銷售額不如預期,銷售總監提議推出「吃到飽會員卡」提昇業績,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批准這個計畫嗎?   正解:最好三思。這個計畫雖然可以提振短期收入,卻會對長期收入造成更深傷害。   →吃到飽會員卡是「飲鴆止渴基模」,不按課程付費的銷售模式將導致優秀作者無法獲得相對報酬而流失,優秀作者離開將加劇忠實用戶流失,公司只好

再降低付費內容的價格⋯⋯形成惡性循環。   .1970年代,寶僑為了提高市占率突然進行大規模打折促銷,導致盟友沃爾瑪的通路利潤銳減。沃爾瑪決定回敬寶僑,大量囤積寶僑的打折商品,等恢復原價時再賣出,使寶僑的促銷預算都變成沃爾瑪的利潤。這場戰爭,最後誰贏了呢?   正解:兩方都不會是最後贏家。寶僑和沃爾瑪的關係互利共生,為了自己贏而中傷對方,最終兩敗俱傷。   →寶僑和沃爾瑪上演的是「意外之敵基模」,想改善自己業績,卻意外傷及盟友而反目成仇,誰也沒得到最後的好處。   3大思維破除思想誤區,提昇思考維度   . 一道「銷售額=流量×轉換率×客單價×回購率」公式,就可以知道餐廳的經營邏輯:短期

生意靠流量,長期生意得靠回購率。   →建立公式思維,世界在你眼中就不再只是單獨的「要素」,而是能更清楚它們之間的「連接關係」,對症下藥。   . 擁有局部思維的人會說產品、管理或是合作夥伴決定一間公司的存亡。頂尖高手卻會說時代、戰略、治理和管理才是影響要素,而且時代高於戰略,戰略高於治理,治理高於管理,層次分明。   →層次思維能讓你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問題,看到更大的格局,在考量整體最大利益下做出最小的犧牲。   .向頂尖企業學習,要先學會「看過去」。學習谷歌就要學2000年的谷歌;學習蘋果就要學1997年的蘋果;學習微軟就要學1985年的微軟。   →這是演化思維,現在企業成功的原因,

並不一定是它為什麼能走到今天的原因。將萬物裝上時間軸,看過去、看現在、看未來,觀察萬物在時間軸上如何變化。   3套終身實踐方法,將洞察力愈練愈強大   .儲備模型:想要練就快速洞察本質,必須將大量的模型植入腦中,因應各種變化的速度才能愈來愈快。   .不斷追問:追問就好比逆著長長的因果鏈,不斷向上追溯原因,能將你的洞察力磨練得一針見血。   .多打比方:打比方的基礎是同時理解兩件事的本質,需要具備建立新模型和儲備舊模型的能力,這是訓練洞察力最有效率的方法。   利用9大基模打穩洞察力基底,再用3大思維和3套方法將洞察力磨利,學會善用洞察力,你將能自由穿透複雜世界的表象,直擊問題重點,

破解各式難題,以開掛的姿態迎接未來! 本書特色   1.作者具豐富的戰略顧問實戰經歷以及深厚的商學知識,過往課本上的理論都從作者經驗中獲得驗證,是一本知識與技術含量並存的書籍。   2.淺白易懂的口吻搭配案例講解艱澀的理論,內容深入淺出,脈絡推疊順暢。   3.使用大量圖表輔助,引導讀者輕鬆理解商業理論架構,進一步建立屬於自己的模型。 專業推薦   James Huang/《數位時代》創新長   Mr. Market 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Shannon/盛思整合傳播集團創辦人& 暢銷書作者   周品均/唯品風尚集團執行長   孫治華/策略思維商學院院長   游舒帆 Gipi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賈子宸/賈以食日品牌創辦人   愛瑞克/知識交流平臺TMBA共同創辦人   盧希鵬/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互聯網+對餐飲企業策略規劃之影響分析-以中國連鎖餐飲Acasia為例

為了解決互聯網的壞處的問題,作者李肇宗 這樣論述:

企業如何對應快速的環境變化,制定企業的中長期策略,以確保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是企業經營的最上層目標。所以時時認清企業在市場的位置,以及各個『參與者』和『自我企業』的互動關係,已經變得和自己企業的能力發展息息相關了。特別是行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許多破壞性的創新商業模式不僅快速的崛起,更在不知不覺中將傳統商業模式給顛覆給消滅了。2013年的中國正是這樣的一個年代。原本落後的商業市場利用自己龐大的市場為基礎,加上行動互聯網的基礎建設完成,人才,資金等養分孕育下,產生了引領亞洲市場的互聯網+產業。本研究利用餐飲市場為主軸,從了解外在環境的變化開始,再以實體餐飲企業為研究對象,利用價值網的分析方法,讓

企業如何可以善用尋找互補者,善用行動互聯網的網路外部性優勢進而建構平台經濟圈的合作模式。互聯網+的革命才開始,期待可以利用理論分析可以充分的認知到市場不再是封閉市場,如何早日定位和新興互聯網企業間的關係,使之成為互補者而不是競爭者,共同擴大產業的利益。

世界級樞紐:香港的對外交通

為了解決互聯網的壞處的問題,作者王緝憲 這樣論述:

  香港的對外交通樞紐,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促進城市互動的作用?   地理及交通運輸專家運用大量圖表分析,建議整體交通發展方案   現代城市並非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地方,它的存在有賴其他地方對它的需求,和它滿足這些需求以換取自己需求的能力。一個城市與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自中國改革開放到1997 年回歸,香港這個自轄城市享受了二十多年從事貿易而帶來的益處,也因為投資和企業主要集中於珠三角東部,推動了香港區域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發展。   隨着越來越多香港投資和企業跑到世界各地,加上珠三角的港口和機場部分取代香港,使香港逐漸失去以往一家獨大的轉口貿易口岸地位。已經基本上沒

有加工工業的香港,如果再喪失區域貿易和交流中心地位,將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   本書着重分析1997 年回歸以來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的變化,及其對香港整體的支持作用和存在的問題,探索香港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打造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應發展的方向及採取的應對措施。   作者也藉着討論香港的交通運輸個案,從理論角度剖析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及其所在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書特點   (1) 作者在交通地理方面有很強的研究根基,尤其關注香港的交通樞紐地位在面對各方競爭的情況,並就未來大中華區域發展的大視野,提出一些建議。在香港苦尋出路的當下,是切合需要的一本著作。   (2) 本書有章節探討

香港百多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再分海、陸、空三個渠道,分析香港自1997年回歸以來,近20年的交通及運輸發展,以引證對一個世界級城市來說,交通及運輸的重要性。   (3) 本書以香港為個案,以審視作為世界級樞紐城市所需要的硬件及軟件配套,令本書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作者簡介 王緝憲   1978 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生產佈局專業,獲得經濟學士後任職於中國科學院地理所, 1982年開始運輸地理研究。兩年後派到香港大學進修並取得地理學碩士,後獲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系獎學金深造並獲得博士,之後回到香港大學繼續運輸地理學研究及教學,曾任該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為貨櫃港口發展和中國港口

城市演變,並參與中國高鐵與機場之城市影響研究。在多個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近百篇論文,著作有Port-city Interlays in China 、Ports, Cities, and Global Supply Chains 、《中國港口城市的互動與發展》、《香港怎麼了?》,並參與超過40 個國內外港口、機場及港口城市、城市羣規劃戰略研究項目的諮詢工作。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訪問副教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香港中心研究總監、世界地理大會(IGU)交通運輸地理分會常務理事、香港運輸物流學會資深會員(FCILT)、香港運輸研究學會常務理事、Journal of Transport Geo

graphy 等五份國際知名運輸學術期刊編委、《國際城市規劃》編委、世界銀行中國港口發展項目顧問、香港特區政府規劃署《香港2030+》項目專家顧問、廣州市交通委員會顧問、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研究中心顧問。   序:交流是城市生長之本 ........................................................................ v 第一章 歷史綜述 ....................................................................................... 1 一、香港是真

正「以港興市」的地方 ......................................... 3 二、陸路跨境運輸:公路勝於鐵路 ......................................... 14 三、從啟德機場到赤鱲角國際機場 ......................................... 18 第二章 1997 年後香港航運和港口的發展與角色演變 .................. 25 一、貨櫃碼頭的表現 ...............................................................

.. 28 二、珠三角貨櫃港口區域化 ..................................................... 33 三、香港從門戶港向中轉港的轉變 ......................................... 37 四、中國沿海運輸權的影響 ..................................................... 40 五、各國對放寬沿海運輸權的態度 ......................................... 43 六、港口遷移:強化香港作為區域中轉樞紐地位的做法 ..... 4

7 七、本章小結 ............................................................................. 49 第三章 1997 年後香港的航空運輸與國際機場的發展 .................. 53 一、二十歲的赤鱲角國際機場何去何從? ............................. 55 二、空運成為香港經濟命脈 ..................................................... 57 三、香港機場的多尺度空間影響:從大嶼山到 粵港澳大灣區 ..........

............................................................ 68 四、第三跑道的建設 ................................................................. 77 五、本章小結及討論:如何在多層次空間影響下維持強大樞紐功能 ............................................. 80 第四章 1997 年後香港的陸路運輸 ..................................................... 85 一

、2017 年陸路跨境交通基本狀況 ........................................ 87 二、深圳灣西部公路大橋:從貨運主導的設想到客運 主導的現實 ......................................................................... 89 三、引入高速鐵路:昂貴在哪裏? ......................................... 98 四、港珠澳大橋:是養了一頭必要的大白象嗎? ............... 101 五、本章小結:龐大的過境需求,仍然有限的通達能力 ...

.................................... 108 第五章 對外交通與香港物流業的轉型 ...................................... 111 一、海空雙樞紐與毗鄰珠三角的地理位置為區域物流管理中心奠定基礎 .................... 113 二、香港建設區域物流管理中心的優勢與劣勢 ................... 121 三、本章小結 ........................................................................... 124 第六章 城市發

展與交通樞紐的多樣化重疊:理論與實際 ......................... 125 一、理論探討的出發點:城市活動內容決定其對 外交流需求 ........................................................................... 127 二、關於政府的參與和干預 ................................................... 136 三、航空樞紐機場不同於海港的特點和面對的挑戰 ........... 146 四、單機場還是多機場? .......................

................................ 149 五、交通樞紐自身的發展與外部性 ....................................... 156 六、網絡樞紐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 161 七、本章小結 ........................................................................... 162 第七章 未來:從有形到無形,從單一到多元 ............................. 1

67 一、需求︰未來香港與中國內地以及全世界的交流 ........... 169 二、基礎設施管理:高鐵 + 第三跑道 + 港珠澳大橋 + 口岸管理 ........................................................................... 174 三、再國際化:香港需要自己的大型網絡企業 ................... 177 四、體制:誰來改變對外交通運輸通道發展滯後的局面? ......... 178 五、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 ...............................................

........ 184 六、結語︰回到未來 ............................................................... 187   序 交流是城市生長之本   很少城市人會提出「到底甚麼是城市?」這樣的問題,因為對生活在城市的人而言,這不是個問題。但是,如果需要考慮一個城市能否繼續好好地成長,讓住在那裏的人好好地生活,那可能就要問,城市成長的基本條件有哪些?對此,城市經濟學者Brendan O’Flaherty 認為,城市能繼續好好地生存的基本條件很簡單,就是好處壓倒壞處。他特別指出,「規模回報遞增」和「規模經濟」是城市的兩個主要

好處。這兩者都與經商相關(O’Flaherty ,第12 頁)。   對於一個城市能否存活,歷史學家可能考慮更多方面,例如Gordon Childe(1950)就提出研究古代城市需要考量的十個方面,包括︰   (1) 一定的規模和人口密度;   (2) 形成專門化的分工;   (3) 稅賦;   (4) 標誌性公共建築;   (5) 供養非農業人口;   (6) 檔案系統和應用科學知識系統;   (7) 書寫系統;   (8) 象徵性的藝術;   (9) 貿易和原材料進口;   (10) 是否存在專業工匠。   研究當代交通地理的我則以為,現代城市一定並非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地方。它的存在有

賴於其他地方對它的需求,和它提供這些需求以換取自己需求的能力。因此,一個城市與外部的交流,就是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當然,這個城市的人能否生活得好,還有其內部各種體制、結構、系統的要求,並且最終要做到所謂好處壓倒壞處,在與外部的交流和交換中受益大於受害,而這些要素合起來構成了城市成長的充分條件。   過去一百五十多年來,香港從漁港成長為「全球城市」(global city),得到了很多認同和稱讚(比如Saskia Sassen [2001])。雖然香港的歷史、地理和政治都有很多獨特的地方,作為一個自轄城市也走過了一條與很多城市不同的路,但它在一方面與大多數成功港口城市相同,就是靠商業和貿易

起步,之後再經過工業化,成功轉型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重要區域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以及著名購物天堂。雖然香港有這麼多不同「頭銜」,但如果仔細想想,這些頭銜沒有一個不是依賴「交流」。   交流(exchange)大致包含了物品、人員、金融、信息四類流通。貿易就是商業化的交流。商業貿易離不開這四種流通的任何一種,因此,長期營商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逐步培育服務四種流通的系統,這些系統包括基礎設施(硬件)、營商環境(軟件)和執行者(企業與人員)三部分。把香港認定為一個有效率的區域樞紐,既是指她在這三方面以及它們的配合上都做得比較出色,維持和提高了其他城市、地區或國家對它的需求。即使從1980 年代後期開始

,香港自身為出口生產的工業產品越來越少,但經濟仍然可以保持一定成長,就是這個原因。   1997 年香港回歸祖國,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中央政府一直採取一些有利香港與內地融合發展的政策,而香港製造業北移和深圳特區借勢高速發展,使得香港原來的角色逐步改變。雖然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初期的20 年,香港的投資和企業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東部,大大推動了香港為區域服務的交通運輸系統,但隨後,一方面越來越多香港投資和企業走到全國各地,其大規模的離岸貿易貨物實體不再需要「流」過香港;另一方面,內地特別是珠三角的港口和機場發展也逐步部分取代香港,使得香港過去一家獨大的轉口貿易口岸地位逐漸消失。同時,由於珠三角本身已

成為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香港與珠三角內各個城市的關係,也因為各自在全球供應鏈中不同又部分重疊的角色,而變得極為複雜和多元。   那麼, 1997 年以來的這20 多年,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究竟如何隨之演變?採取或沒有採取哪些特定措施應對上述挑戰?這些措施起到了或者會起到期望的作用嗎?還有哪些應該採取的措施?為甚麼這些措施沒有被考慮或者沒有實現?考慮到香港基本上已經沒有多少加工工業,如果再喪失區域貿易和交流中心的地位,對香港會造成嚴重打擊。因此,分析這20 多年香港對外交通系統的變化,及其改變對香港整體的支撐作用和存在的問題,有助回答上述一系列重要課題。而這就是本書的首要目的。

  本書還有第二個目的,就是從香港這個個案出發,對世界級區域交通樞紐與其所在城市的互動關係作一個理論探討。這是作為一部個案分析的學術著作必然的延伸。這種個案及理論探討很難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出現,卻最適合用著作形式表達。   本書各章節就是按照這個先個案、後理論的秩序安排。首先,第一章對香港從開埠以來到1997 年回歸這百多年對外交通系統的演變,作一個簡要綜述,為不太了解香港情況的讀者作個鋪墊。第二、三、四章分別討論水運、空運和陸運三個不同運輸方式在最近20 多年的發展過程。其中,海運方面集中分析貨櫃港口的發展;空運的重點放在機場擴張的瓶頸及其原因;陸運則探討高鐵發展和港珠澳大橋等其他主要跨境

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與問題。第五章探討多式聯運以及區域物流中心的問題,這是一個成熟區域樞紐城市面臨的核心問題。   第六章是理論探討。迄今為止,世界上既有的關於城市對外交通的理論研究,一直停留在極其初步的階段。本章會利用前面三個章節的討論,深入探討香港這個個案,從而認識城市對外交通系統的演變如何影響城市發展,以圖建立一個較為完整、可用於其他城市的理論分析框架。   第七章為結語,焦點放在未來。當前很多香港未來對外交通系統的挑戰都已經顯露徵兆。由互聯網推動的一些新交流模式,將會對香港「國際中間人」的角色帶來甚麼衝擊?與中國內地進一步融合帶來的巨大人員流動將如何引導?香港又如何依靠高端多元化和一

體化的全球連接,來維持甚至提高自己的傳統優勢?當像香港這樣的城市周邊形成了一個被稱之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羣或都市圈,它與羣內或者圈內其他城市在交通銜接方面,需要考慮甚麼特殊問題?在結語部分討論這些問題,目的是引導讀者與作者一起探索新的問題。   為了方便讀者,本書每一章節的開始都有「本章摘要」,讀者可以選擇細讀每章或者選讀個別章節內容。與每一章節相關的參考文獻目錄,也會和註釋一起放在每章結尾,方便查閱。

中共對台宣傳策略之研究-以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為例

為了解決互聯網的壞處的問題,作者陳祈廷 這樣論述:

中共歷來重視宣傳工作,宣傳已成為其戰略運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把對台工作視為全黨的重要任務,對台宣傳無疑是這一任務中的主要組成成分。因此,中共強調,從整個對台工作來看,無論是公開宣傳或私底下的秘密運作,大量的經常性工作還是宣傳。換言之,中共對台工作的首要就是宣傳。 本論文研究重點在於理解宣傳的研究發展以及「議題設定」與「框架理論」為何,歸納中共長期以來的宣傳策略為何?影響中共宣傳思想、原則的因素為何?在中共以黨領政的架構下,了解中共的宣傳決策指導與執行實施機構,對其宣傳體系進行全面的認識;透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例,結合中共長期的宣傳策略與宣傳機制,探討兩岸協

商「經濟合作協議」時中共對台宣傳策略的實際運作,以及所獲得的國際、中國國內及台灣的反應,並將宣傳分析、「議題設定理論」與「框架理論」和中共對台宣傳策略結合,了解中共對台宣傳的發展演變,以及中共在宣傳「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國際、中共國內與台灣的效果,與台灣未來可以繼續研究和觀察的課題為何。 本論文研究發現:一、 中共對台宣傳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具體作為即是「以商圍政,以經促統」的運用,並以「胡六點」為最高指導原則。二、 中共對台經濟宣傳策略,即是以經濟力量作為「引力」,以發揮對台宣傳最佳效果。三、 在議題設定分析部分,中共掌握議題設定權,並積極為往後政治協商鋪路,以及運用寄希望

於台灣人民、寄希望於台商的議題宣傳策略。四、 在「框架理論」分析部分,其策略目標都是在體現「一個中國」原則框架。五、 在「宣傳效果」影響部分,中共雖然在宣傳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上,讓台灣民眾在支持簽定的立場上有一定的成果,但於統獨立場上還未能顯現出中共宣傳的強大力量。六、 中共對台宣傳隨著兩岸緊密交流只會不斷深化,未來此課題仍有很大空間可繼續研究比較,不僅能對中共對台策略與宣傳有更多認識,也可因此擬定更多對策,而不至於在兩岸宣傳攻防上只能被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