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潛艇數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二戰德國潛艇數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英]大衛•羅斯寫的 潛艇100年 和(德)埃裡希•雷德爾的 崛起與毀滅: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回憶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二戰德國潛艇部隊使用的狼群戰術,為何總是能夠得手? - 寶島庫也說明:狼群戰術主要核心就是當一艘潛艇發現目標後立即通知潛艇指揮部,把敵人的速度、航行、數量等情況說明。 潛艇指揮部立即發報命令目標周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日報 和上海人民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楊仕樂所指導 吳碧芬的 解析南海爭端(1994~2018) (2018),提出二戰德國潛艇數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海、填海造島、南海仲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資源開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楊仁江所指導 范綱倫的 臺灣地區震洋特攻隊之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特攻作戰、震洋特攻隊、震洋艇、格納壕的重點而找出了 二戰德國潛艇數量的解答。

最後網站二战德国潜艇数量_二战德国潜艇各型号及产量_一挥资讯則補充:二战 日军潜艇性能领先,如果采用狼群战术,能最终打赢美军吗? 而德国海军为二战时参战潜艇数量为1113艘,共击沉盟军作战舰艇17. 二战最先进的潜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二戰德國潛艇數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潛艇100年

為了解決二戰德國潛艇數量的問題,作者[英]大衛•羅斯 這樣論述:

自1914年參戰開始,潛艇就是一種戰略武器。當年9月5日,英國輕巡洋艦“探路者”號被德國U-21潛艇擊沉,成了潛射魚雷的受害者。從那時起,海戰的面貌被深刻地改變了。 《潛艇100年》以時間為線索講述自一戰以來的潛艇作戰故事和潛艇技術發展,按國別介紹從一戰至今的經典潛艇。書中包含一戰中的大西洋獵潛、二戰時的“狼群”戰術、冷戰期間的美蘇競賽、馬島戰爭中的水下獵殺等精彩內容,囊括從U-1到214型、從“威士卡”到“北風之神”、從“小鯊魚”到“海狼”、從伊-1到“蒼龍”的眾多艇型。 全書包含250余張精美的彩繪圖片和彩色照片,同時附有詳盡的技術參數,對模型愛好者、海戰史愛好者以及熱心鑽研潛艇技術的

讀者而言,這無疑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大衛•羅斯 美國鐵路史與海上載具史作家,著有《北美列車》《艦船視覺百科全書》《鐵甲戰艦大揭秘》《世界潛艇百科詳解》等科普作品。   前言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第二章 大戰期間的歲月:1919—1938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第四章 冷戰鐵幕:1946—1989 第五章 後冷戰時代:1990年至今     可以說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海上戰爭的基礎便永遠改變了。1914年9月5日,英國皇家海軍輕巡洋艦“探路者”號(

HMS Pathfinder)被德國海軍U-21號潛艇擊沉,從而成為德國潛艇運動戰中魚雷攻擊的首個犧牲品。不久後的9月22日,從哈威奇港基地啟航的3艘英國皇家海軍萬噸級裝甲巡洋艦—“阿布基爾”號(HMS Aboukir)、“克雷西”號(HMS Cressy)和“霍格”號(HMS Hogue)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相繼被1910年才下水的一艘德國海軍潛艇——U-9號擊沉。 這兩個典型戰例充分暴露出了英國人巨大而潛在的戰略防禦漏洞。顯然在英國海軍部眼裡,潛艇的威脅被大大低估了。而幾乎在一瞬間,水面作戰艦艇的弱點卻暴露無遺。自誕生的幾十年來,經過漫長的試驗探索和無數次被各國海軍高層忽略和輕視後,潛

艇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不過,1914至1918年期間出現的潛艇還不能在水下長時間航行和作戰,潛深也不能過大。從本質上而言,那個時期的潛艇只不過是一種在必要時能短時間內快速下潛的水面艦艇而已。但至少它還擁有一個獨特而關鍵的特性,那就是潛艇具備悄無聲息的水下隱蔽接近目標和發起攻擊的能力,從而對比自身大得多的大型水面目標幾乎毫無防護的水下部分造成直接打擊。這種難得的隱蔽性和潛在的巨大毀滅性從一開始便賦予潛艇一種“神秘”的色彩,因此在很多海軍軍官看來,潛艇更像是一種“鬼鬼祟祟”的不道德武器。無論人們態度如何,只要他人手中擁有潛艇,那它的存在和作用便不容忽視。 【關於潛艇作戰人員】 潛艇內部的居住

環境可以說是極度的令人不適,特別是在潛艇潛航過程中尤為突出。除了潛艇的主要結構—發動機艙、壓載水艙和魚雷發射管等部分以外,指揮官和艇員的生活和起居空間幾乎是見縫插針般的置於其中。狹窄、潮濕、空氣閉塞以及“脾氣”變化無常的艇上的各種機械設備,共同造就了潛艇上這種艱苦異常的生存空間。 無論是在哪個國家的海軍部隊裡,潛艇部隊都可以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異類。潛艇作戰人員長期生活在相對狹小的空間裡,而且不管在何種作戰條件下,團隊精神、協作意識和相互信任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水面艦艇上的那些複雜繁瑣的禮節到了潛艇上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但為了讓潛艇充分發揮有效的戰鬥力,紀律和決斷力不可或缺,而這一切在很大

程度上都是艇長賦予的。長久以來,各國海軍的潛艇作戰人員都在冒著比水面艦艇作戰人員更大的風險去訓練和戰鬥。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為例,在所有服役參戰的40000名潛艇官兵中,到大戰結束時僅有不到8000人倖存。 【核潛艇時代】 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潛艇上的生活條件可以說並無太大改觀。但核潛艇的橫空出世卻極大地改變了這一現狀,主要原因有二:核潛艇具備更大的可用內部空間;同時,核潛艇擁有更長的水下停留時間和遠航能力也意味著可以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如何改善艇上官兵的體驗上。不過潛艇依然是一個較為狹窄和極具冒險性的戰鬥平臺,艇上官兵對於技術和裝備的依賴性可能僅次於宇航員。當年蘇聯為

了趕超美國在潛艇領域的差距迅速建造了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然而卻忽視(或者說低估)了核反應爐所帶來的巨大風險,蘇聯的第一代核潛艇官兵們因為核事故導致的火災和核輻射付出了巨大而慘痛的代價。而在被譽為美國“核潛艇之父”的海曼•喬治•裡科弗(Hyman G.Rickover)對核動力推進和核反應爐安全技術的極力推動下,美國核潛艇的安全記錄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 【軍備限制】 從1930年《倫敦海軍協定》簽署時起,各國海軍對潛艇力量的發展都給予了空前的關注,也因此引發了國際間對於控制潛艇數量和潛艇部隊規模的反復談判。上世紀70年代簽署的限制戰略武器條約(SALT)便充分反映出當時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

對於限制彼此潛艇部隊規模的共同意願。1989至1990年的冷戰結束,蘇聯解體,這一政治動盪也潛在地推動了潛艇作戰使命的革新。進入21世紀後,戰略核潛艇作為洲際彈道導彈運載平臺的意義被削弱了,而作為水下攻擊武器平臺的作用卻在不斷提升。與此同時,非核推進技術的發展也極大地提升了常規潛艇的安靜性,使其比以往更難被探測,而建造成本卻在不斷降低。這也使得常規動力潛艇在當今世界的熱點地區體現著巨大的戰術價值,甚至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在很多場合下,潛艇作為一國武力“肌肉”的組成部分,成為了國家之間政治與外交角力中的重要後盾。  

解析南海爭端(1994~2018)

為了解決二戰德國潛艇數量的問題,作者吳碧芬 這樣論述:

中共在2013 年11 月開始積極在南海填海造陸,頓時引起區域國家不滿和抗議,菲律賓也提出「南海仲裁案」,為長久存在的南海問題增添了另一個不安的因子,更在美國推動「亞太再平衡」戰略的背景下,美中雙方軍事演習你來我往,局勢顯得一觸即發。然而,隨著仲裁案結果公布,菲律賓政策轉向及美國總統川普勝選就任,南海的情勢又急轉直下。南海爭端由來已久,爭執各方花大筆經費開發南海地區,聲稱是為了爭奪地緣戰略利益與豐富的資源蘊藏,但多年來局勢卻一再循環起伏,不禁讓人質疑南海爭端的本質究竟為何。南海的高度戰略與經濟價值是真的嗎?本文主張,南海的戰略與經濟利益恐怕不是想當然爾的重要,這可以從戰略學理與全球油氣供需及

資源開發實況加以證實。

崛起與毀滅: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回憶錄

為了解決二戰德國潛艇數量的問題,作者(德)埃裡希•雷德爾 這樣論述:

本書譯自德國海軍元帥雷德爾的自傳《我的一生》,雷德爾在其中回顧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國家戰略的制定與海軍的全面建設,闡釋了德國海軍與國家、納粹党及陸軍的相互關係,在歷次戰略戰役中德國海軍所能起到的作用,敘述了他與希特勒最終決裂的原因,反思了作為個人及海軍在國家政治體制中的角色及作用。   本書可作為海軍、歷史研究者的工具書,也可作為世界史、軍事史愛好者的興趣讀物。 埃里希·雷德爾(1876-1960),納粹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的引路人,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海軍建設的親歷者和領導者,被稱為“北海梟雄”。 譯序 001 英文版前言 0

01 自序 001 第一章 初進海軍 001 第二章 和平時期的訓練 029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045 第四章 斯卡格拉克海峽 066 第五章 從無限制潛艇戰到革命 082 第六章 戰後海軍的發展 111 第七章 領導海軍 141 第八章 30年代初期 160 第九章 《凡爾賽條約》的枷鎖 187 第十章 海軍的擴充 204 第十一章 西班牙內戰時期的德國海軍 225 第十二章 海軍航空兵之爭 234 第十三章 海軍,希特勒和納粹黨 243 第十四章 海軍和宗教問題 259 第十五章 危急存亡的歲月——1938—1939年 270 第十六章 “威悉河演習”——佔領挪威 304 第十

七章 “海獅行動”——入侵英國計畫 324 第十八章 “巴巴羅薩行動”——對蘇作戰 337 第十九章 海上之戰——1941—1942年 349 第二十章 與希特勒的最後決裂 374 第二十一章 國家與個人 388 第二十二章 施潘道——和回家 403   世人談及德國海軍,總會先想到二戰中令人生畏的德國潛艇部隊和發明“狼群”戰術的德國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可以說“德國潛艇”和“鄧尼茨”不折不扣地成為了德國海軍的代號和“形象代言人”。但縱觀整個德國海軍百餘年的歷史,對德國海軍影響深遠的不止鄧尼茨一人,如對海軍建設情有獨鍾的德皇威廉二世、素有“德國近代海軍之父”之稱的蒂爾皮茨,還

有就是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 雷德爾是一位對德國海軍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物。從1928年10月擔任德國海軍部長開始,到1943年2月因與希特勒發生分歧主動辭去海軍總司令一職為止,雷德爾實際領導德國海軍長達15年之久。正是在雷德爾的領導下,弱小的德國海軍擺脫了《凡爾賽條約》的束縛,秘密擴軍備戰,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德國手中一支不容小覷的侵略擴張力量。雷德爾的這部個人回憶錄對於研究德國海軍史是一份價值頗高、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回憶錄中,雷德爾對自己戎馬生涯的詳細描述和對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及軍事行動的全程記錄,使我們能夠全面瞭解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海軍的興衰歷程。書中披露了大量關於一戰

後德國海軍重建和二戰中德國入侵挪威、英國、蘇聯以及大西洋海戰等一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情況,對後人全面客觀地開展分析研究非常有幫助。 研究海軍史的積極意義不僅在於它能為我們撥除歷史迷霧,看清“山的那一邊”發生的一切,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們探尋海上戰爭的基本規律,汲取各國海軍建設的經驗教訓,指導我們今天的海軍現代化建設。單就德國海軍的興衰成敗而言,我認為,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瀕海強國在崛起過程中應避免與海洋強國過早攤牌。一般來說,瀕海強國既有陸地強鄰,又被海洋國家視為潛在對手,安全威脅常常來自陸地和海洋兩個方向,因此必須堅持陸海兼顧。在來自陸地威脅較小的情況下集中力量向海洋發展,在

來自海洋威脅較小的情況下則集中力量消除陸地的隱患。然而,德國由於沒有處理好陸海並重中的側重與節制的關係,常常使自身陷入英、法、俄等陸海強國的雙重包圍之中。同時,要看到海洋強國的地緣環境相對有利,又能夠利用瀕海強國與其陸上強鄰之間的矛盾漁利,因此處於崛起過程中的瀕海強國應避免與海洋強國過早發生直接衝突。 二是必須按照海軍建設發展的內在規律建設海軍。國家必須將海軍建設放在一個長遠的歷史時期加以規劃,使之循序漸進,逐步增強,而不能操之過急。以德國海軍的教訓而言,如果當初希特勒能按照雷德爾提出的“Z”計畫穩步推進海軍建設,不提早發動侵略戰爭的話,德國肯定會建成一支能與英國相抗衡的海上力量。同時,從海

軍建設的角度來講,雷德爾關於建立均衡發展的海軍和發展海軍航空兵的設想也都是正確的。此外,德國海軍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諸如官兵的教育訓練、紀律和士氣,以及發展裝備等很多問題,我們可能感到似曾相識,這說明只要我們對別國海軍建設的經驗教訓加以分析研究,汲取精華,剔除糟粕,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三是要以正確的海軍戰略指導海軍作戰。實行什麼樣的海軍戰略,要綜合考慮軍事、政治、經濟和地理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關鍵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切中要害,量力而行,而不能好高騖遠,超越自身的軍事和經濟實力,實施力所不及的作戰行動。二戰爆發後,雷德爾根據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和英國高度依賴海上貿易的特點,決定集中力量打擊英國的

海上交通線,而不是以弱小的德國艦隊與強大的英國艦隊正面交鋒,這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希特勒對此卻缺乏深刻認識,他沒有聽從雷德爾的忠告,將海軍的作戰重點放在打擊英國的海上交通線上,而是一意孤行,先是企圖直接登陸入侵英國,碰壁後又不顧雷德爾的強烈反對進攻蘇聯。希特勒也沒有及時採納雷德爾佔領馬爾他等英國在地中海的重要基地的建議,對於雷德爾強烈要求的加快U型潛艇建造的建議,希特勒也沒有給予高度重視,這些都是德國海軍走向失敗的重要因素。就雷德爾自身而言,在沒有有效制空權的情況下,還貿然派“俾斯麥”編隊到大西洋出戰,導致“俾斯麥”號被擊沉,也是他指揮決策上的重大失誤。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雷德爾起初並不贊同

希特勒發動侵略戰爭,他本人對納粹黨也素無好感,並強烈主張軍隊同政治應該徹底分離,但不管怎樣,雷德爾苦心經營的海軍以及他本人實際參與了希特勒發動的侵略戰爭,淪為納粹德國侵略擴張的工具,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對於雷德爾關於戰時行為的辯護,讀者應保持清醒的頭腦予以鑒別。 相信本書對志于海軍史研究的朋友和關心海軍發展建設的各界人士會有所幫助。 自序 在《山的那一邊》一書的導言裡,英國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記錄了陸軍元帥威靈頓公爵生活中的一段趣事:在一次旅行中,威靈頓公爵和一位熟人為了打發時間,兩個人一起猜每座山的另一邊會是什麼樣的地形,當這位熟人對威靈頓準確的預言表示萬分驚奇時,威靈頓回答:“我一生都

在努力地去嘗試發現山那邊隱藏著的東西。” 由於視線受到山的阻擋,對於普通人來說,要準確地描述山的那一邊隱藏著什麼東西是非常困難的。然而,要透過把現在和未來分隔開的那座不可逾越的山峰,看清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更是難上加難。我們的存在和行動都是為了未來而進行的,並為此努力地去勾畫出一幅關於未來的圖像。然而我們對未來的預見卻總是模糊不清,儘管我們知道某些事物確實存在,卻無法僅僅憑藉希望和願望來勾勒出它的輪廓,描述出它的顏色。任何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將面臨什麼樣的命運。因而,我們基於對未來的認識而採取的任何決心和行動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 當我們到達了“山的那一邊”以後,再回過頭來看待發生的一切,情形

就必然會大不相同。一度被迷霧籠罩的事物變得清晰了,一度棘手的問題找到了解決的方案,一度確定無疑的事物變得虛無縹緲,一度無關緊要的東西現在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審視過去,現實情況與原先對未來的認識截然不同。 現在我們終於站到了“山的那一邊”。我們終於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歷史事件按照正確的軌道進行了重新的排列組合。然而,如果我們想正確描繪過去、認識未來,就必須弄清環境和人為因素對歷史事件的影響,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過去發生的事情進行大量的研究。 寫作這本書的動力來源於説明人們正確認識過去的願望和責任。一些作家往往引用逐漸為國內外讀者所共同瞭解的資料來寫作上半個世紀德國

的歷史長卷,本書不想步他們的後塵。我的願望只是想為他們的工作提供一些我個人的認識。 在這方面,我能作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按照傳統和個人思想行事的軍官,總是把自己視為軍隊和國家的公僕,因而要脫離自身經歷這一狹窄的領域,是無法敘述歷史事件的。而且,我只是一個水手和軍人,而不是政治家。 當站在“山的那一邊”以後,我意識到了原先所看到的景象同現在的景象截然不同。我寫下的大量筆記使我能夠按照歷史的本來面目來記錄當時的歷史事件和思想歷程——其中一些我們現在看來是錯誤的。有幸的是,在施潘道監獄的10年監禁,使我的記憶能夠脫離外部世界的干擾。 作為海軍司令,對於我本人以及整個海軍來說,在兩次世界大戰

之間再也沒有什麼政治外交事件比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定》影響更為深遠的了。它的簽訂,結束了《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束縛。本書的第一部分記述了我到那時為止的海軍生涯,以及我對這些經歷的思考;本書的第二部分記錄了1935年以來事件的發展和演變。前後兩部分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自1935年以後,海軍的規模日益擴大,承擔的任務日益繁重,要詳盡地敘述海軍的擴張和發展,尤其是戰爭期間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等到全部資料都公開以後,並且要由比我有生之年所剩時間更多的人來完成這一任務。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許多老戰友和老朋友給了我不可缺少的幫助,因此我向他們所有人表示最誠摯、最深厚的謝意。我

尤其要感謝艾裡克·福斯特上將,他是我多年來的老朋友和合作夥伴,他為本書的最後編輯付出了大量時間和辛勤勞動。本書的內容和敘述純屬個人觀點,我對此負全部責任。 命運使我選擇了海軍作為職業,同他人相比,我為海軍事業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因而我的生活與海軍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我個人取得的所有成就只不過是海軍發展歷程中的一部分。本書所涉及的人物數量不多,還有許多人沒有提到,值得指出的是他們的業績也同樣值得懷念。 我的一生,既有輝煌也有坎坷,既有飛黃騰達也有貧困潦倒,儘管生活充滿了勞累和艱辛,然而回首過去,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我都十分感激能夠在這樣一個非常優秀的群體中工作並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樣的感激之情可以

追溯到青年時代。如果通過本書的回憶能夠使他們及其對海軍事業的無私奉獻不被人們忘記,哪怕是對此有一點點貢獻,那麼我也會因為自己晚年盡到了一名海軍軍官和普通人的職責而感到高興和滿足。 埃裡希·雷德爾1957年,基爾  

臺灣地區震洋特攻隊之研究

為了解決二戰德國潛艇數量的問題,作者范綱倫 這樣論述:

太平洋戰爭末期,因人員、燃料的消耗殆盡,迫使日軍不得不以特攻作戰(自殺攻擊)的方式來延續戰爭,許多年輕士兵便以其血肉之軀為國效命,而震洋特攻隊也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本文試以臺灣地區震洋特攻隊的發展經過為研究核心,並就日本及其他亞洲地區之震洋特攻隊史料作延伸性探討。研究範圍分為時、空兩面向:依時間次序可將震洋特攻隊之發展分為醞釀期、發展期、成熟期、衰敗期;而所研究之地域則集中在臺灣地區,相關內容再輔以日本、香港、菲律賓、沖繩等地資料。另方面,本文參考「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等機構所藏之圖面、文書紀錄,藉由分析與比對的方式,探討震洋特攻隊的編制、戰術訓練、基地設施與配置、施作工法等議題,以

此建構出震洋特攻隊在太平洋戰爭史、軍事工程史中的獨特定位。最後,本文則透過對臺灣地區各震洋特攻隊基地遺址的實地考察與測量,驗證相關史料的正確性,同時也探討遺址的現況與變遷。而對戰爭參與者的口述訪談,亦補充了文獻中未曾記載之真實經歷。看似絢麗的特攻作戰與其所帶來的效果是否在整場戰爭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而戰爭與環境、戰爭與平凡人間的關係又是如何演繹?本文即試圖以震洋特攻隊的發展經過與其在臺灣地區的部署、基地配置等面向,探討此一特攻武器在大時代下所處的角色,同時也探討臺灣在這場戰爭中所遭逢的歷史機遇與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