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繼延長線安全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中繼延長線安全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薇琪.維拉柯尼斯寫的 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 和朱慧芳的 只買好東西2吃穿用的幸福學:綠色採買達人朱慧芳帶你放心買安心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生活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國立高雄大學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李博志、王興國所指導 蔡淑真的 金門縣設立「養生村」之可行性研究 (2006),提出中繼延長線安全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門、養生村、可行性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政治學系 馮啟人所指導 廖苔君的 後冷戰時期美國對華外交政策之分析:從建設性交往至戰略夥伴關係 (1999),提出因為有 中美、外交政策、戰略夥伴關係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繼延長線安全嗎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繼延長線安全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

為了解決中繼延長線安全嗎的問題,作者薇琪.維拉柯尼斯 這樣論述:

◎Amazon讀者評價4.5顆星◎   奧斯卡影后葛妮絲.派特洛、超級名模克勞帝亞‧雪佛、英國搖滾教父 艾爾頓‧強   等知名明星都風靡的擺脫慢性疼痛正念自癒法!   當你痛的時候,無法躲藏。   正念自癒力只可能在你有勇氣面對的時候開始……   你不需要飛到美國也能學到如何減輕疼痛的方法,這本書能學會好萊塢明星們正在流行擺脫慢性疼痛的正念自癒法,它能將你的疼痛轉換成鮮活的能量,讓生命更加美妙光彩。   你的痛試著在教你什麼?   疼痛與你的生活、關係、工作、心智與情緒狀態等息息相關。   而且,大多數的痛幾乎都跟「心」有關。   很多時候你身體上的傷口治癒了,但記憶中的疼痛卻會在多年

後依舊如影隨形…………   從歐美上流社會名流、好萊塢明星,到倫敦皇家芭蕾舞學校舞者、歌舞劇演員,受惠於整骨治療師薇琪.維拉柯尼斯(Vicky Vlachonis)的病人不計其數。她根據多年的臨床診治經驗,擷取東方醫學的長處,將中醫的針灸穴位和經絡按摩,結合營養學、內分泌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發現,利用簡單的飲食、運動和安定情緒的整體做法,設計了一套讓人感覺安全又勇於挖掘疼痛的「正回饋計畫」。內容涵蓋疼痛的根源探究、抗發炎的飲食調整、正念冥想、運動、寵愛自己等循序漸進又全面性的心身療癒計畫,幫助你找出隱藏在疼痛背後的真相。然後從生理和情緒的疼痛中釋放。讓你認識更深層的自己,讓心自由,徹底解除生

理上的疼痛,重獲鮮活的能量與永恆的美麗。   「疼痛是我們身體最強而有力的老師,只要懂得它傳遞的訊息,勇敢的面對並感受,疼痛就不會再繼續糾纏。」──薇琪.維拉柯尼斯     正回饋計劃的特色:   •說明如何使用身體本身的觸發點,釋放負面能量,感覺更加放鬆,立刻提升心情。   •分享有關優質睡眠如何活化腦部的廢物處理系統,排除造成思考遲緩的毒素堆積,以達到夜間抗老化的效果。   •提供抗發炎療癒食譜,做法簡單方便,美味滿足並讓人充滿能量。   •教你5分鐘的乾刷養生法,加速淋巴引流,釋出毒素讓肌膚散發光采。   •分享已經證明能減輕慢性疼痛程度高達57%的冥想方法。引導你完成內觀與正念肯定,

幫助你將正向、保護的能量帶進生活。   •證明情緒與神經系統和器官有直接關係,並說明正回饋對於身體系統和器官的反應有何強力、持久的影響。   免責聲明   本書提及健康照顧相關的建議與資訊,應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醫生或其他健康專家的建議。如果你知道或懷疑自己有健康方面的問題,建議你在從事任何醫療方案或治療以前,先尋求醫師的意見。在本書出版之時,已盡一切努力確保書中內容的正確性。出版社與作者對於應用本書推薦的方法可能發生的任何醫療結果,都無承擔責任的義務。 名人推薦   奧斯卡影后 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   超級名模 克勞帝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

  英國搖滾教父 艾爾頓‧強 爵士Elton John   部立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 劉燦宏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   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陳德中   熱情推薦   「無論你曾經忍受什麼樣的創傷,或有多少深鎖在肌肉或器官裡的疼痛、傷害或毒素,薇琪都能夠協助你知道如何面對,然後放手,好讓你能再次感受無拘無束的自由。」——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奧斯卡影后)   「薇琪以她的整體取向,幫助我在懷第三個孩子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疼痛。她會用獨一無二的方式,讓你感到無限地美好。」——克勞帝亞‧雪佛(Claudia Schiffer,超級名模)   「薇琪幫助你了

解身體與情緒層面相連的重要性。這本書是最好的工具,可以將生活中的疼痛和壓力轉變成健康與快樂。」——艾爾頓‧強 爵士(Elton John,英國搖滾教父)與大衛‧弗西尼(David Furnish) 作者簡介 薇琪‧維拉柯尼斯(Vicky Vlachonis)   出生於希臘的雅典,她的職業生涯是從歐洲整骨療法和肌肉骨骼專家開始,治療皇家芭蕾學校和重大戲劇作品(包括《貓》、《獅子王》)的舞者。曾任職於倫敦的賀爾診所(Hale Clinic)與綜合醫療中心(Integrated Medical Centre),隨後於2001年自行開業。今日,維拉柯尼斯向世界各地分享她整體的療癒方法。維拉柯

尼斯目前跟家人住在美國加州的比佛利山,並且在此執業。 推薦序 面對、感受,然後放手讓疼痛遠走 葛妮絲‧派特洛 (Gwyneth Paltrow,演員,以《莎翁情史》榮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需要被療癒的是「人」,不是「病」 林頌凱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奧、亞運國家代表隊醫師) 作者序 疼痛是身體的最佳導師   第一部:正回饋的力量 1痛是什麼? 2 活在正向裡 3 正回饋方案的功能   第二部:正回饋計畫 4 第一週:反思 5 第二週:釋放 6 第三週:發光   第三部:正回饋工具 7 正回饋飲食計畫 8 正回饋食譜 9 正回饋療法   附錄:正回饋問卷 參考

資料 推薦序 面對、感受,然後放手讓疼痛遠走 葛妮絲‧派特洛 (Gwyneth Paltrow,演員,以《莎翁情史》榮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在初次懷孕的第三期尾聲,我開車前往朋友史黛拉位於英國郊區的家中度週末。一打開門,驚喜地發現她安排了迎嬰派對,我從高中到大學時期的最好朋友全部到齊。每個人都專程而來,為了慶祝即將誕生的艾波。來勢洶洶的喜悅、疲憊與荷爾蒙齊聚湧上,讓我忍不住哭了出來。        慶祝活動的一部分是史黛拉招待我們修指甲和做足療,並且安排了一位從倫敦來的整骨治療師為我們診治。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薇琪,金髮的她像是現代版的婦女保護神──希臘女神赫拉(Hera)

。        我的朋友們全都苦於時差,而我則處在第三孕期、疲累得快受不了的階段,但我們既喜悅又感動,相當開心能這樣相聚。或許是因為那天的情緒,也或者整間屋子的女友都是我人生的重要根基,所以當薇琪引我去做治療時,我感到安全得足以將一切放開。歷經數週無法緩解的背痛以及對生產的焦慮後,她的手在那時將這一切全都帶走,使我感受到久未享受過的輕鬆與平靜。我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迎接我的寶寶。      當艾波終於發出信號準備要出生的時候,我毅然地決定採取自然生產,在經歷七十二小時的努力下,最後才勉為接受緊急的剖腹生產。憔悴又疼痛的我,知道自己需要一些照顧,但我的第一個想法是關於艾波,這個經歷了相同猛烈掙扎

的小女娃兒。在英國,有愈來愈多的新生兒在一出生便立即接受顱骨整骨療法,因此我打了電話給薇琪,請她過來幫助我柔弱的小女娃。   看著薇琪安撫照料小小的艾波,使得她與我的生活更為親密。   在這十年間,薇琪治療了我的每個家人,治癒我們的各種疼痛和身體上的小毛病(這裡緊緊的、那裡扭到了、沒有聲音、慢性咳嗽),同時也讓我們漸漸了解生理和情緒的痛經常是同一件事。在我解釋病痛的時候,她往往會問:「你的痛試著在教你什麼?」因為有薇琪的照料,我的痛教了我許多。   接受治療時,我會告訴她這一週發生的事。在我敘述惱人的電話、或是父親讓我難過的記憶時,她會按壓我的頸部或背部或腳上的點,而我可以感覺到疼痛和難

過瞬間同時消失。身為一位整骨治療師,她了解背上的痛很少單純只是背上的痛,或許也是卵巢或腸道、甲狀腺或肝臟的功能失調。此外,她了解疼痛幾乎永遠都跟心有關。她教導我,恐懼可能會衝進肌肉和身體,這時你需要肌肉骨骼支撐、冰塊和大量包紮,同時還要趴在桌上放肆地大哭一場,然後再好好地開懷大笑。   我的大半時間是在一個又一個的會議中轉進轉出,早晨送小孩上學之後,我招喚自己所有的心理資源,對我的家人、我的事業和我的職業做出正確的決定。而在這之後,永遠都是跟艾波和摩西斯相處,這段時間需要全心投入,確保給孩子們最好的一切。到了週末,我把時間徹底地用在薇琪給我的愛與照顧。這些時刻,她的聲音、她的手、她的療癒能量

,能夠把我從浩劫的邊緣拯救回來。   這些年來,她已成為我的家庭運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我不在家,她會過來治療孩子,用她神奇的雙手幫助他們好好安睡;當其他人都在海邊的時候,她會短暫來訪,只為了讓我能身心合一、幫助我安定心智。就像任何過勞的媽媽一樣,我的腦可能急速地轉動而遠離了我,但薇琪幫助我記起我擁有自己需要的所有答案,而且一切安好。   更重要的是,她教導我面對疼痛、感受疼痛,然後放手讓它遠走。   我家常提供處於人生轉換過程的人歇息的中繼站,所以薇琪也治療了幾乎我關心的每一個人。當朋友來此想躲開這個世界,在這兒療癒煩擾或心碎的時候,我試著給他們一個安靜而溫暖的處所。我提供他們好吃的食

物、拉上遮光的窗簾,送他們上舒適柔軟的床鋪。當他們準備好把頭從深埋的枕頭中抬起的時候,薇琪就會來幫助他們。我們稱她為疼痛夥伴、器械修理師、咔搭一聲調好了的薇琪,無論是仔細地扎針或按壓誘發點,她都會找出疼痛背後的真相。當然,表面的紓緩一定會有,但這些治療過程真正做的是更深層的工作。薇琪會問:這位朋友在她的關係中感到快樂嗎?她是否需要慢下來呢?她是否需要將她的人生導往不同的方向?她是否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讓他們洗個熱水澡,然後哄他們睡覺?這些年來,薇琪讓我深深了解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就藏在疼痛之中。   終究,身體不會說謊。當你痛的時候,你無法躲藏。在我生命的某一時刻,我曾經恐慌發作,而且

有卵巢囊腫,還有甲狀腺的問題,這一切都以疼痛的方式顯現在身體的其他部位。我向來跑得過快,讓我自己和生活片段之間出現落差,但薇琪讓我慢下步伐,直到我開始了解某些情緒可能未曾逃脫。我必須停下來,轉身、面對它們,這樣我才能解決這些問題,找到某種平靜。   我的職業向來多采多姿,並讓我受益匪淺,但畢竟家人對我最為重要。薇琪幫助我成為更好的母親:她教我如何藉由撫摸和正向觀想,來跟孩子有所連結,讓他們有能力增進剛綻放的自我形象,就像她的母親在希臘對她所做的一樣。在治療的過程中,薇琪也擷取東方醫者的長處,將中醫在兩千多年前發展出來的針灸穴位和經絡,結合營養、內分泌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研究發現。   你會在這

本書中看到這些不同的世界,全都被一起編入成為一個簡單、容易遵循的拋開疼痛計畫。   我喜愛這本書,因為我在每一頁都能聽到薇琪的聲音:她的仁慈和她的熱情、她的力量和她的智慧。她就是像這樣對我說話,滿滿地將愛混合無情的真相傾倒給我。書裡寫到的方案,詳細地說明薇琪在治療期間所使用的相同建議和回家功課。這本書包含著練習、冥想,以及我們一起做完的技巧,由此共同形成療癒自己的一切所需。書中還有些很棒的小妙計,像是大拇趾底部的誘發點按摩,能夠釋放肝臟的有害憤怒。無論你曾經忍受什麼樣的創傷,或有多少深鎖在肌肉或器官裡的疼痛、傷害或毒素,薇琪都能夠讓你知道如何面對,然後放手,好讓你能再次感受無拘無束的自由。

推薦序 需要被療癒的是「人」,不是「病」 林頌凱  壢新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 奧、亞運國家代表隊醫師   當我還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時,老師就告訴我們:「醫生醫的是『人』,不是『病』!」當時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當我開始當醫生時,汲汲營營的追求又快又有效、而且最沒有副作用的治療方式,以為把病醫好就是醫生對病人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這樣的感覺很好,因為從病人滿意的表情中,我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並且沾沾自喜。如今當了快二十年的醫生,從一次又一次的挫敗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極限。病人身上的病痛有太多不是用精密的儀器、最好的藥物、或是精湛的醫術就可以解決的。   「病人是人,需要被

療癒的是『人』,不是『病』。」老師當時說的話,我開始慢慢懂了。   「疾病是人的本質,它唯一的目標,就是讓我們變得完整。當我們重新學習症狀的語言,聽它說話,就能了解我們缺乏什麼,進而轉化疾病,邁向療癒的道路。」   這段話出現在《疾病的希望》一書,我曾經對著這段話深思許久。身體有痛的時候,我們很自然的被疼痛所吸引,把我們的察覺力、注意力和大部分的精力都關注在疼痛的症狀上,對生活、情緒、學業或工作、人際關係產生很大的干擾。為了要讓我們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要趕快把疼痛給去除,因為「不痛」就等於「沒有干擾」,於是開始了一連串的對「痛」抗戰,打針、吃藥、按摩、針灸……,只要可以做的都去做,就是希望

可以用最快、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不要再痛。   然而疼痛是內在的,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是身體自我保護的機制。疼痛的症狀就好比在大樓天花板上的警示器,當它響起來的時候,代表屋子裡冒起了濃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趕快把失火點找到,並且及時的撲滅,而不是趕快把警鈴給關掉。人體的警示系統比大樓的警示系統精細很多,它會用各種不同的症狀來提醒我們身體已經失衡,提醒我們要讓自己回到平衡的位置,讓身體的自癒力啟動,讓身體恢復健康。一直存在的疼痛,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身體還是處於失衡的訊息,我們一定還有什麼沒有照顧好的,我們可以更加油。   《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一書是我這幾年來所看到關於疼痛治療最好的書了。作者

薇琪‧維拉柯尼斯用她一顆柔軟的心,傾聽病人隱藏在深處的傷痛,並且陪伴病人走在療癒的道路。妳只要跟著她的指引做一些改變:如何吃、如何動、如何放鬆,就能讓整個世界有所不同。即使可能需要花些努力來擺脫一直以來負載的負面能量,但是不必花很多時間。幾個星期之後,妳會發現:活在正向的感覺是如此美好!   因為美好,妳的疼痛也不藥而癒。 作者序     疼痛是身體的最佳導師   痛是好的。   聽到一位以減輕疼痛為己任的整骨治療師說出這樣的話,應該會令你感到相當驚訝。然而,我相信疼痛在傳遞訊息,也是強而有力的老師。   疼痛是個機會。疼痛不只表面所見。   每個人都曾感到疼痛。或許你因為舊傷而

有揮之不去的痛感,也或者你的痛是身體定期消耗磨損而產生的副產品,也就是慢慢老化的徵象。或許你感覺下背部灼痛、頸部很緊、肩膀痠痛。疼痛可能使你膝蓋痛無法跑步,或是腕隧道症候群讓你打年度報告時惡夢一場。疼痛可能使你持續地吞止痛藥,以便跟慢性頭痛或嚴重生理痛說再見。   疼痛是一個信號,告訴你身體有地方不太對勁。或許你認為脖子扭到是因為去年的那一場車禍、下背緩緩灼痛是一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的結果。但如果你檢視疼痛,真正地仔細瞧瞧,就會慢慢發現更為廣大的某些事物:有關於你的生活、關係、工作、心智狀態的真相。   你會發現,身體不說謊。   你的身體正在對你說話。你感覺到的這些疼痛不適,往往是你沒有

處理的內在疼痛的外顯信號。所有的痛,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兼具生理和心理兩面向。因此,當你學會如何面對它、瞭解它、並且放開它之後,所有的痛都能幫你清出一條通往更美好人生的道路。   在東方醫學數千年來持續深入瞭解身心連結之際,西方的專家近年也已證實身體和心智不只是「相連」,根本是合一且相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掃描四十個人的大腦,結果發現,無論是被熱水燙到或看著分手對象的照片,他們的腦都呈現完全一致的模式:腦的次級體感皮質(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和腦島背後側(dorsal posterior insula)註記生理疼痛

1。受試者無論是感到皮膚上的灼痛、或感覺情緒上的傷痛,都有完全相同的腦模式出現,你的腦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差異。   幾十年來,整骨治療師和其他醫學專家已注意到,遭受重大創傷的人,更有可能發展出慢性疼痛以及像是纖維肌痛的發炎狀況。這些疼痛之中有許多是從好的變壞的結果:當組織因創傷或意外、或是有病原入侵而經歷劇烈損傷時,身體會釋放出大量的細胞激素。這些自然的化學物質,將免疫細胞帶到疼痛部位並觸發發炎反應,抓出血管裡的液體使其腫脹。白血球細胞聚集在此,幫助加速痊癒。總體來說,這是個非常聰明且有效率的系統。我們的身體就像這樣,真正如奇蹟一般。   當然,這種抵禦外來入侵者的保護反應,目的是要保護身體

,而不是傷害身體。然而,如果太常觸發這些反應,無論是受到壓力、不良飲食、未確診的食物過敏、睡眠不足、甚或情緒創傷,都有可能使發炎變成慢性。而這種慢性發炎,被認為在許多危險狀態中扮演關鍵角色,包括心臟病、糖尿病、癌症、甚至於自體免疫症狀。如果你不慢下來好好照顧自己,沒有花時間徹底處理和釋放創傷,很久以前因斷腿或小小感染而開始的痛,可能會糾纏數年不走,老化你的身體、損害你的基因、讓你無法享受曾經喜愛的事物,甚至還有可能縮短你的生命。   聽起來很嚇人,不過你還有其他選擇,而這也是能永久解除任何一種疼痛的唯一方法:你必須轉而面對你的疼痛,尋求對它的瞭解,然後學會放開手讓它走。   我不打算騙你—

—要做到這點確實是需要勇氣。我們沒有人喜歡疼痛,我們都希望能擺脫疼痛。就是現在,立刻馬上。但倘若我們沒有花些時間傾聽疼痛的訊息並從中學習,我們就是冒著延長疼痛並使其加劇的風險。你需要一個計劃幫助你感到安全而勇於挖掘自己的疼痛,能在你的情緒大海起風暴時成為你的救生艇,帶著你航向沒有疼痛的彼岸。這就是「正回饋計劃」的任務:一艘航向沒有疼痛且更健康、更快樂人生的不沉之船。   轉而面對你的疼痛   我從執業過程中瞭解到一個模式:許多人承認自己的生理疼痛,並毫不遲疑地尋求協助。他們以按摩、調整、反射區治療(如腳底按摩)、髗骶骨放鬆或強效藥片來尋求緩解。但如果他們經歷的是情緒傷痛,他們不只是拒絕幫助

,甚至還會抗拒真正的感受,盡全力抗拒。   你也是這樣嗎?或許你正因為失去工作或親密友人而哀傷,卻獨自躲在門後難過,絕不與他人分享你的深刻傷痛。或許你已忍受不良關係,極度痛苦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或許你懊悔錯失機會,或者做任何事來避免感到害怕或寂寞;或你必須不斷滑手機,不能有任何一秒感到無聊或害怕獨處。又或者,你睡前必須喝一杯酒、抽一根菸、吃一桶冰淇淋來助眠與阻擋惡夢。   我們可能變得耽溺於這些使人分心的事物,沈溺於阻擋我們真正感受情緒的任何事物,特別是令人傷痛的那些。此外,倘若我們經常地重複這些分心事物到某種程度,它們便會開始自行創造生理上的痛苦結果。   或許你的痛開始於身體受傷,

然後很快地進展到情緒方面,或許你的痛是因過度緊張而開始,但為何你要逼得這麼緊呢?是什麼內在或外在的壓力,致使你否認自己的極限?   你因為或大或小的情緒或生理創傷而開始覺得疼痛。但我希望你瞭解的是,情緒傷痛和生理疼痛共享完全相同的腦波與荷爾蒙連鎖反應,這些痛的信號,有把自己嵌入你身體與腦的組織和突觸的力量,而且是長期性的。    或許你希望吞下對老闆的憤怒與怨恨、填補寂寞和無聊的感受、阻擋對未來的恐懼,但是你扛在肩上的整個世界,那些你想逃離的痛苦與恐懼、那麼努力地試圖忽略的一切,都將會找到某一條路徑冒出頭來。此外,如果你不準備承認憤怒的傷痛或勇敢面對你的恐懼,它也會透過肩膀損傷、下背痠痛或

頸部疼痛找到一條生理之路現身。   仔細想想你可能正在躲避疼痛的方式:   情緒不好時,你是否瘋狂瞎吃?   你是否靠酒精淹沒情緒?   你是否一整天都在工作、工作、工作,從不願花時間照顧身體,讓自己好好地休息和恢復?   你是否整夜醒著,眼睛直盯著天花板,然後再靠咖啡因撐過明天?   你是否不斷地滑手機,查電子郵件、臉書?手機好像是你的支柱?成癮物?救生圈?   明知運動正是你所需要,卻還逃避不上健身房或瑜珈課程,而且歸咎於背痛或肩膀受傷?   你是否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恥,而遠離陽光與新鮮空氣,把自己隱藏起來?   你是否自我否認活著的欣喜和愉悅,儘管你不確定原因為何?   若是如此,我

可以理解。試圖保護自己不感到痛,完全是理所當然。畢竟,誰會想要感覺慢性的肌肉或關節疼痛,更別說是懊悔或心碎帶來的撕扯靈魂的痛?我們把小小的習慣和癮頭如暴飲暴食、飲酒無度、成天工作等當成自我療傷的OK繃,但這些轉移注意力的東西帶給我們的只是暫時的安撫。   抽菸、喝酒、吃有害健康的食物、迴避與人往來,這些不健康的轉移物一旦開始加倍繁殖,只會讓你感覺更糟。你未曾處理過痛的核心源頭,你所做的只有在上面添加更多其他痛的來源!   為了過一個健康有活力的人生,你需要面對你的痛,並且拋掉心理上的OK繃。你不需要快速地修復,你需要真正的痊癒,從糾纏不休的頭痛到靈魂深處全都獲得療癒。而且,你從現在此刻就可

以開始。   我提出的方法能如何幫助?   結構幫助我們感到安全。父母和師長都使用結構來幫助孩子感到平靜,並且學習照顧自己:刷牙、綁鞋帶、梳頭髮。做為成人的我們,認為自己應該讓所有事情都清清楚楚。即使當生活變得極其混亂,我們還是告訴自己,我們應當知道下一步該做些什麼。   事實上,生活中充滿了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的時刻,因此,我們試圖裝模作樣地繞過。不知道方法、以及讓別人發現我們不知道方法的恐慌,可能驅使我們回頭去找那些OK繃。但我發現,若是有了結構,一個清楚、逐步的日常慣例可尋,就能夠幫助你破除這些負面分心事物的掌控。一個清楚的結構,可以幫助你正向習慣,為你打下基礎、讓你得到滋養、

並助你成長。結構將你「接下來是什麼」的選擇簡化,幫助你在非常混亂、非常成人生活當中的每一時刻感到安全。   當有了地圖可以依循,你就不必擔憂自己會在疼痛的森林中迷失,找不到方向逃出。就算你有片刻求助於暫時的轉移事物,例如偷抽根菸或在雞尾酒會喝上好幾杯,但你永遠都能簡單地藉由這些方法,返回健康的正軌,再也不必被疼痛驚嚇。   藉由正向回饋,我將教導你一個內含簡單的日常慣例、活動技巧、菜單設計和想法練習的循序漸進計劃,引導你走向解除疼痛的最安全、最有效之道。請把我想像成透過這本書的每一頁內容,牽著你的手、陪你走過這三步驟的歷程。我們將一起有系統地辨認及反思在你生命中造成痛的模式,幫助你放下對你

不再有用的事物,並且發展成為全然嶄新、活力且無痛的生活方式。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希望降低任何造成痛的發炎、提高你的循環與血氧飽和,並且釋放堆積在你的器官和組織裡的廢物。在正回饋計畫的最後,你會發展出一個飲食、活動、冥想與自我照顧的架構,讓你能一直感到安全、強壯,並且帶著你度過接下來的人生。   進行計劃的兩週之後,你將會開始剷除多餘的體重、恢復皮膚的潔淨、釋出卡在腦中和身體組織的毒素,並且重獲鮮活的能量與永恆的美麗。到了第三週的最後,隨著你設計完整的激勵人心、提振心靈且可以實現的道路,通往你最深刻感受的夢想,你也將學到幫助自己勇敢探索核心認同與熱情的整個歷程。   你將會進階為全面地正向生活、

接受自己還在學習中、瞭解自己或許會再次誤闖疼痛的森林,但卻依然感到安全,因為你擁有地圖能引導你再次回頭。   在接下來的內容,我將與你分享數年來用於患者的這個方法,對象包括從職業婦女到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從英國皇室成員、好萊塢演員到國際重要人士和十歲小女孩。他們每一個人,在自己生命裡的不同時刻,都處於某一種類型的痛。有些痛是生理上的,有些則是情緒上的。有些急性、有些慢性。某些患者曾選擇忽略,但最終還是決定勇敢面對。透過我的引導與他們自己專注的努力,所有人都學會瞭解,然後溫和地從自己的痛苦中掙脫而出。他們藉由深入瞭解我們共有的先天生物化學系統,也稱為正回饋的自然機制,漸漸地認識更深一層的自

己。   找出返回身體的方法   所以,為什麼你會落入負回饋呢?究竟為什麼你在一開始會放棄正回饋呢?   某種程度,你可以責怪自己的內在線路配置。人類生來就帶有確保我們記得負面經驗的先天設定。雖然演化安裝了這種拒絕習慣,幫助我們為最糟的情況預做準備,且免於重複錯誤,但不幸的是,這種習慣也使我們預先傾向於留在負面的思考和跳進負面的結論。當我們沮喪的時候,這種傾向便會進一步加重,使我們被困在痛苦的想法和感覺當中。這些負面想法,接著為負回饋創造出肥沃的土壤。   麻煩的是,這些長壽的心智習慣會觸發恐懼並留下神經化學殘留:類澱粉斑、壓力荷爾蒙和發炎細胞激素,使得疼痛一直存在。因此消極負面也會持

續存在。   或許現在的你發現自己就是這樣:甚至沒有意識到你正在這麼做,你在緊抓著造成痛苦和苦難的負回饋模式,因為那是你唯一知道的方法2。   當你緊抓著你的痛或停留在舊模式的舒適懷抱時,你就是「活在負面裡」。悲觀會使身體更加負面,因為幾乎你所做的每個自我照顧的選擇,選擇吃的食物、時間的用法、周遭的朋友,都無意識地試圖把痛隱藏起來。你的身體必須處理的東西很多,但長久以來都被負面選擇給哽到幾乎窒息。你的身體一直在掙扎著想恢復均衡,但是痛還是不斷地升起。除非你有準備,否則很難聽見疼痛的聲音。      一旦鼓起勇氣面對,你就能開始感受到你的痛,加以解決,然後放下它。開啟這個過程的首要行動,就是

踏入正回饋的第一步。   我已看過太多人被負回饋拖垮,遠離喜悅。我十分瞭解如果你待在這個狀態太久,終將影響身體器官,造成身體內部不和諧。很多時候,患者來找我時跟我說才剛剛看過醫生,對方用臨床術語解釋她的狀況。醫生會談論預後、藥物治療和檢驗,但從未跟她談論她的情緒、她的過去,以及痛從何處開始。如果沒有考慮到痛的核心原因,你永遠都只能治療症狀,卻無法接近問題的根源,更遑論加以解決。   或許你需要一點鼓勵,來讓你面對內心最深處的魔鬼。但轉變開始於領悟:情緒本身就是生命的常態,沒有好、也沒有壞。你的憤怒或挫折,能激勵你做出重大的正向生活改變:一份新的工作、新的關係、面對舊恐懼的新勇氣。與其讓情緒

痛苦支配生活,倒不如學習如何將它應用在更美好人生的指引明燈。   當你能面對你的痛,承認它,並加以釋放,你不但不會變弱,還會比過去更堅強。你做出的每個選擇,讓自己感到更強壯、更性感、更生氣勃勃。你對於自身的處境更感安全,因為你為自己提供了安全感,重新連上了你的身體和靈魂。   正回饋是種潔淨、喜悅、毫不費力的狀態,在其中的你,是因為自己想要、因為感覺很棒而照顧自己。你吃進新鮮美味的食物,並且讓你的身體以優雅、流動、活力充沛的方式活動。你的皮膚潔淨光滑。你的眼睛神采奕奕。你的頭髮光澤閃耀。生命使你讚嘆不已,你等不及要煮頓美味的一餐、做愛、跳舞或跑步,你覺得自己好像在飛。你四周的能量全都是開心

與明亮。你感到滿足與平和,而且對未來充滿樂觀。   或許你正受困於消極負面裡,所以這種散發光彩的健康似乎像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請瞭解這點:想重新發覺正回饋,你無須立刻改變整個心智或整個身體。你只要做一些改變:如何吃、如何動、如何放鬆,就能讓整個世界有所不同。雖然可能需要花些努力來擺脫一直以來負載的負面能量,但是不必花很多時間。你只需要參閱已經清楚標記如何走出森林的正回饋地圖。從你開始的第一個早晨,只要少少幾步,就能讓你好好走上前往正向的道路。   你的身體此刻在說著什麼故事?   你希望說什麼樣的故事?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開始吧。 痛是什麼?人是由物質、運動與靈性所組成。——A.

T. 斯帝爾(A. T. Still),整骨療法的創立者  剛滿40歲的艾美有兩個小孩和一個勞心費力的辦公室工作,為她製造了極大的壓力,卻沒帶給她什麼獎勵。為了完成專案,她仰賴激發腎上腺素的最後期限以及垃圾食物。艾美只有在工作上承受極大壓力時才會吃糖,然而這也正好是最不該瞎吃的時刻。 她的脖子硬的像水泥磚,她的下背和薦骨持續疼痛。艾美幾乎一個月來看我一次,而我則盡所能幫助,有時是脊椎調整和深層按摩,有時則是針灸和髗骶骨治療。她在診療台上會大哭大笑,然後起身,覺得好過一些,因為釋放了情緒。但我知道,這種好一點的感覺並不會長久。她沒有面對自己的痛;她吃它、喝它、帶著它一起工作。我在她大開的傷口貼

上小小的OK繃。我知道她還會回來。 治療時,我都勸她要跟自己的痛保持聯繫,別再求助於那些會引燃發炎的甜食。她點頭說「絕對不吃」,一個月後她又再打電話來約另一次治療。硬梆梆的脖子。深層按摩。診療台上的大聲哭喊,接下來是放聲大笑。 她覺得好些,發誓會遵守計劃,很快又重拾壞習慣。不斷循環。 直到有一天,就在她最近一次來訪的一個月後,我收到她的語音留言。她說:「薇琪,我懂了。我終於瞭解你的意思了。我需要傾聽我的疼痛。我已經開始反思。我會讓你知道我進行得如何。」 她的語音留言就到這兒結束,但我可以從她的音調中辨別出某些事物已有轉變。她正在脫困而出。 等到數週後艾美再度來到我的辦公室時,我發現她有所改變:

她的皮膚光潔紅潤,雙眼更為明亮,臉部似乎更有肌力,走路更筆直端正,甚至減輕了一些體重。 發生了什麼事? 她終於聽到她的痛,她一直被強迫要傾聽的痛。 這位40歲的主管,工作上總是竭盡全力,終於被痛給擊中。在某次特別緊繃的瘋狂工作過後,她的免疫系統終於棄守,感染帶狀皰疹。長期沉潛在她體內的水痘病毒(造成帶狀皰疹的同一種病毒),被她負擔過重的免疫系統喚醒,挾帶著復仇之姿,怒氣沖沖地衝出她的神經系統。帶狀皰疹發出的瘡,入侵她半邊的臉,幾乎擴散到她的眼睛。眼科醫師對她發出警告,如果病情加重,病毒可能會損害她的視力。

金門縣設立「養生村」之可行性研究

為了解決中繼延長線安全嗎的問題,作者蔡淑真 這樣論述:

金門縣位於台灣本島的中西部離島地區,與大陸廈門隔海相望,自成一獨立之地理單元,而在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則屬於典型的低度開發地區。金門是文化之島,也是一座歷盡滄桑的島。由於金門縣人口外移現象異常顯著,如何針對此嚴重問題,加以全盤性之檢討,研擬有系統之整體規劃,實為刻不容緩之最重要課題。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大家生活繁忙,過去與子女親族共同居住、相互扶持的生活型態已愈來愈難維持。為了崇揚敬老美德,希望長者在有自尊、安全、健康、豐富的生活環境下安養,使青壯者無後顧之憂可以發揮社會中堅力量,使社會在安定中繼續得到發展,也為了金門的總體經濟建設,本研究藉由網路問卷,探討養生村之認知問題,並整理、歸納國內外銀

髮養生村之類型供金門設立養生村之參考。本研究訂名為金門縣設立養生村之可行性研究,是希望能藉由網路問卷調查提高金門的能見度,為金門發聲,吸引投資者大手筆投資,創造就業機會,讓金門人口回流,帶動金門各類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綠色能源產業(太陽)、醫療e化產業(RFID)、文化產業、觀光產業等,最終的理想是建議以數位典藏的方式將老年人的經驗傳承下來,讓金門成為世界的研發中心。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養生村應呈現的特質、選擇入住養生村的因素、金門縣設立養生村與產業的關係。其中養生村應呈現的特質,經問卷結果,服務好是最重要的,銀髮產業最重視的是服務,其依次為管理有效率、正派經營、財務穩固健全、人員素質高、價廉物

美。選擇入住養生村的因素最重要的考量是緊急醫療服務,其次分別為:安全性、失能照護、平時醫療服務、管理能力與品質、週遭環境美化、個人化服務、硬體設施、休閒娛樂、價格。至於金門縣設立養生村與產業的關係,在金門設立養生村,66%的人同意在金門設養生村能帶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有72%的人認為在金門設養生村能帶動醫療e化產業發展,有63%的人肯定金門設養生村能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有57%的人同意金門設養生村能帶動觀光產業發展。金門四面環海,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空地多、古蹟多、沒有地震、很少颱風、民風淳樸、人文史蹟豐富、自然生態種類多、有離島建設條例優惠,人口單純,車輛又少,更加沒有工業污染,空氣新鮮,全島

不論地方風貌、景觀資源、人文環境等發展條件均對養生村的設立獨具特色與潛力,金門有好山、好水、好空氣,是適合養老的地方也是一個休閒養老的絕佳聖地。

只買好東西2吃穿用的幸福學:綠色採買達人朱慧芳帶你放心買安心吃

為了解決中繼延長線安全嗎的問題,作者朱慧芳 這樣論述:

  2008年秋天,食材達人朱慧芳在新書《只買好東西》中,首次公開自己的私房好食材,她專業又中肯的飲食心得廣受讀者歡迎,書一推出即長踞金石堂、誠品、博客來暢銷書排行榜,狂銷50000冊。書中嚴選上百家米飯、麵包、麵條、四季蔬果,以及豬雞鴨鵝蛋和水產等食材,舉凡有機天然、安全無殘留、產銷履歷、人道飼養、小農自產等應有盡有,已經成為主婦、煮夫、美食者採買好食材的隨身秘笈,甚至是有機店家的進貨採購寶典。作者本人更廣受媒體邀訪、企業機關邀約演講,成為綠色採買最佳代言人。   《只買好東西2:吃穿用的幸福學》,是朱慧芳繼暢銷書《只買好東西》三餐主食採購之後,又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教大家聰明選對優質油

、米、豆、醬、醋、奶、茶、點心、日用品的採購指南。品項種類之多、在地生產者之眾,全方位提供「買得放心、吃得安心」最高指導原則,精闢又實用,最適合吃得好而少、用得對而精的你,即刻搶讀收藏。 精彩內容包括:   四季好食材採購秘訣、六招真有機採購法、以及與農藥共處的飲食之道。   提供苦茶油、椰子油、花生油等油品的多種用法,並分享從看裝瓶、產地、成分等採購心得,避免買到次級混合油危及健康而不自知。   介紹年糕、發糕、紅豆糕、艾草粿、米苔目、米粉等讓人吃巧又吃飽的傳統米食在地生產者;支持原料百分百的米製品,讓不良添加物、防腐漂白劑消聲匿跡。   提供辨別傳統釀造醬油的挑選要訣(如有酒香、有氣泡、有

豆渣等)、分享白醋和黑醋的差異和口感、提醒好醋不必一定要天然釀造等等調味料秘辛。   分享自種黃豆做豆腐的有機小農、進口食用級有機黃豆的豆製品商家,也推薦致力於催生真食材的大廠牌豆漿,讓消費者有最多元的選擇。   如何揮別三聚氰安造成的毒奶和毒麵包陰影,採買堅持品質的牛奶、麵包、咖啡、茶。  建議穿著有機棉衣、純蠶絲,搭配天然洗潔劑、手工皂,至於怎麼買、怎麼用,書中有最貼心獨到的心得分享。 本書特色   【樂活採購】油、米、豆、醬、醋、奶、茶、點心、日用品,應有盡有!  【達人帶路】跟著最值得信賴的吃穿用採買專家朱慧芳輕鬆買,準沒錯!   1. 介紹台灣在地樂活採購要領,讓你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消費者看似有選擇權,其實選擇少得可憐,在有機店、超市或傳統商店等架上的食材、日用品等,都是商家精打細算採購的。本書作者以獨立客觀且長時間的探訪,毫無保留地推薦自身私房的台灣四季食材與生活用品,告訴你真假有機食物如何分辨、安全用藥農產品怎麼吃、吃在當季當令如何落實、糾舉出習以為常的不合理現況、提供中肯又可靠的食材、用品挑選心得。   2. 跟著綠色採買達人上路,吃穿用品挑選有撇步  本書作者朱慧芳以十多年來專業味覺和敏銳觀察力,足跡踏遍全台灣,為你我挖掘各地的小農、小商,已無形中鼓舞並催生更多對環境友善的生產者,堪稱台灣第一位最值得信賴的綠色採買達人!書中介紹台灣在地極品──油米豆醬奶茶麵包

和咖啡、天然甜食和飲品、衣用清潔日用品等等挑選、採買撇步,用最近的食物里程數、最少的生態足跡,在飲食上、在日用品上,過最綠色的有機生活。   3. 傳遞健康過生活的幸福學,友善環境,對每個人都有益  作者倡導大家一起來過吃好、穿好、用好的綠色生活,將可發揮強而有力的蝴蝶效應,一個個看不見的改變力量,匯聚成江河海,將在台灣每個角落醞釀發酵、持續擴大。 作者簡介 朱慧芳(Alice)   綠色採買人   曾任職於美商花旗銀行,創台灣最年輕女性分行經理的紀錄。在事業尖峰處毅然決定離開都市,協助夫婿黃仁棟創辦台灣第一家超越環保標準的有機超市。累積超過十年的食材與日用品挑選經驗,只為了幫消費者尋找好東西

,並且樣樣都是放心給家人吃、給家人用的嚴選綠色產品!   現專職寫作,並致力於推廣台灣優質天然農產日用品,並將國際化綠色行銷觀念轉植實踐於本土企業。著有《從泥土冒出的有機人生》、《只買好東西》(新自然主義出版)。 推薦者簡介 孫若男 (新光真情基金會董事長) 李偉文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陳世雄 (台灣有機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 黃仁棟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總經理)

後冷戰時期美國對華外交政策之分析:從建設性交往至戰略夥伴關係

為了解決中繼延長線安全嗎的問題,作者廖苔君 這樣論述:

第 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整個國際社會在蘇聯解體之後,徹底改變了冷戰時期的兩極體系,也使整個國際體系出現了重組的變革。在過去這將近十年來,世界除了經歷了蘇聯的崩解外,又逢歐盟的建立,中共經濟持續快速的成長等,這些影響全球情勢的轉變。這些巨大的演變,逐漸為本世紀的全球格局定下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在軍事上,出現所謂「一超多強」的情勢;然而在經濟體制上,卻是出現「區域整合」與「多方林立」的局面。 冷戰時期屬於超強的美國,在國際體系中,一直扮演領導的角色。但是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已經與冷戰間全然不

同,美國將要如何來面對這樣轉變所帶來的挑戰,以便能維持其世界領導的地位,這是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專家們都很感興趣的問題。然而,美國面對這個全球情勢的改變,所要轉變的不只是整個全球軍事上、經濟上的戰略設計,亦包括對於日本、歐盟、中國等強國的個別策略。 在兩極體系瓦解的同時,美國的外交政策也從原來的「重歐輕亞」,轉向成為對於亞洲的重視。除了因為蘇聯的解體,使得歐洲的防禦不再是一項棘手重任外,更因為因為冷戰時期以國際安全為主要國際事務考量的發展主軸,已經隨著二元體系的落幕而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以國際政治經濟為下一個世紀的思考中心。而在鄧小平主政下進行改革開放,推行具有特色社

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與軍事上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再加上亞洲,尤其是東亞近幾十年來的經濟飛快成長的成果,使得美國必須重視亞洲這個區域的發展。 美國深知在亞太地區若要完成美國希冀的策略:維持核心同盟以及在亞太的軍力、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支持多邊安全對話、與亞太地區主要的國家積極交往、促進區域性經濟整合、支持民主與人權 ,必定需要有中國的協助與認同。因為隨著中國的日益強盛,在亞洲國際關係上,中國將逐漸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中國的軍事與經濟的實力,都使得美國各界的人士紛紛討論這一個將要崛起的大國。故不難得知,中國是美國在處理亞太事務上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自然而然,這

兩大強國的關係與交往,就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而身處於台灣的我們,更需明暸美國與中共之間的交往關係,因為它一直牽動著台灣所面臨的國際處境,所以美國與中共的互動也是身為台灣人民所要關心注意的問題。 本文想要釐清的是美國的對華外交政策不是遊移在這些政策當中搖擺不定,而是有其一致性與一貫性,亦即選擇與中共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不管政策上是以何種的議題為主要訴求,都是一直朝向與中國保持持續交往的大方向在前進。戰後美國的對華政策,是與中共維持夥伴關係,從冷戰後時期開始「聯中制蘇」的戰略考量,到現在後冷戰時期的「全面交往」政策。而這兩個強國的交往互動,在本世紀仍然會持續現在「建設性戰略伙伴關

係」的模式前進,雙方都知道,彼此是面對國際事務上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在研究後冷戰時期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上,本文將引用以下幾種的分析方式,作為理解與解釋政策的剖析點。 壹、 研究方法 一、 歷史研究法 「歷史」一詞,在習慣的使用上,常常是指人類社會生活的過去;也即是指人類行為通過時間延續而構成的變化歷程 。從廣泛的層面來說,只要是一事物通過時間的延續變化,即就成為了歷史。而所謂的歷史研究是從個別歷史適時的因果關連去「重建過去」(the recons

truction of the past)的一種工作 ,並且從事物的本身,產生和發展具體的歷史過程面,去歸納、分析、比較,進而揭示他發展的規律 。此種研究方法的目的是在於描述歷史事實,並指出某一特定時空發生的歷史事實前後文。而本論文是要探討後冷戰時期這幾年來的美國對華政策,勢必要對美國形成對華政策的背景、發展、演進,做一個歷史回顧,勢必會使用歷史研究法。 二、 文獻分析法 所謂的文獻分析方法,乃就是透過引用原始文件、官方資料及正式的學術論文,做資料的來源與分析的基礎 。而吾人在探討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對華政策時,必需歸納與分析美國官方的原始文件、或

總統與發言人重要的演講與談話內容以及學術論文、評論文章,以作為此論文資料的基礎與分析的立論點。故本論文也將會採用此種的研究方式,作為研究思考的出發點。 貳、 研究架構 以意識型態為抗爭主軸的兩極世界,已經落幕。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興的國際格局,在這一個美國仍是超強的時代中,美國也不得不承認全球的很多事務,必須仰賴其他大國的合作與協助才能達成既定目標。如此一來,美國所有在冷戰時期的戰略思考模式,都將被打破,進而重新加以調整制訂。而這樣的政策轉變是一個很值得大家關注與關心的焦點。但是美國國際方針的變遷,其所牽動的範圍甚廣,如全球戰略的調整、對歐盟的策略

有所不同、對亞洲及亞太的安全考量、以及對德、日、中國、俄羅斯等大國的互動方式的考慮,本論文實在無法一一的加以探討與說明。故只選擇了與亞太地區相關的轉變作分析與解釋。 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十分耐人尋味。因為在圍堵政策下,以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政策下,與中共開啟了友誼之門。隨著兩極體系的崩解,交往的政策會再度被美國所採納嗎?答案為是的。二十一世紀是以國際政治經濟為導向的國際世界,而中國除了現在是有著傲視全球的經濟成長之外,其所孕育的十多億人口,更是各國所競相搶奪的市場。再者,中國的軍事武力雖然不及美國先進與現代化,但是他也是亞洲地區擁有核武的大國。在這樣經濟

與軍事都呈現強勢的情況下,使得中國在亞洲地區扮演了隱性領導者的地位。故美國深知想要維持亞洲的穩定,以及維護美國在亞洲的利益,與中國修好關係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而且在世界上有關核武、環保…等問題,都需要有中國這位大朋友的協助與認同,才能順利解決難題。如此看來,在亞洲的情勢中,美國與中國之間的互動情形,是一件後冷戰時期重要的大事。本文將著重於描寫在美國的亞洲戰略設計上,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外交關係。 後冷戰時期的時代中,美國是歷經了兩任的總統,一位是布希(Gorge Bush),另一位則是柯林頓(Bill Clinton)。而在布希的任期中,蘇聯的崩解正式結束了長達半個世

紀的冷戰。換言之,布希時期僅有一部份的時間是屬於後冷戰時期,所以本篇論文僅花少數的篇幅說明布希時代的中國政策。主要的探討內容還是重在柯林頓總統的對華政策,因為筆者認為柯林頓的時期的政策才是目前最能代表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 後冷戰時期的美國的對華政策,當然也曾在自己的國家內部出現一場激烈的爭辯,其中最明顯的兩種聲音是圍堵與交往。有些學者認為強大的中國勢必將成為美國的下一個敵人,也威脅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所以提出了「中國威脅論」,希冀以「新圍堵」或「新冷戰」的方式來對待中國。而另一種聲音則認為利用交往的手段,希冀對中國進行「和平演變」,而這樣的方式更符合美國的國家

利益。但是本論文並不就這兩種意見做任何的比較,而是著重在於美國所實踐出來的對華政策去作進一步的分析說明。換言之,對於美國國內所出現的各種對華政策的意見,本文將不予以討論分析,只解釋實際上美國所顯現於外的對華政策。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目前所呈現的軍事上「一超多強」,經濟上「多元並立」國際情勢下,美國如何立足於其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上,去修正或調整美國本身的全球戰略方針,更重要的是美國對於亞太地區的戰略認知為何,以及其所必須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又是什麼?這是本論文在進行時必要先予以說明解釋的部分。 美國的中國政策一向

以來都有相當的持續性,即是超越意識型態的基礎上與中共發展關係,以談判的方式解決彼此歧見 。布希(Gorge Bush)時代仍是秉持這樣的政策軌跡,雖然曾經在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給予中國經濟制裁,但仍反對孤立中國。布希相信中國大陸的經濟持續發展將有助於政治上的改變,同時能使中共扮演負責的國際角色 。將以布希時期的最惠國待遇的問題,來說明美國對於中國的確是持續以善意發展雙邊關係,以及繼續保持交往的立場。 柯林頓 (Bill Clinton)時期,美國對於自己在後冷戰時期的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上已經擬出方遵循方向。雖然柯林頓在競選時,強調其對華立場是強硬的,但是在其入主白

宮之後,卻主張與中共進行「全面交往政策」(Comprehensive Engagement Policy)。因為他們認為,對中共採行「善意而非孤立,是最適當的政策 」。在柯林頓九二年至九六年的任期中,本文就柯林頓處理對華的最惠國待遇與人權問題上,來印證柯林頓政府所採行中國政策。然而,在柯林頓的第二任期中,最引人注目的中國政策便是在「柯江會談」後,與中共所建立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這是美國延續其對中國友好政策的一種表徵,筆者將在論文中進一步探討以及印證。 美國與中國的問題,除了意識型態、政治體制上的歧異外,仍存在許多分歧點,如貿易上的逆差、防止核武擴散、人權問題、

國際安全的考量…等,其中最棘手、最困難解決的應是主權的問題。簡言之,「台灣問題」成為美中兩國關係的障礙。這三方是形成一個不均衡的三角關係,美國對任何一方的政策勢必牽扯到美國與另一方的交往關係。所以,這一個三角關係的互動也是探討美國的中國政策時,不可不解釋分析的一環。 透過對後冷戰時期美國之中國政策的分析理解,以及清楚且明確的知道美國的政策思考型態後,希冀對美中關係的未來發展局勢,作一個可能性的預測與推論,並以此作為此篇論文的結論。 第二章 布希時代的外交政策:建設性交往時期 第一節 美國全球戰略的思考

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分四項來說明。在美國的國防利益上,美國在後冷戰時代所要追求的重點是防止尖端武器的擴散,其中又以防止核子武器以及飛彈科技的擴散最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與關切。在經濟貿易方面,除了要維持經濟的領先地位之外,更要加強對科技的壟斷,以避免喪失競爭力;此外也重視對外貿易,尤其是市場的攻佔與維持,以減少貿易赤字。對於世界秩序,一心仍欲維持其霸權領導地位的美國是最為重視的。在美國政府的發言當中,我們不難知道,美國所希冀的新世界秩序是包含了美國必須領導世界、積極地建立集體安全制度與伙伴關係、美國是世界的警察 。而在意識型態上,美國仍堅信民主政治是一個最好的體制,所以繼續在世界宣揚民

主、人權的價值。 簡單的來說,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戰略目標是「加強美國的全球領導作用」,確保「二十一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所以,美國為防止在歐洲或亞洲出現一個具有支配地位的大國,而該國對美國的全球戰略造成威脅,故便在冷戰結束時就重新調整其世界的戰略:一是大西洋的歐洲戰略,積極向東擴展北約組織的勢力,重新建構北大西洋的聯盟結構,再次確認美國與歐洲各國之間的同盟伙伴關係,以便美國能夠對歐洲更容易實現戰略的指揮與控制,最重要的要防止俄羅斯轉變成新的威脅。二為太平洋的亞太戰略,實現對於亞太地區的戰略控制也是重要目標,其中實際的行動有維持在東亞的駐軍、加強與核心國之間的同盟關係

、推動多邊的安全對話機制,更重要的是與中共進行全面的接觸,以求取得在亞太事務上與中共的合作,以及防止中共成為美國利益的威脅者。 國際社會的結構已經逐漸進入以國際政治經濟為主導的趨勢下,美國的全球戰略思考自然不能忽視經貿這一個議題。在經貿上,美國的主要考量是持續其經濟領先的地位,促進自身的貿易利益,早日達成自由貿易區的目標。而自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取得了超強的地位,經濟上也比其他的工業大國較進步。在這樣一個有利的時機下,美國便開始致力於建造一個屬於二十一世紀的開放貿易體制。所謂的新的全球的貿易體制,其最重要的精神仍是以自由公平貿易為主要原則。 第二節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角色分析 面對新的二十一世紀,美國的外交政策首要及優先的目標仍視為維護與確保美國的國家利益。換言之,就是在要保障國家的安全、防止區域霸權的出現、建立開放自由的全球貿易體制、繼續推展民主、人權的價值觀。而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交往與擴大之國家安全戰略」的報告文中,更是明白的揭示美國的政策內容在於:維持強大的國防力量,以便提升美國的安全;開放國外的市場,促進全球經濟成長;以及提倡民主 。 柯林頓總統在基於前任總統的亞太戰略上,再提出所謂的「力量分享(shared strength)、繁榮分

享(shared prosperity)和對民主價值共識(shared value)」三大觀念下的「新太平洋共同體 」(New Pacific Community)的構想 。而這一個戰略思考模式卻成為後冷戰時期美國在亞太地區長期的國家目標。簡言之,柯林頓這次的「新太平洋共同體」的構想,就是美國亞洲政策的雛形。所以從長程的趨勢來看,美國在二十一世紀脫歐入亞的戰略意圖顯而易見 。為了維持華府在亞洲領導的地位,故華府對於冷戰結束之後的亞太政策有以下的重點方針: 一、 維持核心同盟以及在亞太的軍力 二、 防止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擴散 三、 支持

區域性安全對話 四、 促進區域的經濟整合 五、 推廣民主、人權的價值 六、 與亞太地區主要的國家積極交往 第三節 對華建設性交往政策的原則與落實 雖然世界的格局因冷戰的結束而進入重整的時代,但是我們從美國前國務卿貝克(James A. Baker)在外交事物季刊中所發表的文章,不難知道,全球權力結構的轉變並未改變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礎。美國的對華政策仍是延續尼克森(Richard Nixon)與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的外交政策與全球的國際戰略,以現實主義或新現實主義

作為理論基礎的自由溫和派的外交政策。美國在冷戰時期是用聯中共以制蘇聯作為主要的目標,促使中共在亞太地區扮演有助於區域穩定與協助解決區域性衝突的角色。其次,就是藉著打開與中共交往之門,而將自由民主與市場經濟等理念輸入中國大陸 。換言之,就是對大陸進行「和平演變」。然而,蘇聯解體之後的新權力架構下,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要目標,不再是「聯中制蘇」,而是美國希冀與中國在亞太與國際事務上,成為一個伙伴關係。除此之外,也希望把中共置於國際社會的規範當中,使中國遵守由美國所主導的國際社會之規則,以便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簡言之,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原則,仍是脫離不了與中共維持正常關係的發展 。

即使是發生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事件,布希政府仍然認為孤立中共的政策是不可行的,也是危險的。更強調美國必須與中共「持續保持交往」的外交政策,支持中共的經濟改革開放,與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布希政府深信,中國在經濟方面持續的進步,一定會帶動政治上的變革,同時也可以使中共在國際社會中負擔更多的責任 。基於這樣的考量,布希政府雖然在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民主運動事件後,採取了對中共的制裁措施,如有暫停武器出口、停止軍事領導人的相互訪問;對留美的中共學生給予居留優惠,以及給予天安門民主運動事件中受傷之民眾人道援助;甚至在第二次宣布制裁中共的政策上,有停止美中兩方高層人士的互訪,與反對國際金融組

織對中共提供援助。同時,布希政府卻動用否決權來延長中共的最惠國待遇,證明美國對中共的基本態度並未改變。 美國行政部門對於中國的態度是相當明白且清楚的。固然在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事件之後,需要對中共當局提出制裁,但是不可以用最惠國待遇地位的取消做為懲罰。我們可以由國務院助理卿索羅門(Richard H. Solomon)的談話 中清楚地知道,美國政府在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事件後對最惠國待遇地位問題的看法,與若取消最惠國待遇地位將對美中關係所產生的衝擊與影響。其中最值得一提的關鍵點是,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地位才是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持續的經濟發展才能推動中國的政治改

革。換言之,美國在考量最惠國待遇地位時所衡量的條件,是存在經濟與政治因素的。 從冷戰時期的兩極體系,到加強同盟伙伴;以及現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國際局勢下,需要欲中國在經濟、政治、以及其他議題的相互合作。在在都是顯示出了美國必須與中國發展正常關係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從美國在對於中國最惠國待遇地位的給予上,所做的考量,我們不難看出,美國仍是在其政經戰略安排下,所做的最適當選擇。誠如美國多年來外交政策目標所示,一個安全、穩定、不斷現代化與改革開放的中國,才是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中國。所以,綜觀整個布希時代的對華政策,尤其是在八九年天安門民主運動事件之後,更是可以明顯的說明了

布希的確是一直依循著自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以來對華政策的目標,更是延續雷根(Lager)時代與中共建立建設性關係政策。 第三章 柯林頓時代的對華外交政策:從全面交往到戰略伙伴關係 第一節 對華全面交往政策的產生背景與原則 經歷冷戰結束的美國,其自身在這個轉型的國際關係中,為了保衛及擴大屬於自己的國家利益,對於本身的二十一世紀的亞太策略有著以下的思維模式: 1、 美國必須與中國、日本、俄羅斯及東南亞國家組合之政經力量,建立新的關係型態,理想是在其中取得某種優勢地位。

2、 美國會在這四個主要角色之間,根據其利益及情勢的需要做交叉的組合。 3、 美國不讓它們其中一個發展為可以支配其他的幾個力量;亦不把美國擺在與四個同時對抗的位置上。 4、 鑑於亞洲太平洋地區的經濟七十年代以來出現持續發展的態勢,美國的政策,將會更多的精力投注在經貿上,特別是建立美國在科技上的優勢地位。 5、 美國已經不可能再直接地、大量地介入亞洲的軍事衝突與糾紛中,但是美國將運用其軍事的優勢,試圖操控亞太地區的區域事務。 6、 美國的民主制度與人權價值將繼續被推展 。 在此一構

想中,不但可以知道美國將與亞洲的國家要建立新關係,更可以解讀為是建立一種友善、利於雙方發展的關係。而在這樣的思維架構中,與中國友好地發展雙邊友誼,進行合作, 自是美國下一世紀亞太計畫中的一部份。 柯林頓政府在完成對中國政策的評估後,於一九九三年正式地提出將與中國進行「全面性交往政策」(Comprehensive Engagement Policy)。一方面,則是肯定中共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強調「中國在全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不想孤立中國,…而中國的發展將使我們對政治自由抱有更大之希望 」。一時,美中繼續友好交往的政策似已成形。而柯

林頓在同年的九月份簽署由國家安全事物助理雷克(Anthony Lake)所提的對中國之「行動備忘錄」,使「全面交往的政策」正式落實 。 對於柯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在一次演講更是將其原則清楚且明確地說明。克里斯多福認為柯林頓的中國政策,除了是延續自季辛吉(Henry A. kissingers)時代美國一貫的政策思考之外,其所寄望建立的是與中國發展長期且和平的關係。而兩國間的關係發展必須遵守以下的大方向: 1. 中國發展為一個安定、開放且成功的國家,是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極為相符。

2. 美國支持中國全面且積極地加入國際社會。 3. 雖然希望用對話與溝通的機制來減少彼此的衝突,但是若影響到美國的自身利益,仍是考慮採取必要之行動 。 這樣的原則,明顯的是與美國的全球與亞洲戰略思考是相輔相成的。一個安定、開放的中國,對於美國而言,不但是亞太區域安全上獲得保障,更使亞太地區的經濟能順利發展,更進一步去發展美國所希望的開放自由貿易體制。然而支持中國加入國際社會,使其行為都能受到國際規約的規範,以及中國真正融入由美國所主導之國際體系。 美國的全面交往政策,除了依照國務卿克里斯多福所說的三項大原則去落實之外

。我們更可以從柯林頓政府的發言中歸結出,所謂的全面交往政策(Comprehensive Engagement Policy),是要追求美國與中國在經濟上的擴大接觸,使中國能融入全球的貿易與金融體系。更在軍事、外交上多多對話與交流,讓中國能在世界重要議題上與美國相互合作。若是再深入分析柯林頓的中國政策政策,我們可以發現,全面交往政策的更深層意義在於,美國要藉由此種的外交政策,促成中國依照美國所希望的方向去改變。換言之,雷根(Langer)時代所建立的建設性交往政策,只是做到了互利互惠的交往,並沒有存在使中國改變的意圖。但是,柯林頓時期的中國政策,除了建基於要使雙方都能受益之外,更積極地希望讓中國

進行「和平演變」,以利於美國下一個世紀戰略規劃的實踐。 第二節 1992-1996年的對華政策 柯林頓就職之後,對於最惠國待遇的續惠與否,仍是一大重要政策。隨著最惠國待遇期限的逼近,各方的聲音也越來越激烈。柯林頓必須在保全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下,又須面對國會「支持有條件給予最惠國待遇地位」之阻力,和自身在競選期間的誓言下去做出決定。終於在一九九三年的五月二十八日,柯林頓發表了對中國最惠國待遇地位的聲明。聲明中,柯林頓以行政命令宣布,延續中國最惠國待遇地位十二個月,但是下一年度是否續惠中國,則視中國是否符合行政命令所列出的條件而定。這一行政命令的下達

,充分地顯示出柯林頓政府把「最惠國待遇地位」與「人權問題」相結合的想法。而這一個作法確實引來中國強烈的抗議,更使得中美之間的關係陷入膠著與低潮。 然而就美國本身的現實利益來說,中美貿易的日趨緊密,已經造成兩國相互依賴的情況。而一旦終止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地位,或是「有條件的最惠國待遇地位」的繼續存在,都必然使中國採行報復的手段。此時,美國則必須承受極大的經濟損失。而且近些年來,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具有相當強的發展潛力,是全球各國所亟欲分一杯羹的地方。如果此時美國因為最惠國待遇地位與人權掛勾的政策,使得美國的現實利益受到相當大的衝擊,這是美國任何政府都所不願見的。更何

況在競選時,柯林頓標榜以振興美國的經濟為首要任務,重視美國的經貿利益自然更形迫切。 柯林頓政府面對美國實際上的經貿利益,與國會和行政部門的態度轉變,再加上中國對掛勾政策的強烈反彈。種種的壓力,促使柯林頓在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宣布繼續延長中國最惠國待遇一年,並且將人權問題與最惠國待遇地位脫勾。簡單的說,美國在諸多的考量下,放棄了利用最惠國待遇地位為籌碼,與中國進行對立、對抗,造成雙邊關係的低潮。取而代之的是將以更積極的態度與中國進行交往與發展雙邊關係。不但避免了中美兩國之間可能引發的貿易戰爭,也挽救了整個中美關係。更有可能因此而擴大雙邊的貿易合作,促進兩方關係的改

善與發展。此時,美國政府體認到,他們所要追求的是一個更為開放的中國 ,而且,「一個穩定、強大與繁榮的中國才是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 全面交往政策的出現,表示了美國政府正視了中國在下一個世紀所具備的戰略意義。二十一世紀是經濟合作世紀,中國所擁有的資源與市場,令人無法小覷其經濟潛力。同時亞洲與全球的安全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美國自然必須以美國在世界及亞洲之廣泛利益的觀點,來建立與發展中國與美國的雙邊關係。同時,更要與中國建立一種長期建設性的友好關係。換言之,柯林頓從掛勾政策到脫勾政策的這一個過程,明白顯示出美國對華政策的傳承。柯林頓的全面交往政策,就是延續了布希時代的

建設性接觸政策,並且更將其發揚光大。更積極地表示出,美國對中國的政策不只是經貿上的多交往,同時進一步地希望與中國進行更多且更廣泛的接觸,以求用雙方面的對話溝通,來減緩彼此的衝突與糾紛,以求更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進一步使中國在世界上發揮其建設性的作用,融入國際社會,遵守由美國所主導建立而成的國際規範。 第三節 1996-2000年的對華政策 在一九九六年的亞太經合會非正式的領袖會議中,美國與中國雙方均對彼此表示認同與友好。江澤民表示,目前中美兩國的氣氛已經明顯改善,這對於發展兩國的雙邊關係的有利條件明顯增多,而中美兩國的關係也面臨進一步改善與發

展的良好時機 。柯林頓也表示,雙邊有著共同的戰略利益,……,願意與中國建立一個合作的夥伴關係。雙方並同意於未來的兩年中實現領導人相互正式訪問,同時進一步接觸來討論有關的重要議題,如全球安全、地區性的問題、武器擴散等議題 。這一次會議的友好氣氛,就位中美夥伴關係拉開了好的序幕。 美國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就在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九日所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中被提出。聲明的發表,顯示了雙方提昇兩國關係的決心與意圖,更意味著正式的戰略夥伴關係就此建立。聲明中明白的寫著: 「……中美雙方同意,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不僅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對於共同承擔責

任,努力實現二十一世紀的和平與繁榮是重要的。雙方也同意,中美兩方既存在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著歧異點。在雙方有重大的共同利益,就本著合作與坦誠的精神,迎接挑戰,取得具體的成果。……兩國的元首決定,中美雙方透過增進合作,面對國際上的挑戰,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共同致力於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為實現這一個目標,雙方同意,從長遠的觀點出發,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下,去處理中美兩國的關係 」。 中國與美國雙方所建立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到底是屬於一個什麼樣的性質呢?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謝淑麗(Susan Shirk)在記者會上做了以下的說明:戰略夥伴關係事實

上是指外交政策上的共同合作,並不是軍事上的結盟。因此,『戰略』一詞,所說明的是外交政策意涵上的戰略,並不是軍事策略上的戰略 。美國在台協會卜睿哲(Richard Bush)、亞太政策中心副主任卜道維(David Brown)及美國駐北京前任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均表示,中美的戰略夥伴關係,並不具有軍事上的聯盟關係 。國務院的高級官員也表示,中美聯合聲明中所提到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是一種期望,不代表現在北京與華府之間的關係。而這一個戰略夥伴關係也不是一個聯盟的關係。「建設性」的一詞,所要強調的是,這一個關係是必須對各方都好,不會對於其他的人有不利 。總結美國方面的解釋,我們

可以知道,中美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仍是包含了軍事安全的協商機制。但是這樣的關係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會隨著中美關係的發展而有所變化。目前中美雙邊所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是著重在利用定期的高層相互訪問、商討為主軸,匯集雙邊的共同利益,加強合作的進行,暫時不會出現軍事上的同盟關係。若是要更簡單的說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就是全面性且更深入的雙邊交往模式。 中美之間『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建立,意味著兩國都體認到,在未來多極的世界體系中,相互的合作將會伴隨著巨大的利益,而相互的對立只會兩敗俱傷。中美兩邊會朝著積極、友善相互交流的方向,發展雙邊的互動關係,以求極大化利

益。同時,這樣的關係更進一步地顯示出,中美兩國的合作關係,將是下一個世紀世界新格局的支配主軸。 第四章 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 第一節 三角架構的交往原則 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一九七二年改變了美國的中國政策,推動中美正常化彼此關係,而自此美國、中國、台灣三方的交往也就一直在一九七二年的上海公報、一九七九年的建交公報、一九八二年的八一七公報,與台灣關係法的框架之下。大致上可以將美中台三方的三角關係歸納為以下原則性的規範。 一、『一個中國的原則』 二、『和平解決台

灣問題原則』 三、『兩岸中國人自行解決的原則』 四、『確保台灣自衛能力的原則』 第二節 三角架構下的互動 一、『李登輝訪美事件』 在台灣積極的爭取之下,一九九五年美國國會通過議案,要求美國政府發給李登輝總統訪美簽證,同意其以「私人身分」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美國眾議院更是提出十一點的理由 ,要求美國政府應該同意李登輝總統的訪美。同年五月,行政部門放棄原有立場,白宮與國務院分別宣佈同意李登輝訪問康乃爾大學。 雖然國務院一再的說明,李登輝訪美行程並不是表示美國與台灣的關

係有了基本的改變。但是對台灣而言,總統的訪美的確是務實外交的一項重要成就。而且,李登輝在美國康乃爾大學中所做的演講,不僅是大聲地說出了中華民國的國號,更是多次提及,這有其重要的代表意義。總之,這一次康乃爾之行,儘管美國不認為與台灣的關係發生基本架構下的變化。但是此次的訪問是美台斷交後,台灣最高領導人再次訪美。或許不是以官方身份的名義去訪,然而,訪問行程對美台關係的進展與台灣務實外交的鼓舞,其重要性自是不可言喻。 對於李登輝訪問美國,中國除了發動媒體猛烈抨擊之外,更積極地透過外交、軍事、經濟等手段,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台灣的政局。中國也於一九九五年告知台灣,台灣近期的行為

嚴重地破壞了兩岸的關係,舉行辜汪會談與預備性磋商的氣氛被破壞,所以協商的時間不得不予以推遲。自此兩岸的協商大門就此關閉。眾多反映行為中,最震驚世界的莫過於一九九六年的飛彈試射事件。而為此次的台海危機,美國還派遣了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到台灣海峽附近監視,中國也回應美國出動核子潛艇,頓時戰爭的態勢相當緊張,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更是差到不能再差。總而言之,近年來的美國、中國、台灣的三角關係,在李登輝訪問美國之後,已經降到冰點。對三方而言,三角關係呈現的是緊張且瀕臨崩潰的情況。 二、『柯林頓與江澤民的互訪』 一九九七年中美新聲明的發表,顯示了雙方提昇兩國關係的決心與意

圖,更意味著正式的戰略夥伴關係就此建立。聲明中明白的寫著: 「……。為實現這一個目標,雙方同意,從長遠的觀點出發,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下,去處理中美兩國的關係 」。 然而,新聲明中明白的表示,對於「台灣問題」雙方都同意恪守三個聯合公報,在既存的三角架構下進行三方的互動。雖然不如中國所希望的美國將「三不政策」化為文字寫入文件中。但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伯格(Samuel R. Berger)在高峰會後的新聞簡報中,明確地指出「柯林頓總統重述我們的基本政策,那是我們建立在三個公報上的政策核心。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 」。隨後,柯

林頓總統也在上海公開了由「一個中國」政策所衍生出的「三不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參加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組織。 總之,柯江的互訪,代表了中國與美國關係的改善。而中美新聲明的發表,更是讓九五年脫序的美國、中國、台灣三角關係,回到長期建立起來的互動中。但是,對台灣來說,是外交上的失敗與國際空間的限縮。這樣的發展情勢使得原來就不等邊的三角關係,越來越傾斜。 三、『特殊國與國關係』 在一九九九年的夏天,台灣總統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的訪問時,公開地向國際媒體表示,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上。其談

話的內容為: 「記者問:宣佈台灣獨立似乎並非實際可行,而北京「一國兩制」模式則不為大多數台灣人所接受。在以上兩種路線間,是否有折衷方案?如果有,其內涵為何? 李登輝答:……,中華民國從一九一二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再一九九一年的修憲之後,兩岸關係訂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佈台灣獨立的必要 」。 特殊國與國的言論一出,引起軒然大波。因此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對於「兩國論」做了中華民國立場的書面說明。台灣方面認為,兩國論的提出,只是分治五十年來的事實的一種陳述,世界各國與中國不需要反應強烈。我

方雖然做了這樣的事實陳述,不是去改變既定的我方政策,或是宣佈台灣獨立,也不是脫離現有的三角互動結構。而我方所要追求的是以對等的地位開創跨世紀的兩岸關係。同時,我方願意與任何相關方面溝通,藉此傳達我方的整體想法,共同維護台海與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 當「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話題一出,反應最為強烈的自是中國。中國從官方到學界都認為,「兩國論」就是台灣獨立的思想,台灣所要造成的是「一中一台」或是「兩個中國」,這已經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中國方面不能接受。面對此次「兩國論」的事件,中國再一次重申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而且中國的領土與主權不容分割。而「兩國論」的提出,

已經嚴重傷害了兩岸之間的關係,有可能會形成九六年後另一次的台海危機,台灣當局必須懸崖勒馬,重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除了媒體的喊話之外,根據香港日報指出,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央高層會議中指出,不論涉及什麼範圍、不論採取什麼手段、不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堅決制止「台獨」企圖 。 為了這「兩國論」言論,中國與美國進行了熱線通話,通話中江澤民批評「兩國論」的提出,是對現有國際社會認同的一個中國原則進行嚴重的挑釁。並要求美國確實恪守三個聯合公報,以及三不政策,認為這對維持台海局勢的穩定與中美關係的改善是至關重要的。而美國方面也重申對一個中國政策的堅定承諾。這個訊息明顯的透露出,「兩國

論」並不受到中國與美國方面的支持和認同。 綜觀情勢,中美關係的緊張,或許短期之內台灣可以從中得利,但是就長期觀點來看,對於兩岸的關係只有更加緊張,中國只會更敵視台灣。美國、中國、台灣的三角關係是在中美關係良好的情況下,台灣才會蒙受其利。正如九六年台海危機時,季辛吉曾說:「一個中國,各有自知」的政策架構確保了七零至九零年代的台海和平與穩定之格局,證明了它是可行而正確的政策。而三方應該繼續在這一個框架下持續的互動,以求三方都能確保自己的利益,也能保障台海的和平與穩定。換句話說,美國、中國、台灣所需要的是在現有的架構下,進行三方的建設性與良性互動,以擴大對話與合作的基礎,

發展三角穩定與平和的關係,使三方都能是贏家。 第五章 結論 從布希時期的建設性交往,到柯林頓時期與中國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美國與中國的雙邊關係雖然有起有伏,但是綜觀整個後冷戰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我們清楚地得知,美國相當重視雙方的關係,而且一直是採取與中國發展良好關係的方向作為對華政策的導向。而這樣的一個思維模式將在本世紀繼續地被遵守與執行。除此之外,中國方面也對發展友好的雙邊關係相當重視,而且也積極推展。所以筆者認為,本世紀的中美關係將會是兩國在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架構下,極大化雙方共同的利益,極小化兩方的歧異,以求雙方維持良好且善意的關係。總而言之

,中美兩國都體認到在本世紀中,相互的合作所伴隨而來的是龐大的利益,相互的對抗只會兩敗俱傷,所以中美雙方都會朝著積極、友善的相互交流方向,發展一種長期的合作互動關係,以求雙方利益的確保與極大化。 在面對中美兩國如此的思考架構下,身處於台灣的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如果試圖利用台灣議題傷害中美雙方的合作或關係,誠如前文所述,成功的機率相當地小。此外,中美雙方元首的互訪及新聲明的簽訂,更使中美關係回到長期以來的合作軌道與友善關係。而這樣的發展就使得中國、美國、台灣之間的三方關係越來越傾斜,台灣越來越不可能在這樣的關係架構下去影響中美雙邊的關係。現今中國所要求的是彼此在長期建立起來的

三個聯合公報與一個中國的政策下去進行三方的交往互動。只要台灣不出現任何台獨或是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行為,遵守這遊戲規則下,兩岸還是可以有良性的互動與對話。換言之,中國還是同意在中美聯合三公報與一個中國原則下,三方進行交往。但是,若是任何一方有破壞規則的言論與行為,中國不排除使用強硬的方式解決台海問題。為了確保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以及維護三方自己的利益,繼續維持原有的三方互動架構是一個可以被接受的交往模式。換言之,台灣所要做的是在現有的架構下,與美國和中國進行三方的建設性與良性互動,以擴大對話與合作的基礎,發展三角穩定與平和的關係,避免造成台海的動盪,甚至置自己於更不利的國際地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