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中國藝術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長北寫的 中國藝術史綱 和常青的 彬縣大佛寺:唐代佛教石窟的考古學報告與研究(二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閱讀[中國藝術史]心得也說明:《中國藝術史》由中央美術學院薄松年教授精心編撰而成,內容包羅萬象,網羅之廣與其他相關藝術史書有很大的不同。本書以事件為主,特別是解釋中國藝術史上重要作品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和新文豐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 林素幸所指導 蔡政杰的 高其佩的生平與繪畫研究──兼論高秉《指頭畫說》的成書 (2021),提出中國藝術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其佩、指頭畫、文人畫、高秉、《指頭畫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盧福壽所指導 邱凰淑的 第一人稱邱凰淑繪畫創作論述 (2021),提出因為有 人物、日常與非日常、鏡像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藝術史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藝術史- 研究資源-期刊論文則補充:中國藝術史 -中國銅鏡的演變. 發行日期:1992/08/01. 作者: 施翠峰. 期數: 26. 發行者: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發行地: 台北市. 檔案下載. 中國藝術史-中國銅鏡的演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藝術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藝術史綱

為了解決中國藝術史的問題,作者長北 這樣論述:

  從原始部落到「華夏」再到「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幾千年文明如長江黃河般汪洋恣肆,跌宕起伏,連綿不斷。當全世界另外一些古老文明已經橫遭斷絕或是不幸湮沒的時候,華夏文明依然煥發出它強大的生命力。藝術史是各民族的心靈史,是各民族形象化了的傳記。各民族藝術遺存,凝聚著民族精神生活的歷程,記錄著民族文明進化的軌跡。讓我們沿著這一軌跡作一巡禮,對中國的古代藝術現象進行梳理排比,對古代藝術家進行歸類評價,對古代藝術作品進行精神的分析和審美的解讀,對古代藝術發生發展的動因進行歷史語境的還原分析,對古代藝術的審美流變進行綜合的歸納與理論的提升。   全書凡二十八萬言,彩圖四

百餘幅,力求簡明概括,不漏典型。作者行萬里讀萬卷,憑藉長期積累的田野調查與文獻功夫,將中華大地上史前至清末建築、雕塑、工藝美術、民間藝術與繪畫、書法、戲劇、音樂、舞蹈等各門類藝術還原到當時歷史語境之中進行梳理,歸納其審美衍變,揭示其生成衍變時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變動因素,建構起自身區別於門類藝術史、美學史、文化史的藝術史論構架。

中國藝術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許厝港#濕地#藻礁

這裡的海很美,天空很藍,看著鳥兒優雅飛翔,望著風車隨風慢轉,因為擁有潮間帶、防風林、魚塭和水田的濕地,是候鳥大規模南遷的中途休息站,而讓人類的我們好像成為此地的稀客。

許厝港濕地位於桃園大園老街溪和雙溪口溪兩河匯流的海岸邊,其占地961公頃,縱長達10.5公里,濕地沒有過多的人工設施,卻有著迷人的生態,還是重要的野鳥棲地,2020年曾有將近千隻的黑腹濱鷸到訪,可知許厝港的生態是多麼的豐富。

位於大園區西北部的許厝港,在清代曾是兩岸貿易往來的重要港口,隨著河道淤積,出海口的沙洲濕地,自然成為鰻苗回流和水鳥棲息的動物天堂。

清代有大批許姓先民渡海來台開墾,落腳在大園西北部一帶,這裡便被命名為許厝,港口則稱為許厝港。它曾是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與中國廈門和福州兩地商業往來頻繁,讓此地盛極一時,更被列為大園古八景之一。

隨運輸型態及船體噸位的改變,北台灣的航運樞紐逐漸轉至基隆港與淡水港,許厝港的重要性因此大幅下降,加上長年累月的泥沙淤積,讓許厝港與鹿港一樣,離海越來越遠,幾乎無法行船,最終走上沒落的命運。

不再作為港口使用的許厝港,且曾一度管制做為軍營使用,在這樣持續低度開發下,為許厝港沿海留下寶貴的自然生態,並於2015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級濕地。

許厝港濕地不只是桃園最佳的野鳥棲息環境之一,也是認識藻礁生態之美的自然教室。珍貴的千年藻礁,讓我們可以在此尋找潮間帶的海中生物。此外這裡也有紅樹林復育區,整片的水筆仔樹林,設有高架木棧道方便我們觀察濕地生態,遇到好天氣,便可看到大量的招潮蟹、紅蟳與彈塗魚。

雖然這次沒有機會拍攝許厝港的夕陽美景,但透過這樣的空拍影像記錄,及後續的上網資料查詢,讓我對桃園許厝港有了更深的認識與了解,也解開了自己的疑惑,為何地名有個港字,卻遍尋不著相關漁港設施的問題,而之前看到那些架在河口的鰻架,還一直以為是釣客所搭的,果然功課要做,才能增長學識。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DJI #dronefootage #dronevideo #dronephotography #dronestagram #drones #fpv #djiglobal #photography #pro #aerialphotography #dronepilot #travel #nature #dronefly #fpvfreestyle #quadcopter #dronevideo #freemoney

高其佩的生平與繪畫研究──兼論高秉《指頭畫說》的成書

為了解決中國藝術史的問題,作者蔡政杰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清初畫家高其佩(1661 - 1734)為研究對象,旨在梳理高氏的生平、思想與藝術生涯發展。高其佩出自鐵嶺高家,該氏族自晚明起多有人丁投奔後金勢力,並在清代得到朝廷重用。高其佩在高家的餘蔭下,自青年時便得以出任知州,爾後更累官至刑部右侍郎、正紅旗漢軍都統。  高其佩一生多次出任官職,其亦認同自身為文人。然而,文人的身分卻與其審美與創作愛好相互掣肘。在康熙朝正統畫派、文人畫家普遍追捧對南宗正派筆法傳衍之際,高其佩的創作養分不僅根源於世俗、職業繪畫的風格與題材。尤甚者,他更捨棄了自唐代張彥遠(815 - 907)以降文人畫論賴以為繪畫本體的筆蹤,而以手指沾墨進行創作。然而,其種種鶴立

雞群的手法與思想卻招致其他文人同儕的傾軋與非難。  本論文以為,正是高其佩種種特出於其時主流文人畫論的審美、雅俗與繪畫理論觀點,使之終其一生的指畫創作皆在反覆與文人畫傳統進行辯證與對話,從而聲明自身為文人畫家的合法性,最終更擴展了文人畫的思想。然而,高其佩的文人畫理念在其當代並未產生濃墨重筆的影響。另一方面,出於自身對繪畫去物質性的概念,高氏中晚年時大量地應畫導致部分作品的品質下降。加之贗品與真品的混雜,自18世紀中葉起,人們對於高其佩創作的真實面貌與成就已產生疑義。對此,高秉(1721 – 1775以後)寫作了《指頭畫說》企圖導正世人對於其從祖父乃至於指畫創作的誤解。再者,高秉寫作《指頭畫說

》的總總資訊來源,多半反映著中晚年的高其佩藝術形象,此也致使該書的內容多與高其佩早年的創作面貌不相吻合。

彬縣大佛寺:唐代佛教石窟的考古學報告與研究(二冊)

為了解決中國藝術史的問題,作者常青 這樣論述:

  西元618年割據甘肅東部一帶的軍閥薛舉率領大軍進逼首都長安城,秦王李世民以西討元帥的名義帶領八總管兵力前往抗擊。最終以李世民的軍隊取得了勝利。當年作戰的主要地區,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彬縣一帶。李世民為了悼念死難的將士,特地在豳州修建了一所應福寺,也就是今天的彬縣大佛寺石窟。1988年1月13日,中國國務院將此地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中國陝西省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現存窟龕約116所,造像約1500軀,大佛洞、千佛洞、羅漢洞是其中保存有造像的主要洞窟,內容相當精采。本書分為「本文篇」與「圖版篇」一套二冊。「本文篇」共計24萬8千字,圖片包

含彩色地圖與黑白的洞龕平面圖與插圖共計191張。「圖版篇」則全部是彬縣大佛寺的精美彩色圖版共計283張。分冊的設計,主要是為了方便讀者同時閱讀文字與反覆對照圖版。   本書旨在向讀者提供全面而完整的這處石窟地點的客觀資料,並就一些相關問題進行研究,特別是有關大佛寺石窟造像的分期、大佛寺與唐代長安佛教藝術樣式、唐代長安與洛陽龍門石窟的關係、唐代長安佛教藝術模式及其對外界的影響力等。對於文物考古工作者、愛好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一人稱邱凰淑繪畫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中國藝術史的問題,作者邱凰淑 這樣論述:

  本篇創作論文研究主旨為「第一人稱」。主要是以我自身的視角、觀點、以及經歷的所見所聞,而集結成的,以自身經歷為發想,從日常生活中萃取,將自身的情感轉化為作品。身而為人,我們都只是平凡人,在這個世界上的每種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平凡的日常;日常的街邊小景,都有我們存在過的痕跡。  第一章主要講述我的創作背景、動機、研究目的以及解釋這個題目。以自身的情感、感受,來為我的論文做個開端。第二章探討與我創作相關的一些文獻資料。中國人物畫最為蓬勃發展的朝代是唐代,後來漸漸衰落,但是每一個年代都還是有優秀的人物畫家,只是生不逢時,那時有比人物畫更盛行的畫種。藝術家之影響以及

與我創作題材相關的藝術家,不管是作品的空間氛圍、題材選取,都有一定的影響。並理解象徵主義和存在主義,並帶來的啟發。  第三章詳細的紀錄了我的創作過程、媒材的選用、創作轉變以及與傳統技法的差異。在這個資源那麼多的世代,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媒材,要如何選取、找到喜愛擅長的媒材,這是必經之路。第四章為詳細的作品理念與解析,分別為《群像》、《鏡像》、《隔》這三個系列。第五章為本文的總結,以回顧反省、和對自己未來的期許,來做一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