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省份名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中國省份名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丹尼爾.克羅斯比寫的 行為投資金律:現賺4%行為差距紅利,打敗90%資產管理專家的行為獲利法則 和(德)恩斯特·伯施曼的 西洋鏡:中國寶塔I(上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國各個省份名稱由來 - 每日頭條也說明:中國 各個省份名稱由來 · 北京市(京) · 天津市(津) · 上海市(滬) · 重慶市(渝) ·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 維吾爾自治區(新) · 西藏自治區(藏) · 寧夏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牌出版 和廣東人民所出版 。

淡江大學 淡江大學暨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財金全英語雙碩士學位學程 林亦珍所指導 彭天的 基於決策樹分析方法對中國流動人口居留意願影響因素的研究 (2019),提出中國省份名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流動人口居留意願、決策樹分析法、數據挖掘。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趙德樞所指導 江嘉仁的 中國大陸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法律制度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食品業、食品安全、產品責任、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省份名稱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国所有省份名称 - 搜狗搜索則補充:截止2019年中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省份: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安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省份名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行為投資金律:現賺4%行為差距紅利,打敗90%資產管理專家的行為獲利法則

為了解決中國省份名稱的問題,作者丹尼爾.克羅斯比 這樣論述:

實踐穩定獲利、不做蠢事的第一個金律,就是擺脫自己! 本書將Step by Step幫助你重塑投資行為, 現賺4%行為差距紅利,並建立簡單有效的風險規避策略 AXIOM年度商業書【金獎】: 「行為金融學結合個人投資理財的代表作!」 全球Amazon財經讀者共感推薦──★★★★★   【價值投資與趨勢交易者必讀】   完整揭露:20個扭轉投資績效的行為校準模型   如果你曾遇過以下進出股市的困境,   本書將擔任你投資生涯中第一個行為教練:   ● 對投資「風險性資產」缺乏心理準備,總是追高殺低、頻繁交易卻瞎忙一場。   ● 身為資訊不對稱的散戶,總是靠著小道消息買賣股票,交易毫無章法

可言。   ● 對專家所謂的「資金與風險控管」懵懵懂懂,經常小賺就跑、虧錢死抱。   ● 努力追求投資聖杯的「神祕知識」,跟過的股市老師一個換過一個。   ● 認同葛拉漢、巴菲特、科斯托蘭尼等大師的投資心法,但自己實際進場時,卻總是心跳加速,將策略拋諸腦後。   針對金融市場參與者的行為落差,   本書將提出能具體「實踐穩定獲利」與「規避風險」的方法論   即便是初入市場的新手,也知道投資必須要買低賣高、要順勢操作、要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但問題是:我們就是無法克制自己一再做出那些「反其道而行」的愚蠢決策。   行為金融學權威、《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克羅斯比博士,將在這本熱銷全球的著作中告訴

你:並不是你所學的交易技巧有問題,而是因為你忽視了「行為風險」帶給我們的危害,更缺少一套讓獲利機率最大化的「行為程序框架」。   表現出良好投資行為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即便你非常理解這些原則的重要性,人的本能卻經常使我們做出與之相違背的舉動。而本書所謂的「行為投資金律」,以及各種易於在實戰中有效運用的方法論,目的就是幫助讀者抵抗這樣的誘惑,並進一步利用與對手的行為差距,找到獲利機會。   透過這位強大的行為投資教練,你將學到:   ▋自主管理10大行為投資金律   如何執行正確的行為,並為自己賺取因為行為差距所帶來至少4%的獲利?   在此之前,你必須學習一致性、耐心和自我否定的Know

-how,而這些恰恰是人類最不具備的特質。   ▋建立打敗90%專家的行為投資組合   如何將前述的10大行為投資金律,結合風險管理模型,百分之百地運用在實戰之中?幫助你省去不斷試錯的龐大成本。   ▋Step by Step控管5大行為風險   行為性風險的重要性,絕不亞於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市場風險,與一般個股的企業風險,在明確了解此風險的樣貌後,我們才能將它應用在投資思維中,防禦壞行為的干擾!   本書將揭開防禦行為風險的流程圖,並告訴你抵禦以下5大不當投資行為的最佳策略:   Tips1:自我風險   Tips2:資訊風險   Tips3:情緒風險   Tips4:注意力風險   

Tips5:保守風險   ▋「規則導向投資」的行為4C   所謂的「規則導向投資」(RBI),是克羅斯比博士獨創的行為投資模型,它的模式是由兩個核心組成──知識,以及實際執行必備知識的程序框架。   本書將帶你深入這個擁有低成本、多樣化、超越大盤報酬、低週轉率,又能有效控制偏誤等,諸多優勢的行為投資4C:   C1 一致性:用程序打敗人類   C2 清晰度:忽略市場雜訊   C3 勇氣:留在市場是最重要的事   C4 集中:更聰明的多樣化策略   ▋散戶必讀:持續創造優異績效的5P選股法   如果你是新手,你可以直接將這套概念簡單、經由多空驗證過的5P選股法,納入你的主要投資策略中;如

果你是績效難以突破的老手,你可以透過增加個人因素到RBI框架內的方式,來提昇5P模型的效果。   透過執行這幾個規模雖小但影響深遠的行為,我們就能在時間推移的幫助之下,獲得令人驚豔的戰果:   P1 價格:永遠不要出價過高   P2 資產:品質至上的買進策略   P3 陷阱:考慮風險   P4 人:跟隨領袖   P5 推力:順勢操作 本書特色   1.本書的目標非常單純,就是要使你致富,並拯救你「遠離自我」。透過行為金融學的方法論,協助你管理在金融市場中的諸多行為與投資組合。   2.為了幫助讀者將理論轉換為具體實踐方法,本書在每個章節的最後,皆設計「行為校準怎麼做?」的思維模型。這

些模型能引導讀者自我思考、發問和行動,善用章節所學,並將之付諸實踐。   3.行為金融學的相關書籍,往往用了大量的時間在沈思宏偉的蒼穹,但有時卻忘了想想腳邊最實際的問題。而本書的目標,就是利用學理、歷史趣聞和充份的研究來說服讀者,同時透過務實的角度,協助讀者成為更棒的投資者。 推薦記錄   「遠離那些聳動的財經媒體並接受本書的治療吧!人們總以為「買低賣高」就是投資第一與唯一的守則。這句看似簡單的標語,蠱惑了多數散戶,但依然有許多人無法確切實踐它。在這本實用性滿分的書中,克羅斯比博士解釋了為什麼在面對看似單純的投資決策時,我們卻依舊苦苦掙扎,並直白地告訴我們:投資獲利的第一個金律,就是先擺

脫自己。」──梅瑞迪絲.A.瓊斯(Meredith A. Jones)/暢銷書《華爾街的女性》(Women of The Street)作者   「克羅斯比博士點明我們「身而為人」之所以有趣之處,往往也是讓我們無法成功經營自身財務計畫的主要原因,在這本高含金量的書中,他將描述如何透過一個經由市場驗證過的思維框架,為你的交易行為與資金找到一個安全的避風港。附帶一提,看著本書描述人類行為是如何影響我們制定決策的故事,實在是一大享受。」──諾瑞恩.D.彼曼(Noreen D. Beaman)/Brinker Capital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   「每當我想要獲得某些犀利卻又違背常理的見解,藉以思

考自己該如何改善投資決策時,我總會想到克羅斯比。無論是他所寫的書、發表的部落格文章或推特,我都想要一探究竟。他總能利用幽默的文字來闡述人性的內在弱點,進而激發我們,帶領我們到達一個更高的境界,如同《行為投資金律》這本書,便是我們獲得可靠(且合乎理性)投資策略的絕妙選擇。」──布萊恩.波特諾(Brian Portnoy)/暢銷書《財富的幾何學》作者   「個人投資者的最大敵人,往往就是自己,而這名敵人往往讓他們在應該賣出的時候買進、過分關注股票的每日震盪,或讓媒體恣意操弄自己的情緒,從而陷入恐慌之中。克羅斯比博士在他最新的作品中,詳盡指導每一位投資者,該如何建構一套簡單且容易依循的金律,確保讀

者都能步履堅定地邁向成功。別讓起伏不動的情緒毀了你的投資心血。快點翻開本書,讓你從今天起不再是自己的敵人。」──露安.洛芙頓(LouAnn Lofton)/The Motley Fool財經社群主管   「克羅斯比博士是當代投資界中,最傑出的行為心理學家之一,透過這本獨一無二的巨作,他將指導眾多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打造一套能帶領自己走向成功的思維框架。在幫助讀者掌握自己財富主導權的同時,也有效防範那些損害獲利的不良行為。」──亞隆.克萊(Aaron Klein)/Riskalyze風險評估公司執行長   「金融服務產業長久以來總是忽視「人類」這個因素。聰明的投資者與顧問都知道,情緒、決策和行

為,就跟豐碩的市場回報同等重要,而克羅斯比博士透過這本經典著作,為我們解開這其中的奧祕。」──大衛.蓋勒(David Geller)/GV Financial金融服務公司執行長   「透過有趣與活靈活現的真實案例,克羅斯比博士讓我們洞察到與生俱來的人類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在金融市場上所發揮的影響。這本書給予投資者、市場專業人士和任何想要透過金融交易尋求真正財富者,一個無與倫比的實踐框架。」──絲維拉納.蓋爾齊(Svetlana Gherzi)/瑞銀集團行為金融專家

中國省份名稱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畲族世居地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布,其中人口分布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很大量漢化後亦進入珠三角、香港、澳門等地。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曾發動史稱蠻獠嘯亂等延綿泉、漳、潮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為後世閩南小說《平蠻十八洞》的題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稱謂,「畲」指的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也是畬族的生產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畬族統一稱為「畲族」。畬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在古代使用畲語,現今則大多改為使用畲話。語言學家所說的畲語,不屬於漢語,僅在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一小部分自稱「活聶」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僅有數千,是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畬語與炯奈語最接近,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種被為畲話或畬民話的語言,與客家語的淵源很深,也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語的一種方言。而客家人在古代指一切外來客籍漢人,現在東南的少數民族仍稱土籍漢人為民家人,客籍漢人為客家人,如在明代時移入雲南的官話人群現在都是叫客家人,而畬客指受客家人影響,太多已經不會母語活聶話只會客家話的畬族,不同地區的畬話都受到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語)很多影響,但文法上有差異及夾雜較多非漢語詞彙。學者專家認為這種稱為畲話或是畬民話的語言的歸屬應為漢藏語系。

基於決策樹分析方法對中國流動人口居留意願影響因素的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省份名稱的問題,作者彭天 這樣論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要素在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換聚集,人口流動現象越來越普遍。20世紀90年代之後,由大陸農村到城市發展的流動人口數量增加非常快,人口的流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人均收入水平也不斷的提高,但同時部分地區人口數量過載造成的醫療資源緊缺、子女教育問題和勞動力就業困難等社會問題也會暴露出來,研究人口居留意願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其中的原因。本文通過對2014年至2016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的研究,運用條件推斷決策樹(Conditional Inference Trees)法分析影響流動人口居留意願的因素。最後發現以下特征:剛流入的流動人口容易受到自身收入、教育背景、和房

屋支出等生存壓力相關的因素影響,而在本地停留時間較長人群的居留意願與其婚姻狀況、流動距離等家庭觀念相關的因素聯繫較為緊密。

西洋鏡:中國寶塔I(上下冊)

為了解決中國省份名稱的問題,作者(德)恩斯特·伯施曼 這樣論述:

本書是西方最早系統研究中國寶塔的著作,初版於1931年,收錄了520張插圖和照片、27萬餘字考察報告。全書共分三章,第一章梳理了寶塔的定義、歷史,簡要介紹了自然風光、藝術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寶塔範例。第二、三章按照寶塔的體積、材質、結構、用途等將寶塔細分為十二類:第二章呈述了“大型寶塔”的“主要形式”,包括級塔、天甯方塔、疊層塔、層塔、外廊層塔、琉璃塔、石塔、群塔;第三章討論的是寶塔的“演變形式”,包括鐵銅塔、墓塔、香塔、內塔。經歷了近百年的變遷,書中的很多寶塔已經不復存在,使得《中國寶塔Ⅰ》成為後人無法超越的里程碑。 恩斯特·伯施曼(Ernst Boerschmann,18

73—1949)   德國皇家柏林工業高等學院(柏林工業大學前身)教授,中國建築攝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記錄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人。1906—1909年,在德意志帝國皇家基金會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14省,行程數萬里,對中國的皇家建築、寺廟、祠堂、民居等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張照片、2500張草圖、2000張拓片和1000頁測繪記錄。1932年,伯施曼受邀成為中國營造學社的通訊研究員。   1933—1935年,被特聘為中國傳統建築遺產顧問。出版有《中國建築與景觀》《中國建築》《普陀山》《中國祠堂》《中國建築陶藝》《中國寶塔I》《中國寶塔II》等作品。 第一章 中國寶塔

:它們在自然與藝術中的形象 2 第一節 自然風光中的寶塔印象 16 第二節 自然景觀中的寶塔案例 50 第三節 藝術作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寶塔 第二章 大型寶塔的主要形式 58 第一節 級塔 118 第二節 天甯方塔 143 第三節 疊層塔 175 第四節 層塔 255 第五節 外廊層塔 299 第六節 琉璃塔 356 第七節 石塔 408 第八節 群塔 第三章 寶塔的其他形式 426 第一節 鐵銅塔 456 第二節 墓塔 526 第三節 香塔 539 第四節 內塔   前言 中國塔建築,歐洲人習慣稱之為寶塔,需專辟領地全面闡述。究其直接原因在於人們將其列入不同的建築類別

,並視為優秀的藝術品和宗教文物,以品別其中的興味。自1909年考察中國建築歸來,我便著手從事中國建築藝術與宗教文化的研究工作。在調查和研究過程中,自始至終,寶塔都格外吸引著我的注意力,接著便展開了專門細緻的研討。這也符合本研究領域的核心要義。在中國精神文化的領地,存在著清晰可辨的兩個部分:即中國古代思想因素和後傳入的佛教因素,二者相互關聯,同時並行。因此,在建築研究領域,對中國建築的營建,也必須從整體上依據這兩個方向來進行劃分。這一基本的劃分,我在此前的著作中已有勾陳:1911年出版的《普陀山》是關於佛教觀音道場的個案研究,1914年出版的《中國祠堂》則涉及了中國古代祭祀儀禮場所—宗廟和祠堂—

的探討。當前這本有關佛塔研究的著作則呈現出了宗教母題的轉換,這將有助於在建築研究領域進一步明晰地描繪出中國文化的雙重視域。 本書脫稿成文,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祠堂》出版至今,相隔之久,可一目了然。而這一過程卻對本書的內在精神和研究目標,都有著根本性的影響。早在1914年,就我自己手頭的材料,已經據其特徵編排就緒。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我參加了戰爭,而戰後的頭一年,我領導了東普魯士戰爭墓地的拆遷安置工作。因此,戰爭期間以及戰後的那一年,本書的研究工作幾乎沒有什麼進展。然而,在林林總總的重大損失和創傷中,在持續的混亂中,我們的領導層覺醒,堅定地開始推動德國重建。伴隨著德國文化領域

的重建,我也重新開始推進因戰爭而中斷的研究工作。 我的1906—1909年中國考察,以及隨後持續進行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的出版之所以能夠實現,得益於我們的外交部門。而1921—1923年,中國寶塔相關材料編排處理工作的推進,以及階段性的完成,同樣也有賴於他們的支持。與此同時,新近成立的遠東學會為我的研究計畫提供了一筆豐厚的資金,解決了搜羅和加工材料時需要支付的酬勞。那時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必須從根本上超越和拓展個人的研究材料和觀察的範圍。在此前的研究著作中,主體材料都來源於自己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在當前的著作中,這些材料只是一部分,當然,依然是數量非常可觀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世界格局

發生巨大變化。與戰前相比,東西方于內於外,都走得更近了。我自踏入東亞伊始,自始至終堅定地認為:東方民族,尤其是中國,與現代開化民族門第相當,並駕齊驅。這一看法曾經甚為流行,而現在中國問題重重,其合理性則取決於一個更為有效的解釋。儘管深陷逆境,但人們在學術研究上肯定不會一成不變。若人們能像全面關注東西方在經濟以及政治方面的緊密交流一樣,同時也關注那些帶有明顯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特徵的領域,那將多麼美妙。若是能努力去探討從史前時期到當代,中西方文化之間的深層關聯,結合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尤其是考古和藝術科學領域,借助日本和中國學者的記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定會發現:亞歐所有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深深地相互影

響著。此一研究視野也影響著寶塔宏闊領域的考察,自然也超出狹窄的中國視野之外。 “正所謂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研究寶塔進一步的目標是要探求寶塔形式的起源、用途和演變過程,及其在整個東亞藝術大圖景中的位置。這一目標應該置入歐亞文化交流的背景中,成為內在的驅動力。然而,主要工作還必須限定在具體任務上,即就中國寶塔的整體進行全面而細緻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外已經出版了不少關於中國寶塔的資料。戰後,先是一些德國的學者或者藝術愛好者從遠東的監獄或遠東被遣返,接著大批人員被中國政府驅逐。他們拍攝的有關中國寶塔的照片和報導也可以為筆者所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十年,也是德

國在遠東勢力擴張的時期。這一時期,德國學者、商業人員及旅行者拍攝或從別的途徑在中國獲得了一些照片。現在,這些老照片也可以作為新的材料有計劃地補充進來。這些圖片資料相當重要,因為它們能夠表明中華帝國的所有省份與寶塔構成的系統序列存在對應關係。與此同時,也很有必要借助中國古代樓臺的相關歷史文獻,特別是記載其宗教意義的書籍,去理解業已形成的形式圖景。這類古典文獻十分重要,好在歐洲存量可觀,而且查閱也相對方便。還有相關的中文典籍,尤其是大百科全書式的《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州、府、縣和寺廟的相關志書。這些已在優秀的中國專家的幫助下進行校勘,進而完成翻譯。本書的第一章,列述了一些文獻。因而,最初框架就是以

中國為基礎來呈現寶塔這一建築藝術的細緻圖像。 時間很快到了1923年,有關寶塔的進一步研究工作,又中斷了好些年。這期間,筆者完成了其他大量中國建築研究的工作,尤其是從純粹形式的角度對中國建築的探討,並且出版了相關著作。同時還參與了中德文化和學術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兩國關係變得更加緊密。當然,在這期間,我也不斷補充中國寶塔的研究資料。1928年,書稿本來已經可以付印,但情況又一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需要再一次從根本上進行擴展和調整。 首先,喜仁龍出版了關於中國藝術的皇皇巨著,還有一些尚待出版的著作也涉及許多新的寶塔。1925年日本學者關野貞和常盤大定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中國佛教史跡

》,對中國佛教遺跡進行了探討,1929年全部完成。該書收錄大量中國寶塔的圖片,以及中文和日文的文獻資料。現在需要把所有新的、有價值的材料都涵蓋到中國寶塔的研究著作中來,尤其是相關的日文著作,在一些精通日文的中國朋友的幫助下,將其翻譯出來。這樣一來,就需要對原有的材料進行重新整合,範圍比原有的擴大一倍多。需要將中華帝國十八行省的550多座寶塔和塔林,根據其形式、景觀和歷史特徵進行分類。由此,可以為中國寶塔建築的完整歷史找尋到基本原則。寶塔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佛教的歷史。實際上,本書結尾處,還會嘗試著按照歷史順序呈現中國寶塔。 在研究目標和材料上的這些擴展,進一步促使我們的相關闡述更加集中

地限定在晚清十八行省的遺跡上。對於東北地區、蒙古地區、新疆地區和西藏地區只是稍作涉及,國外的塔更是一筆帶過。就連佛教的起源地印度也只是提到一些思想觀念上的聯繫,以及一些有深遠影響的例子。關於這些寶塔,我們有古時的記載,也有現存的例子,且數量龐大。 最後,對於本書的內容和目標而言,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了一些調整。1930年已經定稿,第一部分在秋季開始排印,且在一年內完成。第二部分在隨後的1932年秋接續出版。 涉及的範圍如此之廣,550座單體寶塔或塔林的序列如此之繁複,這樣材料的分期分類,對於寶塔的描述就顯得格外關鍵。單一地按照空間或者時間進行排序,都無法充分地認識到古建築特有的本質特徵。在

中國所有的時期,風格上的相同或斷裂同時並存,從而使得系統的認知也相應變得複雜起來。因此,在中國藝術的大部分領域中,容易招致這樣的危險,即在對相關問題和關係進行探討時,沒有足夠的比較材料,或者確定的發展序列。要想建立這樣的發展序列,必須掌握大量我們熟悉的資料,並把形式的探討作為起點;同時根據形態和完滿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確定完整的寶塔類型。這樣的嘗試對研究目標的實現而言,可行且有效。有些寶塔的類型區分明顯,同時又通過中間類型相互關聯。 於是有這樣一個顯著的、幾乎可預見的事實:中國古代樓臺的某些形態與其所處的景觀空間的制約相關,也與特定時代相關。每個類型中,可能在空間和時間上存在一些共性。依據這些

共性,在本書章節中自然地進行分類。在每一章節中,分述各個類型的特徵,結合各自的塔例,對一些共屬的形式進行探討;而在同一個類型內部,則依據空間和時間進行排列。立足手頭所掌握的圖片和文字材料,對寶塔的探討,或概述,或詳盡,或寬泛,卻也都得其要義。在《中國寶塔Ⅱ》涉及北京一系列寶塔時,情形尤其如此。本書的最後會另辟章節專門討論天甯塔、喇嘛塔、多級塔,並對中國寶塔及其意義、形式和歷史進行綜合概括。 中國寶塔分佈之廣,數量龐大。若要建成一個系統的序列,前提條件就是在整個領土的巨大空間中,理清寶塔之間,以及不同寶塔類型之間的關係,描繪出一幅巨大且完整的圖景。《中國寶塔Ⅱ》的最後章節中,試圖在個別已有研究

成果的基礎上,繪製出中國寶塔建築史的鳥瞰圖,這樣看來,貌似可以通過單個部分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來完成這項研究。然而顯然,這項工作本身範圍太大,只能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起點而已。正是這些或簡或詳的個案描述,為我們指明了研究的方向。重要的中國寶塔,現在收羅進來的肯定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另外一些,迄今尚不為我們所瞭解,或者只是略微提到罷了。我們必須盡可能多地網羅整個國家不同地域、具有典型意義的寶塔,這樣才能給出最有力的解釋。 任何一座單獨的塔與寺廟的關係,都要在繪圖、攝影和景觀畫中有所反映和記錄,其地理方位的文獻,只有很少情況下會用到,也需要有完整的解釋。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來要遵循的行動方向可

以參照艾鍔風和戴密微在泉州工作多年的研究成果。新近他們有一本詳盡研究福建泉州寶塔的專著。本書關於石塔的討論中,也涉及該塔許多重要的細部。只有對其他大量寶塔進行類似的全面細緻研究,洞悉各個方面,將來才能夠全面評價寶塔建築的成就,才能理所當然地把它們歸入中國宗教文化的大歷史中。 當前研究所用的方法,及後面學科討論的方法,完完全全立足於歐洲的學術傳統。儘管在將來,中國學者會擔負起責任,在這條康莊大道上發揮主導作用。他們的研究能夠依據最為詳盡精確的本土知識、實物,以及歷史文獻,也會採用新的方法,把中國和歐洲學者的研究進行整合。1911年清朝政府倒臺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和進步。年輕的中國所擁有的

活力和自我意識給精神文化領域帶來了學術研究和語言自身構詞的急劇變化。這將在中國學者未來的學術研究中得到最好的說明。在建築研究領域,特別是古建遺跡考察和重要的古建文獻整理研究中已湧現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西方意義上的中國現代學術大發展的時代指日可待,中國人必將引領中國研究。 本書的完成得益於諸多同仁的協作:建築師卡爾· 克雷茨(Karl M. Kratz)依據我採集的繪圖和照片,完成了幾乎全部的測繪圖;容尼· 黑夫特爾(Jonny Hefter)負責翻譯中文文獻;劉奇妮(Liu Cienye)負責翻譯日文資料;我自己則完成了最後全部的撰寫工作。尤其是在詩歌的翻譯上,力求盡可能地保留原來的詞序和

韻律,尤其是音節數,同時又能擁有德語詩歌的音律和意蘊。很多情況下,可以實現兩者的統一,這也表明即便那些言簡意賅、難度甚大的漢語文本,也是可以被忠實地轉換過來,甚至超越它。但是,這種情況下必須放棄原有的押韻,犧牲詩句中蘊含的多重興味。詩歌文字多由T.C.曾(T. C. Tseng)講師抄錄,也有一些由工程類碩士畢業生申成(Cheng Shen)完成。前面提到的常盤大定和關野貞兩位先生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他們慨允我引用《中國佛教史跡》中的圖片資料。此外,還要感謝喜仁龍、艾鍔風、福蘭閣、海尼士、喬治·魏格納、W. 林普裡希特(W. Limpricht)、梅爾徹斯等諸位教授。現藏於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

物館的徐家匯博物院的寶塔模型是本書的一個重要基礎。對以上所有的這些,還有那些只是在清單中提及名字的圖片作者們,致以誠摯的感謝,感謝他們的參與和協作。我自己手頭現有的材料,也並非全部都要採用,如果遇到其他更好的材料,也會放棄它們。另外,肯定也不會採用超出限定主題框架的翻譯材料。歐洲文獻本身也只是用到了一部分,目前可參用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有些重要的文獻也可能被忽略。 在中文著作中,有大量豐富的寶塔圖像,本書只採用了麟慶(Lin King)的遊記著作,幾乎沒有怎麼使用那些帶有寶塔的、著名的、為數眾多的、獨立的繪畫和繪圖。大量使用這類材料,或許超越了當前的使命,即研究古代建築的真實存在,而是要走出

純粹繪畫的藝術領域,因為這大約只是它的一個方面而已。 文中圖片的編排遵循雙面都使用方便的原則,將同類的塔,或者是同一座塔的不同圖片以及同一座塔的不同細部,排列在一起,以便直接進行比較。考慮到圖文並排的視覺觀感,圖片中塔樓與其細部的比例盡可能地彼此適應,而寶塔的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則毫無例外,幾乎都選用了1∶300的比例。 為了追求圖文的完整性,文本中完全省略了注釋。必須的說明直接放進了文本敘述中,或者有時候只是擇要標明,詳盡的解釋和標注可以參見《中國寶塔Ⅱ》末尾寶塔的地理一覽表,該表中列入的寶塔的資訊全面且準確。表中那些連續的、不同的小數位記號,與文本中提到和討論到的寶塔,以及圖片下面的

編號,都可以一一進行對應。文末還有另外一些圖表,或按照寶塔營建時間,或按照材質和規模,做了進一步的編排整合,同時還列出了相關文獻資料。文本中涉及到寺廟、寶塔、山川、河流和歷史人物,其名稱都保留了漢字。與之相反,為了避免文本過於冗繁,帝王和皇帝年號則都略去了漢字,因為任何一本相關手冊中,根據給出的年代都很容易查找出來並確認。州府、地區、城市和地名的中文名稱,基本上只是在《中國寶塔Ⅱ》末尾地名一覽表中出現。 漢字的德文意思主要參考了福蘭閣的解釋。為了保持圖文的整體性,進行了*程度的簡化。文中漢字的發音,送氣音和不送氣音會用符號進行區分,區分符號作為重音符號放在最近的母音上,除此之外,就不再使用其

他的區分符號了,更多時候則是通過不同的書寫方式進行區分,如“tze”“tse”和“te”,這對於內行來說,很容易區分。多次出現同屬一體的概念,如地區名、州府和城市名、山川河流名,以及一些別稱,則用一個詞語來統稱。當然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如此,所以有些寺廟和湖泊的名稱會分別同時使用。或許將來若是進行文本上的修改時,可以試著將固定的概念用一個完整地多音節的語彙進行概括。第二格或者複數必須加“s” 的用來表示強調,在漢語詞後面幾乎完全不用。因為這種構詞法在德語語言中本身已是一個問題,若是用在漢語詞彙上,就讓人難以接受了。文中少量出現的梵語名字,同樣完全沒有用符號區分,很多時候只是為其選擇一個最簡單的書

寫方式,這種書寫方式可能很少會用到,但是也幾乎不會造成誤解。儘管如此,在這些語言問題,以及漢語翻譯的基本問題上,還是要請求專家們的包容,因為我並沒有想將之提升到純粹哲學研究的高度上去。 最後,為這項令人愉悅的使命,我要向外交部、德國科學應急學會,德國東亞藝術協會及同仁,表達我誠摯的感謝,感謝他們在本書出版,還有物質上提供的支持和幫助。  

中國大陸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法律制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國省份名稱的問題,作者江嘉仁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兩岸食品危害事故層出不窮,一旦發生,損害往往異常鉅大,難以估算。鑑於此,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法律制度,將有助於達成填補損失、分散風險之功能。本論文的研究題目為「中國大陸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法律制度之研究」,茲將各章內容簡述如下: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在敘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的範圍與方法,並說明本論文對中國大陸推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法律制度之探討後,所欲達到的預期結果。第二章首先從法學的角度對於「食品」與「食品安全」的相關概念進行定義解釋,接續就「責任保險」制度、「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制度的定義、起源與發展、法律特徵、種類,以及主要作用進行概述說明。第三章主要針對中國大陸食品安全

責任保險市場的發展概況,包括法令發展沿革以及主要省份試點狀況進行探討,並分析目前中國大陸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實踐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發展食品安全強制責任保險的可行性與必要性。第四章論述有關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在保險法理概念上所應遵守的基本原則,並就保險合同當事人與關係人間的權利義務法律關係結構進行分析,更進一步地探討現階段中國大陸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制度所採行的立法模式。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所在,透過對於兩岸投保制度以及保單條款結構進行比較與分析,輔以兩岸判決案例作為思考點,探討目前現行保險理賠實務上所面臨的難題。最後針對該等難題,本文試圖提出解決方向,希冀能為將來兩岸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的整改提出建言與

參考。第六章為本文之結論,彙整以上討論作一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