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特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中國的特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倫,丘慧芬,王墨林,崔衛平,白永瑞,范廣欣,郭力特,馬姝,馮媛,陳純,林垚,劉世鼎,姚新勇寫的 「米兔」在中國 和王良成的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審計治理效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個筐- 紐約時報中文網也說明:十三大,在改革派與保守派激烈鬥爭的背景下,提出“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傳播研究所 魏玓所指導 楊帆的 韓國綜藝節目模式在中國的在地化探析---以《爸爸去哪兒》為例 (2015),提出中國的特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韓國、中國、綜藝電視模式輸出、《爸爸去哪兒》、在地化。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含博士班) 黃德北、馮建三所指導 蔡秀芬的 中國另類傳播的考察與分析(1978-2011) (2010),提出因為有 另類傳播、生命史研究、公民社會、文化行動、新媒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的特色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English translation - Linguee則補充:Many translated example sentences containing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and search engine for English translations.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的特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米兔」在中國

為了解決中國的特色的問題,作者張倫,丘慧芬,王墨林,崔衛平,白永瑞,范廣欣,郭力特,馬姝,馮媛,陳純,林垚,劉世鼎,姚新勇 這樣論述:

  「米兔」運動起自美國,但旋即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引起迴響。表面上,網路社交媒體起了極大的擴散作用;但是性騷擾問題的普世性,才是整個米兔運動的真正動力所在。性騷擾在各地廣泛存在,中國大陸不會例外。中國「米兔」在2018年從大學校園擴散到公益界、傳媒界,甚至於宗教界,對於社會上習見的性別權力關係形成了強烈的挑戰,性騷擾所涉及的潛規則與明規則(法律),也引起了許多反思。至於米兔運動本身的性質、進行的方式,以及所包含的性別政治,則在廣義女權運動內外引發了既激烈又精彩的爭論。《「米兔」在中國》還有林毓生院士的訪談、以及崔衛平、丘慧芬、白永瑞等教授的專文。

中國的特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疆棉這一件事情,從上禮拜四開始有媒體報導到今天,應該很少人會預料到事情延燒的這麼大,其實嚴格來講這並不是一件什麼大事情,所以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就是它究竟是自己燒起來?還是背後有人刻意為之?

從目前看到的種種跡象研判,這應該是中國官方刻意營造的一次宣傳攻勢,目的也很簡單:用狂熱的民族主義護航習近平的連任之路。所以無論這次的事件什麼時候落幕,我預言到2022年底,新任政治局常委選出到2023年初習近平接班確定這段期間之前,還會出現好幾次類似的事件。

中國並不是第一次搞這種大規模排外事件,應該有些人還有印象,2012年,中國爆發了嚴重的反日示威,不僅有許多人大規模上街,甚至還出現了砸日本車、砸日本商店的風潮。這整起事件大概延續了兩個月,最後是怎麼結束的?是中國官方開始介入,還逮捕示威人士,用政府的力量強力壓下來。

從2012年的案例,我們大概就可以看到這次的新疆棉事件會怎麼收尾,最後一定是中共眼看情況越來越失控,開始出來主動降溫,甚至還會主動逮捕一些小粉紅殺雞儆猴。愛國愛到自己被逮補,這大概也算是中國的特色之一了!

韓國綜藝節目模式在中國的在地化探析---以《爸爸去哪兒》為例

為了解決中國的特色的問題,作者楊帆 這樣論述:

近年來伴隨著全球電視節目模式交易的愈加頻繁,東亞區域範圍內的電視模式交易產業出現漸起之勢,尤其是以中韓為主的電視節目輸入與輸出則呈現繁榮生機。2013年被中國稱為模式引進的「井噴年」,共計30度檔電視節目被各大電視台正式引進與播出,其中《爸爸去哪兒》的成功在地化實踐開啟了韓國電視模式引入中國的小高潮;直至2015年上半年,超過七成的韓國綜藝節目版權被引入至中國;隨之2016年,更是出現韓國電視製作團隊直接進駐中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韓合製。基於以上觀察,本文研究旨在分析中國綜藝節目市場與中韓模式輸出的發展脈絡,來探究韓國綜藝節目的中國在地化的發展與革新,并輔以《爸爸去哪兒》為個案探討

在上述的在地化生產脈絡下,中國綜藝節目文本所呈現的在地化特徵以及其對本地社會的文化意涵為何。本研究透過對過去的相關文獻與資料梳理,發現中國的媒介市場始終處於政府的高壓政策下,并以《限娛令》等相關政策對電視節目的輸入與播出進行了高壓規制,特別是親子類真人秀;另一方面,為了適應中國的特色消費市場,《爸爸去哪兒》透過各種植入式營銷、花絮紀錄片等全方位產業鏈來進行在地化,并在節目內容上輔以頻繁的衝突式表現來滿足中國閱聽眾的口味,以及紀錄片式的拍攝來加深教育意涵的滲透,但是卻出現過度明星化以及凸顯階級意識的社會影響。

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審計治理效應

為了解決中國的特色的問題,作者王良成 這樣論述:

  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一直以來備受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關注。本書基於中國的制度背景,對盈餘管理的表現方式、動因及其治理進行相關研究。對盈餘管理的相關理論、表現形式和中國的制度背景進行介紹,對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的相互關係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探討。在此基礎上,分析中國的監管者對盈餘管理的識別能力。同時,立足中國的再融資環境,分析審計對盈餘管理的治理效應。本書理論結合實際,具有重要的出版價值。 1 導論/ 1 1-1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1 1-2 研究內容和結構安排/ 4 1-3 學術貢獻和創新/ 8 2 製度背景和理論分析/ 10 2-1 製度背景/ 10 2-2 理論分析/ 12

2-3 本章小結/ 33 3 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的二元關係/ 34 3-1 引言/ 34 3-2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36 3-3 研究設計和數據樣本/ 38 3-4 實證結果及分析/ 43 3-5 本章小結/ 50 4 盈餘管理的市場反應與審計治理效應/ 52 4-1 引言/ 52 4-2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54 4-3 數據樣本和研究設計/ 56 4-4 實證結果及分析/ 60 4-5 本章小結/ 64 5 監管者識別盈餘管理/ 66 5-1 引言/ 66 5-2 製度背景、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68 5-3 研究設計和數據樣本/ 70 5-4 實證結果及分析/ 75

5-5 本章小結/ 81 6 盈餘管理與審計意見監管有用性/ 83 6-1 引言/ 84 6-2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86 6-3 研究設計和數據樣本/ 89 6-4 實證結果及分析/ 95 6-5 本章小結/ 138 7 盈餘管理、法律變遷與審計定價/ 140 7-1 引言/ 141 7-2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141 7-3 數據樣本和研究方法/ 143 7-4 實證結果及分析/ 148 7-5 本章小結/ 170 8 盈餘管理、法律變遷與審計意見/ 172 8-1 引言/ 172 8-2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174 8-3 數據樣本和研究方法/ 175 8-4 實證結果及分析

/ 180 8-5 本章小結/ 201 9 盈餘管理、法律變遷與審計師變更/ 203 9-1 引言/ 204 9-2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205 9-3 數據樣本和研究方法/ 207 9-4 實證結果及分析/ 212 9-5 本章小結/ 223 10 盈餘管理與股價暴跌風險/ 225 10-1 引言/ 225 10-2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227 10-3 數據樣本和研究方法/ 228 10-4 實證結果及分析/ 234 10-5 本章小結/ 243 11 性別差異、職業階段與審計獨立性/ 244 11-1 引言/ 245 11-2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247 11-3 數據樣本和

研究方法/ 251 11-4 實證結果及分析/ 254 11-5 本章小結/ 261 12 研究結論和啟示/ 263 12-1 研究結論/ 263 12-2 理論和政策含義/ 266 參考文獻/ 269   序   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改革,讓中國的經濟增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排在全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作為一個處於轉型經濟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增長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益於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紅利和上市公司的快速發展。   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一直以來備受政府、學術界和實務界的關注。盈餘管理會降低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擾亂市場的決策和秩序,削弱資本市

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侵害市場投資者的利益,最終將會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由此,本書基於中國的製度背景,對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和審計的治理效應進行深入研究,為中國和其他轉型經濟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理論解讀和經驗分析。   總體而言,本書著眼於中國經濟轉型的製度變遷,首先對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的相互關係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探討。在此基礎上,考察中國的監管者對盈餘管理的識別能力。同時,檢驗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的市場反應,以及審計在其中的治理效應。其次,立足中國的再融資環境,探討盈餘管理對審計意見監管有用性的影響及其經濟後果,考察在中國證券市場的新常態下審計師對盈餘管理的反應和風險管理策略,具體從

審計師變更、審計收費和審計意見進行分析和探討。最後,分析盈餘管理對股價暴跌風險的影響,以及簽字會計師的性別差異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   本書的特點是立足於中國經濟之現實,力求做到製度考察與理論分析相結合,扎根於中國特殊的製度背景,研究新興資本市場中國的特色問題,以期從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問題出發,從理論上進行探討和分析,通過經驗數據之實證研究描述和分析並解答上述問題。   (1)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存在二元關係,即替代關係和互補關係。具體而言,市場競爭壓力在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之間具有明顯的成本比較優勢,使得兩者具有替代關係,控製利益、管制壓力在應計盈餘管理與真

實盈餘管理之間不具有顯著的成本比較優勢,而是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的驅動因素,使得兩者具有互補關係。   (2)中國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只對應計盈餘管理做出負面反應,沒有對真實盈餘管理做出有效反應。這可能是,相比於應計盈餘管理,真實盈餘管理不容易察覺,因而投資者沒有做出有效的市場反應。同時,高質量的審計只幫助投資者對應計盈餘管理的信息含量做有效區分,而對真實盈餘管理的信息含量不能明顯區分,表明審計在盈餘管理的治理上具有一定的積極的市場效應。   (3)中國監管者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具有一定的識別能力,並且會受到管制環境變遷的影響,存在管制效應和演進效應。具體而言,在審核公司的配股資格過程中,

監管者能識別線下真實盈餘管理,但是,在管制環境變遷後,由於線下真實盈餘管理被納入管制範圍,監管者不再對其關注,而是關注應計盈餘管理,並能識別。在線上真實盈餘管理方面,由於其隱蔽性強,監管者並沒有表現出顯著的識別能力。   (4)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審計意見對盈餘管理具有一定的治理效應,由於真實盈餘管理具有隱蔽性,審計意見並不能對其有效反應。同時,審計意見的監管有用性僅在管制變遷前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並且會受到盈餘管理的影響,但僅受到非經營性盈餘管理的影響,並且只體現在非國有企業中。審計意見的治理作用會在國有企業的配股業績上得到體現,但這會受到真實盈餘管理的影響。   (5)在中國2006年法

律變遷之前和法律變遷之後,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對審計定價都沒有顯著影響,並且,法律變遷也不會增強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對審計定價的推高作用。這意味著,中國的審計定價在盈餘管理的治理上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同時,法律的變遷也沒有提升審計定價在盈餘管理上的治理功能。   (6)在中國2006年法律變遷之前和法律變遷之後,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都沒有顯著提高審計師簽發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可能性,並且,法律變遷也不會增強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對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提升作用。這意味著,中國的審計意見在盈餘管理的治理上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同時,法律的變遷也沒有提升審計意見在盈餘管理上的治理功能。

  (7)中國上市公司的應計盈餘管理程度越高,上市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保持客戶關係越困難,越容易發生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但是只表現在2006年新法律實施以後。同時,上市公司的真實盈餘管理也對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産生影響,同樣也只表現在新法律實施以後。這表明,法律環境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對於外部審計機構的治理作用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8)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應計盈餘管理並沒有提高公司的股價暴跌風險,真實盈餘管理顯著提高了公司的股價暴跌風險,但僅在非國有企業中體現。進一步分析發現,導致這一情形的原因在於,應計盈餘管理與真實盈餘管理在非國有企業中相對突出。同時,也可能是由於非國有企業沒有受到與國有企業

一樣的政治庇護。   (9)在中國市場上,簽字會計師的性別差異在總體上對審計獨立性沒有顯著影響。而當考慮到不同職業階段的性別差異時,簽字會計師的性別差異對審計獨立性有顯著影響,但只體現在職業階段的早期和晚期。這說明,簽字會計師的性別差異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會受到其職業階段的調節作用,並且,這種影響表現為,女性簽字會計師的獨立性比男性偏低。這說明性別差異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主要受職業風險的驅動,而非法律風險和職業道德。   希望本書的研究結論,一方面為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大浪潮提供一個截面或者是其中一個點的反應和解讀,另一方面為今後中國經濟的建設尤其是中國證券審計市場的建設提供經驗證據和政策啟示。

  本書的創作和順利結稿,特別感謝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陳漢文教授和汕頭大學杜沔教授的啓發、指導和幫助,同時感謝香港城市大學ZhifengYang教授、紐約州立大學FrancisKim教授的寶貴建議和幫助,更要感謝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廈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山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汕頭大學、中國政府審計研究中心以及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同仁和朋友提供的寶貴建議和支持,還要感謝我的家人給予的理解和支持,感謝我在四川大學指導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方面提供的幫助和支持。   由於本書作者的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和瑕疵之處,敬

請各位同仁、專家和讀者賜教並批評指正。   作者

中國另類傳播的考察與分析(1978-2011)

為了解決中國的特色的問題,作者蔡秀芬 這樣論述:

中國傳媒發展在國家和市場雙重交織緊密的權力網下,自主的空間有限。但在嚴格管制制度下,中國大陸民間卻有一股強韌且有策略的「另類傳播」(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活力,自改革開放以來,如同一道蜿蜒綿長的「言路河流」時隱時顯地出現在中國社會。這些「另類傳播」包括:1.民辦刊物2.體制內「擦邊球」傳媒與言論3.民營出版、獨立出版4.民營書店與文化沙龍5.獨立紀錄片6.新媒體另類傳播7.非營利組織(NGO)結合傳媒發聲8.以展演藝術的文化行動作為另類傳播等。基於這些另類傳播的發展歷程彼此間特有的承傳、延續,與消長的相互關係,本研究採取一種「生命史」的研究觀點(perspect

ive)、將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這些另類傳播發展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以求整體性地理解這些另類傳播彼此間的相互關係、個別另類傳播的特質與社會意義,並藉此觀察整體言路趨向,及此其對中國公民社會的培力作用。經赴大陸四地(廣州、成都、北京、上海)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不僅親身感染另類傳播行動者的堅定信念與生命力,同時也歸納出其行動意志與抵抗策略。再者,本研究經以一「整體性」生命史發展觀點考察,可較完整得出中國過去卅年來另類傳播的言論趨向(從「民主改革」到「文化啟蒙」到「公民維權」)和主要訴求(從爭取「新聞自由」到「思想自由」到「言論自由」),以及另類傳播整體對於中國公民社會的培力作用,包括公民意識、

公民發聲,與表達創意等三層次的公民培力。此外,中國另類媒體行動者善用新媒體優勢以突破各種言論管制,成為打破與降低一般民眾對於中國政權宣傳紀律與監管懲處所帶來的社會蒙蔽與恐懼,這些醞釀中的公民社會力量,將成為中國未來社會面對各種轉變的重要基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