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JonathanKaufman寫的 從上海到香港,最後的金融大帝:令中共忌憚,支配近代中國經濟200年的猶太勢力【沙遜&嘉道理金融王朝】 和宋昭勛吳靜趙應春的 財經領跑人:香港財經新聞記者訪談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中華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王服清、袁義昕所指導 莊哲豪的 不實訊息的法制與治理 (2021),提出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言論自由、不實訊息、網路平臺、網路平臺業者管理責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政治法律學系碩士班 廖義銘所指導 洪盛興的 社群媒體言論自由界限研究 –兼論社會秩序維護法禁止散佈謠言條款 (2019),提出因為有 言論自由、社群媒體、謠言、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上海到香港,最後的金融大帝:令中共忌憚,支配近代中國經濟200年的猶太勢力【沙遜&嘉道理金融王朝】

為了解決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問題,作者JonathanKaufman 這樣論述:

兩個猶太家族, 為近代中國打開世界的大門, 也為世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稱霸Amazon排行榜 ★中國史No.1 ★香港史No.1   英美媒體一致好評 《富比世》《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 《波士頓環球報》《出版者週刊》《書單雜誌》《科克斯書評》     【沙遜&嘉道理金融王朝】   上海和平飯店、香港半島酒店、匯豐銀行、深圳核電廠,都曾是他們的財產。   他們是世界最富有的猶太家族,也是點燃現代中國經濟大爆發的最後帝王。     .熱鬧繁華的上海外灘,竟是猶太人一手打造出來的?   .1870年代,流入中國的鴉片有70%都控制在沙遜手中!   .匯

豐銀行的前身「香港上海銀行」,也是沙遜的資產!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竟是嘉道理居中協調!      從巴格達到上海,從上海到香港……   一段中國共產黨掩蓋數十年的歷史,讓我們得以窺見中、港、台三方角力的近代起源。   普立茲獲獎作家喬納森.考夫曼深入這段動盪時期,以猶太觀點重新詮釋我們原已熟悉的歷史。   本書不只是一部講述了鴉片走私、家族鬥爭、政治陰謀,以及谷底求生的史詩篇章,更是理解今日中國如何與世界互動的關鍵著作!     ▌猶太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   作者考夫曼聚焦在兩個猶太富商,沙遜和嘉道理(Sassoons and Kadoories)的家族史──兩家族共同打造出一座讓

他們成為億萬富翁的上海城,也激勵了一整個世代的中國商人,在這裡培養出成功的資本家、企業家,為將來的繁榮打下基礎。     十九世紀中期,兩家族遠從巴格達來到上海,在鴉片貿易中獲取暴利,成了身擁億萬財產的資本家。他們壟斷上海灘的金融與房產,讓上海成為世界級城市,並在二十世紀的世界反猶主義高峰期,接濟一萬八千名猶太難民來到這座城。國共內戰期間,兩家族與蔣介石互相利用,直到戰後被共產黨奪去一切,最後來到香港,再起江山。     ▌孫逸仙和蔣介石視他們為政治經濟盟友,毛澤東說他們是十惡不赦的資本家   上海,這座由各國列強管理的法外之地,不只提供一步登天的經濟機會,它的包容與開放,更孕育了改革運動與政

治領袖的誕生。在上海,沙遜家族提供資金,援助孫逸仙的新共和政府;在上海,蔣介石與宋美齡在嘉道理家族的飯店舉辦婚宴;在上海,毛澤東遇見了陳獨秀,播下日後共產黨革命的種子。     國共內戰後,沙遜和嘉道理在上海的所有資產一夕之間全數崩潰。沙遜家不曾再回到上海,嘉道理家族則來到香港,把這裡當作他們的新家。就像當初在上海一樣,他們規劃電力系統與基礎建設,讓這座海港變成了世界金融之城。至今,嘉道理家族在香港的政治經濟權力網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昨日上海,今日中國   早在馬克.祖克伯、史蒂夫.賈伯斯、微軟和谷歌努力應對中美雙方政治壓力的很久以前,沙遜和嘉道理家族就已經在上海、香港、孟買和倫敦

的辦事處,掌握了全球經濟,並且在與中國合作的道德和政治困境中掙扎過了。     中國今天面對的政治與經濟問題,都是當時塑造上海會面對的問題,也是沙遜和嘉道理家族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本書是一部交錯著美酒華廈、刀光劍影的歷史,也是一場貨真價實的上海夢。   本書特色     ★全球唯一中譯本   ★從猶太觀點重讀近代中國,進一步理解今日中國與西方互動的歷史淵源   ★翻新讀者思維,掌握上海與香港兩座金融大城的前世今生   好評推薦     ★胡采蘋(財經網美)   ★莊德仁(建中歷史科教師/師大歷史所博士)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Cheap(歷史知識型YouTuber)

不實訊息的法制與治理

為了解決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問題,作者莊哲豪 這樣論述:

不實訊息早在網路尚未發展前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在科技的進步與網路的普及世代中,讓每個人皆可透過網路表達自我的意見,改變以往訊息傳遞的方式,亦讓網路使用者能夠輕易獲取與轉傳各種訊息。網路有助於人們對民主文化的參與,若經有心人士刻意操弄,對社會、經濟等造成影響不容小覷。使國際間逐漸重視不實訊息之治理,惟皆面臨著與言論自由權利保護間如何平衡,與何為有效適當的治理模式,以避免國家透過治理之名義而行箝制人民言論之實。本研究從不實訊息與言論自由間關係之探討出發,再觀察國際組織、美國、歐盟國家等法制規範與網路平臺治理模式,作為我國治理不實訊息之參考對象。不實訊息雖為不實,本質上仍屬於言論之一亦受到言論自

由之保障,惟所保障之界線以類型化的方式盤點我國現行條文佐以案例分析,在符合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下,仍得為合理之限制。最後回歸我國,在不實訊息之法制規範,因難以單一部法律便預期能囊括所有不實訊息類型,採分散式之立法模式,惟非僅懲罰散播不實訊息之行為人。另網路平臺成為主要訊息來源與訊息快速傳遞之工具,為維護使用者之安全的資訊環境,賦予網路平臺業者對不實訊息的管理責任。再輔以事實查核與澄清之機制,藉以矯正社會大眾之視聽,以即時因應不實訊息。

財經領跑人:香港財經新聞記者訪談錄

為了解決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問題,作者宋昭勛吳靜趙應春 這樣論述: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財經資訊的流通相當重要,財經新聞遂成為舉足輕重的新聞報道領域。   本書作者深度訪問了十五位香港財經新聞記者,他們在具代表性的財經媒體中擔任前線工作,甚至是領軍旗手。他們每一位的熱情分享,不但真實地反映財經新聞記者的工作和使命,還帶我們近距離直擊現代財經傳媒的運作。從他們高瞻遠矚的見解,我們還可預見未來經濟、通訊和媒體等的發展,將會帶給香港什麼機遇和挑戰。   作者簡介 宋昭勛博士   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副教授,曾任教於香港樹仁大學,研究興趣包括企業傳訊、非言語傳播學、新聞教育、網上新聞學等,有關傳播學的學術著作甚豐。 吳靜博士   恒生管理學院

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兼任該學院新聞及傳播(榮譽)學士學位課程副總監,研究興趣包括新聞傳播史、媒介社會學、新聞教育等。 趙應春先生   香港有線電視新聞執行董事,並為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講座教授。趙氏是一位資深傳媒人,在有線電視工作前,曾任多家電視新聞媒體公司的高級職位,並曾參與推動全球第一個二十四小時廣東話新聞頻道的誕生。   序   3 前言   9 Part 1  財經記者 1.1 蕭世和 財經記者要有Mission & Vision   14 1.2 郭艷明 馳騁財經新聞界的快意人生   24 1.3 任美貞 記者的態度決定新聞質素的高度   36 1.4 楊卓華

用哲學思維報道財經新聞   46 1.5 陳藹欣 講出數字背後的故事   54 Part 2  業界實況 2.1 陳早標 財經新聞傳媒的掌舵之道   64 2.2 林援森 財經傳媒編輯室的運作模式   74 2.3 顏寶剛 隨時為變動中的大環境把脈   82 2.4 黃斌元 路透社的致勝關鍵   90 Part 3  數位時代 3.1 黃武榮 報網結合背景下的財經新聞   100 3.2 單耀發 走在財經新聞網站最前線   110 3.3 黃 捷 網媒重新定義財經新聞   118 3.4 李佩瑜 科技時代的彭博通訊社   126 Part 4  薪火相傳 4.1 蔡子君 新丁快速上手秘

笈   136 4.2 蘇銘恒 從業界經歷看財經新聞教育   144 附錄 香港目前主要本地財經傳媒簡介   152 序   香港從1841年開埠至今,已經發展為亞洲主要商業中心,也是國際知名的金融中心,在金融業、零售業、服務業、航運業和旅遊業等諸多領域都居亞洲乃至國際領先地位。   與之對應,香港不僅孕育了中國第一份商業報紙《香港船頭貨價紙》,今天還有眾多知名的財經新聞媒體,服務於這個亞洲商業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包括《信報》、《香港經濟日報》、《香港商報》等財經報刊,新城財經台、有線財經資訊台等財經專業電台和電視台,眾多財經雜誌和財經新聞網站,還有綜合性報刊中數不勝數的經濟版,免費

電視台中愈來愈多的財經節目等。除本地財經傳媒外,香港也是多家國際財經通訊社或傳媒機構的區域基地,例如彭博新聞社(Bloomberg)、道環斯(Dow Jones)、路透社(Reuters),以及在香港刊印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亞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日本經濟新聞》等。香港作為全球金融、工商和通訊中心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香港的專上教育院系近年陸續開辦了不同層次的財經新聞課程,以滿足蓬勃發展的財經傳媒業對人才的需求。   雖然財經新聞已成為香港新聞業的一個重要報道領域,但有關香港財經新聞歷史、財經新聞從業者,

以及財經新聞教育等領域的研究,卻相當匱乏。   我們的研究項目「從編輯室到課室:彌合香港財經新聞實踐與教育差距之研究」,榮幸地獲得2014年度香港政府首次對自助院校的研究資助,這本《財經領跑人:香港財經新聞記者訪談錄》正是該項目的|一項重要成果,是透過對本港新聞業界精英,圍繞財經新聞記者的知識、技能、架構,財經傳媒管理,新聞實踐、經驗、教訓,人才教育!培養等方面的深度訪談,而獲得的真知灼見。   本書十五位受訪者,都具有豐富的財經新聞從業經驗,其中不乏香港著名財經媒體的領航人,例如《香港經濟日報》總編輯陳早標、《信報》總編輯郭艷明、彭博新聞社香港分社社長李佩瑜、香港記者協會副主席任美貞等傳

媒高層,而且受訪者來自報紙財經新聞、電視財經新聞、廣播財經新聞、網絡財經新聞,以及國際財經通訊社等,具有較強的傳媒代表性。他們高瞻遠矚的見解和精彩的經驗分享,是有志從事財經新聞業人士的寶貴指引和實用指南。   作為一本針對財經新聞實踐和教育的高端訪談錄,本書具有理論和實用的雙重價值,既是香港財經新聞研究具有現實價值的第一手材料,也是財經新聞從業者、財經新聞專業學生、財經新聞研究和教育者必不可少的參考讀物。   在這本《財經領跑入:香港財經新聞記耆訪談錄》付梓印刷之際,我們有很多人要慼謝。   我們要特別感謝參與該研究專案的受訪者。他們多為當今財經新聞媒體的領航人和中堅骨幹,日理萬機,事務

繁重,但都樂意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們一兩個小時的訪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所有受訪者使用的都是同一套訪談問題,訪談結束後我們根據各個受訪者回答的某些亮點或重點強調之處,來確定每一位受訪者不同的訪談稿主題和撰寫相應的專訪內容,難度頗大,免不了遺漏受訪者本來心目中更多的亮點和重點。令我們感動的是,幾乎所有受訪者在我們初稿完成後,又應邀抽出寶貴的時間,對稿件做了認真審閱,對訪談內容進行了有益的補充,提供了更為詳實的資料,稿件最後確定之後,一一讀來,仍然感到處處閃光,發人深省,給人啟迪。   由於此訪談錄涉及香港不同財經傳媒的專業新聞記者和編輯,我們特別要感謝新城電台財經台台長、總編輯趙國安

先生及無線電視新聞總監袁志偉先生,他們為本研究推薦並聯繫受訪者。這本訪談錄得以順利完成,還要感謝研究助理甄玉梅女士、傅霾澈先生、慈美玲女士、蔡子健先生協助整理研究資料。   我們還要感謝中華書局的黎耀強助理總編輯、胡晨歌小姐(已轉職到所屬集團其他單位),以及責任編輯陳穎賢,感謝他們對此書的出版給予寶貴意見和大力支持,使得本書能與讀者見面。   最後,但也是最重要的,我們非常感謝香港政府研究資助局(RGC)對我們申報課題「從編輯室到課室:彌合香港財經新聞實踐與教育差距之研究」(UGC/FDS14/H11/14)的資助,使我們得以深入、有系統地研究香港財經新聞實踐和教育之差距,通過深度訪談、課

程評估小組等研究方法,了解業界如何看待新入職財經行業的畢業生之準備程度、財經新聞課程中有哪些知識和技能被忽略或重視不夠、當今財經新聞記者應具備何種知識結構與技能等;透過業界和學界的焦點小組交流,探討有效彌合財經新聞實踐與教育之差距的方法與途徑,其研究成果將惠及財經新聞課程之設計、教學方法之改進等諸多方面,同時也將進一步深化業界和學界的交流與互動,共同促進香港財經新聞事業的發展。 宋昭勛  吳靜  趙應春

社群媒體言論自由界限研究 –兼論社會秩序維護法禁止散佈謠言條款

為了解決中國新聞社香港分社的問題,作者洪盛興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我國言論自由基本權利是在經歷白色恐怖時期後,解除戒嚴推行民主憲政制度,並逐步透過釋憲實務,建置言論自由權利保障的法理基礎,其內涵包括憲法條文、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以及國際條約。在保障言論自由權利的實務上多有參照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的民主經驗與法律原則。近年來,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帶來言論傳遞的方便性,卻也帶來新的社會問題,主要是假新聞與謠言對社會秩序與民主制度造成影響。國際規範上制定反制假新聞的原則有聯合國宣言及馬尼拉原則,目前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都已針對假新聞制定專法。傳統言論自由的界限受到新興社群媒體跨境傳播的衝擊,因此有必要重新探究現代網路言論自由的界限。我國主要以社會

秩序維護法作為處罰散佈謠言的法律依據。然而司法實務中似有侵害言論自由基本權利的跡象,因此本研究提出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條文有研議修正必要。冀望透過本研究的初探,能對言論自由基本權利的保障與後續社會秩序維護法禁止謠言條款的修正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