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s cord492b/96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免費下載的地點或者是各式教學

崑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許慧琳、陳賢焜所指導 王宗杰的 兩段式(部分硝化/厭氧氨氧化)除氮程序應用於煉焦廢水之研究 (2015),提出philips cord492b/96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厭氧氨氧化、生物除氮、部分硝化、顆粒化、煉焦廢水三級處理水、雙槽式反應槽系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鄭幸雄、葉宣顯所指導 林翰璘的 深入了解啟動與運轉Anammox反應器: 透過規模放大的顆粒污泥反應器處理煉焦廢水三級處理水的研究案例 (2015),提出因為有 厭氧氨氧化、固定床反應器、顆粒化、顆粒污泥反應器、甲烷化顆粒、亞硝酸化、單槽式反應槽系統、煉焦廢水三級處理水、雙槽式反應槽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philips cord492b/96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hilips cord492b/96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兩段式(部分硝化/厭氧氨氧化)除氮程序應用於煉焦廢水之研究

為了解決philips cord492b/96說的問題,作者王宗杰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實驗室及現地模型場驗證,開發兩段式部分硝化及厭氧氨氧化程序之可行性技術,以台灣鋼鐵業之煉焦製程廢水作為反應槽基質來源,該工廠廢水處理流程是經由,兩段式好氧生物處理程序及臭氧氧化程序後之出流水作為本研究基質來源,廢水主成為氨氮約100~500 mg/L、COD約100~200 mg/L、pH = 7.6。本文主要針對第二段厭氧氨氧化單元之功能評估,進行實驗數據解析及討論。因煉焦製程原料特性變化大,實場合併衛生污水三級處理程序後,仍有氨氮濃度變化幅度自100至500 mg/L,進流至噸級模型場先經調勻池緩衝氮系成份濃度,再經好氧部分硝化槽(3 m3)及厭氧氨氧化槽(1 m3),進行不同

氨氮負荷控制之兩相好氧硝化菌及厭氧氨氧化菌之長期馴養試程。由實驗室規模推進至現地噸級模型場驗證,以煉焦廢水三級出流水進入第一段部分硝化,可有效控制半數氨氮至亞硝酸氮76 ± 53 mg NH4+-N/L及61 ± 36 mg NO2--N/L,串聯第二段厭氧氨氧化,最佳總氮去除量為0.37 kg N/m3/d (day 240)。再經120天馴養後,平均總氮去除量0.43 kg N/m3/d,期間最佳去除量達0.79 kgN/m3/d (day 502),HRT縮短至0.18天。厭氧氨氧化菌在煉焦廢水模型場近兩年之馴養成長緩慢,期間厭氧甲烷化顆粒污泥植種試程也緩慢轉換,300天後重組厭氧氨氧化

菌群,呈暗紅色顆粒污泥,但顆粒分佈擴散為1.5 ± 1.0mm,平均污泥濃度可達10 g/LMLSS,VSS/SS = 0.57~0.71。藉由層次污泥濃度、成長試程及出流水SS濃度,質量平衡推估SRT厭氧氨氧化菌世代時間幾乎10天以上。模型場驗證實績可見,煉焦廢水組成份複雜。廢水處理實廠已經兩段式好氧生物處理及臭氧氧化有機碳、有機氮(org-N)及有機硫(org-S),仍殘留微量性抑制成份,由比攝氧速率實驗(S.OUR test)結果得知CN-=0.02 mg/L就達到半抑制效果,影響後續厭氧氨氧化程序之生物活性,需較長時間1-2個月持續馴養才能提昇氮系污染物之體積負荷量及總氮去除量。

深入了解啟動與運轉Anammox反應器: 透過規模放大的顆粒污泥反應器處理煉焦廢水三級處理水的研究案例

為了解決philips cord492b/96說的問題,作者林翰璘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亞硝化/厭氧氨氧化反應器系統,可以在較短的水力停留時間下(〈 0.2天,因為台灣大部分工廠的可用地狹小)處理含高濃度氨氮且變異大的工業製程廢水。  本研究方法首先進行實驗室規模反應器系統的連續流實驗[包括:雙槽式好氧及無氧固定床反應器系統(30 L×2)、單槽式複合載體(移動床+固定床)反應器系統(10 L),以及顆粒化污泥床反應器(20 L)],進行亞硝化及厭氧氨氧化程序處理人造廢水及實際工業廢水中的氨氮,並比較雙槽式與單槽式系統,以及不同反應器形式的功能表現。之後基於實驗室規模研究的基礎,進而設計模場規模的雙槽式反應器[包括亞硝化固定床反應器(3 m3)+厭氧氨氧化顆

粒污泥反應器(1 m3)]系統,並進行連續流處理實際煉焦廢水三級處理水的功能驗證,同時利用食品廠的甲烷化顆粒污泥作為厭氧氨氧化反應槽的植種源,測試轉植成厭氧氨氧化顆粒污泥的可行性。  本研究在實驗室連續流實驗結果中,發現單槽式系統因為雙層生物膜結構(外層為好氧氨氧化菌,內層為厭氧氨氧化菌)與其複雜的生化動力特性(氧在外層進行硝化反應而被耗盡後,產生的亞硝酸與氨氮繼續穿透至生物膜內層進行厭氧氨氧化反應),使得容積轉化速率在單槽式系統 (0.2–0.3 kg N m−3 d−1)相對低於雙槽式系統(亞硝化0.6–1.4 kg N m−3 d−1; 厭氧氨氧化0.4–0.8 kg N m−3 d−1

)。另外,針對厭氧氨氧化反應器形式的比較,發現固定床反應器,雖然可以在三個月內將容積轉化速率由0.1 kg N m−3 d−1提升至0.4–0.6 kg N m−3 d−1(因不織布載體具有較高的比表面積吸附大量污泥,大幅提升污泥停留時間),但是在這之後容積轉化速率僅維持在0.6–0.7 kg N m−3 d−1,推論為固定式的載體造成流體的停滯效應,使得較弱的剪應力減少了生物膜表面的切削程度(厚的生物膜質傳較差,限制了容積轉化速率的提升);而顆粒化污泥床雖然至少需要約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形成顆粒化污泥,並且將容積轉化速率提升至1.0 kg N m−3 d−1以上,然而維持在適當的控制條件下(液

相亞硝酸氮維持在50 mg L−1以下,水力停留時間小於0.2天),可逐步將容積轉化速率提升至2.0 kg N m−3 d−1以上,顯示顆粒污泥同樣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不但能延長污泥停留時間,並且維持相對優於固定床或移動床的質傳,因此顯示採用雙槽式系統及顆粒污泥床作為厭氧氨氧化反應器,較適合高負荷(〉1 kg N m−3 d−1)、高流量(HRT 〈 0.2天)或可用地面積小的工廠。  本研究模場驗證中,直接採用甲烷化顆粒污泥作為植種源(可減少需要至少一年才能由膠羽形成顆粒污泥的過程),以連續流實驗處理含高氮的煉焦廢水三級處理水,結果厭氧氨氧化反應槽最大容積負荷速率及最大總氮去除效率可分別達到

1.0 kg N m−3 d−1及90%以上。另外在Anammox污泥顆粒粒徑分佈分析發現218天污泥顆粒平均粒徑由0.77–0.98 mm,至513天總平均粒徑增加至1.83–1.9 mm,顯示較大的顆粒並非原先植入的污泥顆粒,而是透過厭氧顆粒轉植成Anammox顆粒過程重新形成較大的污泥顆粒,同時由污泥顆粒外觀由黑色轉為磚紅色,確實可驗證Anammox菌的特徵明顯增加,因此利用厭氧顆粒當作植種源,確實有助於啟動Anammox顆粒污泥反應器。